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方式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副题名:兼析ADR调解方式对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
  • 作者:宋美英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法律
  • 学位年度:2003
  • 导师:郭纪元
  • 学科代码:030101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3-05-01
摘要
ADR方式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应用而生,并在实践中日趋规范化、法制化、合理化,因其简便、快捷、花费少、专业性及保密性强等明显优于诉讼的特点,从而显示出其非凡的活力。但作为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其实践一直走在理论的前面,ADR理论的探讨迄今为止仍停留在一个相当表面的阶段上,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亦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ADR方式尚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起,ADR在美国得到很大发展。后来,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竞相效仿和采纳。现在ADR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争议解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非常盛行的解决争议的方式,实际上ADR方式是解决争议的一组程序群。由于各种ADR程序具有灵活、快捷、费用低廉等特点,所以颇受争议当事人青睐。但在我国,除传统的调解与仲裁外,其他ADR方式却鲜为人们熟悉和运用。本文从ADR制度相当发达的美国入手,对ADR的基本涵义、兴起、发展、特点、种类、优缺点,以及实践中ADR的运用等问题作了介绍和探讨,并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同一民事诉讼结构中调解与判决的内在冲突,以及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如何利用ADR调解方式发展和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由于美国是利用ADR方式最发达的国家,所以本文主要以美国为蓝本,简单介绍了ADR的概念及其性质、ADR方式的产生和发展、ADR方式的特点及其价值。第二部分介绍了ADR方式的种类,由于对ADR方式的分类不可能详尽无遗,本文只介绍了常见的七种类型,即调解型程序、仲裁型程序、调解——仲裁型程序、微型审判型程序、评估性程序(包括早期中立评价和中立专家事实认定)、简易陪审团程序、临时程序(包括特别主事人、租借法官/私人审判、监察专员机制)。第三部分分析了ADR方式的优越性及其制度缺陷。第四部分是ADR调解方式对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主要介绍了ADR调解方式的特点、对ADR调解方式的评价、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以及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塑等。
    我国采用ADR机制必须在体现法治精神的前提下,积极借鉴英美ADR经
    
    验,为解决我国民商事纠纷提供新的途径,便于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服务,使当事人有更多的选择方案,同时缓减法院的积案压力。诉讼是解决争议的有效方式,但并不是解决争议的唯一方式。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争议同样可以达到公平合理解决争议的目的。并且非诉讼解决争议方式(ADR)具有花费低廉、耗时少等优点,通过非诉讼解决争议已成为现代法律发展中的一大趋势。
引文
1. 《律师与ADR探析》 刘美蓉 载《云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2. 《美国ADR程序对我国的启示》 刘勇华 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 《日本ADR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周群 载《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 《传统仲裁与法院附设强制仲裁》 赵明 载《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5. 《关于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原则的反思》 邵俊武 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5期
    6. 《国际工程合同争议解决的ADR方式》 邱闯 载《建筑经济》2001年第3期
    7. 《美国民事诉讼法》 白绿铉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8. 《ADR方式之探讨》 田志荣 载《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12月
    9. 《海事纠纷中ADR的作用》 郑寿德(韩国) 载《中国海商法年刊》2000年
    10. 《从美国的ADR看我国诉讼调解的困境与出路》 贾连杰 陈攀 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1. 《小额诉讼程序研究》 范愉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2.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借鉴意义》 齐树洁 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3. 《美国选择性争议解决方式(ADR)介评》 郭玉军 甘勇 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14. 《ADR——解决民商事争议的新方法》 李凌 载《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5. 《美国ADR对中国纠纷解决资源利用的启示》 赵明 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6. 《ADR——西方盛行的解决民商事争议的热门制度》 袁泉 郭玉军 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
    17. 《传统仲裁与法院附设强制仲裁——美国ADR中两种仲裁形式介评》 赵明 载《湖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18. 《试论澳大利亚民商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李广辉 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9. 《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ADR)》 克丽斯蒂娜·沃波鲁格(Christine D Ver Ploug) (美国)载《河北法学》1998年第1期
    20. 《刍议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完善》 刘金辉 金觉民 载《中国司法》1998年第4期
    21. 《ADR的法律探析》 岑雅衍 金一波 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年第3期
    22. 《ADR系统与经济争议的调解解决》 徐淑萍 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23. 《论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制与道德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王红岩 载《政法论坛》1995年第4期
    24. 《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康万福 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5. 《试论合同争议的解决方法》 林妙珊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6. 《美国ADR及其对中国调解制度的启示》 J费尔博格(美国) 李志 载《山东法学》1994年第4期
    27. 《关于海峡两岸法院调解及其价值理论的思考》 邵俊武 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28. 《论人民调解员的法律地位》 陈云泉 文勇 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ADR在海事争议中的运用》 尹伟民 载《世界海运》2002年2月第25
    
    29. 卷第1期
    30. 《21世纪中国法律服务体系构架及其现代化》 郑禄 赵永红 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1. 《英美ADR实践及其对我国解决企业纠纷的启示》 张军奎 蔡从燕 载《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2. 《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 李浩 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1998年11月法制出版社
    33.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 章武生 张其山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1998年11月法制出版社
    34.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 章武生 吴泽勇 载《诉讼法论从》第5卷 法律出版社 2000年12月
    《试论民事诉讼中调解与审判的协调》 刘乃忠 向俊 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1期
    1 ADR为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sion的缩写。中文译为“选择性的纠纷解决方式”。作为一个通用概念,它已被世界各国用作对诉讼外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
    2 R.Abel,The Politics of Informal Justice,from L.L. Riskin & J.E.Westbrook, Dispute Resolutions and Lawyers, West Pub Co. 1978, p.421.
    3 L.L. Riskin & J.E. Westbrook,Dispute Resolutions and Lawyers, West Pub Co 1978, p.11.
    4 Jacquedline M.Nolan-Haley,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Nutshell, West Pub Co. 1992, p.123-125.
    5 F.Sander, Varieties of Dispute Processing, 70 F.D.R. West Pub Co. 1976, p.130-133.
    6 犹他州1994年3月通过1995年元月生效的一项法律授权法院和其它提供ADR服务的机构合作;内华达州的新法规定,法院附属仲裁员是法院的雇员。
    7 参见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8 美国许多城市设有城市邻里正义中心(neighborhood justice centers)调解这些争议。
    9 AAA General Counsel's Annul Report, NY1994, p.227, p.233.
    10 王怀安:《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新编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
    11 李洁:《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法学评论》,1996年第6期第77页。
    12 棚濑孝雄(日):《纠纷的解决与审判的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13 戈尔丁(美):《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223页。
    14 王建勋:《关于调解制度的思考》,《法商研究》,1996年第6期第77页。
    15 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
    16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124页。
    17 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法学评论》1996年第4期第62页。
    18 李浩:《论法院调解中程序法与实体法约束的双重软化》,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4期。
    19 李浩:《民事审判中的调审分离》。
    20 杨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论文选集辑》(下),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7月版,第776-786页。
    21 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69-73页。
    22 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23 刘乃忠、向俊:《试论民事诉讼中调解与审判的协调》,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1期。
    24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第7页。
    25 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11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