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论学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学论学派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有效形式,对繁荣教学论研究,发展与完
    善教学理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国外涌现出的众多教
    学论学派,推动着教学论由传统教学论迈入现代教学论时期。对国外教学论
    学派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将有助于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
    教学论学派研究领域非常宽泛,本论文仅就教学论学派的形成过程、基本特
    征、功能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我国教学论研究队伍建设
    提供有益借鉴。
     教学论学派产生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在对教学的研究过程中,人
    们提出了关于教学理论的不同看法与主张,逐渐形成各自的体系,发展为不
    同的教学论派别。本论文对国外教学论学派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
    所具有的一些共同规律。
     教学论学派形成的外部条件:(1)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国际间竞争加剧,加速了各国教学改革的
    步伐;(3)相关学科的新成果,为教学论学派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形成学派
    奠定了科学基础;(4)各国政府等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资金保障;(5)教
    学实践要求教学理论创新。时代呼唤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站在教学改革的前
    沿,提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理论。教学论学派形成的内在因素:
    (1)教学理论的创新,教学理论的出现推动了教学论学派的形成,而教学论
    学派的形成又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2)卓越的学术代表。学术代表具备
    的品质:一是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二是有雄厚的心理学基础;三是作风民
    主;四是褒奖后学;五是兼容并蓄;(3)具有严谨治学、求真求实的良好学
    风;(4)学派成员团结协作。
     此外,地域因素也是教学论学派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论学派的基本特征:(1)内聚性,学派的代表人物具有很强的凝聚
    力,其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足以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历
    史性,教学论学派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的重
    大问题,提出有意义的思考,从而丰富人们的教育思维。(3)前瞻性,教育
    家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一般反映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反映了
    科学技术的进步力量及学术上的先进思想。因此,他们的教学思想具有一定
    
     的先进性和超前性。(4)批判性,教学理论的批判性对于教学理论自身演变
     与发展是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任何一个教学论学派都是在吸收、
     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发展起来的。批判性成为教学论学派的一个
     显著特征。
     学派一旦形成,就显示出巨大的功能作用。教学论学派作为社会发展和
     教育发展相互作用的产物,被赋予了学术功能、社会功能和实践功能。学术
     上,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论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促进了教学论的发展。同时培
     养了众多教学论研究人才;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了人类社会思想,并对社
     会的进步和变革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实践上,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
     行。
     从教学论学派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教学论研究队伍中存在的
     问题:()研究者协作意识淡漠;()研究者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存
     在脱节问题;门)研究者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N)教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u)研究资金投入上存在问题;u)教学论研究积累不够,致使理论探讨过
     热。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教学论学派的成功经验,
     对我国教学论研究队伍建设提出有关建议:O)转变教学论研究者的研究观
     念,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观念;(2)培养学术带头人;(3)建立以
     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研究机构,在机构建立后,加强围绕学术带头人形成的
     研究集体内部的压力和动力,促进人才共生;N)发挥专业化教学论研究中
     心的地域优势,针对本区域的教育教学问题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u)重视
     后备研究人员,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使其不仅具有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
     实践基础,形成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6)以科学的态度引进国外的教
     学理论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School of instructional theoiy (i.e. SIT), a valid form in Didaktik research,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sperity, development, and flourishing of Didaktik
     research. Since 1950's, many newly occurring SIT in foreign countries have pushed
     reforms in SIT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deepen researches in SIT and it is of great hel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idaktik
     disciplines. Researches on SIT range widely, therefore, this veiy thesis just analyses and
     examines forniational procedures, basic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SIT, summarizes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our Chinese research teams in
     SIT.
     SIT originates from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in this process
     of research, different views and suggestions concerning instructional theory have been
     proposed. Later respective system has gradually been formed and different Didaktik
     schools developed. Based o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foreign SIT, this thesis has revealed
     some mutually shared regularities.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n which SIT is formed can thus be seen as follows: 1.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ost World War II has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for school education. 2.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worldwide has accelerated
     instructional reforms in various nations. 3. Some newly occurring fruits in relative
     disciplines make it possible for SIT to put forward new instructional theories and they
     have thus laid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instructional schools. 4.
     Governments, institutions or organizations have provided capital or fund guarante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es. 5. The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tself requires the innovation in
     instructional theories. Time calls for those instructional experts who are creative and
     pioneering in the instructional reforms and who can dedicate those instructional theories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time. The internal factors about
     which SIT is formed can been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1. The emergence and
     innovation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have pushed the formation of SIT, accordingly, the
     formation of S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theories. 2. Some
     distinguished academic representatives are necessary. Their characters include: (1) a soli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2) a profound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3) a democratic style,
     (4) awards. (5) heritage. 3. a rigorous research and learning style as well as truth-seeking
     study style. 4. The school members should be united and cooperative.
     Besides, district factor is another important one in the formation of SIT.
     The basic features of SIT can thus be described as: 1. condensation. It means that the
     school representative should have a strong condensation, that his or her overall quality
     well expressed is quite enough to initiate the positivity and activity of the staff members.
    
    
    
    
     2. historicity. That is to say SIT, in their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has propos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ome meaningful thoughts upon those major problems in
     instructional reality. They have therefore added plenty to the instructional ideology. 3.
     prediction. Philosophical and instructional ideologies have generally reflected the
     contemporary advanced productivity force and productive relati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ive force, and the advanced academic ideology. Therefore, their
     instructional ideology is, to some extent, advanced and predicative. 4. criticism. The
     crit
引文
1.王策三著: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李秉德主编: 《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李定仁主编: 《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美]巴伯著,顾昕等译: 《科学与社会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英]J·D·贝尔纳著,陈体芳译: 《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6.钟启泉、黄志成主编: 《美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李其龙编著: 《德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杜殿坤主编: 《原苏联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吴文侃主编: 《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周寄中著: 《“科学——社会”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11.张彦著: 《科学价值系统论——对科学家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2.[美]普莱西、斯金纳等著、刘范等译: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
    13.[美]罗伯特·梅逊著、陆有铨译: 《西方当代教育理论》,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4.邵瑞珍等译: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原苏联]赞科夫编,杜殿坤等译: 《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6.俞翔辉等编译: 《赞科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张焕庭主编: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8.钟启泉编译: 《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澳]W·F·康内尔著,张法琨等译: 《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0.单中惠主编: 《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田本娜主编: 《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2.毕淑芝、王义高主编: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3.戴本博主编: 《外国教育史》 (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4.高文主编: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赵祥麟主编: 《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6.[英]伊·拉卡托斯著,兰征译: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7.王炳照等编: 《简明中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8.董远骞著: 《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9.熊明安主编: 《中国教学思想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0.徐继存著: 《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31.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学论教研室编: 《当代教学理论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32.王策三主编: 《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3.李秉德主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4.裴娣娜编著: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5.胡德海著: 《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6.石鸥著: 《教学别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7.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9.邵瑞珍主编: 《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40.张家治主编: 《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1.[原民主德国]H·施泰纳(Steiner)著,汤泉涌、樊辛欣译: 《科学学派创造活动中的社会因素与认识因素的联系》,《科学学译丛》1983年第1期。
    42.周光召: 《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新华文摘》2000年第3期。
    43.瞿葆奎: 《中国教育学百年》 (上、中、下), 《教育研究》1998年第12期,1999年第1、2期。
    
    
    44.杨爱程: 《当代教学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45.石鸥: 《21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交流文章,打印稿1999年。
    46. Bruner, J.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47. Bloom, B.S.,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2.
    48. Brandt, Ron On Research and School Organiz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Bob Slav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8, No.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