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江的艺术道路与演唱风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演唱风格个性化一直是声乐界关注的话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前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针对于某个歌唱家,尤其是至今仍活跃在歌坛上的老一辈歌唱家演唱风格的研究极少。笔者尝试着对当今仍活跃在歌坛上的老一辈歌唱家的演唱风格进行探索,试图为演唱风格个性化的研究尽微薄之力。本文仅从李双江的艺术成长道路对其个性演唱风格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拟以音响资料为基础,通过考察李双江目前的艺术活动,并参考笔者与其本人的直接沟通所获取的信息,对他迄今为止所走过的声乐艺术道路和演唱风格的个性特征这两方面进行研究。结合二者间的必然联系和客观规律,对其艺术成长道路进行梳理,并对其演唱风格中表现突出的三大方面,即:唱法上中西合璧、声音独特的表现力和军旅情感的再现进行分析。
     正文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李双江的艺术道路”。主要分为“初涉艺术的艰辛”和“拼搏的艺术历程”两部分。1、“初涉艺术艰辛”主要介绍李双江从上小学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这段时期的艺术事迹。2、“拼搏的艺术历程”主要对李双江学习和探索声乐艺术的经历,以及他在部队生活和前线慰问演出中的艺术事迹进行梳理。
     第二部分:“李双江的演唱风格”。主要对李双江演唱风格中表现突出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1、“唱法上中西合璧”主要结合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李双江歌唱中对民族和美声两种唱法的运用。2、“声音独特的表现力”主要对李双江的高音和中低音的特色进行分析。3、“军旅情感的再现”分析了李双江的歌唱情感以及军旅情感在其演唱中的表现。
     本文的结论是:李双江独特的艺术成长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演唱风格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李双江“唱法上中西结合”的特色演唱风格的形成与其声乐学习和探索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李双江极富个性的声音表现
    
    力与其在歌唱技法上的掌握和努力练习歌唱是分不开的;最后,李双江在演唱军
    旅歌曲时军旅情感的真情再现与他对军旅生活的真情体验和对歌唱技巧的娴熟把
    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使我们学习到老一代歌唱家—李双江的成功经验和他为歌唱艺术拼搏
    进取的精神;使我们领悟到在现实声乐艺术的教育和学习中,要根据自己的艺术
    成长经历和歌唱技巧的把握去体现自己的演唱风格。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唱法的
    发展和演唱风格的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singing style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the vocal music circles, A lot of studies have been made on this question. However, as for a certain singer, especially those singer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the studies related are very few.The author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ir singing style and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n the individulization of singing style. This thesis only makes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Li Shuang Jiang's growing road of art on his individulization singing style. On the basis of acoustics resources and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 author has acquired by his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Li Shuang Jiang, this thesis makes a study from two aspects: the road of vocal music art that li has gone through and his indivual character of singing style. Combining with the necessary relation and objective law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thesis formulates Li's growing road of art and analyzes the three outstanding aspects of his singing style: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inging techniques,the unique expressive ability of his voice and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roops emotion.
    The text fall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Lishuangjiang's road of art ,which falls mainly into two subparts. 1 "First experiencing the hardships of art" mainly introduces Li's deeds of art from his primary school to entering the Central Music college. 2 "The struggling course of art " mainly formulates Li's experience of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into vocal art, and his deeds of art during his troops life and performance of condolence in the front.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Li's singing style .It mainl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three outstanding aspects in Li's singing style. 1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inging techniques" mainly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and acoustic singing techniques in Li's singing. 2 "the unique expressive ability of voice" mainly analyze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in Li's tenor and alto or bass. 3 "The reappearance of troops emotion" analyzes Li's emotion of singing and the expression of troops emotion in his singing.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s as follows. Li's unique growing road of art ,has some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his singing style .Firtly, the formation of Li'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inging techniques "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his experience of vocal music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Secondly, Li's unique expressive ability of voice is inseparable from his mastery of singing techniques and hard practice of singing. In the end, the reappearance of Li's troops emotion in the course of singing troops songs has an inseparable relation to his real experience in the army and his conssummate mastery of singing techniques.
    The thesis makes us learn Lishuangjiang,a singer of the older generation'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his spirit struggling for art. It also makes us understand that we must embody our singing style by our own experience of art and mastery of singing techniques i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study of vocal music art.The study of this thesis has some referential meaning to develop Chinese singing techniques and blaze new trails of singing style.
引文
[1]陈晓华:《让民族之声更加丰富多彩》,载《人民音乐》1998年第10期总第390期第30页。
    [2]赵青:《浅谈声乐演唱艺术的个性化》,载《中国音乐》2002年4期表演艺术研究第47页。
    [3]王毅人:《将军歌唱家李双江》来源:东北笔谈编辑:赵艳玲2003-03-17 10:27:11 网址http://www.northeast.com. n/hljcb/dbbt/wyr/200303170182.htm
    [4]陈大鹏:《一代歌王李双江(上)》,载《解放军报》(网络版)/军旅之星网址:http://www.pladaily.com.cn /北京时间:2001年01月03日星期三
    [5]同[4]。
    [6]同[3]。
    [7]同[3]。
    [8]《李双江和刘诗昆》视网联/影视名角/歌星/李双江/ 网址:http://www.sdcatv.com.cn/all/compere/gx-lishuangjiang/lsj-wenzhang.htm
    [9]《文汇报》(电子版)/新书摘/演艺界真情录/李双江天涯播爱心/2003年12月31日。网址:http://www.whb.com.cn/20031231/xsz/
    [10]《李双江的经历》载《解放军报》(网络版)/海峡军事/绿唱片/2002年07月27日18:10 网址:http://js.fjii.com/2002-07-27/lsfjx_266.htm
    [11]北京电视台BTV主页/娱乐/每日文化播报/《每日文化播报》2002年9月11日精彩播报文化人物——李双江: 红星照我去战斗。
    [12]裴佳、徐文耀:《李双江: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载《解放军报》2001年03月13日第7版。
    [13]同[12]。
    [14]刘茜:《潜心育桃李 红星照乐坛》,载《湖北教育信息网》(2003.11.20)(源自:光明日报2003.11.19)。网址:http://www.e21.edu.cn/jydt/news_text.php?text_id=4...
    [15]郑颖:《军艺音乐系推出一批高素质通俗歌手》,载《解放军报》(网络版)2000年1月28日第8版。网址:http://www.pladaily.com.cn
    [16]王维华:《李双江:唱响军旅歌曲》,载《解放军报》(网络版)2001年12月17日第8版。网址:http://www.pladaily.com.cn
    [17]陈大鹏:《一代歌王李双江(中)》,载《解放军报》(网络版)/军旅之星2001年01月03日星期三。网址:http://www.pladaily.com.cn
    [18]、[19]沈尊光、安旭:《中国歌壇人物》,王鹤:《真诚》,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554页。
    [20]《中国广播影视》,1987年第12期14页。
    [21]李双江:《为兵服务永恒》,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65页。
    [22]沈尊光、安旭:《中国歌壇人物》,王鹤:《真诚》,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555页。
    [23]、[24]郭殿成:《舞台下的李双江》,载《中国广播影视》1987年第12期14页。
    [25]《双江与士心》,载《解放军报》(网络版)/海峡军事/2002年07月27日18:10
    [26]曹慧民:《从突围到冲锋——繁荣军事文艺创作座谈会侧记》,载《解放军报》2000年
    
    09月15日第8版。
    [27]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我怎样唱歌唱家保留曲目的演唱经验第一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第62-63页。
    [28]李双江:《怀想祖国感念生命》,载《解放军报》网络版2000年12月30日。
    [29]《李双江获终生成就奖》,载《解放军报》网络版1999.12.03 第五版。网址:http://search.pladaily.com.cn/cgi-bin/cgrs.cgi?tmpl=text_junbao.htm
    [30]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第5页。
    [31]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第152页。
    [32]张宪生:《中国歌唱艺术的渊源和发展》,载《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9月第18卷第3期第189页。
    [33]、[34]、[35]李凌:《辛劳功高的声乐家喻宜萱同志》,载《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总第409期·第29页。
    [36]嘉宾访谈(5)/李双江(著名歌唱家,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评季))来自:中国金唱片奖官方网站北京时间:2003年10月7日0:23。网址:http://www.cgra.cn/html/2003-10-7/200310702314.htm
    [37]、[38]、[39]李双江:《美声唱法及其它》,载《解放军报》(网络版)2000年01月21日《跟名家学艺》。
    [40]唱片《李双江名曲精选》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ISRC CN-A01-02-383-00/AJ6。
    [41]喻宜萱:《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115—116页(原载《音乐论丛》1980年第3期)。
    [4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6页。
    [43]喻宜萱:《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114页。(原载《音乐论丛》1980年第3期)
    [44]喻宜萱:《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116-117页。(原载《音乐论丛》1980年第3期)
    [45]见李双江唱片《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ISRC DN—A07—99-367-00/AJ6。
    [46]徐寒梅:《歌唱的乐感》,载《艺术探索》1998年S1期130页。
    [47]同[4]。
    [48]同[45]。
    [49]同[40]。
    [50]喻宜萱:《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106页-107页。(原载《音乐论丛》1980年第3期)
    [51]喻宜萱:《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108页。(原载《音乐论丛》1980年第3期)
    [52]同[17]。
    [53]同[40]。
    [54]姜慧:《李双江——永远的歌者》,载《大地》(1999年04月)第88期。
    [55]李双江:《山茶花洁白无暇——唱〈再见吧!妈妈〉有感》,载《我怎样唱歌唱家保留曲日的演唱经验第一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第62页。
    [56]北京电视台BTV主页/娱乐/每日文化播报/《每日文化播报》2002年9月11日精彩播报文化人物——李双江:红星照我去战斗。
    [57]李双江:《为兵服务永恒》,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65页。
    
    
    [58]同[55]。
    [59]同[45]。
    [60]李双江:《山茶花洁白无暇——唱〈再见吧!妈妈〉有感》,载《我怎样唱歌唱家保留曲目的演唱经验第一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第65页。
    [61]柴志英:《重复的魅力军旅抒情歌曲〈再见吧!妈妈〉的艺术特色》,载《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探研之窗]第60页。
    [62]同[40]。
    [63]张繁华:《歌唱中的情感表现》,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69页。
    [64]同[40]。
    [65]李宗堂:《歌唱要全力塑造‘心的歌声’》,载《音乐探索》2001年1期83页。
    [66]李忠效:《李双江当兵的日子》,载《传记文学》1999年第1期第50页。
    
    
    1、北京语言学院《中国艺术家辞典》编委会:《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五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85年10月第1版,第268页。
    2、中国名人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1993年05月第1版,第483页。
    3、沈尊光、安旭:《中国歌壇人物》,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1986年11月第1版,第553页。
    4、吴明明主编:《二十世纪世界名人辞典》,作者: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1991年03月第1版。
    5、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6、张宁、王丹妮、刘时雨:《乘着歌声的翅膀——世界著名声乐艺术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7、[美]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1版。
    8、蒋瑞、王宏韬:《刁光覃、朱琳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9、张锦华:《高等师范院校适用声乐表演教程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0、韩勋国:《歌·唱·教·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1、薛良:《歌唱的方法》,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年12月第1版。
    1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9月第1版。
    13、邹长海:《歌唱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14、[英]依弗·瓦伦:《歌唱学习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15、[苏]那查连科:《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16、李凌:《歌唱艺术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
    17、卢齐厄·马南:《歌唱艺术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4月第1版。
    18、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19、[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20、田鸣恩:《科学的唱法——如何唱高音》,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21、梁广程:《乐声的奥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22、管林:《论声乐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
    23、陈章汉:《美感百题》,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4、富立明:《美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25、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6、章枚译:《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声乐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27、[苏]戈鲁别夫:《青年声乐教师须知》,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10月第1版。
    28、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修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年10月第1版。
    29、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30、喻宜萱:《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中央音乐学院,1980年9月第1版。
    31、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32、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3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34、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35、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
    36、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37、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汇编:《声乐译丛第一辑》,1980年8月第1版。
    38、汤雪耕:《实用歌唱法(没后皮)》,文光书店,1950年1月第1版。
    39、李维渤译:荷伯特-凯萨利著,《心的歌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选编,1978年8月译。
    1、姚政:《中国民族唱法的源流比较与发展》,载《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第61页。
    2、单秀荣:《民族声乐新唱法的探索和实践》载《人民音乐》,1994年第5期第24页。
    3、罗卉:《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形态与风格比较》,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第120页。
    4、胡伶俐:《让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瑰宝大放异彩:民族唱法漫谈》载《江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70页。
    5、刘文昌:《西洋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之异同》,载《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第90页。
    6、白秉权:《民族唱法的“关闭”》,载《人民音乐》1990年第1期第37页。
    7、傅显舟:《汉语唱法问题》,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第40页。
    8、刘慧琴:《建立民族唱法中的继承与借鉴》,载《中国音乐》1987年第4期第20页。
    9、郁钧剑:《试论我国声乐艺术(三大唱法)的风格分类与其体系的确立》,载《人民音乐》1986年第9期第10页。
    10、尚家骧:《十九世纪美声唱法新时期的演唱风格》,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第42页。
    11、厉声:《“民族唱法”应正名为“中国唱法”》载《人民音乐》1986年第10期第23页。
    12、白秉权:《民族唱法的两个基本功》,载《人民音乐》1985年第4期第14页。
    13、钱维道:《西洋传统唱法教学探索》载《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第17页。
    14、魏启贤:《如何掌握和理解“美声唱法”》载《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第14页。
    15、钱维道:《西洋传统唱法教学探索》,载《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第17页。
    16、于淑岩:《民族唱法的要点》,载《中国音乐》1985年第2期第62页。
    17、常香玉:《我演唱《红娘》:兼谈民族唱法的我见》,载《音乐艺术》1985年第1期第18页。
    19、(日)饭田幸子著;王兆成译:《美声唱法的声音》,载《中国音乐》1985年第1期第75
    
    页。
    20、刘安煌:《论中国传统唱法的特色》,载《中国音乐》1984年第4期第71页。
    21、伍岳:《浅谈民族传统唱法的气息理论》,载《川剧艺术》1983年第4期第65页。
    22、常香玉:《民族唱法漫谈》,载《音乐研究》1983年第3期第32页。
    23、肖翰芝:《民族声乐专辑 民族传统唱法和西洋唱法》,载《中国音乐》1983年第1期第32页。
    24、刘亚琴:《谈谈民族唱法》,载《人民音乐》1983年第1期第31页。
    25、刘亚琴:《民族唱法及语言浅谈》,载《中国音乐》1982年第4期第70页。
    26、周巍峙:《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进一步繁荣民族声乐艺术(在部分省、市、自治区民间唱法独唱、二重唱会演闭幕大会上的发言)》,载《人民音乐》1978年第6期第7页。
    27、乔新建:《对民族声乐风格的哲学思考》,载《中国音乐》(表演艺术)2002年第3期第44页。
    28、牛茹:《歌唱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载《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7月第4期第95页。
    29、张繁华:《歌唱中的情感表现》,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69页。
    30、李小琴:《关于中国三种唱法的思考》,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6月第2期第135页。
    31、汪毓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军旅情怀》,载《人民音乐》1997年第8期第12页。
    32、余惠承:《建国以来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回顾》,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97页。
    33、周亨芳:《论中国唱法的风格类型及艺术特征》,载《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9月第3期第69页。
    34、李广达:《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分类谈》,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7月第97页。
    35、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 第5期第60页。
    36、王玲玲:《浅谈歌唱与语言》,载《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111页。
    37、汪继芝:《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载《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第2期第14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