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择校是我国各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所谓中小学择校,就是指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关注、教育部门必须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因此,对择校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正本清源,澄清是非,正确认识择校问题,寻求有效解决途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研究这一社会问题的出发点。
     由择校引发的生源大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市场的混乱现象,影响了正常的办学秩序。同时,择校生的收费问题,也成为中小学高收费现象中最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市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利弊,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呼和浩特市的中小学择校现象的形成与激化乃至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择校现象的出现和发展并非偶然,是我国教育体制、经济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择校现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交汇点的综合反映。
     对于中小学择校现象,呼和浩特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制止择校现象,特别是择校生乱收费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随着新政策的推行,由于一些设施不配套,特别是学校间差距
    的缩短进程缓慢,治本工作尚不到位,择校矛盾仍然没有解决,中小学各种择校现象仍然存在。本文通过对美、英、日、韩等国教育制度的介绍,特别是美国的基础教育作为重点研究,同时结合国内上海、天津等地治理中小学择校问题的有效措施和相关经验理解与思考,为解决呼和浩特市的择校现象提供一些借鉴和探明方向。
     本文最后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本质分析,透视择校现象的本质,揭示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恪守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就近入学”、“平等受教育”的原则。择校作为一种古今有之的社会现象,只要学校之间的差距还存在,这种现象还将存在下去。因此,解决择校需求也不应一味硬堵,而应当承认教育选择的合理性、现实性;同时,还必须提供制度化的机制,增强平等的进程,从教育权利、教育活动和教育结果几方面把握教育公平,将公民的正当择校权利同择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开。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努力缩小校际间差距,强化就近入学政策。同时,加强对择校生的管理,扶持办好民办中小学校,从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来逐步解决择校现象。
The phenomenon of school-choosing students is not only a hot spot in research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during 1990's but also a general problem in all of cities in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school-choosing means that the parents refuse to be benefited by the policy for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studying closely according to living area without paying but choose the other school to study initiatively. With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chool-choosing problem, it is becoming not only a hot and difficult problem which was general paid by people and was need to be resolved by Educational Department but also a hot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at's why trying to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clear up the right and wrong, reform radically, correctly realize the school-choosing problem and look for an effective solution Department but also a hot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at's why trying to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clear up the right and wrong, reform radically, correctly realize the school-choosing problem and look for an effective solution, is a responsibility one can not relinquish for each educationalist and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tudy of this social problem.
    It is the fighting for student resource because of the school-choosing that makes the educational market in disord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with charge for school-choosing is a most typical
    problem in the existing high-charge phenomena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respect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hool-choosing in the city areas of Huhhot during the perio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 investigation has been made on a background analysis of school-choosing problem from the inside to outside and the complicated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intensification of school-choosing problem in Huhhot where school-choosing cannot be forbidden time and again. It is not accidental phenomenon but a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reat disparity between the schools for long term. It is also an overall reflection of intersection point for market economy in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learned economy.
    As to the problem of school choosing, Huhhot Municipal Government has taken some measure. In stopping the problem of school-choosing student, especially the problem of high charge from school-choosing students, stage fruits have been obtained. But with complementing of the new policy, radial measure a have not taken, 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narrow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hools is quite low, the contradiction of school choosing students still exist. By understanding and considering Shanghai's and Tianjin's effective approach and experience in bringing under control the problem of school choosing students and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in America, Britain, Japan and Korea compulso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mportant research of American elementary education one can make out proposals and schemes for Huhhot's problem of school-choosing.
    Final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spirit of our country'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present stage , and grasps the essence of the school choosing student phenomenon. It shows that the regulation 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without paying, studying closely, studying fairly must be obey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 School-choosing is a social phenomenon for a long time. It will be still exist if there is disparity between schools. The rational tactics toward the demand for school choosing is not a bind stopping-up. On the contrary, one should admit the rationality and reality school choosing, provide a systematized mechanism, quicken the course of equality, seize the means of realizing equal opportunity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provid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education using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differentiate the proper right to choose school from the problems emerging in the course of school choosing, increase education, extend chances for becoming useful persons, and establish a lifetime educational system; therefore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chool-choosing students in multiple channels and form.
引文
[1] 梅向明,范小韵:《充分理解认真解决》,《人民日报》1996年1月22日
    [2]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P104
    [3] 叶澜:《教育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P112-P119
    [4] 张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剖析”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3)
    [5][9][10] 聂章艳:《郑州市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
    [6] 孟令熙:“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合理性思考” 《教育探索》 2003年(10)
    [7] 刘宇轲、李丽霞:“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分析” 《教育探索》2002年(10)
    [8] 郭向华:“教育竞争的社会学审视” 《教育评论》 2001(3)
    [11] 贡晓峦,“关于择校生问题的再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
    [12][13][14] 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呼和浩特市教育发展概况” 2002年(6)
    [15] 石伟平:“劳顿论教育中的‘市场选择’” 外国教育资料 1995年(4)
    [16] 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P141
    [17] Education U S A 6 Jan., 260ct., 23 Nov., 1992
    [18] 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P87
    [19] 瞿葆奎:《国际教育展望》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20] 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5年P74
    [21] 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的新视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P64
    [22]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P407-P408
    [23] 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5年P2
    [24] 曾天山:“关于择校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 教育情报参考 2002年(2-3)
    [25][26] 钟晓:“择校问题的若干思考” 中国教育报 1997年7月8日
    [1] 《教育大词典》[M],第四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 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3]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4] 苗苏菲,《从无偿教育到有偿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
    [5] 王丽红,《透视中国》[M],台海出版社,1998年6月
    [6] 许明,《关键时刻——当代中国正待解决的27个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8月
    [7] 王长纯,《国际基础教育比较》[M],,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年
    [8] 吴文侃 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9] (捷)弗·布罗日克,《规范择校收费的管理价值与评价》[M],知识出版社,1982年
    [10] (美)詹姆斯·科尔曼著,张人杰选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
    [11] (瑞)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
    [12]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商务印书馆,1956年
    [13]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 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16]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17] 郑良信,《教育法通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18] 袁振国,《教育原理》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19] 杰夫.惠迪,萨莉.鲍尔,大卫.哈尔平著,马忠虎译,《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20] 林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22] 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23] 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24]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25] 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年
    [1] 陶志广,“再谈择校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6期
    [2] 李富华,“再谈择校行为的是与非”,《教学与管理》,1998年第12期
    [3] 杨煜,“中小学择校生现象探悉”,《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 张膑伏,“简析择校”,《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12期
    [5] 张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剖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6] 李菁,“试析中小学学生择校现象”,《青年研究》,2002年第4期
    [7] 王凌皓、高若彤,“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思考”,《吉林教育研究普教研究》,2002年第6期
    [8] 张志梅,“择校现象对素质教育色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9] 钟雪冰,“高价择校‘愿打愿挨’”,《了望新闻周刊》,1999年第50期
    [10] 刘庆禄,“交‘明白’钱上学”,《了望新闻周刊》,1999年第49期
    [11] 贡晓峦,“关于择校生问题的再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
    [12] 李清雁,“中小学‘择校热’探析”,《安徽教育》,1997年第9期
    [13] 肖鸣政,“对‘择校’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3期
    [14] 杨秀芹,“择校:管窥公平与效率”,《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11期
    [15] 张淑锵、程宏宇,“就近入学与择校现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浅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期
    [16] 范先佐,“择校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4期
    [17] 黄炎,“贵在‘就近’难在‘就近’——关于就近入学引发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第期
    [18] 祖印,“择校失控与教育公平”,《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4期
    [19] 樊程,“浅析初中择校动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0] 徐双荣、隋光远,“八十年代英国和美国家长择校制度比较”,《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21] 马慧,“美国择校中的学卷制”,《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22] 王绽蕊,“西方择校制度及其启示”,《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第4期
    [23] 曾晓洁,“美国的‘择校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24] 易红郡,“家长择校:世界教育改革的新趋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5] 石伟平,“劳顿论教育中的‘市场选择一,《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第4期
    [26] 姜英敏,“日本教育现状与改革方向琉见”,《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27] 曾天山,“关于择校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教育情报参考》,2002年第2-3期
    [28] 孙冬、任学印,“国外‘家长择校’改革及对我国择校现象的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第11期
    [29] 刘强,“择校与教育公平浅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
    [30] 程晓樵,“‘择校’政策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比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31] 曾天山,“我国择校问题的背景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32] 周玲,“‘择校就学’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5期
    [33] 斯苇芬·P·海斯曼,“述评东欧与前苏联的择校”,《教育经济》,1997年第3期
    [34] 安妮·威斯特,海热尔·潘内尔,“英格兰与威尔士的教育改革和择校”,《教育经济》,1997年第3期
    [36] 道格拉斯·J·莱姆尔,米切尔·明彻姆,“择校的理论与实践:回顾与展望”,《教育经济》,1997年第3期
    [36] 彭玉坤等,《教育内涵分析与促进教育平等进程策略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1期
    [37] 靳希斌,“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初探”,《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
    [38] Elmore, R·F·&Fuller, B·(1996), Empirical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hoice: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ce-makes. In B·Fuller & R·F·Elmore(Eds.), Who choose. Who loses? Culture, institutions, and the unequal effects of school choice. New You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39] Willms, J·D·, & Echols, F·H·(1993). The Scottish experince of parental school choice. In E·Rasekk & R·Rothstein (Eds.), School choice: Examining the evidence. Washington, DC: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40]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ering(1992), School choice. Princeton, New Jersey.
    [41] Education U.S.A. 6 Jan., 260ct., 23 Nov., 1992
    聂章艳,《郑州市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
    [1] 朱开轩,“对当前若干教育热点问题的认识”,《中国教育报》,1997年5月15日
    [2] 焦新,“国家教委再度作出部署,继续治理好中小学乱收费的问题”,《中国教育报》1997年3月19日
    [3] 钟晓,“择校问题的若干思考” ,《中国教育报》,1997年7月8日
    [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1996]18号文)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紧急通知》,教监厅[1998]1号1998年4月7日
    [3] 《关于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国家教委 教基(1997)1号文
    [4]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1998年6月17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主席令38号,1995年3月18日
    [6] 《关于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的若干意见》,教基(1998)13号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主席令38号,1986年4月12日
    [8] 《关于加强中小学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1993]66号
    [9] 《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通知》,呼和浩特市教育局,2002年
    [10] 《关于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的实施意见》,呼和浩特市教育局,2003年9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