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精神的家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比较农村散文、文化散文的基础上对乡土散文的含义作出了界定,认为乡土散文是:以自然的或文化的眼光为审美视角,以地域文化和乡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表现了作家深厚的乡土情感和一定的文化关怀的散文;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乡土散文的发展及其特征,认为新时期乡土散文大致经历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及90年代初以后到新世纪三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个性意识的复归、文化意识的自觉、理性意识的增强三个基本特征。文章重点从家园意识、文化寻根及对乡土深层意蕴世界的探寻三个精神层面,结合作家作品论述了新时期乡土散文的审美建构。新时期乡土散文从乡土作为失去的乐园,乡土作为诗意的栖居地,乡土作为文化“乡愁”的场域三个方面表现乡土散文作家的家园意识:新时期乡土散文作家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对原始主义的追慕与反思,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探寻参与到“文化寻根”的浪潮中去,勇敢地承担起文化重建的重任;并通过对生命意识的张扬与对乡土世界的哲理表达深入到乡土深层意蕴世界的探寻。
This article in compared the countryside prose, in the cultural prose foundation to make the limits to the local prose meaning, thought that the local prose was: Take natural or the cultural judgment as the esthetic angle of view, take the region culture and the country life as the description object, has the rich local breath,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has displayed writer's deep local emotion and certain cultural concern prose; This article has combed the new time local pros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hought that the new time local prose has experienced the late 70s approximately to the early 80s, the mid-80s to the early 90s and the early 90s later to the new century three development phases, displays the individuality consciousness the regression,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determination, the rational consciousness enhancement three essential features. The article key from the homeland consciousness, the culture inquires into and to the local in-depth implication world inquired about that three energetic stratification planes, unified the writer work to elaborate the new time local prose esthetic construction. The new time local prose the paradise which loses from the local achievement, the native soil dwells as the poetic sentiment, native soil as culture "nostalgia" the field territory three aspects display the local prose writer's homeland consciousness; The new time local prose writer through to the region culture's demonstration, pursues to the primitivism admires with reconsiders,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spirit inquired about that participates in "the culture inquires into" in tide, undertakes th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heavy responsibility bravely; And through with penetrates to life consciousness's making widely known to the local world's philosophy expression into local in-depth implication world inquiring about.
引文
[1]陈德锦:《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2]张振金:《中国当代散文史(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页。
    [1]王又平:《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1]於可训:《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文艺评论》2003年第2期。
    [2]转引自秦道红、陈胜乐:《论文化散文》,《文艺评论》1993年第2期。
    [3]林兴宅:《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由曾纪鑫<历史的刀锋>谈开》,《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1]王充闾:《文化大散文刍议》,《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段建军:《文化散文与通俗散文》,《延河文学月刊》2006年第5期。
    [3]张岚:《个人本位·地域本位·民族本位——论文化散文的价值选择》,《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贾平凹:《变革声浪中的思索》。转引自张岚:《个人本位·地域本位·民族本位——论文化散文的价值选择》,《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李晓红:《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1]李晓红:《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1]贾平凹:《如语堂》,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1]吴冰:《乡愁一缕入梦遥——论散文的乡愁母题》,《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李林展:《中国20世纪乡愁文学的流变及其特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转引自万俊人:《全球化中的“现代心态”与“文化乡愁”》。《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1期。
    [2]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二卷》,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379页。
    [1]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1]王铁先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1-92页。
    [1]刘宁:《论贾平凹地域散文中的文化意蕴》,《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2]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
    [3]贾平凹:《贾平凹答<文学家>问》,《文学家》1986年第1期。
    [1]汪曾祺、施叙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上海文学》1998年第4期。
    [1]何平:《西部边地散文:双重文化视野下的心灵体验》,《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何平:《西部边地散文:双重文化视野下的心灵体验》,《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2]周鸣、刘敏慧:《灵魂的领地——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阅读札记》,《当代文坛》2001年第4期。
    [3]沈义贞:《现代进程之外的乡村呓语——评刘亮程的散文》,《文艺争鸣》2002年第3期。
    [1]林贤治:《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塞尼亚编《乡村哲学的神话》,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1]费秉勋:《论贾平凹散文的生命意识》,《西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摩罗:《生命意识的焦虑——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期。
    [2]潘大华:《生命之树常绿——周涛散文魅力探寻之一》,《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
    [1]潘大华:《生命之树常绿——周涛散文魅力探寻之一》,《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
    [1]阎刚:《刘成章的散文——无韵之信天游(代序)》,《羊想云彩》,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版。
    [1]贾平凹:《贾平凹答<文学家>问》,《文学家》1986年第1期。
    [1]李伟:《捕捉日常生活与哲学观念的相似点——浅谈刘亮程的散文创作》,《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李伟:《捕捉日常生活与哲学观念的相似点——浅谈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成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张振金:《中国当代散文史(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余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陈德锦:《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李晓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
    5.卢启元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陈德锦:《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范昌灼:《中国新时期散文论稿》,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8.袁勇麟:《当代汉语散文流变》,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9.楼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0.王尧:《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1.范培松:《中国现代散文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庄汉新编著:《中国二十世纪散文思潮史》,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14.程金诚主编,徐慧琴编选:《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5.贾平凹、穆涛:《平凹之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贾平凹:《如语堂》,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17.贾平凹、走走:《我的人生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喻大翔:《用生命拥抱文化——中华20世纪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傅瑛:《昨夜星空——中国现当代散文》,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李林荣:《嬗变的文体——社会历史深景中的现当代散文》,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曾令存:《贾平凹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马云:《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交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赵园:《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7.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8.王铁先等著:《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9.(瑞士)荣格:《荣格文选·让我们重返精神的家园》,冯川、苏克译,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30.(瑞士)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黄奇铭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31.(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在》,王作虹译,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2.(德)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33.塞尼亚编:《乡村哲学的神话》,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陈文洁:《“宁静而致远”——论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与禅宗美学》,《语文学刊》2006年第10期。
    2.贾艳艳:《“在路上”:流动的诗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散文研究》,《唐都学刊》2004年第11期。
    3.贾艳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部散文》,《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4.谢昌余:《悲壮的抵抗与执著的追寻——杨闻宇散文的精神走向》,《丝绸之路》2002年第7期。
    5.何清:《边缘写作者的精神资源——周涛散文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邵长缨、李凤军:《藏北原风景与西藏的马丽华——读大散文<藏北游历>》,《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7.王桂萍:《沉静的审思,独特的叙述——解读马丽华西藏散文创作》,《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8.李晓华:《安放灵魂的家园——浅释刘亮程散文的美学意义》,《当代文坛》2004年第6期。
    9.李晓虹:《二十世纪乡土散文的嬗变》,《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刘宇翔:《关于边疆的独特言说——探寻周涛散文的审美价值》,《湖南科 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11.吕静:《关于陕北文化研究》,《理论导刊》2004年第11期。
    12.李斌、李英姿:《贾平凹散文中“月”意象解读》,《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张伟:《贾平凹商州文学的神秘性》,《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4.曾令存:《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散文——贾平凹散文创作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5.方高文:《贾平凹早期散文的哲学意义及其审美观照》,《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6.管卫中:《历史与文明的叩问者——周涛散文解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7.周鸿、刘敏慧:《灵魂的领地——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阅读札记》,《当代文坛》第4期。
    18.王晓岚:《灵魂于何处安居——刘亮程散文中的宗教情怀》,《当代文坛》2003年第3期。
    19.梁向阳:《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的“信天游“特色》,《阅读与写作》2002年第3期。
    20.厚夫:《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特色》,《写作》2001年第4期。
    21.周立民:《刘亮程的村庄——谈刘亮程的散文》,《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
    22.王勇:《刘亮程的意义》,《朔方》2004年第8期。
    23.刘宁:《论贾平凹地域散文中的文化意蕴》,《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第10期。
    24.时国炎:《论刘亮程散文创作中的二重文化心理》,《文艺评论》2003年第6期。
    25.王峰:《论西北军旅作家杨闻宇的散文创作》,《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3期。
    26.吴晓蓉:《论新时期散文的三次论争》,《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
    27.黄琦冰:《美的赞歌——评<章武散文自选集>》,《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8.黄琦冰:《美妙的构思——评<章武散文自选集>》,《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第4期。
    29.苏振元:《论赵丽宏的散文世界》,《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30.李林荣:《面向灵魂的写作——张承志、张涛散文比较》,《东方艺术》1998年第5期。
    31.张振金:《民族文化精神探求——新时期文化散文素描》,《学术研究》1998年第2期。
    32.闫振中:《浅谈马丽华的散文创作》,《西藏文学》2000年第6期。
    33.平措扎西:《浅谈马丽华作品的感受》,《西藏文学》2000年第6期。
    34.陈方平:《散文发展现状研究二题》,《遵义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35.周政保:《散文家的“乡土”(三则)》,《南方文坛》1997年第3期。
    36.摩罗:《生命意识的焦虑——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期。
    37.孙政、孙耀华:《贾平凹散文创作论》,《前沿》2003年第9期。
    38.李木生、张印东:《时代、精品、读者——关于周涛<游牧长城>的对话》,《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39.严峻:《试论现代乡土散文的文化审美价值》,《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40.杨蕤:《试述陕北文化的形成》,《华夏文化》1998年第2期。
    41.张维:《永恒的文化乡愁》,《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12期。
    42.潘大华:潘大华:《生命之树常青——周涛散文魅力探寻之一》,《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
    43.潘大华:《西部情节与文化视角——周涛散文魅力探寻之二》,《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8期。
    44.方忠:《文化乡愁的消长和演变——论台湾当代散文的情感走向》,《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期。
    45.匡程堂:《乡村的岚光静气——读周伟散文》,《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1期。
    46.徐亚东:《乡土的守望与歌哭——周同宾乡土散文创作论》,《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7.陈继会、徐亚东:《乡土的执著与超越——论南阳作家群的散文创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48.李志华:《乡土恋歌——周同宾散文集<情歌·挽歌>论》,《湖北教育学院 学报》2004年第11期。
    49.陈德锦:《乡土散文的心理分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50.陈继会、徐亚东:《乡土与心灵的守望——周同宾创作论》,《中州学刊》2000年第7期。
    51.余曲:《新时期散文的创作特征》,《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2.徐慧琴:《新时期散文研究综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53.吴周文、王菊延《新时期以来现代散文研究概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7期。
    54.蔡兴水:《寻找栖息的家园——周涛散文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55.邹琦新:《一往情深的秦中子弟——谈杨闻宇的乡情散文》,《飞天》2006年第2期。
    56.石华鹏:《忧勤与洒落——读章武的散文》,《福建文学》2004年第11期。
    57.李晓华:《原始思维、诗意地栖居、现代焦虑——刘亮程心态散文浅析》,《当代文坛》2004年第期。
    58.谢丽:《真情与理性写就的雪域高原——马丽华纪实散文论》,《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59.张书晋:《质朴美——周同宾散文的特色》,《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60.梁向阳:《挚恋土地的美文——浅论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61.韩子勇:《周涛散文沉思录》,《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62.曾焕彭:《自我超越与精品意识——章武散文创作艺术论》,《福建学刊》1996年第3期。
    63.续静:《民俗中绽放的美丽——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关怀》,《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64.谷海慧:《古典文人话语的当代表达——论汪曾祺、贾平凹散文中的“雅趣”》,《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5.高荣娟:《解读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热”现象》,《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6.仕永波:《汪曾祺的散文观透析》,《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67.罗尚荣、王琪:《汪曾祺散文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继承》,《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68.杨晖:《论汪曾祺散文的美学特色》,《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69.黄子平:《故乡的食物:现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觉记忆》,《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70.郭亚明:《汪曾祺散文创作探微》,《语文学刊》2002年第4期。
    71.刘明:《汪曾祺散文创作的民间性阐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72.罗勋章《汪曾祺散文的民间色彩及其形成》,《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73.文学武:《汪曾祺散文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74.黄科安:《论汪曾祺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江淮论坛》1998年第5期。
    75.文学武:《论汪曾祺散文的文化意蕴》,《当代文坛》1996年第1期。
    76.《说文化乡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8期。
    77.郑昭红:《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评汪曾祺散文创作》,《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78.周政保:《蔼然仁者之言——当代散文大师汪曾祺先生》,《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
    79.汪曾祺:《寻找文学的根》,《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
    80.蔡丽:《西部散文与九十年代人文精神——以张承志、周涛、刘亮程、马丽华的散文创作为例》,《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81.范培松:《西部散文四人志》,《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82.林金荣:《马丽华印象》,《中国西藏(中文版)》1995年第3期。
    83.郝然:《西藏高原之神的雕刻者——读散文集<追你到高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84.刘茂辰:《<藏北游历>读后》,《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85.黄强:《八十年代散文之嬗变简述》,《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12期。
    86.王景科:《论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87.刘东青:《西部散文魅力初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第12期。
    88.何平:《西部边地散文:双重文化视野下的心灵体验》,《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9.沈义贞:《现代进程之外的乡村呓语——评刘亮程散文》,《文艺争鸣》2002年第3期。
    90.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
    91.李林展:《中国20世纪乡愁文学的流变及其特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2.万俊人:《全球化中的“现代乡愁”与“文化乡愁”》,《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1期。
    93.王又平:《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94.於可训:《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文艺评论》2003年第2期。
    95.林兴宅:《文化散文的独特魅力——由曾纪鑫<历史的刀锋>谈开》,《南方文坛》2007年第4期。
    96.张岚:《个人本位·地域本位·民族本位——论文化散文的价值选择》,《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97.贾平凹:《贾平凹答<文学家>问》,《文学家》1986年第1期。
    98.汪曾棋、施叙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上海文学》1998年第4期。
    99.费秉勋:《论贾平凹散文的生命意识》,《西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00.李伟:《捕捉日常生活与哲学观念的相似点——浅谈刘亮程的散文创作》,《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01.王充闾:《文化大散文刍议》,《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02.段建军:《文化散文与通俗散文》,《延河文学月刊》200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