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评价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工具理性、科学方法、功利追求在现代教学评价中显示出无比强大的魅力。在单一的社会教育共识和评价体制下,教学评价异化为标准化的“无差异”评价,人被数字化、抽象化、科学化,人的独立价值丧失,个体差异被抹杀。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异的,教学评价是对人的评价,因此人的评价应该是尊重个体差异的评价。教学评价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应该使差异的价值最低限度地使每个人的特性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承认。但差异的价值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图在中国古代的和合辩证思想中寻找差异教学评价的智慧源泉,在此基础上,构建差异教学评价的理论框架,并对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及其意义进行重新诠释。
     差异教学评价在“以人为本”与“和合”的双重价值基础上构建,其基本内涵和要求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运用差异的方法,即“和”与“合”的方式、方法,实现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合作,从而保证和促进教学的发展。
     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来说,差异教学评价追求真善美的和合之境,从根底上说是对人自身“安身立命”的价值追求,即关于人自身的存有和发展的最终根据、标准和尺度的价值。它不是要去制定一个至上的终极律令式的标准,而是寻求多重标准之间的调适,即相互之间的契合。差异教学评价永远没有逻辑终结,永远面向未来开拓。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只是多维构想、多重意境和多元关切,并不设置绝对的、封闭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讲,我们首先探讨的不是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具体地实践差异教学评价,而是追寻尊重差异背后的评价精神。游戏精神基于“自由、幸福、快乐、和谐、创造、探索、超越”等价值元素之上的精神变异与思维衍生,表现出与和合文化精神观照下的差异教学评价在价值向度上的内在趋同。因此,游戏精神可作为差异教学评价理应涵摄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以游戏精神实践差异教学评价的探索中,本研究分别尝试最能体现游戏精神的游戏评价和最需要游戏精神的课堂评价这两种形式以促进差异教学评价在日常教学评价中的具体化和丰富化。
Rationalism, scientific methods, utilitarianism showed their incredibly powerful charm in the modern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single social educational consensus and evaluation system, teaching evaluation changed into the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ingoring difference. People were digitized, abstracted and scientific. The independent value of human being was lost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 was denied. Everyone is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should resp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 The minimum valu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affirmed by all people while it did not receive adequate atten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find wisdom for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idea of harmony and syncretism in acient Chinese culture, to construct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idea of harmony and syncretism, and to raise a series of questions and reconstruct their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an as essence" and "harmony and syncretism", the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is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ious and sycretic culture,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demand of which is to use different method, namely "harmony" and "syncretism",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guarantee and promote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In the view of theory construction,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is in pursuit of perfect personality with truth, morality and beauty. In essence, it is the final standard or criteria of one's being and development. It doesn't aim to establish the ultimate standard like the supremacy of law, but seeks the adjustment amoung different and multiple standards. There will never be a logical ending in the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while it is an open system. Strictly speaking, it is just a multipl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not an absolute and closed theory system.
     In the view of the practic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of the harmonious and syncretic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is not the operation, but a kind of evaluation evaluation spirit laying behind the respect for the difference. Game spirit based on some values such as "freedom, happiness, cheerfulness, harmony, creativity, exploration and transcendence" shows the same tendency with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guide of harmony and syncretism cultural spirit, which is to pursue the ideal pefect personality. Game spirit can be one of the basic spirits of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sing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under game spirit, we attempt to respectively implement game evaluation which can reflect game spirit at most and classroom assessment in urgent need of game spirit to improve diffe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daily teaching evaluation.
引文
1[美]加里·海尔等著.以人为本:管理大师麦格雷戈论企业中的人性[M].王继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74页.
    1张向众.中国基础教育评价的积弊与更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37页.
    2王啸.教育人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02-104页.
    1彭歌,陈敬.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8月,第45-50页.
    1[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第20页.
    1[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笫14页.
    2[日]牧口常三郞.价值哲学[M].马俊峰,江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序言第1页.
    [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第43-50页.
    [日]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M].马俊峰,江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13-14-22页.
    1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16页.
    2[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64页.
    3张祥明.课堂教学中的非规范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08):21-24.
    1姜刚.同一性与统一性不是一个概念[J].哲学动态,1980(09):20-22.
    1吴钢.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原因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03):19-21.
    2李亚东,张行.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J].江苏高教,2000(03):62-65.
    3[美]挣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85-86页.
    4[美]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第2-5页.
    1史耀芳.国外学校教育评价的历史沿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04):20-2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385-391页.
    [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47页.
    李国庆.从评价到评定: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估的转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6(03):82-85.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3-20页.
    1丁邦平.学习性评价与课堂教学改革——以《科学》课评价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40-43.
    Claire Wyatt-Smith, J. Joy Cumming. Educational Assessment in the 21st Century:Connec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New York,2009, p.vii-ix.
    1蔡敏.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改革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3(08):22-25.
    2洪明.美国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会终止吗?——《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重新授权面临的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12-15.
    3魏一帆(Tim Hathaway),李宏宇译.反对奥巴马,反对标准化测试定输赢——专访美国国家教育协会主席丹尼斯·凡·洛克尔[N].南方周末,2010年4月21日.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4105
    4 Rebecca H. Berger. Teacher capacity and assessment reform:assumptions of policy, realities of practice. Indiana University,2005 (November), p3-4.
    1魏一帆(Tim Hathaway),李宏宇译.没时间和学生一起午睡了——考试给一名小学校长带来的变化[N].南方周末,2010午4月21日.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4107
    2魏一帆(Tim Hathaway),李宏宇译.反对奥巴马,反对标准化测试定输赢——专访美国国家教育协会主席丹尼斯·凡·洛克尔[N].南方周术,2010年4月21日.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4105
    蔡敏.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改革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3(08):22-25.
    4刘丽群,林洁.浅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类型与特点[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03):53-56.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石鸥主编.中国基础教育60年(1949-2009)[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238页.
    1[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158页.
    李茂编译.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95页.
    1焦明里.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高清海类哲学理论的本真意蕴[D].吉林大学,2007年12月,第20页.
    1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13-115页.
    1[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1页.
    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页.
    1唐日新,李湘洲,邓克谋主编.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5页.
    2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3版),第8页.
    1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04):24.
    1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商务印书馆,2006(07)第1版:30.
    1[[日]梶田叡一.教育评价[M].李守福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第34页.
    1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124-128页.
    2[澳]高夫主编.课程愿景[M].张文军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6-27页.
    3北京九成小学新生想当班干部,班长一职最受追捧[N].法治晚报,2010年10月6日.
    孙玲.教学评价改革的文化制约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7):41-43.
    任文.语文教学别反人性[N].南方周未,2009年3月18日.
    3[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引言第2页
    4[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页.
    1[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3-4页.
    2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4页.
    [英]布赖恩·李德雷.科学是魔法吗[M].李斌,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36-37页.
    1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4月,第39页.
    [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243页.
    2[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引言第1页.
    3[英]布赖恩·李德雷.科学是魔法吗?[M].李斌,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36-37页.
    [法]雅卡尔.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M].阎雪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243页.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46页.
    1孙小礼主编.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页.
    王星明.教育的人性:关怀与爱——关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J].学术界,2009(05):214-218.
    转引自[法]罗狄·刘易斯.笛筒卡尔和理性主义[M].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5月,第90页.
    1王星明.教育的人性:关怀与爱——关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J].学术界,2009(05):214-218.
    1袁贵仁主编.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9月,第27页.
    2袁贵仁主编.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9月,第28-31页.
    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75-176页.
    1吕俊华.自尊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8页.
    2[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王家驹,张渭城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13-14页.
    1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N].光明日报,1997年6月28日.
    左亚文.和合思想的当代阐释:唯物辩证法与东方智慧的对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33页.
    1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1月,第32,51-86页.
    2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61页.
    3张立文.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见方立天,薛君度主编.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58页.
    1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N].光明日报,1997年6月28日.
    2罗庆云,戴红贤译注.尚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年9月,第1页.
    3罗庆云,戴红贤译注.尚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年9月,第204页.
    4王振复.周易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59页.
    5王振复.周易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11-113页.
    6王振复.周易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89页.
    1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16页.
    2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编选组编.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部分)[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2月,第60页.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35-36页.
    2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7页.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夏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35-36页.
    1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第71页.
    2车载.论老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6月,第69页.
    1高亨.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58-59页.
    2高亨.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23-24页.
    左亚文.和合思想的当代阐释:唯物辩证法与东方智慧的对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33页.
    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21页.
    序业文.和合思想的当代阐释:唯物辩证法与东方智慧的对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6页.
    张点文.新人学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272-275页.
    左亚文.论中华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J].江汉论坛,2007(02):17-18.
    2阎韬,马智强译注.论语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第27页.
    3同上,第44页.
    4同上,第118页.
    5同上,第91页.
    6同上,第108页.
    7同上,第27页.
    1同上,第165-166页.
    2同上,第8页.
    3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7-18页.
    4鲁国尧,马智强译注.孟子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54页.
    5转引自陆艺,张祥浩.儒家对科举的批评与科举存在的因由[J].甘肃社会科学,2010(04):215-218.
    6高亭.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35-37页.
    1同上,第66-67页.
    2高亨.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103-105页.
    3同上,第165-166页.
    4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1页,
    1钱文艳.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释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05):105-107.
    2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4页.
    贾非.中国古代考试与学校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7页.
    1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第第77页.
    2王炳照,徐勇主编.中国科举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39页.
    3贾非.中国古代考试与学校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01页.
    1转引自钱文艳.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释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05):105-107.
    2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243页.
    3黄永杰.论王安石的人才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2):89-92.
    4转引自刘海峰.为科举正明[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89-97.
    1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83-85页.
    1刘云柏.管理伦理学——管理精神的价值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79页.
    2马维博,北大扩招北京生源是教育不公[N].南方周末,2010年7月29日.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34-235页.
    2李斌.高考改革:公平第一还是效率优先[N].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10日.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中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75-78页.
    1徐蓓.学校里的“第二性”[N].南方周末,2010年8月2日.
    1谢维和.公平:教育的“绝对命令”[N].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1日.
    2杨启亮.差异平衡: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教学评价理念——兼论教育硕士的科研优势[J].教育科学,2001(05):39-42.
    转引自邓绍英编著.差异优势战略——企业长盛不衰的途径[M].武汉:华中理丁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笫5页.
    1[西班牙]加塞特.艺术的去人性化[M].莫娅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4月:第18页.
    1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编写.小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6页.
    1廖盖降,孙连成,陈有进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D].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第248页.
    1王理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及其当代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348-349页.
    2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10月,笫96页.
    3高亭.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第66-67页.
    1[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第62页.
    2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4月,第39页.
    [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12月,笫94页.
    1陶青.教育新解:“人之形象”与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的“直观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7):7-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93-195页.
    同上,第195-196页.
    4孙降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271页.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615页.
    1[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61页.
    2[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第232-235页.
    3[美]斯塔弗毕姆等.评估模型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M]苏锦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316页.
    4俞建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2页.
    [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第232-235页.
    潘永庆,孙文彬,路吉民.多元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页.
    2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10-12.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16页.
    1[美]斯塔弗毕姆.评估模型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M]苏锦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02页.
    2赵凤飞.走班制评价宜多元、激励[J].上海教育,2003(12):30-31.
    [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而发展教育的问题[M].王家驹,张渭城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2-3页.
    转引自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91页.
    史少博.人的“自我和谐”[J].哲学研究,2007(02):118-122.
    1王铁军主编.现代教育思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01页.
    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11-17.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29-32页.
    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11-17.
    1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湖: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211页.
    1[日]塚崎麻津男.求实的教育[M].邱国宁主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11月,第49-52页.
    2刘惠苑.阿莫纳什维利人道主义教育思想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4(06):1-5.
    [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57页.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349-350页.
    1李延明.论人类目的[J].学习与探索,1987(06):66-72.
    1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15页.
    2王永年.生命的张力——人类双重价值追求论略[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年9月,第257页.
    1李清.高考零分作文出书受热捧,讽刺还是噱头?北方新报[N].2010年5月7日.
    曹培英.关于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10-13.
    转引自[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笫119页.
    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炎,潘琪,张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3月,第93-95页.
    2[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6页.
    3吴倬.关于价值观教育方法论的哲学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0-1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00-201页.
    1张伯兴.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04(04):1-4.
    2林婷煜.诚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1月,第228页.
    3刘云柏.管理伦理学——管理精神的价值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109页.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55页.
    2徐恒醇.《美育书简》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01-103页.
    王恒志,奚彬.新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新在何处[N].新华例,2002年8月21日.
    ’王永年.生命的张力——人类双重价值追求论略[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年9月,第250页.
    吴海荣,朱德全.物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评价标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8):626-629.
    蒋良.化学学习档案评价及其实施策略[J].化学教学,2006(03):11-13.
    1张棣华.关于阅读的评价目标分类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1987(03):22-25.
    1于永正主编.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9-50页.
    1李坤崇.多元化教学评量[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9月,第259页.
    1周成平主编.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51页.
    [美]威廉·格拉斯尔.没有失败的学校[M].吴健俐,陈民众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59页.
    1王明居.模糊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2月,第44-45页.
    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6-17页.
    张振学.模糊人生——对人生迷惘和困惑的剖析与解悟[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年7月.
    1钱念孙.朱光潜: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事业[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5年1月,第51-52页.
    1周成平丰编.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29-230页.
    2[美]威廉·格拉斯尔.没有失败的学校[M].吴健俐,陈民众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1页.
    1转引自[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3月,第74页.
    钟启泉,吴国平主编.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01页.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9页.
    1陈金美.析后现代哲学的三大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6):44-56.
    1[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220-221页.
    1郑也夫.游戏人生[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4月,第32页.
    1[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76页.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72页.
    邓友超.“教学如游戏”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13-22.
    1[荷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多人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3页.
    2[荷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多人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3页.
    1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13页.
    [荷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多人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11-112页.
    [英]沛西·能.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81页.
    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74-579页.
    1黄笑霞.游戏中测评,愉悦中发展[J].小学语文教学,2004(12):25-26.
    2[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第227页.
    1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第133页.
    转引自王小英,王丽娟,郭丽华.近十年来国外游戏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4(05):1187-1189.
    1本案例来自南京市华电初级中学
    1转引自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第155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第204页.
    1.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M].商务印书馆,2006年.
    3.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4.车载.论老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5.邓绍英编著.差异优势战略——企业长盛不衰的途径[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6.《读书》杂志编.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M].三联书店,2007年.
    7.范芳主编.诗意的塑造——吴为山艺术评论集[M].南京:群言出版社,2006年.
    8.冯平.评价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高亨.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1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编写.小学生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贾非.中国古代考试与学校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5.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16.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7.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鲁国尧,马智强译注.孟子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9.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李茂编译.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李坤崇.多元化教学评量[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22.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4.林婷煜.诚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
    25.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刘云柏.管理伦理学——管理精神的价值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7.罗庆云,戴红贤译注.尚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年
    28.吕俊华.自尊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
    29.潘永庆,孙文彬,路吉民.多元教育——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30.彭歌,陈敬.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
    31.钱念孙.朱光潜: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事业[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5年
    32.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Z].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
    3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孙小礼主编.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35.唐日新,李湘洲,邓克谋主编.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36.王理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及其当代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7.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38.王啸.教育人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9.工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40.王铁军主编.现代教育思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1.王炳照,徐勇主编.中国科举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2.王海芳主编.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43.王永年.生命的张力——人类双重价值追求论略[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年.
    44.王振复.周易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王明居.模糊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46.吴康宁主编.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9年
    47.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48.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49.徐恒醇.《美育书简》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50.阎韬,马智强译注.论语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5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袁贵仁主编.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53.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4.俞建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55.于永正主编.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56.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57.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8.方立天,薛君度主编.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9.张立文.新人学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60.张向众.中国基础教育评价的积弊与更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6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62.张振学.模糊人生——对人生迷惘和困惑的剖析与解悟[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年.
    63.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
    64.郑也夫.游戏人生[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
    65.左亚文.和合思想的当代阐释:唯物辩证法与东方智慧的对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66.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编选组编.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部分)[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67.周成平主编.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8.钟启泉,吴国平主编.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70.石鸥主编.中国基础教育60年(1949-2009)[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炎,潘琪,张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72.[美]加里·海尔等著.以人为本:管理大师麦格雷戈论企业中的人性[M].王继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
    73.[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74.[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75.[美]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76.[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77.[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8.[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79.[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80.[美]威廉·格拉斯尔.没有失败的学校[M].吴健俐,陈民众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81.[美]斯塔弗毕姆等.评估模型: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M].苏锦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3.[美].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4.[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5.[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王大庆,徐旭虹,李延文,蒋重跃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86.[美]珍妮·奥克斯,马丁·利普顿.教学与社会变革[M].程亮,丰继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7.[英]布赖恩·李德雷.科学是魔法吗[M].李斌,张卜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8.[英]沛西·能.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89.[荷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多人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90.[奥]维特根斯坦.游戏规则:维特根斯坦神秘之物沉默集[M].唐少杰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1.[法]雅卡尔.科学的灾难?一个遗传学家的困惑[M].阎雪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2.[法]罗狄·刘易斯.笛卡尔和理性主义[M].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93.[法]让·弗拉斯蒂埃著.2001年的文明[M].朱邦造,陈立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94.[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9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96.[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97.[日]池田大作.人生寄语——池田大作箴言集[M].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98.[日]牧口常三郎.价值哲学[M].马俊峰,江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99.[日]棍田叔一.教育评价[M].李守福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0.[日]塚崎麻津男.求实的教育[M].邱国宁主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
    101.[澳]高夫主编.课程愿景[M].张文军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2.[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李志林,盛宗范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
    10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104.[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今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王家驹,张渭城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
    105.[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N].吴文侃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6.[西班牙]加塞特.艺术的去人性化[M].莫娅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
    107.[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M].何怀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108. Claire Wyatt-Smith, J. Joy Cumming. Educational Assessment in the 21st Century:Connec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 London New York,2009.
    1.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2.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焦明甲.从“物性逻辑”到“人性逻辑”——高清海类哲学理论的本真意蕴[D].吉 林大学,2007年.
    4.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王晓红.现实的人的发现——马克思对人性理论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8年
    6.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张敏.科学教育人性迷失与理性遍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蔡敏.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改革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3(08).
    2.曹培英.关于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
    3.陈金美.析后现代哲学的三大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6).
    4.邓友超.“教学如游戏”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5.丁邦平.学习性评价与课堂教学改革——以《科学》课评价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6.付洪.走出半人时代——对知识与道德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4(04).
    7.顾秋麟.走出半人时代,走进全入境地——与大学生谈文化[J].绍兴文理学院报(网络版),2006(02).
    8.洪明.美国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会终止吗?——《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重新授权面临的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9.胡咏梅,薛莲.校本教师评价理论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
    10.华强.中国的科举制度[J].历史教学,1996(05).
    11.黄永杰.论王安石的人才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02).
    12.黄小莲.教学决策水平: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初中教师教学决策水平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03).
    13.黄光扬.游戏化,动态化评价在教育过程及探索儿童心理发展潜能上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3(7-8).
    14.黄笑霞.游戏中测评,愉悦中发展[J].小学语文教学,2004(12).
    15.霍立岩,赵清梅.多元智力评价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教育科学,2005(03).
    16.金生鋐.公民与公民道德教育[J].道德教育研究,2002(02).
    17.姜刚.同一性与统一性不是一个概念[J].哲学动态,1980(09).
    18.蒋良.化学学习档案评价及其实施策略[J].化学教学,2006(03).
    19.蒋笃运.构建和谐教育的生态策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8).
    20.李延明.论人类目的[J].学习与探索,1987(06).
    21.李亚东,张行.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J].江苏高教,2000(03)
    22.李国庆.从评价到评定: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估的转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6(03).
    23.刘惠苑.阿莫纳什维利人道主义教育思想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2004(06).
    24.刘丽群,林洁.浅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类型与特点[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03).
    25.刘海峰.为科举正明[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6.陆云峰.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6(24).
    27.陆艺,张祥浩.儒家对科举的批评与科举存在的因由[J].甘肃社会科学,2010(04).
    28.罗本琦.论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念[J].哲学研究,2010(07).
    29.庞学光.教育的终极目的论纲[J].教育研究,2001(05).
    30.史少博.人的“自我和谐”[J].哲学研究,2007(02).
    32.史耀芳.国外学校教育评价的历史沿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04).
    31.石艳.“共同生存”何以可能?——教育场域中信任问题的社会学审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6).
    32.孙玲.教学评价改革的文化制约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7).
    33.孙振东.教育人性化思潮论略[J].教育学报,2010(04).
    34.孙玉芝.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才思想及官吏选拔制度[J].求实学刊,1992(04).
    35.陶青.教育新解:“人之形象”与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的“直观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7).
    36.王星明.教育的人性:关怀与爱——关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J].学术界,2009(05).
    37.王小英,王丽娟,郭丽华.近十年来国外游戏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4(05).
    38.钱文艳.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释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05).
    39.吴钢.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原因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03).
    40.吴倬.关于价值观教育方法论的哲学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41.吴志杰,王育平.论“和合”本体的非实体性特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42.吴海荣,朱德全.物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评价标准[J].两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8).
    43.熊川武,江玲.论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三大战略[J].教育研究,2010(08).
    44.徐玫.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差异、张扬个性[J].天津教育,2004(03).
    45.胥倩.论教育的终极目的[J].江苏高教,2003(05).
    46.杨启亮.差异平衡: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教学评价理念——兼论教育硕士的科研优势[J].教育科学,2001(05).
    47.杨启亮.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应然选择[J].教育研究,2006(11).
    48.杨启亮.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教育研究,2005(09).
    49.杨启亮.课程评价: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双向两难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4).
    50.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
    51.张伯兴.活教育,真教育,好教育——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04(04).
    52.张琪,陈琳.我国教育游戏研究述评及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2009(10).
    53.张棣华.关于阅读的评价目标分类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1987(03).
    54.张祥明.课堂教学中的非规范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08).
    55.张朝珍.教师教学决策的合理性及其实现[J].现代教育管理,2010(03).
    56.赵凤飞.走班制评价宜多元、激励[J].上海教育,2003(12).
    57.朱建艳.设计教室空间展示“游戏精神”[J].教学与管理,2007(02).
    58.左亚文.论中华和合思想的时代价值[J].江汉论坛,2007(02).
    59.北京九成小学新生想当班干部,班长一职最受追捧[N].法治晚报,2010年10月6日.
    60.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N].光明日报,1997年6月28日.
    61.李斌.高考改革:公平第一还是效率优先[N].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10日.
    62.谢维和.公平:教育的“绝对命令”[N].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1日.
    63.严文清,田恒平.用和谐理念建设和谐学校[N].光明日报,2010年11月2日.
    64.康健.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的基石[N].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5日.
    65.李清.高考零分作文出书受热捧,讽刺还是噱头?[N].北方新报,2010年5月7日.
    66.任文.语文教学别反人性[N].南方周末,2009年3月18日.
    67.马维博.北大扩招北京生源是教育不公[N].南方周末,2010年7月29日.
    68.徐蓓.学校里的“第二性”[N].南方周末,2010年8月2日.
    69.让每一个人都有相似的机会[N].人民日报,2010年6月24日
    70.王恒志,奚彬.新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新在何处[N].新华网,2002年8月21日.
    71.魏一帆(Tim Hathaway),李宏宇译.反对奥巴马,反对标准化测试定输赢——专访美国国家教育协会主席丹尼斯·凡·洛克尔[N].南方周末,2010年4月21日.
    72.蓝天不等于好空气[N].中青资讯.http://www.spar.com.cn/?action-viewnerw-itemid-53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