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意识形态化进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客观上要求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也具有提升政府形象与威信的作用。理论体系建构固然十分重要,而将其意识形态化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指导社会行动的纲领。意识形态是由一系列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这些观念不仅指导着社会行为,而且可以内化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意识形态化进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意识形态观念不断制度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态化研究,不仅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理论自信,加强国家精神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侧重于毛泽东思想意识形态化进程的研究,即毛泽东思想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进而上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国家的意识形态历程。论文按照以下逻辑结构展开论证,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围绕论文选题的相关内容展开,包括选题意义及国内外有关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意识形态化等概念和有关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毛泽东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背景,包括毛泽东思想意识形态化的时代特征、意识形态取向等;第四章着重阐述和分析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意识形态化进程;第五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意识形态特征,包括指向性、现实性、阶级性、理论性等,这些特征恰是毛泽东思想所以能够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前提。第六章分析了毛泽东思想意识形态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与发展的启示作用。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which is leaded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great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in the whole country. Prof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objectively require further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ainstream ideology. On the one h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ruling legitimac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plays a role which can enhance government's image and prestige. Alth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make it ideolog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s guiding principle of public behavior as well. Ideology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concep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se concepts can not only guide public behavior, but also can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s.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ideolog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concepts in a sense. The study on the ideologization process of Mao Zedong Though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creativit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rfect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irit. The study on the ideologization process of Mao Zedong Thought is as well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erfect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ake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n the ideologization process of Mao Zedong Thought, namely, Mao Zedong Thought is under which historical background had been identified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n had become the ideology process of the new country-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logical structure of argumen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which is mainly around the topic of the related content, inclu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s well as the study statu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related to Mao Zedong Though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basic theory of Mao Zedong Thought, ideologization and concepts which are related to ideolog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ideologiz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ideological tropism of the ideologiz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ing process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process of ideologization.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 Thought, including the directive property, reality, class character and theoretical property etc.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why Mao Zedong Thought can be rose as the basic premise of ideology.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zation of Mao Zedong Thought for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sm with Chinese charateristics.
引文
① 王奇生: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② 严海建:“浅析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意识形态层面的劣势”,《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
    ① Stuart R. Schram. Mao Zedong a Hundred Years on The Legacy of a Ruler[J]. China Quarterly, V ol.137. March,1994.125-143.
    ① 莫里斯·迈斯纳:《旁观毛泽东时代》,转引自《中国报道周刊》,http//www.mlcool.com.
    ② 莫里斯·迈斯纳:“邓小平时代: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探寻(1978-1994)”,《每月评论》,1997年第11 期。
    ③ 李向前: “谁是毛泽东的继承人”,《百年潮》1999年第8期。
    ① 张字燕: “奥尔森和他的集体行动理论”,载《公共论从》(1995年第1期),北京三暇书店。
    ② 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07-311贞。
    ① Hans Barth:Wahrheit und Ideologie, Frankfurt:Suhrkamp Verlag,1961, S.2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
    ① 李庆华、李玉英: “论民国时期(1924-1949)国民党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缺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Ⅰ),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52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Ⅰ),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I),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仝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6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77页。
    ③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4页。马克思于1883年去世后,其意识形态理论主要由恩格斯阐发和整理。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1-253页。
    ①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② 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序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8页。
    ① K. Korsch:Marxism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NLB,1970, P.67.
    ②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第18-1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218-21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539-540页,1995年。
    ①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3-704页,1995年。
    ②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选集》(第3卷),第600-60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 “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列宁全集》(第28卷),第18-19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①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对工人的方法”,《列宁全集》(第25卷),第334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 “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列宁全集》(第28卷),第22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③ 《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卷),第18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 《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3卷),第191-19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⑤ 《告选民书草案》,《列宁全集》第14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⑥ 《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列宁全集》(第3卷),第815-8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 《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0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 《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外组织“统一”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5卷),第815-816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 《同立宪民主党化的社会民主党人的斗争和党的纪律》,《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1-122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⑤ 《政治鼓动和“阶级观点”》,《列宁全集》(第6卷),第251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①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83页。
    ①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贞。
    ② 萧功勤:“‘严复悖论’与中国现代化的困境”,载《反思的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③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44贞。
    ① 陈独秀:“敬告青年”,载张岱年、敏泽主编《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人文论争》(第2版)第1卷(上),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383页。
    ②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胡适文存》(第2集).台北:远东出版社,1975年,第246页。
    ③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9页。
    ④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45页。
    ⑤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45页。
    ⑥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载《傅斯年全集》(第4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总第1206页。
    ⑦ 1915年创办初期称为《青年》杂志,从第二期开始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总部迁往北京。
    ① 周作人:“思想革命”,载《知堂回想录》,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54页。
    ② 《吴虞日记》(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0页。
    ③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70-271页。
    ① 《吴虞日记》(上册),第311页,1917年5月22日条。
    ② 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71页。
    ③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胡适文存》(第2集),台北:远东出版事业责任有限公司,1990年,第256页。
    ④ 冯友兰:“新学生与旧学生”,载《冯友兰全集》(第13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19页。
    ⑤ 周作人:“红墙内外”,《知堂乙酉文编》,台北:里仁书局,1982年,第122页。
    ⑥ 胡适:“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载《胡适讲演集》(中册).台北:胡适纪念馆.1970年,第134页。
    ① 瞿秋白: “革命的时机到了”,载蔡思尚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第643-644页。
    ② 阿英: “小品文谈”,载《阿英文集》(上册),香港:三联书店,1979年,第100页。
    ①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275页。
    ② 陈独秀: “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11月13日),载《陈独秀著作选》(第2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54页。
    ③ 王光祈:“少年中国学会之精神及其进行计划”,载蔡思尚主编《中国现代思恕史资料简编》(第1卷)
    ① 史壮伯格:《近代西方思想史》,蔡仲章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第571-635页。
    ① 包默:《西方近代思想史》。李日章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367页。
    ② 徐大同:“中国人拒绝自由主义,接受共产主义的文化基因”,《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3期。
    ①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 “给黎锦熙的信”,载竹内实编《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20页。
    ③ “给黎锦熙的信”,载竹内实编《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21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①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0页.
    ② 竹内实编《毛泽东集》(补卷,第9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21、40-41页。
    ③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载张岱年、敏泽主编《回读百年》(第1卷,下),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019页。
    ④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载张岱年、敏泽主编《回读百年》(第第卷,下),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030页。
    ① 《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229页。
    ② 《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242页。
    ③ 《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2~65页。
    ④ 《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5页。
    ① “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载《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327-329页。
    ② 《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23页。
    ③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页。
    ①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83、85页。
    ① 胡汉民:《自传》,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3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8年,总第427页。
    ② 陈旭麓主编《五四后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2~73页。
    ① “国民党过程中两要点”,载《民国日报》1924年元旦增刊,“中国国民党改组号”(二)上海。
    ①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近代史所专刊57,1989年,第483页。
    ② 孙德中:“五四与新文化运动”,载《文星》1962年第10卷第1期。
    ③ 杨幼炯:《中国政党殳》,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第194页。
    ① 毛泽东:“致林伯渠、彭素民的信”,载《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1~24页。
    ② 毛泽东:“外力、军阀和革命”,载《新时代》创刊号,1923年4月15日。
    ③ Chung-kuo kuo-min-tang ch'Uan-kuo tai-piao ta-hui hui-i-lu (Minutes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Kuomintang of China),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1971, p.47.
    ①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② See Maurice Meisner,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esp, pp.55-56and80-89.
    ③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④ 毛泽东:“告中国的农民”,载《共产党》第3期,1920年12月,后裁入《大前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7~214页。
    ① 《一大前后》,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41-246页。
    ②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载竹内实:《毛泽东集》(第1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162页。
    ③ 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①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② 毛泽东:“外力、军阀和革命”,载《新时代》创刊号,1923年4月15日。
    ③ 毛泽东:“北京政变与商人”,载《向导周报》第31、32期,1923年7月11日。
    ① 孙铎:“中国国民运动之过去及将来”,载《前锋》第1期,1923年7月1日。
    ② 竹内实编《毛泽东集》第1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139页。
    ①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载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8页。
    ②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载1919年1月《新苛年》6卷1号。
    ③ 《胡通日记全编》(第6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6页。
    ① 张灏:《时代的探索》,台北: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第127-132页。
    ② 罗志田:“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140页。
    ③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④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⑤ 张灏:《时代的探索》,台北: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第127-132页。
    ⑥ 参见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第6卷2号;“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新潮》第2卷第3期,1920年4月。陈独秀:“虚无的个人主义及任自然主义”,《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等。
    ①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载《新潮》第2卷第4期,1920年5月。
    ② 孟真:“随感录六七:中国狗与中国人”,载《新青年》第6卷第6号,1919年11月。
    ③ 陶履恭:“社会”,载《新青年》第3卷2号,1917年4月。
    ④ 金观涛、刘青峰:“从‘群’、‘社会’到‘社会主义’”,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第35期,2000年6月,第1-66页。
    ⑤ 王汎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载《中国文化》第14期。
    ① 罗志田:“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 张东荪: “我们为什么讲社会主义”,载《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7号.1919年12月。
    ③ 恽代英: “论社会主义”,载《少年中国》第2卷第5期。
    ① 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载《每周评论》第29号,1919年7月6日。
    ② 李大钊:“自由与秩序”,载《少年中国》第2卷第7期。
    ③ 东荪:“第三种文明‘社论’”,载《解放与改造》(第1卷,1、2号合刊),1919年9月。
    ④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⑤ 朱务普:“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载《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3月4-7日。
    ⑥ 王惟英、何雨农:“中大十周年纪念公民常识测验”,载《晨报副镌》第182-184号,1923年7月15-17日。
    ① 若愚:“无政府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载《每周评论》第18号,1919年4月20日。
    ②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与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载《新潮》第2卷第4期。
    ③ 许仕廉:“北京社会运动与基督教徒”,载《现代评论》第5卷第107期,1926年12月25日。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① 孟真:“社会——群众”,载《新潮》第1卷第2期。
    ② 独秀:“随感录一二二:卑之无甚高论”,载《新青年》第9卷第3号,1921年7月。
    ③ 毛泽东“反对统一”,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30页。
    ①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载黄彦编《孙文选集》(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1~504页。
    ① 一次是1950年, 一次是1957年。
    ①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② 《毛泽东集》第1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109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页。
    ① 《毛泽东集》补卷,第2卷:费兹捷勒译(translated in Fitzgerald),pp.9-15.
    ② 詹隼:《革命:理论与实践》,郭基泽,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中文版序言。
    ③ 邹谠:《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的新路向》,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④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67页。
    ①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91年,第100~102页。
    ② 金观涛:《观念起源的猜想与证明——兼评<“革命”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2期。
    ③ 梁启超(中国之新民):《敬告我唰业诸君》,《新民从报》第17号,1902年10月。
    ④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绪论,第14~15页。
    ① “不可测”(社评),天津《大公报》1927年6月10日。
    ② 金观涛、刘青峰:“《新青年》民主观念的转变”,载《二十一世纪》总第56期。
    ③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73页。
    ①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载《列宁全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1-250页。
    ② George Plekhannov, "Our Difference, " in Plekhanov, Selected Philosophical Works, Moscow: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n. d., vol.1, p.326.
    ③ 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鸟托邦主义》,陈铭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①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5页。
    ② 毛泽东:“关于人的认识问题”,1964年8月24日,载《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① 浙江党部:“浙江省之农民政治经济状况”,载《中国农民》第8期,1926年9月,第60页。
    ① 竹内实编《毛泽东集》第2卷,东京:北望社,第51页。
    ② 竹内实编《毛泽东集》第2卷,东京:北望社,第52页。
    ③ 竹内实编《毛泽东集》第2卷,东京:北望社,第51页。
    ① 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载《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26页。
    ①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霍伟岸、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123页。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载《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26页。
    ① 林蕴晖:“略论毛泽东同志对立三路线的认识与抵制”,《党史研究》1980年第4期,第51-59页。用厚:“再论毛泽东同志对立三沦陷的认识与抵制”,《党史研究》1981年第1期,第65~71页。凌宇:“毛泽东同志和立三路线的关系讨论综述”,《党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78~80页。
    ② 《北京周报》1978年第27期,第14页。
    ① “28B”即28个半之意,即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支持下的王明等自称为布尔什维主义的人物,其中杨尚昆当时年龄最小,年仅16岁,还未成年,才有此称呼。
    ② 司马长丰:《毛泽东与周恩来》,第34~35页。
    ③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载《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0~51页。
    ①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6页。
    ①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①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4页
    ①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1-61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5页。
    ③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1页、第413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礼,1986年,第667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87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7页。
    ①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240页。
    ①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254页。
    ②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44页。
    ③ 刘建清:《中国国民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88页。
    ④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279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72页。
    ②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13页。
    ④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3页。
    ⑤ 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礼,1983年,第191页。
    ⑥ 房世刚:“1939-1940年前后到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论战的特点分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1期。第138-141页。
    ①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第七章。
    ① 蒋介石: “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思想”。
    ② 《刷恩爿∈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7-156爽。
    ①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3页。
    ② 严海建: “浅忻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意识形态层面的劣势”,《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
    ③ 李庆华、李玉英:“论民国时期(1924-1949)国民党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缺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刿。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3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88页。
    ② 梁丽萍:“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失败(1928--1949)”,《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第64页。
    ③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普及本60版),重庆:中正书局,1943年,第196页。
    ④ 梁丽萍: “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失败(1928-1949)”,《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第65页。
    ① 戴维·米勒、韦侬·波格日潇:《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45页。
    ② 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8年,第395页。
    ③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第470页。
    ①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第470-47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63贞。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1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1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1页。
    ③ 杨阳:“圣化与王化”,《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儒教中国的政治文化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63页。
    ① 参见Benjamin I.Schwartz,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oo.
    ① 俞再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①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7页。
    ① 张静如、李向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体系”,《理论参考》2009年第11期。
    ② 杨凤城: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③ 石仲泉: “‘始于毛’的说法要作具体分析”,《广东党史》2008年第1期。
    ① 朱佳木: “对中国当代殳定义、分期、主线问题的在思考”,《当代中矧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② 刘林元:“两个30年的有机衔接——毛泽东与中田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2010年第1期。
    ③ 吴怀友、沈传亮: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迩评”,《毛泽东思想》2010年第1期。
    ①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② 秦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毛泽东思想》2011年第2期。
    ①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饺学报》2008年第1期.
    ① 蒋国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② 杨春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③ 李捷:“毛泽东思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8期。
    ①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7页。
    ②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0-151页。
    ①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① 弗朗西斯·福山:《历殳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序言。
    ② 刘哓波与中国崛起的选择,世界新闻网,October 17,2010。
    ① Tallbott, Strobe,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s", Foreign Affairs, Vol.75, p.49.
    ① 汤大华: “‘民主和平论’简评”,王浦劬、江荣海主编《政治与行政管理论丛》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7-99页。
    ① 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321页。
    ②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寺七十剧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③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页。
    ④ 李庆华、李玉英:“论民国时期(1924-1949)国民党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缺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① 竹立家:“改革与意识形态”,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54页。
    ① 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吉林人尺出版社,2001年,第2页。
    参见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4-200页。
    ① 王蒙:《中国天机》,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227--228页。
    ②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页。
    ③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页。
    ①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0页。
    ②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③ Anthony D. Smith,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 A Critical Survey of Recent Theories of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Rout 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8, Preface, p. xi.
    ③ 许纪霖: “走向国家祭台之路”,《读书》2010年8月号。
    ④ 资中筠: “重建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担”,《经济观察》2010年7月5日。
    ① 徐友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领导文萃》2010年7月号。
    ② 李泽厚、易中天: “警惕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合流”,《新京报》2010年9月18曰。
    ③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④ 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孟钟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3页。
    ⑤ 刘明福:《中国梦》,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2010年,第259、260页。
    ① 白鲁恂:“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二十一世纪》1992年2月号。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9页。
    [1]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4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I),人民出版社,2009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6]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载张岱年、敏泽主编《回读百年》(第1卷,下),大象出版社,2009年。
    [7]《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8]《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9]毛泽东: “外力、军阀和革命”,载《新时代》创刊号,1923年。
    [10]毛泽东:“北京政变与商人”,载《向导周报》第31、32期,1923年。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3]《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
    [14]《列宁全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5]《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
    [17]《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9]包默:《西方近代思想史》,李日章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20]鲍晶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21]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陈旭麓主编《五四后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4]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25]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26]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二,文海出版社,1968年。
    [2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28]胡汉民:《自传》,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革命文献》第3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58年。
    [2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30]黄钧宰:《金壶七墨》卷四,载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3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法律出版社2011年。
    [32]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8年。
    [33]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
    [34]《春在堂杂文》六编卷七,载《春在堂全书》,中国文献,1966年。
    [35]吕芳上:《革命之再起》,近代史所专刊57,1989年。
    [36]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年。
    [37]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38]李鸿章:《复朱久香学使》,载《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六,文海出版社,1962年。
    [39]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饮冰室文集》,台湾中华,1983年。
    [40]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1]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42]刘建清:《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43]史壮伯格:《近代西方思想史》,蔡仲章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44]孙诒让:《墨学传授考》,《墨子间诂》,上海书店,1992年。
    [45]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6]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年。
    [47]魏源:《海国图志·叙东南洋》(百卷本,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8]王韬:《代上苏抚李宫保书》,载《驶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
    [49]王沉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50]王樾:《谭嗣同变法思想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51]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2]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序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3]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5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晴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
    [56]徐继畲:《瀛环志略·凡例》,道光庚戌年(三十年)刊本,华文书局,1968年。
    [57]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东方出版中心。
    [58]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59]杨阳:《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儒教中国的政治文化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60]“鸦片战争”,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本》(第五册)。
    [61]杨幼炯:《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69年。
    [62]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6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9年。
    [64]詹隼:《革命:理论与实践》,郭基译,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中文版序言。
    [65]张之洞:《劝学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6]张灏:《时代的探索》,中研院、联经出版公司,2004年。
    [67]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8]邹容:“革命军”,载周永林编《邹容文集》,重庆出版社,1983年。
    [69]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页。
    [70]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国民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
    [71]阿英: “小品文谈”,载《阿英文集》(上册),三联书店,1979年。
    [72]陈三井:“孙中山与近代法国”,载《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73]陈独秀:“敬告青年”,载张岱年、敏泽主编《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人文论争》(第2版)第1卷(上),大象出版社,2010年。
    [74]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载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75]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11月13日),载《陈独秀著作选》(第2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76]陶履恭: “社会”,载《新青年》第3卷2号,1917年。
    [77]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载《胡适文存》(第2集),远东出版社,1975年。
    [78]胡适: “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载《胡适讲演集》(中册),台北:胡适纪念馆,1970年。
    [79]胡适: “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第6卷2号;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新潮》第2卷第3期。
    [80]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载《傅斯年全集》(第4册),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
    [81]冯友兰: “新学生与旧学生”,载《冯友兰全集》(第1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82]房世刚:“1939—1940年前后国共两党关于三民主义论战的特点分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1期。
    [83]姜义华: “我国何时介绍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译著”,载《文汇报》1982年7月26日。
    [84]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普及本60版),中正书局,1943年。
    [85]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载《每周评论》第29号,1919年。
    [86]李大钊: “自由与秩序”, 载《少年中国》第2卷第7期,1919年。
    [87]李双壁: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论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的变局观”,载《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总184期)。
    [88]李侃、龚书铎: “戊戌变法时期对《校郐庐抗议》的一次评论”,载《文物》1978年载《文物》第226号。
    [89]李军:“科学技术何以成为意识形态”,载《学术交流》2011年第2期。
    [90]李庆华、李玉英:“论民国时期(1924-1949)国民党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缺陷”,《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91]李向前: “谁是毛泽东的继承人”,《百年潮》1999年第8期。
    [92]刘英杰: “意识形态转型:从政治意识形态到科技意识形态”载《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
    [93]林蕴晖:“略论毛泽东同志对立三路线的认识与抵制”,《党史研究》1980年第4期。
    [94]林孟清: “知识论的政治意识形态本性及其批判”,2005年《哲学研究》第4期。
    [95]梁丽萍: “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与失败(1928-1949)”,《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96]罗志田: “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97]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载《新潮》第2卷第4期,1920年。
    [98]孟真: “随感录六七:中国狗与中国人”,载《新青年》第6卷第6号,1919年。
    [99]瞿秋白:“革命的时机到了”,载蔡思尚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
    [100]孙邦华:“西潮冲击下晚晴士大夫的‘变局观’”,载范淑娅编《中国观念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101]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二讲),载黄彦编《孙文选集》(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
    [102]孙德中:“五四与新文化运动”,载《文星》1962年第10卷第1期。
    [103]孙铎: “中国国民运动之过去及将来”,载《前锋》第1期,1923年。
    [104]若愚: “无政府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载《每周评论》第18号,1919年。
    [105]尚庆飞、张明:“毛泽东《矛盾论》与辩证法的中国初旅”,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4期。
    [106]吴稚晖:“海外中国大学末论”,载陈三井编《勤工俭学运动》,(台湾)正中书局,1981年。
    [107]王光祈:“少年中国学会之精神及其进行计划”,载蔡思尚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
    [108]王沉森: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载《二十一世纪》1998年。
    [109]王沉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载《中国文化》第14期。
    [110]王惟英、何雨农: “中大十周年纪念公民常识测验”,载《晨报副镌》第182-184号,1923年。
    [111]魏崇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意识形态分析的可能路径”,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112]萧功勤:“‘严复悖论’与中国现代化的困境”,载《反思的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3]许仕廉: “北京社会运动与基督教徒”,载《现代评论》第5卷第107期,1926年。
    [114]余英时: “道统与正统之间”,载《内在超越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115]恽代英: “论社会主义”,载《少年中国》第2卷第5期。
    [116]严海建: “浅析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意识形态层面的劣势”,《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
    [117]杨生平: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载《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18]张灏: “晚清思想发展试论——几个基本论点的提出与检讨”,载《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晚清思想》,时报出版公司,1980年。
    [119]张东荪: “我们为什么讲社会主义”,载《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7号,1919年。
    [120]张东荪: “第三种文明‘社论’”,载《解放与改造》(第1卷,1、2号合刊),1919年。
    [121]张秀琴: “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制度与实践”,2007年《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122]张宇燕:“奥尔森和他的集体行动理论”,载《公共论丛》(1995年第1期),北京三联 书店。
    [123]朱务善: “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载《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
    [124]朱亦: “解析意识形态概念虚假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125]朱贵平:“从“非意识形态化”到“再意识形态化”载《探索与争鸣》1990年第5期。
    [126]竹立家:“改革与意识形态”,载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27]邹谠:《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的新路向》,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28]周作人: “思想革命”,载《知堂回想录》,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年。
    [129]周作人: “红墙内外”,《知堂乙酉文编》,里仁书局,1982年。
    [130]赵志峰、薛连海: “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建军原则的历史启示”,《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1期。
    [131]俄国奥伊泽尔曼“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否定一切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自由思想》杂志1999年第3期。
    [132]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3](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34](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下册),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13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3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137](英)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138]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139](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40]莫里斯·迈斯纳:《旁观毛泽东时代》,转引自《中国报道周刊》,http//www.Mlcool.com。
    [141]莫里斯·迈斯纳:“邓小平时代: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探寻(1978-1994)”,《每月评论》,1997年第11期。
    [142]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郑玉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3](法)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
    [144]华特金士、克拉姆尼克:《意识形态的时代——从1750年到现在的政治思想》,张明贵译,(台湾)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83年。
    [14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 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6]柯文(Paul A。 Cohen)《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147]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8]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三联书店,1989年。
    [149]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陈铭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0]竹内实:“给黎锦熙的信”,载竹内实编《毛泽东集.补卷》(第1卷),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
    [151]蛰伸(朱执信):“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载《民报》第2号,1906年。
    [152]戴维.米勒、韦侬.波格日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3]A.Doak Barnett,ed.,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in ctio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9),p.72.
    [154]Chung-kuo kuo-min-tang ch'uan-kuo tai-piao ta-hui hui-i-lu (Minutes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Kuomintang of China),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 1971, p.47.
    [155]G.W.F.Hegel:Werke3,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1986,S.38.
    [156]George Plekhannov, "Our Difference," in Plekhanov,Selected hilosophical Moscow: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n.d.,vol.1,p.326.
    [157]Hans Barth:Wahrheit und Ideologie,Frankfurt: Suhrkamp Verlag,1961,S.20.
    [158]John Locke,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ed. Raymond. Wilburn (London: 1947), bk.1,sec.1.
    [159]Kurt Lenk(Hg.):Ideologie,Frankfurt:Campus Verlag,1975,S.114.
    [160]Martin Seliger,Ideology and politics(london:Allen and Unwin Ltd.,1976),pp 119-120.
    [161]Novum Organum(London,1620).
    [162]Roy Hoffheinz,"The Ecology of Chinese Communist Success," in A.Doak Barnett, Chinese. Communist Politics in Ac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9),p.77.
    [163]See Maurice Meisner,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esp,pp.55-56 and 80-89.
    [164]Smedley' sChina Fights Back,pp.122-123.
    [165]Stuart R.Schram.Mao Zedong a Hundred Years on The Legacy of a Ruler[J].China Quarterly, Vol.137.March,1994.125-14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