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的文化解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政治的文化因素,及其对当代的影响与启示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其规范性、系统性还不够深入。本文以中国传统政治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文化的理论,以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对中国传统政治的矛盾冲突加以总结,并分析其存在的根源,通过文化批判和继承,进一步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政治的产生、发展与特征,在探讨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同时,深刻揭示其历史局限性。文章主要内容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中国“大一统”政治格局形成的地理环境为主题,分别对有利于统一的地理条件即丘陵与平原的分布及其作用、华北平原的独特政治功能,不利于统一的地理条件即多种性地貌造成的交通不便与区域差异以及政治统治对自然差异的强化进行分析,论述了“大一统”君主专制政治的历史必然性即地理环境对“大一统”政治需要的适应以及民族战争对“大一统”的强化与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以中国传统政治的血缘宗法文化为主题,分别从血缘宗法文化的形成即国家政治与血缘文化的整体性、血缘宗法文化与专制政治的契合,血缘文化的基本特征即血缘宗法文化的独特性、血缘宗法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混同性、血缘宗法文化影响的延续性进行分析,特别对血缘宗法文化的混同性中“政治组织与家族组织的合一、君统与宗统的合一和国家的政治观念与家庭的宗法观念的合一”进行了“三合一”的概括阐述,论述了血缘宗法文化对传统政治的影响即早期国家结构中的宗法文化的影响、血缘宗法文化影响力的弱化趋势、君主专制的新变化。
     第三部分,以中国传统政治的社会本位文化为主题,分别从社会本位文化的形成及价值目标即社会本位文化系统的形成、社会本位文化系统的价值目标,社会本位文化的基本特征即义务本位的单向性、角色本位的名教性进行分析,论述了社会本位文化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即形成了义务本位的文化体系、构建起“礼”的义务规范体系、显现了角色本位的文化特性。
     第四部分,以中国传统政治的符号文化为主题,分别对符号文化的基本形态即政治符号——综合分析、思想符号——以政治神话为例、建筑符号——以宫殿为例进行分析,论述了符号文化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即政治符号的功能、政治神话的功能、祭祀礼仪的功能、宫室建筑的功能,阐述了四者叠加生成一种新的观念,形成无形的软性服从力,共同完成相同或相似的政治功能,共同昭示皇权的权威。
     第五部分,以中国传统政治的伦理文化为主题,分别从伦理化的形成即文化制约政治组织生成机制的形成、伦理文化的基本特征即伦理文化与儒学相契合、伦理文化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进行分析,论述了伦理文化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即伦理文化对政治组织运行的制约、伦理文化对君权的制约、伦理文化对专制政治的功效。
     第六部分,以中国传统政治的“圣王政治”文化为主题,分析论述了“内圣外王”政治文化的外在合理性即“王”的权力和“圣”的义务、“圣”的道德和“王”的权力、“王”的事功和“圣”的道德,揭示了“内圣外王”政治文化的内在矛盾性即“圣王合一”的现实虚幻性、“内圣外王”政治文化的本质虚伪性、“内圣外王”的反文化性。
     文化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文化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选择的价值标准和基本原则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诚然,文化工作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我们不守旧复古,更不主张用传统政治文化来指导现代化建设。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深刻阐述中国传统政治历史局限性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从而进一步阐明当代中国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构建符合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的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与客观选择。
How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its influences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with great concer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Many researchers have discussed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but its systematicness and normalization is still not enough.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pply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critical theory of Marxism, taking deep interpretation of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sum up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onflicts and analyze its origin. Through the cultural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we can get a further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At the same time of discussing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rationality this paper also reveals its historical limitation profoundl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theme is about Chinese "grand unification" political structur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t analyzes a variety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uniform, that is, the distribution of hills and plains and the unique political fun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It also analyz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convenient traffic caused by varied landforms,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uniform. It discusses political domination in strengthening na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monarchy, that is, the adaptation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 "grand unification" politics and the strengthening force of ethnic wars to it.
     The theme of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lood patriarchal clan. It analyze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blood patriarchal clan namely the country politics and the unity of blood culture, from the unification of blood patriarchal clan and autocracy, from the basic feature of blood culture namely the typical of blood patriarchal clan culture, from the mix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lood patriarchal clan and politics and the lasting effect of blood patriarchal clan.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combine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nd clan organization,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monarchy domination and blood domin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concept of country politics and the concept of clan blood. It tells them briefly and state the role blood patriarchal clan plays in the traditional rule namely the influence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in the early country structure the weaken impact of the blood patriarchal clan and the new change of absolute monarchy.
     Let us regard the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as the third theme, and analyze it from the forming of social standard culture which can also be called the forming of social standard culture system, the value of the target of the social standard culture system,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tandard culture, that is, obligations based one-way and norm nature of the role-based. It discours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standard cultur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including the forming of the obligation-based cultur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ceremony" voluntary system of norms, and show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le-based.
     Part IV focused on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t i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symbols, political symbols and ideological symbol-a political myth, for example, the architectural symbol-when analyze Palace, we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al functions of political symbols, the functions of political myth, ritual etiquette of the function, the function of the palace building and described the four superimposed to generate a new concep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visible soft obey power and accomplish the same or similar political function to clear the authority of the imperial power.
     PartV takes the ethical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as the theme, we can analyze it from these following aspects:the formation of ethics, that is, the 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constraining politic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ical culture, that is, the agreement of the ethical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and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 eth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rights. It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the ethical culture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that is, the restraint of ethical culture upon political organization and monarchical power, and the effect of ethical culture on the authoritarian politics.
     Part VI takes the Sage politics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as the theme, we expound the external rationality of the Sage-inner and Monarchy-outer political culture, that is, the power of the Monarchy and the duty of the Sage, the mortal of the Sage and the power of the Monarchy, and the feats of the Monarchy and the mortal of the Sage. As a result, we reveal the inner contradictions of the Sage-inner and Monarchy-outer political culture, that is,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real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age of the Monarchy, the hypocrisy and the counter-culture of the Sage-inner and Monarchy-outer political culture.
     Cultural criticism is to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critique of Marxism chose the value of standards and basic principles should be the "essence, to its dregs. Indeed, the cultural work in China's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hav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we are not old-fashioned retro, do not advocat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o guide the modernization.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profoundly expounded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contemporary China has chosen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suited to their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to build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itional modern national culture values and objective selection.
引文
①林甘泉:《怎样看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1期。
    ①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②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5-116页。
    ①《诗经·小雅·北山》。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①顾乃忠:《地理环境与文化——兼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的方法论》,《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3-24页。
    1毛曦:《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1年3期。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5页。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999年版,第97页。
    ①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9页。
    ①《礼记·丧服小记》。
    ②陈澔:《礼记集说》,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③《礼记·祭法》。
    ①《左传·恒公二年》。
    ②《礼记·坊记》。
    ③张荫麟:《中国史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61页。
    ①思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页。
    ①《易传·序卦》。
    ②严复:《社会通诠·译序》。
    ③《尚书·尧典》。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
    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34页。
    ①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4页
    ②《论语·子路》。
    ①王三山:《宗法家族组织与中国专制政治》,《法学评论》1998年2期。
    ①《史记·夏本纪》。
    ②《吕氏春秋·季秋纪》。
    ①《左传·桓公六年》。
    ②《尚书·秦誓中》。
    ③《尚书·泰哲上》。
    ④《墨子·亲士》。
    ①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②《白虎通义·宗族》。
    ③《左传·隐公八年》。
    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②《国语·晋语》。
    ①《史记·五帝本纪》。
    ②《十三经注疏》。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论语·子罕》。
    ②《论语·宪问》。
    ③《墨子·天下志下》。
    ④《老了》37章。
    ⑤《韩非子·解老》。
    ⑥《韩非子·主道》。
    ①《孟子·尽心上》。
    ①《论语·颜渊》。
    ②《庄子·天地》。
    ③《孟子·滕文公》。
    ①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①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9页。
    ①科思:《文化人类学基础》,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②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①《论语·颜渊》。
    ②《荀子·正名》。
    ③《荀子·荣辱》。
    ④《礼记·曲礼上》。
    ⑤《管子》卷三《五辅》。
    ①《左传庄公十八年》。
    ②《礼记·曲礼上》。
    ③《论语·八佾》。
    ①《四书集注·中庸》。
    ②《春秋繁露·顺命》。
    ③《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④《孟子·万章下》。
    ⑤《孟子·梁惠王下》。
    ①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8页。
    ①《礼记·曲礼上》。
    ②《春秋左传》。
    ③《论语·卫灵公》。
    ④《荀子·大略》。
    ⑤《礼记·效性》。
    ①《礼记·仲尼》。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
    ③《左传·文公十五年》。
    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⑥《左传·襄公十三年》。
    ⑦《左传·隐公十一年》。
    ⑧《礼记·礼运》。
    ①《二程语录》卷1。
    ②《朱子语类》卷13。
    ③《孝经》。
    ④《释名·释典艺》。
    ①《二程遗书》卷5。
    ①《荀子·君道》。
    ①竹内郁郎主编:《大众传播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9页。
    ①《韩非子·十过》。
    ①《礼记·经解》。
    ①《礼记·王制》。
    ②《史记·五帝本纪》。
    ③《礼记·礼器》。
    ④《礼记·曲礼》。
    ①李恭忠:《“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①亚伯纳·柯思:《权力结构符合象征》,台湾金枫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
    ②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①何平:《论政治神话及有关政治范式的神话》,《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1期。
    ②《孟子·万章上》。
    ③《尚书·西伯勘黎》。
    ④《史记·项羽本纪》。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史记·陈涉世家》。
    ②《史记·高祖本纪》。
    ③《史记·吕后本纪》。
    ④《史记·高祖本纪》。
    ⑤《潜夫论·本政》。
    ①《资治通鉴·炀帝大业六年》。
    ②《资治通鉴·炀帝大业六年》。
    ①《宋史·方腊传》。
    ②《元史·顺帝二》。
    ①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2页。
    ②《礼记·祭统》。
    ③《礼记·礼运》。
    ④《礼记·祭统》。
    ①《礼记·王制》。
    ②《礼记·礼器》。
    ③《礼记·礼器》。
    ①《明史》卷47。
    ①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2页。
    ②《礼记·礼器》。
    ①《礼记·燕义》。
    ①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页。
    ②《礼记·祭义》。
    ③《礼记·曲礼下》。
    ①《礼记·祭义》。
    ①《史记·高祖本纪》。
    ①《商君书·修权》。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孟子·万章上》。
    ①《周易·系辞》。
    ②《尚书·刷官》。
    ①《孟子·告子下》。
    ②《吕氏春秋·士节》。
    ①《国语·晋语》。
    ②《管子·形势解》。
    ③《左转·文公十三年》。
    ①《论语·学而》。
    ①《孟子·离娄上》。
    ②《荀子·君道》。
    ③《荀子·致上》。
    ④《荀了·王政》。
    ①《释名释典艺》。
    ②《管子·任法》。
    ③《韩非子·二柄》。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八佾》。
    ①《中庸》。
    ①《论语·公治长》。
    ②《论语·述而》。
    ③《孟子·告子下》。
    ④《荀子·臣道》。
    ⑤《尚书·周书·蔡仲之命》。
    ⑥《尚书·周书·召诰》。
    ①《贞观政要·论政体》。
    ②《贞观政要·论仁义》。
    ①《春秋繁露·王道通》。
    ②《二程外书》卷4。
    ①《荀子·富国》。
    ②《伊川易传》卷2。
    ③《春秋繁露·考功名》。
    ④《春秋繁露·诸侯》。
    ⑤《论语·了路》。
    ⑥《荀子·性恶》。
    ①《二程遗书》卷25。
    ②《尚书·周书·梓材》。
    ③《大学》。
    ④《论语·子路》。
    ①《中庸集注》引郑玄注。
    ②《墨子·公孟》。
    ③《潜书·抑尊》。
    ①《孝经·庶人章》。
    ②《孝经·士章》。
    ③《孝经·卿大夫章》。
    ④《孝经·诸侯章》。
    ⑤《孝经·天了章》。
    ①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②颜元《朱子语类评》。
    ③李塨《恕谷后集》卷4。
    ①《陈亮集》卷3。
    ②《孟子·公孙丑下》。
    ③《春秋繁露·诸侯》。
    ①《朱文公文集·答陈同甫书》。
    ①《韩非子·说疑》。
    ①《贞观政要·论政体》。
    ①《吕氏春秋·慎势》。
    ①《抱朴子·审举篇》。
    ②《晋书·刘毅传》。
    ③《旧唐书·王起传》。
    ①《朱文公文集·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①《后汉书·仲长统传》。
    ②《全三国文》卷46。
    ③《抱朴子·诘鲍篇》。
    ④《两周书·损益》。
    ⑤唐甄:《潜书》。
    ⑥《墨子·尚同》。
    ①《庄子·天地》。
    ①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页。
    ①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①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人民出版社,1989、1983、1993年版.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江泽民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年.
    [8]陈独秀.陈独秀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9]严复.严复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10]孙中山.孙中山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11]胡适.胡适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12]梁启超.梁启超文选[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13]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中华书局,2006年版.
    [16]钱穆.国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梁章钜.枢垣纪略[M].中华书局,1984年版.
    [18]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张荫麟.中国史纲[M].三联书店,1955年版.
    [20]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1]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十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李艳丽.政治亚文化.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因素分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林甘泉.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张固也.管子研究[M].齐鲁出版社,2006年版.
    [25]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M].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6]徐经.雅歌堂文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7]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陈占安,孙蚌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0]洛克.政府论(上、下)[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1]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2]约翰·密尔.论自由[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M].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4]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5]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6](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7](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9](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0](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1](英)亚当·斯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2](英)欧内斯特·巴尔.英国政治思想[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3](法)米涅.法国革命史[M].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4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5]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46]米诺斯.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7]尤金·N·科恩.文化人类学基础[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8]罗杰·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9]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0]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1]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5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54]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M].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5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56]韩思琦.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J].三峡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7]李红文.公共健康与公共政策:建构一种规范性分析框架[J].哲学动态,2011年第4期.
    [58]张华,李利.试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的基础及其所形成的特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9]秦德君.社会体制与社会管理:一种社会学规范分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60]田杰.现代性风险中的政治仪式与文化认同——关于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回顾与思考[J].青年探索,2010年第1期.
    [61]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J].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62]袁金丰.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走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性特质角度探究[J].天府新论,2009年6月.
    [63]李瑞清,李蓉蓉.政治象征:概念、特征与功能[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4]吴从祥.纬书政治神话与禹形象的演变[J].齐鲁学刊,2009年第3期.
    [65][美]张玉萍(著)张旭东,李杨(译).文化大革命中政治仪式的失灵[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66]王海洲.政治仪式的权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论与实践的政治学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67]郑国.近代革命运动与破除迷信——以徐州城隍庙为主的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68]李海青.当代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公共理性——种规范性的分析[J].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
    [69]谢晖.论规范分析的三种实证方法[J].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
    [70]郭家骥.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71]魏治勋.“规范分析”概念的分析[J].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72]邰鹏峰,董艾辉.中国传统政治的文化特征[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73]唐慧玲.神话中的政治——关于柏拉图克洛诺斯政治神话的解读[J].哲学史学研究,2007年10月号上旬刊.
    [74]马敏.政治象征/符号的文化功能浅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5]李三虎.纳米伦理:规范分析和范式转换[J].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6期.
    [76]罗春祥.论地理环境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J].北京教育,2006年第12期.
    [77]朱成全.对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争论的科学哲学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8]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J].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79]商爱玲,周振超.政治符号:民本思想的功能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0]马敏.政治象征符号的工具价值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81]王志耕.造神运动:显性上帝向隐性上帝的转换[J].外国文学,2004年第6期.
    [82]马敏.政治象征:作为权力技术和权力实践的功能[J].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2期.
    [83]陈学凯.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和结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4]顾乃忠.地理环境与文化——兼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的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5]秦德君.“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一种政治学的规范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6]马敏.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4期.
    [87]肖滨.知识分子与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J].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88]姜建忠.北宋真宗朝的造神迷信活动及其影响[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89]张湘:中国“伦理型”传统文化之成因初探[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90]张文德.试论“龙文化”与刘邦的“造神”依据[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91]包通法,唐灵芝.论符号的文化性和民族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92]毛曦.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J].唐都学刊,2001年第3期.
    [93]顾乃忠.地理环境与文化——兼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的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94]范明生.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礼和正义[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2期.
    [95]刘泽华,胡学常.汉赋的政治神话[J].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96]邓剑秋,张艳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J].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97]彭勃,邵春霞.政治理性与政治神话[J].理论学习月刊,1996年第2期.
    [98]牛海桢.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及其演变[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99]顾俊杰.宗教型的扰太文化与伦理型的中国文化[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94年9月.
    [100]何平.论圣人与圣王神话——古代政治神话论纲之二[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01]何平.荀子礼学的悖论与政治神话的发生[J].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102]何平.论政治神话及有关政治范式的神话——古代政治神话论纲之一[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103]王生平.略论董仲舒的造神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5期.
    [104]郑敬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取向与冲突[J].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
    [105]陈秉公.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文化战略[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
    [106]Martin Jacques.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M]. New York:The Penguin Press, 2009
    [107]Ramo, Joshua Coo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4.
    [108]Dilip Rajeev and Michelle Yu. Vanity GDP Hurts China's Living Standard.Epoch Times. August 4.2010.
    [109]Herman E. Daly and John B. Cobb, Jr.. 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 Boston:Beacon Press, 1994
    [110]William Aatholis and Strobe Talbott. Fast Forward:Ethics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Global Warming[M], Washington, D. 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0
    [111]Handelman. The challenge of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5th edition). Howard. 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2008.
    [112]Lyman, Princeton N.China's rising role in Africa.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05.
    [113]Ogden, Suzanne. Inklings of democracy in China. 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2.
    [114]Holland, John Joseph Jr. The Detroit Banking Collapse of 1933. Dissertation. New York.1972.
    [115]Stefan Hal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M]. New York:Basic Books Group,2010.
    [116]Serra, Narcis and Joseph E. Stiglitz.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reconsidered: towards a new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17]Wade, Robert.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8]Alan S. Alexandroff and Andrew F. Cooper, Rising States, Rising Institutions: Challenges for Global Governance,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119]Mason Gaffney. After the Crash:Designing a Depression-Free Economy. Edited by Clifford W. Cobb. Malden, Mass.:Wiley-Blackwell.2009.
    [120]Bill Powell. China's Property:Bubble, Bubble, Toil and Trouble, Time Magazine, March 22.2010.
    《尚书》;《周易》;《老子》;《诗经》:《汉书》;《后汉书》;《春秋公羊传》:《左传》;《国语》;
    《礼记》;《论语》;《管子》;《春秋繁露》;《庄子》;《史记》;《隋书》:杜佑《通典》;《宋史》;
    《朱子语类》;《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商君书》;《孙子兵法》:《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明史》,《册府元龟》,《世说新语》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