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产业开放式保护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幼稚产业保护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指在18世纪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就提出了这一主张,此后美国便对国内发展尚很幼稚的产业进行高关税保护,而成功实现了工业化;说它全新,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更新的速度逐步加快,在WTO框架下的自由贸易不断发展,因而对幼稚产业保护必须有全新的观念、发展的眼光、全球化的思维和开放的理念。
     一些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都曾运用过产业保护政策,甚至直到自由贸易理念已被多边的、具有广泛成员参加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所规范的今天,这些国家的幼稚产业保护政策仍然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运用着,即使是自认为是自由贸易理念代表的美国,也没有做到将国内产业“全方位”地推向世界竞争舞台。自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指导实践以来,成功的国家有一些,但为数并不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很注重保护自己的幼稚产业,但是多数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各国对幼稚产业保护时常常出现保护程度过强。实际上,过度保护几乎是普遍现象,其对社会经济运行以及产业成长的不良影响是相当广泛和深刻的。
     一个国家,特别是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国内幼稚工业,如何将外向型发展与国内产业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是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加入WTO后将走向全面开放。大开放局面为中国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问题。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原来在相对封闭的体制中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体系,遇到的外部挑战愈来愈激烈,以往中国只有个别产业在局部范围内参与了国际竞争,而大量产业还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一些民族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甚至一些国有大企业,在参与局部国际竞争中都往往处于劣势,若参与全面竞争,形势将更不乐观。中国产业如何能在全方位开放的形势下。不被各个击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一些幼稚产业的快速成长、成熟,具备国际竞争力,从而强固我们的工业体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成果——“适度保护”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幼稚产业开放式保护”的新理念。主要观点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护幼稚产业,应以引入竞争,培育竞争环境为主线,对幼稚产业进行适度保护,即在引进竞争的同时给产业发展在国际法允许范围内的扶植,使幼稚产业在竞争中发展,在保护中成长。并提出了中国对幼稚产业开放式保护的新思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是,在开放条件下对幼稚产业保护选择的标准、保护的手段选择,特别是如何培养幼稚
    
    产业成长的竞争环境等问题.本文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经济理论以及博弈论
    研究方法对幼稚产业保护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本文共分八章内容对以上观点进行阐述。
     1.绪论部分。首先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的必要性、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的
    普遍性、幼稚产业保护实践操作难以把握、幼稚产业的过度保护现象严重以及我
    国在开放环境下如何进行幼稚产业保护等角度阐述了本选题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两大对
    立学派的唯一的共识点,是产业经济理论中的产业成长的重大理论问题,但是长
    期以来,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以规避竞争来保护幼稚产业,等产业
    成熟后再参与竞争。然而,在贸易自由化及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来自国
    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已越来越不给幼稚产业以发展成熟的时间,以规避竞争为核心
    思想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贸
    易理论结合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尝试从不同层面对幼稚产业保护理
    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并力争使
    两大理论的结合研究有新的突破。这是本选题的理论意义。
     从实践意义_L:讲,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都曾运用过产业保护政策,特别是幼稚产业保护政策。
    但是由于幼稚产业保护在实践中操作复杂、保护度难以把握,除了美国、日本、
    韩国等国取得较好的效果,多数发展中国家保护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中国加入
    WTO后,各项政策法规将不断与国际接轨.WTO允许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
    并未对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有具体规定.我们应如何运用其规则,借鉴各国(包
    括本国)幼稚产业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准确选择应保护的幼稚产业,以
    及如何对幼稚产业确定一套科学的产业保护程序和机制,己是当务之急。这是本
    选题的现实意义。
     本章对产业、幼稚产业以及产业保护等概念的界定进行厂讨论,认为,幼稚
    产业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而明确了本文所用概念的涵盖和围。
     在此基础上木章对幼稚产业保护合理性和反对幼稚产业保护观点进行了深入
    讨论,从而从理论上加深了对幼稚产业保护问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
     最后,木章对国内外幼稚产业保护问题的研究动态进行J’较详细的阐述,认
    为在保护强度、保护产业的选择标准和保护手段等方?
Protection to infant industries is either an ancient and new topic. The reason why it is said to be an old one is that it was advocated by Alexander Hamilton, the first Minister of Ministry of Finance of USA in early 18th century. Since then, the government adopted high-tax policy to protect domestic industries, extremely young at that time, which led to successful industrialization.
    The reason why it is said to be a new topic is that the updating pace for industries is speeding up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free trad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WTO, we should have a new and global vision on the issue of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Actually, most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have adopted protective policy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even until today, when the free trade notion is ruled by WTO, which has attracted comprehensive participants, the above-mentioned countries still, more or less, take the protective policy as an effective methods. A good example is USA,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representative of free trade advocators, has not pushed its domestic industries comprehensively on the global competitive stage.
    The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erms of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ve policy carrying out are that most countries have adopted excessive protection over infant industries which led to loss rather than success.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it is a critical, practical and unavoidable issue that how to protect the domestic industrie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 to integrated the out-oriented development with domestic industry protection for the purpose of speeding up the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penness has placed great impact positively on Chinese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lso brought the issues such as economy security and industry security.
    How to avoid the crashing down of major industr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comprehensive opening, one critical point is to ensure certain infant industries to develop fast and stably to be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dvances a new theory of "open-style protection to infant industries" on the basis of "proper protection theory" put forward by other researchers.
    Main poi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ization, competition strategy should be employed in the process of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The new way of protection to infant industry
    6
    
    
    should be in open-style differing from traditional way of protection.
    Main issu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standards and methods selected to protect infant industries, especially how to foster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infant industries.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terms of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using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Game Theory.
    There are 8 chapters in this paper: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selected from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necessity of the protection to infant industrie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trade protection, the difficulties to operate in the process protection, the severe phenomena of over-protection and new ways to protect infant industr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en environment. Chapter 2 The Core Thought of Theories of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The author summaries the core thought of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theories as follows: the protected targets are defined as young and competitive industries compared with similar foreign industries, whenever the industries enter mature stage, the protection can tend to be loose; the main method adopted are tariff and non-tariff measurements; the main purpose of protection is to protect productivity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e to strengthen the efficiency of productivity continuously This paper also gives comment on the individual theories of 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on various development stages. Chapter 3 New Challenge
引文
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民主德国)京特·法比翁克:《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成新轩、俞会新:《经济自由之神——亚当·斯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日)大河内一男:《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弗·李斯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卷,“国际贸易竞争”词条;第2卷,“新生工业”词条;第3卷,“边干边学”词条、“重商主义”词条。
    8.(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瑞典)贝蒂尔·奥林:《区域间贸易和国际贸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日)丹尼斯 R. 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J.菲尔德:《国际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美)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3.(美)戴维·B.约菲、本杰明·戈梅斯—卡斯:《国际贸易与竞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5.伯恩斯,《世界文明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6.海闻等:《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张谦:《战略性贸易政策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1.许统生:《战略贸易政策模型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2.胡昭玲:《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陈绵水、赵应宗:《国际贸易》,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6.(瑞典)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何新:《从重商主义到国有制民族社会主义》,香港《明报月刊》1987年7期。
    28.恩格斯:《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又译成《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9.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30.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1.仲鑫:《贸易保护与中国外贸政策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库。
    32.陈飞翔:《论适度保护》《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第3期。
    33.徐景元:《试论新贸易保护》,[硕士论文],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
    34.王普光等:《关税理论政策与实务》,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5.邹正方:《开放条件下的数量限制贸易政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6.金祥荣、田青、陆青:《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卜伟:《美国贸易保护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38.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9.佟家栋:《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与经济利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1.傅殷才、颜鹏飞:《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经济思潮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姜绍华:《关于对外开放与产业保护的再思考》,《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43.刘泰英、吴荣义主持:《关税政策与产业保护之研究》,台湾经济研究所,中华民国77年7月。
    44.陈飞翔:《论对外开放与民族工业的发展》,《财贸经济》,1998年第2期。
    45.吴春山、张颖:《民族产业保护:政府采购应助一臂之力》,《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46.陈广汉:《论后发性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与产业保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47.程连升:《企业国际股权融资与国内产业保护》,《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8.冯德连:《对外贸易政策扶持目标产业的理论与策略》,《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
    49.侯云先:《幼稚产业关税保护研究——中国轿车产业保护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50.侯云先、于英川:《WTO下的幼稚产业适度保护体系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1.徐达奇:《幼稚产业保护的理论研究及其保护措施探讨》,《华东经济管理》,1999年第1期。
    52.李莅:《中国幼稚产业的保护研究》,(硕士论文),江西财经大学,1999年。
    53.李秀香:《开放式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54.董书慧:《加入WTO与幼稚产业的保护》,《国际经贸》,2000第4期。
    55.冯德连:《论对外贸易中保护幼稚产业的原则和措施选择》,《经济问题》,1997第10期。
    56.许统生:《新幼稚工业论及其实际应用的障碍》,《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57.乔治.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规制》,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8.(英)多纳德.海等:《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60.戴伯勋 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61.咎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臧旭恒 徐向艺 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夏大慰、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4.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65.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66.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股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7.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8.陈建安:《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周新生:《产业兴衰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0.(美)库兹涅茨、西蒙:《现代经济增长》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7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2.张幼文:《当代国家优势——要素培育与全球规划》,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73.张伟:《后发优势与贸易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美)潘卡基·格玛沃特:《产业竞争博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
    75.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6.(日)青木昌彦、金滢基、奥野一藤原正宽:《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77.刘佐太:《市场竞争论——环境、市场、对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78.罗美娟:《证券市场与产业成长》,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9.刘钧霆、王厚双:《西方战略贸易政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80.李志军:《怎样打造“技术壁垒”的矛与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81.赵永清:《关税减让的社会经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3期。
    82.姜彦福:《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观察报告(1999~2000)》,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卢福财:《关于企业国际股权融资与国内产业保护的几个问题》,《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0年第3期。
    84.(美)埃兹拉·F·沃格尔:《战后日美经济发展回顾》,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页。
    85.(美)G.C.菲特、J.E.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6.周敦仁:《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制度性的》,《国际金融报》,2002年第6期。
    87.祁峰、杨宏:《日本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及启示》,《经济纵横》,2001年12期。
    88.黄斌、黄少锐:《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发展》,《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89.薛敬孝、白雪沽:《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0.曾昭诚、成志明:《战后日本汽车工业产业组织合理化及其借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91.江之永:《“日本衰退论”的时代》,《环球管理》,2001年11期。
    92.王志平:《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产业保护研究》,《经济学动态》,1995年10期。
    93.张悦:《日本企业集团:发展经验与启示》,《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94.张学军:《椎型企业集团——日本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源泉》,《中外企业家》,1996年第3期。
    95.王立军、黄和春:《日本产业政策:演进、工具与特点》,《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第3期。
    96.阎莉:《日本入关前后产业政策选择与贸易自由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97.李曼为、贾祯:《入世看台:日本30年贸易立国》,《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01月10日第二版。
    98.孙晓梅:《日本经济起飞阶段的产业政策》.《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增刊。
    99.(美)坎特罗主编:《日出日落:向工业废弃的神话发起挑战》,New York John Wiley a nd Sons出版社,1995年版。
    100.宋佐东、陶桂华:《韩国入关后对汽车工业的扶植及其启示》,《山东交通科技》,2000年4期。
    101.钟阳胜:《赶超型经济增长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2.金明善、车维汉:《赶超经济理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3.张伟:《后发优势与贸易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4.张亚斌、周琛影:《再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第3期。
    105.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6.(英)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7.盖文启、王缉慈:《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6期。
    108.钱运春:《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09.吴欣:《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人民日报》,2000—02—01(5)。
    110.孙桂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贸易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1.(美)理查德·隆沃思:《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危机》,三联书店出版,2002年版。
    112.白树强:《全球竞争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神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3.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114.韩世坤:《九十年代全球跨国并购的产业分布及其演变趋势预测》,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11期。
    115.史忠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116.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117.曹建海:《过度竞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8.《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安全》,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第8页。
    119.胥和平:《WTO与中国产业重组》,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120.宋小红:《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南开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121.罗肇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太平洋学报》,1998年第4期。
    
    
    122.秦海、李宝民:《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战略研究与管理》1998年第1期。
    123.许统生:《开放中的贸易保护准则与实证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第3页。
    124.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5.罗龙:《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开放度问题——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1989年。
    126.于新东;《跨国公司和东道国的产业保护与产业安全》,《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6期。
    127.成其谦:《合作创新的全球化趋势——跨国策略联盟》,《技术经济》,2001年11期。
    128.王缉慈、童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群——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129.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30.唐海燕:《适度开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1.曹建海:《过度竞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2.约翰·斯托普福德、苏珊·斯特兰奇:《竞争的国家 竞争的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3.WTO商贸丛书编写组:《通用国际商贸法规汇编》.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134.国家经贸委反倾销反补贴办公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知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35.国家经贸委产业损害调查局:《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法律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36.高永富等:《WTO与反倾销、反补贴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7.周林彬、郑远远:《WTO规则例外和例外规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8.杨荣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精解》,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9.左海聪:《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再探》《法商研究》,2003年1期
    140.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1.王述英、姜琰:《论产业全球化和我国产业走向全球化的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142.任勇:《我国产业保护的有效性分析》,《亚太经济》,1997年第5期。
    143.罗良忠:《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在我国产业保护中的应用》[硕士论文],西南交通大学,1997年。
    144.李荣林、张岩贵:《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45.黄天华:《WTO与中国关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6.王厚双:《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147.王韶玲:《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148.段晓东:《贸易政策理论与中国的贸易政策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库。
    149.蒋国庆焦芳:《加入WTO与中国产业竞争力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0.何维达:《中国“入世”后的产业安全问题及其对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1.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加入WTO之际的行业经济与证券市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2.张玉卿、郑志海:《入世与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合法保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2年版。第193页。
    153.刘德喜:《WTO与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4.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55.吴建伟:《国际间产业竞争与市场容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6.谢伟:《规模经济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中国技术经济科学》,1995年第4期。
    157.罗良忠、贾志水:《我国产业保护成本收益分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58.田飞:《论新经济环境下我国外贸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5期。
    159.熊贤良:《WTO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160.祝合良:《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工业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61.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2.张幼文 黄仁伟:《制度竞争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163.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64.陈尧、梁家祥、朱洪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关于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战略搭配的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6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持编撰:《2003中国产业发展蓝皮书》,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66.李羽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度量与比较》,《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67.史炜:《中国入世各产业开放时间表与对策》,羊城晚报出版社,2001年版。
    168.陈荣辉:《经济开放与经济发展——对中国贸易重构与产业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科学基金会,1998年。
    169.韩德强:《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70.钟明:《重返关贸总协定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和对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1.黄新:《发展中国家战略产业生命周期与关税保护问题研究》,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1年。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库。
    172.黄彦:《我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度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
    173.季如锋,李振中:《中国如何应对WTO反补贴协议》(上),《中国经济时报》,2000-08-03。
    174.张经:《保护国内市场的新击点——再论入世后行业协会对中国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
    175.黎燕等:《WTO体制下行业协会及其垄断行为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编《经济法学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经济法学术讨论会(2002年)论文集》,第229—243页。
    176.陈春洁、李小东:《中国入世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7.张小济、隆国强:《加入WTO和对外开放战略》,《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178.孙南申:《关税减让对中国产业的影响与相应法律对策》,《法学评论》,1995年第3期。
    179.大卫·沃尔:《中国的开放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0.姜绍华、李百汉:《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与产业保护问题》,《理论前沿》1998年9期。
    181.隆国强、张小济:《新战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几个战略问题》(上、下),《国际贸易》,2000年第4期。
    182.王允贵:《21世纪初期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改革》,2000年第2期。
    183.姜勇、刘华:《对我国关税降低条件下产业保护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第6期。
    184.孙明:《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3期。
    185.刘世锦:《中国汽车工业在开放中培育竞争优势》,《上海证券报》2001/04/07。
    186.贺俊:《论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
    187.金敏:《贸易自由化与我国产业保护》,《统计与决策》,2001年10期。
    188.盖文启、王缉慈:《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6期。
    189.吕斌超、任荣明:《全球产业链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思路》,《探索与争鸣》,2001年期11期。
    190.何维达:《中国“入世”后的产业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1期。
    191.陈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民族经济》,《当代思潮》,2000年期5期。
    192.张小蒂、李晓钟:《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
    193.何枫、冯宗宪、曾凡银:《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产业发展及其升级战略》,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194.于新东:《中国加入WTO后产业保护与产业安全研究及对策》,《学习与探索》,2000年2期。
    195.张雪荣:《从国际经验看入世后我国政府的产业保护措施》《商业研究》,2002年1期。
    196.王云霞:《论建立我国产业保护机制》,《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
    197.郑长军、任师东:《论中国加入WTO后对产业的保护》,《江汉论坛》,2001年3期。
    198.董书慧:《加入WTO与幼稚产业保护》,《国际经贸》,2000年第4期。
    199.罗士菊:《“入世”后中国政府保护观念转变和相应保障措施的研究》,《北方经贸》,2001年7月号总200期。
    200.余永定、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1.温彬:《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游戏规则与中国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202.张晓:《中国进口产品保障措施实践指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203.刘德喜:《WTO与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4.沈玉良:《多边贸易体制与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05.刘李胜等:《中外支柱产业的振兴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06.周茂清:《“入世”与国内产业的合法保护》,《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
    207.史炜:《中国入世各产业开放时间表与对策》,羊城晚报出版社,2001年版。
    
    
    208.张幼文、伍贻康:《重构优势:入世后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9.郭克莎等:《差距与赶超——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210.宫占奎:《WTO规则与中国产业命运》,天滓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1.余良军、于建东:《入世后行业走势及命运》,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212.赵英:《中国产业政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13.房宏琳、王林平:《发展性保护:入世新形势下我国的幼稚产业扶持原则》,《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3期。
    214.李洪:《中国汽车工业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5.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6.尹翔硕:《试论关税对工业发展的保护作用和促进作用》,见喻晓松:《走向21世纪的中国关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17.宗明华:《复关与幼稚产业选抒》,《国际贸易》.1993年第4期。
    218.潘洁:《中国汽车产业成长策略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4页。
    219.刘玉萍:《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220. J. A. Schumpeter (1954),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21. Hamilton, Alexander, The Reports of Alexander Hamilton, New York, Harpers, 1964(original editions 1790—91), p. 138.
    222. Brander, J. and B. Spencer (1981), Tariffs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p.14, pp. 371—389.
    223. Brander, J. and B. Spencer (1983), International R (D Rivalry and Industrial Strateg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p.50, pp.707—722.
    224. Brander, J. and B. Spencer (1984), Tariff Protection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H·Kierzkowski (e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Basil Blackwell.
    225. Brander, J. and B. Spencer (1985), 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18, pp.83—100.
    226. H. G. Schaef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rend Analysis, London, 1995, P. 39.
    227. Lancaster, K.(1980), Intra-industry Trade Under Perfect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10.
    228. Grossman, G. &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eonomy[M], The MIT Press, 1995, p 16.
    229. H. G. Schaef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rend Analysis, London, 1995, P. 39
    230. Donald A. Hay, Derek J Morris, Industrial Economies, Theory And Evidence, Oxford Univeristy Press, 1978, pp. 85-95.
    231. Dilip K. Das(1998),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Changing Composition of Asian Exports, The World Economy, Vol. 21 No. 1, pp. 121-141.
    232. David Morelli(1999), Tests of Structural Change Using Factor Analysis in Equity returns,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 p. 6, pp. 203-207.
    233. Eden S. H. Yu, Chi-Chur Chao(1998),On Investment Measures and Trade, The World Economy, Vol. 21, No. 4, pp. 549-561.
    
    
    234. Corden, W. M.(1985), Protection, Growth and Trade, New York.
    235. Brainard, S. L. and Martimort, D.(1997), Strategic Trade Policy with Incompletely Informed Policymake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 Vol. 42: pp. 33—36.
    236. Grubel, H. G. andJohnson, H. G. (1971), Effective Tariff Protection, Geneva.
    237. Jones, L. E. and Manuelli, R. E. and Rossi, P. E.: On the Optimal Taxation of Capital Incom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7, Vol. 73: pp. 93—117.
    238. Pearce, D. and Stacchetti, E. (1997), Time Consistent Taxation by Government with Redistributive Goal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 72: pp. 282—305
    239. Protection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ssay in Honor of W. M. Corden. Oxford, 1987
    240. Gersbach, H. (1998), On the Equivalence of General and Specific Control in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Science. Vol. 44(5):pp. 730—735.
    241. Alfred Marshall (1920),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The Macmillan Company, London, p. 465.
    242. Corden, Costs and Benefits of Protecction, OECD: 1985.
    243. Corden, Protection, Growth and Trade. New York, 1985; Protection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ssay in Honor of W. M. Corden. Oxford: 1987.
    244. Corden. W. M. 1974, 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Welfa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 28—31.
    245. Krugemr, A. O. 1984, Trade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Ⅰ, ed. R. W. Jones and P. B. Kenen,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p. 91—92.
    246. Bhagwati, J. N., Trade in Servic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Discussion Paper: No.307,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umbia University, 1986; Ciemhout, S. and Henry Y. W., Learning—by—Doing and Infant—Industry Prote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Columbia University, 1986; Mayer, W., The Infant-Export Industry Argument. Canadin Journal of Economics, XVⅡ(1984), pp. 249—269.
    247. Herbert G. G. and Harry G. J., Effective Tariff Protection. Geneva, 1971; Grossman, M. G. and Horn, H., Infant-Industry Protection Reconsidere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vember, 1988, 767—787: Farrell, J., Moral Hazard as an Entry Barrier.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XVⅡ(1986), pp. 440—449.
    248. J. A. Schumpeter, 1954,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49. Richard D. Goff(1987), A Surve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Combine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pp. 384~385.
    250. John H. Jackson, The Uruguay Round and the Launch of the WTO: Significance and Challenges,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Multilateral Trade Frame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And U. S. Implementing Legislation5,12(Terence P. Stewarted ,1996)(stating that "sovereignty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to define as nations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dependent.").
    251. DIKEN, P. Global Shift[M].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Ltd. Second edition. (1998) pp.207—210.
    252. Robert E. Hudec,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GATT Legal System. Gower, 1987, p.27.
    253. GATT, Analytical Index: Guide to GATT Law and Practice, 6th Edition (1994).
    254. Bernard M. Hoekman and Michel M. Kosteck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 From GATT to W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236.
    
    
    255. GATT, Analytical Index: Guide to GATT Law and Practice, 6th Edition (1994), pp. 460-474.
    256. Michael J.Trebilcock and Robert Howse, The Regal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econdedition, Routledge, 1999, p.371.
    257.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 New York, 1990, p. 6.
    258. Reinganum, J.,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Diffusion of New Technology.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b. Vol. 12: 618-624.; Reinganum, J., On the Diffusion of a New Technology: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1a. Vol, 48: pp. 395-405.
    259. Ordover, J.and Willig, R., Antitrust for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Assessing Research Joint Ventures and Merger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5, Vol. 28:pp. 311-333.
    260. Harhoff, D, Strategic Spillovers and Incentiv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cience. 1996, Vol. 42(6): pp. 907-925; Steffen, Z., Strategic, R&D with Spillovers, Collusion and Welfar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 1994, Vol. 42(4):pp. 375-393; Leahy, D.and Neary, J. P., Public Policy towardas R&D in 01Igopolistic Indus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Vol. 87: pp. 642-662.
    261. Stewart, M. B., Noncooperative Oligopoly and Preemptive Innovation without Winnertake all.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3 ,Vol. 97(4): 681-694; Reinganum, J. F.Uncertain Innov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Monopol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3, Vol.73(40:pp.741-748; Grossman, G. M., Shapiro, C., Dynamic R&D Competi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1987, Vol. 97(6): pp. 372-3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