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入华耶稣会士中国地理研究考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6-18世纪,以入华耶稣会士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和欧洲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文化氛围中展开了对中国地理的认知和研究。正是他们不断发往欧洲的报告、书信、地图和著作中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地理的信息,构成了近代欧洲中国地理知识的来源。以罗明坚、卜弥格和卫匡国为代表先后进行的中国地图的绘制,采用西法对中国地理加以研究,中国地理地貌开始用经纬度的方式被测量,一些重要的地名开始被标注。这项工作和利玛窦绘制世界地图的工作一样重要。一个是努力传播西方地理知识和世界意识,建立新的“世界观”的过程;一个则是向欧洲传播中国地理知识,建设一个新的“中国观”的过程。此期,入华耶稣会士撰写了一批重要的综合性汉学著作,对中国地理的研究也构成了关于中国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玛窦—金尼阁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曾德昭的《大中国志》、安文思的《中国新史》、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等对中国的疆域概况、行政区划、城市、人口、物产及风俗等开始有了比较具体准确的记载,人文地理得以清晰呈现,中国形象更加真实,西方关于近代中国的地理观开始形成,并成为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宣传中国、解释其适应政策、巩固天主教在华地位的有力手段。明清易代之后,耶稣会士取得了清廷的信任,18世纪初展开了大规模实测全国地图的工作。在集体协作、共同努力下最终完成了中国近代具有开创性的成果《皇舆全览图》及《乾隆内府舆图》,使中国在制图学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一个中西地理研究交汇影响的过程,客观上,扩大了中国地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欧洲人对中国地理的认识,使得欧洲在充分利用耶稣会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准确的中国地理观念,中国地理知识也很好地汇入到了欧洲的学术宝库中,成为近代欧洲人了解中国最直接的载体。然而,中国长期被桎梏的科学研究态度使得国人对自己的地理认识停滞不前,甚至进入近代我们还在采用传统的方法绘制地图。直到19世纪以后,才开始重新学习科学地理调查研究的方法。本文选定16-18世纪的入华耶稣会士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中国地理研究的活动历程,采用历史比较、跨文化研究等方法,解析其地理学研究成为跨文化对话手段的原因及其诠释中国地理信息的方法。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探讨耶稣会士入华前西方人对中国地理的想象及探究,分析17世纪前西方对中国地理认知的程度,揭示入华耶稣会士进行中国地理研究的时代使命和内在价值;
     二、探讨16-18世纪入华耶稣会士开展中国地理研究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三个阶段的入华耶稣会士采取的研究手段和诠释方法、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形式,揭示出这一学术研究的递进过程;
     三、探讨西方对中国以及中国地理知识的认识与评价,揭示中西地学研究的历史机缘和表现形式,展现出欧洲人认识中国地理的发展过程,进而在宏观层次上探寻不同文化间交流互动的历史意义。
In the16-18th centuries, living between two geographic regions and cultures, western missionaries, especially Jesuits, started cognizing and studying Chinese geography. They recorded Chines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 their reports, letters, maps and works, and these became the sources of modern European knowledge on Chinese geography.
     The three Chinese atlases of Michele Ruggieri, Michael Boym and Martino Martini brilliantly represented European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hinese geography. For the first time, China's geographical features were measured by longitude and latitude, and some important places were marked. The work was as important as drawing world maps, done by Matteo Ricci. This was a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brand new "world outlook" and spreading western geographic knowledge and world concept; it was a process of building up new "Chinese outlook" and spreading Chinese geographic knowledge to Europe.
     During this period, Jesuits who entered into China wrote lots of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Sinology works such as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the Journals of Matteo Ricci,1585-1610written by Matteo Ricci and Nicolas Trigault,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by Alvaro Semedo, A New History of the Empire of China by Gabriel de Magalhaes and A Compleat History of the Empire of China by Louis Le Comte. These works contain detailed records about geographic positions, cities, population, products, custom, and so on of China. With the help of these works, human geography was presented clearly. Based on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the view on Chinese geography started to form, which also became the powerful ways to publicize China and explain the accommodation policy of Jesuits. By the early18th century, Jesuits in China had started measuring the whole state map massively. Under the group cooperation and with joint efforts, The Huangyu quantu and Qianlong neifu yutu were finally finished, which put China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in terms of cartography. It expanded the depth and width of Chinese geographic research and encouraged Europeans'understanding about Chinese geography. Thus, Chinese geographic knowledge was included into the academic treasure of Europe and became the most direct carrier for Europeans to understand China.
     However, Chinese's understanding about their own geography had been stagnate. Even in modern times, we still want to re-dig and review our national geographic resources from western achievements.
     The paper focuses on Jesuits who entered China and worked on Chinese geographic research during the16th-18th centuries. Using historical comparison and cross cul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Jesuits worked on Chinese geography, how their research became an important venue fo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ow their research can help us understand Chinese geography.
     It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Ⅰ. It discusses how Chinese geography was imagined and explored before Jesuits entered China and how Chinese geography was understood before the17th century. It tries to reveal the mission of the time and the inner value of Jesuits' work on Chinese geography.
     Ⅱ. It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Jesuits' work on Chinese geography in the16th to18th centuries.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detailed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ree stages, it tries to reveal the progressive cours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done by Jesuits in China.
     Ⅲ. It examin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China and Chinese geographic knowledge by the westerners. It also trie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European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geography. Through demonstrating the process of how Europeans understood Chinese geography, this paper also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 mechanis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at the macro level.
引文
①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② 计翔翔:《十七世纪西方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① 黄时鉴:《巴尔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第6期.
    ① 所谓汉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中国的学问。但学界并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意大利学者马西尼指出,汉学是指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与文明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当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西方人试图解读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时,并产生了汉学。见(意)马西尼:《意大利传教士汉学研究评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十一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61页。
    ② 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02页。
    ③ 黄时鉴主编:《插图解说中西关系史年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7页。
    ①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① 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9页。
    ①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5页。
    ② 吴莉苇:《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
    ① 吴莉苇:《欧洲人等级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② Matteo Ricci,Fonti Riccian:documenti originali concernenti Matteo Ricci e la storia delle prime relazioni tra l'E uropa e la Cina(1579-1615),edite e commentate da Pasquale M.D'Elia,sotto il patrocinio della Reale Accademia d' Italia,Edizione nazionale delle opere edite e inedite di Matteo Ricci,3 voll,Roma,La libreria dello Stato,1942-1949.; 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 Matini Martino, Opera Omnia, edizione diretta da Franco Demarchi.Trento:Universita di Trento.2002.; Matini Martino, Nova Altas Sinecsis, Amsterdam,1655.Centro Studi Matini Martino, Universit a degli Studi Trento,2003.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意)利玛窦:《利玛窦全集》(第1、2集),收录《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上、下)》,刘俊馀、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利玛窦著《利玛窦全集》(第3、4集),收录《利玛窦书信集(上、下)》,刘俊馀、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96年;(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 (法)裴化行:《利玛窦评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陈恒、梅义征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美)夏伯嘉:《利玛窦: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向红艳、李春园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② 罗光:《利玛窦传》,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天主教中国主教团传教委员会编:《利玛窦与中国教友:中国教会的先驱》,台北上智出版社,1982年;仙花小组编:《利玛窦神父与中国》,台北光启出版社,1984年。
    ③ 张错:《利玛窦入华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佳能:《利玛窦》,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柯毅霖等:《利玛窦:一位耶稣会士肖像》,澳门:澳门利氏学社,2010年。
    ④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林金水:《泰西儒士利玛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汪前进:《西学东渐第一师——利玛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余三乐:《徐光启与利玛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陈燮君:《利玛窦行旅中国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1582-161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 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禹贡半月刊》,第5卷,3、4合期,1936年;洪煨莲:《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禹贡半月刊》第5卷,3、4合期,1936年;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郑锡煌:《利玛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地理知识》,1982年第11期;曹婉如、薄树人等:《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文物》,1983年第12期;赵永复:《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所引用的中国资料》,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黄时鉴:《利玛窦世界地图探源鳞爪》,《黄时鉴文集》,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
    ② 马雍:《近代欧洲汉学家的先驱马尔蒂尼》,《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谭海红:《论卫匡国之<中国新图志>的科学价值》,《地图》,1994年第1期。
    ③ (意)德马尔基、施礼嘉编:《卫匡国:一位在十七世纪中国的人文学家和科学家》,意大利特兰托大学,1996年;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周燕:《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Writings of Michael Boym", Monumenta Serica, vol.14(1949-1955).:Boleslaw Szczesniak. "The Atlas and Geographic Description of China:A Manuscript of Michael Boym (1612-165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73. No.2 (Apr.-Jun.,1953). pp.65-77.;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Mappa Imperii Sinarum of Michael Boym", Imago Mundi, Vol.19(1965). pp.113-115.
    ③ 洛佩斯:《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春季号,总第34期;Michele Ferrero, "Notes on the Atlas of China of Michele Ruggieri (1606)",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暨第四届出版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内刊),2011年11月。
    ① http://macaology.com/archiver/?tid-139.html,2013年3月20日链接。
    ② 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
    ③ 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
    ③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再版。
    ④ 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⑤ 阎宗临:《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①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② 吴孟雪、曾丽雅:《明代欧洲汉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① 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第236-246页。
    ③ (美)艾尔曼:《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王红霞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① 杜石然、范楚玉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② 张承友、张善、王淑华:《明末清初中外科技交流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
    ③ 樊洪业:《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① 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② 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 Donald F. Lach, Edvin J. Van Klev,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Chicago.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1993.
    ④ Massimo Quaini, Michele Castelnovi, Visions of the Celestial Empire:China's image in Western cartography. Centro Studi Martino Martini,2008.
    ① J.B.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ed., Cartography in the Tradtional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Volume Two. Book Two, Chicago&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②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
    ①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本。
    ④ Jean-Baptiste Du Halde, Descir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a, A la Hate,Chez Henri Schearloer,1736.
    ② 汪前进、刘若芳:《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孙拮:《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 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舆地的研究(一)、(二)、(三)、(四)》,《文史知识》,1994年第1期、第2期、第4期、第5期。后辑集在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② 唐锡仁、黄德志:《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的传入》,《中西初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龚缨晏:《欧洲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地图学的证据》,《求知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③ 吴莉苇:近代早期欧洲人的中国地理观(1500-1800年)》,北京大学博士后报告,2005年。
    ④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⑤ 田志坚:《耶稣会士文化适应政策对明末清初士人的影响》,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王芳官:《17-18世纪在华耶稣会对我国科学技术的考察——<耶稣会中国书简集>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赵艳梅:《明清时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李孝德:《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谈天:《康熙朝来华传教士问题研究》,辽宁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① Herodotus, History of Herodotus, George Rawlinson ed., London,1862.中文译著可参见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4页。
    ① 斯基泰人(Scythes),又译为斯奇提亚人或西徐亚人。
    ② 从希罗多德的作品中研究斯基泰人的活动范围和基本情况,英国学者赫德逊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论述。见(英)G.F.赫德逊:《欧洲与中国》,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页;国内研究成果有黄时鉴:《希罗多德笔下的欧亚草原居民与草原之路的开辟》,《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纪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余太山:《希罗多德关于草原之路的记载》,《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9月;刘雪飞:《希罗多德所记斯基泰部落探析》,《古代文明》,2011年第4期等等。
    ③ 关于西方文献中“赛里斯”(Seres)的最早记载莫衷一是,尽管近代英国学者赫德逊认为,从横越中亚的商道上所获得的关于中国的确切知识,已包含在公元前六世纪或七世纪成书的亚里斯特亚士所著的《阿里马斯比亚》了,但是原作早一佚失。因此这一说法并不足信。参见(英)G.F.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王遵重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页.学界普遍认为克泰夏斯(Ctesias)是第一个提到“赛里斯”的古代作家,但是对他的文字的真实性还是令人生疑。参见(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④ 在公元一世纪对,“中国”往往以"Thin、Thinae. Sinae. Serica"的形式出现在古典作家的作品中。参见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n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 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p.6.
    ⑤ 英国学者裕尔认为,在西方,“赛里斯”一名最初大概是指丝蚕及其产品,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该名称完全不再被当做地理学词语使用之时。参见(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页。
    ⑥ (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页。
    ① 在西方古典文献中能找到关于古希腊罗马和中国直接交往的史料极少,目前认为,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著作《地理志》中根据另一位地理学家推罗的马林努斯(Marinos)著作的一个片段提到,一位以经商为业的马其顿人梅斯·提提阿努斯(Maes Titianus)曾记载从幼发拉底河到位于中亚某地的石塔的路程,但他本人未到过赛里斯国(Seres),而是派自己手下一批人到过那里。这被史学界认为是反映中西直接交往的最早证据。参见(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21页;(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9页。我国学者提出,马其顿人梅斯·提提阿努斯手下的代理人,即罗马商团到达过中国、此事发生在公元100年。就此问题,国内也有学者进行过专门探讨,参见林梅村:《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杨共乐:《谁是第一批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世界历史》,1993年第4期;杨共乐:《“丝绸之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张绪山:《关于“公元100年罗马商团到达中国”问题的一点思考》,《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② (法)保罗·佩迪什著:《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页。
    ③ (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序言,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页。
    ① 戈岱司在这里说明其搜集整理的远东主要是指赛里斯国,即丝绸之国,指中国,此外还包括印度、南海和中亚的某些地方,但是从书中我们发现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希腊罗马的作家其实对今天中国的认识是含糊不清的。地形的情况了解甚差,列举的民族甚多,而对其分布范围的认识则含糊不清。参见(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② Henry Yule,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being a collection of Medieval Notices of China, London:printed for Hakluyt Society,1866;中译本为(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③ 全文可参见Guillaume Pauthier, Chine moderne, ou description historique, geographique et litteraire de ce vaste empire:d'apres des documents chinois. Premiere partie, geographie, organisation politique et administrative de la Chine, langues, philosophie, Paris, Firmin Didot freres,1853.
    ④ 关于中文史料中的罗马帝国资料整理,19世纪出现了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 Hirth,1845—1927年)于1885年完成并出版的《中国与罗马》一书,后中译本取名为《大秦国全录》,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另外还有一本Leslie, D.D. and Gardiner, K.H.J., The Roman Empire in Chinese Sources, Roma:Bardi Editore,1996。而关于中西方史料互动情况一直是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专家们研究的主题,成果也颇丰,笔者的统计难免会挂一漏万,因此只能将认为最有影响的几本文献资料罗列出来。
    ⑤ (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序言,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页。
    ① 杜波伊斯:《斯特拉波地理学研究》,1891年巴黎版.转引自(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导言,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页.
    ② 参见Strabo, The Geography of Strabo, trans, by Horace Leonard Jones, London & New York,1929.
    ① (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7页。
    ② (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8页。
    ③ 《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法布里西尤斯版本,1883年莱比锡出版,转引自(法)戈岱司:《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页。
    ① Henry Yule ed Cathey and the Way Thither; Being a Collection of Medieval Notices of China, London,1866, pp.164-165.
    ② 裕尔指出托勒密将秦奈首都置于东经180。,南纬3。,参见(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页。《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中不知是编者还是译者笔误,认为首都秦奈或秦尼的经纬为18。40’,南纬为3。参见(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5页。
    ③ (苏)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梁昭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65页。
    ① 参见(英)杰里米·哈伍德:《改变世界的100幅地图》,孙吉红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
    ② (英)裕尔撰,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页。
    ③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0页。
    ① (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页。
    ② 《世界基督教风土志》(Universal C hristian Topography),又译为《基督教国家风土记》。参见科斯马斯:《基督教国家风土记》,米涅版本,1860年巴黎版。转引自(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0页。
    ③ (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9-22页。
    ④ 裕尔指出法国汉学家德经(Deguignes)首先证明了西莫卡塔的这段文字涉及中国,认为桃花石就是隋代之前的“大魏”。而后德国汉学家夏德(Hirth)提出“唐家说”,伯希和(Pelliot)提出“拓跋说”。国内学者章巽提出“大汉”说,张星娘也认为“桃花石”即“陶格司”,是大汗的转音,张绪山赞同桃花石是“大汉”的对音一说。参见(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见闻录》,张绪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25页;张绪山:《“桃花石”名称源流考》,《古代文明》,2007年7月。
    ①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② (意)柏朗嘉宾:《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耿昇、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③ (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④ 国内外关于《马可·波罗行记》的版本非常丰富,本文主要参考英译本A.C.Moule&Paul Pelliot, 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London:George Routledge & Sons Limited,1938; reprinted by New York:AMS Press INC.,1976;我国对《马可·波罗行记》的翻译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目前有7个版本,分别是:魏易、林纾译:《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1913年北京正蒙印书局出版;张星娘译自亨利裕尔(Henry Yule)和科迭(Henri Cordier)的英文译注本,名为《马哥孛罗游记》,1929年北美印刷局印刷,燕京大学图书馆发行;李季译自曼纽尔·科姆罗夫(Manuel Komoroff)编订的英译本,名为《马可·波罗行记》,1936年4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冯承钧译自沙海昂(A.H.Charigon)的法文译注本,名为《马可·波罗行纪》,1936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47年2月第三版,建国后中华书局曾于1954年重印。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张星娘译自贝内戴托(L.F.Benedetto)意大利文的英译本,名为《马哥孛罗游记》,1937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陈开俊、戴树英等合译自科姆罗夫编订的英译本,名为《马可·波罗行记》,1981年11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梁生智译自科姆罗夫编订的英译本,名为《马可·波罗游记》,1998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参见杨志玖:《百年来我国对<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与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本文主要参考冯承钧译本(中华书局,2003年),并统一称为《马可·波罗行纪》。
    ⑤ (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记》,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① (意)柏朗嘉宾:《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序言,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页。
    ② 鞑靼(Tartares)本是蒙古人的一部,7世纪左右作为成吉思汗族的劲敌开始崛起。1202年被成吉思灭掉。后残部并入蒙古人中,13世纪蒙古西征,大败欧洲联军,他们以Tatars之名被全欧洲所知,欧洲人认为是穷凶极恶者,将他们与地狱之名Tartare视为一体。参见(意)柏朗嘉宾:《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序言,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6页注释1。关于鞑靼的历史流变也可参见王国维:《鞑靼考》,《清华学报》,1926年第1期;那顺乌力吉:《论“鞑靼”名称的演变》,《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③ (意)柏朗嘉宾:《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页。
    ④ (法)鲁布鲁克:《鲁布鲁克东行记》,(英)柔克义译注,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4页。 ① 关于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产生质疑的呼声在上世纪90年代变得激烈起来,尤其是英国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弗朗西斯·伍德(吴芳思)明确提出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参阅弗拉西丝·伍德(吴芳思)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持与吴先生不同观点,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者,影响更大的是直接与吴芳思论辩的杨志玖1997年在《历史研究》发表的文章《马可·波罗到过中国》(1997年第3期),后收录进杨志玖著:《马可·波罗在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另有黄时鉴、龚缨晏:《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兼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黄时鉴:《关于茶在北亚和西域的早期传播——兼说马可·波罗未有记茶》,《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党宝海:《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等等。
    ② 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行路线有两条:一条是西南线,自大都经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到缅甸等地;另一条是沿着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然后向东南到福建泉州等地。参见党宝海:《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页。
    ③ 在马可·波罗的有关文物中发现有几幅地图,不过绘制较简略。其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有待进一步考察。参见Leo Bagrow, "The Maps from the Home Archiv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a Friend of Marco Polo", Imago Mundi, Vol.5,1948. pp.3-13.曹婉如:《中外地图交流史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 关于鄂多立克来到的这个城市,裕尔做注时指出,Censcalan当即马黎诺里的Cynkalan伊本·白图泰的Sinkalan,拉施特和瓦萨甫的Chinkalan即指今天的广州。参见The Travels of Friar Odoric. trans..Henry Yule.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Grand Rapids, Michigan, and Cambridge. UK,2002;(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4页,注释1。
    ② 鄂多立克认为杭州城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并说杭州这个名字的意思为“天堂之城”。参见(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7页。
    ③ (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纪》中译者前言,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7页。
    ④ (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3-64页。
    ⑤ (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2页。
    ① (葡)托梅·皮雷斯:《东方概要》,(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在《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何高济汉译本。皮雷斯又译为多默·皮列士。书名译为《东方志》。本文按(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的叫法,统一称为皮雷斯。
    ② (葡)克里斯托旺·维埃拉:《广州来信》,(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③ (葡)伯来拉:《中国报道》,(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在《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年)中,伯来拉被译作加里奥特·佩雷拉,其作品名为《关于中国的一些情况(1553-1563)》;在(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大象出版社,2003年)中,书名译作《我所了解的中国》。
    ④ (葡)克路士:《中国志》,(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在《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年版)中克路士被译为加斯帕尔·达·克鲁斯,书名译为《中国情况介绍》:在(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大象出版社,2003年)中,书名译作《中国概说》。
    ⑤ (西)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⑥ (葡)若昂·德·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在《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年)中,巴洛斯被译为若奥·德·巴洛士,书名译为《亚洲》(1552-1614)。
    ⑦ 汉译本据英译本、西班牙译本作《中华大帝国史》。参见(西)门多萨撰:《中华大帝国史》,何高济译, 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西)门多萨编撰:《中华大帝国史》,孙家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有学者指出,门多萨主要引用有葡萄牙多明我会修士克路士、奥古斯丁会修士拉达以及伯来拉的撰述,这三个基本史料构成了门多萨《大中华帝国史》的资料来源。参见(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导言,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页。
    ① 葡萄牙学者鲁伊·洛瑞罗认为皮雷斯的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翔实的地理专著。参见(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而它的英译本作者科提松也认为这是一本重要的地理史文献,是16世纪上半叶产生的有关东方最重要和完整的记载。参见(葡)多默·皮列士:《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导论,何高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② 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③ 在对皮雷斯作品的巴黎古抄本的整理中,英译本作者指出这部书写于1512-1516年。
    ④ (葡)多默·皮列士:《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何高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① 关于海南产珍珠的史实,可见明代《琼台志》记载”自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年,略以为儋耳、珠压郡,二都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日珠厓”。参见卢建一点校:《明清时期东南海岛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2页。
    ② (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③ 参见(葡)多默·皮列士:《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何高济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注释④,第104-105页。
    ④ 吴志良:《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⑤ 据史学家考证,这封信函的日期为抄写失误,正确时间应该是1524年。参见吴志良:《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① (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0-21页。
    ② (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③ 万明:《西方汉学的萌芽时期——葡萄牙人对中国的记述》,《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① 计翔翔:《明未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② (葡)伯来拉:《中国报道》,(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7页。
    ③ 文中Culio和Culljo的拼写有差异,应视为同一地名。参见(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9页注释3。浮梁,江西景德镇出产瓷器的重镇。在(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大象出版社,2003年)又译为“高岭”。在江西景德镇浮梁县有一种瓷土叫“高岭土”,它是陶瓷制品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现已成为全世界瓷原料的通用术语。
    ④ (葡)伯来拉:《中国报道》,(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页。
    ① (葡)伯来拉:《中国报道》,(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19页。
    ② (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导言,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6-37页。
    ③ 篇目参见(葡)克路士:《中国志》,(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33页。
    ① (葡)克路士:《中国志》,(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重印。第45页。
    ② 这里克路士的认识明显有误。
    ① C.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Orchid Press,2004.pp.88-91.(葡)克路士:《中国志》,(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2-64页。
    ③ 吴志良:《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① (葡)克路士:《中国志》,(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5-66页。
    ② 拉达对中国各省的军事力量、人口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参见(西)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94页、第196页。
    ① Sancij.中译者认为是山西(Sanciy\Suancy).
    ① 这里,中译者辩其错误,将其译为“湖广在河南和广西之间。”
    ② 这里,中译者将其译为“广西在湖广和福建之间”。C.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Orchid Press,2004.pp.266-267.;译文参见(西)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90页。
    ④ C.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Orchid Press.2004.pp.267-268.
    ③ 译文参见(西)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5页。
    ④ 嚼是古代测量单位,1嚼相当今天的1.8或2.2米。
    ⑤ (西)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7页。
    ① 中国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代的规模最大。到了明朝,从洪武至万历年间,经过近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约6350公里的长城。
    ② (西)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6页。
    ③ 吴孟雪、潘玉田在文中基本如此说。但羽离子认为这批书是葡萄牙人格瑞郭瑞奥·龚扎尔威孜(Gregorio Gonzalvez)赠送给西班牙圣劳伦佐皇家修道院的,与拉达无关。参见吴孟雪:《从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看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明代社会(上篇)》,《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总第11期;潘玉田在《中西文献交流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羽离子:《对欧洲人初来大明购书之事的补论》,《中外科技交流史考论》,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133-144页。
    ④ 万明:《西方汉学的萌芽时期——葡萄牙人对中国的记述》,《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⑤ Batampina,意为鱼花河,从平托的描述中可能指的是大运河.但南京坐落在长江上,中译者指出可能是作者叙述有误。参见平托等:《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王锁英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注释1。
    ⑤ (葡)平托等:《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王锁英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年。第144页。
    ① (葡)平托等:《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王锁英译,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年。第176页。
    ② 吴志良:《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③ (葡)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① (葡)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② (葡)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③ 从巴罗斯在《亚洲十年》的描述中多次提及由他编辑了《地理》一书,从中发现巴罗斯还是一个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应该借助手上的资料对亚洲沿海地区和中国进行了地图绘制,遗憾的是此书已佚失,至今没有发现其手稿。不然,巴罗斯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④ (葡)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⑤ (葡)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① 严绍暹:《日本中国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② 里格是葡萄牙古代的长度单位,一里格相当于五公里,也就相当于中国长度单位中的“十里”。这里巴罗斯对长城长度的认识就不够准确了。
    ③ (葡)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1-62页。
    ④ 海野一隆:《地图的文化史》,王妙发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⑤ 在此中文译者将这部地理书译为《环宇志》,笔者疑为《寰宇通志》,《寰宇通志》为明代官修地理总志,但很快被《大明一统志》所利用。
    ⑥ (葡)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① 有学者指出,门多萨主要引用有葡萄牙多明我修士克路士、奥古斯丁会修士拉达以及伯来拉的撰述,这三个基本史料构成了门多萨《大中华帝国史》的资料来源。参见(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导言,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页。
    ② 张铠:《16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③ (英)G.F.赫德逊:《欧洲与中国》,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19-220页。
    ④ Donald F.Lach,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Chicago and London.1965.Vol.1,Book two. p.744.
    ④ 严绍鋈:《日本中国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⑤ (西)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中译者前言,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页。
    ⑥ 英译本出版者甚至批评该书说,“西班牙人通常在他们著作中颂扬他们自己的功业,甚至报道很多不真实和不足信的事”。(西)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出版者致基督教读者,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页。
    ⑦ 张铠:《16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90页.
    ① (西)门多萨编撰:《中国大帝国史》,孙家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② (西)门多萨编撰:《中国大帝国史》,孙家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③ 巴罗斯曾经在他的著作中谈及中国最北的纬度为50度。参见巴罗斯:《亚洲十年》,(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④ (西)门多萨编撰:《中国大帝国史》,孙家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⑤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页。
    ① (西)门多萨编撰:《中国大帝国史》,孙家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② 关于中国省份是十三个还是十五个,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维埃拉和巴罗斯对十五个省的认识是准确的。伯来拉、克路士,却都认为中国只有十三个省。拉达对十五个省的介绍较全面,但是拼写省名时多有混乱。门多萨对十五省认识其实更加含混不清。介绍也多有错谬。③ 门多萨在拼写十五省名时较为混乱,如出现两个Susuam,疑是山西和四川两省名,门多萨在第七章罗列中国十五省名时,未有与广东省相对应的拼写,在第八章出现Canton,以表示广东省;另记有Aucheo省名,不能确认其对应的省份。可见门多萨对中国的分省名称认识不清。参见Juan Gonzalez de Mondoza, Historia delas cosas mas notables, ritos y costumbres del gran Reyno de la China, Roma,1585. pp.14-15.\Rerum Morumque in Regno Chinensi Maxime Notabilium Historia, Antuenpie,1655.pp.16-18.(西)门多萨编撰:《《中国大帝国史》,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24页;孙家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32-34页。
    ④ 省名及数据采用C.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Orchid Press,2004.pp.267-268.
    ⑤ 省名及数据采用Joannem Gonzalez de Mondosa, Rerum Morumque in Regno Chinensi Maxime Notabilium Historia, Antuenpie,1655.pp.17-18.
    ① 1655年拉丁语译本中译者采用Sisuam(山西)来区别Susuam(四川),参见Joannem Gonzalez de Mondosa. Rerum Morumque in Regno Chinensi Maxime Notabilium Historia. Antuenpie,1655-p.17.
    ① 英译者博克舍在编注时说,拉达可能使用了《广舆图》,参见C.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Orchid Press,2004.pp.268-269.
    ②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地理志》第四册,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958页。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地理志》第四册,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053页。
    ①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地理志》第四册,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82页。
    ② (西)门多萨编撰:《中华大帝国史》,孙家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③ 张铠:《16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门多萨及其<中华大帝国史>》,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① (法)保罗·佩迪什著:《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页。
    ② 埃拉托色尼有两部著作《地球的测量方法》和《地理学》,概述了他推论出的地球圆周的测量方法,并描述了怎样去绘制一张世界地图。但它们都已遗失。后通过希罗多德和斯特拉波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早期的希腊绘图者和他们的成果。参见(英)杰里米·哈伍德:《改变世界的100幅地图》,孙吉红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21-22页
    ③ 托勒密提出了两种制图投影法,第一种就是圆锥体投影法,这种投影法,具有从一个中心向四周放射的、直线的经线和弯曲的纬线;第二种就是球面投影法(又称伪圆锥投影法),这种投影法,具有弯曲的纬线和 弯曲的经线,只有中央一条相当于半球90。的直线经线。参见(苏联)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67页。
    ① (英)杰里米·哈伍德:《改变世界的100幅地图》,孙吉红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23页。
    ② (苏联)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5-106页.
    ③ (苏联)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68页。
    ① (法)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8页。
    ② 余士雄:《<马可·波罗游记>与中西文化交流》,《欧洲》,1993年第4期。
    ① E.L.Stevenson, Maps Reproduced as Glass Transparencies, New York,1993转引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5页、第73页。
    ③ 彭海:《马可波罗来华史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14页。
    ④ 转引自(美)劳伦斯·贝尔格林:《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传》,周侠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第294页。
    ⑤ 据说马可·波罗自己也曾绘制过一些地图。现存有关马可·波罗的文物中有几张地图。这些地图中既有其草绘的欧亚大陆轮廓图,也有摹绘的东亚轮廓图。这几张地图,并非完整的原图,而都是只绘有海岸线轮廓的草图。看来主要是马可·波罗从中国人绘制的地图和西方书籍的图上勾画出海岸线的轮廓并写下了一些文字注记。它的影响如何,尚待研究。参见Leo Bagrow. Stockholm, The Maps from the Home Archiv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Friend of Marco Polo, Imago Mundi,1950转引自曹婉如:《中外地图交流史初探》,《自然 科学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① (美)劳伦斯·贝尔格林:《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传》,周侠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第293-294页。
    ② (英)杰里米·哈伍德:《改变世界的100幅地图》,孙吉红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49页。
    ③ 周振鹤:《西洋古地图里的中国》,周敏民主编:《地图中国》,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2003年。
    ① 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舆地的研究(一)》,《文史知识》,1994年第1期。第78页。
    ② 《澳门:从地图绘制看东西方文化交流》,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合,澳门,1994年。转引自吴志良:《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③ 刘景华:《大航海时代下的西欧造船和航海术》,《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从地图上的文字部分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CHINEA, olim Sinarum reginis, noua descriptio. aucore Ludouico Georgio,据黄时鉴译为:“中国,原称中国的地域,新的描绘。作者路铎维可·乔奇渥。”并指出路铎维可·乔奇渥即葡萄牙耶稣会士乔奇·德·巴尔布达。参见黄时鉴:《巴尔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第6期。
    ② 周敏民编《地图中国》时,将该图译作《中国新图》。故沿用其名。参见周敏民编:《地图中国》,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2003年。第51页。
    ③ 黄时鉴:《巴尔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第6期。
    ① 海野一隆认为,正是地图中文字部分对巴罗斯著作的引用,表明此图和巴罗斯研究的地图属于同一谱系,之所以如此推断,是因为如果没有中国制作的地图为底本的话,是无法画出星宿海以及中国的主要水系的。见海野一隆:《地图的文化史》,王妙发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② 黄时鉴认为巴尔布地图绘制出了江西和四川。而关于中国的十五省的拼写和标识,分别是京师(Qvincii)、南京(Nanqvii)、山东(Xanton)、山西(Xiamxii)、(?)可南(Honao)、陕西(Sancii)、四川(Svinam?)、湖广(Fvqvam)、浙江(Cheqviam)、(?)江西(Qiamci)、福建(Foqviem)、广东(Cantam)、广西(Qvancii)、贵州(Qvichev)、云南(Ivnna)。参见黄时鉴:《巴尔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第6期。
    ③ 周振鹤:《西洋古地图里的中国》,周敏民主编:《地图中国》,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2003年。
    ④ 参见周敏民编:《地图中国》,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2003年。
    ① 吴莉苇:《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之欧人中国地理观》,《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
    ① 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第五卷,第五十七册,徐昌治:《破邪集》,北京: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年。第43页。
    ② 耶稣会(拉丁原名Societas Jesus, S.J.),为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又称耶稣连队。1535年由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耀拉创建。1540年,经教皇批准并担任首任总会长,制定会规,成员必须发誓他们将生活贞洁,贫穷,对修会和教宗的命令绝对服从。参见(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③ (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④ 七艺”由“三艺:语法、修辞、辩证法和“四艺”:代数、几何、人文和音乐组成。七艺系即人文科学系。参见(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⑤ (英)韦尔斯:《世界史纲》下册,梁思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24页。
    ⑥ (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①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导言,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② (意)马西尼:《意大利传教士汉学研究评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十一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63页。
    ③ (意)本卡尔迪诺:《15-17世纪欧洲地图学对中国的介绍》,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春季号,总第34期。
    ①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2页。
    ② 北平图书馆钞本又作罗明鉴。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3-30页。
    ③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0-48页。
    ④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0—22页。
    ①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9页。
    ② 范礼安本人对中国的关注较早,他曾撰有《1542-1564年耶稣会士在东印度起源和发展史》,其中第26-28章专记中国其中第26章的标题为“大中国及其概况”,总结了中国共7个方面的特点。尤其对中国疆域、行政区划、土地物产进行了介绍,范礼安介绍中国的体例和内容对后来的入华耶稣会士影响很大。译文参见(意)范礼安、(葡)孟三德着、何高济译:《范礼安、孟三德及中国》,《国际汉学》第二十一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207—232页。
    ③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0页。
    ④ 参见杨福绵:《罗明坚、利马窦<葡汉辞典>所记录的明代官话》,《中国语文学报》,第5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⑤ (意)马西尼:《意大利传教士汉学研究评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十一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64—65页。
    ⑥ Michele Ferrero, "Notes on the Atlas of China of Michele Ruggieri (1606)",《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暨第四届出版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刊)》,2011年11月。
    ① 张西平:《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② 学界有人认为,罗明坚和范礼安、利玛窦关系并不融洽,甚至一度相当紧张。因此,罗明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打压的“无声”的局面,其完成的地图集也不能如愿出版。但是我们要看到的,当时传教士在欧洲要出版书籍,要经过教会严格的审查并获得教皇同意才能得以出版。罗明坚地图集是因为受到范礼安等人的打压还是因为手稿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未获审核,这算是历史上的一个公案。有待档案的挖掘还原真相。
    ③ 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 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
    ④ 其中有约瑟夫·西本斯、热是斯·洛佩斯·盖伊:《16世纪末在中国传教团历史及罗明坚和利玛窦的作用》,第35-38页;卢西亚诺·佩特奇:《罗明坚地图集里的中国资料》,第39-44页;菲利波·本卡尔迪诺:《15-16世纪欧洲地图里的中国》,第45-60页;欧金尼奥洛·罗·萨尔多:《罗明坚地图里的翻译》,第61-120页;宋黎明,玛利亚·露莎:《罗明坚地图中地名的甄别》,第121-122页;除此之外,国外学者对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做专门研究的论文还有Eugenio Lo Sardo, "Il Primo Atalanta Della Cina Dei Ming, un inedito di Michele Ruggieri", in Bollittino Della Societa'Geografica Italiana,1989;洛佩斯:《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春季号,总第34期;Michele Ferrero, "Notes on the Atlas of China of Michele Ruggieri(1606)”,《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暨第四届出版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刊)》,2011年11月。
    ③ Boleslaw Szezesniak, "Matteo Ricci's Maps of China", Imago Mundi 11(1954), pp.127-136; Boleslaw Szezesniak,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Maps of China:an Inquiry into the Compilation of European Cartographers", Imago Mundi 13(1956), pp119-120.
    ① 转引自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1582-161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6-247页。
    ② 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T76.
    ③ 利玛窦曾提到罗明坚乘坐的船只在特赛拉(Tercerae)岛失事。(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9页。
    ① Michele Ferrero, "Notes on the Atlas of China of Michele Ruggieri (1606)",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暨第四届出版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内刊),2011年11月。
    ② 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1582-161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7页。
    ③ 关于罗明坚手稿的地图数量和文字描述页数各学者统计不一,如洛佩斯在《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中指出,罗明坚的地图集包括37页地理状况描绘和27幅地图。本卡尔迪诺在《15-17世纪欧洲地图学对中国的介绍》中指出,这本地图集共有37页地理说明和28幅地图。详见洛佩斯:《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春季号,总第34期。第6页;本卡尔迪诺:《15-17世纪欧洲地图学对中国的介绍》,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春季号,总第34期。第18页。
    ④ 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p.11
    ① 注:罗明坚在总图中没有绘制出长城。却在手稿第65页中详细描述了长城。不过,关于这段描述,罗明坚尽管用力甚勤,但对其历史认识却还是含糊不清。据麦克雷的英译,“罗明坚指出:中国北部被延绵500英里长的山脉和城墙环绕,有一段人造城墙长约80英里,剩下的420英里都是山脉。据中国的编年史记载,这个城墙是200年前的一个皇帝为了抵御鞑靼人的暴行、保卫中国为修建的。修筑这个工程用了93年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当时约三分之一的人民参与了这项工作。”这样的认识比之前的葡萄牙人拉达还落后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地图集》的辽东图中罗明坚弥补了对长城这一伟大防御工事的疏忽,长城得以反映在其地图中。见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T77.
    ① 参见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T1.
    ① 注:五岳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在罗明坚中国地图中分别被拼写为Taiscian. KKinscian. Quascian. Tanscian. Canscian。详见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T1.
    ① 应是1556年发生在陕西和山西境内的水灾,巴尔布达记成了1557年。参见黄时鉴:《巴尔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第6期。
    ① 计里画方的制图法,又称为网格式的绘图手法。是以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为理论的绘制方法。这种按数学原理,以画方网格的制图法的出现是人类地图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它给予地图新的生命力,具有深远影响。
    ② (葡)洛佩斯:《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春季号,总第34期。
    ① 孙果清指出,《广舆图》稿本完成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初刻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后分别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嘉靖四十年(1561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万历七年(1579年)、清嘉庆四年(1799年)六个版本。任金城考还有1572年版本。参见孙果清:《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地图集——《广舆图》,《地图》,2007年第1期;任金城:《<广舆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同的版本》,《文献》,1991年第1期。
    ② 参见任金城:《<广舆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同的版本》,《文献》,1991年第1期。
    ① 任金城:《<广舆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同的版本》,《文献》,1991年第1期。
    ② (法)米歇尔·德布尔:《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的地图学》,(法)谢和耐、戴密微:《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耿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189页。
    ① 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p.39.
    ④ Song Liming e Maria Luisa, "Nota All'identificatione del Toponimi Delle Carte Del Ruggieri", 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p124.
    ① 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禹贡》第5卷第3、4合期,1936年.第2839页。
    ① 笔者认为近似欧洲城堡的图例其实也很象中国的城门,即一个方形,里面有一个方形象“口”的图形或者拱形象城门的图形.府州县最大的区别在于方形上方突出的长方形或尖状形的图形的数量不同。一般来说,突出的图形三个或三个以上对应的是府。以此递减.
    ② 参见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p.63.
    ③ 刘明光:《小比例尺矿产资源地图的符号系统及其规范化问题》,《地图》,1989年第1期。
    ① 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p.65.转译自 Michele Ferrero, "Notes on the Atlas of China of Michele Ruggieri (1606)",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暨第四届出版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内刊),2011年11月。
    ① John Speed. A prospect of the most famous parts of the world:London,1627.p.39.
    ② 吴莉苇:《欧洲人等级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① (葡)魏若望:《葡汉辞典》序言,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研究所、葡萄牙国家图书馆、东方葡萄牙学会,2001年版。第90页.
    ② 转引自(葡)洛佩斯:《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春季号,总第34期。
    ① (葡)洛佩斯:《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澳门《文化杂志》,1998年春季号,总第34期。
    ① 生平简介参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46页。
    ②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
    ③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0页。
    ④ (法)裴化行:《利玛窦评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译序,第13页。
    ① 艾儒略曾为利玛窦立传,后中国文人张维枢撰《大西利西泰子传》。参见叶农:《<大西利西泰子传>与张维枢考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② 樊洪业:《西学东渐第一师》,《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5期。
    ③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导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④ (意)白佐良、马西尼:《意大利与中国》,萧晓玲、白玉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8页。
    ⑤ 成果介绍参见张西平的《百年利玛窦研究》,《国际汉学》第21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
    ⑥ (德)郎宓榭:《对利玛窦中西交流思想以及对两个文明碰撞之影响的思考》,《国际汉学》第21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⑦ 国内外学界研究利玛窦世界地图的论文及著作较为丰富,其中启发本人写作的文章有洪煨莲:《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禹贡半月刊》第5卷,3、4合期,1936年。第2773-2822页;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禹贡半月刊》,第5卷,3、4合期,1936年。第2823-2844页;Boleslaw Szezesniak, Matteo Ricci's Map of China, Imago Mundi, Vol.11 (1954);吕树芝:《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郑锡煌:《利玛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地理知识》,1982年第11期;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曹婉如、薄树人等:《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文物》,1983年第12期;黄时鉴,《利玛窦世界地图探源鳞爪》,载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第3卷第1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宋荣培:《略论利玛窦向东方文人介绍世界地图和演绎法思维的意义》,《嘉应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著作有Henri Bernard,Matteo Ricci'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to China. Peiping,1935; Elia. Pasquale M. D.,Il Mappa-mondo Cinese del P. Matteo Ricci.Roma. Vatican City,1938.;周康燮主编:《利玛窦研究论集》,台湾:崇文书店,1971年;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等等。
    ⑧ Clavi-在拉丁语中有“钉状”的含义,中国古字“丁”“钉”相通。故克拉维乌斯在中国的文献中又称为“丁先生”。参见(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0页;樊洪业:《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① 那时的耶稣会士为胜任海外的传教任务,可能都接受了强化培训。他们有严格的课程表,除了“辩论”方法的训练之外,还包括神学、古典学、数学和科学知识的培训。参见(美)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官——当西方遇到东方》,陈恒、梅义征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第142页.
    ② (美)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陈恒、梅义征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第140页.
    ③ (意)柯毅霖:《利玛窦学术及科学才能培养之背景》,《利玛窦:一位耶稣会士肖像》,澳门利氏学社,2010年。第31页。
    ④ 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第5页)和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第203页)都持此说,但黄时鉴、龚缨晏在《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中指出此说缺乏根据。可能是奥特利乌斯绘制于1564年或墨卡托绘制于1569年的世界地图。见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 所谓天下观,也是人们对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天下观”,往往视中国为天下,为海内、为六合、而视天下以外为四夷、四海之外是诸夷,六合之外则圣人存而不论。可参见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邢义田:《中国人的天下观》,载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②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2页。
    ③ 王洋,字宗鲁,号积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进士,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始任肇庆知府。任职中,支持利玛窦在肇庆传教活动,与利玛窦保持着平等、友好的关系。万历十二年,出资刊行利玛窦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赞助利玛窦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参见《广东通志》卷二四五、《宦绩录十五》。
    ④ (意)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上册),罗渔译:台北: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60页。
    ⑤ 吴中明,字知常,号左海,歙县人。史书记载,万历四十七年六月,赠原任南京总督粮储,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吴中明为南京户部尚书。中明,由进士今职,以劳瘁,卒于官。已,蒙谕营葬如例,所据赠官一节。礼部称其陨身勤事,例有可援。吏部覆允,故有是命。庞子朝、汤建英等编:《神宗实录》卷583,见《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1212页。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55页。
    ① 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4页.
    ② 洪业:《考利玛窦世界地图》,《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005年重印。第178页。
    ① 龚缨晏:《欧洲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地图学的证据》,《求知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94-395页。
    ②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38页。
    ① (法)裴化行:《利玛窦评传》译序,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7页。
    ② 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禹贡半月刊》,第5卷,3、4合期,1936年。第2837页。
    ③ 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禹贡半月刊》,第5卷,3、4合期,1936年。第2837-2840页。
    ④ 参见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禹贡半月刊》,第5卷,3、4合期,1936年。第2837-2840页;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01-206页。
    ①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33页。
    ②(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2页。
    ③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5页。
    ④关于耶稣会士向中国传播的是不是近代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曾在学界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如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江晓原:《论耶稣会士没有阻挠哥白尼学说在华传播——西方天文学早期在华传播之再评价》,《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① 赵永复:《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所引用的中国资料》,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03页。
    ②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7-90页。
    ③ 即加那利群岛,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上,为西班牙属地,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大都将本初子午线定在这里。参见Boleslaw Szezesniak,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Maps of China:an Inquiry into the Compilation of European Cartographers", Imago Mundi 13(1956);17世纪曾用于确定本初子午线的各岛屿有加那利群岛的Tenerife岛(北纬28.15度,西经16.35度).La Palma岛(北纬28.40度,西经17.50度)和Hierro岛(北纬27.45度,西经18度).西非佛得角附近佛得角群岛的S.Nicolau岛(北纬16度,西经24度),亚述尔群岛的Corvo岛(北纬39.41度,西经31.08度)。转引自(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6页,注释26。
    ④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80-181页。
    ⑤ 赵英丽:《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本初子午线》,《地图》,2005年第4期。
    ① [明]程百二:《方舆胜略·外夷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②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③ 卢良志:《利玛窦与西方制图学走进中国》,《国土资源》,2008年第9期。
    ④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40-360页。
    ⑤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23页。
    ① 转引自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② (意)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上册),罗渔译,台北: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0-81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6-7页。
    ④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pp.92-93.
    ④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① 林东阳指出1919年地理杂志(the geographical Journal)撰文提及的朝鲜奉先寺的世界地图乃汤若望摹绘利玛窦世界地图而成。转引自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19-320页。
    ② 崔广社、荣国庆:《南怀仁<坤舆全图>的文献价值》,《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③ 赵英丽:《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本初子午线》,《地图》,2005年第4期。
    ① 图表所引数据基本依据黄时鉴、龚缨晏所列,补充了对澳门和肇庆的对比值,参见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0-81页。
    ② 现代数据采自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名索引》,上海:地图出版社,1983年。
    ③ (意)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上册),罗渔译:台北: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 第221页。
    ①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06-110页。
    ②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3-76页。
    ③ (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④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未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
    ⑤ 参见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禹贡半月刊》,第5卷,3、4合期,1936年。第2837-2840页。
    ①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
    ②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
    ③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28页.
    ① [明]胡宗宪:《海筹图编》,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第235页.
    ② 黄时鉴:《利玛窦世界地图探源鳞爪》,《黄时鉴文集》第3册,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236页。
    ③ 黄时鉴:《早期西欧地图上的KOREA)),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3页。
    ④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34页。
    ③ Donald F.Lach,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Vol.Ⅲ, book 1, ills,11.Chicago and London,1993.
    ①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2-183页;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22页。
    ①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p.94.;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会议》,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22页。
    ① (意)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上册),罗渔译:台北: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②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9页。
    ① [元]朱思本绘,[明]罗洪先增纂:《广舆图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据首都图书馆藏明万历七年刊本影印,1997年。
    ② 曹婉如、薄树人等:《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文物》,1983年第12期。
    ③ [明]徐善继、徐善述撰:《精校地理人子须知》,万历十一年癸未郢中阳白居士曾璠子玉甫撰本,第32页。
    ④ 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05页。
    ① 赵永复:《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所引用的中国资料》,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04-205页。
    ② Fonti Ricciane:documenti originali concementi Matteo Ricci e la commentate da Pasquale M.D'Elia, sotto il patrocinio della Reale Accademia d'ltalia, Edizione nationale dello opera edite e inedite di Matteo Ricci,3 voll: Roma, La libreria dello Stato,1942-1949即德礼贤编:《利玛窦信函》,第47-48页。转引自宋黎明:《神父的
    新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9页。
    ① (意)德礼贤编:《利玛窦信函》,第62页。转引自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0页。
    ② (意)德礼贤编:《利玛窦信函》,第103页。转引自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0页。
    ③ (意)德礼贤编:《利玛窦信函》,第179页。转引自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0页。
    ④ (意)德礼贤编:《利玛窦信函》,第326页。转引自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0页。
    ③ Boleslaw Szezesniak, Matteo Ricci's Map of China, Imago Mundi, Vol.11 (1954), pp.127-136.
    ⑤ 高泳源文指出,利玛窦的这部反映中国情况的《中国的奇异》(Admiranda Regei Sinensis)中附有一幅根据中国地图绘制的中国地图。参见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0页。
    ① 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0页。
    ②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p.143.
    ① 庞迪我在华期间为中国皇帝绘制有四大洲地图,每洲一幅,复由倪雅谷(Jacques Neva)修士装饰甚丽.图之四边附以说明,略志各国之地理,历史、政治、物产。皇帝及诸近臣见图,颇赏其绘事之精。参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6页。
    ② 利玛窦的写作旨在给未来撰写教会编年史的作家们提供资料。原计划写完后译成葡语,并保留一份意大利语原稿。它被称为《利玛窦札记》(或称笔记、纪行,手稿、日记、记录、记事)。汉语译本刘俊余、王玉川合译《利玛窦全集》,由台湾光启出版社与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共第1-2卷。何高济、王遵仲、李申合译《利玛窦中国札记》,由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本文采用中译者的翻译,统一称其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③ 关于金尼阁的国籍,我国学者有持法国说,国外学者则多持比利时说。计翔翔曾撰文对此进行过考证,认为金尼阁为比利时籍人当无异议。参见计翔翔:《明末在华天主教士金尼阁事迹考》,《世界历史》,1995年第1期。
    ④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15页。
    ①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16页。
    ②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18页。
    ③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1-84页。
    ① 转引自计翔翔::《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中译者序言,第4页;吴孟雪:《明代欧洲汉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44页;计翔翔:《金尼阁与中
    西文化交流》,《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③ Louis J. Gallaghe,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the Journals of Matteo Ricci,1583-1610.London,1942.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中译者序言,第4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② (西)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5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2-333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中译者序言,第9页。
    ③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97-104页。
    ④ 费赖之书又译为钟巴相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7页
    ⑤ 周宁:《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275-276页。
    ⑥ 《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五卷,分从两章“契丹与中国——一位耶稣会士兄弟不平凡的远游”、“契丹与中国被证明是同一个国家”来叙述鄂本笃之行和最终被证明的过程。
    ① 高智瑜、林华:《试论利玛窦的“汉化”倾向》,载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48页.
    ② 利玛窦在前文中介绍了长江的河面和航行的情况。(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6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4页。
    ①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译者序,第17页。
    ②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③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
    ④ (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08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6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7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8页。
    ④ (意)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上册,罗渔译:台北: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0页。
    ⑤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9页。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0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5页。
    ①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32-142页。
    ①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① 转引自戚印平:《远东耶稣会的通信制度:以1587年丰臣秀吉传教士驱逐令的相关记述为例》,《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
    ① 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19页。
    ② 南京教案,是1616年由南京礼部尚书沈灌发起的反对天主教、排斥耶稣会传教士的运动。徐光启、杨廷筠等人上疏护教不果,王丰肃、谢务禄(即曾德昭)等多名传教士被逮捕驱逐、或下狱受审。这是明末最激烈的一次中西冲突,也是西洋传教士在华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对南京教案的评析,可参见宝成关:《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激烈冲突——明季《南京教案》文化背景剖析》,《史学集刊》,1993年第4期;周志斌:《晚明“南京教案”探因》,《学海》,2004年2期。
    ① 汉文典籍中,曾德昭的名字有时也写作鲁德昭,何高济在《大中国志》译注中认为,“鲁”字为“曾”之讹。见(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译者序,第3页。
    ②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49页。
    ③ 费赖之在《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一书中译为《中华大帝国志》或《中国通史》,何高济中译本译为《大中国志》,今从中译本。见(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④ 被编为《中国仇教实录》的曾德昭信札见于索默尔沃热尔神父《书目》(卷七一一一三栏),1619年在巴黎出版,1620年又在波尔瓦印行。参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51-152页。
    ⑤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50页;(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译者序,第1页。
    ①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7-79页。
    ② 曾德昭的原稿标题为Relacao de propagacao de s e regno da China e outro adjacentes.(又译:《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传教报告》
    ③ 西班牙语版本的书名为Imperio de la China(又译为:《中华帝国》),共360页。此外,法、西、美、英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还收藏有1731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印制的西班牙语本《中华帝国》(Imperio de la China, Y Cultura Evangelica En EL).可参阅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西文珍本书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④ 1655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英译本,取名为: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Wherein all the particular Provinces accurately described:as also the Dispositions, Manners, Leaming, Lawes, Militia, Goverment and Religion of the People. Together with the traffick and Commodities of that Countrey.(译为:《伟大和著名的中国史》)。
    ⑤ 吴志良:《葡萄牙人早期对汉学的贡献——兼介绍曾德昭神父<大中华帝国志>》,澳门《世界华文文学》,1998年第6期。
    ⑥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译者序,第3页。
    ⑦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⑧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前言,第1-2页。
    ①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②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前言,第2页。
    ③ 从汉译本看,第一部分有31章,共203页,第二部分有13章,共96页。参见(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前言,第1-2页。
    ① 关于《大中国志》的内容和特点,详见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2-89页。
    ② 注:曾德昭所说的各省纬度其实应该是以各省省府为测算中心的数值。不足的是曾德昭并未作说明。这是不准确的。
    ① 参见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5页。
    ① 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② (西)拉达:《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9-190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页。
    ④ 在接下来的分省介绍时,曾德昭又将湖广拼为Huquarm。Alvaro Se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London.1655.p.13.
    Alvaro Se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London.1655.p.8.
    ① Alvaro Se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London,1655.p.15.
    ② 参见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① 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0页。
    ② 罗常培:《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94页。
    ① 鲁国尧:《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鲁国尧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02页。
    ② “南”部,诗韵为在“十三覃”,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韵书《大宋重修广韵》中.收双唇鼻音韵尾。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监咸成书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的《韵略易通》中,归入“缄咸”部。而凡入“监咸”(“缄咸”)部或“侵寻”部、“廉纤”部者,均收[-m]尾的闭口韵。“陕”,诗韵属“二十八俭(琰)”,《中原音韵》和《韵略易通》、均归入“廉纤”部,收[-m]尾的闭口音。转引自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1页。
    ③ 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2页。
    ① Alvaro Se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London,1655.p.152.
    ② [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卷一,“建置沿革”,1982年贵州省图书馆据云南大学借云南省图书馆传钞天一阁藏嘉靖刻本重钞本复印本。
    ③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地理志》第四册,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82页。
    ④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地理志》第四册,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952页。
    ⑤ [明]陆釴等纂修:《嘉靖山东通志》,卷四,“疆域”,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刻本。
    ⑥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页。
    ①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② Alvaro Se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London,1655.p.8.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2页。
    ③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①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②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18页。
    ① 注:英译者在致读者中指出,“这是一篇奇异而有益的报道(curious and beneficial a discourse)"。参见Alvaro Se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London,1655."The Epistle to the Reader".
    ② 彭静中编著:《中国方志简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页。
    ①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②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③ 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7页。
    ④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⑤ 胡水凤:《大庾岭古道在中国交通史上的位置》,《宜春师专学报》,1998年第6期。
    ①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8-279页。
    ② 吴孟雪:《欧洲人对江西的早期闻见及介绍》,《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10期。
    ③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73页。
    ①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③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④ 殷弘绪在1712年9月1日致耶稣会中国和印度传教会巡阅使奥里神父的信和1722年1月25日致本会某神父的信中分别撰写了。景德镇瓷器生产制作的详细报道”和“详述景德镇烧制瓷器的方法”的信件,详细介绍了中国瓷器的制作情况。参见(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第二卷,郑德弟、吕一民、沈坚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87-113页,第247-259页。
    ① 即土司制度。明朝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当地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一种制度。尤其在西南云贵、广西等地都设土司。参见吴荣臻:《苗族通史》第2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②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4页。
    ③ 蔡子民:《台湾史志》,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④ 中国最早记载台湾的是《汉书·地理书》,说“会稽海外……有夷州和澶州”。后有《三国志·孙权传》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甲万人浮海求夷州及澶州。澶州……所在绝远,不可得至,但得夷州数千人还。”据吴丹阳太守沈莹写《临海水土记》说;“夷州在临海(今浙江台州东南一带),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其所记地理方位、气候,地形以及居民的生活习俗等.完全可以和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相印证。参见蔡子民:《台湾史志》,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⑤ 《隋书·陈棱传》和《琉求国条》中有载““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异俗,到达琉求,因言语不通而还。大业六年(610年),炀帝再遣虎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周率兵万余人从义安郡(今广州潮州一带)出海,经澎湖群岛到琉求。…虏男女数千人而归。”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经营。唐宋时代,史书上有关琉求的记载都袭用《隋书》旧说,对台湾没有新的事实记载。南宋时,海上 贸易兴盛,大陆与台湾的往来规模扩大。元末,海上旅行家汪大渊随商舶浮海,历游数十国,于1344年前后写成《岛夷志略》。其中对台湾的描述为台湾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① 明代称台湾为“东番”的文献颇多,其中万历年间福建连江人陈第撰有《东番记》,后有崇祯年间福建莆田人周婴著《东番记》。再有就是万历年间张燮所撰《东西洋考》中的《东番考》,崇祯年间何乔远的《闽书》,其卷《岛夷志》中也有“东番”的情况。参见《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第849页。
    ② 明人周婴的《东番记》中称“台湾”为“台员”,康熙年间徐怀祖所著《台湾随笔》中记“台湾于古无考,惟明季莆田周婴称台湾为台员,盖南音也。”乾隆年间任巡台御史的张湄著《瀛濡百咏》中也有如此说,并指出“台湾之名入中土,实为兹始。”参见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5页。
    ③ 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页。
    ④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页、第158页。
    ⑤ Matthei Riccii, 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ans SusceptaAb Societate Iesv, Colonie,1617.p.115.p.176.
    ⑤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⑥ 李杰:《台湾岛及周边海区的地理与气候》,《现代军事》,2006年第5期。
    ① [清]姚莹:《台湾山后未可开垦议》,《东溟文后记》卷三,《东槎纪略》五卷。
    ② 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阚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8页。
    ③ 按照英国度量,1掌尺合9英寸。
    ④ Alvaro Se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London,1655.p.10.
    ⑤ Alvaro Se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London,1655.p.10.
    ④ [清]蒋毓英、高拱乾等:《台湾府志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67页。
    ① Alvarez Semedo, Histore Vniverselle de la Chine, Alyon,1667.p.15.
    ②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③ 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3页。
    ①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p.142.
    ①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p.121.
    ②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p.121.
    ① 参见(法)沙不列:《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 年。第38页。勒阿波,又译为利沃夫。中译者张振辉一说,卜弥格生于立陶宛的利沃夫城。二说利沃夫城属于乌克兰。但未见其做解释。参见(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译者序,第6页、第62页。笔者认为,东欧波兰地区领土归宿较为复杂,11世纪,波兰统一为一个强大的公国。14世纪,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40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统称为波兰共和国。17世纪,波兰开始衰落。历史上曾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1918年恢复独立。这样看来,在卜弥格时代,利沃夫当归属于波兰共和国,所以张先生的说法不够妥帖。
    ①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49页。
    ② (法)沙不列:《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28页。
    ③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70-274页。
    ④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3页。
    ⑤ 有学者指出,卜弥格集拜谒教皇之“私遣”与永历朝廷之”公派”二者“身份“于一体,实为“模糊身份”。对于卜弥格来说,为了完成使命,原本“模糊化”的“身份”非但不能“一举两得”,反而容易使他陷于无法作为之境地。参见赵玉田:《卜弥格出使欧洲新探》》,《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①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早期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沈弘主编:《当中国与西方相遇……》,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77页。
    ③ (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④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78-281页;(法)沙不列:《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04-118页;(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⑤ 中国植物志,原文是Flora Sinensis, Frvctvs Floresqve Hvmillimi Porrigens, Serenissimo et Poter Tissimo Principi ac Domino,Domino ignatio, Hungarie regi Florentissimo, Fructus Seculo promittenti Auguftiffimis, Vienna,1656.
    ① 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手稿拉丁文原名是:Magni Catay olim Serica et modo Sinarum est Monarchia Quindecim Regnorum. Octodecim geographica Tabula.翻译成中文是《大契丹,过去的丝国即中华帝国,十五个王国十八张地图》,简称《中国地图册》,《卜弥格文集》中中译者又将其译为《中国地图集》。参见(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4页。
    ②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7页。
    ③ (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④ 注:即《中国植物志》,系翻译上的不同。
    ⑤ (法)沙不列:《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14页。
    ⑥ (法)伯希和:《卜弥格传补正》,冯承钧:《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三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14-170页。
    ③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Writings of Michael Boym".Monumenta Serica, vol.14(1949-1955).:Boleslaw Szczesniak. "The Atlas and Geographic Description of China:A Manuscript of Michael Boym (1612-165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73, No.2 (Apr.-Jun.,1953), pp.65-77.;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Mappa Imperii Sinarum of Michael Boym". Imago Mundi, Vol.19 (1965), pp.113-115.
    ① (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51-53页。
    ② Boym, Atlas Imperii Sinrum,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Fondo Borgia Cinese, p.531.
    ② (英)Helen Wallis,喻沧译,《传教士地图制图学家到中国》,《地图》,1988年第2期。
    ③ (波)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23页。
    ① (波)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94页。
    ② 在卜弥格的大部分地图中都署名为“远西耶稣会士卜弥格尔选”,只有山东“远西耶稣会士卜弥格选”、河南、南京为“远西耶稣会士卜弥尔选”。反映了地图上卜弥格中文名字的拼写差异。
    ③ 馆藏编号和地图名部分主要参考了Boleslaw Szczesniak. "The Writings of Michael Boym", Monumenta Serica, vol.14(1949-1955).P526对应的分省图名主要参考了(波)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① 注:卜弥格关于中国地理的说明部分应当属于其《中国地图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中国帝国简录》(Brevis Sinarum Imperii Descripptio)和《中国事务概述》(Rerum Sinensium Compendiosa Descriptio),尽管这两部分内容完成的时间早于1652年。因《中国地图册》未正式出版,《中国帝国简录》手稿已经遗失,在罗马耶稣会士档案馆只保存了一个抄本。《中国事务概述》的手稿今保存在巴黎耶稣会士档案馆中。参见(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9页,《中国帝国简录》注释1;第179页,《中国事务概述》,注释1。
    ② 据福克斯研究,卜弥格中国地图册的文字说明部分不止这些,但是现今只保存了它的目录和少数几章,如关于中国长城的一章,而关于中国十五省的详细介绍的手稿已经遗失。参见Walter Fuchs,"A Note on Father M. Boym's Atlas of China", Imago Mundi, Vol.9.1952.
    ③ 参见Walter Fuchs, "A Note on Father M. Boym's Atlas of China", Imago Mundi, Vol.9.1952张西平:《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波兰汉学的奠基人:卜弥格》,(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早期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沈弘主编:《当中国与西方相遇……》,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②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Lexicography in Europe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s to the Work of Michael Boym(1612-1659)", Journal of the America Oriental Socity, Vol.67.No.3.1947.
    ② (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7页。
    ③ (法)沙不列:《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年。 第112页。
    ①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早期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沈弘主编:《《当中国与西方相遇……》,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② 详见(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6-243页。
    ③ (法)沙不列:《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冯承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15页.
    ④ (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56 2010年。第241页。
    ①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6-357页。
    ① (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3页-
    ② 据卡伊丹斯基的翻译,“这个铁十字架重130利布拉(1ibra),在吉安(Kiengan)附近的庐陵(Lulim)的一条河边,是在239年后汉统治时期铸造的。”而卜弥格绘制这个铁十字架的目的应该是想附会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历史.参见(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1页。
    ③ 即“大黄”。卜弥格在植物志和中国地图册中均称为“太黄”。
    ④ 注:在这个刻有十字絮的石碑下,卜弥格有一段说明文字,中译者这样翻译为:1625基督年,在西安市发掘出的一块石碑,有些耶稣会士的神父见过它。这块刻有福音书和十字架记号的碑是782基督年在那里竖的。参见(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5页。
    ⑤ 注:南京,即南直隶,严格意义上不能叫作“南京省”。
    ⑥ 卜弥格在地图上标注了“皇上”,反映了在朝处理事务的场景。卡伊丹斯基认为这是身穿便服(微服)的中国皇帝。参见(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9页。
    ⑦ 注:在这个刻有十字架的石碑下,卜弥格有一段说明文字,中译者这样翻译为:在泉州市发现了三块刻上十字架的大理石碑。中间的那块是1629年发现的,第一块和第三块是1639年发现的.事实上,这三块碑都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统治的时候竖的。参见(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
    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7页。
    ① 卡伊丹斯基在介绍卜弥格地图时,直接称为天青石,正交晶系,单晶体呈板状或短柱状,集合体呈粒状、钟乳状或结核状。产于沉积矿床和热液矿床中。化学成分为SrSO4。参见《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683页“天青石”条;而辞海中暂无“石青”条的说明。
    ② 卜弥格地图中还标注了贵州省有长官司82个。长官司,地方政权机构名。元朝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称“蛮夷长官司”。明、清沿元旧称,只作为土官世袭的地方政权。湖广、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设有。卜弥格独在贵州省图中作此介绍,其用意是否有意突出明代贵州政治控制的特殊性,暂不获知。
    ① [元]朱思本绘,[明]罗洪先增纂:《广舆图全书》,台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据首都图书馆藏万历七年刊本影印。“山西建置”、“陕西建置”。
    ② [明]朱国达等辑:《地图综要三卷》,《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1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563页、第581页。
    ③ “(四川)领府九,州二十,县一百有五,军民府三,宣慰司一,宣抚司一,安抚司二,长官司一”,参见[元]朱思本绘,[明]罗洪先增纂:《广舆图全书》,台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据首都图书馆藏万历七年刊本影印。“四川建置”。
    ④ (四川)府八,属州二十,县一百有四,军民府三,宣慰司一,宣抚司一,安抚司二,长官司一”,参见[明]朱国达等辑:《地图综要三卷》,《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1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11页。
    ⑤ [元]朱思本绘,[明]罗洪先增纂:《广舆图全书》,台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据首都图书馆藏万历七年刊本影印。“贵州建置”
    ⑥ (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7页、第243页。
    ① 关于明代新政区划的具体情况和变迁,可参见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Mappa Imperii Sinarum of Michael Boym", Imago Mundi, Vol.19.1965.
    ③ 彭德经:《<地图综要>版刻考》,《江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④ 王自强编:《明代舆图综录》,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第一册,第65页。
    ① 参见[元]朱思本绘,[明]罗洪先增纂:《广舆图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据首都图书馆藏明万历七年刊本影印,1997年。[明]朱国达等辑:《地图综要三卷》,《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1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① 转引自(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7页。
    ② (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9页。
    ③ (英)杰里米·哈伍德:《改变世界的100幅地图》,孙吉红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48页。
    ①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8页。
    ② 卡伊丹斯基指出,根据卜弥格记载,陈安德是一个中国游击将军,黄一农说为年级较轻的游击。游击(游击将军),是明代一种军衔,为总兵、副总兵、参将之下的官位。明末时所说的最高军事长官往往就是游击将军。笔者认为,作为南明朝廷派遣的使臣随从兼助手,此人当时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同时应是一名信徒。至于官职,可以临时委任,若据黄一农考为19岁左右,那么游击将军的虚名可能性极大。参见(波)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7页;刘展主编:《中国古代军制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15页。
    ③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Mappa Imperii Sinarum of Michael Boym", Imago Mundi, Vol.19.1965.
    ④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84页。
    ① 原文为Magni Catay quod olim Seriea et modo Sinarum est Monarchia, Quindecim Regnorum. Octodecim geographic a.
    ② 原文分别为Pekin olim Catay; Xen sy olim Serica; Nankin seu Mangin Regio.
    ③ 参见(波)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91页。
    ④ (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3页、第211页。
    ⑤ 黄时鉴曾对马可·波罗游记各种抄本和印本中关于杭州的拼写和描述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可参见黄时鉴:《马可·波罗游记与西方古地图上的杭州》,李治安、宋涛主编:《马可·波罗游历过的城市——元代杭州研究文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年。
    ①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Mappa Imperii Sinarum of Michael Boym", Imago Mundi, Vol.19.1965.
    ②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1583-1773, (PHD),University of Califomia,Berkeley,1987.p.125.
    ③ 张西平:《中国文化交流的使者,波兰汉学的奠基人:卜弥格》,(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④ 转引自(波)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① 基歇尔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出生于德国,16岁时加入了耶稣会,曾在德国维尔茨堡任数学和哲学教授,后在罗马学院教授数学和荷兰语。基歇尔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一生兴趣广泛,在物理学、天文学、机械学、哲学、历史学、音乐学、东方学上都有建树,被称为“最后的一个文艺复兴人物”。参见(德)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中译者序,第1页。② 卫匡国进入罗马神学院学习期间的表现极为突出。也正是耶稣会学校的系统教育,为卫匡国后来的卓越贡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转引自沈定平:《适应性策略的传承与卫匡国的历史贡献》,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0-62页。③ 徐明德:《杰出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卫匡国》,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④ 卫匡国进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史料上缺乏详细的记载。但在《1646年在华的耶稣会士名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卫匡国)他在中国已经传教三年”,由此推测卫匡国是1643年进入中国的。参见白佐良:《卫匡国生平及其著作》,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⑤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30页。
    ⑥ 白佐良认为马尔蒂尼给自己取名卫匡国,有“匡救国家”的意思,自号“济泰”,一方面取“帮助、协助、救助”之意,另一方面也会让人想起利玛窦的“西泰”之号。参见白佐良:《卫匡国生平及其著作》,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页。中国学者徐明德则认为,卫匡国的名字中寓有“匡扶明室,以济康泰”之意,以表示他振兴明朝之愿,达到与中国士大夫为伍的目的。参见徐明德:《杰出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卫匡国》,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36页。
    ⑦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10页。
    ①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56页。
    ②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62页。
    ③ 沈定平:《适应性策略的传承与卫匡国的历史贡献》,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3-44页。
    ① 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66页。
    ② 黄盛璋:《卫匡国<中国新图志>研究初论》,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200页。
    ③ 马雍:《近代欧洲汉学家的先驱马尔蒂尼》,《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① 卫匡国在《中国新地图集》中说他曾经到过7个省,裴化行考定为广东、广西、浙江、江南、山东、直隶、福建。而许明龙根据已经查明的卫匡国华行迹和他在《中国新地图集》中的零星自述得到了不同的数字.参见许明龙:《卫匡国在华行迹再探》,《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
    ② 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③ 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④ 布劳在1622年完成了用拉丁文撰写的共11卷的《大地图册》的编制出版工作,其内容涵括了当时所有已知的世界。其各卷名称可参见Luigi Bressan,《<中国新地图集>的出版商让·布劳》,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6-177页。
    ⑤ Luigi Bressan,《<中国新地图集>的出版商让·布劳》,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7-178页。
    ⑥ 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第154页。
    ① Matini Martino, Opera Omnia, edizione diretta da Franco Demarchi,Trento:Universita di Trento.2002. Matini Martino, Nova Altas Sinecsis, Amsterdam,1655.Centro Studi Matini Martino, Universit a degli Studi Trento,2003.
    ①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① 《卫匡国地图附录北京(北直隶)》,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1页。
    ②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③ 转引自(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
    ④ 中国学者高泳源指出卫匡国测量了1754处经纬度点,意大利学者马西尼指出有2100处经纬度点。参见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意)马西尼:《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国际汉学》第十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① 谭海红:《论卫匡国之<中国新图志>的科学价值》,《地图》,1994年第1期。
    ② Richthofen, 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 Erster Band,1877, p677转引自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③ 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①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始置的军队组织,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参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八册、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班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93页。
    ① 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① 徐明德:《杰出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卫匡国》,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116页。
    ② 《卫匡国地图附录浙江》,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9页。
    ③ 《卫匡国地图附录浙江》,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7-317页。
    ① 《卫匡国地图附录浙江》,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7-317页。
    ② (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38页。
    ③ 其实关于Liompo具体指何处,是不是就是舟山群岛上的双屿岛,和一些文献中的Niampo有什么关系?国内外学者曾经进行过大量谈论。参阅龚缨晏、杨靖:《近年来Liampo.双屿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4期;廖大珂、辉明:《世界的宁波:16-17世纪欧洲地图中的宁波港》,《跨越海洋——“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进程”国际学术论坛文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4页。
    ④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58页。
    ① 马雍:《近代欧洲汉学家的先驱马尔蒂尼》,《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② Matini Martino. Opera Omnia, edizione diretta da Franco Demarchi,Trento:Universita di Trento,2002.vol.Ⅲ. pp.10-12.
    ② (意)马西尼:《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国际汉学》第十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① 参见黄爱平:《<明史>撰修与清初史学——兼论万斯同、王鸿绪在<明史>撰修中的作用》,《清史研究》1994年第2期。
    ② 余三乐:《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284页。
    ③ 谭海红:《论卫匡国之<中国新图志>的科学价值》,《地图》,1994年第1期.
    ④ 覃影、李孝聪:《马湖考——对卫匡国<中国新图志>在东西地图文化交流史上贡献的再认识》,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3页。
    ⑤ 覃影、李孝聪:《马湖考——对卫匡国<中国新图志>在东西地图文化交流史上贡献的再认识》,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9页。
    ① 《卫匡国地图附录 浙江》,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0页。
    ② 黄时鉴:《马可·波罗游记与西方古地图上的杭州》,李治安、宋涛主编:《马可·波罗游历过的城市——元代杭州研究文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③ Massimo Quaini, Michele Castelnovi,Visions of the Celestial Empire:Chinas image in Western cartography.Centro Studi Martino Martini,2008.p.123.
    ④ 转引自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④ Matini Martino, Opera Omnia, edizione diretta da Franco Demarchi.Trento:Universita di Trento,2002.volⅢ, pp.276-277.
    ① (意)马西尼:《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国际汉学》第十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② (意)马西尼:《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国际汉学》第十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③ (意)马西尼:《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国际汉学》第十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① 黄盛璋:《卫匡国<中国新图志>研究初论》,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2页。第211页。
    ② (意)马西尼:《意大利传教士汉学研究评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十一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③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56页。
    ④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35-247页。
    ①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
    ②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57页。
    ③ 熙朝历狱,是康熙帝登位不久,以鳌拜为代表的清廷守旧势力,支持历法守旧派杨光先奏劾当时的钦天监正汤若望等传教士和历局官员,以邪说惑众、阴谋不轨、历法荒谬为罪,制造历狱。安文思、利类思、南怀仁等耶稣会士入狱受审。后康熙帝主政,革职杨光先,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并为汤若望平反。参见黄时鉴主编:《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9-450页。
    ④ 《中国十二优点》,又译为《中国十二绝》,此为安文思1668年葡文手写本之标题。关于成书时间大抵应该在1668年。可参见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8页注①②⑤。
    ⑤ Gabriel de Magalhaes, 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 Paris,1688.p.38.
    ⑥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前言,第1页。
    ⑦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① Donald F Lach,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Chicago.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P.1679.
    ②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58页
    ③ 安文思的作品,法文版由巴黎克洛德·巴安书屋出版,书名为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 contenant la description des particularitez les plus confiderables de ce grand Empire,1688年英文版取名A New History of the Empire of China,contaning a description of the politic government, towns,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people, etc.1689.由约翰·奥格尔比(John Qgilby)翻译。参见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0-241页。
    ④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中译者前言,第2页。
    ⑤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本文采用中译本题名。
    ⑥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序言,第1页。
    ①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页。
    ③ (法)伯希和:《支那名称之起源》,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一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6页。
    ④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3页。
    ①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②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③ 关于安文思采用的公元前246年的纪年,是秦王赢政(公元前259-前210年)登基的时间,秦统一六国建立王朝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
    ④ 利玛窦曾在1584年9月13日发往欧洲的书信中谈到“接近托勒密时代,中国朝代似乎为秦。曾有一位聪明又有威力的君王,兴建了许多军事城堡,而特别在北方与鞑靼为界之处,筑了长城,其长度真是惊人,特名“万里长城”,欧洲人常称其为秦国,虽然,中国已改变了朝代,但这都没有关系。”,参见(意)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上册,罗渔译:台北: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6页。
    ⑤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 (法)伯希和:《支那名称之起源》,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一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36页。
    ② 计翔翔、赵欣:《支那起源新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9期。
    ③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10页.
    ① 计翔翔指出这里应该翻译为“北呆”,意为北方的傻瓜。参见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5页。
    ②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③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4页。
    ④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⑤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⑥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⑦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9页。
    ① Cammoran,中译者译为哈喇沐涟,计翔翔考为黑水;O Kiam,中译者译为江、大江、计翔翔考为下江。参见(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页;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0-281页。
    ②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③ 转引自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2页。
    ④ 当年安文思使用的《马可·波罗行纪》版本我们无从考查,所以文中提到的卷、章,和现在的版本不一致。
    ⑤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 法文版共计96页,见Gabriel de Magaillans, 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 Pair 1688, pp.275-370.;英文版共计87页,见A New History of China, London,1689.pp.265-352.;中文版共计46页,参见(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32-178页。
    ② 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③ Cai Pim,何高济译为开平堡,欧阳哲生考为昌平。参见(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9页。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④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⑤ 《卫匡国地图附录北京(北直隶)》,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2页。
    ①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② 王铭珍:《北京钟楼和鼓楼》,《北京档案》,2012年第12期.
    ③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④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42-162页.
    ①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63页。
    ②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66页。
    ③ Gabriel de Magaillans, 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 Pair,1688. p165.
    ③ 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① 吕超:《东方帝都: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② 飞朗,即Furlong,英国的长度名,这里“中国飞朗”被看成是中国的“里”,参见(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③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④ 中译者指出,按照对应,应为分水龙王庙。即今天山东济宁南旺分水龙王庙.参见张勤:《走进南旺分水龙王庙》,《山东档案》,2007年03期.
    ⑤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①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②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③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5-326页。
    ① 计翔翔:《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国际汉学·第9辑》第32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② 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①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42页。
    ② 中译本译自1990年法文版,书名为:Louis Le Comte. Nouveaux Memoires sur L'etat Present de la Chine, 1687-1692.,Pari,1697中译本取名《中国近事报道》,故本书统一采用此名。[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译者说明,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③ 转引自周燕:《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④ (法)詹嘉玲著、岳岩译:《18世纪中国和法国的科学触撞》,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3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
    ① Louis Le Comte, A Compleat History of the Empire of China,London,1697,转引自周燕:《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4-45页.
    ②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42页。
    ①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②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③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83-84页。
    ④ 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
    ①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②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③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④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8-69页。
    ①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②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③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④ 章文钦:《澳门历史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页。
    ⑤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⑥ 孟宪军:《从耶稣会士看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6期。
    ①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② 周燕:《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0页。
    ①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②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③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85-86页。
    ④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法文版序,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① 周燕:《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② 27位传教士分别是:卫匡国、南怀仁、柏应理、安文思、洪若翰、张诚、白晋、魏方济、李明、刘应、雷孝思、马若瑟、殷弘绪、赫苍壁、龚当信、戈维里、夏德修、巴多明、杜德美、汤尚贤、冯秉正、郭中传、彭加德、卜文气、沙守信、宋君荣和杨嘉禄。参见(法)彼埃·于阿尔、明翁合著,岳岩译:《法国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科技的调查》,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2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第104页。
    ① 1667年,基歇尔的《中国图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为拉丁文,原书名为China Monumentis qua Sacris qua profanis,Nec non variis Naturae & Artis Spectaculis.Aliarumque rerum memorabilium Argumentis illustrata.”即《中国的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简称《中国图说》,即China illustrata".此书一经刊行在欧洲引起很大反响,于次年就出版荷兰文版,1669年出版英文版,1670年出版法文版。参见(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② 《卫匡国全集》第一卷中整理了卫匡国和基歇尔的部分书信,两人讨论的科学研究的话题较多。
    ③ 高泳源:《卫匡国(马尔蒂尼)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
    ① (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10-311页。
    ② (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① 关于路易十四的生平及执政情况可以参见(法)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① 李晟文:《明清时期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②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1-318页。
    ③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13页。
    ④ 排序不按年纪、功绩大小。将张诚、白晋放至一二,是因为他们葬于中国。所有成员的生平简介可参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张诚”、444页、⑤ 白晋”第434-441页,“李明”第441-444页,“刘应”,第453页,洪若翰,第423-434页。
    ⑥ (法)毕诺:《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耿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86页。
    ① (法)谢和耐、戴密微:《明清间耶稣会士与中西汇通》,耿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569页。
    ② (法)彼埃·于阿尔、明翁合著,岳岩译:《法国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科技的调查》,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2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第97页。
    ① 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② 《康熙御制文集》二集卷四。转引自冯宝琳:《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故宫博物馆院刊》,1985年第1期。
    ① 关于中俄边界谈判和条约签订情况,张诚曾通过日记的形式详加记载。参见Jean-Baptiste Du Halde. Descir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a, A la Hate,Chez Henri Schearloer,1736.
    ②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年。第235页。
    ③ 即准噶尔部落首领,康熙先后三次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了南疆。
    ④ 葛剑雄:《清朝全国地图的测绘》,《百科知识》,1980年第10期。
    ⑤ 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8页。
    ⑥ [清]黄伯禄:《正教奉褒》,辅仁大学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天主教史籍汇编》,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7页。
    ⑦ 李孝聪:《记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及其版本》,《文本、记忆、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内刊)》,2012年。
    ⑧ 杜赫德,生于巴黎,1692年进入耶稣会,1708年在巴黎书院任教。随后杜赫德被选为郭弼恩的继承人, 成为收集整理各国有关耶稣会士们信件的负责人,1729年杜赫德成为雷让(Regent)之子奥尔良公爵(Ducd'Orleans)的忏悔神甫。1743年逝世于巴黎。参见阎宗临:《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① 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于1735年以对开四卷本出版,附有石版图、插图、地图和献给路易十五的题词,在介绍中国方面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书籍。短短几年出版法文本3次,英文本出版2次,并有1个德译本和俄译本。本文主要参考P.Du Halde,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o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London,1736.
    ② 对《皇舆全览图》展开的研究,成果硕硕。其中中国学者研究甚勤。方豪曾先后撰写过《康熙间测绘滇黔舆图考》、《康熙五十八年清廷派员测绘琉球地图之研究》、《康熙五十三年测绘台湾地图考》三篇文章,后收入《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第551-640页;翁文灏:《清初测绘地图考》,《地学杂志》,1930年。第18卷第3期;阎宗临:《白晋测绘<皇舆全览图>之资料》,收入《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另外还有葛剑雄:《清朝全国地图的测绘》,《百科知识》,1980年第10期;任金城:《康熙和乾隆时代我国地图测绘事业的成就及其评价》,《科学史集刊》(10),地质出版社,1982年;冯宝琳:《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故宫博物馆院刊》,1985年第1期;汪前进:《康熙铜版<皇舆全览图>投影种类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李孝聪:《及16-18世纪中西舆图之二三事》,《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等等.专著有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皇舆全览图》,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因篇幅有限,列举恐有挂一漏万。
    ③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37-544页。
    ④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94-597页。
    ⑤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17-620页。
    ①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32页。
    ②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07-614页。
    ③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22-626页。葛剑雄译为肯特雷(R.Kenderer)。见(法)杜赫德、葛剑雄译:《测绘中国地图纪事》.《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8页。
    ④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00-603页。
    ⑤ 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代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 《清实录》卷二八三,康熙五十八年二月甲寅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② 主要参见盛叙功:《西洋地理学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4页。
    ③ 通过其他材料推测,汤光贤应为汤尚贤。
    ④ 通过其他材料推测,冯兼迟应为冯秉正。参见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代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法)杜赫德、葛剑雄译:《测绘中国地图纪事》,《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等等。
    ① 因此人不是耶稣会士,故文献中很难查询其生平经历,不过他是第一位在测绘全国地图中殒命的西方传教士。翁文灏译为“蓬若”,汪前进译为“山遥瞻”,吴孟雪、盛叙功等多人译为“潘如”,参见翁文灏:《清初测绘地图考》,《地学杂志》,1930年。第18卷第3期,第8页;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代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1页;盛叙功:《西洋地理学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4页。
    ②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北京:中华书局。第61页。
    ③ 白晋:《康熙皇帝》赵晨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1页。
    ④ 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代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 徐文堪:《卫匡国及其<中国新地图集>》,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2页。
    ② 转引自(法)杜赫德、葛剑雄译:《测绘中国地图纪事》,《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9页。
    ③ (英)杰里米·哈伍德:《改变世界的100幅地图》,孙吉红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107页。
    ① 转引自(法)杜赫德、葛剑雄译:《测绘中国地图纪事》.《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9-210页。
    ② 冯宝琳:《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故宫博物馆院刊》,1985年第1期。
    ① 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代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 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32页。
    ③ 冯宝琳:《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故宫博物馆院刊》,1985年第1期。
    ④ 葛剑雄:《清朝全国地图的测绘》,《百科知识》,1980年第10期。
    ⑤ (德)柯兰霓:《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李岩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⑥ 转引自(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08 页。
    ① 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舆地的研究(四)》,《文史知识》,1994年第5期。
    ② 东吉屿和西吉屿,位于台湾岛的西南面。又叫东吉岛和西吉岛。是澎湖群岛的两个岛屿。
    ③ (法)杜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第三卷,郑德弟、吕一民、沈坚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④ 王存立、胡文青编著:《台湾的古地图——明清时期》,台湾:远足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77页。
    ① 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
    ② 转引自方豪:《康熙五十三年测绘台湾地图考》、《方豪六十自定稿》上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第570页。
    ③ [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卷四,《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九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第127页。
    ① 王存立、胡文青编著:《台湾的古地图——明清时期》,台湾:远足文化,2002年。第91页。
    ② 关于《皇舆全览图》所用投影,翁文灏认为采用的是梯形投影,方俊认为此图采用的是三角投影,而汪前进则认为该图使用的是正弦曲线伪圆柱投影,即著名的桑松投影。参见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代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③ 黄时鉴主编:《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57页。
    ④ 关于《皇舆全览图》的版本问题研究,可参见赵寰熹:《<皇舆全览图>各版本对比研究》,《满族研究》,2009年第4期。
    ⑤ 孙果清:《中国第一部经纬度实测地图清康熙<皇舆全览图>》,《地图》,2009年第5期。
    ⑥ 汪前进、刘若芳在2007年整理出版了此图。参见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代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
    ①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6页。
    ② 汪前进、刘若芳在2007年整理出版了此图。参见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全国总图的绘制(代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
    ③ 转引自李孝聪:《记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及其版本》,《文本、记忆、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国)》学术会议论文集(内刊),2012年。
    ④ 余三乐:《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287页。
    ⑤ (美)艾尔曼:《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王红霞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0页。226
    ① 曹婉如,郑锡煌、黄盛璋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②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年。第235页。
    ③ 李孝聪:《记16—18世纪中西方舆图传递之二三事》,《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第469页。
    ④ 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4页。
    ①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34-335页。
    ② 参见吴伯娅:《乾嘉时期清廷的西方文化政策》,《暨南史学》,2004年第3辑。
    ① 这里指的西洋人为葡萄牙传教士傅作霖和高慎思。
    ② [清]张廷玉等撰:《清朝文献通考》卷256,《象纬》1,总第7161页。
    ③ 明安图,蒙古族人,是我国18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测绘学家。关于他参与和主持两次测绘工作的情况,可参见李迪:《明安图在我国地图测绘方面的贡献》,《内蒙师院学报》,1964年第1期。
    ④ [清]傅恒等撰:《皇舆西域图志》,第1卷。
    ⑤ 何国宗,曾是康熙时期参与绘制《皇舆全览图》的中方官员。在乾隆测绘西北的工作中担任了负责人的角色。可参见李长青、白欣:《何国宗的生平和成绩》,《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郭世荣:《何国宗、梅彀成与传教士之间的合作与斗争》,《自然辨证法通讯》,2005年第1期。
    ① 生平简介见(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05页、第911页。
    ②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第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22页
    ③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06页。
    ④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07页。
    ⑤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84页。
    ⑥ Jean-Baptiste Du Halde, Descir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a, A la Hate.Chez Henri Schearloer,1736. pp.399-400.
    ①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下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818页。
    ② 鞠德源:《蒋友仁绘坤舆全图》,曹婉如,郑锡煌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③ 乔治忠、侯德仁:《乾隆朝官修<西域图志>考析》,《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吕长颖:《<西域图志>编纂与成书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7页。
    ① 卢良志:《清代实测经纬度地图集》,《国土资源》,2008年第10期。
    ② 数据参考杨宪光:《清康熙乾隆年间的测绘及其影响》,《三晋测绘》,1997年第1期。
    ① 葛剑雄:《清朝全国地图的测绘》,《百科知识》,1980年第10期。
    ②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年。第235页。
    ① 秦国经:《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② 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③ 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姜道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0页。
    ① 刘镰力:《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殊传媒》,宋柏年、赵永新主编:《中外文化交流与澳门语言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2002年。
    ① 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3页。
    ②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早期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沈弘主编:《当中国与西方相遇……》,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① 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写在<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出版之际》,(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陈怡译,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页。
    ② 沈定平:《适应性策略的传承与卫匡国的历史贡献》,张西平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8页。
    ③ Theodore N. Foss, "A Wester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Jesuit Cartography", in Ronan and Ohedit, East Meets West:The Jesuits in China,1582-1773, Chicago,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33.转引自余三乐:《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279页。
    ④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2页。
    ① 郑昭佩:《地理学思想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② 张国刚:《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① (美)苏珊·汉森编:《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12页。
    ② 罗闻达:《后中世纪时代关于中国的西方著名文献——包括对中国书籍的译介》,《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第142页。
    ①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① 周宁:《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298页。
    ② 周宁:《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311页。
    ① (法)奥利维埃·多尔富斯:《地理观下全球化》,张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① 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 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导言,第1页。
    [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胡松增补:《广舆图》,《续修四库全书·五八六·史部·地理类》,据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元]朱思本绘,(明)罗洪先增纂:《广舆图全书》,据首都图书馆藏万历七年刊本影印,台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明]孙应元:《九边图说》,明隆庆三年刻本,玄览堂丛书,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
    [明]严从简,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1982年贵州省图书馆据云南大学借云南省图书馆传钞天一阁藏嘉靖刻本重钞本复印本。
    [明]陆釴等纂修:《嘉靖山东通志》,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明嘉靖刻本。
    [明]朱国达等辑:《地图综要三卷》,《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1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徐善继、徐善述撰:《精校地理人子须知》,万历十一年癸未郢中阳白居士曾璠子玉甫撰本。
    [明]胡宗宪:《海筹图编》,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
    [明]程百二:《方舆胜略》,《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杨守敬著:《历代舆地沿革图》第10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
    [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九辑,台北:台湾大通书局印行。
    [清]蒋毓英、高拱乾等:《台湾府志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法)埃德蒙·帕里斯:《耶稣会士秘史》,张如萍、勾永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法)艾田蒲:《中国之欧洲》,许钧、钱林森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S.A.M.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任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英)S.A.M.艾兹赫德:《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姜智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
    (波)爱德华·卡伊丹斯基:《中国的使者卜弥格》,张振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法)奥利维埃·多尔富斯:《地理观下全球化》,张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法)白晋:《康熙皇帝》,赵晨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法)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蔡宗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苏)波得纳尔斯基:《古代地理学》,梁昭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意)白佐良、马西尼:《意大利与中国》,萧晓玲、白玉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德)彼得·克拉斯·哈特曼:《耶稣会士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法)博西耶尔夫人:《耶稣会士张诚——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五位数学家之一》,辛岩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美)本杰明·艾尔曼:《中国近代科学的文化史》,王红霞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英)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波)卜弥格:《卜弥格文集》,(波)卡伊丹斯基、(中)张振辉、张西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法)杜赫德编:《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上、中、下),郑德弟、吕一民、沈坚、朱静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意)德礼贤:《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法)德特里:《法国—中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余磊、朱志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意)德马尔基、施礼嘉编:《卫匡国:一位在十七世纪中国的人文学家和科学家》,意大利特兰托大学,1996年。
    (美)丹尼斯·伍德:《地图的力量:使过去与未来现形》,王志弘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记》,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王锁英译,海口:三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1998年。
    (法)费琅辑注:《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法)弗朗索瓦·于连:《<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远西对话》,张放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英)弗拉西丝·伍德(吴芳思):《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英)菲利普·艾伦编著:《古地图精选:透视地图艺术与世界观的发展》,谢诗琦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1年。
    (意)菲利浦·米尼尼:《利玛窦:凤凰阁》,王素娜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法)戈岱司辑注:《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王遵仲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日)海野一隆:《地图的文化史》,王妙发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英)杰里米·哈伍德:《改变世界的100幅地图》,孙吉红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美)J.M.布劳特:《殖民者的世界模式——地理传播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史观》,谭荣根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德)柯兰霓:《耶稣会士白晋的生平与著作》,李岩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下册),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意)利玛窦:《利玛窦全集》,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与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
    (德)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勤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年。
    (英)赖诒恩:《耶稣会士在中国》,陶为翼译,台北:光启文化事业,2007年。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1978年。
    (法)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郭强、龙云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意)路易吉·布雷桑编著:《西方人眼中的杭州》,姚建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
    (美)劳伦斯·贝尔格林:《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传》,周侠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
    (西)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孙家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江文君、姚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陈怡译,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
    (英)M.D.马森:《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西方的中华帝国观》,杨静山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肖濬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法)裴化行:《利玛窦评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日)平川祐弘:《利玛窦传》,刘岸伟、徐一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美)乔纳森·斯彭斯:《利玛窦传》,王改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法)沙百里:《中国基督徒史》,耿异、郑德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法)沙不列:《明末奉使罗马教廷卜弥格传》,冯承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年。
    (美)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陈恒、梅义征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日)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美)苏尔、诺尔编:《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百篇(1645—1941)》,沈保义顾卫民、朱静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美)苏珊·汉森编:《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肖平、王方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日)石田干之助:《欧人之汉学》,朱滋萃译,北京:北平中法大学出版,1934年。
    (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李荣庆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法)荣振华等:《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耿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魏若望编:《《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家南怀仁(1623-168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德)魏特:《《汤若望传》,杨丙辰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
    (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法)谢和耐、戴密微:《明清间耶稣会士与中西汇通》,耿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
    (法)谢和耐:《中国和基督教:中国和欧洲文化之比较》,耿异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法)萧若瑟:《天主教行传中国考》,徐宗泽译,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美)夏伯嘉:《利玛窦: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向红艳、李春园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姜道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下),周昌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法)雅克·布罗斯著:《发现中国》,耿异译,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2年。
    (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李申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法)张诚:《《张诚日记》,陈霞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英)裕尔撰、(法)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张绪山 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比)钟鸣旦、杜鼎克、黄一农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方济出版社,1996年。
    (比)钟鸣旦、杜鼎克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台北利氏学社,2002年。
    (比)钟鸣旦等编:《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台北利氏学社,2009年。
    21世纪研究会编:《地名的世界地图》,洪郁如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2年。
    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编:《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7年。
    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陈宝良:《上帝的使徒: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
    陈燮君主编:《利玛窦行旅中国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曹婉如、郑锡煌、黄盛璋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各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蔡子民:《台湾史志》,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年。
    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党宝海:《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方豪:《中西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中、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樊洪业:《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樊洪业:《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海:复旦大学山版社,2003年。
    方汉文:《比较文化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三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辅仁大学天主教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天主教史籍汇编》,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
    龚缨晏等:《西方人东来之后——地理大发现后的中西关系史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名索引》,上海:地图出版社,1983年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黄时鉴:《东西交流史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黄时鉴主编:《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黄正谦:《西学东渐之序章——明末清初耶稣会史新论》,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韩琦:《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
    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郝晓光:徐汉卿编:《经纬跨越四百年——<系列世界地图>文集》,北京:测绘 出版社。2010年。
    计翔翔:《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以曾德昭<大中国志>和安文思<中国新志>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金应春、丘富科:《中国地图史话》,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
    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
    江志文:《当利玛窦遭遇中国》,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蒋栋元:《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吕超:《外国人的中国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吕超:《东方帝都: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年。
    卢建一点校:《明清时期东南海岛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鲁国尧:《鲁国尧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李学勤主编:《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亚宁:《明清之际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文化关系引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天纲:《红顶戴、白鹤服,西方教士第一人——汤若望在中国的日子》,台北:光启文化出版社,2008年。
    李淑兰:《北京史稿》,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
    刘展主编:《中国古代军制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刘大椿、吴向红:《新学苦旅——科学·社会·文化的大撞击》,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
    刘登阁、周云芳:《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林金水、邹萍:《泰西儒士利玛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林仁川、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徐典主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罗光:《利玛窦传》,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罗光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光启出版社,2010年。
    仙花小组编:《利玛窦神父与中国》,台北:光启出版社,1984年。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清代文化传统的总结和中西大交流的发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南炳文:《南明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潘玉田、陈永刚:《中西文献交流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庞乃明:《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彭静中编著:《中国方志简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彭海:《马可波罗来华史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沈毅:《中国清代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沙莲香主编:《外国人看中国100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盛叙功:《西洋地理学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孙喆:《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
    孙尚扬、(比)钟鸣旦:《一八四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1582-161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石青芳:《西方人眼中的浙江——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人对浙江认知的递进》,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
    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西文珍本书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三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1966年,1984年。
    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吴孟雪、曾丽雅:《明代欧洲汉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吴旻、韩琦编校:《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王庸:《中国地理图籍丛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王庆成:《稀见清世史料并考释》,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年。
    王宁、钱林森、马树德:《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自强编:《明代舆图综录》,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
    王存立:《台湾的古地图——明清时期》,台北:远足文化,2012年。
    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汪前进、刘若芳整理:《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
    汪前进:《西学东渐第一师——利玛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年。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
    向达:《中西交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徐明德:《论明清时期对外交流与边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徐善伟:《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新华通讯社译名室主编:《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
    沂剑飞:《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阎平、孙果青编著:《中华古地图集珍》,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
    阎宗临:《中西交通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阎宗临著、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严绍望:《日本中国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余三乐:《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羽离子:《中外科技交流史考论》,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张星娘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张西平、(意)马西尼主编:《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卫匡国研究》,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张铠:《庞迪我与中国——耶稣会“适应”策略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张承友、张善、王淑华:《明末清初中外科技交流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张错:《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利玛窦入华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至善:《哥伦布首航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朱杰勤、黄邦和主编:《中外关系史辞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朱亚非:《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年。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朱静编译:《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宁编著:《2000年西方看中国》,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
    周宁:《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周敏民主编:《地图中国》,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2003年。
    周燕:《传教士与中外文化交流: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赵欣:《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年
    宝成关:《中西文化的第一次激烈冲突——明季《南京教案》文化背景剖析》,《史学集刊》,1993年第4期。
    陈观胜:《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禹贡》第5卷第3、4合期,1936年。
    陈美东、陈晖:《明末清初西方地圆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反响》,《中国科技史科》,2000年第1期。
    曹婉如、薄树人等:《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文物》,1983年第12期。
    曹婉如等:《中国与欧洲地图交流的开始》,《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
    曹婉如、何绍庚:《有关李之藻制作地球仪的史料》,《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4期。
    曹婉如:《中外地图交流史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第3期。
    杜石然、韩琦:《17-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对中国科学的贡献》,《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3年第3期。
    (法)J.B.杜赫德,葛剑雄译:《测绘中国地图纪事》,《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法)傅晋康,胡隽吟译:《评<康熙皇舆全览图研究>》,《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冯宝琳:《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2期。
    冯宝琳:《<皇舆全图>的乾隆单印本及其装帧》,《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2期。
    冯天瑜:《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在华学术活动》,《江汉论坛》,1979年第4期。
    枫云:《利玛窦与<万国全图>》,《旅游》,1980年第3期。
    郭永芳:《西方地圆说在中国》,《中国天文学史论集》第四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
    龚缨晏:《欧洲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地图学的证据》,《求知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葛剑雄:《清朝全国地图的测绘》,《百科知识》,1980年第10期。
    高泳源:《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
    顾卫民:《本世纪中国学者对马尔蒂尼(卫匡国)介绍和研究》,《社会科学》,1994年第9期。
    洪煨莲:《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禹贡》第5卷第3、4合期,1936年。
    贺昌群:《汉以后中国人民对于世界地理知识之演进》,《禹贡》第5卷第3、4合期,1936年。
    何桂春:《十年来明清在华耶稣会士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5期。
    霍有光:《<职方外纪>的地理学地位及当时地理知识的中西对比》,《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1期。
    黄时鉴:《早期西欧地图上的KOREA》,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
    (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时鉴:《利玛窦世界地图探源鳞爪》,载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第3卷第1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黄时鉴:《<巴布达中国新图>的刊本、图形和内容》,《中国测绘》,2009年第6期。
    黄时鉴:《马可·波罗游记与西方古地图上的杭州》,李治安、宋涛主编:《马可·
    波罗游历过的城市——元代杭州研究文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年。
    黄汉平:《<皇舆全图>的绘制与完成》,《历史大观园》,1994年第10期。
    韩琦:《康熙朝法国耶稣会士在华的科学活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
    计翔翔:《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国际汉学》第9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计翔翔:《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计翔翔:《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曾德昭与西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阙维民主编:《史
    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江晓原:《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4期。
    江晓原:《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所介绍之托勒密天文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
    康志杰:《16-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长江文化的解读》,《江汉论坛》,2003年第1期。
    刘潞:《康熙帝与西方传教士》,《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刘宝建:《清初大地测量与测量仪器》,《紫禁城》,1998年第1期。
    刘镰力:《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殊传媒》,宋柏年、赵永新主编:《中外文化交
    流与澳门语言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2002年。
    柳若梅:《从地图上看中国——记“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卫匡国学术研讨会》,《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
    李孝聪:《欧洲所藏中国古地图》,《中国测绘》,1997年第6期。
    李孝聪:《欧洲所藏中国古地图(续)》,《中国测绘》,1998年第1期。
    李孝聪:《流失欧洲的中国古地图》,《中国测绘》,2002年第4期。
    李孝聪:《记16—18世纪中西方舆图传递之二三事》,《跨越空间的文化一16-19
    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
    李建忠:《明末清初吸收西方文化的历史启示》,《桂海论坛》,1994年第4期。
    李娟:《17-18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吕树芝:《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
    吕长颖:《<西域图志>编纂与成书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卢良志:《利玛窦与西方制图学走进中国》,《国土资源》,2008年第9期。
    林金水:《利玛窦输入地图学说的影响与意义》,《文史哲》,1985年第5期。
    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林健:《康熙与外国传教士》,《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罗光编:《纪念利玛
    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
    刘亚轩:《清初来华马国贤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罗常培:《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德)郎宓榭:《对利玛窦中西交流思想以及对两个文明碰撞之影响的思考》,《国际汉学》第21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
    马雍:《近代欧洲汉学家的先驱马尔蒂尼》,《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钮仲勋:《明清之际西方测绘技术对中国的影响》,《历史地理》,1990年第9期。
    牛汝辰、林宗坚:《明末清初我国测绘科技的人文社会背景分析——传教士与中国测绘科技的发展》,《测绘科学》,2001年第1期。
    欧阳哲生:《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法)裴化行:《利玛窦和中国的科学》,周康燮主编:《利玛窦研究论集》,台湾:崇文书店,1971年。
    彭德经:《<地图综要>版刻考》,《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秦国经:《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戚印平:《远东耶稣会的通信制度:以1587年丰臣秀吉传教士驱逐令的相关记述为例》,《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
    秦君英:《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几种解读》,《史学月刊》,2007年1期。
    覃影:《地图史上的“马湖现象”考》,《民族学刊》,2010年第2期。
    (美)乔纳森·潘塞著,刘磐修译:《十六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认识》,《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钱林森:《游记与西方汉学》,《汉学研究》第5期,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士的通信制度》,《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1期。
    石河子等:《西方地学知识在陕西的传播》,《西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宋荣培:《略论利玛窦向东方文人介绍世界地图和演绎法思维的意义》,《《嘉应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史静寰:《谈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的学术传教》,《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任金城:《<广舆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同的版本》,《文献》,1991年第1期。
    任金城:《康熙和乾隆时代我国地图测绘事业的成就及其评价》,《科学史集刊》第10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年。
    任金城:《流失在国外的一些中国明代地图》,《中国科技史料》,1987年第1期。
    沈定平:《论卫匡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托梅·皮雷斯:《1515年葡萄牙人笔中的中国》,《中外关系史译丛》,第4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唐锡仁、黄德志:《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的传入》,《中西初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谭海红:《论卫匡国之<中国新图志>的科学价值》,《《地图》,1994年第1期。
    唐晓峰:《梵蒂冈所藏中国清代长城图》,《文物》,1996年第12期。
    汪前进:《康熙铜版<皇舆全览图>投影种类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吴志良:《十六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吴志良:《葡萄牙人早期对汉学的贡献——兼介绍曾德昭神父<大中华帝国志>》,澳门《世界华文文学》,1998年第6期。
    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舆地的研究(一)、(二)、(三)、(四)》,《文史知识》,1994年第1期、第2期、第4期、第5期。
    吴孟雪:《明清欧人对江西的早期闻见与介绍》,《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10 期。
    吴孟雪:《卫匡国两部汉学著作述评》,《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2期。
    吴廷桢:《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地图学》,《社会科学》(兰州),1990年第1期。
    吴莉苇:《从传教士到东方学家——据文献传播看欧洲汉学史上一次重大转
    变》,刊《华林》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吴莉苇:《近代早期欧洲人的中国地理观(1500-1800)》,北京大学博士后报告,2005年。
    吴莉苇:《欧洲人等级世界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吴莉苇:《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之欧人中国地理观》,《世界历史》,2008年第6期。
    吴莉苇:《耶稣会士与清朝的全国地理测绘》,赵建敏主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5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万明:《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尝试及其失败述论》,《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万明:《西方汉学的萌芽时期——葡萄牙人对中国的记述》,《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
    王晓伦:《近代西方在中国东半部的地理探险记及主要游记》,《人文地理》,2001年第1期。
    王晓伦:《试论游记创作与近代西方全球地理观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王庆余:《王泮和他的<中国全图>》,《自然杂志》,1985年第5期。
    王芳官:《17—18世纪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对我国科学技术的考察——<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王云靖:《来华传教士与西方汉学的兴起》,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许光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与欧洲汉学》,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2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
    许淑明:《关于顺康雍乾时期的耶稣会士的评价问题》,《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0期。
    许明龙:《卫匡国在华行迹再探》,《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
    徐明德:《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徐海松、张玲蓉:《元代欧洲旅行家笔下的杭州及其影响——杭州在西方人眼中的最初印象》,《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邢义田:《中国人的天下观》,载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于福顺:《清雍正十排<皇舆图>的初步研究》,《文物》,1983年第12期。
    杨守刚:《利玛窦与中国近代科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叶农:《<大西利西泰子传>与张维枢考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张铠:《中国与西班牙文化交流的先驱——庞迪我》,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
    张维华、孙西:《十六世纪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政策的演变》,《文史哲》,1985年第1期。
    张楠楠、石爱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地理学的影响》,《人文地理》,2002年第1期。
    郑锡煌:《利玛窦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地理知识》,1982年第11期。
    邹振环:《明清西方耶稣会士的地理学汉文西学与中韩学人的“世界意识”》,《韩国研究论丛》,1999年。
    朱维铮:《十八世纪中国的汉学和西学》,《复旦学报》,1987年第3期。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早期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
    说>的关系》,沈弘主编:《当中国与西方相遇……》,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张西平的《百年利玛窦研究》,《国际汉学》第21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
    张国刚:《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
    赵永复:《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所引的中国资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
    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赵英丽:《利玛窦世界地图中的本初子午线》,《地图》,2005年第4期。
    赵艳梅:《明清时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赵玉田:《卜弥格出使欧洲新探》,《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Armando Cortesao ed. 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44.
    Armando Cortesao ed. Avelino Teixeira da Mota, Portugaliae monumenta cartographica,Lisbon,1960.
    Armando Cortesao ed., 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e o Livro de Francisco Rodrigues, Acta University Conimbrigensis,Coimbra,1978.
    Alvaro Semmedo, 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 London,1655.
    Adrian.A.Bennett:John Fry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19th Century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Bjorn Lowendahl, Sino-Western Relations,Conceptions of China,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logy, Disclosed In Western Printed Books 1477-1877, Hua Hin, the Elephant Press,2008.
    C.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Orchid Press,2004.
    Charles E.Ronan&Bonnie B.C. Oh ed., East Meets West:The Jesuits in China, 1582-1773,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1988.
    Donald F. Lach, Edvin J. Van Kley,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Chicago,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1993.
    D.E.Mungello, Curious Land: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 Stuttgart 1985.
    D.Wigal, Historic Marittime Maps 1290-1699, New York,2000.
    Franco Demarchi and Riccardo Scartezzini ed, Martino Martini, A Humanist and Scientist in Seventeerth Century China. Univerita degli Studi di Trento,1996.
    Florence C.Hsia, Sojourners in a strange Land, Jesuits and their Scientific Miss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Gabriel de Magalhaes, 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 Paris,1688.
    George Minamik, S.J., The 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5.
    Gregory James ed. Through Spanish eyes:five accounts of a missionary experience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2003.
    Henri Bernard, Matteo Ricci'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to China, Peiping,1935.
    Herodotus, History of Herodotus, George Rawlinson ed., London,1862.
    Henri Coedier, Bibliotheca Sinica:Dictionnaire Bibliographique des Ouvrages, Relatifs A L'Empire Chinois, Paris,1904.
    J.B. Du Halde, Descir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a, A la Hate,Chez Henri Schearloer,1735.
    J.B. Du Halde,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Chronological, Political and Physical of The Empire of China, Chinese-Tartary, Corea and Thibet, London,1736.
    John Speed, A prospect of the most famous parts of the world, London,1627.
    John W. O'Malley, The First Jesui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1995.
    J.B.Harley and David Woodward ed.,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Volume one, Chicago&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Juan Gonzales de Mendoza, The Historie of the Mightie Kingdom of China, London, 1853.
    Kenneth Nebenzahl, Atlas of Columbus and the Great Discoveries, Rand Mcnally and Company,1990.
    Kenneth Nebenzahl, Maps from the Age of Discovery:Columbus to Mercator, Times books,1990.
    Leonard Outhwaite, Unrolling the Map, the Story of Exploration, New York,1935.
    Lewis Adams Maverick, China, a model for Europe, Texas,1964.
    Louis Le Comte, Nouveaux Memoires sur L'etat Present de la Chine,1687-1692.,Pari, 1697.
    Louis Le Comte, A Compleat History of the Empire of China. London,1697.
    Lust, John ed., Western Books on China Published up to 1850, London:Bamboo Pub.
    LTD, Filmed by The IDC(Inter Documentation Company,1987.
    Liam Matthew Brockey, The Harvest of the Vine:The Jesuit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1579-1710,UMI,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ning Company,2002.
    Massimo Quaini and Michele Castelnovi, Visions of the Celestial Empire:China's image in Western cartography, Centro Studi Martino Martini,2008.
    Matini Martino, Opera Omnia, edizione diretta da Franco Demarchi,Trento:Universita di Trento,2002.
    Mary Leven, Mission to China, Matteo Ricci and the Jesuit Encounter with the East, London,2011.
    Michel Ruggieri, S.I. Atlante della Cina, a cura di Eugenio Lo Sardo, Archivio di
    Stato, Istituto Pollgrafico E Zecca Dello Stato-Roma, Libreria Dello Stato,1993. Mike Sweet, Mapping the continent of Asia, Antiques of the Orient,1994.
    Pau A.Rule, Kung-tzu or Confucius? The Jesuit intero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Allen & unwin,1986.
    Peter Whitfield, New Found Lands, Map in the History of Exploration, London, British library,1988.
    Raymond Lister, Antique Maps and their Cartographers, London:G. Bell and Sons Ltd.1970.
    R.A.Skelton, Explore s Maps, Chapters in the Cartographic Record of Geographical Discovery, London,1958.
    R.V.Tooley, Maps and Map-makers, London, B.T.Batsford Ltd.1970.
    Richard J. Smith, Chinese Maps of all under Heaven, Hongkong, Oxford, New York,1996.
    Standaert Nicolas,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Volume One:635-1800, Leiden, Boston, Koln:Brill,2001.
    Theodore N.Foss, Jesuit Cartography:A Wester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The Jesuits 1594-1994:Macao and China, East and West, 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8.
    Boleslaw Szezesniak,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Maps of China:an Inquiry into the Compilation of European Cartographers", Imago Mundi, Vol.12,1956.
    Boleslaw Szezesniak, "Matteo Ricci's Map of China", Imago Mundi, Vol.11,1954.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Writings of Michael Boym", Monumenta Serica, Vol.14,1949-1955.
    Boleslaw Szczesniak, "The Mappa Imperii Sinarum of Michael Boym", Imago Mundi, Vol.19,1965.
    Baleslaw Szczesniak,"Athanasius Kircher's:China Illustrata", Osiris, Vol.10,1952.
    Baleslaw Szczesniak, "A Note on the Studies of Longitudes Made by M. Martini, A.
    Kircher and J. N. Delisle from the Observations of Travellers to the Far East", Imago Mundi, Vol.15,1960.
    Cheryl Ann Semans, "Mapping the Unknown:Jesuit Cartography in China", 1583-1773,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87.
    Fred Brauen, "Athanasius Kircher (1602-1680)",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43, No.1,1982.
    Leo Bagrow, Stockholm, "The Maps from the Home Archiv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Friend of Marco Polo", Imago Mundi, Vol.11,1950.
    Walter Fuchs, "A Note on Father M. Boym's Atlas of China", Imago Mundi, Vol.9,19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