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效益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吉林省所处的松辽平原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具有发展玉米种植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多年来,吉林省玉米的商品量与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玉米生产作为吉林省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促进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全国商品粮供给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领域中各种矛盾日渐显现,玉米市场的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玉米供给相对过剩和买方市场形成的基本现实,吉林省需要及时把玉米生产由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加快玉米产业开发,将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是吉林省摆脱农业困境、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借鉴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及国内其它省份的发展经验,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玉米作为可再生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资源被誉为“软黄金”,同时,作为大宗农产品,具有多次加工增值的潜力。玉米转化增值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过腹转化,发展畜牧业、养殖业;一是发展玉米加工业,通过玉米变形、变性实现增值增效。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较早,经历了起步阶段、停滞发展阶段、迅速壮大阶段,现已经逐步发展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吉林省除饲料加工业以外的玉米加工业为研究对象,将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效益作为论文着力点,深入分析将吉林省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玉米加工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本文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产业经济学中的主导部门带动经济增长理论、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等理论,运用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实证研究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分析数据包括对吉林省典型的玉米加工企业调查所得到一手资料,以及通过期刊文献和网络等媒介获取的二手资料两部分,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对比方法。将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状况与美国、山东、河北等省进行横向比较,从玉米原料生产、相关支持产业发展、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力、政府政策等角度的分析入手,对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概况进行总体描述。
     论文核心部分是对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效益的实证研究。研究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加工企业(吉林黄龙工业食品有限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吉粮曙光变性淀粉有限公司、吉林双飙薪玉米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生产资料为效益分析依据,阐述了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目前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可行性。文中定量分析了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产品,玉米原淀粉、玉米特强粉、麦芽糊精的加工增值情况,结合实际分析玉米加工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得出结论:随着玉米加工层次的逐渐加深,玉米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会得到较大提高。按照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效益研究
    技术经济学项目效益评价方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对吉
    林省玉米加工业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评价结果为: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经过了几十
    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加工能力和产业基础,但与发达国家、发达省份相比,
    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综合效益较低,其中经济效益呈现下降趋势,社会效益尚未
    充分发挥和体现,生态总体表现为负效益,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
     根据实证分析所得结论,本文对吉林省玉米加工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和研究,从促进因素、障碍因素两个方面探讨影响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效益的主要
    因素。重点以政府、企业、农户、产业组织为分析主体,指出了吉林省玉米加工
    业效益低下的症结所在,为明晰提高吉林省玉米加工业效益和产业市场竞争力的
    具体思路做出了重要的铺垫。其障碍因素主要包括:生产环节原料生产结构不符
    合加工业发展要求,专用型玉米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加工环节产品结构单一、产
    品开发层次低,生产增值幅度小,加工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而且,玉米产业
    链条的整合度不高,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共同体,造成产
    业内部各环节的利益流失,导致加工环节对农业风险应有的缓解作用没有充分发
    挥;政府工作中同样存在诸多不足,产业布局不够合理,重复性建设导致吉林省
    玉米加工产业成为长线产业,初级加工产品供过于求,而玉米深加工品的供求缺
    口较大,没有形成市场有效供给。此外,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科研力量分散,没
    有形成科研合力,造成现有资源配置不合理。
     最后,提出了吉林省提高玉米加工业效益的相关建议。重申玉米加工业将成
    为吉林省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而吉林省玉米加工业自身的高效益是提高其市场
    竞争力的突破口,是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立足、发展的保障,
    更是吉林省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村市场、加强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Songliao Plain in Jili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three gold corn belts in the world, so Jilin province has the natural advantage to develop corn planting. Both of the commodity volume and occupancy of corn per people of Jilin province have been the leader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As an important department, corn industry had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Jilin's agricultural economy, increasing boorish income and stabilizing the supply of commodity grain. With having entered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being in a new phase in China,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rn has changed radically. Facing this reality that corn's supply is surplus relatively, Jilin province need to change quantitative growth into qualitative growth in corn production, in order to change the natural advantage into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at can help Jilin province to get rid of agricultural difficulty and to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provinces, process industry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The status of process industry has become a normal of agricultural level among every area. As industrial material and energy resource, corn is named as "soft gold". Corn has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its value by being processed several times. There are two paths to increase value of corn. One is developing livestock product, the other is developing process industry. Corn process industry of Jilin province emerged early. It went through starting phase, stagnancy phase and grandness phase in turn. Now corn process industry has been one of the support industries in Jilin provi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corn process industry of Jilin as research object (not including feedstuff process), and keeps the benefit of corn process industry as the analyzing center. Some ways have been lucubrated which can increase the benefit and competitive power of corn proc
    ess industry.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some theorie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theory of dominant department bringing along economy, the theory of cycle of product of life, the theory of business costs and so on. During the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combines positive research with normative analysis, and the part that adopts positive meth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e analyzed data is made up of
    
    
    two parts, one part is the first-hand material that comes from several typical corn process corporations, the other part is a lot of the second-hand material that comes from periodicals, literatures and Internet. Compared corn process industry of Jilin province with the ones of U.S.A, Shandong province, Hebei province, the corn process industry of Jilin province is described as a whole from corn planting, relatively supporting industries to stratagem of corporations, competitive power, and policy of government.
    The cor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positive research about the benefit of corn process industry of Jilin province. The analytic basis is some real data, which comes from four typical corporations processing corn. This dissertation narrates th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 and product feasibility. After analyzing the increments of three main products (corn starch, corn meal, dextrin) and analyzing the ability of absorbing workers through an index, draw on a conclusion that with the depth of corn processed, both the economical and the social benefit can be in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estimation method of technology economics, draw on a conclusion that corn process industry of Jilin province has strong product ability after many years, but if compared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provinces, its all-round benefit is low. Concretel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economical benefit has a tendency to decrease, social benefit hasn't been embodied enough, and zoological benefit is negative.
    According to this conclusion, there is overall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Discus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enefit
引文
[1]周志祥,曾寅初、农村产业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万宝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顾焕章,张景顺、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4]梁卫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层次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5]詹姆士.E.奥斯丁、农产品工业的项目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第1版。
    [6]孙振远、中国粮食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郭庆海、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8]杨庆才、玉米产业经济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9]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农业经济、2000年第4期、171~182。
    [10]文学、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第14卷第4、194~199。
    [11]魏益民、发展农产品加工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工产业、2001年第6期、34~35。
    [12]张先达,叶金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与建设方案、2001年第6期、32~3。
    [13]籍保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地位、粮油与食品机械、2001年第1期、5~7。
    [14]李里特、农产品加工应重视餐桌主食品、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第2期、13~16。
    [15]梅士建、论农业发展新阶段与发展加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2期、69~72。
    [16]农业部访美代表团、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关于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72~80。
    [17]蒋建平、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19卷5期、285~290。
    [18]张娣杰,安玉发、产品策略及渠道战略在农产品经营中的运用、调研世界、2002年第1期、40~42。
    [19]姚於康,马康贫、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探讨、农业经济、2000年第2期、22~26。
    [20]戴小枫,杜颜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调研世界、2002年第4期。
    [21]杜颜坤、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的思考、调研世界、2002年第3期、6~8。
    [22]杜颜坤,戴小枫、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政府的主要职能界定、调研世界、2002年第7期、5~6。
    [23]马晓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供求前景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157~162。
    
    
    [24]戴小枫,杜颜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国际与国内背景、调研世界、2002年第3期、5~7。
    [25]石桂春、美国玉米加工业的历史与现状、玉米科学、2001年第9卷第2期、83~84。
    [26]赵继湘、1996~2000年美国深加工生产、淀粉与淀粉糖、2002年第2期、1~5。
    [27]赵继湘、“十五”淀粉糖将是持续发展的形势、淀粉与淀粉糖、2002年第3期、1~3。
    [28]刘治先、美国玉米经济的发展策略、世界农业、2000年第6期、15~16。
    [29]谭向勇,柯炳繁、美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状况、农业技术经济、1998年第5期、14~17。
    [30]孙世民,卢凤君、中美两国玉米深加工发展状况综述、农机化研究、2002年第3期、20~22。
    [31]金丽馥,周德军,周爱春、面向WTO的中国农产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第5期、108~111。
    [32]赵予新、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应对加入WTO的策略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8~11。
    [33]张桂林,冯丹,张谛、WTO背景下我国“大玉米经济”战略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11~16。
    [34]范静、玉米产业开发: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8期、17~21。
    [35]刘明光,李清源,赵靖、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与今后发展研究、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7期、146~161。
    [36]苏秀侠,邱山、玉米转化增值有效途径的探讨、玉米科学、2002年第3期、7~10。
    [37]阎淑琴、浅谈玉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现状与发展、玉米科学、2001年第4期、89~91。
    [38]朱丕荣、世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向、世界农业、1999年第1期、13~15。
    [39]崔银太,朱保成、河南粮食加工业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中国粮食经济、2002年第9期、4~5。
    [40]吉吾成、玉米生产要以效益为引导、价格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33~34。
    [41]胡新宇,宁正祥、玉米的综合加工与利用、玉米科学、2000年第8期、83~89。
    [42]王立丰,王振华,刑东光、玉米加工利用的现状和趋势、黑龙江农业科学、2001年第2期、36~38。
    [43]赵继湘、吉林省玉米出路的思考、经济纵横、2000年第5期、62~63。
    [44]袁旭,张立胜、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1年第12期、25~30。
    [45]刘长海、优化玉米深加工工艺,提高经济效益、农牧产品开发、1999年第5期、25~27。
    [46]赵化春,韩萍,张建林、加速玉米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第22卷第6期、367~370。
    [47]李新华,李泉木、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沈阳农业大
    
    学学报、1999年第4期、137~139。
    [48]薛吉全,任建宏、发挥玉米经济优势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陕西农业科学、2001年第5期、35~38。
    [49]刘兴信、我国粮油工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国食品工业网、2000年3月。
    [50]徐昌洪、采用高新技术大力推进玉米深加工的集约化现代化、粮食及饲料工业、1998年第5期、28~30。
    [51]于冷、农业标准化发展、世界农业、2000年第3期、12~14。
    [52]李忠春、吉林省省长洪虎:以工业思路谋农业发展、人民网、2002年3月10日。
    [53]玉米深加工成为吉林第三大产业、中国玉米淀粉网、2002年5月。
    [54]张新德、大成育“大树”、长春日报、2002年5月14日。
    [55]美国2001玉米年报、中国玉米网、2002年3月。
    [56]洪虎省长谈玉米经济启动工作、吉林信息港、2002年6月19日。
    [57]吉林要加速发展玉米经济,在造粮食大省新优势、吉林信息港、2002年9月。
    [58]“粮老大”强强联手“金玉米”身价陡增、中国淀粉网、2002年3月。
    [59]国家经贸委研究室、关于加快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调查及建议、国研网、2002年5月。
    [60]平安证券,玉米深加工行业及相关上市公司分析、吉林农网、2001年10月17日。
    [61]冀文海、谁忽视农业谁将受惩罚、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3月5日。
    [62]彭楠、玉米:如何走出摇篮求发展?农民日报、2001年12月2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