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电报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电报局1880年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准设于天津,后迁至上海。该局总领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的电报建设,因线路之广设而获取丰厚报费收入,成为晚清经营最佳的新式企业之一。本文以晚清中国电报局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这一官督商办企业在晚清社会近30年的发展历程,探寻电报局的特质及其与晚清社会的密切关系。受史料限制,学界至今尚缺乏对电报局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发掘新材料的基础上,力图填补这一学术空白。
     晚清中国电报局的建立,既有洋人私设电报线所带来的压力,也有中国社会内部对发展电报通信的需要,加之边疆危机的压力,多种因素迫使清政府开展大规模的电报建设。因政府财力有限,电报局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向社会发行股票以招募资金用于架设电线和局务开支,政府委派官员进行管理与控制。电报发局建立初期,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困难重重,总办盛宣怀通过开设电报学堂、制定招股章程、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合作等行动,为电报局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条件。电报局在中法战争中贡献突出,社会影响力亦逐日提高。中国电报局在建设国内电报线的同时,顺应电报事业发展潮流,与外国电报公司签订接线合同和齐价合同,并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维护中国电报权益。但是政府的高额报效与总办盛宣怀的专权敛财,本质上阻碍了电报局的发展。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趁机侵夺中国电报主权,造成中国电报事业的极大损失。在总办盛宣怀等斡旋下,电报股商付出巨大代价收回电信主权。清末新政,清政府决定将电报局收归国有。股商为维护权益做出坚决抵制,但迫于政府压力而将电局股票卖出,电报局最终被收为国有。
     中国电报局的艰难发展,体现了中国破除保守力量束缚、发展新兴生产力的近代化过程。电报局中官商关系之角力,深刻反映出专制政府力量对企业发展的双重影响。电报技术的推广深刻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从而引起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变化,推动城市近代化,带来社会的进步,并为传统政治之革新提供了动力。
The Imperial Chinese Telegraph Administr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in Tianjin in 1880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sea Government by Li Hongzhang, the Zhili direct Governor, and was later moved to Shanghai. The company was in charge of the cable construction of China from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t had gained great profit due to its wide spread cable lines and used to be the one of the best new enterprise in late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targets the Imperial Chinese Telegraph Administr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ttempting to loc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any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pany and the Late Qing society by survey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is Government-Monitored-and-Privately-Invested company in nearly thirty years. There has not been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company due to the lack of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insofar as which this thesis tries to fill the academic vacancy on the ground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data.
     The company was found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foreign competition in private cable lines industries to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The pressure of the frontier area crisis further forced the Qing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the large-scaled cable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financial limit of the government, the founding of the company had to collect money from the society and issue its stock, being controlled and manage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All the activities were invested privately and monitored by the government. Facing up to the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money, technique and human resources when the company was first established, Sheng Huaixuan settle the problems by opened telegraph schools, formulated stock constitutions and cooperated with 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 The company had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Sino-France war, so it’s social influence increased day by day.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ng domestic telegram industry, the Imperial Chinese Telegraph Administration had conformed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n the telegram industry and signed the wiring-connection contracts and common purse system contracts with foreign telegram companies,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hina telegram industry.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was hindered by the Government's high service and Sheng Xuanhuai’s graft and dictatorship.
     The eight countries invaded China after the Gengzi incident and assumed the sovereignty of China’s telegram industry, causing great damage to the industry.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Sheng Huaixuan, the share holders of the company retrieved their losses at huge price. During the reform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decided to nationalize the telegram industry but was resisted firmly by the share holders. The company was consequently nationalized, the share holders selled their stock under the government’s pressure.
     The hard development of China telegram industry reflects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breakup of the traditional restriction and the outburst of newly-emerged productivity. The contest of power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merchant in the company deeply reflects the double-sided influence of the gover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technique of telegram changed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in a far-reaching way, causing series of upheavals in terms of society,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China and promoting the urban moderniz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Telegraph had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引文
1 [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20日。社2002年版。
    2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页。
    3胡绳:《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光明日报》1981年4月
    4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1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2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上),黄山书社2008年版,“代序”第3页。
    3《致李经方》,光绪十六年三月十三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李鸿章全集》35,信函7,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4《拟由奉天接展吉林陆路电线折》,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11,奏议11,第260页。
    5于文:《西方书籍史研究中的社会史转向》,《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6 [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1期。
    2席福裕、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3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3“电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赵尔巽:《清史稿》,卷151“电报”,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61—4473页。
    
    1汪启堃:《电报事业之中国化》,上?缌餮?1925年1月版,“总论”第1页。
    2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中华书局1928年版。
    3张心澂:《中国现代交通史》,良友图书1931年版。
    4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36年版。印书馆1957年版。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
    1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电政编》,交通部、铁道部交通部总务司19
    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丁编,电线,台北艺文
    3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4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天津电信史料》一、二辑,天津市邮电管理局1990年、1992年版。
    5 [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页。
    6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信局1996年版。1999年版。室1998年版。1979年版,第404—407页。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1861—1893:屈从时期》,上海书店出版
    1上海市长途电信局史志办公室:《上海长途电信图志(1871—1996)》,上海市长途电
    2《上海邮电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邮电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肖兰:《近代电信大事记》,《电信科学》1986年第11期。
    4孙志平:《中国近代邮电大事年表》(一—九),《通讯企业管理》1981年第2期—1984年第2期。
    5梅绍祖主编:《上海长途电信百年大事记(1881—1997)》,上海市长途电信局史志办公
    6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0页。
    7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合译:《中社2000年版,“年表”第5页。
    1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合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1861—1893:屈从时期》,“年表”第7页。
    2萧一山:《清代通史》(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37页。
    3台湾交通部邮政总局编:《中国电信百周年纪念专辑》,台湾交通部邮政总局1981年版。
    4雷颐:《晚清电报和铁路的性质之争》,《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
    5张心澂:《中国现代交通史》,良友图书1931年版,第435页。
    6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电政编》,交通部、铁道部交通部总务司1936年版。
    7《中国第一家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天津日报》1980年12月3日。
    8潘君祥:《我国最早自建电报线路考辨》,《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学政治研究所1974年博士论文
    1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东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顾永杰:《晚清有线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王鹤亭:《晚清中外电信交涉》,苏州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4刘雪屏:《清末电信业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5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孙藜:《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上海书店2007年版。
    2夏维奇:《晚清电报的引入对清代谕旨奏折制度的影响》,《历史档案》2009年1期;《清季报刊新闻电讯发展述论——以国内新闻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5期。
    3夏维奇:《晚清电报保密制度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4夏维奇:《清季天津电报学堂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1期。
    5贾熟村:《李鸿章与中国电讯事业》,《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
    6高升斗:《东北电报与李鸿章》,《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
    7张政:《郑观应与中国近代电报事业》,《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虞和平:《简论经元善》,《浙江学刊》,1988年第2期。
    9陈濂:《盛宣怀的商本商办企业及其进步性》,《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10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王尔敏:《盛宣怀与中国电报事业之经营》,见易惠莉、陈吉龙主编《二十世纪盛宣怀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开节、何纵炎主编:《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附编第37页。
    3 [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李达:《中国产业革命概观》,见复旦大学历史系等联编辑:《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7页。
    5张国辉:《辛亥革命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82年2期。
    1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页。
    2范振乾:《清季官督商办企业及其官商关系(1873—1911):招商局与电报局之个案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1974年博士论文。
    3胡君儒:《晚清中国电报局(1881—1908)》,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论文。
    4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5冯超:《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电报局的作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王开节、修城、钱其琛编:《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绪论第20页。
    1王开节、何纵炎主编:《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邮政篇”第2页。
    2 [丹]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gersen)、韩悦仁(Hans J?rgen Hinrup)著,陈颍译:《从光辉灿烂的昨天到生机盎然的今天——大上海地区的丹麦人和丹麦公司(1846—2006)》,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3徐元基:《论电报齐价合同》,《学术月刊》1989年第10期。
    4王开玺:《再论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经营形式》,见郑起东、史建云主编《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5葛吉霞:《近二十年“官督商办”研究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汪熙:《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历史学》1979年第2期。
    1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245页。
    2徐义生:《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的外债》(上、中、下),《经济研究》1957年第4、5、6期。
    3邮电史编辑室主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第86—87页。
    4王开节、修城、钱其琛编:《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5徐长春、叶如针:《试述中国近代电信外债》,《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6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
    7许毅主编:《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清代外债与洋务运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8王晓琳:《谈谈清末的电政借款》,《文史杂志》2005年5期。
    
    1马金华:《中国外债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2马金华:《中国外债史》,第187页。
    3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页。
    4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第17页。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91页。
    2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汉语大辞典》(11),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670页。
    3《1881年津沪电报总局与大北公司订立电报交易的合同》,中国电信公司上海分公司藏“大北电报公司档案”(以下简称《大北档》),目录号:A,案卷号:900。
    4《1883年中国电报总局与大北所定电线材料合同》,《大北档》目录号:A,案卷号:900。
    5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第188页。
    6《章桂苑致盛宣怀函》,1890年1月13日,内有“凡欲致函寄上海中国电报局”字样,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5329。
    1梁元生:《体制内的变革:清末上海的“局”》,见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206页。
    2汉语大词典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9),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999页。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7),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版,第1229页。
    4梁元生:《体制内的变革:清末上海的“局”》,见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18页。
    5《浙抚新政》,《申报》,1880年3月8日。
    6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7刘广京:《从轮船招商局早期历史看官督商办的两个形态》,见易惠莉、胡政主编《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8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交通部、铁道部交通部总务司1936年版,第61页。
    1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第445页。
    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考11037。
    3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电线大事年表》。
    4本部统计处编辑:《邮传部总务沿革概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邮传部档案全宗》,第47号。
    5《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电线大事年表》。
    1《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31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3页。
    2 1862年2月16日(同治元年正月十八日),总理衙门允准俄国具有在华设立铜线的优先权,见《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3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4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72页。
    6黄嘉谟:《中国电线的创建》,原刊于《大陆杂志》,1969年4月第6、7期合刊,收入中华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论集》第十编“自强运动”(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86页。
    7《北华捷报》,1851年8月30日。
    8《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5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5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3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22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35页。
    5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18页。
    6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30页。
    7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11页。
    8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0,第13页。
    9《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8页。
    10《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0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1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1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67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48页。
    5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5,第47页。
    6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2,第20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8—9页。
    8罗素文:《上海传奇——文明嬗变的侧影(1553—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9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4,第9页。
    10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第13—14页。
    1张心澂:《中国现代交通史》,良友图书1931年版,第37页。
    2 [美]霍塞(Ernest O. Hauser)著,越裔译:《出卖上海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五),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6页。
    4丁日昌:《丁禹生政书》(点校本),上册,香港丁新豹发行1987年版,第223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7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7页。
    7见《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8—20页。
    8《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77页。
    9《中外新闻》,《上海新报》1868年10月6日。
    10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1《上海租界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租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09页。《海防档》丁编,电线(七)“大事记”第2页称“同治八年(1869年)夏,上海租界设立电报”,根据《上海新报》所记,租界最早出现电报的时间应为1868年。
    2 [美]霍塞(Ernest O. Hauser)著,越裔译:《出卖上海滩》,第60页。
    3见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册,第721、724、732、735页,第四册,第690、704、706、708、727、740页等。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80页。
    5《清朝政府和英国政府有关电报的协议等文件》,《大北档》二类232号。
    6《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82页。
    7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第45页。
    8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第45页。
    1王开节、修城、钱其琛编:《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绪论第19页。
    2 Overenskomst med The China Submarine Telegraph Company af London angaaende Anl?get og Driften af et Telegrafkabel mellem Hongkong og Shanghai.(《与中国海底电报公司在伦敦有关香港与上海之间电报电缆运作与经营的协议》,此处“中国海底电报公司”即指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引者),《大北档》二类380号。
    3 F.de Martens, MéMOIRE CONFIDENTIEL SUR LE TéLéGRAPHE EN CHINE.(《论中国电报的机密备忘录》),《大北档》二类230号。
    4《上海租界志》,第410页。
    5 Overenskomst med Municipal Council I Shanghai angaaende Bygning af en Landledning,(《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关于建设一条陆地电报线的协议》),1871年1月30日,《大北档》二类380号。
    6 Overenskomst med Municipal Council I Shanghai angaaende Bygning af en Landledning(《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关于建设一条陆地电报线的协议》),1871年2月8日,《大北档》二类380号。
    1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第45页。
    2 [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3王开节、修城、钱其琛编:《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绪论第19页。
    4电报行启:《电报用中国字》,《教会新报》1871年6月10日,台湾华文书局印行,第1354页。
    5 F.de Martens, MéMOIRE CONFIDENTIEL SUR LE TéLéGRAPHE EN CHINE.(《论中国电报的机密备忘录》),《大北档》二类230号。
    6彭淑琦:《我国最早使用的电报设备和电码本》,《中国文物报》2007年8月8日。
    7大北电报公司最初设在派克弄,即今南京东路,1882年迁至黄浦滩(今中山东一路)7号营业,见娄承浩:《上海电信事业纵横谈》,《上海档案》1988年3期。
    1 F.de Martens, MéMOIRE CONFIDENTIEL SUR LE TéLéGRAPHE EN CHINE.(《论中国电报的机密备忘录》),《大北档》二类230号。
    2《上海租界志》,第410页。
    3《上海首席领事西华复函》,1873年9月30日《大北档》,A20—1,第14件,转引自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第48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09页。
    5《美国外交档案》1874年,第246页,转引自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第48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28—129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30页。
    8《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34页。
    9《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46页。
    1《大北档》二类745号。
    2《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57页、188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88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96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54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96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52页。
    8《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52页。
    9《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52页。
    10《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91页。
    11《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73—178页、183页。
    12《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82—183页。
    13《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99页。
    14《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00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00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191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02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23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06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11—212页。
    
    1林鍼:《西海纪游草》,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7页。
    2斌椿:《乘槎笔记》(外一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3张德彝:《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4张德彝:《航海述奇》,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5志刚:《初使泰西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6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印:《天津电信史料》第二辑,第548页。
    7王韬:《漫游随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帙十一(八),第546页。
    
    1见《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100—101页。
    2《北华捷报》,1851年8月30日。
    3《教会新报》1871年6月17日。
    4《上海新报》1865年6月17日。
    5《上海新报》,1868年9月26日。
    6《上海新报》,1870年6月23日。
    1《领事麦华陀1872年度贸易报告》,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2《领事达文波1876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89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416页。
    3《洋泾浜竹枝词》,《申报》1874年10月15日。
    4《论西人电信保险拍卖诸事》,《申报》1872年6月1日。
    5洛如花馆主人未定草:《春申浦竹枝词》,《申报》1874年12月21日。
    6珠联璧合山房:《春申浦竹枝词》,《申报》1874年10月10日。
    7慈谿酒坐琴言室芷汀氏求是草:《上海洋场四咏》,《申报》1873年4月18日。
    1《续沪上西人竹枝词》,《申报》1872年5月30日,其文后有自注:“洋房上有铁丝横空如纸鸢之线者,然皆电表之路也。”
    2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3《洋场咏物诗》,1872年8月12日《申报》。
    4《论电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页。
    5《论电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第82页。
    6《论电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第83页。
    7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1页。
    1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67页。
    2《复丁雨生中丞》,光绪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夜,《李鸿章全集》32,信函4,第9页。
    3邮电史编辑部编:《中国近代邮电史》,第52页。
    4窦宗一编:《李鸿章年(日)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4876页。
    5《复福建台湾道夏》,光绪三年八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32,信函4,第117页。
    6《北华捷报》转载《中国陆路商务导报》,1878年12月25日,卷21,第548—549页。
    7寿尔:《田凫号航行记》,《洋务运动》(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77页。
    1《复丁雨生中丞》,光绪三年六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32,信函4,第78页。
    2《复丁雨生中丞》,光绪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夜,《李鸿章全集》32,信函4,第130页。
    3《复丁雨生中丞》,光绪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32,信函4,第69页。
    4胡祥翰、李维清、曹晟著,吴健熙、施扣柱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5姚公鹤著,吴德铎标点:《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6《复丁雨生中丞》,光绪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全集》32,信函4,第70页。
    7张焘:《津门杂记》,光绪十年岁次甲申秋月新刻,卷中,第23页。
    8《电线落成》,《申报》1877年7月10日。
    9《复丁雨生中丞》,《李鸿章全集》32,信函4,第70页。
    10《复刘仲良中丞》《李鸿章全集》32,信函4,第68页。
    11《天津杂闻》,《申报》1877年7月18日。
    12《请设南北洋电报片》,《李鸿章全集》9,奏议9,第158页。
    1《复丁稚璜宫保》,《李鸿章全集》31,信函3,第490页。
    2《刘仲良中丞》,《李鸿章全集》31,信函3,第497页。
    3王韬著,沈恒春、杨其民标点:《瀛濡杂志》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4《中国、日本、菲列滨纪事与指南》(The Chronical and Directory for China,Japan and the Philippines),1870年香港版,第48页,转引自汪熙《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历史学》1979年2期。
    5 [美]郝延平著,李荣昌译:《十九世纪中国的买办——东方与西方的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6《致总署论海防筹饷》,光绪元年五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31,信函3,第242页。
    1《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2,奏议2,第202页。
    2汪熙:《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历史学》1979年2期。
    3王开玺:《洋务运动与清廷传统军政矿厂政策》,《安徽史学》1995年第3期。
    4王开玺:《论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经营形式——以轮船招商局及李鸿章为中心》,《河北学刊》2009年第3期。
    5麦仲华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第8卷,第8页。
    6经元善:《答友人论沪市情形之关系》,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7史志宏:《清咸丰、同治时期的户部银库收支及库存》,见郑起东、史建云主编:《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1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1《请设南北洋电报片》,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9,奏议9,第158—159页。
    2《字林西报》,1880年5月7日。
    3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66页。
    1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第113页。
    2《电局琐闻》,《申报》1881年12月4日。
    3《电报章程》,《益闻录》1881年12月31日。
    4郑观应(1842—1922),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幕雍山人、罗浮待鹤山人等,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曾充当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并捐得道员衔。历任上海机器织布局帮办、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会办,汉阳铁厂总办和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办等职。见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在文献中有“观应”与“官应”两种,行文时统一为“观应”,引用文献时则不予改动。
    5《委办电局》,《申报》1881年6月25日。
    6《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46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48页。
    8《盛宣怀接署天津道折》,光绪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8,奏议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6页。
    9《电报局招商章程》,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52。
    10《附录北洋通商大臣李傅相批示》,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00页。
    1夏东元:《郑观应传》,第41页。
    2《复郑玉轩、盛杏荪、刘芗林、唐景星、朱静山诸君书》,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98页。
    3《禀李傅相为上海电报分局会办谢绅家福不能常川驻局请札委经主事元善驻局会办》,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00页。
    4《电局近闻》,《申报》1881年8月16日。
    5《请设南北洋电报片》,光绪六年八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9,奏议9,第158页。
    6易惠莉、胡政主编:《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电线大事年表”第4页。
    8《过时的:公司合约和交换函件(包)》,《大北档》一类23号。
    9经元善:《致郑陶斋、杨子萱、董长卿论办女公学书》,《居易初集》,卷2,第31页。
    1《电线近闻》,《申报》1881年5月26日。
    2《电线物料抵津》,《申报》1881年6月3日。
    3《复丁雉璜宫保》,光绪七年六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33,信函5,第52页。
    4《电局派员》,《申报》1881年6月19日。
    5《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33页。
    6 1871—1882年间,大北电报公司设在南京路5号,见梅绍祖主编:《上海电信图志》(1871—1996),上海市长途电信局1996年版,第9页。
    7《电线达苏》,《申报》1881年8月15日。
    8《试验电报》,《申报》1881年8月18日。
    9《试送电报》,《申报》1881年8月27日。
    10《电线近闻》,《申报》1881年9月22日。
    11《电线述闻》,《申报》1881年9月9日。
    1《电线将成》,《申报》1881年11月23日。
    2《电工告竣》,《申报》1881年11月26日。
    3《电报盛行》,《申报》1882年1月16日。
    4《电局续闻》,《申报》1881年12月6日。
    5《字林西报》,1881年12月28日。
    6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5页。
    7《致总署津沪电线设成》,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33,信函5,第93页。
    8《附驻美日秘公使来电》,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李鸿章全集》33,信函5,第93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94页。
    2《电报盛行》,《申报》1882年1月16日。
    3《电局近闻》,《益闻录》1881年9月17日。
    1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1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4—75页。
    2《电局续闻》,《申报》1881年12月6日。
    3《电线述闻》,《申报》1881年12月3日。
    4《中国电报总局业务告白章程价目》,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17194-4。
    
    1《中国电报总局业务告白章程价目》,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17194-4。
    2《邮传部奏电政拟归官办折》,《申报》1908年6月21日。
    1《郑官应、经元善致盛宣怀函》,1881年10月30日,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2彭淑琦:《我国最早使用的电报设备和电码本》,《中国文物报》2007年8月8日。
    3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04页。
    4《电局新章》,《益闻录》1882年2月25日。
    5《盛宣怀致?照会》,1881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3730。标题中的“?”为上海图书馆编目中原作,因整理者未确定作者,故用“?”标记。下凡引用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中标题有“?”者,均为上海图书馆档案编目原文照录。
    6《津沪电报等费暂由淮饷开支折》,光绪九年八月十七日,《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245页。
    7《谢家福致盛康函》,1882年5月13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46245-1。
    8《经元善致郑观应电》,1882年4月6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43459。
    
    1《电报学堂近闻》,《申报》1883年7月8日。
    2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92页。
    3《谕详询电报善法》,《申报》1881年8月4日。
    4《电机严密》,《申报》1882年2月6日。
    1《津信摘录》,《申报》1882年5月16日。
    2《郑官应、经元善致盛宣怀函》,1881年10月30日,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3《谢家福致盛宣怀函》,1881年8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17194-3。
    4《轩波替致郑官应函》,1881年11月5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48233。
    5《卑霎致郑官应函》,1881年11月1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48234。
    6《郑官应、经元善致盛宣怀函》,1881年10月30日,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第58页。
    1《〈万国电报通例〉序》,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01页。
    2《电局近闻》,《申报》1882年12月8日。
    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第666页。
    4《电局近闻》,《申报》1882年12月8日。
    5《海防档》丁编,电线(一),第345页。
    6《朱格仁致盛宣怀函》, 1882年10月6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77。
    7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天津电信史料》第二辑,天津市邮电管理局1992年版,第527页。
    
    1《电报局详定大略章程二十条》,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46-4。
    2《郑官应、经元善致盛宣怀函》,1881年10月30日,见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3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第168—169页。
    1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12页。
    2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天津电信史料》第二辑,天津市邮电管理局1992年版,第527页。
    3傅兰雅:《中国教育指南》,第85—86页,转引自[美]毕乃德著,曾钜生译《洋务学堂》,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4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548页。
    5傅兰雅:《中国教育指南》,第85—86页,转引自[美]毕乃德著,曾钜生译《洋务学堂》,第52页。
    6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天津电信史料》第二辑,天津市邮电管理局1992年版,第527页。
    7《上海电报学堂规约》,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17371-7。
    8《电报学堂劝谕文号》,1886年10月24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395。
    1《盛宣怀禀李鸿章函》,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00161。
    2《电局招考学生》,《申报》1887年11月2日。
    3《电局招考学生》,《申报》1887年11月2日。
    4《上海电报总局学堂夏季甄别学生案》,《申报》1887年10月6日。
    5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90页。
    6梁启超:《学校余论》,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7《邮传部直辖各学堂人数及经费比较表》,本部统计处编辑《光绪三十三年邮传部第一次统计表》。
    1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二),第198页。
    2《李文忠公全集·电稿》,卷1,第5页。
    3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二),第167—169页。
    4《刘含芳致盛宣怀函》,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第979页。
    5沈其新:《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实业》,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
    6《商局接办电线折》,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33页。
    7《陶廷庚履历》,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525-21。
    8《周万鹏致盛宣怀函》,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70216。
    9《商局接办电线折》,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33页。
    10《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785页。
    
    1吴葭:《宝山县再续志》,卷14,人物志,事略一。
    2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二),第167—169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六),第2080—2081页。
    4吴葭:《宝山县再续志》,卷14,人物志,事略一。
    5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06—207页。
    
    1《电报局招股章程(十条)》,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46-3。
    2朱荫贵:《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97页。
    3《试办招商轮船折》,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全集》5,奏议5,第258页。
    
    1《电报局详定大略章程二十条》,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46-4。
    2《电报局详定大略章程二十条》,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46-4。
    
    1《电报局详定大略章程二十条》,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46-4。
    2《电报局详定大略章程二十条》,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46-4。
    3《电局改章详述》,《申报》1882年5月17日。
    4《创办电线报销折》,《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86页。
    5《李鸿章批郑藻如(津海关道)、盛宣怀、刘含芳文》,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46-5。
    1《盛宣怀拟电报局变通章程》,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3年版,第209页。
    2《盛宣怀拟电报局变通章程》,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3年版,第210页。
    3 [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7页。
    4《李鸿章批郑藻如、盛宣怀、刘含芳文》,1882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第068046-5号。
    1《盛宣怀拟电报局变通章程》,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3年版,第211页。
    2《电报局详定大略章程二十条》,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46-4。
    3《致总办津沪电线盛观察论招商办电报书》,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03页。
    4《致总办津沪电线盛观察论招商办电报书》,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04页。
    5《电报局招商章程》,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52。
    6《电报局招商章程》,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52。
    
    1《电报局招商章程》,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52。
    2《创办电线报销折》,《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86页。
    3《电报局招商章程》,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52。
    4经元善:《致郑陶斋、杨子萱、董长卿论办女公学书》,《居易初集》,卷2,第31页。
    1经元善:《致郑陶斋、杨子萱、董长卿论办女公学书》,《居易初集》,卷2,第31页。
    2《北华捷报》,1882年4月22日,第421页。
    3经元善:《致郑陶斋、杨子萱、董长卿论办女公学书》,《居易初集》,卷2,第31页。
    4《电报局招商章程》,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8052。
    5《电局改章详述》,《申报》1882年5月17日。
    6《电局招股》,《申报》1882年4月2日。
    7《股价须知》,《申报》1882年6月9日。
    8《商股获利》,《申报》1882年3月15日。
    9《紫局所收电报股花名册分》(黄建莞致盛宣怀函内),1882年3月25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82-3。
    10《黄建莞致盛宣怀函》,1882年3月25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82-1。
    11《电务近闻》,《益闻录》1882年6月7日。
    12《黄建莞致盛宣怀函》,1882年3月25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82-1。
    13《黄建莞致盛宣怀函》,1882年9月13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89。
    14《电股涨价》,《申报》1882年5月9日。
    1《电工续闻》,《申报》1883年2月22日。
    2《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305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305页。
    4《张树声致盛宣怀函》,1882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885。
    5《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305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306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307页。
    8《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电线大事年表”,第5页。
    9《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323—325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323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329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408页。
    4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六),第340页。
    5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六),第471页。
    6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1《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14页。
    2《商局接办电线折》,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32页。
    3《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31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432页。
    5《呈两湖闽浙总督、鄂豫浙抚创设电线节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13页。
    6《论电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第82页。
    7《商局接办电线折》,光绪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32页。
    1《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32—133页。
    2《津沪电报总局公启》,《申报》1883年1月27日。
    3《商局接办电线折》,《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31页。
    4《再论电局改归官办事》,《中外日报》1903年1月7日。
    5《电资拨抵垫款折》,《李鸿章全集》11,奏议11,第55页。
    6《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16页。
    7《华线近闻》,《申报》1883年1月18日。
    8《华线广充》,《申报》1883年1月8日。
    
    1《电局近闻》,《申报》1883年5月3日。
    2《寄外务部》,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愚斋存稿》第59卷,电报36,第23页。
    3《电报近闻》,《申报》1883年3月17日。
    4《电报近闻》,《申报》1883年6月11日。
    5《电报近闻》,《申报》1883年6月11日。
    1《中国电报局某司事推广招徒分设子店议》,《申报》1883年6月12日。
    2《电报近闻》,《申报》1883年3月17日。
    3《电线开工》,《申报》1882年7月4日。
    4《电局近闻》,《申报》1883年4月29日。
    5《电报近闻》,《申报》1883年3月17日。
    6《电报近闻》,《申报》1883年3月17日。
    7《电工近信》,《申报》1884年11月9日。
    8《电工近信》,《申报》1884年11月9日
    9《电工近信》,《申报》1884年11月9日。
    
    1《展电述闻》,《申报》1882年1月3日。
    2《展电述闻》,《申报》1882年1月3日。
    3《经元善致郑观应电》, 1882年4月6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43459。
    4《清国电报本末》,《清议报》1899年6月8日。
    5《郑观应、经元善致李鸿章文》,光绪七年十二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9174。
    6《郑观应、经元善致李鸿章文》,光绪七年十二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9174。
    1《禀李傅相左中堂请招商集股设立汉口等处电线》,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06—1007页。
    2《郑观应、经元善致李鸿章文》,光绪七年十二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9174。
    3《电线旁达》,《申报》1882年2月9日。
    4《申报》1882年6月22日。
    5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14页。
    6《郑观应、经元善致李鸿章文》,光绪七年十二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9174。
    7《盛宣怀致朱格仁函》(光绪八年正月十六日),《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04—205页。
    8《禀李傅相左中堂请招商集股设立汉口等处电线》,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06—1007页。
    9《电局近闻》,《申报》1883年5月3日。
    1澳门博物馆编制:《盛世危言·郑观应文物集》,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2008年版,第42页。
    2涂宗瀛(1812—1894),字阆仙,号朗轩,六安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同治元年(1862年)大挑一等,六年知江宁府,九年升任苏松太道员,十年升湖南按察使,后改任布政使。光绪三年(1877)年,任广西巡抚,后改任河南巡抚,七年调任湖南巡抚,后升湖广总督。
    3《涂宗瀛咨左宗棠文》,1882年9月5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12-2。
    4《左宗棠批上海电报局文》,1882年9月29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12-1。
    5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第149—150页。
    1《郑观应、经元善致盛宣怀函》,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813-1。
    2《创设江线传闻》,《申报》1882年3月10日。
    3《郑观应至盛宣怀电》,1882年3月25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43464。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785页。
    5《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17页。
    6《?致〔左宗棠〕函》,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20479。此件笔体据上海图书馆盛档整理工作人员鉴定似为盛宣怀亲笔。
    7《朱格仁致盛宣怀函》,1882年10月6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77。
    8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66页。
    9《电线到汉》,《申报》1884年6月20日。
    1《大北档》二类380号,Overenskomst med den Kejserlig Chinesiske Regering angaaende Anl?g og Drift af Telegraflinier i China.(《与中华帝国政府关于中国电报线路建造和运作的协议》)
    2《盛宣怀上何璟禀》,1883年4月28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07365。
    3《盛宣怀致李鸿章的电报》,1883年2月18日,见《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471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472页。
    5《盛宣怀致李鸿章的电报》,见《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472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577页。
    1《盛宣怀致李鸿章电》,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74117-2。
    2《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572—575页,亦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6—418页。
    3《邵友濂致盛宣怀函》,1883年4月24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1951-1。
    4《曹骧致盛宣怀函》,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31552号。
    5《盛宣怀上何璟禀》,1883年4月28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07365。
    6《何璟致盛宣怀函》,1883年5月8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07374。
    7《盛宣怀上何璟禀》,1883年4月28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07365。
    8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第174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673页。
    2《电报近闻》,《申报》1883年5月24日。
    3《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675—679页,亦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427—430页。
    4李志茗、罗红玲:《试析鸦片战争时期国人对西方挑战的反应》,《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9月。
    1《广西梧州至龙州展设电线动用经费开单报销折》光绪十一年七月初一日,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一册,卷12,奏议12,第334页。
    2后张树声以病乞休,命山西巡抚张之洞署粤督。见罗惇曧:《中法兵事本末》,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一),第11页。
    3《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23页。
    4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一册,卷12,奏议12,第334页。
    5《设电工程》,《申报》1884年4月10日
    6《电工近闻》,《申报》1884年5月26日。
    7《广西梧州至龙州展设电线动用经费开单报销折》,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一册,卷12,奏议12,第334页。
    8《军营设电》,《申报》1885年1月11日。
    9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一册,卷12,奏议12,第334页。
    10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一册,卷12,奏议12,第334页。
    1《电工述闻》,《申报》1884年6月23日。
    2《电工近述》,《申报》1885年1月24日。
    3《电工近述》,《申报》1885年1月24日。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728—729页。
    5《李经方盛宣怀函》,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下),第776页。
    6《豫筹越南事宜折》,光绪九年四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180页。
    7《附直督张来电》,光绪九年五月初一日午刻到,《李鸿章全集》21,电报1,第51页。
    8《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729页。
    9《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693页,
    10《复通永道薛》,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33,信函5,第338页。
    11《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729页。
    12《电务日广》,《申报》1884年1月12日。
    1《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952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973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三),第853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966页。
    5见《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966页。
    6《电局迁移》,《申报》1884年8月8日。
    7见《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011、1021、1152页。
    8《电局迁移》,《申报》1884年8月8日。
    9《李经方盛宣怀函》,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下),第773页。
    10王尔敏、吴纶霓霞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24—225页。
    1《盛宣怀办理两粤电线请奖片》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李鸿章全集》11,奏议11,第452—453页。
    2《李鸿章奏》,《洋务运动》(六),第364—366页。
    3《津门近事》,《申报》1884年11月22日。
    4欧阳利见:《金鸡谈荟》,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7页。
    5《李文忠公奏议》,卷16,第1—4页。
    6《津沪文报委员请奖折》,光绪十二年九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11,奏议11,第493—494页。
    7《盛宣怀办理两粤电线请奖片》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七日,《李鸿章全集》11,奏议11,第452—453页。
    8《电局上曾宫保禀》,《申报》1884年7月26日。
    
    1《电阻已通》,《申报》1884年7月27日。
    2《电局苦况》,《申报》1884年7月19日。
    3《电局上曾宫保禀》,《申报》1884年7月26日。
    4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光绪十年七月上,卷45,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819页。
    
    1《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23页。
    2《北洋电线报销折》,《李鸿章全集》14,奏议14,第145页。
    3《北洋电线报销折》,《李鸿章全集》14,奏议14,第146页。
    4《朝鲜设电》,《申报》1885年7月3日。
    1《佘昌宇致盛宣怀函》16,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35页。
    2《佘昌宇致盛宣怀函》55,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73页。
    3《佘昌宇致盛宣怀函》19,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37页。
    4《佘昌宇致盛宣怀函》21,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40页。
    5《佘昌宇致盛宣怀函》19,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37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12-0659-137。
    7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2,考11177:“由官筹款者谓之官线,由商集股者谓之商线”。
    8王开节、修城、钱其琛编:《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绪论第20页。
    1《保定官商二局现办大概情形折》,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17365-24号。
    2《电局改章详述》,《申报》1882年5月17日。
    3《佘昌宇致盛宣怀函》44,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64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516页。
    5《佘昌宇致盛宣怀函》17,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35页。
    6《佘昌宇致盛宣怀函》39,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59—1160页。
    7《佘昌宇致盛宣怀函》20,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39页。
    8《佘昌宇致盛宣怀函》37,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56页。
    9《奏为东边凤凰城电报分局光绪十三年份支用经费银两报销事》,光绪十四年七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01-0964-076。
    1《奏报酌拟裁改两广各电报官局报房并核减经费事》,光绪十六年四月初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35-1002-001。
    2《保定官商二局现办大概情形折》,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117365-24。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07-0030-009。
    4《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432页。
    5《复醇府论懿旨训政兼述外情》,光绪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47页。
    1王尔敏、吴纶霓霞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30页。
    2王尔敏、吴纶霓霞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24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216页。
    4王尔敏、吴纶霓霞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42—243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282页。
    2邮电史编辑部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3刘坤一:《致李中堂》,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职校点:《刘坤一遗集》,书牍,卷17,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289页。
    5刘坤一:《复李中堂》,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职校点:《刘坤一遗集》,书牍,卷17,第14页。
    6《电线旁达》,《申报》1882年2月9日。
    7澳门博物馆编制:《盛世危言·郑观应文物集》,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2008年版,第42页。
    8《南洋接设电线设立同文电学馆经费开单报销折》,附件《江宁至镇江创立电线分设局房并设立同文电学馆收支经费简明清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湖南《左宗棠全集》整理组编:《左宗棠未刊奏折》,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606—609页。
    9《海防档》丁编,电线(二),第456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007页。
    2《设电要闻》,《申报》1884年10月5日。
    3《设电要闻》,《申报》1884年10月5日。
    4《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143页。
    5《中国电报汕头惠州广东香港佛山梧州浔州南宁龙州开局报价启》,《申报》1884年11月4日。
    6《电工余闻》,《申报》1884年11月14日。
    7《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235页。
    8《推广电报》,《申报》1885年9月22日
    1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第445页。
    2《电工近述》,《申报》1885年1月24日。
    3《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196—1198页,第1209—1210页。
    4《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61页。
    5《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18—19页。
    6《复会办郑工总局河南候补道李》,光绪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330页。
    7《附陈请展接电线杆御水患片》,1893年,《庸盦海外文编》卷2。
    8朱尔明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水利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9《洋务运动》(六),第418页。
    10《陕甘设立电线出力各员请奖片》,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14,奏议14,第463页。
    1《中国电线考》,《申报》1891年7月31日。
    1见《马江形势》,《申报》1884年8月22日;《先期开战原委》,《申报》1884年8月23日。
    2《电线忽绞》,《申报》1884年7月20日。
    3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5—431页;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98页。
    4吴恒炜:《知新报缘起》,《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27日、3月3日,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90页。
    5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
    6汪康年:《论设立时务日报宗旨》及《时务日报章程》,见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文选:公元724年—1995年》,第91—93页。
    7《代售电报新编》,《申报》1884年11月20日。
    8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1严作霖,字佑之,江苏丹徒人,时以儒生从事赈务出色而著名,见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义和团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2《电报神速》,《申报》1882年7月21日。
    3《电报神速》,《万国公报》1882年8月12日。
    4《致各善堂各电局山东助赈函》,《申报》1883年7月31日。
    5《上海陈家木桥山东赈捐公所催捐启》,《申报》1883年8月22日。
    6《陈家木桥赈局来往电音》,《申报》1884年2月4日。
    7《接录上海陈家木桥金州矿务局内顺直山东等处赈损公所经收十二月廿七起三十日止第三十七单》,《申报》1884年2月4日。
    1《上海陈家木桥电报总局内豫皖扬镇协赈处起解豫省第十九批赈款公告》,《申报》1889年1月4日。
    2金陵觉痴道人戏草:《甲申新年口占》,《申报》1884年2月4日。
    3《电报迁局》,《益闻录》1886年9月30日。
    4《九江电音》,《申报》1884年5月12日。
    5金竺山农来稿:《论中国兴电报之益》,《万国公报》1892年4月,第39册。
    1《各公司名目》,《申报》1884年1月23日。
    2电报总局启:《电报局七月分派官利启》,《申报》1884年4月14日。
    3徐华龙主编:《上海风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页。
    4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84页。
    5《1884—1892年中国电报局各地分局委员名录》,转引自汪熙:《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历史学》1979年第2期。
    1《黄建莞致盛宣怀函》,光绪八年七月八日(1882年9月18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60978。
    2《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14页。
    3 1883年4月苏州电局总办谢家福(绥之)奉李鸿章批准,札调到申为沪局会办,《电局近闻》,《益闻录》1883年4月14日。
    4《电资拨抵垫款折》,1885年4月17日,《李鸿章全集》11,奏议11,第55—56页。
    5《电资拨抵垫款折》,1885年4月17日,《李鸿章全集》11,奏议11,第55、56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13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14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14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14—1415页。
    3《官事收费》,《申报》1887年9月21日。
    1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293页。
    2《佘昌宇致盛宣怀函》55,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72页。
    
    1《佘昌宇致盛宣怀函》55,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72页。
    2《请明定窃毁电线治罪专条折》,《李鸿章全集》11,奏议11,第477—478页。
    3《盛世丰致盛宣怀函》,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416页。
    4《电局新章》,《申报》1887年1月12日。
    1《电局新章》,《申报》1887年1月12日。
    2《佘昌宇致盛宣怀函》27,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45页。
    3《佘昌宇致盛宣怀函》27,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45页。
    4《佘昌宇致盛宣怀函》27,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45页。
    5《佘昌宇致盛宣怀函》27,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1144—1145页。
    6《复总署论两粤与法接线》,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492页。
    7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541—542页。
    2《电线不宜与法接折》,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二册,卷25,奏议25,第650页。
    3《电线不宜与法接折》,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二册,卷25,奏议25,第650页。
    4《电线不宜与法接折》,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二册,卷25,奏议25,第652页。
    5《复总署论两粤与法接线》,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493页。
    1《商局接办电线折》,《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246页。
    2《复总署议驳德使请设电线》,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375页。
    3《复总署议驳德使请设电线》,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375页。
    4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542页。
    5《复总署论两粤与法接线》,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493页。
    6《复总署论两粤与法接线》,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二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493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23页。
    8《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03页。
    9《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03页。
    1《李鸿章致总署电》,光绪十三年四月初四日,《清季外交史料》卷71,第1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23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03页。
    4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517—518页。
    5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518—522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04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04页。
    8《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26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31页。
    2徐元基:《论电报齐价合同》,《学术月刊》1989年10期。
    3王尔敏、吴纶霓霞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25—226页。
    4王尔敏、吴纶霓霞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26页。
    5见《李鸿章致总署文》,《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53—1454页。
    6王尔敏、吴纶霓霞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第226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四),第1451页。
    1《李鸿章致总署电》,光绪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21,电稿1,第1022页。
    2《附俄使拟与北洋大臣照会》,《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609页。
    3《复总署论中俄接线》,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610页。
    4《复总署论中俄接线》,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611页。
    5《复总署论中俄接线》,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34,信函6,第610页。
    6汪熙:《从轮船招商局看洋务派经济活动的历史作用》,见易惠莉、胡政主编:《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研究》,第131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藏:《中国电报局清账》第十二届(1893年4—1894年3月),第33页。
    1《电局支息》,《申报》1886年8月6日;《电局获利》,《申报》1887年8月21日;《电局获利》,《申报》1893年8月14日。
    2盛宣怀:《中国电报局清账》第十七届、十八届总结。
    1陈贞寿:《图说中国海军史:古代—1955》,第1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5页。
    2《禁递暗电》,《申报》1894年8月5日。
    3《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627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606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605—1606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608页。
    7《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610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582页。
    2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620—621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587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586—1587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五),第1980—1981页。
    6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电报商局第二十一届收支总结帐略》。
    
    1萧一山:《清代通史》(四),第1533页。
    2海关造册处税务司马士撰:《续通商各口岸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万国公报》1905年6月。
    
    1《甲午战后山东教案刍议》,路遥,程款:《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2《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41—542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藏:《中国电报局清账》,《电报商局光绪二十七年三月止第十九届帐略》,第1—2页。
    2《电商添设水陆各线恳恩保护折》,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39页。
    3《电报商局光绪二十七年三月止第十九届帐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藏:《中国电报局清账》,第2页。
    4见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第5174、5176—5177页。
    5《请准何其坦送部引见片》,《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43页。
    6《寄外务部》,《愚斋存稿》第59卷,电报36,第22页。
    7《愚斋存稿》卷21,电奏1,第17页。
    8《请调何其坦差遣片》,《愚斋存稿》第5卷,奏疏5,第47页。
    1《电报商局第二十届帐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藏:《中国电报局清账》,第2页。
    2《寄外务部》,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愚斋存稿》第59卷,电报36,第23—24页。
    3《筹集商本分别展造及修复电线折》,光绪二十七年四月,《愚斋存稿》第5卷,奏疏5,第28—30页。
    4《跸路电线工竣援案请奖折》,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愚斋存稿》第6卷,奏疏6,第6页。
    5《请奖电局员生片》,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46页。
    6《电报商局第二十届帐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藏:《中国电报局清账》,第2页。
    7《为递报军情所收电报费事》,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邮传部档案》(胶卷),电政类第2号卷第9号。
    8《中国电报商总局密码变章》,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藏。
    1《电商添设水陆各线恳恩保护折》,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38页。
    2《电商添设水陆各线恳恩保护折》,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39页。
    3《沪沽水线合同》,1900年8月4日。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71页。
    4《会订烟沽副水线合同》,1901年2月9日。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第983—984页。
    5《电商添设水陆各线恳恩保护折》,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40—41页。
    6《会订津沽北京陆线暂时办法合同》,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四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70700。
    7《电商添设水陆各线恳恩保护折》,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39页。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975页。
    2《会订沽津京恰借线合同》,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第977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六),第2232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六),第2207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六),第2227页。
    6《电商添设水陆各线恳恩保护折》,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40页。
    7《寄津袁宫保宁张宫保》,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愚斋存稿》第59卷,电报36,第8页。
    8《电商添设水陆各线恳恩保护折》,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41页。
    1《愚斋存稿》第6卷,奏疏6,第22页。
    2《清国电报本末》,《清议报》1899年6月8日。
    1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16册,卷63,“徐桐”,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986页。
    2《愚斋存稿》卷3,第5页。
    3《愚斋存稿》卷3,第5—6页。
    4《顾铜井致盛宣怀函》,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第710页。
    5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清季外交因应函电资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版,第326页。
    6《顾肇熙致盛宣怀函》25,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第703页。
    7《顾肇熙致盛宣怀函》25,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第704页。
    1《愚斋存稿》卷3,第7页。
    2《愚斋存稿》卷3,第7页。
    3《愚斋存稿》卷3,第7页。
    4《愚斋存稿》卷3,第6、7页。
    5《愚斋存稿》卷3,第10页。
    6《读盛京卿覆陈轮船电报两局情形折》,《苏报》,光绪二十五年九月初四日,见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1页。
    1盛宣怀:《电报收归国有二虑片》,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37646。
    2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51,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68页。
    3 [美]陈锦江著,王笛、张箭译,虞和平校:《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1《恭读十三日上谕书后》,《中外日报》1902年12月14日。
    2盛宣怀:《设电报沿革》,见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下),第857页。
    3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下),第763页。
    4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下),第764页。
    5《陆宝忠致盛宣怀函》,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第1029页。
    6《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1—12页。
    7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下),第764页。
    8《寄津袁宫保》,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0页。
    9《袁宫保来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0页。
    1《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1页。
    2《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1页。
    3《寄天津袁宫保江宁张宫保》,《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1页。
    4《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2页。
    5《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2页。
    6《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2页。
    7《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2页。
    8《袁宫保来电》,《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4—15页。
    9《沈子梅观察上袁慰帅电》,《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5页。
    10《沈子梅观察上袁慰帅电》,《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5页。
    1《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5页。
    2《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6页。
    3《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16页。
    4朱寿朋编,张静席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五),第146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980页。
    5《北华捷报》1903年2月4日。
    6《寄袁宫保》,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22页。
    7《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44页。
    8范振乾:《清季官督商办企业及其官商关系(1873—1911):招商局与电报局之个案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1974年博士论文。
    9《电报商总局告白》,《中外日报》1903年1月13日。
    10朱寿朋编,张静席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五),第146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980页。
    1《愚斋存稿》卷59,电报36,第27页。
    2《论电局改归官办事》,《申报》1902年12月16日。
    3《论电局改归官办事》,《申报》1902年12月16日。
    1《紧要新闻》,《中外日报》1903年3月29日。
    2《推论电局改归官办事》,《申报》1902年12月20日。
    3《海防档》丁编,电线(六),第2347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六),第2347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六),第2351页。
    6《海防档》丁编,电线(六),第2351页。
    7《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61页。
    1《电报局会办大臣吴通饬各局电文》,《中外日报》1903年3月29日。
    2《罗浮待鹤山人诗草》,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370页。
    3《电局难收》,《申报》1903年1月3日。
    4《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63页。
    5 [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6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73,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考11183。
    7《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63页。
    8《上海电报股东会纪事》,《申报》1908年6月21日。
    1《电报归官三年内另给赏款电奏》,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一日,《愚斋存稿》第23卷,电奏3,第26页。
    2《电报局奏改官办消息》,《申报》1908年5月13日。
    3《电报股东公鉴》,《申报》1908年5月21日。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03页。
    5《上海电报股东会纪事》,《申报》1908年6月21日。
    6《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10页。
    1《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10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10页。
    3《现世史》1908年9月15日。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10页。
    5《邮传部对胡琪等禀电股请照商律办理批件》,1908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20515。
    6《邮传部对胡琪等禀电股请照商律办理批件》,1908年,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20515。
    7论说:《驳邮传部收回电报札文》、(续)、(二续)、(三续),《申报》1908年6月6、7、9、10日。
    8陈璧,自玉仓苍,闽县人,邮传部尚书。
    9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7页。
    1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7页。
    2《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15页。
    3《电报归官三年内另给赏款电奏》,《愚斋存稿》第23卷,电奏3,第26页。
    4当时盛宣怀令商会调查此项票值,以每年七月初一日分息为标准,未分息前值二百元,已分息后值一百八十五元至一百九十余元不等,盖以息计本,实应值此,若照册估价更不止此,见《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15页。
    5《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16页。
    6《电报归官三年内另给赏款电奏》,《愚斋存稿》第23卷,电奏3,第27页。
    7《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51—52页。
    
    1《交通史·电政编》,第一册,第63—64页。
    2本部统计处编辑:《邮传部总务沿革概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邮传部档案(胶卷),第47号。
    3王开节、修城、钱其琛编:《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绪论第20页。
    4《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817页。
    1《再论电局改归官办事》,《中外日报》1903年1月7日。
    2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第440页。
    
    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84页。
    2《致总办津沪电线盛观察论招商办电报书》,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第1003页。
    3《海防档》,丁编,电线(七),第2772页。
    1《股价须知》,《申报》1882年6月9日。
    1谭索:《晚清“官督商办”的意义和借鉴》,《东南学术》1999年第3期。
    2《续招股分启》,《申报》1888年5月28日。
    3《愚斋存稿》卷3,第6页。
    4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4页。
    5盛宣怀:《设电线沿革》亲笔按语,光绪三十二年,夏东元:《盛宣怀传》,第377—379页。
    6《愚斋存稿》附录“行述”,第47页。
    7《电商添设水陆各线恳恩保护折》,光绪二十八年九月,《愚斋存稿》第8卷,奏疏8,第39页。
    8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218页。
    9《寄外务部》,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七日,《愚斋存稿》第59卷,电报36,第23页。
    10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7页。
    11梁元生:《体制内的变革:清末上海的“局”》,见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主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218页。
    1李鸿章:《津沪电报等费暂由淮饷开支折》,光绪九年八月十七日,《李鸿章全集》10,奏议10,第244页。
    2樊红敏:《论现代国家的理想型》,《东南学术》2006年4期。
    3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4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449页。
    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450页。
    1《论中国电局改归官办事》,《中外日报》1903年1月24日。
    2《寄开封袁宫保》,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三日,《愚斋存稿》第59卷,电报36,第4—5页。
    3《直隶总督李鸿章片》,光绪七年二月十一日,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六),第60页。
    4《寄王中堂》,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愚斋存稿》第59卷,电报36,第8页。
    5《湘路商办窒碍难行应定为官督商办并举总理协理折》,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四册,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6《湘路商办窒碍难行应定为官督商办并举总理协理折》,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四册,第295页。
    7关于清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官督商办之官商职权划分的研究,可参见罗肇前:《晚清官督商办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致浙江藩台恽》,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廿四日,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页。
    2经元善:《致郑、杨、董三君书》,《居易初集》卷2,第18页。
    3《请保孙宝琦王国桢片》,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愚斋存稿》第6卷,奏疏6,第10页。
    4刘禺生著,钱实甫整理:《世载堂杂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5页。
    5《经元善又致盛京卿书》,《居易初集》卷2,第27页。
    6《杨廷杲致盛宣怀函》,1884年6月17日,转引自汪熙:《论晚清官督商办》,《历史学》1979年2期。
    7《刍言报》,1910年11月7日。
    8 1902年清政府议电报局收归国有,中国电报局各股东于1903年1月21会议公司改归官办一事,以观大众从违。《中外日报》称:“各股东有此举动本馆闻之殊为欣幸。闻该电局开办以来各股东会议实以此为第一次,前实未曾见过,各股东自不可不悉抒其所见也。”《论中国电局改归官办事》,《中外日报》1903年1月24日。
    1《津沪电报总局公启》,《申报》1883年2月1日。
    2《电局支息》,《申报》1886年8月6日;《电局获利》,《申报》1894年8月5日。
    3《西报訾议邮部收回电报商股》,《新闻报》1908年6月7日。
    4《电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7页。
    1朱英:《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清政权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初探》,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1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2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初版序”第1页。
    3王大同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清嘉庆十九年刻本,序。
    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5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第14页。
    2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第15页。
    3《上海港史话》编写组:《上海港史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7—19页。
    4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周边地区近代交通邮电业的架构——以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交通:署江西义宁州州同请设电报禀》,《东方杂志》1904年3月11日。
    1 Erik Baark:Lightning Wires:The Telegraph and China's Technological Modernization(1860-1890), Contributions in Asian Studies,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 1997,p142.
    2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3顾臻伟:《苏中邮电事业早期现代化进程(19世纪末—1949年)》,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4《驿站》,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7—678页。
    5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邮传17。
    6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1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2《上总署转奏电禀》,《苏报》1900年1月27日。
    3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26页。
    4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篐嗣癯霭嫔?2005年版,第2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页。
    《申报》
    《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益闻录》
    《字林沪报》
    《中西闻见录》
    《中外日报》
    《盛京时报》
    《教会新报》
    《万国公报》
    《振华五日大事记》
    《东方杂志》
    《交通官报》
    《上海新报》
    《大公报》
    中国电信公司上海分公司藏:《大北电报公司档案》
    上海图书馆馆藏:《盛宣怀档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藏:《中国电报局清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光绪朝殊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光绪宣统朝)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邮传部档案(胶卷)
    王大同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清嘉庆十九年刻本
    盛宣怀:《愚斋存稿》,思补斋版,出版时间不详
    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电政编》,交通部、铁道部交通部总务司,1936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丁编,电线,台北艺文印书馆,1957年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二),三联书店,1957、1959年
    朱寿朋编,张静席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刘坤一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职校点:《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年
    本部统计处编辑:《光绪三十三年邮传部第一次统计表》
    北京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盛宣怀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60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齐思和:《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1964年
    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宝鋆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
    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窦宗一编著:《李鸿章年(日)谱》,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上海文化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上海地方史资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
    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88年
    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989年
    黄苇等:《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
    《穆宗毅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
    《德宗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
    麦仲华:《皇朝经世文新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
    丁日昌:《丁禹生政书》,香港丁新豹发行,198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学系编:《中国近代史争鸣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刘锦藻:《皇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汤志钧:《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上海邮电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邮电之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天津电信史料编辑组编:《天津电信史料》(一、二辑),天津市邮电管理局,1990年、1992年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1993年
    马洪武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名人辞典》,档案出版社,1993年
    上海市长途电信局史志办公室:《上海长途电信图志(1871—1996)》,上海市长途电信局,1996年
    王尔敏、吴伦霓霞合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上、中、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梅绍祖主编:《上海长途电信百年大事记(1881——1997)》,上海市长途电信局史志办公室,1998年
    《上海邮电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邮电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吴汉民:《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义和团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王大同修,李林松纂:《嘉庆上海县志》,清嘉庆十九年刻本
    吴葭:《宝山县再续志》
    张焘:《津门杂记》,光绪十年岁次甲申秋月新刻,游艺山庄藏板
    王韬:《韬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刘禺生著,钱实甫整理:《世载堂杂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斌椿:《乘槎笔记》(外一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社,1985年
    林鍼:《西海纪游草》,岳麓书社,1985年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
    王韬著,沈恒春、杨其民标点:《瀛壖杂志》,上?偶霭嫔纾?989年
    胡祥翰、李维清、曹晟著,吴健熙、施扣柱标点:《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葛元煦、黄式权、池志征著,郑祖安、胡珠生标点:《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胡祥翰著,吴健熙标点:《上海小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胡祖德著,陈正书、方尔同标点:《沪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胡祖德著,陈正书、方尔同标点:《沪谚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郁慕侠:《上海鳞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张一麐:《古红梅阁笔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Erik Baark:Lightning Wires: The Telegraph and China's Technological Modernization(1860-1890), Contributions in Asian Studies, No. 6 (ISSN: 1053-1866)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 1997.
    Cohen, Paul A.: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汪启堃:《电报事业之中国化》,上?缌餮纾?925年
    张心瀓:《中国现代交通史》,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1年
    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中华书局,1933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
    [美]威罗俾著,王绍坊译:《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三联书店,1957年
    [德]H.施丢克尔(H.Stoecker)著,乔松译:《十九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三联书店,1963年
    周有光:《电报拼音化》,文字改革出版社,1965年
    [英]安东尼·桑普森著,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世界经济教研组译:《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79年
    王开节等编:《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海关与义和团运动》,中华书局,1983年
    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
    钱化佛口述、郑逸梅撰:《三十年来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阮芳纪、左步青、章鸣九编:《洋务运动史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年
    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夏东元:《晚晴洋务运动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刘广生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6年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
    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局,1989年
    [美]费维恺著,虞和平译:《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容闳著,王蓁译:《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生活的追忆》,中华书局1991年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吴廷桢、徐世华主编,赵颂尧、吴齐编写:《西学东渐》,甘肃教育出版社,1993年
    马洪武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名人辞典》,档案出版社,1993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3年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
    [美]周锡瑞著,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子今:《跛足帝国:中国传统交通形态研究》,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
    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美]陈锦江著,王笛、张箭译,虞和平校:《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梅绍祖、宋刚刚主编:《百年电信铸辉煌——上海市长途电信局局史》,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姜希河总编:《中国邮政简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刘善龄:《西洋风——西洋发明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美]庞百腾著,陈俱译:《中国近代化的尝试——沈葆桢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郑曦原编,李方惠、胡书源、郑曦原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三联书店,2001年
    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易惠莉、陈吉龙主编:《二十世纪盛宣怀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美]费正清、赖肖尔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薛理勇:《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美]芮玛丽著,房德邻等译:《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赵乐静:《视界的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导论》,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钱钢、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王子今:《邮传万里:驿站与邮递》,长春出版社,2004年
    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英]查尔斯·辛格等主编,王前等译:《技术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篐?民出版社,2005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朱从兵:《李鸿章与中国铁路》,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年
    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
    李新、宇红编,梁瀚杰译:《老上海200旧影/Shanghai remembrances》,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孙藜:《晚清电报及其传播观念(1860—1911)》,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丹]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gersen)、韩悦仁(Hans J?rgen Hinrup)著,陈颍译:
    《从光辉灿烂的昨天到生机盎然的今天——大上海地区的丹麦人和丹麦公司(1846—2006)》,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张剑:《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体制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荫贵:《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范振乾:《清季官督商办企业及其官商关系(1873—1911):招商局与电报局之个案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1974年博士论文
    杨登源:《清季电线建设及其涉外问题》,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1978年硕士论文
    胡君儒:《晚清中国电报局(1881—1908)》,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论文
    刘雪屏:《清末电信业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王鹤亭:《晚清中外电信交涉》,苏州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包羽:《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东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顾永杰:《晚清有线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顾臻伟:《苏中邮电事业早期现代化进程(19世纪末—1949年)》,扬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蔡金殿:《银价波动与晚清货币演变》,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言雍良:《中国旧式簿记及其改善之办法》,《商学汇报》,1930年第2期
    黄嘉谟:《中国电线的创建》,《大陆杂志》,1969年4月第6、7期合刊(1969年4月),收
    入中华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论集》第十编“自强运动”(五),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汪熙:《论晚清的官督商办》,《历史学》,1979年第2期
    张国辉:《辛亥革命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
    夏冬:《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局》,《史学月刊》,1982年第6期
    徐元基:《外商侵占中国电报利权与洋务派的政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虞和平:《简论经元善》,《浙江学刊》,1988年第2期
    娄承浩:《上海电信事业纵横谈》,《上海档案》,1988年第3期
    徐元基:《论电报齐价合同》,《学术月刊》,1989年第10期
    李茂高、廖志豪:《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事业》,《学术月刊》,1989年第12期
    高升斗:《东北电报与李鸿章》,《北方文物》,1991年第1期
    廖伟章:《广东早期的电报》,《岭南文史》,1993年第1期
    徐长春、叶如针:《试述中国近代电信外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4期
    陈濂:《盛宣怀的商本商办企业及其进步性》,《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关俊鹏:《中国首建电报线路考辨》,《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李春梅:《从轮船招商局看中国近代股份制的兴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卢伯炜:《官督商办洋务企业股份票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熊秋良、李玉:《张謇与中国近代公司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
    项翔:《划时代的传播革命──有线电报的发明及其对社会历史的作用》,《历史教学问题》, 1996年第1期
    涂文学:《洋务运动与晚清城市社会近代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凌弓:《论1883年上海金融风潮及其对近代民用企业的影响》,《上海金融学报》,1996年第1期
    贾熟村:《李鸿章与中国电讯事业》,《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
    丛曙光:《从近代中国电报局的创办看洋务派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张霞,孙长来:《论近代中国电报局与抵制外国资本至义的侵略》,《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陈九如:《刘铭传与近代台湾邮电》,《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刘磊:《电报与中国近代报业》,《传媒》,2002年第4期
    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王尔敏:《盛宣怀与中国电报事业之经营》,见易惠莉、陈吉龙主编:《二十世纪盛宣怀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版
    牛贯杰:《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寻根》2003年第5期。
    葛吉霞:《近二十年‘官督商办’研究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陈凡、马会端:《技术传播与文化整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李刚:《从中西认识论传统之比较重新解读‘李约瑟难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王晓琳:《谈谈清末的电政借款》,《文史杂志》,2005年第5期
    李海英:《后过渡时代的中国电信业》,《通信世界》,2005年第43期
    苏全有、李风华:《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综述》,《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张明国:《技术主体转移与文化摩擦——‘技术留学生’流动中的深层问题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张政:《郑观应与中国近代电报事业》,《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卢红玲:《中国近代实业学堂的产生及实业教育的萌芽》,《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刘华明:《近代上海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工具的变迁(1840—1949)》,《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
    王鹤亭、苏全有:《晚清中外海底电报交涉述评》,《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彭淑琦:《我国最早使用的电报设备和电码本》,《中国文物报》,2007年8月8日
    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周边地区近代交通邮电业的架构——以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邮电通讯》,《江汉论坛》,2007年第3期
    翟海涛、吴佩华:《苏州公用事业的早期现代化——以电报、电话与电灯为例的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冯超:《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电报局的作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雷颐:《晚清电报和铁路的性质之争》,《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
    夏维奇:《清季报刊新闻电讯发展述论——以国内新闻为考察中心》,《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5期
    夏维奇:《晚清电报的引入对清代谕旨奏折制度的影响》,《历史档案》,2009年第1期
    夏维奇:《清季天津电报学堂初探》,《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1期
    余建贞:《电报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之浅见》,《财经管理》,2009年第2期
    夏维奇:《晚清电报保密制度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9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