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旱秋潦:黄河与豫东平原社会变迁(1644-179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黄河自孟津以上,群山束水,得以安澜,但自豫省荥阳以下,地势平衍,土性疏松,每逢水势骤涨之时,极易漫溢溃决。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给沿河地区带来了诸多危害。清代豫东之开封、归德及陈州(?)府,地处黄、淮二水之间,有贾鲁、惠济等河贯穿其中,每逢黄河南决,则首当其冲,备受其害。豫东气候受季风影响,春旱秋潦,雨水季节分布极不均衡,受黄河南泛影响,贾鲁、惠济等河道多因沙淤垫,每逢大雨,往往淹及沿河州县田庐。水患之外,由于水利不兴,旱灾也常困扰着豫东农民的生存。
     有清一代,河务关乎漕运,朝廷视为要政,特设东河总督管理河南、山东河务。清人治河,尤其在豫省境内,只知增培堤工而无其它良法,遂导致河身日高,溢决愈烈;不仅如此,“仅言河防,不讲水利”的治理思路也限制了豫东地区农田水利的开发。由于豫省地势平坦,水流迂缓,因此河道易于淤浅,疏浚旧有河道是减轻潦灾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豫东平原农田多为旱地,地表水源有限,为避免“晴则易旱,雨则易潦”的威胁,开通沟渠无疑是改善农田水利的另一重要途径。尽管清人已认识到问题所在,但由于官府用力不深,缺乏长久的治理机制,加之豫省地方士绅力量薄弱,难以承担起兴利除弊之责,且地方民众可与乐成,难与图始。虽一时有开河挖沟之举,但难以持续,已有之沟渠数年后皆被湮没,遂使豫省农业生产陷入广种薄收之困境。
     田文镜作为雍正时三大督抚之一,深得雍正帝欢心。在其抚豫期间,选任河防官员,整肃河兵堡夫,对地方河务治理多有作为。在得到朝延赏识的同时,其所为对豫省民生影响则不同,一方面,民众为河防徭役所累,另一方而,在政府重农政策影响下,豫省民众惟知刨土为食,鲜有其它谋生之计,遂陷入“均衡陷阱”。在江南商品经济繁盛之外,为后人从另一地区理解康乾盛世提供了不同的历史侧而。进而论之,春旱秋潦,豫省农业生产屡遭荒歉,直至二十世纪初,政权式微,盗匪蜂起,遂沦为“中原之蛮族”,为理解二十世纪华北内地困顿局而提供了更长时段的历史根源。
Upstream from Mengjin, Yellow River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while downstream from Xingyang, Henan province, the river runs into the North China plain, which composed by flat topography and loose soil. Therefore, the river is inclined to overflow or break when it suffers sudden rise. During the Qing period, prefecture of Kaifeng, Guide and Chenzhou lie between Yellow River and Huai River, Jialu, Huiji and other rivers run along the eastern Ilenan as well. The climate of eastern Henan is affected by the monsoon, so the seasonal precipitation distributes unevenly, result in arid spring and flooded autumn. Suffer from Yellow River floods, Jialu and Huiji river frequently silt and bring floods to farmland and residence alongside them. Besides, daily lives of peasants in eastern Henan are troubled by arid as well as flood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river works related to water transport closely, whic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onsidered as significant affair. The Qing government set Donghe governor to manage river works of Henan and Shandong province. However, people emphasized on increasing the height of dike while neglecting other ways to manage Yellow River, following the rise of riverbed and more serious overflow and break. Meanwhile, the policy of river defense limite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irrigation as well. With flat topography, rivers flew down slowly and silted easily. Dredging the riverbe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croplands of eastern Henan are almost dry fields with little surface water. To avoid menace of arid spring and flooded autum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ditches are valuab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farmland irrigation. Although people of the Qing period have pointed out this problem, the impuissant government could not set persistent institution, and local elites of Henan were so powerless that they could not afford to deal with river affairs, what worse was that local peasants won't pay at the hard beginning but enjoy success only. Occasionally, some irrigation ditches were done; however, most of them were silted several years later. Over times, the agriculture of Henan province was trapped by the dilemma.
     As one of the three significant governors during the Yong Zheng period, Tian Wenjing won the favorite of Yong Zheng Emperor. During his governance of Henan, nominating river works official, remediating river soldiers and workers, Tian had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local river management. While wining the appreciation of central government, he also brought negative affect on local peasants. On the one hand, peasants were involved in the tired works of river defense, on the other hand, under the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policy, peasants of Henan knew little about other ways to earn their livings but agriculture, resulting in "equilibrium trap". Besides the flourish of commodity economy of Jiangnan area, it provides another view to rethink about the prosperity during Emperor Kangxi and Qianlong. Finally, the agriculture of Henan suffered arid springs and flooded autumns constantly, until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cadence of regime and the rise of bandits, peasants of Henan unfortunately degenerated into "the barbarian of central China"
引文
①W. A. P. Martin, A Cycle of Calhay,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New York,1900, p.280.
    ②20世纪初如美国工程师费礼门{John Ripley Freeman),德国水利专家格思(Hubert Engels),以及留学德国学习水利工程的李仪祉等。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06页。
    ①卡尔·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著:《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②篼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③邹逸麟:《千古黄河》,中华书局(香港),1990年,转引自贾国静:《二十纪以来清代黄河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146页。
    ④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山东河务局,1926年;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谭其骧主编: 《黄河史论从》,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商务印书馆,1946年;《明清治河概论》,水利水电出版社,1986年;邹逸嶙:《千古黄河》,中华书局(香港),1990年;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此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第12-24页;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第39-52页;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第88-94页; 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第128-133页;董龙凯:《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第93-100页;《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第49-69页;《1855-1974年黄河漫流与山东人口迁移》,《文史哲》1998年第3期,第61-69页;池源、汪汉忠:《黄河夺准与苏北耕作制度的逆变》,《江苏地方志》2002年第3期,第28-32页;吴海涛:《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淮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2年第1期,第85-90页。另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博士论文也多有涉及黄河的研究,如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2008年;又可参见贡国静:《二十世纪以来清代黄河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146-155页。
    ①Randall A.Dodgen,Controlling the Dragon:Confucian Engineers and the Yellow Riv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③Fa-ti Fan,Review,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Vol.35,No.2(2002),pp.231-232.④森田明著:《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郑樑生泽,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
    ①Peter C. Perdue, Exhausting the Earth:State and Peasant in Hunan.1500-185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②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Stal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①中华续行委员会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年,第179-180页。
    ②顺治《河南通志》卷5《疆域》,近卫本,第1页a。
    ③顺治《河南通志》卷6《山川》,近卫本,第1页a。
    ①顺治《河南通志》卷5《疆域》,近卫本,第12页b。
    ②顺治《河南通志》卷5《疆域》,近卫本,第13页b。
    ③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1981年。
    ④顺治《河南通志》卷9《河防》,近卫i本,第1页a。
    ①《清史稿》卷126《河渠》,中华书局,1976,年,第13册,第3716页。
    ②民国《河南通志舆地志由脉水系》,《中国方志丛书》第82号,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127页。
    ③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第18页。
    ④《世宗宪皇帝实录》第1,雍正三年三月丁未,《大清历朝实录》第14帙,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⑤民国《中牟县志》卷2《地理志·形势》,《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96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56贝。
    ⑥民国《中牟县志》卷3《人事志·艺文》,《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96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501贝。
    ⑦民国《河南新志》卷3《礼俗·风俗概况》,《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上册,第 165页。
    ①《宋史》卷91《河渠一·黄河》,中华书局,1985年。
    ②李光壂:《守汴日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③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第19页。
    ④《河南通志舆地志山脉水系》,《中国方志丛书》第82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127页。
    ①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
    ②朱云锦:《豫乘识小录》下卷《开封府沿革》,《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7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第12页。
    ③光绪《祥符县志》卷9《市集》,清光绪二十四刻本,第59页。
    ④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①顺治《河南通志》卷l《图考》,近卫本,第1-2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图》卷166《舆地二十八》,光绪重修本。
    ②顺治《河南通志》卷11《户口》,近卫本,第2页。
    ①顺治《河南通志》卷11《户口》近卫本,第3页。
    ②乾降《归德府志》卷18《赋税略上》,《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标点本,第514-516页。
    ③摘引自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72页。
    W. H. Mallory, China, Land of Famin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1926, p.37.
    ④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卷7《大雅·云汉》,中华书局,2002年,第467页。
    ⑤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81页。
    ①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81页。
    ②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81页。
    ③李润田主编:《河南自然灾害》,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8页。
    ④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第140贝。
    ⑤尹会一:《水灾罪已恤民》,《健余先生抚豫条教》卷4,《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7页。
    ⑥光绪《祥符县志》卷23《杂事志》,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第11页。
    ①民国《河南新志》,《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9页。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告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0页。
    ③中华续行委员见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年,第183页。
    ①Marshall Broomhall ed. Chinese Empire: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China Inland Mission,1907, pp.155-156.
    ②Marshall Broomhall ed. Chinese Empire: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China Inland Mission,1907, pp.183-184.
    ③陈善同:《奏请查办河南南盗案折》,《陈侍御奏稿》卷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8辑,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15页。
    ④王庆云:《纪赈贷》,《石渠余纪》卷1,《近代中国史料从f:U》第8辑,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53页。
    ⑤陈善同:《奏请查办河南盗案折》,《陈侍御奏稿》卷1,《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28辑,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第15页。
    ①班固:《汉书》卷29《沟洫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98页。
    ②关于历史上黄河改道的次数,前人多认为自春秋战国以来,黄河下游有六次大的改道,民国时林修竹在其《历代治黄史》(由东河务总局,民国十五年铅印本)卷首中有详细论述;1949年后,《人民黄河》一书(水利水电出版社,1959年)提出了较大改道二十六次的说法,目前学界对此仍存有争议。
    ③《宋史》卷25《高宗二》,中华书局,1977年,第459页。
    ④《金史》卷27《河渠》,中华书局1975年,第671页。
    ⑤《元史》卷66《河渠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1645页。
    ⑥《元史》卷66《河渠三》,中华书局1976年,第1646页。
    ①《明史》卷83《河渠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2014页。
    ②顺治《河南通志》卷9《河防》,近卫本,第25页a。
    ③《清史稿》卷126《河渠志·黄河》,中华书局,1976年,第3716页。又参见宋秀元:《顺治初年黄河并
    未自复故道》,《历史档案》,1983年第4期。
    ①朱云锦:《黄河说》,《豫乘识小录》上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7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第121页。
    ②转引自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78页。
    ③张含英《治河论从》,国立编译馆,1936年,第29页。
    ④朱云锦:《黄河说》,《豫乘识小录》上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7辑,文河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第122-123页。
    ①沈怡等合编:《黄河年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35年,第158页。
    ②《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3《工部·河工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77页。
    ③白钟山:《豫东宣防录》1,《水利志丛刊》第14册,广陵书社:2006年影印本,第34页。
    ④朱云锦:《黄河说》,《豫乘识小录》上卷,《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7辑,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第128页。
    ⑤《清史稿》卷126《河渠志·黄河》,中华书局,1976年,第3715页。
    ①周馥:《国朝河臣记》,《河防杂著》,《周悫慎公全集》第34册,秋浦周氏石印本,1922年。
    ②《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1《工部·河工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42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I《工部·河工一》,《文渊阁四厍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43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02《工部·河工》,光绪重修本。
    ②傅泽洪辑录:《行水金鉴》卷172,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515页。
    ③光绪《续修睢州,志》卷1《地理志·河患》,《新修方志丛刊》,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影印本,第158册,第87页。
    ④光绪《祥符县志》卷7《河渠志》,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第47-48页。
    ①佟凤彩:《沿河民困四事疏》,《皇朝经世文编》卷33《户政八》,清道光年间刻本。
    ②《饮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03《工部·河工》,光绪重修本。
    ③王庆云:《纪河夫河兵》,《石渠余纪》卷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辑,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28页。
    ④靳辅:《治河方略》卷7,《中国水利珍本丛书》,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7年,第271页。
    ⑤靳辅:《治河方略》卷2,《中国水利珍本从书》,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7年,第93页。
    ⑥阎兴邦:《河夫苦累疏》,乾隆《荥泽县志》卷13《艺文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点校本,第462页。
    ⑦《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1《工部·河工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52-153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03《工部·河工》,光绪重修本。
    ②王庆云:《纪河夫河兵》,《石渠余纪》卷1,《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辑,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94-95页,
    ③汪价:《中州杂俎》卷4《地理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史部,第249册,第19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1《工部·河工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50页。
    ①顾炎武:《河南之部》,《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3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史部,第596册,第268页
    ②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2《河南疏一》,《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3页。
    ③尹会一:《预防水患》,《健余先生抚豫条教》卷3,《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5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4《工部·水利》,《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210页。
    ②乾降《归德府志》卷14《水利略一》,《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53页。
    ③陈宏谋:《请修沟河以弥水患疏》,《皇清奏议》卷47,《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9辑,文海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3941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4《工部·水利》,《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210页。
    ⑤吴世勋编:《河南》,中华书局,1927年,第68页。
    ①光绪《扶沟县志》卷3《河渠志》,大程书院,光绪19年刻本。
    ②道光《尉氏县志》卷3《河渠志》,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③乾隆《归德府志》卷15《水利略二》,《河南旧志整理从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67页。
    ④光绪《祥符县志》卷7《河渠志》,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第22页。
    ⑤《河南巡抚衙门河工档案》,乾隆四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河南大学图书馆藏乾隆年间稿本。
    ⑥《归德府志》卷14《水利略一》,《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56页。
    ⑦光绪《祥符县志》卷6《河渠志》,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①尹会一:《计发劝农语一百张》,《健余先生抚豫条教》卷3,《从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1939年,第20页。
    ②乾隆《沈皇县志》卷4《食货志·水利》,《河南旧志整理从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校注本,第97页。
    ③傅玄:《傅了》,《从书集成初编》,商务印馆,1939年.第18贝。
    ④米云锦:《田渠说》,《豫乘识小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7辑,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第294贝。
    ⑤胡宝瑔:《开豫省田沟路沟疏》,《皇朝经世文编》卷10)6《工政十二》,清道光年间刻本。
    ①胡宝瑔:《开豫省田沟路沟疏》,《皇朝经世文编》卷106《工政十二》,清道光年间刻本。
    ②陈宏谋:《清修沟河以弥水患疏》,《皇清奏议》卷47,《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99辑,文海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3943页。
    ③康熙《商丘县志》卷1《山川》,《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98号,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101-102页。
    ④尹会一:《预防水患》,《健余先生抚豫条教》卷3,《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馆,1939年,第26页。
    ⑤乾隆《沈丘县志》卷4《食货志·水利》,《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校注本,第97页。
    ①光绪《扶沟具志》卷3《河渠志》,大程书院光绪十九年刻本,第3-4贝。
    ②朱云锦:《田渠说》,《豫乘识小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7辑,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第295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6页。
    ②《清史稿》卷294《列传·田文镜》,·中华书局,1976年,第10337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题为圣德独隆千古河工永庆平成等事(谢河工安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③相关研究如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
    ④参见附录《黄河南泛入淮摘要表》。
    ⑤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1《工部·河工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40页。
    ②《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1《工部·河工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40页。
    ③《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1《工部·河工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42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31《工部·河工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第143页。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01《工部·河工》,光绪重修本。
    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01《工部·河工》,光绪重修本。
    ③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2页。
    ④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第21-22页。
    ⑤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文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0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告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59页。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14页。
    ③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③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④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⑤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⑥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文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告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0-241页。
    ②阎兴邦:《河夫苦累疏》,乾隆《荥泽县志》卷13《艺文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点校本,第463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文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8页。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4《告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③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2《条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④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2《条奏》,中州古籍版社,1995年,第62页。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2《条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文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23-124贝。
    ①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3《文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39-140页。
    ②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1《奏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③雍正《八旗通志》卷195《人物志七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版,第
    ④《上谕内阁》四年十二月初八目条。转引自张民服:《从抚豫宣化录看田文镜抚豫》,《史学月刊》1994年第5期。
    ①汪胡桢、吴慰祖辑:《清代河臣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11册,明文书局,1986年影印版,第68页。
    ①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06-307页。
    ②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腹地的构建: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裴宜理(Elizabeth Perry):《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Odoric Y.K. Wou, Mobilizing the Masses:Building Revolution in Hena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③顾炎武:《论水利》,《皇朝经世文编》卷106《工政十二》,清道光年间刻本。
    ④方受畴:《抚豫恤灾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3卷,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⑤劳潼:《救荒备览》,《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2卷,儿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贝。
    顺治《河南通志》,近卫本。
    雍正《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史部,第535册。
    康熙《开封府志》,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
    光绪《祥符县志》,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乾隆《归德府志》,《河南旧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乾隆《荥泽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点校本。
    乾隆《沈丘县志》,清同治十年刻本。
    康熙《商丘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98号,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道光《尉氏县志》,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光绪《扶沟县志》,大程书院光绪十九年刻本。
    光绪《续修睢州志》,《新修方志丛刊》第158册,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影印本。
    《兰考旧县志汇编》,兰考县志总编室,1984年。
    乾隆《杞县志》,《中国方志从书·华北地方》第485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民国《河南通志舆地志山脉水系》,《中国方志从书》第82号,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民国《中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96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民国《夏邑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99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民国《西华县续志》,《中国方志从书·华北地方》第101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民国《郑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104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民国《考城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456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民国《鄢陵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458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民国《河南新志》,《河南旧f志整理丛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吴世勋编:《河南》,中华书局,1927年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
    王先谦:《苟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河南巡抚衙门河工档案》,乾隆四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河南大学图书藏乾隆年间稿本。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本
    《钦定大清会典图》光绪重修本。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史部,第382册。
    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清道光年间刻本。
    《大清历朝实录》,东京大臧出版株式会社,1936年。
    中华续行委员会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年。
    李光壂:《守汴日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卞宝第撰:《方岳采风录》,清光绪间刻本。
    尹会一:《健余先生抚豫条教》,《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馆,1939年
    尹会一:《尹少宰奏议》,《从书集成初编》,商务印馆,1939年
    傅玄:《傅子》,《从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
    田文镜:《抚豫宣化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陈善同:《陈侍御奏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8辑,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王庆云:《石渠余纪》,《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8辑,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朱云锦:《豫乘识小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7辑,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皇清奏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99辑,文海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
    靳辅:《治河方略》,《中国水利珍本丛书》,中国水利工程学会,1937年。
    白钟山:《豫东宣防录》,《水利志从刊》第14册,广陵书社,2006年影印本。
    汪价:《中州杂俎》,《四库全书库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史部,第249册。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史部,第596册。
    劳潼:《救荒备览》,《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2卷,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方受畴:《抚豫恤灾录》,《中国荒政全书》第2辑,第3卷,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傅泽洪辑录:《行水金鉴》,商务印书馆,1937年。
    沈怡等合编:《黄河年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935年。
    《八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影印本。
    周馥:《国朝河臣记》,《河防杂著》,《周悫慎公全集》第34册,秋浦周氏石印本,1922年。
    汪胡桢、吴慰祖辑:《清代河臣传》,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第11册,明文书局,1986年影印版。
    中央气象局研究所主编:《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1975年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W. H. Mallory, China, Land of Famin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1926. Marshall Broomhall ed. Chinese Empire:A General & Missionary Survey, China Inland Mission,1907.
    W. A. P. Martin, A Cycle of Cathay,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New York,1900.
    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山东河务局,1926年
    张含英《治河论丛》,国立编译馆,1936年。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商务印书馆,1946年。
    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水利水电出版社,1986年。
    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卡尔·魏特夫(Karl Witffogel)著:《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邹逸麟:《千古黄河》,中华书局(香港),1990年
    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中华书局,2004。
    谭其骧主编:《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森田明著:《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郑樑生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
    李润田主编:《河南自然灾害》,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裴宜理(Elizabeth Perry):《华北的叛乱者和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
    Odoric Y.K. Wou, Mobilizing the Masses:Building Revolution in Hen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Randall A. Dodgen, Controlling the Dragon:Confucian Engineers and the Yellow Riv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Lillian M. Li, Fighting Famine in North China:Stale, Market and Environmental Decline,1690s-199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eter C. Perdue, Exhausting the Earth:State and Peasant in Hunan,1500-185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
    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
    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董龙凯:《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与移民》,《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从》1996的第1期;《光绪年间
    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8年第1期;《1855-1974年黄河漫流与山东人口迁移》,《文史哲》1998年第3期。
    池源、汪汉忠:《黄河夺淮与苏北耕作制度的逆变》,《江苏地方志》2002年第3期。
    吴海涛:《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淮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1期。
    胡思庸:《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记要表》,《中州古今》1983年第3期。
    贾国静:《二十世纪以来清代黄河史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 刊》,2005年第6期。
    张民服:《从抚豫宣化录看田文镜抚豫》,《史学月刊》1994年第5期。
    Fa-ti Fan,Review,Y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Vol.35,No.2 (2002).
    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刘士岭:《大河南北,斯厥民土:历史时期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