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宽容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而宽容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精神。因此,研究刑法宽容问题实属必要,乃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刑法学界虽然对刑法宽容问题已有所涉及,但是不够系统和深入,这无疑影响了刑法宽容思想的贯彻落实。有鉴于此,笔者不揣鄙陋,试图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刑法宽容问题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刑法宽容问题进行研究:
     一、刑法宽容的基本要义。主要探讨了宽容的含义及其限度、刑法宽容的含义及其限度,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刑法宽容的思想渊源。对古今中外刑法宽容思想源流进行探讨,说明刑法宽容思想不是突然闪现的,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通过对刑法宽容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行简要梳理,以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刑法不宽容的历史反思。通过对重刑主义及其历史后果、"严打”及其负面效应的阐述,深入分析了重刑主义的种种弊端,以破除人们对重刑主义的迷思,从而为刑法宽容化幵启“破冰之旅”。
     四、刑法宽容的理论根据。首先,探讨了刑法宽容的哲学根据。刑法宽容作为一种法律实践,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其背后具有很深的哲学根基。世界的差异性是刑法宽容的本体论根据,认识的相对性、局限性和可错性是刑法宽容的认识论根据,人的凡俗性、有限性、矛盾性是刑法宽容的人性论基础。其次,探讨了刑法宽容的犯罪学根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犯罪观就有什么样的刑法观。面对冰冷的刑法,犯罪学带来了科学的、人道的因素。由于犯罪犯罪原因的复杂性、犯罪现象的相对性、犯罪功能的多样性,使人们对犯罪的认识和对待少了情感性而多了理智性,从而催生了刑法的宽容性。最后,探讨了刑法宽容的刑法学根据。在法律体系中,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充当"第二道防线”,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得动用刑法。刑法不仅具有社会保护功能,同时也具有人权保障功能。此外,刑法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逐渐宽缓的。因此,从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以及刑法趋势的宽缓化来看,都要求刑法具有宽容性。
     五、刑法宽容的社会基础。首先,探讨了刑法宽容的政治基础。刑法宽严与政体的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严峻的刑法比较适宜于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体,在政治宽和的国家里,防止犯罪不需要多大的强力。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我国当前政治的主要发展趋势,因而为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转变提供了政治条件。其次,探讨了刑法宽容的经济基础。刑法进化史表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刑法的轻缓化。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因此,刑事干预社会生活的范围应当适度,干预的力度应当有所节制,只有轻缓化的刑罚,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法制环境。最后,探讨了刑法宽容的道德基础。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必然或多或少地反映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德观念,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通常是一致或接近的。历史地考察,古代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在内容上高度重合,而在现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则几成通论。那么,随着道德的宽容,人际关系的自由空间的扩大,道德的外在强制性逐渐减少,个人自由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刑法走向宽容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六、刑法宽容的刑事政策导向。刑事政策是刑法的灵魂与核心,刑法是刑事政策的条文化与定型化。因此,刑事政策对于刑法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刑事立法受刑事政策指导,刑事政策的变化影响刑事立法的变化,如果刑事政策注意某个方面,刑事立法也就倾向于此。作为对“严打”政策的反思和修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宽”,这就为刑法宽容化提供了刑事政策上的依据。
     七、刑法宽容的世界潮流。世界刑法正向着轻缓化方向发展,当代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的两大主题是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而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正是刑法宽容化的体现。此外,废除死刑不再仅仅是呐喊的口号,也不再是少数国家的尝试,而是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法律实践。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强硬主义刑事政策在部分西方国家有重新抬头之势,然而宽容化仍然是当代世界刑法发展的总体趋势。
     八、刑法宽容的中国路径。中国居于世界重要位置,理应融入刑法宽容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在刑法宽容问题上,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别国的做法,而是要立足中国实际,同时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宽容之路。本文主要从无被害人犯罪之非犯罪化、亲亲相隐制度之激活、死刑的严格控制以及社区刑罚制度的立法完善等方面,阐述我国实现刑法宽容的具体路径
In the "people-oriented" as the cor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instruction,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has become the epochal theme, and toleranceis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basic spirit. Therefore, the criminal lawtolerance is necessary, but the trend of the Times problem. However, the criminal laweducational world although the criminal law has been involved, tolerance problems and indepth, but not enough system undoubtedly influenc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tolerance thought. In view of this, the author arrived, trying to multi-disciplinary givenknowledge, the criminal law tolerance problem systematic in-depth research, in order tocontribute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bi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of the criminal law are studied: tolerance problem
     One,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criminal law tolerance. Mainly discusses the generalmeaning, tolerance of criminal law and cirminal law basic connotation tolerance of tolerance,as a necessary limit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is research.
     Second, the criminal law thoughts origin of forgiveness. The protect of criminal law,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olerance thought that criminal law ideas do not suddenly lfashedtolerance, but a deep historic backgrou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riminal law on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olerance thoughts, so that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briefly methodizing foreign things serve.
     Three, criminal law intolerant history relfection. Based on the consequences ofpan-moral and its history,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of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sis themalpractices of pan-moral, to break the people to the myth of pan-moral and changes open forthe criminal law tolerance "ice-breaking".
     Four, the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criminal law tolerance. First, probes into the philosophyof criminal law according to tolerance.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 is the criminal law tolerantontology, the relativity, according to understanding the limitations and error of criminal law,the epistemology tolerance according to the ordinary sex and limitation of the human is thecriminal law tolerance foundation. Secondly, discusses the criminology according to criminallaw toleranc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criminal crime causes the relativity, crime, crimeconcept of diversity of the function of crime, make people know and treat less emotional but
     had sanity, thus spawned are criminal law. At las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unishment law
     according to the criminal law tolerance. Criminal law and criminal law the supplementary
     function of the ensured human rights and the mitig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trend, require
     wide with are the cirminal law.
     Five, the criminal law tolerance social basis. First, probes into the political base of the
     criminal law tolerance. The nature of the criminal law KuanYan and regime has close ties.
     Serious cirminal law with terrorist suitable for principle in the autocratic system, the countryin political width, prevent crime does'nt need much powerful.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allife, is China's current political the main trend of the criminal law, which is provides politicalcondition of toleration. Secondly, discusses the economic base of criminal law tolerance.History shows that the criminal law of criminal law, economic basis of decisive role incriminal law,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inlfuence of tolerance. At last, this paperexplores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tolerance. Criminal law and morality as thefoundation, as moral tolerance, interpersonal free space expands, moral external mandatorygradually decrease,individual freedom option is more and more big. In this case, the criminallaw to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necessary tolerance.
     Six,the criminal law of criminal policy oriented. Tolerance Criminal policy is the coreand soul of criminal law, criminal law is the culture and the criminal policy of standard.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policy for criminal law have direct instructionmeaning. Criminal legislation, by criminal policy guidance criminal policy changes thatcriminal legislation criminal policy changes, if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aspect,attention isinclined to this. As for "crackdown" policy and reflection of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empeirngjustice with mercy "correction" wide "nip is, it is criminal law of criminal policy toleranceprovides the basis.
     Seven, criminal law tolerant world trend. World criminal law is toward light directiondevelopment, mitigation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law reform movement in the world of twothemes are crime and depolarization, rather than crime is changed and depolarization is theembodiment of the criminal law of tolerance. In additiont, abolished the death penaly is nolonger just Shouting sloganstem, also no longer is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atpt, but to becomemore and more national leg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world of, tolerance is the general trenddevelopment of criminal law.
     Eight, the criminal law of China path tolerance.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should be the world of cirminal law tolerance stream, and make their contribution.But China has it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riminal law, c'ant completely tolerance thepractice of other countries copied, bu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 and foreignsuccessfu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ut of the way. Tolerance ofcriminal law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irme of the crime of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deathpenalty and punishment system of community legislation, etc, the discussion of Chi'nascriminal law the concrete path realize tolerance.
引文
1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http://www.legaldaily.com.cn.
    2陈兴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个学者的解读”,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3李永升、陈伟:《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4[德]李斯特、斯密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5[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3页。
    6徐卫东、李洁等:“刑法谦抑在中国——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23页。
    7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题记。
    8陈根发:《宽容的法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9于志刚:《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1页。
    10陈兴良,前注[7],再版前言。
    11王利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12刘仁文:《刑法的结构与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1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14[英]戴维·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0页。
    15[美]房龙:《宽容》,迮卫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16胡适:“容忍与自由”,《胡适文集》第11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23-828页。
    17张祥明:“宽容:庄子的认识论精神”,《齐鲁学刊》,1998年第6期,第98-101页。
    18蒋海怒:“宽容:在人性比较中透析”,《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第17-20页。
    19贺来:《宽容意识》,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20陈根发:《宽容的法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21万斌,钟其:“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调节机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39页。
    22贺来,前注[19],第171页。
    23蒋海怒,前注[18],第17-20页。
    24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上)》,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25[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26陈兴良:《刑法本体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4页。
    27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28陈正云:《刑法的精神》,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页。
    29童伟华:《法律与宽容——以中国刑政为视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30王明星:《刑法谦抑精神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31陈根发,前注[20],第24页。
    32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
    33同前注[28],第210页。
    34陈正云,前注[28],第210-211页。
    35黄茂荣:《民法总则》,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539页。
    36史尚宽:《民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37梁慧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原则”,梁慧星主编:《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38黄茂荣,前注[36],第539页。
    39史尚宽,前注[37],第300页。
    40陈忠林:《刑法散得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41陈忠林主编:《刑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42徐卫东、李洁等,前注[6],第3-23页。
    43同上注,第3-23页。
    44同上注,第3-23页。
    45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46“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内涵”,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0-06-09.
    47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48《尚书·召诰》。
    49《诗经·大雅·文王》。
    50《尚书·周书》。
    51《尚书·立政》。
    52《尚书·多方》。
    53《论语·尧曰》。
    54《论语·颜渊》。
    55《礼记·杂记》。
    56《论语·为政》。
    57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58《孟子·尽心上》。
    59《孟子·离娄下》。
    60《孟子·梁惠王下》。
    61《孟子·离娄下》。
    62《荀子·成相》。
    63《荀子·议兵》。
    64《荀子·致士》。
    65《荀子·君子》。
    66《荀子·君子》。
    67《史记·孝文本纪》。
    68《史记·高帝本纪》。
    69《史记·秦始皇本纪》。
    70《汉书·文帝纪》。
    71《史记·孝文本纪》。
    72《贞观政要·仁义》。
    73《贞观政要·刑法》。
    74《贞观政要·敕令》。
    75《贞观政要·公平》。
    76《贞观政要·刑法》。
    77《贞观政要·刑法》。
    78《旧唐书·刑法志》。
    79《旧唐书·刑法志》。
    80《唐律疏议(卷二十九)·断狱》。
    81《旧唐书·侯君集传》。
    8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24页。
    83同上注,第2025页。
    84同上注,第2025页。
    85同上注,第2026页。
    86同上注,第2029页。
    87同上注,第2029页。
    88同上注,第2061页。
    89同上注,第2061页。
    90同上注,第2062页。
    91[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92[意]贝卡里亚,前注[92],第109页。
    93同上注,第43页。
    94同上注,第44页。
    95同上注,第45页。
    96同上注,第31页。
    97[意]贝卡里亚,前注[92],第37页。
    98熊永明、胡祥福:《刑法谦抑性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99[英]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李贵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187页。
    100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101[德]乔治·恩德勒等主编:《经济伦理学大辞典》,王淼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325页。
    10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5页。
    10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123页。
    104马克昌,前注[101],第153页。
    105[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106同上注,第191页。
    107同上注,第65页。
    108同上注,第84页。
    109[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110同上注,第214页。
    111同上注,第103页。
    112徐久生:《德语国家的犯罪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113熊永明、胡祥福,前注[99],第44页。
    114马克昌,前注[101],第205页。
    115马克昌,前注[101],第347页。
    116[法]安塞尔:《新刑法理论》,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0-31页。
    117马克昌,前注[101],第358页。
    118同上注,第358页。
    119[日]团藤重光:《刑法纲要总论》(修订版),东京:创文社,1980年版,第43页。
    120李海东,前注[24],第239-241页。
    121《新唐书·魏徵传》。
    122高绍先:“重刑考”,《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第104-111页。
    123《商君书·说民》。
    124《商君书·赏刑第十七》。
    125《商君书·靳令第十三》。
    126宁汉林:《中国刑法通史》第二分册,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57页。
    127《韩非子·六反》。
    128《韩非子·六反》。
    129《韩非子·奸劫弑臣》。
    130《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31参见宁汉林:《中国刑法通史》第二分册,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84-485页。
    132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33《吕氏春秋·古乐》。
    134《汉书·刑法志》。
    135转引自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09-10/30/content_1174325.htm?node=8178.
    136转引自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09-10/30/content_1174325.htm?node=8178.
    137转引自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09-10/30/content_1174325.htm?node=8178.
    138马克昌:“关于‘严打’的刑法学思考”,《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5页。
    139谢鹏程、马立东:“论‘严打’与检察改革”,《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第17-19页。
    140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154页。
    141赵秉志:“对‘严打’中几个法律关系的思考”,《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第24-26页。
    142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143[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144[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145[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146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147[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148[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149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150梁根林、黄伯胜:“论刑罚结构改革”,《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第1-8页。
    151高绍先:“重刑考”,《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第104-111页。
    152高绍先:“重刑考”,《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第104-111页。
    153陈兴良主编:《法治的界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154梁根林:“中国死刑控制论纲”,《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6卷第2辑,第375-399页。
    155徐卫东、李洁等:“刑法谦抑在中国——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23页。
    156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法商研究》,1995年第4期,第60页。
    157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09-10-30.
    158徐卫东、李洁等:“刑法谦抑在中国——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23页。
    159[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16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5页。
    161[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162[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163赵宝成:《犯罪学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164[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165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法商研究》,1995年第4期,第60页。
    166[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1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9-140页。
    1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0-141页。
    169[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170[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4页。
    171[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172曲三强、苗生明:“社会预防为主,刑罚预防为辅”,《中外法学》,1991第3期,第5-8页。
    173[前苏联]巴格里-沙赫马托夫:《刑事责任与刑罚》,韦政强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356页。
    174[挪威]约翰尼斯·安德聂斯:《刑罚与预防犯罪》,钟大能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17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页。
    17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8-89页。
    177[日]藤木英雄:“刑法上学派对立:旧派和新派、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法学译丛》,1980年第1期,第7-10页。
    178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179储槐植等:“刑法谦抑——由一则建议稿引发的思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3期,第2页。
    180[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181此处所说的“上述性格”是指日本人民的顽固、任性、刚毅以及古怪的性格,把一切灾难和危险都不放在眼里。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7页。
    18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7页。
    18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5页。
    184参见韩劲松:《论刑罚宽和化》,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第15页。
    185徐卫东、李洁等:“刑法谦抑在中国——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23页。
    186徐卫东、李洁等:“刑法谦抑在中国——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23页。
    187徐卫东、李洁等:“刑法谦抑在中国——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3-23页。
    188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189童伟华:《法律与宽容——以中国刑政为视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190[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191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192[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72页。
    193童伟华:《法律与宽容——以中国刑政为视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94陈兴良:《刑法哲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题记。
    195贺来:“‘宽容’的合法性根据——市场经济中的宽容文化及其哲学透析”,《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页。
    196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2页。
    197秦喜武:“浅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的民族和谐观”,《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第76-77页。
    198贺来,前注[123],第6页。
    199[美]E·拉兹洛:“一个人的探索:简史”,[美]D·洛耶编著:《人类动因对进化的冲击》,胡恩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200陈恒才:“浅谈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南方周末》,2008年3月5日,第3版。
    201[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20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1页。
    203[英]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204[英]约翰·密尔,前注[130],第21页。
    205[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杨照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页。
    206同上注,第38页。
    20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208贺来,前注[19],第102页。
    209[美]威廉·巴雷特,前注[133],第39页。
    210贺来,前注[19],第102页。
    211房龙:《宽容》,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402页。
    212[法]斯蓬维尔:《小爱大德》,吴岳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174页。
    213[英]休谟:《人性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页。
    214[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215陈兴良,前注[7],第1页。
    216陈忠林,前注[41],第7-8页。
    217[法]斯蓬维尔,前注[140],第174页。
    218蔡道通:《犯罪与秩序——刑事法视野的考察》,《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42-51页。
    219《商君书·算地第六》。
    2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2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2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3页。
    22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224同上注,第57页。
    225《史记·货殖列传》。
    226王海明:《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6页。
    227[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1页。
    228张志伟、欧阳谦主编:《写给大众的西方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229王海明,前注[154],第18页。
    230《焚书·童心说》,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231《藏书·德业儒臣后论》,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2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2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234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235[美]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236这里所讲的犯罪不得已是从人性角度分析,是指行为人在正常情况下无法满足急迫的需要,而不得已采取社会不认可的满足方式。这种“不得已”是行为人的心理感受,不过,社会并不容忍和放纵这种不得已,因此刑罚的启动也是不得已的。从社会规范角度看,健全人格者应当运用自己的意志努力选择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满足需要,行为人同样具有选择不犯罪的自由意志。因此,不仅不否认行为人的自由意志选择,而且仍然认为这是刑事归责的根据。参见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脚注○1。
    237徐卫东、李洁等,前注[6],第3-23页。
    238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99-100页。
    239同上注,第101页。
    240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241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242梅传强,前注[166],第103页。
    243同上注,第103页。
    244赵秉志主编:《刑法基础理论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页。
    245徐卫东、李洁等,前注[6],第3-23页。
    246贾宇:“和谐社会中的犯罪预防与控制对策”,http://www.lawscience.cn/news_show.asp?id=225.
    247《汉书·宣帝纪》。
    248贺来,前注[19],第132页。
    249张善焱:“论司法宽容”,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第104-105页。
    250贺来,前注[19],第133页。
    251[德]蓝德曼,前注[155],第97-99页。
    252贺来,前注[19],第133页。
    253贺来,前注[19],第135页。
    254[美]艾温·辛格:《我们的迷惘》,郜元宝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162页。
    255[德]贝克勒等:《向死而生》,张念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页。
    256贺来,前注[19],第136页。
    257[美]埃·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范瑞平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258王元明:《行动与效果:美国实用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259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3页。
    260赵雪红:“人自身矛盾的解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文教资料》,2006年8月号下旬刊,第77-78页。
    261陈忠林:“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第15-30页。
    262林德宏:“人:物质精神二象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9期,第4-7页。
    263林德宏,前注[190],第4-7页。
    264同上注,第4-7页。
    265张善焱,前注[177],第108页。
    266贺来,前注[19],第141页。
    267贺来,前注[19],第143页。
    268陈忠林,前注[41],第37页。
    269陈秀萍:“论法律的伦理性”,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29页。
    270周长军、谢鹏:“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37-41页。
    271[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272童伟华:《法律与宽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273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117页。
    274储槐植:《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111-120页。
    2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前注[149],第379页。
    2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前注[150],第400-401页。
    2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前注[148],第439页。
    278同上注,第25页。
    2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前注[150],第82-83页。
    280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281所谓唯刑主义,就是指人们基于对刑罚预防犯罪功能的过分推崇,寄予刑罚过高的期望值,从而将刑罚视为预防犯罪的唯一手段的一种观念。因此,在唯刑主义者看来,刑罚是预防犯罪的“万能工具”和“灵丹妙药”。参见苗生明:“论唯刑主义观念与我国的刑事政策”,梁根林、张立宇主编:《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页。
    282皮艺军、肖剑鸣:《犯罪学引论》,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283张绍彦:“犯罪与刑罚研究的基础及其方法”,《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第92-101页。
    284张绍彦:《刑罚实现与行刑变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285[意]菲利,前注[110],第47页。
    286[意]菲利,前注[106],第10页。
    2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前注[150],第166页以下。
    288《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289[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页。
    290梅传强,前注[166],第99页。
    291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3页。
    292梅传强,前注[166],第100页。
    293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294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78页。
    295Stephen Schafer&Richard D.Knudten(eds.),Criminal Theory:Foundation and Perceptions,Lexington,MA:D.C.Heath&Company,1977,pp.105-106.
    296吴宗宪:《西方犯罪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202页。
    297吴宗宪,前注[224],第206页。
    298同上注,第206-207页。
    299吴宗宪,前注[224],第207页。
    300Sarnoff A. Mednick et al (eds.) The Causes of Crime:New Biological Approach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p.138.
    301吴宗宪,前注[224],第109页。
    302同上注,第220页。
    303许章润主编:《犯罪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304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第118-126页。
    305陈兴良:“许霆案的法理分析”,《人民法院报》,2008年4月1日,第2版。
    306许章润,前注[231],第148页。
    307黎邦勇:“关于被害人过错的法理探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47-51页。
    308胡春健、张永成:“刑法中应增设‘被害人有过错减轻加害人刑事责任’的条款”,《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95-97页。
    309欧锦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第49-58页。
    310[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7页。
    311[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253页。
    312冯军:“刑法中的自我答责”,《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第93-103页。
    313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314Martin Wasik. Crime Seriousness and the Offender-Victim Relationship in Sentencing [A]. In Andrew Ashworth andMartin Wasik (ed.), Fundamentals of Sentencing Theory[C].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8,p118.
    315[日]泷川幸辰《泷川幸辰著作集(第2卷)》,北京:世界出版社,1981年版,第110-111页。
    316李立众、刘代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第31-39页。
    317陈兴良,前注[232],第118-126页。
    318[德]黑格尔,前注[104],第229页。
    319蔡道通,前注[146],第42-51页。
    320[意]贝卡里亚,前注[92],第67页。
    32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322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323冯亚东,前注[256],第15-16页。
    324[德]黑格尔,前注[104],第145页。
    325冯亚东,前注[256],第19页。
    326魏东主编:《现代刑法的犯罪化根据》,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327[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
    328甘阳:“柏林与后自由主义”,《读书》,1998年第4期,第38-45页。
    329[意]贝卡里亚,前注[92],第5页。
    330张建军:“论犯罪的相对性——从绝对理性到相对理性”,《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第107-112页。
    331高铭暄、马克昌,前注[255],第48页。
    332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333[法]亨利·莱维·布律尔:《法律社会学》,许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334冯亚东,前注[256],第14页。
    335冯亚东,前注[256],第10-11页。
    336[意]贝卡里亚,前注[92],第5页。
    3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52页。
    338白冰编:《鲁迅全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3页。
    339魏东,前注[260],第11页。
    340李永升:《犯罪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341[意]贝卡里亚,前注[92],第69-70页。
    342梁根林,前注[201],第223-224页。
    343梁根林:“从绝对主义到相对主义——犯罪功能别议”,《法学家》,2001年第2期,第11-19页。
    344蔡道通,前注[146],第42-51页。
    345高铭暄、陈兴良:“挑战与机遇:面向市场经济的刑法学研究”,《中国法学》,1993年第6期,第16-22页。
    3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3页。
    347[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9-90页。
    3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5页。
    349高铭暄、陈兴良,前注[279],第16-22页。
    350李锡海:《文化与犯罪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78页。
    351赵秉志主编:《刑法基础理论探索》,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352[法]迪尔凯姆,前注[281],第88-89页。
    353同上注,第89页。
    3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5页。
    355何家弘:《享受法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73页。
    3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前注[288],第415-416页。
    357梁根林,前注[201],第228页。
    358张建军,前注[264],第107-112页。
    359梁根林,前注[277],第11-19页。
    360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41-55页。
    361梁根林,前注[219],第170页。
    362同上注,第170页。
    363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题记。
    364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365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刑法补充性,实际上是指刑法的不得已性,因此并否认刑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
    366[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Ⅰ》,东京:有斐阁,1972年版,第47页。
    367[日]大谷实:《刑法概说(总论)》,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368[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韩相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369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370陈忠林,前注[41],第117页。
    371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第50-56页。
    372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7页。
    373林山田,前注[306],第128页。
    374张明楷,前注[305],第50-56页。
    375同上注,第50-56页。
    376陈忠林,前注[42],第4页。
    37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版,第63页。
    378林山田,前注[306],第128页。
    379张明楷,前注[305],第50-56页。
    380王昌学:“论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与我国刑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63-71页。
    381陈兴良,前注[294],第41-55页。
    382[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383赵秉志:《刑法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页。
    384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盛世气象和谐要求》,http://xbxsf.nwupl.cn/net/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
    385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386黄京平:“新刑法实施十周年的走向及评价”,《法学家》,2008年第1期,第57-58页。
    387[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3页。
    388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389蔡墩铭:《刑法基本理论研究》,台北:台湾汉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346页。
    390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0-521页。
    391[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392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116页。
    393储槐植等:“刑法谦抑——由一则建议稿引发的思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3期,第4页。
    394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4页。
    395陈秉璋、陈信木:《道德社会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36页。
    396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5页。
    397许发民,前注[333],第255-256页。
    398[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407页。
    399张绍彦:“犯罪与刑罚研究的基础及其方法”,《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第92-101页。
    400储槐植、张永红:“刑法第13条但书与刑法结构”,《法学家》,2002年第6期,第46页。
    401赵秉志等:《穿越迷雾:死刑问题新观察》,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402何鹏:《外国刑事法选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4页。
    403[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319-320页。
    404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405许发民,前注[333],第257-258页。
    406陈兴良:《刑种通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407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精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9页。
    4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01页。
    409陈兴良,前注[343],第12-13页。
    410李震:“论刑罚轻缓化”,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7页。
    411佘小松:“刑法经济性理论根据及其实现”,《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1期,第45-53页。
    412意]贝卡里亚,前注[92],第44页。
    413陈兴良,前注[343],第13页。
    414梁根林,前注[219],第37页。
    4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292页。
    416高铭暄:“‘九五’以来刊法学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5期,第14页。
    417许发民,前注[333],“导言”第3页。
    418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419童伟华:《法律与宽容——以中国刑政为视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250页。
    420张光宇:《边缘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421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422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3-84页。
    42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82-83页。
    424陈兴良:“法治国的刑法文化——21世纪刑法学研究展望”,《人民检察》,1999年第11期,第10-15页。
    425韩晓峰、谢锡美:“重刑主义的蜕变”,《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8年第7期,第68-74页。
    426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427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一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428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6-97页。
    429黄风:《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430韩晓峰、谢锡美:“重刑主义的蜕变”,《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第68-74页。
    431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第3-7页。
    43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页。
    433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434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43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3页。
    436王明、康瑛:“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根据及其实现”,《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第60-65页。
    437杨以谦:“走向政治文明:时代的呼唤与超越”,《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56-60页。
    438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第3-7页。
    439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440王明、康瑛:“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根据及其实现”,《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第60-65页。
    441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9页。
    442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443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444参见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6页。
    4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4页。
    446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页。
    447参见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448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54页。
    449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450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6-97页。
    451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9页。
    452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4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0页。
    454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45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页。
    456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4页。
    457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458[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459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1页。
    460鲁品越:“中国历史进程与市民社会之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8期,第36页。
    461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462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4-515页。
    463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464陈晓枫主编:《中国法律文化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46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页。
    466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2页。
    467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468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469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1页。
    470参见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4页以下。
    471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1页。
    4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4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4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122页。
    4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476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477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478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479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7页。
    480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481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482[前苏联]斯皮里多诺夫:《刑法社会学》,陈明华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78页。
    483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
    484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页。
    485[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4页。
    486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487孙力:《罚金刑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488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
    489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修改刑法的几点建议”,《广东法学》,1989年第2期,第33页。
    490孙力:《罚金刑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491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页。
    492[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493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编者前言第3页。
    494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495邱本:《市场法治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496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41-55页。
    497邱本:《市场法治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498吴忠等:《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499[英]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张维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1-22页。
    500[美]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张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页。
    501邱本:《市场法治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191页。
    50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韩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2页。
    503邱本:《市场法治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504[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页。
    505邱本:《市场法治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50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韩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2页。
    50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韩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74页。
    50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韩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54页。
    509[德]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祝世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2页。
    510陈麒巍:“经济刑法的谦抑主义——安全利益与自由利益的博弈”,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第14页。
    511邱本:《市场法治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512[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4页。
    513陈麒巍:“经济刑法的谦抑主义——安全利益与自由利益的博弈”,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第15页。
    514许明月:“市场、政府与经济”,《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第106页。
    515张光宇:《边缘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516张光宇:《边缘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517张光宇:《边缘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58页。
    518魏东主编:《现代刑法的犯罪化根据》,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3页。
    519陈泽宪:“论市场经济的刑法调控原则”,《法学》,1994年第3期,第9-11页。
    520魏东主编:《现代刑法的犯罪化根据》,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521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41-55页。
    522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页。
    523储槐植:《刑事一体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524储槐植、蒋建峰:“经济全球化与犯罪控制对策”,《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第22-26页。
    525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41-55页。
    526赵秉志主编:《中国废止死刑之路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527郭如瑾:“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刑法观念的转变”,《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第58-59页。
    528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529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530《论语·卫灵公》。
    531《论语·公冶长》。
    532《论语·雍也》。
    533《孟子·尽心下》。
    534《朱子大全·答周舜弼第十》。
    535《论语·中庸》。
    536《论语·卫灵公》。
    537《论语·泰伯》。
    538《论语·八借》。
    539《孟子·离娄下》。
    540《论语·阳货》。
    541《论语·子张》。
    542《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543《论语·颜渊》。
    544《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545陈秀萍:“论法律的伦理性”,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14页。
    546胡旭晟:“论法律源于道德”,《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第1-10页。
    547童伟华:《法律与宽容——以中国刑政为视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548Michele Borba, Building Moral Intelligence: The Seven Essential Virtues That Teaching Kids to Do the Right Thing,Jossey–Bass, A Wiley Company San Francisco,2001, pp.6-7.
    549刘云林:“论道德自由对道德价值之意义”,《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第115-116页。
    550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75页。
    551徐显明:《公民权利义务通论》,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552B·奇希克瓦泽:《社会主义人权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553王利明、杨应新等:《人格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554梁慧星:《民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9页。
    555《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38页。
    556参见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28页。
    55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4页。
    558李永升:《犯罪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559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267页。
    560陈兴良:《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561胡旭晟:“论法律源于道德”,《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第1-10页。
    562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563肖怡:《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564[英]H·L·A·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3页。
    565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566《荀子·劝学》。
    567《荀子·修身》。
    568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1-402页。
    569《礼记·经解》。
    570肖怡:《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571转引自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572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2005年版,第36-37页。
    573《隋书·刑法志》。
    574《隋律·开皇律》。
    575《唐律·户婚律》。
    576《唐律疏议·杂律》。
    577张晋藩、王志刚、林中:《中国刑法史新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79页。
    578《宋刑统·户婚律》。
    579王恩海:《无被害人犯罪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1-62页。
    580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581肖怡:《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96-97页。
    582[前苏联]马格里·沙赫马托夫:《刑事责任与刑罚》,韦政强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356页。
    583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页。
    584刘远:“刑法的道德性与政治性”,《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47-55页。
    585任喜荣:《伦理刑法及其终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134页。
    58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0页。
    587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169页。
    588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589[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590黄风:《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591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592王恩海:《无被害人犯罪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9-60页。
    593肖怡:《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594[英]J·C·史密斯、B·霍根:《英国刑法》,李贵方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595王恩海:《无被害人犯罪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8页。
    596《哈佛法律评论》(刑法学精粹),刘仁文、王桂萍组织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597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6-399页。
    598[日]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599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五十年》(中),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60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想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30页。
    601Lon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New Haven,1969,p.5.
    602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犯罪界定的影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第68-74页。
    603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604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605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606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607Herbert L.Packer,The Limits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p.261-267.
    608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609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610参见马克昌教授在“而今迈步从头越——刑法完善大家谈(一)”上的发言,http://www.criminallawbnu.cn/criminal/info/showpage.asp?showhead=&ProgramID=1230&pkID=11582。
    611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612[美]尤劳:《政治行为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2页。
    61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8页。
    614储槐植、赵合理:“构建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实现”,《法学杂志》,2007年底1期,第7页。
    615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09-10-30.
    616李晓明:“欧美‘轻轻重重’刑事政策及其借鉴”,《法学评论》,2009年第5期,第107-117页。
    617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4页。
    618莫洪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政策总体评估和启示”,《东方法学》,2008年第5期,第3-14页。
    619储槐植、赵合理:“构建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实现”,《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第5-9页。
    620游伟、赵运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困境突破”,《法治论丛》,2009年第2期,第38-44页。
    621游伟、赵运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困境突破”,《法治论丛》,2009年第2期,第38-44页。
    622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623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第10-13页。
    624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625事实上,原来的草案规定情节较轻的,起刑点为3年有期徒刑,最后通过的版本又提为5年有期徒刑,可见刑事立法中的“宽”也是受到原来的基准刑等因素制约的,如果原来的基准刑较高,要一下降到一个较低幅度,从社会
    626[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世界性刑法改革运动概要”,《法学译丛》,1988年第3期,第56页。
    627[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628[法]安塞尔:“从社会防护运动角度看西方国家刑事政策的新发展”,《中外法学》,1989年第2期,第36页。
    629[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630储槐植:“美国的犯罪趋势和预防犯罪策略”,《外国法学》,1981年第3期,第10页。
    631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5页。
    632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633黎宏、王龙:“论非犯罪化”,《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16页。
    634[保]K·柳托失:“保加利亚刑法的当代发展趋势”,徐晓晴译,《外国法学研究》,1986年第4期,第8页。
    635[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636参见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222页。
    637[法]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259页。
    638[日]大谷实:《刑法各论》,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639参见王明星:《刑法谦抑精神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第190页。
    640钊作俊、刘蓓蕾:“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论纲”,《中国刑事发杂志》,2005年第5期,第3-9页。
    641杨涛、吴华清:“论非刑罚化的生成及其实现途径”,《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139-144页。
    642《法国刑法典》,罗结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1页。
    643储槐植:《美国德国惩治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法律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644[法]安赛尔:“从社会防护运动角度看西方国家刑事政策的新发展”,《中外法学》,1989年第2期,第16页。
    645梁根林:“非刑罚化——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第47-51页。
    646[美]霍金斯:《美国监狱制度》,孙晓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7-379页。
    647梁根林:“非刑罚化——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第47-51页。
    648[德]布鲁诺·赖德尔:《死刑的文化史》,郭二民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84页。
    649[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650[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
    651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652赵秉志等:《穿越迷雾:死刑问题新观察》,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653胡云腾:《死刑通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654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53页。
    655胡云腾:《死刑通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656赵秉志等:《穿越迷雾:死刑问题新观察》,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657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When the state Kills The death penalty:a human rights issue,1989,p257.
    658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659The United Nations andCcrime Prevention: Seeking Security and Justice for All, United Nations, New York,1996, p.71.
    660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32页。
    661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662肖怡:“‘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刑法在制度理念上的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82-86页。
    66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页。
    664肖怡:《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665[日]野村稔:《刑法总论》,全理其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
    666储槐植:《美国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133页。
    6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9页。
    668[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669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303页。
    670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以下。
    671王芳:“亲亲相隐原则的刑事立法化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底2期,第44页。
    672《汉书·宣帝纪》。
    673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674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675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676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677《盐铁论·刑德篇》。
    678《孟子·尽心上》。
    679范忠信:《中国传统法律的基本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页。
    68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76页。
    681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682王忠祥:“法律亲情体恤之法理探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16-17页。
    683李秀平:“法也容情”,《法律与生活》,2001年第10期,第51页。
    684[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685黄京平:“新刑法实施十周年的走向及评价”,《法学家》,2008年第1期,第59页。
    686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刑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831页。
    687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175页。
    688《礼记·曲礼上》。
    689《唐律·名例律》。
    690《唐律·名例律》。
    69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1页。
    69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693樊崇义、吴光升:“宽严相济与刑事执行”,《中国司法》,2007年第6期,第17页。
    69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资料摘编》,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第63-64页。
    695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696邓小俊:“论我国刑法中管制刑的立法完善”,《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2期,第88页。
    697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28页。
    698周应德、周海林:“试论罚金刑的缓刑”,《现代法学》,1998年第3期,第41页。
    699王媛:“论缓刑制度及其完善”,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第25页。
    700周应德、周海林:“试论罚金刑的缓刑”,《现代法学》,1998年第3期,第40-41页。
    701王媛:“论缓刑制度及其完善”,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第26-27页。
    702《俄罗斯刑法典》,黄道秀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703翟中东:“完善缓刑制度的若干建议”,《法学杂志》,2001年第4期,第74页。
    704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1页。
    705周竟成:“论我国缓刑变更制度的完善”,《求索》,2006年第3期,第108页。
    706于志刚、许成磊:“我国缓刑制度的再完善探讨”,《云南法学》,1999年第4期,第22页。
    707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284页。
    708聂立泽、徐留成:“我国假释制度立法完善构想”,《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80页。
    709《罗马尼亚刑法典》,王秀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710[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71页。
    711但未丽:《社区矫正: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712但未丽:《社区矫正: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三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罚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作富:《中国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储槐植:《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赵秉志:《现代刑法问题新思考》(共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0.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精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陈忠林:《刑法散得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李永升:《犯罪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李永升:《刑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7.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8.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9.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0.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
    22.陈根发:《宽容的法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3.童伟华:《法律与宽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4.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李光灿主编:《中国刑法通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6.刘新主编:《中国法哲学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28.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全四册),邓经元等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29.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韩德强:《论人的尊严》,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1.曹刚:《法律的道德批判》,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张武举:《刑法的伦理基础》,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3.张旭主编:《人权与国际刑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4陈云生:《反酷刑——当代中国的法治和人权保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5.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6.贺来:《宽容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7.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8.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李锡海:《文化与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张传有:《伦理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邱本:《人权论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王锁明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吴忠等:《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张光宇:《边缘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吴宗宪:《西方犯罪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6.张远煌:《犯罪学原理》(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7.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48.李汉军:《论犯罪观》,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49.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0.魏东:《现代刑法的犯罪化根据》,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4年版。
    51.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张智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郭立新:《刑法立法正当性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54.颜廷淦主编:《孔子思想精华选释》,山西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55.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包雯:《慎刑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57.于志刚:《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赵秉志等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61.谢望原等:《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张亚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略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63.李永升:《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4.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6.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7.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8.邱兴隆:《罪与罚讲演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69.韩忠漠:《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2.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3.王明星:《刑法谦抑精神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熊永明等:《刑法谦抑性研究》,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
    75.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6.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77.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78.陈正云:《刑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0.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邱兴隆:《刑罚基本理论专号》(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82.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83.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4.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6.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7.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8.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9.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0.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1.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2.徐岱:《中国刑法近代化论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93.许道敏:《民权刑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94.梁根林:《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5.周光权:《刑法学的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张绍彦:《刑罚的使命和践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7.任喜荣:《伦理刑法及其终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8.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9.王觑:《中华刑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00.张绍彦:《刑罚实现与行刑改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1.陈兴良、梁根林:《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2.梁根林、张立宇:《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3.夏勇:《如何根除酷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4.游伟、谢锡美:《严打政策与犯罪的刑事控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5.包雯、李玉华:《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106.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8.狄小华、李志刚:《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109.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0.赵秉志:《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1.罗翔:《中华刑罚发达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12.张晋藩:《中国刑法史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
    113.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2000年版。
    114.李海东:《日本刑事法学者》,法律出版社、成文堂联合出版1995年版。
    115.罗树中:《刑法制约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116.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7.胡云腾:《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8.马长生主编:《国际公约与刑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9.黄风:《贝卡里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0.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视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1.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22.陈兴良:《刑种通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3.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4.肖怡:《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
    12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6.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7.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28.汪明亮:《“严打”的理性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9.邱本:《人权论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0.张晓玲主编:《人权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31.何家弘:《享受法缘》,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33.《尚书》。
    134.《论语》。
    135.《礼记》。
    136.《孟子》。
    137.《荀子》。
    138.《史记》。
    139.《汉书》。
    140.《贞观政要》。
    1.[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英]休漠:《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美]道德拉斯·N·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法]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法]安赛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
    9.[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日]森本益之等:《刑事政策学》,戴波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法]E·迪尔海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2.[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4.[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7.[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8.[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美]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1998年版。
    20.[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版社1990年版。
    21.[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日]森下忠:《犯罪者处遇》,白绿兹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
    23.[德]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4.[法]马克·安赛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
    25.[英]弗兰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德]考夫曼:《法理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7.[意]杜里奥·帕瓦多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8.[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9.[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1.[英]德斯蒙德·莫里斯:《人类动物园》,刘文荣译,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3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33.[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35.[美]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6.[英]凯伦·法林顿:《刑罚的历史》,陈丽红、李臻译,希望出版社2005年版。
    37.[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38.[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9.[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0.[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41.[英]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美]约翰·列维斯·齐林:《犯罪学及刑罚学》,查良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德]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5.[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6.[日]牧野英一:《法律上之进化与进步》,朱广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48.[德]布罗诺·赖德尔:《死刑的文化史》,郭二民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49.[意]龙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50.[美]Roger Hood:《死刑的全球考察》,刘仁文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美]房龙:《宽容》,迮卫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前苏联]斯皮里多诺夫:《刑法社会学》,陈明华等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53.[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4.[前苏联]马格里·沙赫马托夫:《刑事责任与刑罚》,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55.[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杨照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6.[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8.[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59.[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60.[美]弗洛姆:《人心:人的善恶天性》,范瑞平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陈兴良、梁根林等:“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
    2.陈兴良:“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中外法学》1995年第4期。
    3.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
    4.陈忠林:“‘德主刑辅’构建和谐社会”,《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5.陈忠林:“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6.高绍先:“传统刑法与以人为本”,《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7.高绍先:“重刑考”,《现代法学》2003年第4期。
    8.李永升:《“法与自由简论”,《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9.李永升:“刑法与文化简论”,《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0.梅传强:“论刑事责任的根据”,《政法学刊》2004年第2期。
    11.朱建华:“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内在属性”,《法学研究》1987年第1期。
    12.王利荣:“解释犯罪与价值中立”,《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13.陈根发:“论宽容的法哲学基础”,《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5期。
    14.许发民:《“社会政治因素对刑罚的影响”,《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5.储槐植:“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6.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梁根林:“非刑罚化—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
    18.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刑罚的影响”,《中国法学》2002年第l期。
    19.梁根林:“论刑罚结构改革”,《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
    20.吴宗宪:“试论非监禁刑及其执行体制的改革”,《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21.杨红文:“论非监禁刑的人性基础”,《学术交流》2006年第9期。
    22.王明、康瑛:“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根据及其实现”,《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
    23.廖天虎、曾新明:“论我国刑罚轻刑化发展趋势”,《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8期。
    24.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
    25.马韬、张建升:“轻缓化:刑罚现代化的大趋势”,《人民检察》2000年第3期。
    26.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
    27.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分野与两种架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
    28.崔敏:“再论少杀慎刑与构建和谐社会”,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9.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l期。
    30.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31.王勇:“轻刑化:中国刑法发展之路”,《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32.徐国栋:“市民社会与市民法”,《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
    33.黄华生:“犯罪必然性规律及其刑事政策意义”,《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4.方仲炳:“从刑罚的发展演变看我国刑罚体制改革”,《求实》2004年第11期。
    35.黎宏:“刑事和解:一种新的刑罚改革理念”,《法学论坛》2006年第4期。
    36.周光权:“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法律科学》1998年第4期。
    37.杨礼银:“略论多元社会需要的宽容”,《理论学刊》2005年第8期。
    38.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39.张祥明:“宽容:庄子的认识论精神”,《齐鲁学刊》1998年第6期。
    40.吉兰沉特洛:“人权与宽容的命运”,《第欧根尼》1998年第1期。
    41.安托万·加拉蓬:“法律和宽容的新语言”,《第欧根尼》2003年第4期。
    42.田宏杰:“宽容与平衡:中国刑法现代化的伦理思考”,《政法论坛》2006年第2期。
    43.秦前红、叶海波:“宽容: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
    44.刘曙辉、赵庆杰:“宽容——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l期。
    45.邹吉忠:“现代宽容及其合理性探究”,《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46.钟李钧:“社会呼唤宽容——兼论刑罚人道主义”,《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4期。
    47.黄云明:“论宽容在现代道德中的地位”,《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48.贺来:“‘宽容’的合法性根据——市场经济中的宽容文化及其哲学透析》2002年第2期。
    49.高一飞:“刑法宽容的理由”,《人民检察》2006年第2期。
    50.杜文俊、任志中:“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51.蒋海怒:“宽容:在人性比较中透析”,《哲学动态》2005年第11期。
    52.陈泽宪:“论市场经济的刑法调控原则”,《法学》1994年第3期。
    53.陈正云:“刑法的经济分析与伦理价值”,《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54.陈兴良:“法治国的刑法文化——21世纪刑法学研究展望”,《人民检察》1999年第11期。
    55杜雪晶、刘亚娜:“国外非刑罚化的现状与界域探究”,《求索》2006年第11期。
    56.万斌,钟其:“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调节机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57.杨以谦:“走向政治文明:时代的呼唤与超越”,《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58.韩晓峰、谢锡美:“重刑主义的蜕变”,《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59.许明月:“市场、政府与经济”,《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60.储槐植、蒋建峰:“经济全球化与犯罪控制对策”,《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61.俞湘静:“论经济犯罪刑罚的轻缓化”,《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2.刘远:“刑法的道德性与政治性”,《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3.梁根林:“论犯罪化及其限制”,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五十年》(中),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
    64.胡旭晟:“论法律源于道德”,《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
    65.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犯罪界定的影响”,《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66.秦喜武:“浅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的民族和谐观”,《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67.张建军:“论犯罪的相对性——从绝对理性到相对理性”,《法商研究》2008年第1期。
    68.蔡道通:“犯罪与秩序——刑事法视野的考察”,《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69.欧锦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法律科学》2000年第5期。
    70.胡春健、张永成:“刑法中应增设‘被害人有过错减轻加害人刑事责任’的条款”,《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1.李立众、刘代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
    72.高铭暄、陈兴良:“挑战与机遇:面向市场经济的刑法学研究”,《中国法学》1993年第6期。
    73.许发民、于志刚:“论犯罪的价值及其刑事政策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74.许发民:“论犯罪的生成机理——犯罪生成社会学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1期。
    75.王昌学:“论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与我国刑法”,《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76.张绍彦:“犯罪与刑罚研究的基础及其方法”,《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
    78.佘小松:“刑法经济性理论根据及其实现”,《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1期。
    79.马克昌:“关于‘严打’的刑法学思考”,《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0.谢鹏程、马立东:“论‘严打’与检察改革”,《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81.赵秉志:“对‘严打’中几个法律关系的思考”,《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
    82.程应需:《人权保护与我国刑事政策的价值选择》,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
    83.赵秉志:“深入领会修宪精神推动刑事法治进步”,赵秉志主编:《刑法时评》(2004年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4.赵汀阳:“有偿人权和做人主义”,《哲学研究》1996年第9期。
    85.邱本:“偿人权和凡人主义”,《哲学研究》1997年第2期。
    86.张永红:“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论纲”,《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
    87.储槐植:“构建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实现”,《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88.莫洪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政策总体评估和启示”,《东方法学》2008年第5期。
    89.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90.公丕祥:“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法学研究》2000年第6期。
    91.周永坤:“全球化与法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法学》1999年第11期。
    92.钊作俊、刘蓓蕾:“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论纲”,《中国刑事发杂志》2005年第5期。
    93.杨春洗、张庆方:“论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现状和中国的死刑问题”,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4.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肖怡:“‘国际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刑法在制度理念上的比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96.蒋建峰:“西方非犯罪化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影响”,《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7.许发民:“论社会发展进步与犯罪构成要件的敛缩”,《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
    98.韩大元、王世涛:“‘两个人权公约’与我国人权宪政体制整合”,《法律科学》2001年第2期。
    99.王芳:“亲亲相隐原则的刑事立法化探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00.邓小俊:“论我国刑法中管制刑的立法完善”,《云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向磊:“论刑罚宽容性”,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2.汤美萍:“论道德宽容”,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3.郑一琳:“困惑与超越:论刑法的人文关怀”,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6月。
    4.王忠祥:“法律亲情体恤之法理探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5.王媛:“论缓刑制度及其完善”,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1.张善焱:“论司法宽容”,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2.李震:“论刑罚轻缓化”,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许道敏:“民权刑法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6月。
    4.陈秀萍:“论法律的伦理性”,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5.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1. Punishment and Retribution:Leo Zaibert.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Britain by MPG Books Ltd.Bodlnin,Cornwall.2005.
    2.Alnnesty International USA:When the state Kills The death Penalty,Ahuman right issue,1989.
    3. Herbert L.Packer:The Limits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4. Stephen Schafer&Richard D.Knudten(eds.),Criminal Theory:Foundation and Perceptions,Lexington,MA:D.C.Heath&Company,1977.
    5. Sarnoff A. Mednick et al (eds.) The Causes of Crime:New Biological Approach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