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花瓣饭》反复修辞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探究迟子建小说《花瓣饭》的反复修辞策略,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小说的意象反复与情节反复的关系、儿童视角导致的反复观察、在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中分析《花瓣饭》的反复特色。
     在《花瓣饭》中出现多组的意象,引出这些意象的相对应人物的不同情节,意象反复造成情节反复,建构了语篇的叙事及情感线索。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观察家中的五个人,表现了一家人有矛盾也有团结,有批判也有关怀的复杂关系。
     在单一语篇层面,意象和情节的反复成为《花瓣饭》叙事的起点和推动力;在多语篇比较层面,反复使《花瓣饭》具有独特性。
     本文采取从语言分析看语篇整体修辞设计的写作思路,运用广义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也从叙事学里吸取了营养,希望为《花瓣饭》的研究做些补充性工作。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hetoric strategies in Petals Meal written by Chi Zijian, which consists of at least three perspectives:the relationship of repeated images and repeated plots on text, repeated observation through children's perspective and the repet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ext after comparing several novels.
     In this novel, there are several images which corresponding different persons and different plots. The repeated images cause the repetition of plots. Repeated images and repeated plots involve in the process of the text's narrative and emotion construction.
     This novel observed the five persons in the family by the perspective of min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amily is very intricate.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and criticism between them, but there are also unity and care in the family.
     The repeated images and plots ar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mpetus of this novel's narrative. Comparing with other two novels of Chi Zijian, Petals Meal has its uniqueness by using the rhetoric repetition.
     The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overall rhetoric design by analysis of textual language is adopted as the writing thought. Moreover, the paper also draws lessons from correlative theory of General Rhetoric and Narratology. It is hoped that certain supplementation can be made to the better study of Petals Meal.
引文
[1]方守金,赵国宏.迟子建小说母题探微[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2):9
    [1]林步艳.迟子建小说中的女性视角研究[D].2008
    [2]费虹.迟子建乡土情结的成因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4
    [3]黄轶.生命神性的演绎——论新世纪迟子建、阿来乡土书写的异同[J].文学评论,2007(6):65
    [4]张宇宁,李枫.同样的视角别样的情怀——迟子建和鲁迅乡土抒情小说的乡土情怀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87
    [5]孙丽玲.独特的视角诗意的抒写——萧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片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70
    [6]丁润生.迟子建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4)
    [7]施战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6(4)
    [1]宋秋云.迟子建小说创作论[D].2006
    [2]郭璐璐.从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论高校生命意识教育[J].学理论,2010(16)
    [3]蒋蕾.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D].2006
    [4]费振钟.迟子建的童话:北国土地上自由的音符[J].当代作家评论,1988(2)
    [5]赵薇.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1
    [6]王芳,周婕.迟子建小说的诗意美[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8)
    [1]傅修海.呓语·诗意·怀想——迟子建的小说艺术及其价值试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58-60
    [2]胡敏.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性别意识——兼谈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叙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丛琳.诗意的言说——论迟子建小说的美学品质[D].2008
    [4]方守金,赵国宏.意象叙事:迟子建小说的艺术亮点[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5]房萍,.迟子建小说的意象修辞[J].大连大学学报,2009(1)
    [6]方守金.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8
    [7]梁爱民.自然·温情·黑土地——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略论[J].当代文坛,2002(4)
    [1]刘传霞.温情就是力量——论迟子建的人性观[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方守金,赵国宏.论迟子建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管怀国.论迟子建艺术世界里“傻子”形象的艺术价值[J].理论与创作,2005(5)
    [4]蒋康康.民间立场的特殊表达——迟子建小说透析[J1.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8)
    [5]林步艳.迟子建小说世界中的女性形象浅析[J].东南传播,2008(4)
    [6]何卫青.“儿童意象”在当代中国小说中的表现形态[J].江淮论坛,2005(4):119-120
    [1]佘丹清.迟子建小说的叙述视角[J].写作,2006(11).
    [2]梁爱民.聆听天籁感悟童心——迟子建小说的儿童叙事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陈昕.独特的视角诗意的守望——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J].当代文坛,2004(3)
    [4]胡亭亭.童年物语:对家园的回望——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童年视角的运用[J].语文学刊,2004(9):14
    [5]梁爱民.人与自然——迟子建小说的深层叙事结构分析[J].学术探索,2003(9):85-87
    [6]姜山秀.论迟子建小说的反抗姿态与叙述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0):71
    [7]张米娜.论迟子建小说的叙事结构特征[D].2008
    [1]郭亚明.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色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李哲.北国风情——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8)
    [3]金钢.论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J].当代文坛,2006(6)
    [4]刘春玲.论迟子建小说中满一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招魂母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106
    [5]田媛.萨满教对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影响[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
    [6]赵俊霞.迟子建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D].2005
    [7]施战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6(4)
    [8]刘传霞.迟子建与女性主义文学[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6):14
    [1]秦殿启.迟子建文学创作20年研究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3)
    [2]王英.迟子建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8(5)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99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8-280
    [1]覃海洋、马萧.“反复”的分类及其运用[J].咸宁师专学报,1998(2)
    [2]张金莲.重复与简洁——海明威短篇小说《杀人者》重复现象解读[J].思想战线,2009(S1)
    [3]谭福华.英汉重复修辞格的对比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4]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M].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5]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M].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2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436
    [2]颜迈.现代汉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301
    [3]徐强.论重复的修辞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3)
    [1]本表格中加上括号的为笔者所注,不加记号的为引用《花瓣饭》原文。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
    [1]、[2]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
    [1]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
    [2]李子云.灿烂的花瓣饭[J].当代作家评论,2003(3)
    [1]本表格中加上括号的为笔者所注,不加记号的为引用《花瓣饭》原文。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19
    [2]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8
    [1]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14
    [1]方守金,赵国宏.意象叙事:迟子建小说的艺术亮点[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杨义.杨义文存·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20
    [1]李建军.小说修辞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5
    [2]陈昕.儿童视角的艺术功能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1)
    [1]本表格中“评价内容”一栏为引用《花瓣饭》原文。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
    [1]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6。下同。
    [1]本表格中“父母亲态度”一栏为引用《花瓣饭》原文。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
    [1]本表格中加上括号的为笔者所注,不加记号的为引用《花瓣饭》原文。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
    [1]迟子建.花瓣饭[J].青年文学,2002(4)。下同
    [1]刘琼.重复——一种自觉的艺术选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42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fM].上海:三联书店,1992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3
    [1][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7
    [2][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1
    [1]陈昕.儿童视角的艺术功能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1)
    [2]黄安妮.析“水”义之双线建构[J].青年文学家,2009(7)
    [1]迟子建.清水洗尘[J].北京文学,1999(4)。下同。
    [1]张红萍.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1999(2)
    [1]方守金认为《北极村童话》是“作家童年生活的一段经历”[参见方守金《童年视角与情调模式——论迟子建小说的叙事特征》.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1(1)],迟子建同样表示,“自己的童年生活环境就是作品中表现的”[参见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当代作家评论,2006(4)和迟子建、文能《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花城,1998(1)],《花瓣饭》是根据文革期间家里发生的真实故事而创作的[参见迟子建《<花瓣饭>及其他》.青年文学,2003(7)]
    [2]迟子建、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J].当代作家评论,2006(4):42-50
    [3]迟子建、文能.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J].花城,1998(1)
    [1]迟子建.《花瓣饭》及其他[J].青年文学,2003(7)
    [2]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修订本)[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迟子建.北极村童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
    2.迟子建.逝川[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
    3.迟子建.白雪的墓园[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4.迟子建.向着白夜旅行[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5.迟子建.白银那[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6.迟子建.朋友们来看雪吧[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
    7.迟子建.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8.迟子建.清水洗尘[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9.迟子建.疯人院的小磨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0.迟子建.芳草在沼泽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1.迟子建.与水同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2.迟子建.雾月牛栏[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13.迟子建.逆行精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14.迟子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15.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16.迟子建.花瓣饭[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5
    17.迟子建.微风入林[M].沈阳:文艺出版社,2005
    18.迟子建.迟子建文集[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19.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0.迟子建.鬼魅丹青[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1.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3.大卫·宁.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方守金.北国的精灵——迟子建论[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管怀国.迟子建艺术世界中的关键词[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6.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9.肯尼斯·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一卷)[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2.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增订本)[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15.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修订本)[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6.谭学纯、朱玲.修辞研究:走出技巧论[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7.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19.宗守云.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宗廷虎陈光磊.中国修辞学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21.宗廷虎主编.20世纪中国修辞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2.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1.毕淑敏.背窗而立[J].当代作家评论,1996,(1)
    2.崔敏.生命的永恒:苦难与温情——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略论[J].语文学刊,2007,(1)
    3.樊星,赵涵漠.守候乡土的魂灵——论迟子建对沈从文散文化小说的继承及其流变[J].学术交流,2007,(9)
    4.方守金.迟子建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
    5.方守金,赵国宏.迟子建小说母题探微[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2)
    6.房萍.迟子建小说的意象修辞[J].大连大学学报,2009,(1)
    7.费虹.迟子建乡土情结的成因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8.费振钟.迟子建的童话:北国土地上自由的音符[J].当代作家评论,1988,(2)
    9.傅修海.呓语·诗意·怀想——迟子建的小说艺术及其价值试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10.何卫青.“儿童意象”在当代中国小说中的表现形态[J].江淮论坛,2005,(4)
    11.胡敏,.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性别意识——兼谈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叙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2.胡亭亭.童年物语:对家园的回望——萧红、迟子建小说中童年视角的运用[J].语文学刊,2004,(9)
    13.胡西宛.迟子建短篇小说的神奇视角[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4.黄轶.生命神性的演绎——论新世纪迟子建、阿来乡土书写的异同[J].文学评论,2007,(6)
    15.姜山秀.论迟子建小说的反抗姿态与叙述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16.焦会生.迟子建短篇小说论[J].当代文坛,1999,(5).
    17.焦会生.迟子建中篇小说论[J].殷都学刊,1998,(3).
    18.李博微.明丽的忧伤——浅论萧红、迟子建小说的美学风格[J].开封大学学报,2001,(3)
    19.梁爱民.人与自然——迟子建小说的深层叙事结构分析[J].学术探索,2003,(9)
    20.刘传霞.迟子建与女性主义文学[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1.刘春玲.论迟子建小说中满—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招魂母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
    22.刘春玲.迟子建小说中童年母题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3.刘春玲.论迟子建作品童年母题中的人性刻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4.刘春玲,杨松柠,徐晶.从叙事角度对迟子建小说童年母题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8,(5)
    25.秦殿启.迟子建文学创作20年研究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3)
    26.施战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6,(4)
    27.苏童.关于迟子建[J].当代作家评论,2005,(1)
    28.孙丽玲.独特的视角诗意的抒写——萧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片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9.汪树东.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J].艺术广角,2009,(1)
    30.汪树东.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J].绥化学院学报,2009,(2)
    31.王英.迟子建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8,(5)
    32.张东丽.别样的“底层写作”——解读迟子建小说近作的一种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5)
    33.张红萍.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1999,(2)
    34.张宇宁,李枫.同样的视角别样的情怀——迟子建和鲁迅乡土抒情小说的乡土情怀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
    35.赵薇.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 安菲.寻找精神与生命的家园——论萧红、林海音、迟子建创作的文化精神[D].2007
    2. 陈保荣.萧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论[D].2004
    3. 陈春燕.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D].2009
    4. 丛琳.诗意的言说——论迟子建小说的美学品质[D].2008
    5. 崔岩.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温情主义和人性关怀[D].2007
    6. 高竞男.论迟子建乡土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D].2007
    7. 高平.人类学视野下的坚守——论迟子建创作的文化选择[D].2008
    8. 韩娟.女性视野下的乡村变迁与书写——以萧红、迟子建为中心[D].2008
    9. 姜珊.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意识[D].2010
    10.蒋蕾.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D].2006
    11.金钢.追忆:跨越时空的精神契合——迟子建小说论[D].2004
    12.李科文.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迟子建创作论[D].2010
    13.李晓飞.萧红、迟子建文学创作比较论[D].2005
    14.李妍.边缘处的游走——萧红、迟子建比较论[D].2003
    15.林步艳.迟子建小说中的女性视角研究[D].2008
    16.刘传霞.女性主义文学的新境界——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D].2001
    17.刘微.家园恋歌——论迟子建小说家园意识的演变[D].2008
    18.刘永泽.论迟子建小说乡土情结的建构[D].2007
    19.苗欣雨.故乡情结——迟子建小说论[D].2007
    20.史元明.新时期生态文学研究——以徐刚、苇岸、迟子建为个案研究[D].2007
    21.宋桂林.以童心烛照世界——现代小说中的儿童视角[D].2004
    22.宋秋云.迟子建小说创作论[D].2006
    23.田媛.艰难的生存与超越——迟子建小说主题研究[D].2007
    24.童革.存在的伤怀与纯美的升华——迟子建“伤怀之美”的文化阐释[D].2003
    25.涂春凤.“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D].2007
    26.王淮峰.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D].2007
    27.王辉.如歌的行板——迟子建中短篇小说创作论[D].2004
    28.王锐.迟子建的故乡小说[D].2007
    29.王筱颖.迟子建乡土与都市小说创作的比较[D].2007
    30.王英.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家园母题[D].2009
    31.吴菲菲.迟子建小说意象研究[D].2010
    32.武虹.诗性的现代演绎——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D].2006
    33.夏青.芳草在沼泽中——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D].2005
    34.肖治华.新时期中期后小说中傻子形象研究[D].2007
    35.熊林惠.写作在“别处”:论萧红、迟子建的创作[D].2007
    36.徐慧颖.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美学观[D].2008
    37.徐梦婕.日常与神性的统一——迟子建小说研究[D].2006
    38.徐瑞.论迟子建笔下的自然[D].2008
    39.徐莹.生命残缺的温情化抒写——迟子建小说论[D].2005
    40.徐子茗.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与美学特色[D].2005
    41.许昌.建构和谐:迟子建的审美追求及其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D].2006
    42.杨莉.迟子建田园抒情小说创作嬗变论[D].2008
    43.杨晓丹.论迟子建短篇小说创作[D].2006
    44.于慧.缤纷灿烂的精神家园——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儿童视角研究[D].2008
    45.于晓燕.迟子建论[D].2008
    46.张君.试析迟子建笔下的乡村女性世界[D].2008
    47.张米娜.论迟子建小说的叙事结构特征[D].2008
    48.张迎军.迟子建小说创作论[D].2004
    49.赵俊霞.迟子建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D].2005
    50.周岩.黑土地的言说者——萧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研究[D].2006
    51.朱志钢.论迟子建乡土小说创作的嬗变[D].2006
    1.唐松波、黄建霖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王德春编.修辞学词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3.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