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晚清民初银钱业的会计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新式银行出现之前,其功能是由以钱庄为代表的旧式金融机构代理的。由于钱庄历史悠久,经营的业务与银行相仿,在旧式金融业中最具代表性,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旧式银行”。中国真正意义的新式银行始于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此后一段时期相继出现了户部银行、信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一批国家或私营的新式银行,中国进入了早期新式银行业时期。
     银钱业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门分支,负责核算银钱业的现金出纳、转账、汇款等经济事项,在银钱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会计发展史的角度看,银钱业会计起源于清代前期的旧式钱业会计。早期的银钱业会计采用中式传统会计的方法,例如:“订本账簿,毛笔书写,上收下付”,期末采用“四柱结算”的方法计算损益等。虽然这一时期传统中式银钱业会计思想也经历了从单式向复式的演变,但尚不成熟。鸦片战争后至清末钱庄业务的日趋复杂和会计思想及技术的不断成熟促进了银钱业会计的发展。新式银行出现的初期,或是采用西式会计方法,或是结合实际进行会计改良,都促进了银钱业会计的变迁。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新式银行出现后,钱庄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钱业会计也继续发挥着作用,只是相对于早期新式银行会计的积极改革则略显滞后和保守,不能代表先进的会计方式,因此本文不做描述。
     本文首先对传统中式会计进行了总体描述,接着在第二章中介绍了清代前期和中期银钱业会计的演进等情况。论文第三章描述了晚清钱业会计,分析这一时期的银钱业会计较清代中前期出现的变迁及变迁的特点。早期新式银行业会计的变迁,本文在第四章进行了阐述。
     从旧式钱庄到早期新式银行——近代银钱业会计变迁是一个整体过程,内中包含了会计思想由单式向复式的演进、会计方法的日臻成熟等多方面内容,出现这种变迁也必然存在其原因,本文在结论部分进行了说明。
     晚清到民初银钱业会计处于中西会计思想激烈碰撞、交融的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银钱业会计变迁对当前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银行业会计监管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new banks in the China,its function is represented by the old bank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the agent.Chinese private bank has a long history,and the banking business is similar as new bank.I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the old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It also was named "native banking".The new bank of China is Chinese trade banks,originated in 1897.After that,many banks were appeared in china,such as hubu bank,Fidelity Bank,the Zhejiang Industrial Bank,Bank of Communications and a number of other countries or the new private sector banks,the Chinese bank industry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Money business as an accounting branch of accounting,responsible for the accounting industry,cash money,transfers,remittances and other economic matter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ney business process.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counting,the money businesses originat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s old money accounting industry.At that moment,the money industry used Chines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methods,such as:"set of the books,writing brush,up to accept payment" at the end of that used "four-post settlement"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profit and loss.This period of traditional money accounting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a single type to double,but not ripe. During the Opium War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the banks of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business and accounting thought to promote the accounting industry.
     The early stages of new banks,used Western-style accounting methods,or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improvem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a new accounting of money changing industry, well,after the appearing of new banks,the money houses still exist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money accounting industry also continue to play a role,but the conservative money business can not represent the advanced accounting and not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In this paper,descrip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counting.In the second chapter,talk about development1 of the accounting industr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medium-term.Thesis describes the account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Qing money business in Chapter three and analysis the emerging chan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ney business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Changing of early modern banking accounting was described in Chapter four.
     From the old Banks to the early modern bank-modern money industry as a whole changes in the accounting process,which includes accounting thought continues develop from single to double and the accounting method is getting more sophisticated.At the conclusion are described the exist reason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an money industry,accounting industry thought fierce colli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ccounting.It has the positiv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strengthens the bank management to research the change of money industry in this period.
引文
[1]顾准、陈福安:《银行会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民国37年修订本,第10页。
    [1]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华通书局,民国20年。
    [2]施伯珩:《钱庄学》,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珠算学社1931年影印版。
    [3]杨荫浦的《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民国20年。
    [4]蔡锡勇撰著《连环账谱》,湖北官书局刊行,1905年。
    [5]顾准:《中华银行会计制度》,商务印书馆,民国29年。
    [6]李耀祖:《我国银行会计制度》,商务印书馆,1938年。
    [7]周葆銮:《中华银行史》,商务印书馆,民国8年。
    [8]《会计杂志》从第6卷第1期(1935年7月)起由中国会计学会编写。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
    [2]江苏省金融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刘常青:《中国会计记账思想的演进脉络》,《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5页。
    [2]李孝林:《龙门账溯源》,《会计之友》(上旬刊)2006年第2期,第96页。
    [3]张颂:《三柱法与四柱法之比较观》,《广西会计》1994年第2期,第51页。
    [4]康均:《中国古代记账方法的发展——清代的记账方法》,《财会学习》2007年第7期,第71页。
    [5]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1907-1928)”,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系,2006年。
    [1]刘文文:《无形资产史考》,《现代会计》2007年第3期,第46页。
    [2]转引自李惠村、莫日达:《中国统计史》(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第2页。
    [3]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第96页。
    [4]此处指以一般工商业为主的各业会计。
    [5]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上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第11页。
    [6]王建忠主编《会计发展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1]账簿的一种。
    [2]佚名:《会计常识》,《会计通讯》第1卷第2期(1939年6月),第20页。
    [3]沈水村:《会计与簿记之区别》,《正谊会计月刊》1940年第2期,第41页。
    [4]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6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9页。
    [5]刘平初:《改良中式商业簿记》,学生书店总店出版,1951年,第1页。
    [1]张嘉植:《何谓簿记》,《正谊会计月刊》1940年第1期,第5页。
    [2]根据文硕教授的会计“五阶段论”即会计史划分为1、原始计量与记录阶段;2、单式簿记阶段;3、复式簿记时代;4、会计学时代;5、电算化理财时代;簿记阶段的核算以账簿为核心,会计学阶段以会计报表为核心。
    [3]此处指得是官厅会计
    [4]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6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12页。
    [5]西式簿记传入后,一些钱庄仍然按照中式传统会计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加之地方习惯做法的影响,没有统一会计制度。
    [1]随着会计技术的不断成熟,民间会计中的“草流”逐步具有今天原始凭证的特征。
    [2]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63页。
    [3]徐永祚:《四柱结算法及其理论与效用》,《会计杂志》第3卷第1期(1934年1月),第76页。
    [4]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37页。
    [5]冯柳堂:《吾国古代之会计制度》,《会计杂志》第1卷第6期(1933年6月),第21页。
    [1]转引自李孝林《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26页。
    [2]徐永祚:《四柱结算法及其理论与效用》,《会计杂志》第3卷第1期(1934年1月),第25页。
    [3]转引自徐永祚:《四柱结算法及其理论与效用》,《会计杂志》第3卷第1期(1934年1月),第76页。
    [4]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45页。
    [1]李孝林著、毛柏林审《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2]顾准、陈福安:《银行会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民国37年修订本,第10页。
    [3]顾准:《银行会计教科书》,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第1页。
    [4]冯薰:《银行簿记实用概要》,上海作者书社,民国23年,第4页。
    [1]冯薰:《银行簿记实用概要》,上海作者书社,民国23年,第4页。
    [2]叶朝钧译《中国旧式的簿记法概说》,《会计季刊》1931年第1期,第25页。.
    [3]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6卷5期(1935年11月),第13页。
    [4]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35页。
    [5]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6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13页。
    [1]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6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13页。
    [2]韩东京:《中国古代三脚账思想》,《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年第5期,第97页。
    [3]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42页。
    [4]此时的流水簿已经具有日记账的作用,参见张心澄:《未改良的中式簿记备具已进化的西式簿记的优点》,《会计杂志》第3卷第4期(1934年4月),第82页。
    [5]叶朝钧译《中国旧式的簿记法概说》,《会计季刊》1931年第1期,第8页。
    [6]曹培红:《晋商财务—从龙门账到票号》,《法人杂志》2006年第12期,第74页。
    [1]参阅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121页。
    [2]潘士浩:《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之比较》,《会计杂志》第3卷第1期(1934年1月),第98页。
    [3]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7页。
    [1]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华通书局,民国20年,第9页。
    [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16页。
    [3]张辑颜:《中国金融论》,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第302页。
    [4]叶世昌:《从钱铺到钱庄的产生》,《学术月刊》1990年第5期,第36页。
    [5]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98年4月影印版),第221页。
    [6]苏州市金融志编写组编《浅说苏州钱庄》,江苏省金融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9页。
    [7]秦润卿:《银钱业五十年之回顾》,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年纪念刊)》,银行学会编印,民国37年,第3页。
    [1]宁波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金融志》第1卷,中华书局,1996年,第82页。
    [2]朱彬元:《货币银行学》,黎明书局,1932年,第273页。
    [3]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年,第119页。
    [4]张辑颜:《中国金融论》,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第651页。
    [5]张辑颜:《中国金融论》,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第304页。
    [6]张辑颜:《中国金融论》,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第652页。
    [7]扬州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扬州金融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第54页。
    [8]扬州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扬州金融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1]周葆銮:《中华银行史》第8编第1章,商务印书馆,民国8年,第1页。
    [2]顾准:《中华银行会计制度》,商务印书馆,民国29年,第1页。
    [3]王建忠主编《会计发展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4]本文认为早期改良中式簿记思想的出现以1905年《连环账谱》一书出版为标志。
    [5]这一时期的具体会计方法运用上“四脚账”法与“龙门账”法并存。参见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299页。
    [6]李梦日:《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6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14页。
    [7]康均:《中国古代记账方法——清代记账方法》,《财会学习》2007年第7期,第73页。
    [1]叶朝钧译《中国旧式的簿记法概说》,《会计季刊》1931年第1期,第25页。
    [2]参阅区季鸾著,黄荫普校正《广州之银业》(经济调查处出版,民国21年)第4章。
    [3]张明荣:《钱业会计纲要》,《会计季刊》1931年第2期,第5页。
    [4]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金融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5-48页。
    [5]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6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14页。
    [6]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305页。
    [1]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6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13页。
    [2]交通部财务会计局、中国交通会计学会编写《招商局会计史》(上卷),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118页。
    [3]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16卷第5期(1935年11月),第13页。
    [4]杨汝梅著《新式银行簿记及实务》,中华书局,民国22年,第415页。
    [5]叶朝钧译《中国旧式的簿记法概说》,《会计季刊》1931年第1期,第24页。
    [6]李权时、赵渭人:《上海之钱庄》,上海东南书店,1929年,第71页。
    [7]李权时、赵渭人:《上海之钱庄》,上海东南书店,1929年,第71页。
    [8]范钦书执笔,朱锦昌校阅《钱布相依的南通钱庄业》,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4页。
    [9]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年,第133页。
    [1]张明荣:《钱业会计纲要》,《会计季刊》1931年第2期,第1页。
    [2]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著《江西之金融》,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出版,民国22年,第81页。
    [1]范钦书执笔,朱锦昌校阅《钱布相依的南通钱庄业》,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4页。
    [2]现代会计中一般由会计管理账簿、出纳负责现金收支,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内控原则。
    [3]参见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199页。
    [4]参阅潘子豪著《中国钱庄概要》(华通书局,民国20年)第6章第2节。
    [1]施伯珩:《钱庄学》,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珠算学社1931年影印版,第3编第3章,第28页。
    [2]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钱庄票号证券篇)》,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年,第123页。
    [3]俞允祚:《钱庄业务谈》,《商学丛刊》1935年第1期,第185-187页。
    [4]李权时、赵渭人:《上海之钱庄》,上海东南书店,1929年,第72页。
    [1]郭道扬主编《会计百科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8页。
    [2]施伯珩:《钱庄学》,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珠算学社1931年影印版,第3编第3章,第57页。
    [3]参阅潘子豪著《中国钱庄概要》(华通书局,民国20年)第57-66页。
    [4]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金融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5]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金融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5-46页。
    [1]施伯珩:《钱庄学》,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珠算学社1931年影印版,第3编第4章第57页。
    [2]张明荣:《钱业会计纲要》,《会计季刊》1931年第2期,第11页。
    [3]施伯珩:《钱庄学》,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珠算学社1931年影印版,第3编第5章第83页。
    [1]区季鸾著,黄荫普校正《广州之银业》,经济调查处,民国21年,第119页。
    [2]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206页。
    [1]施伯珩:《钱庄学》,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珠算学社1931年影印版,第3编第5章第86页。
    [2]施伯珩:《钱庄学》,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珠算学社1931年影印版,第3编第5章第83页。
    [3]钱庄对“定期存款”称呼为“长存”,参见张明荣:《钱业会计纲要》,《会计季刊》1931年第2期,第19页。
    [4]陈明光:《钱庄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16页。
    [5]康均:《江浙钱庄会计研究》,《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年第5期,第106页。
    [6]孔祥贤:《大清银行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1]赵友良:《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2]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第26页。
    [3]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第29页。
    [4]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5]宁波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金融志》第1卷,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第114页。
    [6]杨汝梅:《新式银行簿记及实务》,中华书局,民国22年,第423页。
    [1]区季鸾著,黄荫普校正《广州之银业》,经济调查处,民国21年,第119页。
    [2]陈明光:《钱庄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3]转引自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229页。
    [4]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229页。
    [5]孔祥贤:《大清银行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6]徐永祚:《改良中国会计问题》,《会计杂志》,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第5页。
    [7]徐永祚:《改良中国会计问题》,《会计杂志》,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第6页。
    [8]叶朝钧译《中国旧式的簿记法概说》,《会计季刊》1931年第1期,第24页。
    [1]徐永祚:《改良中国会计问题》,《会计杂志》,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第7页。
    [2]李孝林等:《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16页。
    [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2 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2 版,第 21 页.
    [2]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9 页。
    [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897——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93 页。
    [4]同上,第 98 页。
    [1]《公议中国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大概章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897——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98 页。
    [2]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 钱庄 票号 证券篇)》,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 年,第 133 页。
    [3]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 钱庄 票号 证券篇)》,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1994 年,第 133 页。
    [4]贾国杰:《会计事业之演进及其前瞻》,《光华会计期刊》1937 年第 1 期,第 63 页。
    [1]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问题》,《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1 期(1934 年 1 月),第 8 页。
    [2]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问题》,《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1 期(1934 年 1 月),第 8 页。
    [3]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问题》,《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1 期(1934 年 1 月),第 2 页。
    [4]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第 2 页。
    [1]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第 3 页。
    [2]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第 3 页。
    [3]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第 3 页。
    [4]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第 3 页。
    [5]甘允寿:《改良收付簿记之检讨》,《会计学报》第 1 卷第 1 期(1936 年 8 月),第 103 页。
    [6]甘允寿:《改良收付簿记之检讨》,《会计学报》第 1 卷第 1 期(1936 年 8 月),第 103 页。
    [7]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第 5 页。
    [8]刘若:《小规模商号之会计制度》,《会计社刊》 1941 年第 6 期,第 17 页。
    [1]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第 9 页。
    [2]徐永祚:《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会计杂志》第 2 卷第 1 期(1933 年 7 月),第 6 页。
    [3]徐永祚:《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会计杂志》第 2 卷第 1 期(1933 年 7 月),第 7 页。
    [4]参阅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 第 1 章。
    [5]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第 6 页。
    [6]王承志:《中国金融资本论》,光明书局,1936 年,第 94 页。
    [7]朱斯煌:《民元来我国之银行业》,《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年纪念刊)》,银行学会编印,民国 37 年,第 29 页。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897——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第 100 页。
    [2]陈德容:《民元来我国会计之演进》,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年纪念刊)》,银行学会编印,民国 37 年,第 489 页。
    [3]马寅初:《中国之九大经济问题》,朱正直编辑《马寅初演讲与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7 页。
    [4]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年,第 334 页。
    [5]谢霖:《新式会计方法在中国之过去与未来》,《会计杂志》 第 3 卷第 2 期(1934 年 2 月),第 72 页。
    [6]大清银行总清理处编《大清银行始末记》,大清银行总清理处,民国 4 年,第 210 页。
    [1]孔祥贤:《大清银行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51 页。
    [2]孔祥贤:《大清银行行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51 页。
    [3]大清银行总清理处编《大清银行始末记》,大清银行总清理处,民国 4 年,第 221 页。
    [1]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档案出版社,1991 年,第 6 页。
    [2]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 年,第 26 页。
    [3]同上,第 24 页。
    [4]谢霖:《实用银行簿记》(第 1 册),商务印书馆,民国 24 年,第 14-15 页。
    [5]现代会计学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等项目,参见程婵娟主编《银行会计学》(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 2 版)第 10-13 页。
    [6]参见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印《中国银行营业会计规程》(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修改重印,影印版)。
    [7]传票即为现代会计中的凭证
    [1]谢霖:《新式会计方法在中国之过去与未来》,《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2 期(1934 年 2 月),第 73 页。
    [2]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年,第 419 页。
    [3]曾劲:“中华民国时期会计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 年,第 15 页。
    [1]佚名:《暂行银行统一会计制度》,中华书局印行,民国 34 年,第 1 页。
    [2]宁波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金融志》第 1 卷,中华书局出版,1996 年,第 58 页。
    [1]罗权:《晚近银行会计制度改革》,《湖南省银行月刊》第 1 卷第 1 期(1941 年 7 月),第 12 页。
    [2]李耀祖:《我国银行会计制度》,北方中学出版社,民国 25 年,第 11 页。
    [3]陈曾年:《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第 7 页。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金融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年。
    [2]宁波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金融志》(第 1 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3]厦门金融志编委会编《厦门金融志》,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 年。
    [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通志·金融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年
    [5]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市志·金融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年。
    [6]扬州金融志编纂委员会编《扬州金融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年。
    [7]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
    [8]佚名:《暂行银行统一会计制度》,北京:中华书局印行,民国 34 年。
    [9]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印《中国银行营业会计规程》(中华民国 4 年修改重印,影印版)。
    [10]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南京:档案出版社,1991 年。
    [11]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典当 钱庄 票号 证券篇)》,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出版,1994 年。
    [12]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货币篇》,北京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出版,1994 年。
    [13]《武汉金融志》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编《武汉钱庄史料》,[出版地不详],1985 年。
    [14]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料编辑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会计史料选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年。
    [15]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6]交通银行总行编《交通银行史料》第 1 卷(1907—1949),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年。
    [17]交通银行总行编写《交通银行业务会计规程》,[出版地不详],交通银行总行出版,民国 25 年修订版。
    [18]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年。
    [19]大清银行总清理处编《大清银行始末记》,北京:大清银行总清理处,民国 4 年。
    [1]周葆銮:《中华银行史》,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8 年。
    [2]顾准、陈福安:《银行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民国 37 年修订本。
    [3]顾准:《中华银行会计制度》,长沙:商务印书馆,民国 29 年。
    [4]李耀祖:《我国银行会计制度》,北平:商务印书馆,1938 年。
    [5]杨汝梅:《新式银行簿记及实务》,上海:中华书局,民国 22 年。
    [6]冯薰:《银行簿记实用概要》,上海:上海作者书社,民国 23 年。
    [7]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华通书局,民国 20 年。
    [8]施伯珩:《钱庄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珠算学社 1931 年影印版。
    [9]区季鸾著,黄荫普校正《广州之银业》,广州:经济调查处出版,民国 21 年。
    [10]李权时、赵渭人:《上海之钱庄》,上海:上海东南书店,1929 年。
    [11]杨荫浦的《杨著中国金融论》,上海:黎明书局,民国 20 年。
    [12]张辑颜:《中国金融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2 年。
    [13]王孝通:《中国商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5 年
    [14]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年纪念刊),上海:银行学会编印,民国 37 年。
    [15]朱彬元:《货币银行学》,上海:黎明书局,1932 年。
    [16]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编著《江西之金融》,南昌: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出版,民国 22 年。
    [17]谢霖:《实用银行簿记》(第 1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4 年。
    [18]潘序伦:《会计学》(第 2 册),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民国 37 年修订本。
    [19]杨荫薄:《中国金融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5 年。
    [20]联合征信所平津分所调查组编《平津金融业概览》,天津:联合征信所平津分所出版,民国 36 年。
    [21]徐寄庼:《最近上海金融史》,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18 年增改版。
    [22]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概说》,[出版地不详],人文印书馆,民国 22 年。
    [23]贾士毅著《民国续财政史》,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1 年。
    [24]中央储备银行调查处编《上海钱庄概况》,上海:中央储备银行调查处出版,民国 33 年。
    [1]刘平初:《改良中式商业簿记》,广州:学生书店总店出版,1951 年。
    [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年
    [3]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上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年。
    [4]郭道扬编著《中国会计史稿》(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年。
    [5]《会计史研究——历史 现实 未来》(第 1 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年。
    [6]王建忠主编《会计发展史》,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文硕:《文明古国的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年。
    [8]刘常青:《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年。
    [9]交通部财务会计司、中国交通会计学会编写《招商局会计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年。
    [10]陈明光:《钱庄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
    [11]郭道扬主编《会计百科全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年
    [12]孔祥贤:《大清银行行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
    [13]赵友良:《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4]杨端六编《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2 版。
    [16]程婵娟主编《银行会计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 2 版
    [17]陈曾年:《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
    [18]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 年
    [19]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
    [20]《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1897——19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年。
    [21]朱正直编《马寅初演讲与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2]程霖:《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859—1949)》,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年。
    [23]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年。
    [24]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年。
    [25]冯邦彦:《香港金融业百年》,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 年。
    [26]张虎婴编著《历史的轨迹——中国金融发展小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 年。
    [27]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年。
    [28]戴建兵:《中国近代银两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年。
    [29]曾自管译《簿记与会计》,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 年。
    [30]李一翔:《近代中国银行与钱庄关系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年。
    [31]杜恂诚:《近代中国鉴证类中介业研究——上海的注册会计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年。
    [32]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 年。
    [33]李孝林著、毛柏林审《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年。
    [1]徐永祚:《改良中国会计问题》,《会计杂志》第 1 卷第 1 期(1933 年 1 月)。
    [2]佚名:《改良中国会计问题》,《会计杂志》第 1 卷第 1 期(1933 年 1 月)。
    [3]李梦白:《对于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会计杂志》第 6 卷第 5 期(1935 年 11 月)。
    [4]冯柳堂:《吾国古代之会计制度》,《会计杂志》第 1 卷第 6 期(1933 年 6 月)。
    [5]徐永祚:《四柱结算法及其理论与效用》,《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1 期(1934 年 1 月)。
    [6]张心澄:《未改良的中式簿记备具已进化的西式簿记的优点》,《会计杂志》第 3 卷第4 期(1934 年 4 月)。
    [7]佚名:《读者研究》,《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4 期(1934 年 4 月)。
    [8]蔡受百:《改良银行会计之商榷》,《会计杂志》第 2 卷第 5 期(1933 年 11 月)。
    [9]徐永祚:《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会计杂志》第 2 卷第 1 期(1933 年 7 月)。
    [10]孙开镐:《银行会计上之三问题》,《会计杂志》第 2 卷第 1 期(1933 年 7 月)。
    [11]潘士浩:《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之比较》,《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1 期(1934 年 1 月)。
    [12]徐永祚:《改良中式簿记问题》,《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1 期(1934 年 1 月)。
    [13]徐永祚:《银行会计与中国簿记法》,《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2 期(1934 年 2 月)。
    [14]谢霖:《新式会计方法在中国之过去与未来》,《会计杂志》第 3 卷第 2 期(1934 年 2 月)。
    [15]叶朝钧译《中国旧式的簿记法概说》,《会计季刊》1931 年第 1 期。
    [16]张明荣:《钱业会计纲要》,《会计季刊》1931 年第 2 期。
    [17]严曙东:《改良我国会计制度之商榷》,《会计通讯》第 1 卷第 2 期(1939 年 6 月)。
    [18]佚名:《会计常识》,《会计通讯》第 1 卷第 2 期(1939 年 6 月)。
    [19]沈水村:《会计与簿记之区别》,《正谊会计月刊》1940 年第 2 期。
    [20]张嘉植:《何谓簿记》,《正谊会计月刊》1940 年第 1 期。
    [21]俞允祚:《钱庄业务谈》,《商学丛刊》1935 年第 1 期。
    [22]贾国杰:《会计事业之演进及其前瞻》,《光华会计期刊》1937 年第 1 期。
    [23]甘允寿:《改良收付簿记之检讨》,《会计学报》第 1 卷第 1 期(1936 年 8 月)。
    [24]刘若:《小规模商号之会计制度》,《会计社刊》1941 年第 6 期。
    [25]罗权:《晚近银行会计制度改革》,《湖南省银行月刊》第 1 卷第 1 期(1941 年 7 月)。
    [1]叶世昌:《从钱铺到钱庄的产生》,《学术月刊》1990 年第 5 期。
    [2]张颂:《三柱法与四柱法之比较观》,《广西会计》1994 年第 2 期。
    [3]郭道扬《二十世纪中国的会计改革》,《财会通讯》1999 年第 9 期。
    [4]刘常青:《中国会计记账思想的演进脉络》,《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
    [5]李孝林:《龙门账溯源》,《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6 年第 2 期。
    [6]康均:《山西票号的会计制度与会计方法》,《财会学习》2006 年第 7 期。
    [7]曹培红:《晋商财务—从龙门账到票号》,《法人杂志》,2006 年第 12 期。
    [8]刘文文:《无形资产史考》,《现代会计》,2007 年第 3 期。
    [9]康均:《中国古代记账方法的发展——清代的记账方法》,《财会学习》2007 年第 7 期。
    [10]康均:《江浙钱庄会计研究》,《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 年第 5 期。
    [11]韩东京:《中国古代三脚账思想》,《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 年第 5 期。
    [12]何益忠:《变革社会中的传统与现代——1897-1937 年的上海钱庄与华资银行》,《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3 期。
    [1]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 年。
    [2]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1907—1928)”,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系,2006 年。
    [3]曾劲:“中华民国时期会计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 年。
    [4]郑畋:“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西银钱业之嬗变”,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历史系,2007 年。
    [5]王超:“从封建金融机构到中国近代银行”,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2002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