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古代绘画类藏品经济价值评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物,博物馆中大都保存有古代绘画作品。但单纯的绘画藏品定级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例如外展保险中的估价问题;量刑定罪、赔偿时需要参考依据;藏品终止收藏后欲出售时需要参考依据,等等。而当前的博物馆界,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对古代绘画类藏品进行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因而本文试借鉴资产评估知识,同时结合古代绘画作品的特性,创建一套适合古代绘画类藏品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
     本文创建的评估方法有市场法、原价计入法、赝品替代法三种,选取拍卖会上的拍卖品作为参照物,同时考虑到年代远近、存世量多少、画家名望、品相、尺幅与形制、内容与题材、艺术价值、历史和学术价值等诸多因素。另外本文还引入“雅昌指数修正值”这一概念来消除评估基准日与参照物成交日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为检验本文所创建的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特在旅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入库房实际观看学习后,对该馆部分绘画藏品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value of ancient paintings in museums, including research situation、reasons and importance of assessment、and methods, etc. And takes parts of Lvshun Museum' s paintings as the exampl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major parts:
     Chapter one—explaining of topics, explains and defines the meaning of several keywords (museums、ancient paintings、collections、economic value、assessment) .
     Chapter two—review of research history. Because ancient painting is part of collections in museums and also belongs to cultural relic、curio、work of art, this article expands the scope of stud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economic value is gradually deepening. But now there isn' t a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ancient paintings.
     Chapter three—making an analysis of necessity, feasibility, complexity as well as significance. First, it' s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of assessment. Second, it' s introduced the necessity of assessment: Compensating the deficiencies of collections grading ; Compensating the deficiencies of piecework ; Solving the Problems about insuranc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punishment and compens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assets investigating ; Providing reference when dealing collections. Third, it' s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there is more significance besides the above several spots: It' s 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ons insurance business and artworks insurance business; It' s beneficial for grading and comparison among museums; It' s beneficial for setting apart paid donation from selling ; It' s beneficial for forming the supervising mechanism; It' s beneficial for reasonable purchasing; It' s beneficial for reorganizing and studying collections; It' s beneficial for regulating cultural relic market. Fourth, it' s introduced the feasibility. The reason which ancient paintings could be assessed lies in: there is price of ancient painting in the history、painting has price when it' s created、replica of ancient paintings has price、collections which bought from auction have price, and counterfeit has price when people don' t know the true situation. Therefore ancient paintings have price no matter before or now. Finally, it' s elaborated the complexity of assessment.
     Chapter four—the methods of assessment. This article founded three methods: the method of marketing、the method of accounting in the original price, the method of substituting using counterfeit. When using the method of marketing, reference object is auction goods which is closest to the assessed object, and some factors (for example, age、quantity、 artist' s fame、semblance、size and form、content and theme、artistic value) will be revised. The method of accounting in the original price can be used when the painting was auction goods before. The method of substituting using counterfeit is only stated as one special instance.
     Chapter five—assessing for the parts of Lvshun Museum' s paintings. First, it' s introduced the situation of Lvshun Museum and ancient paintings. Then this article assesses some of ancient paintings.
     Chapter six—conclusion. First it' s raised some tentative plan, mainly about evaluators、principle、matters which need attention, and so on. Second, it' s summarized some shortcoming. Finally, it' s pointed out that the work of assessing ancient paintings is formidable.
引文
1 《博物馆管理办法》,2005年12月22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 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8页。
    3 何延喆著:《中国绘画史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2版。杨振国编著:《中国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李凇著:《中国绘画断代史——远古至先秦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阮荣春主编:《中国绘画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 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页。
    1 谢天宇主编:《中国古玩收藏与鉴赏全书》(下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426页。
    2 《中国艺术品市场导航》编委会编著:《中国艺术品市场导航》,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8页。
    3 吕军编著:《藏品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6-47页。
    4 赵峰、韩建武:《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商品化趋势》,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19页。
    尹占群:《文物流通领域的市场培育与监管模式》,《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136页。
    舒小峰:《关于文物价值的思考》,《北京文博》 2001年第2期,第6页。
    范学增:《谁在用文物挣钱?——兼谈文物的“经济价值”》,《中国文物报》 2004年8月6日,第3版。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11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98页。
    2 肖翔、何琳主编:《资产评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006年8月第1次修订,第1页。
    3 姜楠、王景升编著:《资产评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第3页。
    4 又称评估基准日、估价期日、评估时日、估值日期、价值日期、价值时点等。指评估价值对应的日期,即在该日期估价对象才有该价值,通常用公历年、月、日表示。由于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价值会有所不同,所以估价通常仅是对估价对象在某个特定日期的价值作出估计。(柴强:《房地产估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修订第4版,第42页。)
    1 因一些文章对文物、古玩、古董、艺术品的区分并不明确,本文在此暂作区分: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艺术品泛指经人类加工、制造的,具有艺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非再生性,体现个性和民族性的艺术载体。”(刘晓君、席酉民)文物不一定是艺术品,艺术品也不一定是文物,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时间的推移,一些艺术品随之具有了特定时代的文物属性,转变成为文物。二者交集的部分为文物艺术品,兼有二者的特性。古玩、古董所指一般是相同的,与文物相比范围有所缩小,时间上仅指古代的,体量上大多为小件物品、为人所能搬动者。
    2 龙志刚主编:《最新文物管理百科全书》,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049页。
    3 秦春荣主编:《艺术品投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28-130页。
    4 马健:《我看古玩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因素》,《艺术市场》 2007年第3期,第80页。
    5 黄新成:《古玩的价值规律与投资》,《中国文物报》 2003年12月6日,第6版。
    1 载于杨才玉主编:《藏界论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328页。
    2 《文物天地》2004年第2期,第40页。
    3 《收藏》2004年第6期,第136页。
    4 《收藏》2004年第4期,第141页。
    5 《中国文物报》2002年8月14日,第3版。
    6 李万康编著:《艺术市场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95页。
    7 卫斯:《试推文物的经济计价公式》,《文物工作》 1993年第4期,第36页。
    1 彭捷:《论文物教育价值的生成和实现过程》,《中国博物馆》 1992年第2期,第82页。赵峰、韩建武:《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商品化趋势》,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编辑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19页。马尔昌:《文物的价格与价值》,《中国文化报》1995年4月15日。凌波:《新时期文物保管工作面面观》,《中国博物馆》1996年第3期,第64页。王莉:《李铁映出席文博专家迎春茶话会,问候老专家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文物报》1997年2月16日,第1版。尹占群:《文物流通领域的市场培育与监管模式》,《东南文化》 1998年第1期,第136页。黄定平、张晓荣《文物价值研究二题》,《博物馆研究》 2001年第2期,第74页。丁肇文:《咱家的文物值多少钱?》,《北京晚报》 2001年7月23日,科教版。凌波:《文物价值简论》,《中国博物馆》 2002年第2期,第2页。龙志刚主编:《最新文物管理百科全书》,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051页。范学增:《谁在用文物挣钱?——兼谈文物的“经济价值”》,《中国文物报》 2004年8月6日,第3版。在此不一一列举。
    2 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97页。
    3 吕军编著:《藏品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01页。
    4 苏东海:《博物馆物论》(下),《中国文物报》 2005年2月18日,第6版。
    1 蒲晓蕾:《给“无价之宝”建经济帐——关于博物馆文物藏品应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考》,《北京文博》 2005年第3期,第20页。
    1 文化部计划财务司编著:《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 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志》,华夏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1 李耀申:《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博物馆通讯》 1993年11期,第9页。
    1 张淑华、曹明:《博物馆藏品整顿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博物馆研究》 2000年第2期,第90页。
    1 张伟:《损毁文物要赔多少钱?》,《文物天地》 2001年第6期,第5页。
    2 焦晋林:《浅议文物损害赔偿额的认定方式》,《中国文物报》 2004年9月3日,第3版。
    3 肖翔、何琳主编:《资产评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006年8月第1次修订,第2页。
    1 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指博物馆由于某种原因而通过一定程序,把博物馆的某件藏品从藏品档案中注销,剔出去,使它永不或暂不作为该博物馆的藏品而存在。(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 1988年第3期,第52页。)
    2 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 1988年第3期,第52页。张健:《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终止收藏中的道德问题》,《中国博物馆》 1999年第1期,第53页。
    1 许谨良、周江雄主编:《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137页。
    1 文物安全防范考察团:《美国博物馆安全防范》,《文物工作》 2000年第9期,第45页。
    2[美]艾丽斯·布莱斯著,栾兆鹏译:《控制损失:博物馆和她的藏品》,《博物馆研究》1997年4月,第40页。
    3 夏叶子著:《艺术品投资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385页。
    4 国保仁:《国内艺术品保险为何难成“气候”》,《中国文物报》 2005年8月24日,第6版。
    5 杨海峰:《试论以新的馆力评价博物馆》,《北方文物》 1992年第3期,第107页。于学斌:《定级—博物馆发展的动力》,《中国文物报》 2002年2月22日,第6版。
    1 程京生:《中国博物馆现状的再思考》,《中国博物馆》 1998年第3期,第43页。
    2 捐赠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基于公益目的,自愿、无偿地将其所有的文物捐献赠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行为。
    3 蒲晓蕾:《给“无价之宝”建经济帐——关于博物馆文物藏品应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考》,《北京文博》 2005年第3期,第20页。
    1 陈梦麟:《书画价格与书画收藏》,《文物天地》 2006年第10期,第106页。
    2 吴晓丛:《品读“润格”》,《收藏》 2001年第3期,第72页。
    3 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耕织图》是历代耕织图中的精品,乃是雍亲王特命数名宫廷画家以其本人及福晋等为原型,费时数年绘制后,进献给康熙帝的,每幅上都有雍正御笔题字。
    1 朱萍主编:《资产评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5页。
    2 从现实条件下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中扣减各项价值损耗,来确定资产价值的方法。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生产费用价值论。
    3 根据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经折现或资本化处理来估测资产价值的方法。
    4 通过比较被评估资产与可参照交易资产的异同,并据此对可参照交易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1 于冰:《中国文物市场、流通业及文物商店概况》,《中国文物报》 2006年8月2日,第6版。
    1 于冰:《中国文物市场、流通业及文物商店概况》,《中国文物报》 2006年8月2日,第6版。
    2 该项研究由上海东方网诚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研究对象包括全部拥有独立域名和网上商店系统的网站以及部分租用第三方平台、具有一定规模的网上商店,但不包括设在易趣、淘宝、易拍等拍卖网站上的店铺。
    1 赵榆:《九五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综述》,《收藏家》 1996年第1期,第54页。《2005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中单霁翔的致辞、孔繁峙的发言。赵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驶入快车道》,《收藏》 2006年第5期,第137页。
    2 陈零初:《走向规范的中国文物拍卖》,《文物天地》 2005年第2期,第4页。
    3 在2006年审核换发《文物拍卖许可证》工作中,有21个省、自治区的161家企业参加审核,其中137家企业通过审核。
    1 又称保留价,指拍卖人与委托人通过共同商定,并在委托书上标明的拍卖标的的最低出售价格。
    2 又称参考价,指拍卖人对每件拍卖标的的明示价格,该价格一般由拍卖人决定,是对目前的市场价位的期待值。
    3 又称起叫价,指拍卖师在拍场上报出的第一口价格。
    4 指拍卖师下槌决定将拍卖品售予最高出价人的价格。
    5 竞拍成功的买家与拍卖公司结算后的实际出价,除协议规定含佣金外,通常指落槌价与佣金的和。一般情况下买卖双方所付佣金各为10%,这是国际惯例,但也有例外。
    6 拍卖成功的卖家在落槌价的基础上扣去佣金后实际得到的价格。
    1 黄雨三主编:《古董字画鉴别·保存·修复新技术与估价拍卖实用手册》(第四卷),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第1633页。
    2 苏东海:《论文物的消失与抗消失》,《中国博物馆》 1999年第2期,第18页。
    3 蓝瑛(1585-1664),明代杰出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丁书善画,长于山水、花乌、梅竹,尤以山水著名。
    1 斐翔:《名头+尺幅并非书画投资定律》,《中国收藏》 2005年第7期,第78页。《平方尺何以定位艺术品的价值》,(据《美术报》),《收藏》 2006年第5期,第119页。
    1 俗称“中堂”,是一种装裱成立式的书画挂件形式,主要用于竖式的书画装裱。
    2 亦称长卷、图卷,是一种横式的书画装裱形式,它对于尺幅长的横式书画,尤其合适。手卷不能用于悬挂,只能在案几上展阅观看。
    3 是一种画芯较小而页数较多的书画装裱形式,把书画分成数页,装裱成册。册页大都取双数,有四开、八开、十开、最多达二十四开。有推篷式、蝴蝶式、经折式三种。
    4 把多幅画身狭长、同宽等高的立轴并列悬挂称屏条,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最多达十六条屏,单独悬挂时称条屏。
    5 是一种横式的书画装裱形式,适合于画芯不太长的横构图书画的托裱。适于长期钉挂在墙上欣赏。
    1 中国画技法名,皴的笔法如披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体积感,以及江南多见的有草木的松软土质。用笔微带交叉。
    2 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品,故名。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画山石者,多作礬头,众为凌面,落笔便见坚重之性”。
    3 小波:《古代无款书画作品的价值》,《中国文物报》 2006年4月12日,第6版。
    1 孙秀丽:《<出师颂>引发故宫特别行动》,《文物天地》 2003年第9期,第4页。
    1 孙秀丽:《能不能建立文物资产评估体系》,《文物天地》 2001年第6期,第14页。
    1、顾凯主编:《各种资产评估:方法、过程、案例》(上)、(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刘丽松主编:《资产评估前沿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3、姜楠、王景升编著:《资产评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2版。
    4、崔劲、朱军主编:《资产评估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检验监督司《价值鉴定原理与实务》编写委员会编著:《价值鉴定原理与实务》,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6、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组编:《资产评估业务管理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7、朱萍主编:《资产评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8、《资产评估师实务手册》编写组编:《资产评估师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9、肖翔、何琳主编:《资产评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006年8月第1次修订。
    10、许谨良、周江雄主编:《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137页
    11、卫民荣编著:《世界各国拍卖市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2、郑鑫尧、李鲁勤、刘嵩飚主编:《拍卖实用手册:法律与规则》,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3、马俊著:《拍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4、陈剑、陈熙龙、宋西平编著:《拍卖理论与网上拍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5、谷菽、张兆祥编著:《世界文物市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6、金晓东、朱裕平主编:《古玩行情手册》,学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17、杨才玉主编:《藏界论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8、黄雨三主编:《古董字画鉴别·保存·修复新技术与估价拍卖实用手册》(第四卷),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19、夏叶子著:《艺术品投资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0、罗文华著:《收藏杂学》,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1、《中国艺术品市场导航》编委会编著:《中国艺术品市场导航》,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2、秦春荣主编:《艺术品投资》,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3、李万康编著:《艺术市场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2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Ⅰ)(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25、史树青主编:《名画购藏与鉴赏》,中国致公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26、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书画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6年1月第1版。
    27、马自树主编:《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8、杨仁凯主编:《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9、单国强著:《古书画史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30、薛永年、杜鹃著:《中国绘画断代史——清代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1、单国强著:《中国绘画断代史——明代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2、谢天宇主编:《中国古玩收藏与鉴赏全书》(下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33、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8页。
    34、何延喆著:《中国绘画史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2版。
    35、杨振国编著:《中国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6、李凇著:《中国绘画断代史——远古至先秦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7、阮荣春主编:《中国绘画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38、旅顺博物馆编:《旅顺博物馆馆藏文物选萃·绘画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3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文物·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40、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群众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41、吕军编著:《藏品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42、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3、龙志刚主编:《最新文物管理百科全书》,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4、文化部计划财务司编著:《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45、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志》,华夏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46、李晓东著:《文物保护法概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47、中国文物报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案说法》,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王德贞:《试论博物馆的会计管理》,《中国博物馆》1985年第2期,第41页。
    2、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1988年第3期,第52页。
    3、彭捷:《论文物教育价值的生成和实现过程》,《中国博物馆》1992年第2期,第82页。
    4、杨爱玲:《谈谈文物交换与调剂的意义》,《中国博物馆》1994年第2期,第37页。
    5、凌波:《新时期文物保管工作面面观》,《中国博物馆》 1996年第3期,第64页。
    6、程京生:《中国博物馆现状的再思考》,《中国博物馆》 1998年第3期,第43页。
    7、张健:《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终止收藏中的道德问题》,《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1期,第53页。
    8、苏东海:《论文物的消失与抗消失》,《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2期,第18页。
    9、董贻安:《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中国博物馆》2000年第1期,第25页。
    10、凌波:《文物价值简论》,《中国博物馆》2002年第2期,第2页。
    11、侯波良:《谈博物馆文物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国博物馆》 2003年第3期,第76页。
    12、蒋文孝:《出国文物外展中的文物安全问题》,《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1期,第78页。
    13、朱红:《博物馆与文物拍卖市场》,《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2期,第22页。
    14、崔波:《博物馆风险管理概述》,《中国博物馆》 2005年第4期,第18页。
    15、(美)艾丽斯·布莱斯著,栾兆鹏译:《控制损失:博物馆和她的藏品》,《博物馆研究》 1997年4月,第40页。
    16、张淑华、曹明:《博物馆藏品整顿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博物馆研究》 2000年第2期,第90页。
    17、黄定平、张晓荣《文物价值研究二题》,《博物馆研究》 2001年第2期,第74页。
    18、蒋文孝:《试论出国文物外展中的文物安全问题》,《博物馆研究》2002年第2期,第65页。
    19、李耀申:《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博物馆通讯》 1993年11期,第9页。
    20、王莉:《李铁映出席文博专家迎春茶话会,问候老专家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文物报》 1997年2月16日,第1版。
    21、于学斌:《定级——博物馆发展的动力》,《中国文物报》 2002年2月22日,第6版。
    22、丁建华:《投资书画如何确定价格》,《中国文物报》 2002年7月24日,第3版。
    23、一俊:《如何确定字画的价值》,《中国文物报》2002年8月14日, 第3版。
    24、文笑:《试论出国外展中文物安全问题》,《中国文物报》 2003年2月21日,第3版。
    25、辛泸江:《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再收藏的文物怎么办?》,《中国文物报》 2003年7月30日,第5版。
    26、黄新成:《古玩的价值规律与投资》,《中国文物报》 2003年12月6日,第6版。
    27、范学增:《谁在用文物挣钱?——兼谈文物的“经济价值”》,《中国文物报》 2004年8月6日,第3版。
    28、焦晋林:《浅议文物损害赔偿额的认定方式》,《中国文物报》2004年9月3日,第3版。
    29、李洪欣:《盗窃文物的犯罪行为应为刑法中独立的罪名》,《中国文物报》 2005年1月12日,第3版。
    30、韩幸幸:《影响字画价值的七个要素》,《中国文物报》 2005年2月11日,第6版。
    31、苏东海:《博物馆物论》(下),《中国文物报》 2005年2月18日,第6版。
    32、国保仁:《国内艺术品保险为何难成“气候”》,《中国文物报》2005年8月24目,第6版。
    33、崔波:《博物馆能否引进风险管理》,《中国文物报》2005年11月18日,第6版。
    34、郝晓进:《博物馆反恐问题初探》,《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25日,第3版。
    35、小波:《古代无款书画作品的价值》,《中国文物报》2006年4月12日,第6版。
    36、于冰:《中国文物市场、流通业及文物商店概况》,《中国文物报》2006年8月2日,第6版。
    37、丁敏京、周静:《国有馆藏文物如何合理流动:调拨?交换?借用?》,《中国文物报》 2007年1月12日,第5版。
    38、闫丽:《中国文物拍卖现状分析》,《中国文物报》 2007年2月28日,第6版。
    39、吴晓丛:《品读“润格”》,《收藏》 2001年第3期,第72页。
    40、朱浩云:《漫谈字画附加值的“含金量”》,《收藏》2004年第4期,第140页。
    41、《平方尺何以定位艺术品的价值》,(据《美术报》),《收藏》2006年第5期,第119页。
    42、赵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驶入快车道》,《收藏》 2006年第5期,第137页。
    43、游建民:《字画润格趣谈》,《收藏》 2007年第4期,第89页。
    44、斐翔:《名头+尺幅并非书画投资定律》,《中国收藏》 2005年第7期,78页。
    45、赵榆:《九五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综述》,《收藏家》 1996年第1期,第54页。
    46、刘文杰:《书画收藏谈得失》,《收藏家》 1999年第4期,第45页。
    47、张伟:《损毁文物要赔多少钱?》,《文物天地》 2001年第6期,第5页。
    48、张伟:《文物估价与一个犯罪嫌疑人的生死》,《文物天地》 2001年第6期,第6页。
    49、孙秀丽:《能不能建立文物资产评估体系》,《文物天地》 2001年第6期,第14页。
    50、毛晓沪:《艺术品的市场认知度与市场价位》,《文物天地》2004年第2期,第40页。
    51、陈零初:《走向规范的中国文物拍卖》,《文物天地》2005年第2期,第4页。
    52、赵榆、唐晓平:《风头正键的文物拍卖市场》,《文物天地》2005年第6期,第88页。
    53、陈梦麟:《书画价格与书画收藏》,《文物天地》2006年第10期,第106页。
    54、《公益遭遇“功利”—赠予,缺乏激励机制的尴尬》,《文物天地》2006年第12期,第50页。
    55、梁志伟:《艺术品价格之谜》,《文物天地》2007年第7期,第112页。
    56、朱国华、范静晔:《润笔考论》,《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第119页。
    57、尹占群:《文物流通领域的市场培育与监管模式》,《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136页。
    58、尹占群:《文物流通领域的市场培育与监管模式》,《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第136页。
    59、陈卫国:《文物商店改制问题探析》,《东南文化》,2006年第5期,第79页。
    60、黄秀纯:《浅析盗窃文物行为的定罪与量刑》,《文物工作》1989年第3期,第11页。
    61、邓秋玲:《藏品统计——保管文物的基础工作》,《文物工作》1991年第1期,第39页。
    62、卫斯:《试推文物的经济计价公式》,《文物工作》1993年第4期, 第36页。
    63、文物安全防范考察团:《美国博物馆安全防范》,《文物工作》2000年第9期,第45页。
    64、李建丽:《谈谈藏品计件中的几个问题》,《文物春秋》1994年第1期,第8页。
    65、丁肇文:《咱家的文物值多少钱?》,《北京晚报》2001年7月23日,科教版。
    66、马尔昌:《文物的价格与价值》,《中国文化报》1995年4月15日。
    67、舒小峰:《关于文物价值的思考》,《北京文博》2001年第2期,第6页。
    68、蒲晓蕾:《给“无价之宝”建经济帐——关于博物馆文物藏品应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思考》,《北京文博》2005年第3期,第20页。
    69、马健:《我看古玩艺术品价格的影响因素》,《艺术市场》2007年第3期,第80页。
    70、杨海峰:《试论以新的馆力评价博物馆》,《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第107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3日发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案例》,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3、《博物馆管理办法》,2005年12月22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4、《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化部1986年6月19日发布。
    5、《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4月5日部务会议通过,2001年4月9日发布。
    6、《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1979年6月29日发布。
    7、《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颁发,1997年1月1日施行。
    8、《关于加强馆藏文物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通知》,国家文物局1998年6月24日发布。
    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同日公布,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10、《关于办理盗窃盗掘非法经营和走私文物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1987年11月27日发布。
    11、《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2004年12月16曰文化部部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3号发布。
    12、《关于对旧货市场文物监管物品实行管理的通告》,广东省人民政府1993年6月27日发布。
    13、《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国家文物局2002年6月10日发布。
    14、《文物商店工作条例》(试行),国家文物局1981年7月17日发布。
    15、《国家文物局 国家工商局 公安部 海关总署关于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的通知》,国家文物局、国家工商局、公安部、海关总署1992 年5月3日发布。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案。
    17、《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国家文物局2003年6月19日第21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7月14日发布实施。
    18、国家文物局《关于对申领和颁发文物拍卖许可证有关事项的通知》,2003年12月24日发布。
    19、《香港苏富比公司业务规则》
    20、《香港佳士得公司业务规定》
    21、《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规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