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唱腔及演唱民族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诞生以来,成为中国文艺舞台上众多艺术表演形式中的一元。在它发展了80多年的创作道路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它不仅具有歌剧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吸收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所以研究中国歌剧,对于“民族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部分作品的唱腔和演唱两方面民族化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所以作品本身、创作者和演唱者的个人体会的资料、相关的音乐评论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西洋歌剧、戏曲、民族声乐作为写作的理论依据,也是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力图把中国歌剧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其经验和教益。同时,对部分中国歌剧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国歌剧在民族化道路上采用的技巧、方法,这些经验对以后我国歌剧创作和演唱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Chinese opera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form of art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of literature and art since it was born in early 20th century in china. Opera is a comprehensive stagecraft. As an imported goods, the artistic style of Chinese opera has taking shape nearly through a century 's development.It is not only characterized by opera,but also combined with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art.Thus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opera is primary and necessary for the studies of "nationalization".
    This issue mainly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and arrangement of nationalization studies on operatic vocal music in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ome music works. Therefore, the music works itself, the composer,the material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of singers, and relevant music criticism are the main objects to be studied. As theoretical basis, the studies of opera, trad opera and national vocal music are indispensable components in this research.
    From the macroscopic view of history and microcosmic view of musicology,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the production of music works,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other relevant historical compon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ionalization practice on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operatic vocal music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opera from the microcosmic view of musicology. Through these studies,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Chinese opera into the long historical flux and to review,rethink and generalize the experiences and advantages. In microcosmic aspect, this paper devotes to abstract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opera through arranging, analyzing,generalizing and inducing some Chinese opera.All of these experiences are worthy of using for reference to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our Chinese opera.
引文
[1] 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8月
    [2] 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
    [3] 《新歌剧讨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4] 《中国歌剧选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
    [5] 《江姐》上海歌剧院资料室内部资料
    [6] 《歌剧艺术研究》,上海歌剧院主办,1981年——2004年全部
    [7] 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8] 《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9] 《全国报刊索引》歌剧部分55年——98年
    [10] 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93年4月第一版
    [1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
    [12] 钱苑林:《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4月
    [13] 刘国杰:《西皮二簧音乐概括》,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11月
    [14] 蒋箐:《中国戏曲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5月
    [15] 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16] 罗辛:《中国歌剧以何面貌迎接二十一世纪》,人民音乐,2000年第11期
    [17] 雅文:《瞿小松的新歌剧〈命若琴弦〉》,歌剧艺术,1999年第1期
    [18] 内特尔:《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中国音乐1995年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第四页
    [19] 万斯洛夫:《论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连载),歌剧艺术,1985年3-6
    [20] 陈紫:《我谈歌剧》歌剧艺术,1999年第1期.
    [21] 郭建民:《20世纪20-60年代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音乐研究,2002年3月第1期
    [22] 王霭林:《苍原的成功及其对中国歌剧创作的启示》,音乐评论(万方数据库)
    [23] 韦明:《中国歌剧点燃振兴之火》,戏剧论坛(万方数据库)
    [24] 王镇范:《升腾中国歌剧艺术之翼——〈苍原〉的艺术成就》,黄钟 2000年第一期
    [25] 李小琴:《歌剧与歌唱表演人才的培养》,交响1998年第2期
    
    
    [26] 韦明:《中国歌剧正在创造辉煌—再看〈苍原〉有感》,剧评
    [27] 冯德仲:《日本东京歌剧以及新国立剧场见闻》舞台美术园地(万方数据库)
    [28] 徐瑞岳、黄健:《试话中国民族歌剧的美学精神》,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19卷6期
    [29] 《白毛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3月
    [30] 居其宏:《歌剧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歌剧艺术,1988年第1期.
    [31] 周玲:《谈歌剧的宣叙调与咏叹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2] 焦杰:《关于我国歌剧艺术繁荣与发展的思考》,人民音乐86年8期
    [33] 居其宏:《我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音乐学91年2期
    [34] 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音乐研究,1992年2期
    [35] 金砂:《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歌剧艺术,1993年
    [36] 陈紫:《我谈歌剧》(连载),歌剧艺术,97年6期、98年1期(略)
    [37] 丁毅:《为振兴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而呐喊》,文艺理论与批评,98年2期
    [38] 杨燕迪:《论歌剧与音乐剧的不同美学品格》,歌剧艺术,98年6期
    [39] 居其宏、王安国:《找回“状态”,当代歌剧的戏剧支点:评郭文景独幕歌剧〈狂人日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95年1期
    [40] 金砂:《民族歌剧宣叙调的写作》,歌剧艺术,94年2-3期
    [41] 梁茂春:《中国歌剧40年发展轨迹(续)》,歌剧艺术,91年4期
    [42] 刘经树:《歌剧不尽是歌唱的戏剧——答居其宏》,人民音乐,89年3期
    [43] 居其宏:《我国当代歌剧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音乐学,91年2期
    [44] 罗辛:《中国歌剧形式问题的初探》,戏剧,86年3期
    [45] 李焕之:《新歌剧的新成果——观看歌剧〈伤逝〉有感》,人民音乐,8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