城市房屋拆迁中被拆迁人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房屋拆迁是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调整需要和规模扩大而产生的一种拆旧建新活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是拆迁活动的主体,同时它又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行的。在拆迁过程中,由于各自地位的不同,不同拆迁活动主体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它们之间在权力、权利和利益方面的一场博弈。
     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历史实践看,虽然客观上对于城市功能和面貌的改善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国情背景下,由于被拆迁人在政治、经济及其它社会资源的拥有方面与被拆迁人天然的不对等,更由于作为拆迁活动宏观管理者的地方政府,因为自身利益因素导致其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的角色错位而偏向于拆迁方,所以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也很难依靠行政、司法途径得到有效救济,自助行为更是无济于事,一些因拆迁引发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上述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上层建筑中不完善的方面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反映。从实证的角度具体分析,被拆迁人权益难以得到保护的原因首先在于我国现行关于城市房屋拆迁立法价值取向上未区分公益和商业两种不同性质和目的的拆迁,未能正确处理公权力和私权利、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过分依赖行政管理而轻市场调节,司法作用被弱化。其次表现为拆迁许可、行政裁决、强制拆迁、价格评估及补偿安置等制度设计方面也存在诸多漏洞。就现行立法本身来看,由于与宪法等上位法存在明显的冲突,其继续施行的合法性也受到质疑。此外,行政权力的异化也是导致侵害被拆迁人权益的根源之一。在“经营城市”理念诱导下,当地政府受自身利益需求的驱动产生歪曲的政绩观,本能地与拆迁人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由于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低下而滋生腐化行为,使被拆迁人的权益受到双重侵害。
     房屋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国家中人们最重要的私有财产之一,是行使其它公民权利的物质基础。在涉及对房屋这种公民私有不动产的处分时,必须慎重对待,即使是行使公权力的国家为了公益目的需要拆迁时也不能例外地要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公平的行政补偿、目的的公共使用原则,更不用说拆迁人为了商业目的进行的拆迁行为了。解决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被拆迁人的权益保护问题,应在对当前拆迁立法、执法、司法的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针对上述问题,在立法的价值取向、指导思想、立法原则、立法技术以及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或重构。同时要使司法程序及时、有效地介入这个社会矛盾空前聚集的领域,让司法机关在对被拆迁人权益的救济方面有所作为,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从执法的层面来说,关键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落实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加强对其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ivil house demolition is a movement of tearing down the olds and rebuilding the news, caused by the city function adjusting and expanding. Demolisher and demonishee are the main ports in the demolishing,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uthority's macrocosm control.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standings, there are complicated benefi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ous sides during the demolishing, which, as a matter of fact, is a contest among powers rights and benefits.
     The house demolis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city function and city outlook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in the history of it in our country. Bu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elementary stage, demolishers have absolute advantages to demolishees at the aspects of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and the possession of other recourses. Further more, local governments as the macrocosm managers misused their powers to be partial to demolishers as a result of considering their own benefits. So, demolishees' legal interests are often encroached and can't be succoured in administrative or judicial ways, and they can't do it on their own. As a result, some extreme affairs occurs from time to time because of the demolishing.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are not occasional but a result of interactions of all kind of complicated aspects during the course of transfer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reaction of the imperfections of the superstructure on the economic base .It is analyzed form the positive view that the reasons that demolishees' rights and benefits can't be protected properly, first of all, lie in the present law standards, which have not mad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ublic and commercial, and demolishing purposes not deal with public powers and private benefits , and not clarified the relation between justice and efficiency and have depended on administrative control too much and despised marking adjustment. As a consequence , judicial rules have been weakened.
     Further more, there have been many flaws in the regulations, such as demolishing permit,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forced demolishing, price evaluation and compensation and settlement. As for the current laws, they are conflicting the upper laws like the constitution obviously, so the legitimacy of carrying out the laws
     continuously is questioned. Besides, the alien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is also one of the roots causing demolishees' benefits encroached. Induced by the concept of 'managing the city , the local government ,with the wrong achievement views misled by its own interests and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demolishers as a company instantly. Meanwhile, some of the government staff are of poor quality and it causes corruptions, which makes the demolishees encroached double .
     House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ivate possessions in a state are the basic conditions to the people, which is the material basis to perform other civil rights. It must be treated carefully when private immovables like houses are delt with, even the state can not carry out the public powers to pull down the private house with a purpose of public benefit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the law setting, just administrative complements and for the purpose of public use, including the demolishing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by the demolishers.
     How to solve the arguments and problems in the demolishing, especially how to protect the demolishees' benefi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inking over the demolishing laws' setting ,carrying out and the practice of just administration, and experiences in other countr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the policy of 'thinking the people as the dominate factor' should be insisted on. So, the values, ideologies, principles, technologies and system designs of the laws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rebuilt. At the same time, judicial process should be interposed in this area in time and effectively, in which contradictions are gathering, and something has to be done to succoring the demolishee's benefits by the judicial organs, which should play full roles in defending social justice and fairness. As for the aspect of enforcing the laws, it lies in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ing view, enabling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their staff's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ions of performing powers according to the laws better, making performing powers for the people practicabl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ng and restricting their power performing, and so corruptions in this area can be stopped.
引文
[1]程信和、刘国臻:《房地产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2]《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年6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05号公布。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2]周伟:《宪法基本权利 原理 规范 应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3]黄竹胜:《论私有则产权》,载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1]金俭:《房地产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页。
    [1]程信和、刘国臻:《房地产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王卫周:《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1]姜明安:《行政规化的法制化路径》,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1]程信和、刘国臻:《房地产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2]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3]徐国华、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
    [2]参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一条。
    [3]参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三条。
    [4]王才亮:《房屋拆迁焦点释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77页。
    [1]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9页。
    [1]徐百柯:《拆迁时代的典型样本》,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28日,第9版。
    [1][英]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9页。
    [2]易继明:《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
    [1]王才亮:《房屋拆迁焦点释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2]马少华:《嘉禾事件的本质是用权“超界”》,载《新京报》2004年5月23日。
    [1]《“嘉禾拆迁”与“权力性暴力”》,载http://www.people.com.cn,2004年5月25日,2007年8月27日访问。
    [1]江平:《财产权的重要性法律有待完善》,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2月4日。
    [2]高鸿钧:《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演进》,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修订版,第43页。
    [1][英]A.J.M.米尔恩:《人权哲学》,王先恒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页。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梁小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3][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梁小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4]王慎之主编:《当代西方经济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1][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2]朱新力、黄金富:《论公共利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陈炎光:《公民权利救济论》,载徐显民主编《人权研究》(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1]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2][美]拜耳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1]康宝奇主编:《城市房屋拆迁及“城中村”改造的法律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王才亮著:《城市房屋拆迁焦点释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6]许海峰主编:《房屋拆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
    [7]黄武双、朱平编著:《房屋拆迁法律原理与案例精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8]叶兆伟、王翔主编:《房屋拆迁案例精析与审理实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9]崔卓兰主编:《房屋拆迁维权指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叶必丰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11]金俭著:《房地产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12]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3]周伟著:《宪法基本权利 原理 规范 应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4]程信和、刘国臻主编:《房地产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卫国主编:《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7]朱新力主编:《外国行政强制法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8]徐国华、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易继明著:《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李龙著:《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王慎之主编:《当代西方经济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2]孙宪忠主编:《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3][英]威廉·韦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4][英]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5][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6][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7][英]A.J.M.米尔恩著:《人权哲学》,王先恒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28][美]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上)》,梁小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美]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30][美]拜耳曼著:《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侯雪梅:《房屋拆迁中私人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法学论坛》2006年第1期。
    [2]余立中、张旭彬:《关于“城中村”房屋拆迁补偿问题的探讨》,《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3期。
    [3]田静婷:《试论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及其完善》,《长安瞭望》2003年第2期。
    [4]郑文科:《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与民法的四大冲突》,《河海大学学 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5]朱新力、黄金富:《论公共利益》,《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莫于川:《判断“公共利益”的六条标准》,《法制日报》2004年5月27日第8版。
    [7]韩大元:《宪法文本“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8]莫家齐、张尚清:《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纠纷法律救济手段研究》,《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9]姜明安:《行政规划的法制化路径》,《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赵登礼:《从征地拆迁看物权法草案的修改》,《广东法学》,2005年第5期。
    [11]徐百柯:《拆迁时代的典型样本》,《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28日第9版。
    [12]马少华:《嘉禾事件的本质是用权“超界”》,《新京报》2004年05月23日。
    [13]侯君夏:《浅谈城市房屋拆迁估价》,《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7期。
    [14]安明贤:《城市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的合理界定》,《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5]许宏波、朱小兰:《从行政征用制度看城市房屋拆迁》,《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6]黄凯松:《中美两国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立法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7]周大伟:《美国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的司法原则和判例--兼议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范的改革》,《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第1期。
    [18]刘文俭:《城市经营概论》,《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5期。
    [19]张孝德:《中国城市化的陷阱:政府主导下的城市规模扩大化》,《改革》2001年第6期。
    [20]李寿廷、杨守信:《论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法律性质》,《经济改革》1995 年第5期。
    [21]饶会林:《城市经营浅谈》,《城市问题》2002年第1期。
    [22]于颖:《城市房屋拆迁被拆迁人权益保护探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3]程建:《城市拆迁的行政法律关系分析》,《前沿》2004年第12期。
    [24]邹东升:《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公民财产权利保护》,《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1期。
    [25]何虹:《城市房屋拆迁评估问题的探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6]马久:《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中听证程序的法律价值》,《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6期。
    [27]李飞:《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及法律规范的完善》,《国土资源》2004年第11期。
    [28]《“嘉禾拆迁”与“权力性暴力”》,http://www.people.com.cn/,2004年5月2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