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权是一个新兴的权利形态,虽然尚未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但是由于其对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该权利的研究已成为学界,尤其是环境法学界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
     18世纪以前,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基本上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而消除的。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人口的增加,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已经不能消化人类生产生活所排放出的污染物了。因此生态环境问题赫然呈现在人类面前。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频繁地出现公害事件后,人类发现生态问题已经在慢慢地演化成生态环境危机,且这种危机在日益加重。这不但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开始不断地探索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办法。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因此在如何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对资源予以保护也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又一难题。为此发达国家首先行动起来,尝试各种各样的防治污染的措施和保护资源的方法。实践的发展必然促使理论的更新,以促进人类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理论探索勃然兴起。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法成为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新的法律部门,而其基本权利——环境权也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问题。
     然而由于环境权是在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环境权理论构成中不可避免地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表明要解救生态环境危机人类不能只关注人类自身,还应关注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的存在现状。因为环境危机的产生不仅仅是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也关系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安全问题。因此,在生态环境危机已然发展为全球化的今天,环境权由于其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对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有些力不从心,并不能完全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而应由新的权利来发展它的内涵,以适应人类解救生态环境危机的需求。国内外环境法学界的一些同仁将这一新的权利称之为生态权。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即依此展开。
     本文首先对生态权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从伦理学背景看,生态权的产生经历了从动物解放运动到生物中心论再到生态中心论最后到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转变。这些伦理学思想的发展抛弃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整体论的方法来界定生态权,使生态权从产生之初就具有了大气、宽容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肯定传统法理学所倡导的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审视与反思。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生态权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对环境权予以补充和发展:一是由于环境权内容庞杂,被学者们想象成一个权利箩筐,将所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权利都放入到环境权的权利束中,这也导致了环境权理论内部的不统一。二是因为环境权的主体尚未明确,这也是环境权虽然被学者们所广泛研究但仍未形成定论的原因。主体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环境权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将环境权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生态环境危机的变化。
     那么何为生态权?其属性又如何?这些问题应当进行清晰的阐释。毕竟清晰的概念表达可以为理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项权利,生态权只有具备了权利的要素,才能切实地成为能被法律所规定并体现生态伦理思想的权利。生态权既要解决环境权主体不统一的问题,也要明确回答究竟非人生物体是否能够成为生态权主体的问题。本文认为,生态权的主体只能是人,而绝不能是非人的生物体。因为生态权既要具有生态伦理思想也要具有法律实效,因此生态权应当具有应然性和法定性的属性。同时,生态权由于是人类在尊重生态系统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权利,因此生态权天然的具有权义复合性。
     生态权的存在同其他权利的存在一样是需要有前设的。生态权是对生态规律予以尊重的法律表达,因此生态权的存在是以生态系统具有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前设的。自然界的权利这一理论前设要求要将自然界的权利进行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保护,最为重要的是,自然界的权利是人类必须尊重的,因为自然界在具有权利的同时也具有生态权力,后者就是自然权利被尊重的原因,自然界的任何一员都不可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生态权力的惩罚。自然界除了本身具有权利外,其自身还具有价值。因为自然界并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或物质基础,也不仅仅是为生物的生存创造条件,而是因为自然界具有自身的价值,自然界的价值使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从法理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在肯定生态权的主体只能是人,而绝不能是非人的生物体的同时,还必须要承认和肯定自然的权利和自然的价值,这样才能从理论上解决生态权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问题。但生态权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还有待理论的论证和时间的检验,还需要其他理论的佐证。如我们可以从“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公正思想、公共信托理论、协同进化理论中为生态权存在的正当与合理找到理论支撑。“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尊重生态规律的自然流露,为生态权提供了本土的思想本源。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特殊地位与作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生态公正思想既体现了人对其他物种的公正也体现当代人类对子孙后代的公正。协同进化理论要求自然界物种要协同进化,与生态公正理论一样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生态权的思想来源。公共信托理论则是对政府作为生态权主体的理论支撑。“天人合一”的思想、生态公正的思想、协同进化的理论可以论证生态权为何要以尊重生态规律为前提,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公正思想可以论证生态权主体行使权利的正当性,而公共信托理论在可以论证政府在生态权诸多主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主体监督政府权利的行使提供理论支撑。
     笔者期望生态权的设置能够在尊重与坚持现有法理学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为切实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提供新的思考路径,为现行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在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解决危机的理论对策,进而将理论对策转化为法律制度。本文以生态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范例,尝试用生态权的思想引领法律制度的构建,使生态权这一新的权利形态在法律实践中能有所作为。
Ecological right as a new form right, has not yet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bythe academia. But because of its solution to the ecological crisis,it has put forward a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ideas,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man and nature. So the rights of research has become academic, in particular, is ahot topic of the environmental law academics and cutting-edge issues.
     18 th century ago, the pollutants of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life can be basicallyeliminate by ecological system,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widespread use of the machine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population, he pollutants of theproduction of human life has not eliminated through the ecological system, soecological problems present in before the human being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40'sand 50's the pollution event, the human discovered ecological problems have slowlyevolved into an ecological crisis, and increasingly heavier. This affects not only thenormal life of mankind, and even threatens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itself. Therefore,humans began to explore the way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With the constant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humanresource demand also greatly increases, so how to use ecological resources at thesame time to protection has become an another problem before human. Thereforedeveloped countries first action, try all kinds of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pollution and protect the resources method. Practice will inevitably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the renewal of the theory, the theory of protecting the health of humanbeings and natural resources exalted.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internationalcommunity, environmental law has become a new legal department to resolve the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ir basic rights -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has also become ahot issue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environment right produced in serious pollution threat tohuman health and life safety conditions, therefore it has the tendency of humancentralism. But the ecological ethics study shows that you want to save the ecologicalcrisis humanity can not beonly concerned with human beings, but also concernedabout the presence of other organisms of the ecosystem status quo. Because theenvironmental crisis is not only human survival but also fragment the entire balanceof the ecosystem and safety issues. Therefore, in today's ecological crisis is already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environmental rights bloated because of its anthropocentric tendency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is not fully realized theimportant task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but by the new right to development itsmeaning,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mankind to sa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Domestic and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cademic colleagues call this new right to ecologicalright.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and so starte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rights is analyzed. From theethical background, ecological right experienced from animal liberation movement tobiological theor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heory to the change ofethics. These ethics development abandoned the environment right narrow humancentralism tendency, with the theory of the whole of the method to define the right,make the ecological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duce has the atmosphere,tolerance of the spirit. Ecological right concept is put forward on the development ofenvironmental right on the results.The environment right to be developed, one reasonis the environment right content is a confused, be scholars to imagine a rights case, all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ights into the environment right bundle, this ledto the environment right theory of internal unity; another reason is the environmentright although scholars have extensive research but still not form the verdict. Themain body of unity and directly affect the environment right function. So it isnecessary to the environment right further development, so as to adapt to the change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What is the ecological right? Whe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right?What is the attribute? These problems should be clear explanations. After all, theconcept of the clear expression can be as the theoretical lay the good foundation. As akind of right, ecological right only to have the right to ecological factors, to becomeavailable to make for the law and regulations reflect the rights of ecological ethics.Ecological right to solve the problem both of the subjects of the right of unity, also thenonhuman organisms can be a righ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ecological. This paperargues that, the main body of the ecological right is only human beings must notnon-human organisms. Because ecological right will have both the ecological ethicsthought and the legal effect, and therefore ecological right is to have the right tosexual and legal rule.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ecological rights are based on therespect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natural law, ecological right naturally has right-obligation composited.
     The existence of the ecological right with the existence of other rights is as needto have a before. Ecological right is the ecological law to respect the law, so theexpression of the existence of ecological right on ecological system has natural valueand natural right is the presupposition. The theory of the rights of nature, requirements set before the right to nature on the d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 and morality, and mostimportantly, the rights of nature is human must respect,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right in with also have the power, the latter is the natural right to be respected reason,a member of any nature could not have go against nature, otherwise will be affectedby the natural power punishment. Nature has the right, also has the value. Becausenature does not only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conditions ormaterial foundation, also is not only for biological survival create conditions, butbecause the value of nature that has its own, the value of the natural that according tothe law of nature itself from other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tri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in the main only sure ecological rights is,and must not non-human organisms at the same time, also must be acknowledged andaffirmed the natural rights and natural value, so as to the oretically solve the problemof the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of ecological right to exist. Ecological existence ofthe right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remains to be the theory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test of time, you also need other evidence of the theory. We can see from the idea of"Nature and humanity" ,development thinking, ecological justice ideology, the theoryof public trust, sustainable, co-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logical right to the legitimateand reasonable to find theoretical support. "Nature and humanity" thought in ancientChina thinkers respect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the ecological law, provide the localecological right for the ideological 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embodieshuman in ecological system special position and function, establish the subject statusof the people. Ecological justice reflected the thought of other species of justice alsoreflect contemporary human to future generations of justice. Collaborative evolutiontheory demands nature species to collaborative evolution, and ecological justicetheory is the respect of the laws of nature, is the idea of ecological right source. Thetheory of public trust is the right government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ecologicaltheory support. "Nature and humanity" thought, ecological justice ideas, cooperativeevolutionary theory can be proved right with respect to ecological why the ecologicallaw for the prem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ecological justice thoughtcan be proved right exercise their rights of ecological main justification, and publictrust can be proved in theory, the ecological right many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mainbody, but also for other body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s power to providetheoretical support of exercise.
     I expect ecological right’s settings under the premise of respect and adhere to theexisting jurisprudence theoretic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respect for the laws ofecology to practically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sues new thinking path, theimprovement of the existing legal system to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suppor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crisis to find a theoretical solution to thecrisis response, and thus the theory of countermeasures into the legal system.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public interestlitigation system as an example, try to lead the legal system with the idea ofecological right to build the ecological right to this new right shape can make adifference in the practice of law.
引文
①蔡守秋著:《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①参见吕忠梅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论公民环境权》、《再论公民环境权》、《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等多篇论文。
    ②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①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
    ②张震著:《作为基本权利的环境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版。
    ③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②曹明德著:《生态法新探》,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①参见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0页。
    ①欧阳康著:《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①[美]唐纳德·沃斯特著:《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版,第21页。
    ①“八大公害”事件包括: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熊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具体内容可参见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5-16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①王正平著:《环境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60页。
    ①参见杨通进著:《走向深层的环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②[英]彼得·辛格著:《动物解放》,孟祥森、钱永祥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4页。
    ③[美]纳什著:《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页。
    ①陈泽环、朱林著:《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施韦泽是部分学者的译法,大多数学者译为史怀泽。
    ①[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3页。
    ②[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4页。
    ③[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2-193页。
    ④笔者认为,利奥波德所使用的“土地共同体”的概念,相当于生态系统的意义,但出于对原著的尊重,下文凡利奥波德的观点均将使用“土地共同体”一词。
    ①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33页。
    ②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08页。
    ③这些学者包括:吕忠梅先生、李艳芳先生、朱谦先生、张梓太先生、马晶先生、林萍先生等。
    ④参见陈泉生著:《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106页。
    ⑤参见蔡守秋著:《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96页。
    ⑥参见吴卫星:《环境权概念之研究》,《2002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①蔡守秋著:《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①钱俊生、余谋昌主编:《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版,导论第2页。
    ②根据张文显先生的观点,中外法学家对权利的释义产生过长期且重大影响的学说主要有: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利益说、法力说、可能说、规范说、选择说等。具体内容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309页。但本人比较赞同姚建宗先生将权利定义为正当性的看法。姚建宗先生的观点可参见姚建宗编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22-125页。
    ①关于权利要素的观点参见姚建宗编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23-124页。本文赞同姚建宗先生的结论,据此对生态权予以分析。
    ④蔡守秋著:《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05页。
    ⑤转引自蔡守秋著:《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406-407页。
    ①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23页。①Cf., Ramachandra Guha,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 and Wilderness Preservation:A Third World Critique, in Louis P. Pojman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third edition), wadsworth, 2001,pp.271-276.转引自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们出版社1972年版,第176页。
    ①[美]蕾切尔·卡逊著:《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前言第12页。
    ①[美]蕾切尔·卡逊著:《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前言第9-10页。
    ①[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3页。
    ①李明华:《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学术研究》2004年第1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2页。
    ③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5页。
    ①[印]穆罕默德·泽伐·马赫弗兹·诺曼尼著:《印度环境人权——审视法律规则和司法理念》,王曦、谷德近译,载《亚术环境法杂志》第5卷2000年第2期。
    ①姚建宗:《权利思维的另一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4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8页。
    ①[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文版序第9页。
    ①权利的五个要素包括:利益、主张、资格、力量、自由。参见李步云著:《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①John L. Seitz. The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Basil Blackwell Inc,1988:130.
    ①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②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①自然价值主观论的主要观点有:詹姆斯(W. James)认为,世界本身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只是因为有了人类,世界才变得有价值。他说:“在我们各自的世界中的一切有价值、有趣或有意义的东西,都纯粹是观察者心智的产物。”温德尔班(W. Windelband)认为,客体的价值是人的意志、感觉或体验。价值作为某种特性,在客体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与欣赏它的心灵的关系中。他说:“价值绝不会作为客体的属性而存在,而是在于客体与对它进行鉴赏的人类心智的一种关系。人类心智在接受环境的刺激时,是用它来满足自己的意志与主观欲望,或是感受到的愉悦而作出反应。如果除去意志和感觉,就根本不存在什么价值。”厄本(W. M.Urban)认为,“一个客体的价值存在于它对愿望的满足之中,或广义地说,存在于它对兴趣的满足中。”资料来源:[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49-152页。
    ②[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51页。
    ③[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52页。
    ①[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60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52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52页。
    ①坎宁安著:《美国环境百科全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53页。
    ②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79页。①http://www.ceh.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3&Itemid=58,2011年1月20日访问.②[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7页。③[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④该原则的具体内容详见[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8页。
    ①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吴真:《公共信托原则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①[美]加斯特·哈丁著《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戴星翼、张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萧琛、蒋景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②赵春光:《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①[美]R.H.科斯著:《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②[美]R.H.科斯著:《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①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环境规划院、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合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组研究报告》2006年,第36页。
    ①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①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1页。①参见王金南、万军、张惠远:《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载《环境保护》2006年第19期。②曹明德著:《生态法新探》,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292页。③参见王清军、蔡守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研究》,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④环境保护部《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报告》2010年7月21日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0-07/21/ content_649053.htm,2011年7月4日访问。⑤环境保护部《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报告》2010年7月21日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0-07/21/ content 649053.htm,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7月4日。⑥[美]彼得·S·温茨著:《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70页。
    ①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46页。
    ②参见陈少英著:《生态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32-233页。①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12-13页。②J. G. Merrill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uman rights:conceptual aspects. See Alan E. Boyle & Michael R. Anderson (eds.), Human Rights Approaches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8,pp.25.③叶平:《生态权利概念的历史考察》,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①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9页。
    ②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11页。
    ③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11页。
    ④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1-52页。
    ①钱俊生、余谋昌主编:《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55页。
    1.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姚建宗编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汪劲著:《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汪劲著:《环境法律的解释:问题与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6.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陈泉生著:《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陈泉生著:《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1.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2.蔡守秋著:《调整论——环境资源法学对传统法学理论的反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王灿发主编:《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徐祥民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周珂著:《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曹明德著:《生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曹明德著:《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王树义著:《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吕忠梅著:《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3.王蓉著:《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4.王明远著:《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5.郑少华著:《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7.杨庭硕、吕永锋著:《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自然之友编:《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9.自然之友编:《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30.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1.张震著:《作为基本权利的环境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版。
    32.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33.曹明德著:《生态法新探》,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34.王正平著:《环境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5.杨通进著:《走向深层的环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钱俊生、余谋昌主编:《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7.肖国兴、肖乾刚编:《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8.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9.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陈少英著:《生态税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41.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42.李可著:《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法哲学初探》,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版。
    43.汪劲、严厚福、孙晓璞编译:《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4.卢风著:《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45.吕忠梅主编:《环境法案例辨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版。
    46.何珊君著:《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7.付子堂著:《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版。
    48.李爱年著:《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李艳芳著:《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50.李挚萍著:《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8月版。
    51.董保华等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2.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版。
    53.王蓉著:《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以社会法视角和经济学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版。
    54.赵惊涛、吴真、李昕著:《中俄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55.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6.章海荣编:《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高中华著:《环境问题抉择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8.叶平著:《环境的哲学与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肖主安等著:《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
    60.陈昌曙著:《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任春晓著:《环境哲学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2.张德昭著:《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郑易生等著:《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64.王彬辉著:《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瑞士]克里斯托弗·司徒博著:《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2.[澳]约翰·德赖泽克著:《地球政治学:环境话语》,蔺雪春、郭晨星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3.[美]唐纳德·沃斯特著:《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版。
    4.[英]彼得·辛格著:《动物解放》,孟祥森、钱永祥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5.[美]纳什著:《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6.[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7.[美]蕾切尔·卡逊著:《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2.[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加斯特·哈丁著:《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戴星翼、张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14.[美]彼得·S·温茨著:《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5.[美]丹尼尔·史普博编:《经济学的著名寓言》,余晖、朱彤、张余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6.[日]原田尚彦著:《环境法》,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版。
    1.魏彦芳:《生态权保护的法律探析》,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03期。
    2.矫波:《生态权不应当进入法律的界域》,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06期。
    3.叶平:《生态权利概念的历史考察》,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4.杜群:《“生态法学”基本概念的悖论和法学回归——与刘文燕、刘滨同志商榷》,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4期。
    5.徐昌文:《道家伦理视域中的自然权利观》,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许健、沈展昌:《动物“权利主体论”质疑》,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1期。
    7.王国燕、宋伟:《动物福利法及其相关案例探析》,载《生物技术安全》2003年第1期。
    8.林占发、张骏、张义忠:《动物纳入权利主体范畴之我见》,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可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9.[俄]姆·姆·布林丘克著:《俄罗斯的环境保护与立法权》,刘洪岩译,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3期。
    10.刘湘溶、王彬辉:《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6期。
    11.周斌:《环境权:理念而非权利》,载《学术交流》2008年第5期。
    12.郭英华:《环境权还是环境法益?——权利背景下对环境权的反思》,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6期。
    13.李艳岩:《基于宪法的中俄公民环境权比较研究》,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
    14.曹明德:《论生态法律关系》,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15.王瑞霞:《权利的研究路径》,载《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6.彭光华:《论环境权利》,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7.崔义中、李维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权利冲突分析》,载《河北学刊》2010年第5期。
    18.刘文燕:《生态法律关系主体分析》,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4期。
    19.宁清同:《浅析生态法律关系的要素》,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0.李宏:《环境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的困境》,载《科技与法制》2010年第13期。
    1. Nancy K. Kubasek, Gary S. Silverman, Environmental Law (Fourth Edition), New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2. Steven Ferrey, Environmental Law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Aspen Law &Business, 2001.
    3. Roger W. Findley and Daniel A. Farber, Environmental Law (Fifth Edition), WestGroup, 2002.
    4. Zigmunt J.B. Plater, Robert H. Abrams, William Goldfarb, Robert L. Graham,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Nature, Law and society (Second Edition), WestGroup,1998.
    5. Donald K. Anton, Dinah Shelt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uman righ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6. Arne Naess, 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Philosophical Inquiry, VolⅢ,1986.
    7. Arne Naess,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ical Movement: ASummery, Inquiry 16(spring 1973).
    8. Albert Schweitzer, The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and Ethics. LondonCharles & Black 1946.
    9. Bill Devall and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 SaltLake City: Peregrine Smith Books, 1985.
    10. Cf. J. B. Callicott, Animal Liberation: A Triangular Affair, in Donald Scherer andThomas Attig (eds.), 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 Prentice-Hall, 1983.
    11. John Passmore, 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Western Traditions, London: Duckworth,1974.
    12. Joseph R. Des Jardin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Philosophy, Wadsworth Group 2001.
    13. Paul W. Taylor, Biocentric Egalitarian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Vol.3 (Fall1981).
    14. Petra K. Kelly: Nonviolence Speaks to Power, Center for Global NonviolencePlanning Project, 1992, P.22.
    15. W. H. Murdy, Anthropocentrism: A Modern Version. Science, 187(1975).
    16. Ra Machandra Guha, Radical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nd WildernessPreservation: A Third World Critique, in Andrew Brennan, ed, The Ethics of theEnvironment, (1995),P.239-251.
    17. Richard N. L. Andrews. Managing the Environment, Managing Ourselves: AHistory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 Policy.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University Press, 1999.
    18. Tom Regan, Animal Right, Human Wrongs, Environmental ethics, Vol.2,(Summer 1980).
    19. Paul W. Taylor, Respect for N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66-67.
    20. Peter. Singer, Not for Humans only: The place of Nonhuman in EnvironmentalIssues, Manuel Velasquez and Cynthia Rostankowski Edited: Ethics, Theory andPractice, Prentice-hall, Inc1985.
    21. Paul W. Taylor, The Ethics of Respect for Nature, Environmental Ethics, Vol.3(Fall 1981).
    22. Petra K. Kelly: Nonviolence Speaks to Power, Center for Global NonviolencePlanning Project, 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