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晨钟报》,1916年8月创刊于北京,先后为进步党、宪法研究会机关报,以“商榷时政得失,宣究民群疾苦”为立言标旨,以批判的眼光、反抗权势的勇气和普遍关怀的情结,审视和关注国计民生,试图自觉扮演政局稳定建言人、经济问题监督者、国家利益维护者、民生疾苦查究者的角色。对于《晨钟报》的研究,学术界鲜有涉及。
     从稳定政局出发,《晨钟报》对政治家形象、政治之正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指出政治家应以道德为体,才智为用,以为民谋福利为己任;欲达政治之正轨,应以稳定为基础,调和为手段,平息党争,固本治标为当前之要务。“固本之案,则制定宪法是;治标之案,则整理财政是。”制宪过程中出现的议员能否兼任国务员之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关注的重点;《晨钟报》高调报道涉及财政总长陈锦涛在内的财政部贿赂案,在其中扮演了案情揭发者、推动者直至促使立案审查的角色,鞭挞政府官员涉嫌贿赂之丑闻,高扬正义之利剑。
     竭蹶不振的财政困境,开源节流乏术的现状,使北京政府不得不以经常性的对外借款勉强维系。《晨钟报》强调涉外借款乃饮鸩止渴之举,然基于中国的现状,又认为此乃不得以而为之,默认了借款事实的存在;并对政府的借款行为提出三点原则性建议:防止日本包办借款,以维护国家利权为前提,严格限制地方借债行为。对于关涉财政金融命脉的币制改革问题,在报道日人的中国币制观时,重点推出了张仲琅的《中国币制改革论》,抨击现有混乱币制,赞同在中国实行金本位。
     《晨钟报》是典型的国家利益至上论鼓吹者,倡言息内讧,御外侮,同心协力,捍卫主权,呼吁国民外交。在郑家屯交涉中,追踪报道中日双方为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展开的博弈,亦将民众维护国权的舆情及时刊登报端,通过舆论导向的力量,试图在政府处理外交事务中扮演监督与建言角色。主张参加一战是《晨钟报》的基本立场,以德美断交为转折点,从断交前后的迟疑审慎到统一步调、力主参战,报方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借参战之契机改变中国孤立的外交地位,走上自主外交道路的愿望。
     关注民生是《晨钟报》的办刊宗旨之一。大到1917年夏秋之交爆发的天津大水灾,在对官方、民间、灾区自身展开的耗时长久、工程浩大的灾后赈济如实报道的同时,也披露了赈济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小到常年生活在北京城乡、收入微薄、生活贫困的下层民众,亦给予较多的同情和关注。
     《晨钟报》还编排了颇能体现刊物主题的特色专栏——“警语”和“大鸣小鸣”。“警语”,以短小精悍、颇富寓意的文字诉求方式,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为处世的基本准则,以西学作为救国之良策,青年作为挽救国家危亡的主力军,倡导通过思想层面上的道德重建、制度层面上向西方寻求良药双轨并行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大鸣小鸣”,以格言体的方式、短小精悍的篇幅、工整对仗的格式、幽默辛辣的语句,有针对性地发表对时人时局的牢骚话、个人点评,尤其集中于对政局、政治家、政治事件等的关注,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关怀情结、是非好恶观和济世关怀意识。
     作为进步党中汤化龙派及研究系的机关报,《晨钟报》较为忠实地执行了进步党、研究系的政治理念,对执掌政权的段祺瑞政府一度保持合作姿态。《晨钟报》也是进步党、研究系知识学人民主理念的宣传主阵地,主张渐进的共和,即赞成共和,反对帝制和君主立宪;倡导中心人物领导下实践共和,主张在中国实施贤人政治;以调和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突破口,通过温和非暴力的渐进方式逐步向民主社会过渡。他们抨击对手,宣扬政见,对政府的诸多政治行为发表评论,进行商榷;他们渴望政局稳定,上下齐心,共建共和,但这些商榷、呼吁和监督,都只是在一个缺乏足够权威的政府有限度的、暂时容忍的范围之内进行,一旦触及到专制的武人政权的核心利益时,也就意味着这一局面的终结。只能说,《晨钟报》扮演了一个弱势监督者的角色。
The Morning Bell Daily, published in August 1916 in Beijing, had successively become the official newspaper of the Progress Party and the Constitutional Research Organ, to discussing gain and loss of politics and investigating people suffering as the purpose. The Morning Bell Daily editors surveyed and showed solicitude for national affair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critical eyes, against bigwigs courage and universal caring idea, and tried to consciously play the roles of political stability advisers, economic problems supervisor, national interests defenders and people suffering investigators, which has rarely research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
     From the point of stabilizing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Morning Bell Daily organized useful discussions about politicians image and the right track of politics, then pointed out that politicians should be moral as the basic principle, intelligence as the means, serving the people as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reach the right track of politics, stability should have deemed to be the foundation, reconciliation as the means, calming the party struggle,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taking temporary solution as the current priorities.“The case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drawing up a constitution was, the case of taking temporary solution, reorganizing finance was.”The debate that parliamentarians could hold a concurrent post the State Ministers or not in the constitutional process had the distinctive time character, which became the focus of editors attention. The Morning Bell Daily strikingly reported the bribery case involved in the Financial Minister Chen Jintao, played the roles of discloser and promoters of the case till filed review, and rebuked bribery scandal involved i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lifted high the sword of justice.
     Because of financial doldrums dilemma and no good methods to increase revenue and reduce expenditure, the Beijing government had to rely on regularly external borrowing to support reluctantly. The Morning Bell Daily emphasized that external borrowing was harm to China, yet considering the weak situation in China, thought also that it had to do so, and tolerated this deed. The Morning Bell Daily put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to the borrowing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preventing Japan of monopolizing everything, safeguarding national patent rights as a precondition, strictly restricting local borrowing behavior. To the Monetary Reform involved in fiscal and financial lifeblood, editors specially introduced Zhang Zhong-lang’s“China's Monetary Reform”when reported the Japanese view of China's currency, criticized the confusion currency, and agreed to implement the gold standard in China.
     The Morning Bell Daily was a typical advocator of national interests supremacy principle, proposed to appease internal strife, to resist foreign aggression, to work together to defend the sovereignty, and called for civil diplomacy. In the Zhengjiatun incident, The Morning Bell Daily continuously reported Sino-Japanese negotiation for the maximization of their own interests, also published public opinion that appealed to maintain the right in the newspapers in time, through th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tried to play the roles of supervisor and suggestion people in process of the government dealing with foreign affairs. Advocating participating in the world war I was The Morning Bell Daily’s basic position. German-US diplomatic relations broken as a turning point, from the hesitate and prudent to the uniform pace, vehemently advocating participating in the war, The Morning Bell Daily unequivocally expressed the desire that China should make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the status of diplomatic isolation and reach independent diplomacy.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was one of the purposes of running newspaper. One of the important things the newspaper concerned, for example, was the outbreak of a serious flood in Tianjin at the turn of summer in 1917. The newspaper also disclosed many problems in the relief process when accurately reported the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ous relief from official, nongovernmental and disaster area its own. The common people who lived in Beijing urban and rural long time, low income, living in poverty also were concerned by the newspaper.
     Some featured columns that could show the theme----“Aphorism”and“Published Opinion freely”were also designed.“Aphorism”, taking refined and diversified expressions, to etiquette, justice, sense of honor and shame of Confucian as the basic guidelines, western theories as a good policy of saving the country, young people as the main force, advocated taking two-track parallel way through the mo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thought level and learning from the west in the institution level to save the country from peril.“Published Opinion freely”, taking proverbs way, dapper length, neat antithesis format, humorous and pungent statement, rightly published complain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ersonal comments, particularly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politicians, political events, which reflected distinctive political concern,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likes and dislikes, consciousness of saving the world.
     As the official newspaper of Tang Hua-long Group in the Progress Party and Constitutional Studies, The Morning Bell Daily faithfully implemented political idea of the Progress Party and Constitutional Studies, and maintained cooperative attitude with the Duan government. The Morning Bell Daily was also the main propaganda position of democratic idea of the Progress Party and Constitutional Studies’intellectuals, advocated progressive Republic, that is, in favor of the Republic, against the monarchy and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dvocated Republic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figures, and put into practice politics of the elite in China,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forces of old and new as a breakthrough, through moderate non-violent progressiv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step by step. They denounced opponents, publicized political views, came to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to many political acts of the government. They desired political stability, all strength groups could build the Republic together. But these discussions, requests and supervision were just within the limited and temporary tolerated scope where the government was lack of sufficient authority, once the core benefit of military men despotism was imperiled, it meant that this situation was ended. It can only say that The Morning Bell Daily played the role of a weak supervisor.
引文
①《报纸不宜包裹食物》,《晨钟报》,1917年7月26日,第5版。
    ②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78页。
    ③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④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263页。
    ⑤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23页。
    ①《李守常启事》,《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2版。
    ③《晨钟报》,1917年11月5日,第3版。
    ①《警语》,《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
    ②《警语》,《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9日,第5版。
    ①卢国华:《五四新文学语境的一种解读——以<晨报>副刊为中心》,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5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98页。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6—1067页。
    ③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④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⑤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5—96页。
    ⑥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1920)》,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版。
    ①刘绪才:《论<晨钟报>“时评”栏的创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①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449页。
    ②高瑞泉、山口久和:《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视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①薛立敦(James E. Sheridan):《中国军阀——冯玉祥的一生事业》(The Career of Feng Yü—hsiang),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转引自:陈志让:《中国军阀派系诠释》,张玉法:《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五辑:军阀政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第3页。
    ①泪:《内讧外患》,《晨钟报》,1917年2月9日,第3版。
    ①守常:《新生命诞孕之努力》,《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2版。
    ②蒲殿俊:《晨钟二周年纪念词》,《晨钟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1版。
    ③《西报昌言外人干涉中国》,《晨钟报》,1917年12月21日,第3版。
    ④嶷:《本报立言之标旨》,《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414页。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413页。
    ③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5页。
    ⑤魂:《言论自由与不党》,《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3版。
    ⑥赖光临:《七十年中国报业史》,台北:中央日报社1981年版,第48页。
    ⑦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2页。
    ⑧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305页。
    ⑨《四川金融与报纸之现状》,《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5版。
    ⑩守常:《新现象》,《晨钟报》,1916年9月4日,第2版。
    ①《北京日报馆之无妄灾》,《晨钟报》,1917年10月25日,第3版。
    ②《英文京报停止发行》,《晨钟报》,1917年11月23日,第3版。
    ③《美报论日本扶助将倒之段阁》,《民国日报》,1917年11月24日,第3版。
    ④《启商报馆之厄运》,《晨钟报》,1918年5月24日,第3版。
    ⑤《莫荣新枪毙孙派记者》,《晨钟报》,1918年6月27日,第3版。
    ⑥《北京电》,《申报》,1917年10月25日,第3版。
    ⑦《本社专电》,《民国日报》,1918年9月26日,第2版。
    ⑧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页。
    ⑨王政:《李大钊在<晨钟>报本事考信述要》,《学术研究》,1999(03)。
    ⑩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313页。
    ①《本报价目》,《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②本表信息来源:《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本报价目》,《申报》1916年8月15日《本馆定报价目》,《民国日报》1916年7月5日《本馆定报章程》,《大公报》1916年8月15日《价目表》。
    ③《本报增价预告》,《晨钟报》,1918年8月27日,第2版。
    ①《本报价目》,《晨钟报》,1918年9月1日,第1版。
    ②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449页。
    ③《本报特别启事》,《晨钟报》,1918年2月9日,第2版。
    ④《本报特别启事》,《晨钟报》,1917年3月13日,第1版。
    ⑤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282页。
    ⑥《本报广告部启事》,《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⑦《本报大扩张启事》,《晨钟报》,1917年8月12日,第1版。
    ⑧《广告价目》,《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①《本馆广告刊例》,《民国日报》,1916年7月5日,第1版。
    ②《本馆告白刊例》,《申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③根据上海书店1982年《申报》影印本统计。8月15日—9月5日间《申报》的发行情况:每日发行18版的为8月15、16、17、18、19、21、23、24、25、26、29日和9月3日共计12天;每日发行16版的为8月20、22、27、28、30、31日,9月1、2、4、5日,共计10天。
    ④王政:《李大钊在<晨钟>报本事考信述要》,《学术研究》,1999(03)。
    ⑤中交票,即当时由北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行发行于市面之钞票。
    ⑥《本报广告部启事》,《晨钟报》,1918年2月23日,第1版。
    ⑦《晨钟印刷所开张广告》,《晨钟报》,1917年8月12日,第1版。
    ①《明明印刷局广告》,《晨钟报》,1917年11月27日,第1版。
    ②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③守常:《<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创刊纪念号。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13页。
    ②社会之声栏目存在于1916年8月28日至9月19日间,共刊登22篇文章;政见商榷栏目存在于1916年8月22日至1917年11月7日间,共刊登55篇文章;大鸣小鸣栏目存在于1916年8月15日至10月31日间,共刊登55期;专件栏目存在于1916年8月18日至1918年7月3日间,仅刊登文章13篇;来件栏目存在于1916年9月20日至1918年7月19日间,刊文34篇。
    ③《本报大扩张启事》,《晨钟报》,1917年8月12日,第1版。
    ④《本报大改良启事》,《晨钟报》,1918年8月7日,第1版。
    ①《本报特别启事一》,《晨钟报》,1916年12月31日,第2版。
    ②《本报特别启事》,《晨钟报》,1917年1月22日,第2版。
    ①《又将有报纸条例出现》,《晨钟报》,1916年10月12日,第3版。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299页。
    ③《本报特别启事》,《晨钟报》,1917年3月13日,第1版。
    ④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299页。
    ①《京苑派报社广告》,《晨钟报》,1918年1月21日,第1版。
    ②《本报续刊通告》,《晨钟报》,1917年7月8日,第1版。
    ③《本报明日回京出版》,《晨钟报》,1917年7月16日,第1版。
    ④《本报天津分销处变更广告》,《晨钟报》,1917年9月20日,第1版。
    ⑤《天津商界欲在本报登广告者注意》,《晨钟报》,1917年6月19日,第1版。
    ①《本报启事二》,《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2版。
    ②《本报发行部启事》,《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③《本报赠阅一星期》,《晨钟报》,1917年7月8日,第1版。
    ④《本报特别启事》,《晨钟报》,1918年8月15日,第1版。
    ⑤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2页。
    ⑥《本报赠送月份牌》,《晨钟报》,1917年12月31日,第1版。
    ⑦《本报停止赠阅预告》,《晨钟报》,1917年12月5日,第1版。
    ⑧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台北: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299页。
    ⑨《本报启事》,《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⑩《本报发行部启事》,《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11《本报发行部启事》,《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12《本馆定报价目》,《申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13《价目表》,《大公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①《欠缴报赀者鉴》,《晨钟报》,1918年8月27日,第2版。
    ②《本报价目》,《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1版。
    ③《购阅本报者注意》,《晨钟报》,1918年4月2日,第1版。
    ④《阅本报诸君注意》,《晨钟报》,1917年5月19日,第1版。
    ⑤《天津阅本报诸君注意》,《晨钟报》,1917年6月5日,第1版。
    ⑥《本报特别启事》,《晨钟报》,1918年2月9日,第2版。
    ⑦《阅本报诸君注意》,《晨钟报》,1917年8月19日,第1版。
    ⑧《本报休刊通告》,《晨钟报》,1918年2月10日,第2版。
    ②李大钊:《送幼蘅》,《李大钊全集》第5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③《李守常启事》,《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2版。
    ④《陈光焘启事》,《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2版。
    ⑤《陈光焘启事》,《晨钟报》,1917年8月13日,第2版。
    ①守常:《新生命诞孕之努力》,《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2版。
    ②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湖北蕲水人。1903年中进士,1906年赴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堂专门部习法律。归国后,历任湖北谘议局筹办处参事、副议长、议长等职。1913年,任众议院议长,与梁启超组织成立进步党。后任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众议院议长、内务总长等职。1917年反对召开国会,遭南方护法军政府通缉。1918年,赴日本游历后,又赴美洲考察,9月1日,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遇刺身亡。
    ③孙洪伊(1870—1936),字伯兰,直隶天津人。1911年任直隶谘议局议员。同年,组织宪友会,任常务干事。辛亥革命后发起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又成立共和统一党,任首领,并与汤化龙等组织民主党。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并与汤化龙等组织进步党。1914年,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复辟帝制,离京赴沪,参与反袁活动。1916年出任段祺瑞内阁教育总长,后改任内务总长。1917年,组织民友社,赴广东参加护法运动。
    ④《军法会审又判决党人十名》,《晨报》,1927年4月30日,第2版。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白坚武日记》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⑥《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22页。
    ⑦守常:《新生命诞孕之努力》,《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2版。
    ⑧守常:《<晨钟>之使命》,《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⑨法言,相当于时评,创刊伊始至1916年9月7日名为“法言”,1916年9月8日至1917年2月14日更名为“时评”。文章内容较为短小精悍,往往立足于一事一评。
    ⑩白坚武(1886—1937),字颠昙,号惺亚,室号知白堂,河北省交河县人。1913年毕业于直隶法政专门学校。曾任直隶都督署秘书、黄钟日报社记者、自治筹办所课长等职。1916年5月,赴上海投奔议员孙洪伊。8月,参与《晨钟报》编辑工作。11郁嶷(1890—不详),原名祖述,字宪章,湖南澧县人。1913年7月与李大钊同毕业于直隶法政专门学校。曾任北京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等校教授,湖南省财政厅长。郁嶷一身著述较丰,作品有《郁嶷文集》、《郁嶷论文集》、《郁嶷续集》、《四存日记》、《中国法制史》、《法学通论》、《货币纲要》、《政治学》、《比较宪法》、《法苑丛谈》、《民法亲属编》、《民法继承编》等。12霍侣白(1887—1957 ),原名俪白,又名坚,别号例白,广东南海霍边村人。1916年6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8月参与创办《晨钟报》。
    ①《军法会审又判决党人十名》,《晨报》,1927年4月30日,第2版。
    ②《军法会审又判决党人十名》,《晨报》,1927年4月30日,第2版。
    ③《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6、11、18、13页。另:李大钊,原名耆年,字寿昌;后改名大钊,字守常。
    ④《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6、15页。
    ⑤《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22页。
    ⑥《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24、30页。
    ⑦《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26、30页。
    ⑧《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29、31、6页。
    ⑨《军法会审又判决党人十名》,《晨报》,1927年4月30日,第2版。
    ②董宝瑞:《李大钊与郁嶷》,《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1)。
    ③《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30页。
    ④李大钊:《致霍例白》,《李大钊全集》第5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①《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34页。
    ②《李守常启事》,《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2版。
    ③《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35页。
    ④《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36页。
    ⑤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
    ①谢彬:《民国政党史》,戴天仇等:《政党与民初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8页。
    ②《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24页。
    ③《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25页。
    ④《白坚武日记》第1册,第27、26页。
    ⑤李仲公:《我的历史交代》1953年手稿本。
    ⑥守常:《别泪》,《晨钟报》,1916年9月4日,第6版。
    ⑦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6页。
    ⑧《李大钊文集》上,第240—241页。
    ①张东荪:《我亦谈谈梁任公辛亥以前的政论》,《自由评论》,1936年第19期。
    ②《梁秋水启事》,《晨钟报》,198017年2月3日,第1版。
    ①秋水:《读十四日布告及命令书后》,《晨钟报》,1917年3月15日,第2版。
    ②梁秋水:《庚子赔款问题》,《晨报》,1918年12月1日,第2版。
    ③梁秋水:《庚子赔款问题》(续),《晨报》,1918年12月3日,第2版。
    ④梁秋水:《领事裁判权问题》,《晨报》,1918年12月15日,第2版。
    ⑤《国际研究社印行书目》,《晨报》,1919年3月31日,第1版。
    ⑥梁秋水:《国际大同盟论》,《晨报》,1919年1月16日,第2版。
    ⑦《国民外交协会成立会纪事》,《晨报》,1919年2月17日,第3版。
    ①《国民外交协会纪事》,《晨报》,1919年3月1日,第6版。
    ②《国民外交协会代表与府秘书长谈话》,《晨报》,1919年5月3日,第3版。
    ③《昨日中央公园之国民大会》,《晨报》,1919年6月8日,第2版。
    ①悲魂:《治本》,《晨钟报》,1916年8月16日,第2版。
    ②周介然:《可……》,《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③剑胆:《天……地》,《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④嶷:《青年之责任》,《晨钟报》,1916年8月20日,第2版。
    ⑤《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3卷第8号,第2页。
    ①《政府公报》,1916年6月30日,第130号。
    ②侣白:《责任之自觉》,《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③《某政客之政治前途谈》,《晨钟报》,1916年8月18日,第2版。
    ④钟:《国民之声国会之魂》,《晨钟报》,1916年12月31日,第3版。
    ⑤悲魂:《治本》,《晨钟报》,1916年8月16日,第2版。
    ⑥醉翁:《奇事》,《晨钟报》,1916年10月1日,第3版。
    ⑦《东陲隐忧》,《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2版。
    ⑧馨钿:《呻吟语》,《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5版。
    ⑨醉翁:《对于今日之感言》,《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2版。
    ⑩侣白:《责任之自觉》,《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①《政治家之进退》,《晨钟报》,1916年9月1日,第2版。
    ②魂:《自觉与自杀》,《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3版。
    ③嶷:《政治与道德》,《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2版。
    ④魂:《争权夺利解》,《晨钟报》,1916年9月1日,第3版。
    ⑤木:《失辞》,《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3版。
    ⑥《伟人多故》,《晨钟报》,1916年11月10日,第3版。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页。
    ②侣白:《责任之自觉》,《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③醉翁:《对于今日之感言》,《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2版。
    ④我:《我之所望于新阁员者》,《晨钟报》,1916年9月10日,第2版。
    ⑤惺:《法言》,《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3版。
    ⑥《国务院与议会之关系种种》,《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2版。
    ①《勗哉段总理》,《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3版。
    ②嶷:《政治之正轨》,《晨钟报》,1916年8月18日,第2版。
    ③悲魂:《治本》,《晨钟报》,1916年8月16日,第2版。
    ④《时局感言》,《晨钟报》,1916年10月1日,第2版。
    ⑤木强:《国会之箴言》,《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2版。
    ⑥责公:《国竞与党争》,《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2版。
    ⑦《政与争》,《晨钟报》,1916年8月30日,第2版。
    ①守常:《权》,《晨钟报》,1916年8月29日,第2版。
    ②嶷:《本报立言之标旨》,《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③嶷:《本报立言之标旨》,《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④惺公:《议会与政党之回顾》,《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⑤悲魂:《反对之声》,《晨钟报》,1916年9月29日,第3版。
    ⑥忧:《议员与发言权》,《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3版。
    ①忧:《议员与发言权》,《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3版。
    ②责公:《论辩之原则》,《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2版。
    ③守常:《政坛演说会之必要》,《晨钟报》,1916年8月30日,第3版。
    ④魄:《多数意见与独立批评》,《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3版。
    ⑤悲魂:《反对之声》,《晨钟报》,1916年9月29日,第3版。
    ⑥我:《同力合作》,《晨钟报》,1916年9月11日,第3版。
    ⑦《中坚人物》,《晨钟报》,1916年8月29日,第3版。
    ⑧嶷:《中级社会》,《晨钟报》,1916年8月28日,第2版。
    ①侣白:《立宪政治与自由权利》,《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3版。
    ②醉翁:《法律与势力》,《晨钟报》,1916年9月9日,第2版。
    ③嶷:《人治与法治》,《晨钟报》,1916年8月31日,第2版。
    ④醉翁:《无法无政》,《晨钟报》,1916年9月29日,第2版。
    ⑤庶熙:《权与法》,《晨钟报》,1916年11月13日,第3版。
    ⑥木强:《国会之箴言》,《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2版。
    ⑦蒲殿俊:《晨钟二周年纪念词》,《晨钟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1版。
    ⑧嶷:《政治之正轨》,《晨钟报》,1916年8月18日,第2版。
    ①《禁止武人干涉议会之建议案》,《申报》,1916年8月16日,第6版。
    ②嶷:《政治之正轨》,《晨钟报》,1916年8月18日,第2版。
    ③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补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4页。
    ④《政府提出修正国会组织法草案全文》,《晨钟报》,1917年12月18日,第3版。
    ⑤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补编》,第47页。
    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补编》,第23页。
    ⑦我:《我之所望于新阁员者》,《晨钟报》,1916年9月10日,第2版。
    ①《参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3版。
    ②《昨日众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2版。
    ③《议员又有辞职者》,《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④《王印川辞职之确闻》,《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3版。
    ⑤《议员又有辞职者》,《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⑥《谷九峰辞职之理由》,《晨钟报》,1916年8月18日,第2版。
    ⑦《伍朝枢亦辞议员》,《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3版。
    ⑧伍朝枢,广东籍众议院议员,辞职后被同籍的黄元白取代。
    ⑨《日昨众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8月29日,第2版。
    ①《国务员之同意与兼职问题》,《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2版。
    ②《修正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第七条第二款之提案》,《晨钟报》,1916年8月20日,第2版。
    ③《昨日众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3版。
    ④《昨日众议院之国务员同意案》,《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2版。
    ⑤《各总长日昨多未到部之原因》,《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2版。
    ⑥《政局之内幕》,《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2版。
    ①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第514页。
    ②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第37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111页。
    ③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第532页。
    ④《孙洪伊仍为议员》,《晨钟报》,1916年8月29日,第2版。
    ⑤《孙总长辞职之未能邀准》,《晨钟报》,1916年8月30日,第2版。
    ⑥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⑦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①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5版。
    ②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5版。
    ③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续前),《晨钟报》,1916年8月31日,第5版。
    ④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5版。
    ⑤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续),《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5版。
    ①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二续),《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②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续前),《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6版。
    ③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续前),《晨钟报》,1916年8月31日,第5版。
    ④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续前),《晨钟报》,1916年9月1日,第5版。
    ⑤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续前),《晨钟报》,1916年8月31日,第5版。
    ⑥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续前),《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5版。
    ①瓠坚子:《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晨钟报》,1916年9月4日,第6版。
    ②瓠坚子:《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6版。
    ③法兰西《代议士选举法》第11条:“凡代议士进受食俸之官职,则其受任之始即为离别议院,但其职务得与代议士兼者得再当选为代议士;代议士受国务员或次长之任,则不受再选。”(骆继汉:《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续前),《晨钟报》,1916年8月28日,第5版。)
    ④瓠坚子:《国会议员兼任国务员问题》,《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6版。
    ①《刘星楠对于国务员兼任议员意见书》,《晨钟报》,1916年9月7日,第6版。
    ②《某政客对于议员作官之谈话》,《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③代论:《宪法研究会之省制另定宣言》,《晨钟报》,1916年10月30日,第2版。
    ④醉翁:《论变相的审查会(即修正会)之三不可》,《晨钟报》,1916年9月7日,第2版。
    ⑤守常:《祝九月五日》,《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2版。
    ⑥木强:《国会之箴言》,《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2版。
    ⑦《众议院开会纪事》,《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2版。
    ①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第38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平民政治研究会:《天坛宪法草案商兑书》(续),《晨钟报》,1916年9月23日,第6版。
    ③愚公:《宪法上之审计员选举权》,《晨钟报》,1916年9月25日,第2版。
    ④我闻:《二者不可得兼》,《晨钟报》,1916年9月9日,第6版。
    ⑤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48—949页。
    ⑥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第37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⑦《政府提出修正国会组织法草案全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20日,第6版。
    ⑧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三编·第一类国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第3—4页。
    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三编·第一类国会》,第20页。
    ⑩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①《某政客对于议员作官之谈话》,《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②此君:《…何以…》,《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5版。
    ③《议员做官与议员资格》,《申报》,1916年8月20日,第6版。
    ④方一:《宪法会议感言》,《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第2版。
    ⑤《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0日,第6版。
    ⑥《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5版。
    ⑦《苦痛》,《晨钟报》,1916年9月8日,第6版。
    ⑧《众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3版。
    ①《参议院开会记事》,《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2版。
    ②《众议院开会记事》,《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2版。
    ③《众议院开会纪要》、《参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④《众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12月17日,第3版。
    ⑤记者:《雪中所感》,《晨钟报》,1916年12月22日,第3版。
    ⑥浴心:《议员忙》,《晨钟报》,1916年9月7日,第6版。
    ⑦《果有如此无品行之议员耶》,《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5版。
    ⑧《议员监督团果出现矣》,《晨钟报》,1916年10月4日,第5版。
    ⑨《议员监督团简章》,《晨钟报》,1916年10月4日,第5版。
    ⑩周介然:《如何…要…》,《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6版。11守常:《新现象》,《晨钟报》,1916年9月4日,第2版。
    ①馨钿:《呻吟语》,《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5版。
    ②《某政客对于议员作官之谈话》,《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③《何议员辞职者之多耶》,《晨钟报》,1917年1月9日,第3版。
    ④此君:《…何以…》,《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5版。
    ⑤《昨日众议院之国务员同意案》,《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2版。
    ⑥惺:《冷与热》,《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3版。
    ①《陈总长受贿说之京讯》,《申报》,1917年4月18日,第3版。
    ②《财部贿案观审记》,《晨钟报》,1917年6月3日,第2版。
    ③《保利银公司解散之宣言》,《晨钟报》,1917年3月23日,第3版。
    ④《制炼制钱与商会联合会》,《晨钟报》,1916年9月29日,第2版。
    ⑤《保利银公司解散之宣言》,《晨钟报》,1917年3月23日,第3版。
    ⑥《财政当局受贿案之大披露》,《晨钟报》,1917年4月16日,第2版。
    ⑦《财部贿案控诉审判决书》,《晨钟报》,1917年11月20日,第6版。
    ①《财政总长自请查办后之所闻》,《晨钟报》,1917年4月11日,第2版。
    ②《京师地审厅对于财政部案之判决书》,《大公报》,1917年7月14日,第1张第3版。
    ③秋水:《财政当局更迭问题》,《晨钟报》,1917年2月5日,第2版。
    ④《政局变动之预测》,《晨钟报》,1917年4月1日,第2版。
    ⑤《鲁民对于日人收买制钱之激愤》,《晨钟报》,1917年4月3日,第3版。
    ⑥《财政当局受贿案之大披露》,《晨钟报》,1917年4月16日,第2版。
    ⑦《财政部受贿大事件》,《晨钟报》,1917年4月18日,第2版。
    ⑧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六年》,台北:正中书局1976年版,第258页。
    ⑨《财政当局受贿案之大披露》,《晨钟报》,1917年4月16日,第2版。
    ⑩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六年》,台北:正中书局1976年版,第258页。
    11《财政部受贿大事件》,《晨钟报》,1917年4月18日,第2版。
    12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六年》,第258页。
    ①《财部贿案观审记》,《晨钟报》,1917年6月3日,第2版。
    ③《财部贿案控诉审判决书》,《晨钟报》,1917年11月18日,第6版;《财部贿案控诉审判决书》,1917年11月24日,第6版。
    ①《政局变动之预测》,《晨钟报》,1917年4月1日,第2版。
    ②《内财两部总长易人近讯》,《晨钟报》,1917年4月8日,第3版。
    ③《财政总长自请查办后之所闻》,《晨钟报》,1917年4月11日,第2版。
    ④《财政当局受贿事件续闻》,《晨钟报》,1917年4月17日,第2版。
    ①秋水:《陈殷等罪案之研究》,《晨钟报》,1917年4月19日,第2版。
    ②《收买烟土案近情与内财两总长弹劾案》,《晨钟报》,1917年4月14日,第2版。
    ③《陈锦涛与德华银行》,《晨钟报》,1917年4月15日,第3版。
    ④《财部贿案观审记》(一),《晨钟报》,1917年6月2日,第3版。
    ⑤峙:《论今日政界廓清之必要》,《晨钟报》,1917年4月16日,第2版。
    ⑥秋水:《再论今日政界廓清之必要》,《晨钟报》,1917年4月17日,第2版。
    ①《陈锦涛有特赦消息》,《晨钟报》,1917年7月1日,第2版。
    ②《财部贿案观审记》(一),《晨钟报》,1917年6月2日,第3版。
    ③《财部贿案观审记》,《晨钟报》,1917年6月3日,第3版。
    ④《财政贿案观审记》(五),《晨钟报》,1917年6月19日,第2版。
    ⑤《财政贿案昨日判决》,《晨钟报》,1917年6月28日,第2版。
    ⑥《财政贿案上诉观审记》(一),《晨钟报》,1917年8月19日,第2版。
    ⑦《财政贿案昨日判决》,《晨钟报》,1917年10月30日,第2版。
    ①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第570页。
    ②《民国十年编订现行法令全书》上册,第二编司法,北京:中华书局1921年版,第85页。
    ③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第543页。
    ①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717页。
    ②《议员对于许世英质问七事》,《晨钟报》,1917年4月12日,第3版。
    ③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六年》,台北:正中书局1976年版,第255页。
    ④《议员对于许世英质问七事》,《晨钟报》,1917年4月12日,第3版。
    ⑤峙:《论今日政界廓清之必要》,《晨钟报》,1917年4月16日,第2版。
    ⑥秋水:《国务院令何尝能行耶》,《晨钟报》,1917年2月2日,第3版。
    ①峙:《论今日政界廓清之必要》,《晨钟报》,1917年4月16日,第2版。
    ②《财政贿案观审记》(五),《晨钟报》,1917年6月19日,第2版。
    ③《财部贿案控诉审判决书》(续),《晨钟报》,1917年11月23日,第6版。
    ④《财部贿案观审记》(四),《晨钟报》,1917年6月6日,第3版。
    ⑤《财政贿案上诉观审记》(一),《晨钟报》,1917年9月6日,第2版。
    ①《陈锦涛将蒙特赦说》,《晨钟报》,1917年11月2日,第3版。
    ②《陈锦涛可望特赦》,《晨钟报》,1917年11月3日,第3版。
    ③《陈锦涛亦将特赦》,《晨钟报》,1918年1月24日,第2—3版。
    ①《外人对我之财政观》,《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2版。
    ②魂:《今日中央与地方之财政关系》,《晨钟报》,1916年10月22日,第2版。
    ③《中国财政与借款之关系》,《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3版。
    ④《中国币制问题》,《晨钟报》,1917年11月25日,第6版。
    ⑤《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5版。
    ⑥贾士毅:《总论》,《民国财政史》上册,第196页。
    ⑦《今后之财政问题》,《晨钟报》,1916年9月1日,第2版。
    ⑧《新借款与四国银行团》,《晨钟报》,1916年11月28日,第2版。
    ①《日报对于吾国借款之痛论》,《晨钟报》,1916年11月17日,第3版。
    ②沃丘仲子:《徐世昌》,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第37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99页。
    ③贾士毅:《总论》,《民国财政史》上册,第196页。
    ④我:《论大借款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2版。
    ⑤《最近之财政界》,《晨钟报》,1916年12月11日,第2版。
    ⑥我:《论大借款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2版。
    ⑦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晨钟报》,1916年12月13日,第2版。
    ①《日报对于吾国借款之痛论》,《晨钟报》,1916年11月17日,第3版。
    ②《大借款危言》,《晨钟报》,1916年9月16日,第3版。
    ③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晨钟报》,1916年12月13日,第2版。
    ④《善后借款合同》,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868页。
    ⑤《善后借款合同》中此处为五国银行团简略性称呼,后同。
    ⑥《善后借款合同》,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873—874页。
    ①贾士毅:《总论》,《民国财政史》上册,第196页。
    ②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晨钟报》,1916年12月13日,第2版。
    ③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续),《晨钟报》,1916年12月14日,第2版。
    ④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晨钟报》,1916年12月13日,第2版。
    ⑤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续),《晨钟报》,1916年12月14日,第2版。
    ⑥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晨钟报》,1916年12月13日,第2版。
    ⑦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续),《晨钟报》,1916年12月14日,第2版。
    ⑧《新借款与四国银行团》,《晨钟报》,1916年11月28日,第2版。
    ⑨天籁:《为借款事忠告政府》,《晨钟报》,1916年11月29日,第2版。
    ⑩《新借款与四国银行团》,《晨钟报》,1916年11月28日,第2版。
    ①天籁:《为借款事忠告政府》,《晨钟报》,1916年11月29日,第2版。
    ②《大陆商业托辣斯银行美金五百万元借款合同》,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第1237页。
    ③《再志新借款与四国银行团》,《晨钟报》,1916年12月4日,第2版。
    ④《四国银行团之新要求》,《晨钟报》,1916年12月16日,第2版。
    ⑤天籁:《为借款事忠告政府》,《晨钟报》,1916年11月29日,第2版。
    ⑥一声:《我之大借款观》,《晨钟报》,1917年2月6日,第2版。
    ⑦天籁:《为借款事忠告政府》,《晨钟报》,1916年11月29日,第2版。
    ⑧《新借款与四国银行团》,《晨钟报》,1916年11月28日,第2版。
    ①《中国财政与借款之关系》,《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3版。
    ②《外人对我之财政观》,《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2版。
    ③《东邻新内阁组织之近讯》,《晨钟报》,1916年10月8日,第3版。
    ④[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日关系史料·军事外交交涉(1918—192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2页。
    ⑤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页。
    ①渊泉:《送西原龟三》,《晨钟报》,1918年7月28日,第2版。
    ②《大借款用途之交涉》,《晨钟报》,1916年9月15日,第2版。
    ③《日本包办大借款之骇闻》,《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第2版。
    ①仲公:《可信可疑之传闻》,《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第3版。
    ②《借款之最确消息》,《晨钟报》,1916年9月18日,第2版。
    ③《日本包办大借款之骇闻》,《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第2版。
    ④象山:《变相的包办借款》,《晨钟报》,1916年9月21日,第3版。
    ⑤仲公:《吾人对于借款条件怀疑之两点》,《晨钟报》,1916年9月19日,第2版。
    ⑥《关于借款之疑问》,《晨钟报》,1916年9月18日,第3版。
    ⑦象山:《变相的包办借款》,《晨钟报》,1916年9月21日,第3版。
    ⑧《农商总长层层受窘》,《晨钟报》,1916年9月19日,第2版。
    ⑨《湘人反对借款之愤慨》,《晨钟报》,1916年9月21日,第2版。
    ⑩仲公:《吾人对于借款条件怀疑之两点》,《晨钟报》,1916年9月19日,第2版。
    11《湘人之反对借款热》,《晨钟报》,1916年9月22日,第2版。
    12魂:《中日亲善》,《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3版。
    ①我:《论大借款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2版。
    ②我:《论大借款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2版。
    ③秋水:《略评孙文致国会议员书》,《晨钟报》,1916年12月27日,第3版。
    ④并支:《大借款成立之前提》(续),《晨钟报》,1916年12月14日,第2版。
    ⑤《小幡氏关于中美借款之言论》,《晨钟报》,1916年10月28日,第3版。
    ⑥《大借款危言》,《晨钟报》,1916年9月16日,第3版。
    ⑦我:《论大借款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2版。
    ⑧《改订之借款合同今日报告国会》,《晨钟报》,1916年9月26日,第2版。
    ⑨《离奇之借款改约》,《晨钟报》,1916年9月27日,第2版。
    ①渊泉:《世界未有之重利》,《晨钟报》,1916年9月28日,第3版。
    ②《前日众议院秘密会之索隐》,《晨钟报》,1916年9月28日,第2版。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9日,第5版。
    ④庶熙:《相当》,《晨钟报》,1916年12月12日,第3版。
    ⑤《兴亚借款废约纪闻》,《晨钟报》,1916年12月12日,第2版。
    ⑥并支:《无结果》,《晨钟报》,1916年10月21日,第3版。
    ⑦《兴亚公司借款新合同之内容》,《晨钟报》,1916年12月24日,第2版。
    ①勉:《兴亚借款改约之结果如何耶》,《晨钟报》,1917年1月31日,第2版。
    ②一声:《我之大借款观》,《晨钟报》,1917年2月6日,第2版。
    ③《俄法借款还息之争议》,《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2版。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3卷第8号。
    ⑤《最近之财政界》,《晨钟报》,1916年12月11日,第2版。
    ①《政府对于地方借债之限制》,《晨钟报》,1916年12月15日,第3版。
    ②《广东之七百万新借款》,《晨钟报》,1916年12月28日,第3版。
    ③《严禁私借外债》,《晨钟报》,1918年6月7日,第6版。
    ④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0页。
    ①《坂谷氏最近之币制谈》,《晨钟报》,1918年6月25日,第6版。
    ②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0页。
    ③《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一)》,《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3版。
    ①《坂谷氏最近之币制谈》,《晨钟报》,1918年6月25日,第6版。
    ②《财部筹拨粤款》,《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2版。
    ③华汉光:《中国货币问题》,《民国史料丛刊》第484册,第266页。
    ④悲魂:《纸币祸》,《晨钟报》,1916年9月3日,第3版。
    ⑤《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一)》,《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3版。
    ⑥《改革币制之外论》,《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3版。
    ⑦《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八)》,《晨钟报》,1918年3月1日,第6版。
    ⑧悲魂:《纸币祸》,《晨钟报》,1916年9月3日,第3版。
    ⑨《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八)》,《晨钟报》,1918年3月1日,第6版。
    ①《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一)》,《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3版。
    ②《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二)》,《晨钟报》,1917年9月27日,第3版。
    ③财政部泉币司:《币制汇编》,南京:财政部泉币司1919年版,第9—10页。
    ④《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一)》,《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3版。
    ①《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二)》,《晨钟报》,1917年9月27日,第3版。
    ②《改革币制之外论》,《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3版。
    ①《阪谷氏之中国币制谈》,《晨钟报》,1918年4月2日,第6版。
    ②《坂谷氏最近之币制谈》,《晨钟报》,1918年6月25日,第6版。
    ③《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一)》,《晨钟报》,1918年2月20日,第6版。
    ④《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二)》,《晨钟报》,1918年2月21日,第6版。
    ⑤《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四)》,《晨钟报》,1918年2月23日,第6版。
    ⑥《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三)》,《晨钟报》,1918年2月22日,第6版。
    ⑦《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四)》,《晨钟报》,1918年2月23日,第6版。
    ⑧《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六)》,《晨钟报》,1918年2月27日,第6版。
    ①《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八)》,《晨钟报》,1918年3月1日,第6版。
    ②《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九)》,《晨钟报》,1918年3月2日,第6版。
    ③《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九)》,《晨钟报》,1918年3月2日,第6版。
    ④《中国采用金本位之急务(十一)》,《晨钟报》,1918年3月3日,第6版。
    ⑤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晨钟报》,1917年9月28日,第1版。
    ②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续),《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1版。
    ③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三)》,《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1版。
    ④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三)》,《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1版。
    ⑤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四)》,《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1版。
    ①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五)》,《晨钟报》,1917年10月3日,第1版。
    ②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六)》,《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1版。
    ③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六)》,《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1版。
    ④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八)》,《晨钟报》,1917年10月6日,第1版。
    ⑤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七)》,《晨钟报》,1917年10月5日,第1版。
    ⑥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八)》,《晨钟报》,1917年10月6日,第1版。
    ⑦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八)》,《晨钟报》,1917年10月6日,第1版。
    ⑧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九)》,《晨钟报》,1917年10月7日,第1版。
    ①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论(九)》,《晨钟报》,1917年10月7日,第1版。
    ②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二)》,《晨钟报》,1918年5月15日,第1版。
    ③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三)》,《晨钟报》,1918年5月16日,第1版。
    ④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二十二)》,《晨钟报》,1918年5月25日,第1版。
    ⑤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六)》,《晨钟报》,1918年5月19日,第1版。
    ⑥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七)》,《晨钟报》,1918年5月20日,第1版。
    ①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七)》,《晨钟报》,1918年5月20日,第1版。
    ②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七)》,《晨钟报》,1918年5月20日,第1版。
    ③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八)》,《晨钟报》,1918年5月21日,第1版。
    ④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八)》,《晨钟报》,1918年5月21日,第1版。
    ⑤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九)》,《晨钟报》,1918年5月22日,第1版。
    ⑥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二十)》,《晨钟报》,1918年5月23日,第1版。
    ⑦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二十)》,《晨钟报》,1918年5月23日,第1版。
    ⑧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二十一)》,《晨钟报》,1918年5月24日,第1版。
    ②作田庄一,于1917年5月发表《中币制改革竟见》,主张在中国推行金兑换本位制。
    ③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二)》,《晨钟报》,1918年5月15日,第1版。
    ④张仲琅:《中国币制改革问题(十二)》,《晨钟报》,1918年5月15日,第1版。
    ⑤《币制改革之先决问题》,《晨钟报》,1918年5月11日,第6版。
    ⑥刘振东:《中国币制改造问题与有限银本位制》,《民国史料丛刊》第484册,第42页。
    ⑦刘振东:《中国币制改造问题与有限银本位制》,《民国史料丛刊》第484册,第42—49页。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7页。
    ⑨《自由行动》,《晨钟报》,1916年11月5日,第3版。
    ⑩一声:《外侮之由来与国人之觉悟》(续),《晨钟报》,1916年11月27日,第2版。
    ①馨钿:《日俄新协约感言》,《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2版。
    ③我:《论大借款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2版。
    ④《自由行动》,《晨钟报》,1916年11月5日,第3版。
    ⑤责公:《国竞与党争》,《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2版。
    ⑥馨钿:《日俄新协约感言》,《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2版。
    ⑦一声:《国际阴谋与国内阴谋》,《晨钟报》,1916年11月8日,第3版。
    ⑧《金刚咒》,《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3版。
    ⑨秋水:《自主的外交》,《晨钟报》,1917年2月20日,第2版。
    ⑩魂:《外交与民气》,《晨钟报》,1916年11月2日,第2版。
    11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5辑第45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12我:《是之谓嫌命长》,《晨钟报》,1916年9月23日,第3版。
    ①一声:《外侮之由来与国人之觉悟》(续),《晨钟报》,1916年11月27日,第2版。
    ②《东京十六电》,《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3版。
    ③刘彦:《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台北:学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1、65、66页。
    ①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5页。
    ②刘彦:《绪言》,《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第1页。
    ③刘彦:《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第65页。
    ④刘彦:《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第66页。
    ⑤刘彦:《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第70页。
    ⑥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第485页。
    ⑦《东陲隐忧》,《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2版。
    ⑧《政府注意郑家屯交涉》,《晨钟报》,1916年8月18日,第2版。
    ①《东京十五电》,《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3版。
    ②《东京十五》,《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3版。
    ③《东京十六电》,《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3版。
    ④《张作霖冯德麟电》,《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3版。
    ⑤《奉天张督军冯帮办来电》,《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3版。
    ⑥《郑家屯交涉之旁讯》,《晨钟报》,1916年9月3日,第2版。
    ⑦《东陲隐忧》,《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2版。
    ⑧《张作霖冯德麟电》,《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3版。
    ⑨《郑家屯交涉之近情》,《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⑩《郑家屯交涉之近讯》,《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2版。
    ①《郑家屯交涉案将和平解决》,《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2版。
    ②《奉天方面交涉现状之迫切》,《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2版。
    ③纯实:《痛哭》,《晨钟报》,1916年8月31日,第5版。
    ④悲魂:《郑家屯与老西开》,《晨钟报》,1916年10月29日,第3版。
    ⑤《郑家屯交涉之近情》,《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2版。
    ⑥《外交部派员查办郑家屯事件》,《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2版。
    ⑦《王鸿年请奖与郑家屯案件之关系》,《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3版。
    ⑧《奉天方面交涉现状之迫切》,《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2版。
    ⑨《郑家屯交涉之近讯》,《晨钟报》,1916年9月1日,第2版。
    ⑩《十二师将奉调赴蒙剿匪》,《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2版。
    ①《蒙匪与无线电》,《晨钟报》,1916年9月29日,第2版。
    ②《郑家屯交涉与日本浪人之放言》,《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2版。
    ③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第37—38页。
    ④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509页。
    ⑤《郑家屯事件日本之要求》,《晨钟报》,1916年9月8日,第2版。
    ⑥《上海十二电》,《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第3版。
    ⑦《外交部之近况》,《晨钟报》,1916年9月9日,第2版。
    ①《郑家屯交涉之近讯》,《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第2版。
    ②《郑家屯交涉之近讯》,《晨钟报》,1916年9月22日,第2版。
    ③《外交要闻汇志》,《晨钟报》,1916年10月9日,第2版。
    ④刘彦:《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台北:学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⑤《蒙匪杀害瞻榆县知事之警闻》,《晨钟报》,1916年10月1日,第3版。
    ⑥《郑家屯案件之影响征蒙问题》,《晨钟报》,1916年9月3日,第2版。
    ⑦《郑家屯案件之影响征蒙问题》,《晨钟报》,1916年9月3日,第2版。
    ⑧《日人包庇蒙匪之骇闻》,《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2版。
    ⑨《长岭肇事之始末情节》,《晨钟报》,1916年10月3日,第2版。
    ①《东省日军无理之要求》,《晨钟报》,1916年9月25日,第2版。
    ②《日军在吉林之违法行动》,《晨钟报》,1916年9月21日,第2版。
    ③《长岭肇事之始末情节》,《晨钟报》,1916年10月3日,第2版。
    ④《日军在吉林之违法行动》,《晨钟报》,1916年9月21日,第2版。
    ⑤《东省日军无理之要求》,《晨钟报》,1916年9月25日,第2版。
    ⑥《长岭交涉之了结》,《晨钟报》,1916年10月6日,第2版。
    ⑦《日本增设领事馆于满洲》,《晨钟报》,1916年10月10日,第3版。
    ⑧《满洲新设领事馆之开馆》,《晨钟报》,1916年10月17日,第3版。
    ⑨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8—39页。
    ①《呜呼南满之警察权》,《晨钟报》,1916年11月10日,第5版。
    ②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9页。
    ③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9页。
    ④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43页。
    ②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572—573页。
    ③曾毓隽:《忆语随笔》,杜春和等:《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8页。
    ④《郑家屯交涉之近讯》,《晨钟报》,1916年9月8日,第2版。
    ⑤《郑家屯交涉之近讯》,《晨钟报》,1916年10月8日,第2版。
    ⑥《郑家屯交涉未能速结之原因》,《晨钟报》,1916年11月20日,第2版。
    ⑦《郑家屯交涉之近讯》,《晨钟报》,1916年10月8日,第2版。
    ⑧《林公使关于郑家屯交涉之误会》,《晨钟报》,1916年9月16日,第2版。
    ⑨《日公使面谒段总理》,《晨钟报》,1916年10月14日,第2版。
    ⑩《日本公使谒见段总理》,《晨钟报》,1916年9月30日,第2版。
    ①《众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10月4日,第2版。
    ②《昨日外交总长投票之情形》,《晨钟报》,1916年10月4日,第2版。
    ③《昨日外交总长投票之情形》,《晨钟报》,1916年10月4日,第2版。
    ④《陆子欣否决后之余闻》,《晨钟报》,1916年10月5日,第2版。
    ⑤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585页。
    ⑥酉:《相谅》,《晨钟报》,1916年10月5日,第3版。
    ⑦你:《降格相求》,《晨钟报》,1916年10月6日,第3版。
    ⑧《外交总长与汪伯棠》,《晨钟报》,1916年10月7日,第2版。
    ⑨《外交总长已提出众议院》,《晨钟报》,1916年10月12日,第2版。
    ⑩《外交总长提出后之形势》,《晨钟报》,1916年10月14日,第2版。
    11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3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6页。
    ①陈灨一:《睇向斋秘录:附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1页。
    ②陈灨一:《睇向斋秘录:附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2页。
    ③你:《降格相求》,《晨钟报》,1916年10月6日,第3版。
    ④《外交总长与伍秩庸》,《晨钟报》,1916年10月21日,第2版。
    ⑤《伍外交又通过于参议院》,《晨钟报》,1916年11月12日,第2版。
    ⑥《参议院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11月12日,第3版。
    ⑦庶熙:《新外交总长之责任》,《晨钟报》,1916年11月9日,第2版。
    ⑧陈灨一:《睇向斋秘录:附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2页。
    ⑨丁贤俊,喻作凤:《伍廷芳评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⑩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679页。
    11庶熙:《新外交总长之责任》,《晨钟报》,1916年11月9日,第2版。
    ①《伍总长来京不远》,《晨钟报》,1916年11月15日,第2版。
    ②《读伍博士覆电》,《晨钟报》,1916年11月15日,第3版。
    ③《伍总长之外交政见》,《晨钟报》,1916年12月4日,第2版。
    ④《新总长就任后之外交部》,《大公报》,1916年12月4日,第2页。
    ⑤《伍外长筹画中之外交悬案》,《申报》,1916年12月5日,第6版。
    ⑥《中日交涉昨日开议》,《晨钟报》,1916年12月20日,第2版。
    ⑦黄纪莲:《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1915—1923)》,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⑧秋水:《请国人注意郑家屯交涉》,《晨钟报》,1916年12月21日,第3版。
    ⑨秋水:《述郑家屯交涉情形系之以论》,《晨钟报》,1917年1月9日,第2版。
    ⑩《郑家屯交涉近讯》,《晨钟报》,1917年1月5日,第2版。
    ①《外电》,《申报》,1916年12月5日,第2版。
    ②[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日关系史料·军事外交交涉(1918—192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2页。
    ③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3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764页。
    ④《郑家屯交涉最近确情》,《晨钟报》,1917年1月9日,第2版。
    ⑤《郑家屯交涉完结》,《晨钟报》,1917年1月14日,第2版。
    ⑥《日使急欲交换郑家屯交涉之正式文书》,《晨钟报》,1917年1月22日,第2版。
    ⑦《郑家屯事件完全了结》,《晨钟报》,1917年3月9日,第3版。
    ⑧《郑家屯交涉中之警权问题》,《晨钟报》,1916年12月21日,第2版。
    ⑨《郑家屯交涉昨又开议》,《晨钟报》,1917年1月10日,第2版。
    ⑩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第44页。
    ①秋水:《评郑家屯案之结果》,《晨钟报》,1917年1月28日,第2版。
    ②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第45页。
    ③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5辑第45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
    ④秋水:《述郑家屯交涉情形系之以论》,《晨钟报》,1917年1月9日,第2版。
    ⑤秋水:《评郑家屯案之结果》,《晨钟报》,1917年1月28日,第2版。
    ⑥秋水:《再评郑家屯案之结果》,《晨钟报》,1917年1月30日,第2版。
    ⑦秋水:《评郑家屯案之结果》,《晨钟报》,1917年1月28日,第2版。
    ①《最近欧洲之战局(一)》,《晨钟报》,1916年8月16日,第3版。
    ②《中国加入联合军讹传之续闻》,《晨钟报》,1916年10月17日,第2版。
    ③《中国加入联合军之讹传》,《晨钟报》,1916年10月14日,第2版。
    ④秋水:《条件附加入战团论》,《晨钟报》,1917年2月10日,第2版。
    ⑤[澳]骆惠敏:《清末明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府顾问乔·厄·莫里循书信集》下卷(1912——1920),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499页。
    ⑥[澳]骆惠敏:《清末明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府顾问乔厄莫里循书信集》下卷(1912——1920),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498页。
    ⑦一声:《我国加入战团之可否》,《晨钟报》,1917年2月8日,第2版。
    ①秋水:《德美国交断绝问题》,《晨钟报》,1917年2月7日,第2版。
    ②并支:《同名异实之比例》,《晨钟报》,1916年12月16日,第3版。
    ③一声:《我国加入战团之可否》,《晨钟报》,1917年2月8日,第2版。
    ④《我国可轻易加入战团耶》,《晨钟报》,1917年2月7日,第2版。
    ①渊:《我国今后之态度》,《晨钟报》,1917年2月9日,第2版。
    ②秋水:《条件附加入战团论》,《晨钟报》,1917年2月10日,第2版。
    ③秋水:《条件附加入战团论(二)》,《晨钟报》,1917年2月11日,第2版。
    ④秋水:《条件附加入战团论》,《晨钟报》,1917年2月10日,第2版。
    ⑤秋水:《大胆》,《晨钟报》,1917年2月10日,第3版。
    ①《我国对德态度决定》,《晨钟报》,1917年2月10日,第2版。
    ②何何:《中德邦交断绝后之筹策》,《晨钟报》,1917年2月12日,第2版。
    ③秋水:《举国一致》,《晨钟报》,1917年2月11日,第3版。
    ④木强:《今后对德交涉之商榷》,《晨钟报》,1917年3月9日,第2版。
    ①秋水:《自主的外交》,《晨钟报》,1917年2月20日,第2版。
    ②醉翁:《姑息》,《晨钟报》,1917年2月21日,第2版。
    ③峙:《告为德人立言者》,《晨钟报》,1917年2月23日,第2版。
    ④秋水:《外交上之威严》,《晨钟报》,1917年2月22日,第2版。
    ⑤峙:《告为德人立言者》,《晨钟报》,1917年2月23日,第2版。
    ⑥秋水:《为对德政策告国会议员》,《晨钟报》,1917年3月10日,第2版。
    ⑦木强:《今后对德交涉之商榷》,《晨钟报》,1917年3月9日,第2版。
    ⑧一声:《外交之乐观与悲观》,《晨钟报》,1917年2月26日,第2版。
    ⑨介:《外交寓言》,《晨钟报》,1917年2月27日,第2版。
    ⑩一声:《外交之乐观与悲观》,《晨钟报》,1917年2月26日,第2版。
    ①何何:《中德邦交断绝后之筹策》,《晨钟报》,1917年2月12日,第2版。
    ②《德国对我之最近态度》,《晨钟报》,1917年2月25日,第2版。
    ③秋水:《我国对德答覆后将何如》,《晨钟报》,1917年2月25日,第2版。
    ④秋水:《自动欤被动欤》,《晨钟报》,1917年3月1日,第2版。
    ⑤秋水:《中美加入战团之关系》,《晨钟报》,1917年2月16日,第2版。
    ①一声:《对德抗议与日本》,《晨钟报》,1917年2月18日,第2版。
    ②秋水:《中日美提携之好机》,《晨钟报》,1917年2月14日,第2版。
    ③马君武:《反对与德绝交加入协约国电》,1917年2月28日,莫世祥:《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8页。
    ④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第2编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55页。
    ⑤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17页。
    ①《美国对德方针决定》,《晨钟报》,1917年3月2日,第2版。
    ②《中德邦交断绝》,《晨钟报》,1917年3月15日,第2版。
    ③秋水:《读十四日布告及命令书后》,《晨钟报》,1917年3月15日,第2版。
    ④秋水:《美德已宣战矣》,《晨钟报》,1917年4月8日,第2版。
    ⑤一声:《美国参战及于世界之影响》,《晨钟报》,1917年4月11日,第2版。
    ①秋水:《我不对德宣战尚待何耶》,《晨钟报》,1917年4月10日,第2版。
    ②秋水:《促当局对德最后之觉悟》,《晨钟报》,1917年4月5日,第2版。
    ③秋水:《今日应对德宣战之理由》,《晨钟报》,1917年3月29日,第2版。
    ④秋水:《今日应对德宣战之理由(其二)》,《晨钟报》,1917年4月1日,第2版。
    ⑤秋水:《我国加入之条件与范围何如》,《晨钟报》,1917年3月4日,第2版。
    ①秋水:《吾对于加入战团之主张》,《晨钟报》,1917年4月28日,第2版。
    ②秋水:《我国加入之条件与范围何如》,《晨钟报》,1917年3月4日,第2版。
    ③木强:《今后对德交涉之商榷》,《晨钟报》,1917年3月9日,第2版。
    ④《顾公使关于对德方针之主张》,《晨钟报》,1917年4月18日,第2版。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2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第155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第152—153页。
    ⑧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4页。
    ⑨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6页。
    ①商:《为公民团请愿事警告国人》,《晨钟报》,1917年5月11日,第2版。
    ②《宣战案今日发表》,《晨钟报》,1917年8月14日,第2版。
    ④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第496页。
    ⑤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528页。
    ⑥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570页。
    ⑦《奉天苦旱与吉林喜雨》,《晨钟报》,1917年6月27日,第5版。
    ⑧《各属久旱逢甘雨》,《晨钟报》,1917年6月22日,第5版。
    ①《云南大关大地震》,《晨钟报》,1917年9月6日,第6版。
    ②《福州又遭大水灾》,《晨钟报》,1917年6月30日,第5版。
    ③《福建厦门之大风灾》,《晨钟报》,1917年9月22日,第6版。
    ④《天津大水灾续志》,《晨钟报》,1917年9月27日,第2版。
    ⑤刘宏:《外国人对1917年天津水灾的救援》,《民国春秋》,2001(06)。
    ⑥《近畿大水灾之简情》,《晨钟报》,1917年9月1日,第5版。
    ①《近畿各河之水灾》,《晨钟报》,1917年7月31日,第3版。
    ②《永定河卢沟桥险工之抢护》,《晨钟报》,1917年8月6日,第3版。
    ③《张家口之天灾人祸》,《晨钟报》,1917年8月20日,第6版。
    ④《客述石家庄被水惨况》,《晨钟报》,1917年8月19日,第6版。
    ⑤《直绅请赈灾民》,《晨钟报》,1917年8月27日,第2版。
    ⑥《天津空前大水灾详志》,《晨钟报》,1917年9月25日,第2版。
    ⑦《天津空前大水灾之惨状》,《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2版。
    ⑧《天津空前大水灾详志》,《晨钟报》,1917年9月25日,第2版。
    ⑨《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⑩《天津空前大水灾之惨状》,《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2版。
    ①《天津大水灾续志》,《晨钟报》,1917年9月27日,第2版。
    ②《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③《天津大水灾惨闻四志》,《晨钟报》,1917年9月28日,第2版。
    ④《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⑤《天津水灾摄影》,《东方杂志》第14卷第11号。
    ⑥《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⑦《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⑧《天津水势仍无涨落》,《晨钟报》,1917年10月3日,第2版。
    ⑨《天津水势又涨》,《晨钟报》,1917年10月13日,第2版。
    ①《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2月5日,第6版。
    ②《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④《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晨钟报》,1917年12月7日,第6版。
    ⑤《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⑥《天津空前大水灾之惨状》,《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2版。
    ⑦《天津大水灾续志》,《晨钟报》,1917年9月27日,第2版。
    ⑧《天津空前大水灾详志》,《晨钟报》,1917年9月25日,第2版。
    ①《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②《关于天津水灾之报告及其善后方法》,《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2版。
    ③《天津空前大水灾之惨状》,《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2版。
    ④《天津空前大水灾之惨状》,《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2版。
    ⑤《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⑥《天津大水灾续志》,《晨钟报》,1917年9月27日,第2版。
    ⑦《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⑧《津浦路之现状》,《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⑨《津埠水灾昨闻》,《晨钟报》,1917年10月9日,第2版。
    ⑩《津浦路之近闻》,《晨钟报》,1917年10月28日,第3版。
    11《京汉路十五日通车》,《晨钟报》,1917年10月9日,第2版。
    12《京汉铁路全路通车广告》,《晨钟报》,1917年11月6日,第1版。
    13《洪水中之津浦路》,《晨钟报》,1917年10月29日,第6版。
    14《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①《洪水中之津浦路》,《晨钟报》,1917年10月29日,第6版。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4卷第11号,第211页。
    ③《水警厅测量河道》,《大公报》,1917年7月18日,第2张第3版。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4卷第9号,第213页。
    ⑤《津埠水灾昨闻》,《晨钟报》,1917年10月9日,第2版。
    ⑥中华森林会凌道扬:《论近日各省水灾之剧烈缺乏森林实为一大原因》,《东方杂志》第14卷第11号,第184—185页。
    ⑦刘宏:《外国人对1917年天津水灾的救援》,《民国春秋》,2001(06)。
    ⑧《内务部委员勘察天津水患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6版。
    ⑨《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⑩周秋光:《熊希龄集》(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①《天津空前大水灾详志》,《晨钟报》,1917年9月25日,第2版。
    ②《天津大水灾惨闻四志》,《晨钟报》,1917年9月28日,第2版。
    ③《天津水势又涨》,《晨钟报》,1917年10月13日,第2版。
    ④《天津水势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8日,第6版。
    ⑤《内务部委员勘察天津水患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6版。
    ⑥《山东之防海治河两计划》,《晨钟报》,1917年8月20日,第6版。
    ⑦《水利局派员查勘沿路水势》,《晨钟报》,1917年9月15日,第3版。
    ⑧《全国水利局关于津埠水灾之紧要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5日,第3版。
    ①《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②《京畿水灾善后处近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13日,第6版。
    ③《天津水势仍无涨落》,《晨钟报》,1917年10月3日,第2版。
    ④《疏浚永定河之计划》,《晨钟报》,1916年12月22日,第3版。
    ⑤《全国水利局关于津埠水灾之紧要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5日,第3版。
    ⑥《洪水中之津浦路》,《晨钟报》,1917年10月29日,第6版。
    ⑦《津埠水灾近讯》,《晨钟报》,1917年10月12日,第3版。
    ⑧《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⑨《直隶五大河之测量及出险详记》,《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直隶五大河之测量及出险表》,《东方杂志》第14卷第12号,第180—182页。
    ①《洪水中之津浦路》,《晨钟报》,1917年10月29日,第6版。
    ②《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③《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④《内务部委员勘察天津水患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5日,第2版。
    ①《全国水利局关于津埠水灾之紧要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5日,第3版。
    ②《洪水中之津浦路》,《晨钟报》,1917年10月29日,第6版。
    ③《内务部委员勘察天津水患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5日,第2版。
    ④《熊督办电陈办赈意见》,《晨钟报》,1917年11月14日,第3版。
    ⑤《交通界消息两则》,《晨钟报》,1917年9月4日,第6版。
    ⑥《火灾赈款拨赈水灾》,《晨钟报》,1917年9月12日,第3版。
    ⑦《筹办灾民生计》,《晨钟报》,1917年9月23日,第6版。注:原文缺第六条内容。
    ⑧《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⑨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六年》,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6年版,第788页。
    ⑩《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4卷第11号,第213页。
    ①周秋光:《熊希龄集》(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②《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1月27日,第6版。
    ③《熊督办电陈办赈意见》,《晨钟报》,1917年11月14日,第3版。
    ④《河工及水灾之善后经费》,《晨钟报》,1917年11月1日,第3版。
    ⑤《京畿水灾善后处进行消息》,《晨钟报》,1917年11月19日,第3版。
    ⑥《天津水势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20日,第3版。
    ⑦《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4卷第9号,第213页。
    ⑧《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4卷第10号,第208页。
    ⑨《昨日之国务会议》,《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⑩《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11《盐余拨为河工经费》,《晨钟报》,1918年3月13日,第6版。
    12《天津治水费有着》,《晨钟报》,1918年5月8日,第6版。
    ①《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②《天津大水灾惨闻四志》,《晨钟报》,1917年9月28日,第2版。
    ③《祝贺费充作赈灾》,《晨钟报》,1917年10月9日,第3版。
    ④《将开放北海助赈》,《晨钟报》,1918年5月24日,第6版。
    ⑤《熊秉三再请特赦盛文颐》,《晨钟报》,1918年5月26日,第3版。
    ⑦《京畿助赈会之开幕》,《晨钟报》,1917年10月8日,第2版。
    ⑧《津埠水灾昨闻》,《晨钟报》,1917年10月10日,第3版。
    ⑨《政界发起水灾游艺助赈会》,《晨钟报》,1917年10月12日,第3版。
    ⑩《助赈书画展览会》,《晨钟报》,1917年11月24日,第6版。
    ①《昨日之国务会议》,《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2版。
    ②《熊秉三晋见总理》,《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2版。
    ③《天津水灾近讯》,《晨钟报》,1917年10月7日,第2版。
    ④《水灾善后借款消息》,《晨钟报》,1917年10月12日,第2版。
    ⑤《水灾借款日内成立》,《晨钟报》,1917年10月14日,第2版。
    ⑥《水灾借款成立》,《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3版。
    ⑦《关于恢复津埠之借款》,《晨钟报》,1917年10月27日,第3版。
    ⑧《水灾善后借款真相》,《晨钟报》,1917年11月8日,第3版。
    ⑨《运河借款之所闻》,《晨钟报》,1917年11月16日,第3版。
    ⑩《运河借款业已签字》,《晨钟报》,1917年11月22日,第3版。
    11《京畿水灾救济借款合同》,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332—1334页。
    ①《整理运河七厘金币借款合同》,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321—1328页。
    ②《天津水灾近讯》,《晨钟报》,1917年10月7日,第2版。
    ③《津埠水灾昨闻》,《晨钟报》,1917年10月9日,第2版。
    ④《津埠水灾昨闻》,《晨钟报》,1917年10月10日,第3版。
    ⑤《熊督办咨调之人员》,《晨钟报》,1917年11月1日,第2版。
    ⑥《洪水中之津浦路》,《晨钟报》,1917年10月29日,第6版。
    ⑦《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⑧《京畿水灾善后处近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13日,第6版。
    ⑨《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⑩《内务部委员勘察天津水患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5日,第2—3版。
    ①《内务部委员勘察天津水患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6版。
    ②《内务部委员勘察天津水患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6版。
    ③《熊督办赴津查勘工程》,《晨钟报》,1918年1月15日,第3版。
    ④《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晨钟报》,1917年12月7日,第6版。
    ⑤《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⑥《天津水势仍无涨落》,《晨钟报》,1917年10月3日,第2版。
    ⑦《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⑧《关于天津水灾之报告及其善后办法》,《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2版。
    ①《天津水势无甚涨落》,《晨钟报》,1917年10月14日,第2—3版。
    ②《天津日英租界排水情形》,《晨钟报》,1917年10月25日,第3版。
    ③《天津排水工程成功》,《晨钟报》,1917年11月20日,第3版。
    ④《永定河工程告竣》,《晨钟报》,1917年12月14日,第3版。
    ⑤《永定河将开工》,《晨钟报》,1918年3月11日,第3版。
    ⑥《熊督办治水之计划》,《晨钟报》,1917年10月13日,第3版。
    ⑦《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晨钟报》,1917年12月7日,第6版。
    ⑧《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1月17日,第6版。
    ⑨《熊督办大开会议》,《晨钟报》,1917年10月16日,第2版。
    ①《京畿水灾善后处近讯》,《晨钟报》,1917年11月4日,第3版。
    ②《京畿水灾河工事宜处近事及通告》,《晨钟报》,1917年11月6日,第3版。
    ③《关于天津水灾之报告及其善后方法》,《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2版。
    ④《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⑤周秋光:《熊希龄集》(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⑥周秋光:《熊希龄集》(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⑦《各督军助赈之来电》,《晨钟报》,1917年10月12日,第3版。
    ⑧周秋光:《熊希龄集》(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①《官商助赈之踊跃》,《晨钟报》,1917年10月13日,第3版。
    ②《津埠水灾近讯》,《晨钟报》,1917年11月7日,第3版。
    ③《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④《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⑤《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⑥《天津大水灾惨闻四志》,《晨钟报》,1917年9月28日,第2版。
    ⑦《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⑧《政府购米赈灾》,《晨钟报》,1917年9月15日,第3版。
    ⑨《京畿水灾善后处近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9日,第6版。
    ⑩《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11《天津水势仍无涨落》,《晨钟报》,1917年10月3日,第2版。
    12《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①《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②《京畿水灾善后处近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13日,第6版。
    ③《京畿水灾善后处进行消息》,《晨钟报》,1917年11月19日,第3版。
    ④《天津水势又涨》,《晨钟报》,1917年10月13日,第3版。
    ⑤《天津灾民来京》,《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6版。
    ⑥《灾民陆续来京》,《晨钟报》,1917年10月7日,第6版。
    ⑦《饬查被灾人民》,《晨钟报》,1917年10月8日,第6版。
    ⑧《警厅安插贫民》,《晨钟报》,1917年9月13日,第6版。
    ⑨雪村:《都市集中与农村集中》,《东方杂志》第12卷第9号,第6页。
    ⑩《取缔难民来京》,《晨钟报》,1917年11月16日,第6版。
    11《饬令安插难民》,《晨钟报》,1917年10月14日,第6版。
    12《天津水势又涨》,《晨钟报》,1917年10月13日,第3版。
    13《遣散来京难民》,《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6版。
    14《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15《京畿水灾河工处筹设收养所》,《晨钟报》,1917年11月7日,第3版。
    ①《将解散慈幼局》,《晨钟报》,1918年5月24日,第6版。
    ②《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1月26日,第3版。
    ③《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④《津埠水灾昨闻》,《晨钟报》,1917年10月9日,第2版。
    ⑤《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⑥《天津水势又涨》,《晨钟报》,1917年10月13日,第3版。
    ⑦《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⑧《天津水退四寸》,《晨钟报》,1917年10月5日,第3版。
    ⑨《天津水势仍无涨落》,《晨钟报》,1917年10月3日,第2版。
    ⑩《天津水灾近情》,《晨钟报》,1917年10月2日,第2版。
    ①《京师警察厅布告》,《晨钟报》,1918年1月15日,第6版。
    ②《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③《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1月27日,第6版。
    ④《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8日,第6版。
    ⑤《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1月29日,第6版。
    ⑥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欧战华工史料(1912—192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第348页。
    ⑦《募灾民为华工》,《晨钟报》,1917年11月7日,第3版。
    ⑧《招募灾民赴法》,《晨钟报》,1917年11月10日,第3版。
    ①《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②《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1月22日,第6版。
    ③《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④《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⑤《直省平糴米粮之免税》,《晨钟报》,1917年10月21日,第3版。
    ⑥《京畿水灾善后纪事》,《晨钟报》,1917年11月25日,第6版。
    ⑦《京畿水灾善后处近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9日,第6版。
    ⑧《续订平糶规则》,《晨钟报》,1917年12月13日,第6版。
    ⑨《京畿水灾善后处近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16日,第6版。
    ⑩《续请豁免杂捐》,《晨钟报》,1917年10月9日,第6版。
    ①《顾孟养之赈灾意见》,《晨钟报》,1917年11月20日,第6版。
    ②《京畿水灾善后处近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16日,第6版。
    ③《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④《赈灾剧行将开演》,《晨钟报》,1917年8月9日,第5版。
    ⑤《京兆水灾筹赈义务夜戏》,《晨钟报》,1917年8月19日,第1版。
    ⑥《近畿大水灾》,《晨钟报》,1917年9月1日,第5版。
    ⑦《京兆赈灾义务女剧广告》,《晨钟报》,1917年9月17日,第1版。
    ⑧《张季直赈款仍交熊督办》,《晨钟报》,1917年10月6日,第3版。
    ⑨《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2月6日,第6版。
    ①《巴拿马商会倡捐助赈》,《晨钟报》,1917年11月5日,第3版。
    ②《京畿水灾善后处近讯》,《晨钟报》,1917年11月4日,第3版。
    ③《中国商会捐赈水灾》,《晨钟报》,1917年10月29日,第6版。
    ④《香港捐赈直隶水灾》,《晨钟报》,1917年11月24日,第6版。
    ⑤《京畿水灾善后处近讯》,《晨钟报》,1917年11月4日,第3版。
    ⑥《天津空前大水灾之惨状》,《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2版。
    ⑦《天津大水灾续志》,《晨钟报》,1917年9月27日,第2版。
    ⑧《关于天津水灾之报告及其善后方法》,《晨钟报》,1917年10月4日,第2版。
    ⑨《施赈慈善市开幕》,《晨钟报》,1917年12月9日,第6版。
    ⑩《赈助水灾》,《晨钟报》,1917年10月5日,第1版。11《演技筹助赈款》,《晨钟报》,1917年10月20日,第6版。12《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启》,《晨钟报》,1917年10月20日,第1版。13《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续),《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14《中央公园游艺展览大会》,《晨钟报》,1917年12月5日,第6版。15《今明两日之中央公园游艺助赈会》,《晨钟报》,1917年12月8日,第6版。
    ①《上海慈善救济券》,《晨钟报》,1918年5月11日,第1版。
    ②《天津大水灾六志》,《晨钟报》,1917年9月30日,第2版。
    ③《京畿水灾善后处近事二则》,《晨钟报》,1917年11月21日,第3版。
    ④《天津水灾近闻》,《晨钟报》,1917年10月6日,第2版。
    ⑤《东方通信社电》,《晨钟报》,1917年10月6日,第6版。
    ⑥《天津大水灾五志》,《晨钟报》,1917年9月29日,第2版。
    ⑦《基督教筹赈水灾》,《大公报》,1917年9月17日,第2张第2版。
    ⑧有关西方国家助赈的研究,可参看刘宏的《外国人对1917年天津水灾的救援》(《民国春秋》2001年第6期)。
    ⑨《美国红十字会之义举》,《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3版。
    ⑩《英红十字会在中央公园开会》,《晨钟报》,1917年10月14日,第3版。
    11《美国红十字会之义举》,《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3版。
    12《天津大水灾惨闻四志》,《晨钟报》,1917年9月28日,第2版。
    13《南满铁路公司之义赈》,《晨钟报》,1917年12月1日,第3版。
    ①《津埠水灾昨闻》,《晨钟报》,1917年10月9日,第2版。
    ②《日本设立津埠义赈会》,《晨钟报》,1917年11月11日,第3版。
    ③《天皇施济天津灾民》,《晨钟报》,1917年12月15日,第6版。
    ④《日政府派员来华助治水患》,《晨钟报》,1917年10月17日,第3版。
    ⑤以下均根据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天津《大公报》影印本统计。
    ⑥《天津空前大水灾详志》,《晨钟报》,1917年9月25日,第2版。
    ⑦《天津空前大水灾之惨状》,《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2版。
    ⑧《京畿水灾善后处近讯》,《晨钟报》,1917年11月4日,第3版。
    ⑨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第528页。
    ⑩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570页。
    ①《内务部派员查勘灾况》,《晨钟报》,1917年9月28日,第2版。
    ②《天津水势仍无涨落》,《晨钟报》,1917年10月3日,第2版。
    ③《政府注意津埠治安》,《晨钟报》,1917年10月5日,第3版。
    ④周秋光:《熊希龄集》(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47页。
    ⑤《熊希龄之治水计划》,《晨钟报》,1918年3月20日,第6版。
    ⑥《熊督办呈报大总统筹办赈务文》,《晨钟报》,1917年12月7日,第6版。
    ⑦《京畿水灾善后纪事》,《晨钟报》,1917年11月25日,第6版。
    ①《天津防水之成绩》,《晨钟报》,1918年8月13日,第3版。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4卷第9号,第208页。
    ③冷:《水灾之区域》,《申报》,1917年10月22日,第3版。
    ④《豫省设立水利会》,《晨钟报》,1917年11月27日,第6版。
    ⑤《黄河水患之可忧》,《晨钟报》,1917年7月26日,第3版。
    ⑥周秋光:《熊希龄集》(七),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周秋光:《熊希龄集》(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②《天津空前大水灾之惨状》,《晨钟报》,1917年9月26日,第2版。
    ③《天津防水之成绩》,《晨钟报》,1918年8月13日,第3版。
    ④《天津被水后之最近情形》,《晨钟报》,1917年10月31日,第3版。
    ⑤《天津水灾近况》,《晨钟报》,1917年11月17日,第3版。
    ⑥《天津水势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20日,第3版。
    ⑦《天津水势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8日,第6版。
    ⑧《天津水势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20日,第3版。
    ⑨《天津水势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20日,第3版。
    ⑩《天津被水后之最近情形》,《晨钟报》,1917年10月31日,第3版。
    ①《直隶涿县水灾之摄影》,《东方杂志》第14卷第10号。
    ②《京畿水灾善后处纪事》,《晨钟报》,1917年12月18日,第6版。
    ③《天津水势之报告》,《晨钟报》,1917年10月18日,第6版。
    ④《天津各灾区之惨状》,《晨钟报》,1918年2月3日,第3版。
    ⑤悲魂:《贫民夜校》,《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⑥《督饬办赈进行之通令》,《晨钟报》,1917年12月30日,第6版。
    ⑦周秋光:《熊希龄集》(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7页。
    ①《为顺直灾民请命》,《晨钟报》,1917年12月21日,第6版。
    ②《助赈游艺会捐款何在》,《晨钟报》,1918年3月13日,第3版。
    ③《助赈游艺会捐款何在》,《晨钟报》,1918年3月13日,第3版。
    ④《去年赈灾捐款之暧昧》,《晨钟报》,1918年3月10日,第6版。
    ①《曹孟德语》,《晨钟报》,1917年6月1日,第2版。
    ②《孟子语》,《晨钟报》,1916年10月20日,第2版。
    ③《巴克语》,《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2版。
    ④《孔子语》,《晨钟报》,1916年8月30日,第2版。
    ⑤《老子语》,《晨钟报》,1916年10月10日,第2版。
    ⑥《孔子语》,《晨钟报》,1916年11月12日,第2版。
    ⑦《汲黯语》,《晨钟报》,1916年10月24日,第2版。
    ⑧《尚书》,《晨钟报》,1916年10月5日,第2版。
    ⑨《论语》,《晨钟报》,1916年9月21日,第2版。
    ⑩《大学》,《晨钟报》,1916年10月22日,第2版。
    11《孟子语》,《晨钟报》,1916年10月25日,第2版。
    12《穆勒语》,《晨钟报》,1916年9月28日,第2版。
    13《左传》,《晨钟报》,1916年12月5日,第2版。
    14《诸葛亮语》,《晨钟报》,1917年6月16日,第2版。
    15《集语》,《晨钟报》,1916年9月27日,第2版。
    16《老子语》,《晨钟报》,1916年12月28日,第2版。
    17《书经》,《晨钟报》,1917年2月2日,第2版。
    18《老子语》,《晨钟报》,1917年1月19日,第2版。
    19《论语》,《晨钟报》,1916年9月19日,第2版。
    20《比萨格拉士语》,《晨钟报》,1916年8月29日,第2版。
    21《韩文公语》,《晨钟报》,1916年9月25日,第2版。
    22《埃及古谚》,《晨钟报》,1916年10月1日,第2版。
    23《论语》,《晨钟报》,1916年9月29日,第2版。
    24《王阳明语》,《晨钟报》,1916年11月30日,第2版。
    25《诗经》,《晨钟报》,1916年10月13日,第2版。
    26《曹子建语》,《晨钟报》,1917年5月31日,第2版。
    27《达西语》,《晨钟报》,1916年10月7日,第2版。
    28《吕新吾语》,《晨钟报》,1916年11月2日,第2版。
    ①《左宗棠语》,《晨钟报》,1916年12月27日,第2版。
    ②《斯宾塞语》,《晨钟报》,1917年6月15日,第2版。
    ③《集语》,《晨钟报》,1917年6月19日,第2版。
    ④《斯宾塞语》,《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2版。
    ⑤《斯宾塞尔语》,《晨钟报》,1917年3月5日,第2版。
    ⑥《英谚》,《晨钟报》,1916年8月28日,第2版。
    ⑦《法律金言》,《晨钟报》,1917年3月28日,第2版。
    ⑧《卢骚语》,《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2版。
    ⑨《西哲名言》,《晨钟报》,1916年9月23日,第2版。
    ⑩《法律金言》,《晨钟报》,1917年5月11日,第2版。
    11《法律金言》,《晨钟报》,1917年4月19日,第2版。
    12《斯宾塞语》,《晨钟报》,1917年6月26日,第2版。
    13《博尔克语》,《晨钟报》,1917年2月24日,第2版。
    14《维廉比特》,《晨钟报》,1916年8月31日,第2版。
    15《集语》,《晨钟报》,1916年9月26日,第2版。
    16《加来尔语》,《晨钟报》,1917年4月25日,第2版。
    ①汪朝光:《民国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②《塔尔美氏语》,《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第2版。
    ③《胡林翼语》,《晨钟报》,1916年11月11日,第2版。
    ④《戴哲尼语》,《晨钟报》,1916年11月4日,第2版。
    ①谢彬:《民国政党史》,戴天仇等:《政党与民初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8页。
    ②《卢梭语》,《晨钟报》,1917年3月17日,第2版。
    ③《法律金言》,《晨钟报》,1917年2月23日,第2版。
    ①《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5版。
    ②剑侠:《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4日,第6版。
    ③惺:《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18日,第5版。
    ④忧时:《晨钟铭》,《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5版。
    ⑤其中,白坚武以“惺公”名义于1916年8月15日发表1篇,以“惺”名义于1916年8月18日、8月20日、8月22日、8月23日发表4篇,10天内共计发表5篇。
    ⑥此君:《…何以…》,《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5版。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2页。
    ②惺公:《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5版。
    ③守常:《新现象》,《晨钟报》,1916年9月4日,第2版。
    ④馨钿:《呻吟语》,《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5版。
    ⑤《上海林寒碧惨死案》,《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5版。
    ①馨钿:《呻吟语》,《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5版。
    ②纯实:《痛哭》,《晨钟报》,1916年8月31日,第5版。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第5版。
    ④《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5版。
    ①木强:《国会之箴言》,《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2版。
    ②馨钿:《呻吟语》,《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5版。
    ③庶熙:《荣典欤辱典欤》,《晨钟报》,1916年10月12日,第3版。
    ④《大总统令》,《晨钟报》,1916年10月10日,第2版。
    ⑤《大总统令》,《晨钟报》,1916年10月14日,第2版。
    ⑥庶熙:《荣典欤辱典欤》,《晨钟报》,1916年10月12日,第3版。
    ⑦冷眼:《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10月14日,第5版。
    ⑧《国庆日授勋感言》,《晨钟报》,1916年10月12日,第2版。
    ⑨冷眼:《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10月15日,第5版。
    ⑩惺:《山雨欲来风满楼》,《晨钟报》,1916年8月20日,第3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4页。
    ①《种种不可问之心理》,《晨钟报》,1916年9月15日,第5版。
    ②《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7日,第5版。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6日,第5版。
    ④醉翁:《除国贼》,《晨钟报》,1916年10月8日,第3版。
    ⑤剑胆:《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5版。
    ⑥《种种不可问之心理》,《晨钟报》,1916年9月15日,第5版。
    ⑦《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2日,第5版。
    ⑧剑胆:《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5版。
    ⑨老髯:《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16日,第5版。
    ①周介然:《可……》,《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②周介然:《实在不得了》,《晨钟报》,1916年9月1日,第5版。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10月2日,第5版。
    ④劫时:《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200页。参见王利中:《民国前期(1912年—1927年)中国货币制度研究》,新疆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第26页。
    ⑥《徒唤奈何》,《晨钟报》,1916年10月6日,第5版。
    ⑦剑胆:《天…地》,《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⑧魂:《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5版。
    ⑨此君:《…何以…》,《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5版。
    ⑩魂:《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19日,第5版。11《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28日,第5版。12周介然:《如何…要…》,《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6版。13周介然:《看看…全是…》,《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6版。
    ①周介然:《如何…要…》,《晨钟报》,1916年9月5日,第6版。
    ②惺:《二十怕》,《晨钟报》,1916年8月20日,第5版。
    ③此君:《…何以…》,《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5版。
    ①老髯:《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16日,第5版。
    ②《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0日,第5版。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9日,第5版。
    ①老髯:《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16日,第5版。
    ②嶷:《二十怪》,《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6版。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28日,第5版。
    ④平:《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5版。
    ⑤《苦痛》,《晨钟报》,1916年9月8日,第6版。
    ⑥剑胆:《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5版。
    ⑦《徒唤奈何》,《晨钟报》,1916年10月3日,第5版。
    ⑧《徒唤奈何》,《晨钟报》,1916年10月6日,第5版。
    ⑨劫时:《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①周介然:《可…》,《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②《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第5版。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3日,第5版。
    ④《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4日,第5版。
    ⑤剑胆:《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1日,第5版。
    ⑥《予之所望于国人者》,《晨钟报》,1916年10月7日,第5版。
    ⑦采:《英雄名士美人》,《晨钟报》,1916年8月29日,第5版。
    ⑧剑胆:《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5版。
    ⑨剑胆:《天…地》,《晨钟报》,1916年8月24日,第5版。
    ①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第5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1页。
    ②剑胆:《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5版。
    ③《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10月1日,第5版。
    ④《合乎中道者何也》,《晨钟报》,1916年9月16日,第5版。
    ①《刘崇佑启事》,《晨钟报》,1916年12月9日,第1版。
    ②《律师刘崇佑启事》,《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1版。
    ④《律师刘崇佑事务所迁移广告》,《晨钟报》,1916年9月16日,第1版。
    ⑤《饮冰室全集》,《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6版。
    ①《宪法研究会布告》,《晨钟报》,1916年10月29日,第2版。
    ②《宪法案研究会之先声》,《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2版。
    ①《宪法案研究会之宣言及简约》,《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2版。
    ③《宪法研究会之合并》,《晨钟报》,1916年9月4日,第2版。
    ④《两宪法会之合并会》,《晨钟报》,1916年9月14日,第2版。
    ⑤《宪法研究会开会纪要》,《晨钟报》,1916年9月15日,第2版。
    ①蒲殿俊:《晨钟二周年纪念词》,《晨钟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1版。
    ①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9—90页。
    ②杨幼炯:《中国政党史》,第92页。
    ③期期:《加入…不加入…》,《晨钟报》,1916年11月17日,第3版。
    ①代论:《宪法研究会之省制另定宣言》,《晨钟报》,1916年10月30日,第2版。
    ②《宪法研究会对于省制问题之意见》,《晨钟报》,1916年11月18日,第2版。
    ③《宪法研究会对于省制问题之意见》(续昨),《晨钟报》,1916年11月19日,第2版。
    ④东荪:《对于省制加入宪法与否之意见》,《晨钟报》,1916年10月27日,第2版。
    ①《汤济武先生之省制谈》,《晨钟报》,1916年10月29日,第2版。
    ②《闽省议会议员郑作枢反对省长民选意见书》,《晨钟报》,1916年11月4—7日,第5版。
    ③观:《论省制大纲不宜遽行加入宪法》,《晨钟报》,1916年12月4日,第2版。
    ④《省制加入宪法问题近讯》,《晨钟报》,1916年10月30日,第3版。
    ⑤我:《省制问题之希望》,《晨钟报》,1916年11月2日,第3版。
    ⑥并支:《同名异实之比例》,《晨钟报》,1916年12月16日,第3版。
    ①醉翁:《省制问题》,《晨钟报》,1916年10月20日,第2版。
    ②庶熙:《诚意》,《晨钟报》,1916年11月22日,第3版。
    ③二竹:《民党》,《晨钟报》,1916年10月28日,第3版。
    ④《昨日宪法审议会之两大波澜》,《晨钟报》,1916年10月24日,第2版。
    ①《暴王正廷之罪于国人》,《晨钟报》,1916年10月27日,第3版。
    ②你:《大题小做》,《晨钟报》,1916年10月23日,第2版。
    ③蒲殿俊:《晨钟二周年纪念词》,《晨钟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1版。
    ④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2963页。
    ⑤秋水:《今日岂容段总理辞职乎》,《晨钟报》,1917年3月6日,第2版。
    ⑥《刘崇佑蒲殿俊之一院制主张》,《晨钟报》,1917年2月20日,第3版。
    ⑦《刘崇佑蒲殿俊之一院制主张》(续),《晨钟报》,1917年2月21日,第3版。
    ⑧渊泉:《两院组织问题》,《晨钟报》,1917年3月5日,第2版。
    ⑨秋水:《一院制主张之趋势》,《晨钟报》,1917年2月17日,第2版。
    ①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5页。
    ②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4页。
    ③《又有关于要索巨款之质问》,《晨钟报》,1916年12月6日,第2版。
    ⑦庶熙:《索款》,《晨钟报》,1916年12月1日,第3版。
    ⑧秋水:《略评孙文致国会议员书》,《晨钟报》,1916年12月27日,第3版。
    ⑨秋水:《钮傅善提款何为》,《晨钟报》,1916年12月18日,第2版。
    ⑩秋水:《伟人纷纷索款何为》,《晨钟报》,1916年12月15日,第2版。
    11庶熙:《索款》,《晨钟报》,1916年12月1日,第3版。
    12醉翁:《对于今日之感言》,《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2版。
    ①《丧心病狂之孙文》,《晨钟报》,1917年7月13日,第2版。
    ②《孙洪伊之三段论法》,《晨钟报》,1917年12月16日,第2版。
    ③诚:《新政之希望》,《晨钟报》,1917年1月6日,第2版。
    ①秋水:《今日岂容段总理辞职乎》,《晨钟报》,1917年3月6日,第2版。
    ②《日本军队与中国政局》,《晨钟报》,1916年12月12日,第3版。
    ③木强:《今后对德交涉之商榷》,《晨钟报》,1917年3月9日,第2版。
    ④《勗哉段总理》,《晨钟报》,1916年8月23日,第3版。
    ⑤秋水:《今日岂容段总理辞职乎》,《晨钟报》,1917年3月6日,第2版。
    ⑥凤:《今后对于段总理之希望》,《晨钟报》,1917年7月14日,第1版。
    ⑦并支:《国人之自觉》,《晨钟报》,1916年12月14日,第3版。
    ⑧张东荪:《<晨钟>之责任》,《晨钟报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2版。
    ①守常:《别泪》,《晨钟报》,1916年9月4日,第6版。
    ②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8页。
    ③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0页。
    ④汤化龙:《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7—18页。
    ⑤蒲殿俊:《晨钟二周年纪念词》,《晨钟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1版。
    ⑥张东荪:《<晨钟>之责任》,《晨钟报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2版。
    ⑦汤化龙:《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16页。
    ⑧默默:《疑念》,《晨钟报》,1916年9月25日,第3版。
    ①仲公:《共和与帝制之最后战争》,《晨钟报》,1917年7月9日,第1版。
    ②魂:《三年前之今日》,《晨钟报》,1916年11月4日,第3版。
    ③惺公:《大鸣小鸣》,《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5版。
    ④悲魂:《治本》,《晨钟报》,1916年8月16日,第2版。
    ⑤《黄蔡二公追悼大会事务所纪事》,《晨钟报》,1916年11月20日,第2版。
    ⑥去鲁:《昨日追悼会感言》,《晨钟报》,1916年12月2日,第3版。
    ⑦秋水:《陈其美亦得请用国葬耶》,《晨钟报》,1916年12月28日,第3版。
    ⑧《本报赠阅一星期》,《晨钟报》,1917年7月8日,第1版。
    ①沚盦:《侨刊辞》,《晨钟报》,1917年7月7日,第1版。
    ②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③商:《弔黄克强先生》,《晨钟报》,1916年11月1日,第2版。
    ④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⑤仲公:《民国今后中心人物之养成》,《晨钟报》,1916年11月14日,第2版。
    ⑥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⑦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599页。
    ⑧《民国今后中心人物之养成》(续昨),《晨钟报》,1916年11月15日,第2版。
    ⑨仲:《可为痛哭流涕》,《晨钟报》,1917年6月1日,第2版。
    ⑩仲公:《国民今日所宜举国一致者》,《晨钟报》,1916年10月13日,第2版。
    ①仲公:《民国今后中心人物之养成》,《晨钟报》,1916年11月14日,第2版。
    ②《民国今后中心人物之养成》(续昨),《晨钟报》,1916年11月16日,第2版。
    ③《民国今后中心人物之养成》(续昨),《晨钟报》,1916年11月16日,第2版。
    ④《昨日追悼会感言》,《晨钟报》,1916年10月23日,第3版。
    ⑤《迎徐东海》,《晨钟报》,1916年11月16日,第3版。
    ⑥圣心:《中国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11月12日,第2版。
    ①圣心:《中国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12月1日,第2版。
    ②圣心:《中国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12月2日,第2版。
    ③圣心:《中国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12月3日,第2版。
    ④圣心:《中国之前途》,《晨钟报》,1916年12月3日,第2版。
    ①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②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晨钟报》,1916年9月11日,第2版。
    ③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④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晨钟报》,1916年9月11日,第2版。
    ⑤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⑥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续昨),《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第2版。
    ⑦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晨钟报》,1916年9月11日,第2版。
    ⑧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续昨),《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第2版。
    ⑨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晨钟报》,1916年9月11日,第2版。
    ⑩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续昨),《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第2版。
    11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晨钟报》,1916年9月11日,第2版。
    12黄群:《哭济武先生并述其主义于同人》,《晨钟报》,1918年9月15日,第2版。
    ①我:《调和》,《晨钟报》,1916年10月15日,第2版。
    ②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③仲公:《论今日急宜内外维系以固国本》,《晨钟报》,1916年9月22日,第2版。
    ④仲公:《今后之政局与国人之猛省》,《晨钟报》,1916年11月22日,第2版。
    ⑤仲公:《论今日急宜内外维系以固国本》,《晨钟报》,1916年9月22日,第2版。
    ⑥《众议院汤议长辞职》,《晨钟报》,1917年6月1日,第2版。
    ⑦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续昨),《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第2版。
    ⑧仲公:《论今日急宜内外维系以固国本》,《晨钟报》,1916年9月22日,第2版。
    ①我:《调和》,《晨钟报》,1916年10月15日,第2版。
    ②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续昨),《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第2版。
    ③仲公:《论今日急宜内外维系以固国本》,《晨钟报》,1916年9月22日,第2版。
    ④象山:《调和国会与内阁冲突之根本策》,《晨钟报》,1916年9月20日,第2版。
    ⑤象山:《调和国会与内阁冲突之根本策》(续昨),《晨钟报》,1916年9月21日,第2版。
    ⑥仲公:《读英法急进保守两党史》(续昨),《晨钟报》,1916年11月6日,第2版。
    ⑦仲公:《今日之新旧势力观》(续昨),《晨钟报》,1916年9月12日,第2版。
    ⑧仲公:《读英法急进保守两党史》(续昨),《晨钟报》,1916年11月5日,第2版。
    ⑨仲公:《国民今日所宜觉悟者》,《晨钟报》,1916年10月19日,第2版。
    ①仲公:《国民今日所宜举国一致者》,《晨钟报》,1916年10月13日,第2版。
    ②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③仲公:《读英法急进保守两党史》,《晨钟报》,1916年11月3日,第2版。
    ④仲公:《读英法急进保守两党史》(续昨),《晨钟报》,1916年11月5日,第2版。
    ⑤象山:《调和新旧论》,《晨钟报》,1916年9月17日,第2版。
    ⑥惑:《诛暴民》,《晨钟报》,1916年12月9日,第3版。
    ⑦秋水:《凶暴议员其不免耶》,《晨钟报》,1916年12月15日,第3版。
    ⑧秋水:《可畏之暴民政治》,《晨钟报》,1916年12月23日,第3版。
    ⑨痛心:《暴民专制》,《晨钟报》,1916年12月10日,第2版。
    ⑩《今日》,《晨钟报》,1916年12月18日,第3版。
    ①馨钿:《国民之定性》,《晨钟报》,1916年9月3日,第2版。
    ②准我:《专制与立宪》,《晨钟报》,1916年10月29日,第2版。
    ③并支:《反对者之忠告》,《晨钟报》,1916年11月3日,第3版。
    ①汤化龙:《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38页。
    ②魂:《吾之所忧者此耳》,《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3版。
    ③期期:《而况》,《晨钟报》,1916年12月17日,第3版。
    ④庶熙:《快心》,《晨钟报》,1916年9月27日,第3版。
    ①汤化龙:《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第39页。
    ②嶷:《本报立言之标旨》,《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③钟晚成:《敬告各报编辑主笔访员》,《晨钟报》,1916年9月8日,第6版。
    ④嶷:《本报立言之标旨》,《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⑤忧时:《晨钟铭》,《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5版。
    ⑥忧:《议员与发言权》,《晨钟报》,1916年8月25日,第3版。
    ⑦忧时:《晨钟铭》,《晨钟报》,1916年9月2日,第5版。
    ①侣白:《秋声与晨钟之声》,《晨钟报》,1916年8月27日,第7版。
    ②张东荪:《<晨钟>之责任》,《晨钟报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2版。
    ③张东荪:《<晨钟>之责任》,《晨钟报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2版。
    ①秋水:《敬告同业》,《晨钟报》,1917年7月27日,第2版。
    ②钟晚成:《敬告各报编辑主笔访员》,《晨钟报》,1916年9月8日,第6版。
    ③钟晚成:《敬告各报编辑主笔访员》,《晨钟报》,1916年9月9日,第6版。
    ④《本报编辑部启事二》,《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2版。
    ⑤《本报增聘访员》,《晨钟报》,1918年2月17日,第1版。
    ⑥钟晚成:《敬告各报编辑主笔访员》,《晨钟报》,1916年9月9日,第6版。
    ⑦钟晚成:《敬告各报编辑主笔访员》,《晨钟报》,1916年9月9日,第6版。
    ①钟晚成:《敬告各报编辑主笔访员》(续),《晨钟报》,1916年9月10日,第6版。
    ②钟晚成:《敬告各报编辑主笔访员》(续),《晨钟报》,1916年9月11日,第6版。
    ③魂:《言论自由与不党》,《晨钟报》,1916年8月15日,第3版。
    ④魂:《释言》,《晨钟报》,1916年8月17日,第3版。
    ⑤守常:《<晨钟>之使命》,《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⑥嶷:《本报立言之标旨》,《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①钟晚成:《敬告各报编辑主笔访员》(续),《晨钟报》,1916年9月11日,第6版。
    ②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1、12页。
    ③《安福部拟办报》,《晨钟报》,1918年8月8日,第6版。
    ④并支:《异哉今之舆论》,《晨钟报》,1916年10月14日,第2版。
    ⑤并支:《异哉今之舆论》,《晨钟报》,1916年10月14日,第2版。
    ⑥并支:《异哉今之舆论》,《晨钟报》,1916年10月14日,第2版。
    ⑦《拿破仑语》,《晨钟报》,1916年9月7日,第2版。
    ⑧《英谚》,《晨钟报》,1916年12月19日,第2版。
    ⑨《华盛顿语》,《晨钟报》,1917年2月27日,第2版。
    ⑩《拿破仑语》,《晨钟报》,1917年6月9日,第2版。
    ①《蒲莱士语》,《晨钟报》,1917年7月1日,第2版。
    ②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梁启超知交手札》,台北:中央图书馆1995年版,第475页。
    ①我:《政府其何以处张勋》,《晨钟报》,1916年9月30日,第3版。
    ②他:《武人与政客》,《晨钟报》,1916年10月7日,第2版。
    ③魂:《吾之所忧者此耳》,《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3版。
    ④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五年》,第509页。
    ①《郑家屯交涉中之奉人态度》,《晨钟报》,1916年11月2日,第2版。
    ②《各界对于辽源交涉之愤慨》,《晨钟报》,1916年11月9日,第5版。
    ③《各方面对于郑家屯交涉之激愤》,《晨钟报》,1916年11月10日,第3版。
    ④《郑家屯交涉近讯》,《晨钟报》,1916年1月5日,第2版。
    ①悲魂:《北京之空气如何》,《晨钟报》,1916年9月3日,第6版。
    ③悲魂:《人力车增加之观察》,《晨钟报》,1916年8月20日,第5版。
    ④此君:《…何以…》,《晨钟报》,1916年8月26日,第5版。
    ①悲魂:《人力车增加之观察》,《晨钟报》,1916年8月20日,第5版。
    ②悲魂:《人道之不平鸣》,《晨钟报》,1916年8月30日,第5版。
    ③《监督严防流弊》,《晨钟报》,1916年9月6日,第6版。
    ④悲魂:《长安大不易居》,《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5版。
    ⑤《速筹维持纸币方法》,《晨钟报》,1916年10月21日,第5版。
    ⑥悲魂:《长安大不易居》,《晨钟报》,1916年8月22日,第5版。
    ⑦中交票,即当时由北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行发行于市面之钞票。
    ⑧《本报广告部启事》,《晨钟报》,1918年2月23日,第1版。
    ⑨悲魂:《人道之不平鸣》,《晨钟报》,1916年8月30日,第5版。
    ⑩记者:《雪中所感》,《晨钟报》,1916年12月22日,第3版。
    ①悲魂:《人道之不平鸣》,《晨钟报》,1916年8月30日,第5版。
    ②《权度制造所罢工情形》,《晨钟报》,1916年10月24日,第5版。
    ③《贫民掘尸骨贱卖》,《晨钟报》,1916年11月4日,第5版。
    ④《投河自尽欲救星》,《晨钟报》,1916年9月29日,第5版。
    ⑤《夫妇因贫投河》,《晨钟报》,1918年9月11日,第6版。
    ⑥《因债自缢身死》,《晨钟报》,1918年8月8日,第6版。
    ⑦《小民无以自活》,《晨钟报》,1918年8月7日,第6版。
    ⑧《冻死贫民八名》,《晨钟报》,1918年1月6日,第6版。
    ⑨《京西冻死汇志》,《晨钟报》,1918年1月11日,第6版。
    ①《日本军队与中国政局》,《晨钟报》,1916年12月12日,第3版。
    ②谢彬:《民国政党史》,戴天仇等:《政党与民初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8页。
    ③嶷:《本报立言之标旨》,《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①《大借款危言》,《晨钟报》,1916年9月16日,第3版。
    ②张东荪:《<晨钟>之责任》,《晨钟报二周年纪念增刊》,1918年8月15日,第2版。
    ①《本报特别启事(二)》,《晨报》,1918年12月1日,第2版。
    ②梁秋水:《领事裁判权问题》,《晨报》,1918年12月15、16日,第2版。
    ③以芬:《欧战杂感》,《晨报》,1918年12月17-21日,12月23、27、29日,第2版。
    ④以芬:《战后思想界之趋势》,《晨报》,1919年1月14、15、17日,第2版。
    ⑤放园:《危急中之山东问题》,《晨报》,1919年2月7、8日,第2版。
    ⑥以芬:《为青岛问题正告日本政府》,《晨报》,1919年2月9日,第2版。
    ⑦《发刊词》,《晨报》,1918年12月1日,第2版。
    ⑧嶷:《本报立言之标旨》,《晨钟报创刊纪念号》,1916年8月15日。
    《晨报》
    《晨钟报》。
    《大公报》。
    《东方杂志》。
    《历史档案》。
    《民国档案》。
    《民国日报》。
    《申报》。
    《新青年》。
    《政府公报》。
    [澳]骆惠敏:《清末明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府顾问乔厄莫里循书信集》下卷(1912-1920),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财政部泉币司:《币制汇编》,南京:财政部泉币司,1919年版。
    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外债档案史料》,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台北:传记文学社,1980年版。
    陈此生:《伍廷芳轶事》,上海:上海宏文图书馆,1924年版。
    陈奋:《梁士诒史料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陈灨一:《睇向斋秘录:附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陈三井,吕芳上,杨翠华:《欧战华工史料(1912-192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
    崔志海:《梁启超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丁贤俊,喻作凤:《伍廷芳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方杂志社:《货币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杜春和:《张国淦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杜春和,林斌生,丘权政:《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方与严:《生活教育简述》,《民国丛书》第4编第44册,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方志钦,刘斯奋:《梁启超诗文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卷第二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管翼贤:《新闻学集成》,《民国丛书》第4编第45、46册,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梁启超知交手札》,台北:中央图书馆,1995年版。
    国史馆:《民初时期文献》第一辑·史料一,台北:国史馆,1997年版。
    国史馆:《民初时期文献》第一辑·史料二、三,台北:国史馆,1998年版。
    国史馆:《民初时期文献》第一辑·史料四、五,台北:国史馆,2000年版。
    黄纪莲:《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1915—1923)》,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下,《民国丛书》第2编第38、39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江恒源:《中国关税史料》,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版。。
    居觉生:《中华民国宪法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不详。
    来新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北洋军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大钊年谱编写组:《李大钊年谱》,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仲公:《我的历史交代》,1953年手稿本。
    梁启超:《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政论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刘楚湘:《癸亥政变纪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刘冕执:《中国币制及生计问题》,北京:北京生计研究社,1914年版。
    刘彦:《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台北:学海出版社,1985年版。
    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临时政府公报》,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
    罗运炎:《中国鸦片问题》,上海:协和书局,1929年版。
    马齐彬,张同新,李家泉等:《中国国民党历史事件·人物·资料辑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美]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民国十年编订现行法令全书》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21年版。
    莫世祥:《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南海胤子:《安福祸国记》,温世霖:《段氏卖国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彭学沛:《中外货币政策》,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
    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补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华民国法令大全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民国丛书》第4编第43册,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20世纪中国著名编辑出版家研究资料汇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曜:《中华民国史料》,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辑第1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日关系史料·东北问题(1917-1927)》(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日关系史料·军事外交交涉(1918-192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日关系史料·一般交涉(1912-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
    汤化龙:《蕲水汤先生遗念录》,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版。
    天津市档案馆:《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北洋军阀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万仁元,方庆秋:《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王德峰:《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王蘧常:《梁启超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7卷,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沃丘仲子:《徐世昌》,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第37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沃丘仲子:《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正群社:《北京官僚罪恶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第37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8辑第38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上、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伍廷芳:《一个东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武堉幹:《中国关税问题》,上?荷涛裼∈楣荩?931年版。
    夏天:《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5辑第45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夏晓虹:《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谢彬:《民国政党史》,戴天仇等:《政党与民初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徐一士:《一士类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许啸天:《梁任公语粹》,上海:群学书社,1930年版。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杨琥:《宪政救国之梦:张耀曾先生文存》,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杨立强,沈渭滨,夏林根等:《张謇存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杨幼炯,等:《近代中国立法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姚维斗,杨芹:《李大钊遗文补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郁嶷:《郁嶷论文集》,北京:朝阳大学出版部,1930年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护国文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曾业英:《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章伯锋:《北洋军阀(1912—1928)》第3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东荪:《理性与民主》,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张家骧:《中华币制史》,北京:民国大学,1925年版。
    张家骧:《中国之币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张侠,等:《北洋陆军史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周秋光:《熊希龄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朱文原:《国民政府禁烟史料》第1册,台北:国史馆,2003年版。
    朱执信:《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上,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兵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北京: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护法运动》,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护国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1920)》,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版。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徐树铮电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白坚武日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研究室:《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五年》(初稿),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六年》(初稿),台北:正中书局,1976年版。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中华民国七年》(初稿),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版。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
    鲍风:《梁启超改良人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
    程舒伟:《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丁贤俊,喻作凤:《伍廷芳评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董方奎:《新论梁启超》,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杜全忠:《李大钊研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法]白吉儿:《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方汉奇:《报史与报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方汉奇,等:《<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高明士:《战后台湾的历史学研究(1945—2000)》,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2004年版。
    高瑞泉,山口久和:《城市知识分子的二重世界——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视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关捷:《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郭武群:《打开历史的尘封: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贾熟村:《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蒋广学,何卫东:《梁启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金光耀,王建朗:《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稿》,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赖光临:《七十年中国报业史》,台北:中央日报社,1981年版。
    李彬,涂鸣华:《百年中国新闻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李龙牧:《中国新闻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权兴:《李大钊研究辞典》,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中国财政小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凤翰:《中国近代军事史丛书》,台北:台北县淡水镇黄庆中,2008年版。
    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健清,王家典,徐梁伯:《中国国民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美]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围绕<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莫建来:《皖系军阀统治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潘国旗:《近代中国国内公债研究(1840—192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怀恩:《从政治发展看中国政党试验》,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版。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任桐:《徘徊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良言论述评:1927—1937》,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日]田边种治郎:《东三省官绅人民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日]田原天南:《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民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日]佐藤三郎·井上一叶:《民初议员列传》,台北:天一出版社,1975年版。
    孙乃民:《中日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1-8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1959年版。
    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汪朝光:《民国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金耀,王建朗:《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林:《西学与变法:<万国公报>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伍杰:《中外旧约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许纪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严泉:《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晓明:《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阐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
    赵书刚:《中国政党发展的轨迹(1905—1949)》,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张静如:《五四以来历史人物笔名别名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张静如:《李大钊同志革命思想的发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张静如,马模贞:《李大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张君劢:《宪政之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张礼恒:《伍廷芳的外交生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版。
    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沈阳: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张其昀:《党史概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五辑:军阀政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
    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永:《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钟珍维,万发云:《梁启超思想研究》,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别琳:《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初政党政治史”研究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2)。
    步平:《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9(05)。
    蔡双全:《论莫里循在推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民国档案》,2009(02)。
    车维汉:《张作霖与郑家屯事件》,《近代史研究》,1992(05)。
    陈华新:《李大钊的生死之交霍侣白》,《世纪》,2001(01)。
    邓小南:《永远的挑战:略谈历史研究中的材料与议题》,《史学月刊》,2009(01)。
    邓亦兵:《论袁世凯的建军实践》,《北方论丛》,1988(03)。
    丁贤俊:《论段祺瑞三定共和》,《历史档案》,1988(03)。
    董宝瑞:《李大钊与郁嶷》,《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1)。
    [法]多米尼克·马亚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国际观察》,2009(02)。
    范守义:《伍廷芳:中国近代外交家、法学家和实业家》,《外交学院学报》,2001(01)。
    高艳萍,杨红林:《北洋时期公众舆论的勃兴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1)。
    耿云志:《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史学月刊》,2009(05)。
    谷钟秀:《刘崇佑与清末明初中国政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02)。
    [韩]吴炳守:《民初梁启超中间政治论与研究系知识分子的形成》,《史林》,2008(03)。
    [韩]吴炳守:《研究系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及其基础》,《史林》,2002(01)。
    何晓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05)。
    胡晓:《论北洋皖系集团的形成、发展与衰亡》,《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7(02)。
    黄庆林:《北洋政府时期文化发展原因探析》,《船山学刊》,2003(02)。
    黄湘金:《梁启超与<晨报>事件》,《云梦学刊》,2008(05)。
    黄志仁:《北洋军阀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摧残》,《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0l)。
    黄志仁:《北洋军阀破坏中国在走现代化道路的史实》,《中国经济问题》,1980(05)。
    焦静宜:《论“张勋复辟”》,《学术月刊》,1984(06)。
    康华、李建伟:《1919年<晨报>妇女问题专栏述评》,《延安大学学报》,2007(05)。
    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日本机密档案中的伍廷芳》,《清史研究》,2005(01)。
    来新夏:《北洋军阀的来历》,《文史知识》,1983(01)。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文献述略》,《民国档案》,1995(04)。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研究札记三题》,《民国档案》,1985(02)。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2(04)。
    来新夏:《论近代军阀的定义》,《社会科学战线》,1993(02)。
    来新夏,莫建来:《50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述论》,《社会科学战线》,1999(05)。
    李芳:《李仲公其人其事》,《贵州文史丛刊》,2009(01)。
    李芳:《李仲公与<北伐宣言>》,《贵州文史丛刊》,2008(02)。
    李开弟:《段祺瑞“三造共和”评述》,《安徽史学》,1986(01)。
    李明伟:《20世纪初期城市知识阶层收入状况初探》,《安徽史学》,2008(06)。
    李淑兰:《试析李大钊创办<晨钟报>期间的民主革命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4)。
    李晓兰:《<晨钟报>之特色专栏“警语”》,《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李晓兰:《“大鸣小鸣”:<晨钟报>的读者畅言专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城市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3-93页。
    李晓兰:《渐进的共和:李仲公与<晨钟报>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9(03)。
    李新:《北洋军阀的兴亡》,《史学月刊》,1985(03)。
    李新:《军阀论》,《史学月刊》,1985(01)。
    李育民:《进步党述论》,《近代史研究》,1986(02)。
    李运昌:《试论伍廷芳的外交思想》,《山东电大学报》,2003(04)。
    刘桂五:《“交通系”概述》,《社会科学战线》,1982(03)。
    刘宏:《外国人对1917年天津水灾的救援》,《民国春秋》,2001(06)。
    刘江船:《试论民初军阀割据的文化原因》,《争鸣》,1994(02)。
    刘望玲:《张勋与“丁已复辟”》,《历史教学》,1964(06)。
    刘晓:《近代军阀政治的起源》,《学术研究》,1990(06)。
    刘绪才:《论<晨钟报>“时评”栏的创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鲁卫东:《军阀与内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阁阁员群体构成与分析(1916——1928)》,《史学集刊》,2009(02)。
    吕茂兵:《中国参加“一战”缘由新探》,《争鸣》,1991(01)。
    罗志田:《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社会科学研究》,1996(05)。
    莫建来:《段棋瑞攫取统治权与皖系军阀的发展》,《江海学刊》,1990(03)。
    莫建来:《试论皖系军阀的形成》,《民国档案》,1992(01)。
    莫建来:《皖系军阀的特点及其评价》,《江海学刊》,1992(01)。
    莫建来:《皖系军阀与研究系关系探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01)。
    潘日波:《梁启超与皖系军阀关系述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04)。
    潘喜延:《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学术研究丛刊》,1980(02)。
    裴长洪:《西原借款与中国军阀的派系斗争》,《河北学刊》,1983(04)。
    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政策》,《历史研究》,1982(05)。
    彭明:《“五四”前后的研究系》,《历史教学》,1964(01)。
    彭明:《北洋军阀(研究提纲)》,《教学与研究》,1980(05)。
    钱晓文:《试析北京<晨报>的编辑方针》,《新闻大学》,1999(04)。
    钱晓文:《五四时期<晨报>激进原因初探》,《新闻大学》,1998(04)。
    任恒俊:《北洋军阀成因浅探》,《河北师院学报》,1985(04)。
    任恒俊:《新军差异与南北军阀的形成》,《文史哲》,1990(04)。
    任恒俊:《北洋军阀成因浅探》,《河北学刊》,1985(04)。
    隋新,严芸:《试析李大钊时期的<晨报副刊>》,《东南传播》,2008(01)。
    孙思白:《论军阀史研究及相关的几个问题》,《贵州社会科学》,1982(06)。
    孙晓飞:《伍廷芳均势外交思想初探》,《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05)。
    单宝:《段祺瑞“三造共和”平议》,《安徽史学》,1984(05)。
    单宝:《皖系军阀的兴衰和特点》,《历史教学》,1984(04)。
    沈家五:《从农商部注册看北洋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档案》,1984(04)。
    谭群玉:《制度转型下国会议员与武力派的政治角力——以1918年军政府改组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9(02)。
    唐学锋:《试论军阀割据的社会基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04)。
    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关于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的研究》,《近代史研究》,2007(03)。
    汪朝光:《民国史研究的史料拓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2-14。
    王代莉:《开放的文化观念——纪念新文化运动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8(01)。
    王笛:《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近代史研究》,2009(01)。
    王奇生:《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近代史研究》,2008(06)。
    王天根:《五四前后北大学术纷争与胡适“整理国故”缘起》,《近代史研究》,2009(02)。
    王妍:《青春中华之创造——李大钊主编<晨钟报>》,《党史纵横》,1999(05)。
    王政:《李大钊在<晨钟>报本事考信述要》,《学术研究》,1999(03)。
    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近代史研究》,1985(02)。
    闻学峰:《李大钊之后的<晨钟报>总编辑》,《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3)。
    吴汉全:《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认识的变迁》,《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04)。
    吴慧敏:《辛亥革命后军阀地主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研究》,1980(09)。
    吴小美,樊亚平:《理性启蒙中的<晨报>副刊——<晨报>副刊研究之二》,《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吴跃涛,魏颖:《试述研究系与北洋政府的外交委员会(1918——1919)》,《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吴兆清:《袁世凯练新军改军制及其历史地位》,《历史档案》,1987(01)。
    武乐堂:《试论伍廷芳的外交思想》,《五邑大学学报》,2006(04)。
    夏春平编:《传媒界名人陈博生》,《世界华文传媒年鉴》,北京: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2003年版,第512页。
    谢本书:《吴佩孚与西南军阀的勾结》,《贵州社会科学》,1983(05)。
    徐卫东:《段祺瑞“三造共和”之真象》,《复旦学报》,1957(03)。
    杨洪章:《早期李大钊对改良派和革命派态度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0(03)。
    杨琥:《同乡、同门、同事、同道:社会交往与思想交融——<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近代史研究》,2009(01)。
    杨永耀,梁桂华:《简述郑家屯事件》,《历史档案》,1991(02)。
    有田直矢:《郑家屯事件始末》,《民国春秋》,1999(02)。
    有田直矢:《郑家屯事件与中日关系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虞和平:《民国初年经济法制建设述评》,《近代史研究》,1992(04)。
    虞和平:《2007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近代史研究》,2008(06)。
    元青,王建明:《北洋政府时期的留日学人与中国文化的对日传播》,《广东社会科学》,2009(01)。
    袁继成,王海林:《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问题》,《近代史研究》,1990(06)。
    章伯锋:《皖系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历史研究》,1982(06)。
    章开沅,刘望玲:《民国初年清朝“遗老”的复辟活动》,《江汉学报》,1964(04)。
    章开玩,刘望玲:《论张勋复辟的历史机缘和失败的必然性》,《新建设》,1965(03)。
    张瑾,高瑜:《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庆大轰炸的报道分析——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为例》,《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1)。
    张朋园:《从民初国会选举看政治参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7期。
    张芹:《<晨报>附刊与“五四”新文学运动》,《江汉论坛》,2003(09)。
    张宪文:《再论民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江海学刊》,2008(05)。
    张永:《民初国会选举的若干缺陷及其后果》,《史学月刊》,2009(04)。
    张玉法:《论中国史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史学月刊》,2009(06)。
    郑跃涛,魏颖:《试述研究系与北洋政府的外交委员会(1918-1919)》,《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周斌:《清末明初“国民外交”一词的形成及其含义述论》,《安徽史学》,2008(05)。
    庄鸿铸:《试论段棋瑞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勾结》,《新疆大学学报》,1983(04)。
    朱宗展:《袁世凯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89(02)。
    朱昭华:《袁世凯政府对外蒙古独立的因应》,《史学月刊》,2009(06)。
    别琳:《保守政党与民初政制:进步党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民党的互动》,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陈党:《<晨报副刊>与启蒙文学》,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赖斯捷:《<晨报副刊>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和流变》,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刘迎新:《<晨报副刊>与现代女性文学》,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卢国华:《启蒙时代的明烛:1918到1924年间的<晨报副刊>与五四新文学》,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卢国华:《五四新文学语境的一种解读:以<晨报>副刊为中心》,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孙晓飞:《试论伍廷芳的外交思想》,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台]韩靖宇:《徐树铮与皖系政治》,台湾师范大学1986年硕士论文。
    [台]韩世宏:《段祺瑞内阁时期之中日外交关系》,文化政研所1981年硕士论文。
    [台]卢育俊:《欧战后期中日关系之演变》,台湾政治大学1983年硕士论文。
    [台]毛金陵:《北洋直系军队之研究(民国6年—16年)》,文化史学所1987年硕士论文。
    [台]王玥民:《中日军事协定与日本对华侵略之研究》,台湾大学1983年硕士论文。
    田宇:《中国话剧的拓荒者:陈大悲前期戏剧活动与<晨报副刊>》,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王大慧:《从传媒视野看《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王冠鸿:《张作霖对日外交述评》,吉林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王利中:《民国前期(1912年—1927年)中国货币制度研究》,新疆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杨琥:《民初进步报刊与五四新思潮》,北京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张芹:《<晨报>附刊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张淑娟:《吴景濂与民国政治》,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张雪洁:《孙伏园时期的<晨报副刊>研究》,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周玲扉:《<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小说》,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Chung Luchai. A history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Washington: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77.
    Grieder Jerome B. Hu shih and the renaissance:liberalism in Chinese revolution,1917-193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Haw Stephen G. Beijing: a concise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Shi Shumei.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 1917-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Zarrow, Peter Gue.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