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洽谈中互动语境化策略及言语礼貌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内语言学界,对电子商务几乎无人问津,对商务洽谈的研究,也多限于依照传统理论诠释其礼貌语言策略。本文尝试突破这一模式,挖掘互动语言学带给商务洽谈及礼貌研究的启示,将其经典理论——互动语境化策略理论与电子商务洽谈相结合,引入互动、语境提示和会话推理等概念,运用甘柏兹倡导的解析法,对传统言语礼貌策略理论予以多维度的探讨。
     论文主要结合案例,归纳电子商务洽谈流程、语境特征及网语特征,从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上全面解析互动语境化策略理论内涵、运用及其对电子商务洽谈的指导意义,进而探寻互动语言学带给礼貌研究的启发。在此基础上,联系电子商务洽谈中不同言语现象,诸如间接言语、谎言和沉默等,运用互动语境观,全方位、多层次地探析以Brown和Levinson言语礼貌策略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礼貌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研究发现了电子商务洽谈语境特征和会话策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语境化策略的重要作用,并发现传统的礼貌研究的片面性、简单化、理想化、标准化所带来的问题,进而提示了传统的静态研究无助于揭示语言真相,不利于指导语言实践;区分了会话、言语、交际和互动四个概念,主张在语篇层面上进行动态的、全面的、结合语境并联系社会网络的会话分析以深化礼貌研究。还揭示了真实、自然、动态的语料对语言研究的重大意义,并说明面向社会的应用研究方向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语言实践和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找到语言学对电子商务研究的一个契合点,借用互动语境化策略理论跳脱了已往商务洽谈的研究的老路子。在对礼貌的研究上,本文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参照了非本质主义的研究对其解构分析,从而尝试摆脱成见与预设对探索的影响,并具有跨学科研究特点。大胆尝试运用新理论解决“新”“老”问题,并把“交际”和“言语”区分开来,关注非语言因素的交际作用,提倡并实践了面向社会、面向应用、面向口语的语言学研究。在语料选择上,注重真实、动态、自然的语料;在语料分析中,借鉴学习甘柏兹的解析法,注重从宏观的语篇分析与微观的细节分析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来把握语料,更容易揭示语料的本质。
     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积极尝试了互动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找寻语言学与电子商务的研究契合点,也为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乃至为指导留学生的商务汉语学习和文化感知提供参考。而在语料选择上,较好地符合互动语言学研究对语料的要求,可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自然真实的语料。
The linguists engaged in the business negotiation's research in China, fail to give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e-business. Some scholars' researches, are only interested in the strategies of speaking politenes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but nearly nobody has yet probed into the e-business negotiati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y have adopted, is either Geoffrey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or Brown and Levinson's Universals of Politeness. These theories have been questioned or criticized by some researcher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because the context in which real language is used has been largely simplified.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jump out of this research pattern. The emergence of Interactioonal Linguistics offers us certain helpful hints a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discover, pertaining to the studies of both politeness phenomena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Integrating the general views of Interactioonal Linguistics, especially about interaction, contextualization cues, discourse inference and the analytical method adopted and advocated by Gumperz, with the concrete cases of e-business negoti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adopts the opinions of Interactional Contextualization Strategies, the basic theory in the book,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tudies the linguistic strategies of politeness in e-business negotiations from a new angle. Moreover, it attempts to explore deficiencie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classical politeness theories, to which Brown and Levinson's Universals of Politeness i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representative, from many angl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 so as to display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ontextualization Strategies of Interaction, the theory on behalf of Interactioonal Linguistics, i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business negotiation.
     The study finds not only the complex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context features and discourse strategies in e-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actional Contextualization Strategies, but also discovers the questions from the one-sided traditional politeness study which is of simplification, ide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It objects that the static research of tradition is no use to the revelation of the truth in linguistic study or to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practice. Differentiating some concepts, such as discourse, speech,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his dissertation carries on dynamic,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a discourse plane relating the concert context and the social network so as to deepen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and language. It also prov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to apply real, natural and dynamic language materials in linguistic study so as to discover and resolve actual problems through the applied research route facing the society, which has provided a new mentality for the language practice and the related discipline research.
     The innovation of this research lays in that it has found a research conjunction site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e-busines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al contextualization strategies in e-business negotiation distinguishing in the illustration of politeness strategy as traditional study. Adopting the non-essentialism viewpoint without prejudice or supposition, the thesis regards politeness as a dynamic concept and deconstructs it to a certain extent so as to conduct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olving the‘old’and the‘new’problems with the new theory. Giving enough attention to non-language forms in communication, and real, dynamic and natural linguistic materials,this thesis advocates the linguistic research facing society, facing application and facing spoken language. In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s, it has profited from the analytical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materials from many angl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 so as to display the essence.
     The study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both e-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politeness is an area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As it has found the conjunction site of e-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politeness, this dissertation proves its active attempt and the reference value to other disciplines’’research. It will make the contribution not only for other disciplines’related research but also for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directing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commercial Chinese. Since its linguistic materials conform to the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well to the language material request, this dissertation may provide some valuable materials hopefully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引文
1李品媛:《现代商务谈判》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3.
    2郭秀闳等:《商务谈判制胜艺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2.
    3周鑫燚,王应锁主编::《电子商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
    4限于资料采集和保存手段的限制,我们只研究运用网上会话工具,通过键盘文字输入而进行的商务洽谈.
    
    5陶红印:《〈交际语言译从〉总序》载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6克里斯特尔著,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86.
    7徐大明:《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1-2.
    8高海洋翻译整理:《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1.
    9 Selting, M. & Couper-Kuhlen, E. (eds.).. Studies in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A].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1.转引自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现代外语》(季刊)2003年第4期第411页.
    10谢朝群:《什么是互动语言学》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摘要2003.
    11孙咏梅:《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与互动社会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7(2)106-107.
    12 John J. Gumperz: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onal Sonciolinguistics《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1-10.
    18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中文版自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
    19徐大明:《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2.
    20 Gumperz.J. 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转引自孙咏梅:《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方法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57.
    21毕继万:《西方CP和PP与中国汉人的礼貌原则》第三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论文1983;王鹏举、李文红:《人际互动中的礼貌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10)124-125;李静、任素贞;《语篇对比视角下的礼貌准则与使用》《考试周刊》2008(3)73-74;杨路平;《仪式性辩论中的礼貌策略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7页;赵巍:《中西面子维护言语策略及变化趋势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中文提要.
    22 Fraser,B. :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 (14)
    23甘柏兹指出:“现在我们把“言语(speaking)”和“交际(communication)”完全区分开来.言语只牵涉到语言,而交际不只是言语交际,还包括非言语交际,比如体态,您还可以通过服装穿着来达到交际目的.当然言语仍然是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把交际定义成互动,实际上交际总是互动的,那么这两个概念就没有太大区别.细小的区别在于交际总是有意图的,是为了表达什么.但有的行为并不是有意的,比如不由自主地大哭,你并不想交流,但是有‘动’.”(高海洋翻译整理:《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14-15).
    24参看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3-124.
    2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2.
    26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A、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2)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B、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努力是你说的话是真实的.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C、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要有关联;D、方式准则(Mammer Maxim):要清楚明白.1)避免晦涩的词语; 2)避免歧义; 3)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4)说话要有条理.
    27这三条礼貌准则分别是:1)不要迫使——适应于正式礼貌场合;2)予以选择——适应于非正式礼貌场合;3)让人感到舒服——适应于亲密场合.她认为,人类言语交际行要受制于两条潜在的语用规则:明了和礼貌.
    28这六条准则的具体细则分别为:A、得体准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人的观点.1)尽量不让别人吃亏; 2)B尽量多使别人得益.B、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1)尽量少使自己得益;2)尽量多让自己吃亏.C、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1)尽量少贬低别人; 2)尽量多赞美别人.D、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赞扬.1)尽量少赞誉自己;2)尽量多贬低自己.E、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1)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2)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F、同情准则(Symp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1)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2)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29参见李熙宗《陈望道佚文〈修辞学发凡〉第九版付印题记“释读”》2005 (1)2.
    30参见黄翠莲《本地人为何听不惯的士文明用语》《武汉晨报》2004年4月12日B38版.
    3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60.
    32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30.
    3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陈松岑:《礼貌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束定芳:《试论Geoffrey Leech的语言观和人际交际修辞理论》《外语研究》1990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马庆株《指人参与者角色关系趋向与汉语动词的一些小类》《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胡壮麟、方琰:《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9;徐盛桓《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中国语文》1999 1;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外国语》1998 3.
    
    38参见黎运汉;《商务语言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
    39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4月中文摘要.
    40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10页.
    2胡庚申:《怎样对外科技商务谈判——语言策略与技巧》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3.
    3按照目前规定,电子邮件、QQ聊天记录、软件、电子文档等各类信息,都可以成为电子证据,但前提是必须先经过指定机构认定,因为电子数据比较脆弱,可以被人为地破坏、篡改或删除.参见百度知道:《法律认可QQ聊天记录可以做为有效证据吗?》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535125.html另外,阿里巴巴商人论坛,也曾专题讨论过类似问题,《阿里贸易通的聊天记录能不能作为证据?》,有律师主张聊天纪录具有一定的证据作用.http://club.china.alibaba.com/forum/thread/view/5_21949504_.html
    4参见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76-82.
    5何自然陈新仁2004《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08.
    6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7何自然陈新仁2004《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09.
    8语境特征,亦称语境构成要素,如我国学者陈望道归纳出语境六要素:“何故、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如”.(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第2版第7-8).但Hymes主张的是言语事件,我们注重的交际互动事件,本文有意对二者加区别。
    
    10方括号内为系统提示语,笔者注.
    11祝畹瑾:《语码转换语际标记式》《国外语言学》1994(2)11.
    15吴恩锋、全晓云:《詈语的语用认知价值探讨》《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2).
    16 Key的中文译名,有译成“评价”(何自然、陈新宇)、“格调”(陶红印)、“口气”(劳允栋)等。我们这里姑且采取字表义,而译为“线索”。.Bateson认为,没有一个语句的含义可以离开一个合适的框架而得到解释.一个本来是严肃的命题,只要说话人把这个意思用开玩笑或讽刺之类的口气说出来,这句话有可能被理解成完全相反的意思.讽刺、开玩笑和严肃的陈述就是不同的话语框架,相应的证据就是指示这些框架的口气.在文献中,有的学者还把类似框架这样的概念追溯到哲学家Peirce关于符号的引得属性(Indexicality of Sign)的理论.框架在词汇语义学和互动语言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互动语言学中,实际互动中语言的表达的性质也被解释成谈话人之间的话语框架交换的过程(何自然、陈新宇:《当代语用学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10;红印:《<交际语言译从>总序》载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总序第4页;劳允栋:商务印书馆2004 314-315).
    17刘友华、汪晟:《论网络诈骗及其预防对策》《网络安全月月谈》2008(1)71.
    18刘向阳、杨茜:《绕开网络诈骗的陷阱》《计算机安全》2005(4)74.
    19李巍:《网络诈骗防范初探》《当代经理人》2003(1)21.
    20网络语言,简称“网语”.“网语”的界定并不统一,这里指借助电脑与网络进行交际互动所使用的语言及符号.参见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月;许竹君、林伦伦:《网络语言论略》《外语电化教学》2006(4);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007年4月;陈娴《:网络语言考察》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百度百科《:网语》http://baike.baidu.com/view/27157.htm#1;刘超:《网络语言及其建设构想》http://edu.sy.jl.cn/blog/u/njqxmxx/archives/2008/16641.html;另见南方论坛:林伦伦教授就“网络语言、方言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网友在线交流http://www.southcn.com/nfsq/scene/ht/200510240466.htm.
    21 Sachks(1995)认为“会话的一个特征就是每次有一个人,至少是一个人,不多于一个人发话”.转引自周乐乐:《QQ聊天中话轮转换的跨文化分析》《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71.
    22梁卉:《网络语言的会话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7(1) 103.
    
    1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71.
    2又译为“语境暗示”、“语境化线索”等(参见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参见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09.
    4参见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00.
    
    5参见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73.
    6转引自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73.
    7参见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09-219
    8参见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19.
    10祝畹瑾《语码转换语际标记式》《国外语言学》1994(2) 11.
    
    12任荣:《对“小姐”与“madam”词义嬗变的社会语言学思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1)113
    13祝畹瑾《语码转换语际标记式》《国外语言学》1994(2) 11.
    16参见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7-78.
    17参见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22;黄赟琳、覃儒奎:《论非言语行为(沉默)的文化内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9.
    18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4.
    19参见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24;王璟:《对跨文化商务谈判中非语言交流的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4月.
    20杨小梅(2000)曾论及话轮结构对互动的影响,本文支持这一意见。参见杨小梅:《会话的社会语言学分析》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4月第68-69页。
    
    21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22赵文学:《美英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31.
    23 Ide, S. On the notion of‘wakimae’:Toward an Integrated Frmakework of Linguistic Politeness. [J] Mejiro Linguistic Society 1992 298-305
    24张玉彪:《礼貌难以承受距离之近——兼评Leech的礼貌准则》《巢湖学院学报》2006(1)151.
    
    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60.
    2此图制作中有参照苏承志主编《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9.
    4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
    5朱涌河:《间接言语的礼貌性》《丽水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3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91-96.
    6冉永平:《礼貌的语用研究》http://www.cpra.com.cn/ycoe/Html/Article/523.html
    7参见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66-181.2;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下)》
    8侯国金:《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山东外教教学》2002(4) 12;陈丽红:《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的关系》《考试周刊》2008(7) 189.
    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孙亚:《心理表征与礼貌的得体性》《外语教学》2002(1)
    11转引自谢朝群林大津:《礼貌与欺骗》《第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论文》http://www.cpra.com.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08
    12张晓:《“善意的假话”分析》《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56-60;黄苇:《善意谎言的语用阐释与语用价值》《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2-74;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3《圣经·诗篇》十二章2节.
    14璎桐编辑:《教会孩子诚实守信自律》中青网http://xinli.youth.cn/fmjl/200709/t20070903_582479.htm
    15 Barnes, J. A. A Pack of L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y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转引自谢朝群林大津:《礼貌与欺骗》《第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论文》http://www.cpra.com.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08
    16杨晓蓉、何明烈:《基于语用角度的“谎言”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80.
    17有意说谎指说谎者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并且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掩盖错误,欺骗别人;无意说谎指说谎者并没有什么自觉的说谎目的,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目的,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说谎,而前者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说谎.
    18章丽霞、杨舒:《谎言运算机制初探》《外语学刊》2007(4)44.
    19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Searle, J. R..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20 Grice, H. 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1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12-21
    22 Kecskes I.:Contextual Meaning and Word Meaning熊学亮、曲卫国主编《语用学采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7-138
    23 Xie, C., Z. He & D. Lin: Politeness: Myth and truth [J]. Studies in Language2005(29) 431-461;林大津、谢朝群:《礼貌与真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16-20.
    24转引自谢朝群林大津:《礼貌与欺骗》《第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论文》http://www.cpra.com.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08
    25谢朝群:《礼貌研究的实践转向》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38页.
    26贾强:《心智的修炼——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 26.
    27 Thomas著,宗世海等译:《言语应对中的意义》暨南大学华文学, 2004.转引自杨路平:《仪式性辩论中的礼貌策略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7-8页.
    28高树钦:《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29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30参见杨宽兴:《揭卸谎言最后的外壳——读杨建利<开展全民说真话运动>》http://www.aboluowang.com/comment/data/2007/1204/article_6797.htm
    
    31刘国辉:《言语礼貌·认知期待·语境文化规约》《外语教学》2005(3)25.
    32参见陈杰;《“非真诚参数”在中国式“礼貌”和“面子”中的运作机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3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0:241-242.
    34蒋景阳、曹玉米:《从面子理论看沉默的语用功能》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5 No.12 P66.
    35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
    36许之所、沈璞:《策略性沉默运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95-598.
    38黄赟琳、覃儒奎:《论非言语行为(沉默)的文化内涵》《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9-80.
    39参见谢朝群、何自然:《质疑“礼貌策略说”和“礼貌规范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谢朝群、李冰芸:《语言礼貌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山东外语教学》2006(1)20;韩瑞、刘国辉:《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礼貌认知解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9)31-32.
    40参见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2004年5月;谢朝群、李冰芸:《语言礼貌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山东外语教学》2006(1)20-21.
    41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外国语》2001年第5期;李英杰:《影响话语礼貌程度的两对对立因素》《语言文字应用》2007(10)60-62.
    43甘柏兹语高海洋译:《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14-15.
    44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2004年5月.
    45参见张绍杰、王晓彤,1997,《“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现代外语》第3);李军:《使役方式选择与社会情景制约关系分析》《现代外语》2001(4),转引自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2004年5月第10页.
    46参见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2004年5月第10页.
    47高佑梅:《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7)21
    48郭熙:《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3)22-24
     49参见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外国语》1998(3)18-22.
    [01]陈松岑:《礼貌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0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第2版
    [03]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0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05]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06]郭秀闳等:《商务谈判制胜艺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0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
    [08]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09]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0]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2]胡庚申:《怎样对外科技商务谈判——语言策略与技巧》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13]贾强:《心智的修炼——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
    [14]克里斯特尔著,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劳允栋:《英汉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黎运汉:《商务语言教程》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7]李品媛:《现代商务谈判》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18]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9]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0]林伦伦:《澄海方言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3]苏承志:《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4]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5]西植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6]熊学亮、曲卫国:《语用学采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7]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8]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9]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0]周鑫燚,王应锁主编::《电子商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2]《圣经》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发行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承印
    [33] Brown, P. & S. C.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4] Gumperz.J. Discourse Strateg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5]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Press 1983
    [01]毕继万:《西方CP和PP与中国汉人的礼貌原则》第三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论文1983
    [02]陈丽红:《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的关系》《考试周刊》2008年第7期
    [03]甘柏兹著,高海洋译:《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04]甘柏兹著,高一虹译:《互动社会语言的发展》《中国社会语言学》2003年第1期(创刊号)
    [05]高海洋翻译整理:《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06]高佑梅:《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07]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
    [08]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09]郭熙:《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10]郭熙:《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新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汉语学习》2006年第5期
    [11]韩瑞、刘国辉:《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礼貌认知解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
    [12]侯国金:《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山东外教教学》2002年第4期
    [13]黄翠莲:《本地人为何听不惯的士文明用语》《武汉晨报》2004年4月12日B38版
    [14]黄赟琳、覃儒奎:《论非言语行为(沉默)的文化内涵》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6期
    [15]黄苇:《善意谎言的语用阐释与语用价值》《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6]蒋景阳、曹玉米:《从面子理论看沉默的语用功能》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5, No.12
    [17]李静、任素贞:《语篇对比视角下的礼貌准则与使用》《考试周刊》2008年第3期
    [18]李军:《使役方式选择与社会情景制约关系分析》《现代外语》2001年第4期
    [19]李梦莉:《语境化策略与外语口语教学》《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20]李明洁:《会话推理与交际图式》《修辞学习》2003年第1期
    [21]李巍:《网络诈骗防范初探》《当代经理人》2003年第1期
    [22]李熙宗:《陈望道佚文〈修辞学发凡〉第九版付印题记“释读”》《修辞学习》20052第1期
    [23]李英杰:《影响话语礼貌程度的两对对立因素》《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0期
    [24]梁卉:《网络语言的会话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5]廖美珍:《“目的原则”与目的分析》(上、下)《修辞学习》2005年第3-4期
    [26]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现代外语》(季刊)2003年第4期
    [27]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对修辞学研究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8]林大津、谢朝群:《礼貌与真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9]刘国辉:《言语礼貌·认知期待·语境文化规约》《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30]刘友华、汪晟:《论网络诈骗及其预防对策》《网络安全月月谈》2008年第1期
    [31]彭建武:《从信息界域理论看礼貌行为》熊学亮、曲卫国主编《语用学采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2]任荣:《对“小姐”与“madam”词义嬗变的社会语言学思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3]束定芳:《试论Geoffrey Leech的语言观和人际交际修辞理论》《外语研究》1990年第4期
    [34]孙亚:《心理表征与礼貌的得体性》《外语教学》2002年第1期
    [35]孙咏梅:《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方法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36]孙咏梅:《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与互动社会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7年第2期
    [37]陶红印:《〈交际语言译从〉总序》载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8]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外国语》1998年第3期
    [39]王鹏举、李文红:《人际互动中的礼貌原则》《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年第10期
    [40]王秋端:《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性的关系》《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41]谢朝群、何自然:《质疑“礼貌策略说”和“礼貌规范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42]谢朝群、李冰芸:《语言礼貌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
    [43]谢朝群、李冰芸:《体验·语言·模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44]谢朝群、林大津:《体验认知·惯习·语言礼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45]谢朝群:《什么是互动语言学》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摘要2003
    [46]徐大明:《约翰·甘柏兹的学术思想》《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47]徐盛桓:《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中国语文》1999第1期
    [48]徐玉臣:《阅读教学中的语境化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第3期
    [49]许之所、沈璞:《策略性沉默运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0]许竹君、林伦伦:《网络语言论略》《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第4期
    [51]杨梅、贺新全:《语境化策略与大学英语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月专辑
    [52]杨晓蓉、何明烈:《基于语用角度的“谎言”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3]张丽萍、应学凤:《谎言的构成要素和语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54]张绍杰、王晓彤:《“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现代外语》1997年第3期
    [55]张晓:《“善意的假话”分析》《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56]张滢:《“黑箱-灰箱-白箱”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管理论坛》2006年第23期
    [57]张玉彪:《礼貌难以承受距离之近——兼评Leech的礼貌准则》《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8]章丽霞、杨舒:《谎言运算机制初探》《外语学刊》2007年第4期
    [59]赵文学:《美英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0]周乐乐:《QQ聊天中话轮转换的跨文化分析》《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1]朱涌河:《间接言语的礼貌性》《丽水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2]祝畹瑾:《语码转换语际标记式》《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2期
    [63] Gumperz John J.: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64] Kecskes I:Contextual Meaning and Word Meaning熊学亮、曲卫国主编《语用学采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08-415
    [65] Liu Y.:Cooperation and Purpose:Grice, Habermas, and Beyong熊学亮、曲卫国主编《语用学采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7-138
    [01]陈杰:《“非真诚参数”在中国式“礼貌”和“面子”中的运作机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02]陈娴:《网络语言考察》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03]高树钦:《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04]黄媚媚:《礼貌大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语言中的实现》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年6月
    [05]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4月
    [06]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07]秦勃:《顺应理论观照下礼貌原则的不足》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08]唐黎卿:《礼貌研究述评》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09]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0]王璟:《对跨文化商务谈判中非语言交流的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4月
    [11]谢朝群:《礼貌的实践转向》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2]闫志梅:《语用学视域的礼貌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13]杨路平:《仪式性辩论中的礼貌策略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4]杨小梅:《会话的社会语言学分析》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4月
    [15]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标注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
    [16]赵巍:《中西面子维护言语策略及变化趋势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17]周舒:《礼貌研究的认知视角》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18]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01]阿里巴巴商人论坛:《阿里贸易通的聊天记录能不能作为证据?》http://club.china.alibaba.com/forum/thread/view/5_21949504_.html
    [02]百度知道:《法律认可QQ聊天记录可以做为有效证据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535125.html
    [03]百度百科:《网语》http://baike.baidu.com/view/27157.htm#1
    [04]南方论坛:林伦伦教授就“网络语言、方言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网友在线交流http://www.southcn.com/nfsq/scene/ht/200510240466.htm
    [05]刘超:《网络语言及其建设构想》http://edu.sy.jl.cn/blog/u/njqxmxx/archives/2008/16641.html
    [06]冉永平::《礼貌的语用研究》http://www.cpra.com.cn/ycoe/Html/Article/523.html
    [07]任翔辉:《我和“巴拿马商人”刚刚的对话》http://club.china.alibaba.com/forum/thread/view/51_1286687_.html 2004-05-29 11:46.
    [08]谢朝群林大津:《礼貌与欺骗》第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论文http://www.cpra.com.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308
    [09]杨宽兴:《揭卸谎言最后的外壳——读杨建利〈开展全民说真话运动〉》http://www.aboluowang.com/comment/data/2007/1204/article_6797.htm
    [10]璎桐编辑:《教会孩子诚实守信自律》http://xinli.youth.cn/fmjl/200709/t20070903_582479.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