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和毛泽东的外交战略(1943—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所阐述的内容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本文阐述了1943—1949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其主要内容有:美国扶蒋与联系中共的决策,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的交易,美苏在中国的妥协和斗争,以及美苏在中国的观望和犹豫。
     另一方面,本文阐述了在美苏两国关于中国问题纠葛的过程中,毛泽东外交战略的产生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毛泽东联美拉蒋战略的确立与实施,毛泽东联苏抗蒋战略的确立与实施,毛泽东反美倒蒋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毛泽东“一边倒”决策的形成及意义。
     本文通过阐述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说明,在抗战后期和战后初期,由于中国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美苏两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同时说明,美苏两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实质上是美苏两国,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是中国一百多年来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和压迫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说明,在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和中国人民已经开始走向强盛道路的条件下,中国依然遭受列强的干涉和宰割,其根本原因就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所致,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顽固地执行反共反人民政策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阐述毛泽东外交战略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抗战后期和战后初期,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和分割中国领土、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为实现反共反人民的目的而听任大国干涉和宰割的严峻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确立和实施正确的外交战略,不仅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而且同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威武雄壮的战略斗法;同时说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大国角逐和强敌林立的竞技场上,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真正中华民族的睿智和气概,赢得了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最后胜利;同时也说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最后阶段,取得军事、政治以至外交等各方面胜利的根本原因,从主观方面说,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成熟,从客观方面说,是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
     本文所阐述的内容具体来说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的是从1943年初到1945年初大约两年间,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的纠葛和毛泽东的外交战略。
     这一时期是美苏关于中国问题纠葛的酝酿阶段。酝酿的主动者当然是美国。
引文
(1) 罗伯特·含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第325——326页。
    (2) 《赫尔回钇录》(第二卷),纽约1948年版,第,1257页,1583——1587页。
    (3) 韦尔斯《影响历史的七项决定》,纽约1950年版,第186页。
    (4) 《艾登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687页。
    (5) 罗伯特·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第348——350页。
    (6) 罗伯特·舍伍德《罗期福与霍普金斯》(下册),晦348——350页。
    (7)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三十二、书告,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4年版,第4——8页。
    (8) 《解放日报》社论,1943年2月4日。
    (9)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第一册,第159——160页。
    (10) 罗伯特·达莱克《罗期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第600页。
    (11)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113页。
    (12)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114页。
    (13)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第607页。
    (14) 《德黑兰雅尔塔波菠坦会议纪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48页。
    (15) 《德黑兰骓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第447——457页。
    (16)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第611页。
    (17)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124——128页。
    (18)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124——125页。
    (19) 赫伯特·菲新《中国的纠葛》第124——125页。
    (20) 《中央日报》社论,1943年12月3日。
    (21) 戴维斯《抓住龙尾》,纽约1972年版,第299页。
    (22)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43页。
    (23)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69页。
    (24)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第552——553页。
    (25)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506——507页。
    (26) 韦尔斯《影响历史的七顼决定》第151页。
    (27)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第554——555页。
    (28)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577——578页。
    (29)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3页。
    (30) 《解放日报》1943年7月21日。
    (31)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100页。
    (32) 约瑟夫·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71——178页。
    (33) 《美国外交关系文件》1943年,中国卷,华盛顿1957年版,第214页。
    (35)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557页。
    (36) 赫伯特·菲新《中国的纠葛》第86页。
    (37)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2页。
    (33)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99——100页。
    (39) 《战争和工人阶级》1943年8月8日。
    (40) 《解放日报》1943年9月14日。
    (41) 理查德·桑顿《中国政治史,1917——1980》西方观点出版社1982年版,第451页;《斯诺在中国》,三联书店 1982年版,第170页。
    (42)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第699页。
    (43) 伊·卡恩《中国通》,新华出版社 1980年版,第129——130页。
    (44)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第155页。
    (45) 《斯诺文集》之一:《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95页。
    (1)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中国所设,由史迪威担任总司令,统宰中缅印战区的美国军队和蒋介石政府所可能划派给他的部队。
    (2) 1944年7月22日到延安的是第一批,8月7日第二排人员抵达延安,共同组成美军观察组。
    (3) 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解放军出版社 1984年版,第31—32页。
    (4) 《解放日报》1944年8月15日。
    (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第573页。
    (6)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66—68页。
    (7)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130—133页。
    (8)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页。
    (9) 1941年12月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周恩来等人的电报。
    (10) 《解放日报》1941年12月10日。
    (11) 194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关于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指示,《解放日报》1941年12月31日。
    (12)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532—533页。
    (13) 《蒋总统秘录》第十三册,中央日报社1977年版,第78—79页。
    (14)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新华出版社 1987年版,第303—304页。
    (15)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新华出版社 1987年版,第303页。
    (16)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新华出版社 1987年版,第137页。
    (17) 《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265—266页。
    (18)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页。
    (19)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14页。
    (20)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194页。
    (21)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194页。
    (22)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194页。
    (23)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195页。
    (2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573—576页。
    (25) 1944年1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给董必武的指示。
    (26) 马齐彬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6页。
    (27) 《晋察冀日报》1944年12月26日。
    (23) 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186—188页。
    (29) 1944年8月15日李先念、任质彬、陈少敏致毛泽东、朱德、饶濑石、张云逸、赖传珠电。
    (30) 1944年8月21日毛泽东致李先念、郑位三、任质彬、陈少敏告张云逸、饶濑石电。
    (31) 1944年9月10日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我党与美军合作方针问题的指示。
    (32) 谢伟思《关国对华政策,1944—1945》第234页。
    (33) 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第217页。
    (34) 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188页。
    (35) 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1944—1945》第190页。
    (36)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20页。
    (37) 1944年3月16日南方局同志对外交意见及对中央的建议。
    (38)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57页。
    (39)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186—192页。
    (40)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33页。
    (41) 福尔曼《中国解放区见闻》重庆学术社 1946年版,第104页。
    (42)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23页。
    (43)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23—24页。
    (44) 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200页。
    (45)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09页。
    (46) 斯坦因《红国中国的挑战》第303—304页。
    (47)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60页。
    (48)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303页。
    (49)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304页。
    (50) 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第33—34页。
    (51) 福尔曼《中国解放区见闻》第104页。
    (52)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60页。
    (53)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21页。
    (54)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25页。
    (55) 埃谢里克《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71—279页。
    (56)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61——269页。
    (57) 1944年2月4日毛泽东关于国共关系问题致董必武电。
    (58) 1944年4月5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关于争取国内平静,拉蒋抗日的指示。
    (5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第593—595页。
    (60)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中共中央党莜出版社 1986年版,第545页。
    (61)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55—256页。
    (62)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677页。
    (60)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679页。
    (61)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04页。
    (65) 罗铂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02—1945》第705页
    (66)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第707页
    (67)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697页。
    (68)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717页。
    (69) 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下册,第713页。
    (70)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商务印书馆19(?)2年版.第189—190页。
    (71)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532页。
    (72)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电.载《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下卷) 重庆出版社 1992年版,第416页。
    (73)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第190页。
    (74) 1944年10月17日林柏渠、董必武同志致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电。
    (75) 1944年10月18日董必武、林伯渠同志致毛泽东同志电。
    (76) 1914年10月18日董必武、林伯渠同志致毛泽东同志电。
    (77)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237页。
    (78)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第191页。
    (79)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第191—192页。
    (80) 《党史通讯》1984年第7期。
    (81)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电,载《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重庆出版社 1992年版,第416—417页。
    (82) 《党史通讯》1984年第7期。
    (83) 《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1年版,第311页。
    (84) 均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638—640页。
    (85) 均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638—640页。
    (86) 1944年11月10日毛泽东同志致罗斯福总统函。
    (8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第639—640页。
    (88) 《党电通讯》1984年第7期。
    (89) 《陈毅传》第308页。
    (90) 《陈毅传》第309页;《周恩来年谱》第587页。
    (91) 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与毛泽东会谈记录。
    (92) 包瑞德《美国观察组在延安》解放军出版社 1984年版,第85页。
    (93)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裁《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第417页。
    (94)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下册,重庆出版社 1992年版,第972—973页。
    (95) 周恩来传,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立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577页。
    (96) 《陈毅传》第309—312页。
    (97) 《陈毅传》第312页。
    (98) 《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590页。
    (99) 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解放军出版社 1984年版,第97页。
    (100) 《周恩来年潜》第592页。
    (101) 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91—95页。
    (102) 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92页。
    (103) 包瑞德《美军观察组在廷安》第99页。
    (10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2—194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第641页。
    (105)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第203页。
    (106)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第204页:巴巴拉塔奇曼“如果毛和周来到华盛顿:如何抉择”,《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9辑。
    (107)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罗斯福总统函,《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第413页。
    (108) 1945年2月12日毛泽东致周思来电。
    (10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0页。
    (110)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331页。
    (111)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332—341页。
    [1] 罗伯特·舍伍德《罗期福与霍普金斯》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87—388页。
    [2] 琼斯等《1942—946年的远东》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3年版.第263页。
    [3] 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03页。
    [4]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上诲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第5—6页。
    [5]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第59—60页。
    [6]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第59—60页。
    [7]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第38—41页。
    [8] 《德黑兰雅尔塔波次垣会议纪录摘编》第96—98页。
    [9]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67页。
    [10]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39—160页。
    [11] 琼斯等:《1942—1946年的远东》,第264—256页。
    [12]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端》第233—244页。
    [13]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第160—163页。
    [14] 戴维·达林:《苏俄与远东》第270页。
    [15]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77页。
    [16] 《德黑兰雅尔塔波次垃会议纪录摘编》第231—232页。
    [17] 谢伟思《美国对华政策》第106页。
    [18]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311—312页。
    [19]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312—317页。
    [20] 《斯诺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32年版,第171—175页。
    [21] 《美国外交关系文件集.1945中国,》第242—246页。
    [22] 《美国外交关系文件集,1945,中国》第317—318页。
    [23] 《德黑兰雅尔塔谈次坦会议纪录摘编》第169—161页。
    [24]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60—161页。
    [25]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318页。
    [26] 罗斯福总统因病于1945年4月12日去逝,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总统。
    [27]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543页。
    [28]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78页;哈立曼《特使》第525页。
    [29] 哈立曼《特使》第524—525页。
    [30] 哈立曼《特使》第525页。
    [31] 《周恩来年谱》第603页。
    [32]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91页。
    [33]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第192页。
    [34]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78页。
    [35] 戴维·达林《苏俄与远东》美国耶鲁大学1971年版,第271页。
    [36]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79页。
    [37] 杜宾斯基《1937—1945年的苏中关系》转引自《苏联问题研究材料》1986年第4期。
    [38] 琼斯等《1942—1946年的远东》第271页。
    [39] 戴维·达林《苏俄与远东》第445页。
    [40]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第256页。
    [41] 琼斯等《1942—1946年的远东》第272—277页。
    [42]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87页。
    [43][40] 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14—415页。
    [45] 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30日。
    [46] 《抗战时期国共台作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654—655页。
    [47]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67页。
    [48]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67—164页。
    [40]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82页。
    [50]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1—222页。
    [51] 《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52] 弗拉吉米尔·杰吉耶尔》铁托传《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18页。
    [5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3页。
    (1) 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5日。
    (2) 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3日。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59页。
    (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62页。
    (5)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31页。
    (6) 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3页。
    (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38页。
    (8) 《解放日报》1945年5月2日。
    (9) 《解放日报》1945年5月2日。
    (10) 《新华日报》1945年4月16日。
    (11) 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19日。
    (12) 王若飞关于目前大后方民主运动概况及今后方针的请示报告。1945年5月30日。
    (13) 《毛泽东集补卷》日本苍苍社,1935年版,第23—47页。
    (14) 《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608页。
    (15) 中央关于警惕美蒋特务合作对我进行破坏给林平同志的指示。
    (1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02—1107页。
    (1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115页。
    (18) 中央关于对待美蒋反共发动内地的方针给王若飞的指示。
    (19)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218页。
    (20) 荣孟源《蒋家王朝》第244页。
    (21) 牛军《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94页。
    (22) 章百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转变》,载《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3) 《解放日报》1945年5月2日。
    (24) 中央关于警惕美蒋特务合作对我进行破坏给林平同志的指示。
    (2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02页。
    (26) 《解放日报》1945年6月25日。
    (27)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10—1116页。
    (28)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179—180页。
    (2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179页。
    (30) 毛泽东同志关于批评赫尔利问题给刘冰、张明同志的指示。
    (3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230页。
    (3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230页。
    (3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38页。
    (3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61页。
    (35) 《解放日报》1945年5月2日。
    (36)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145页。
    (37) 毛泽东关于速分兵北进迎接外蒙军及苏联红军给晋绥、晋察冀分局电。
    (38) 毛泽东关于配合苏联红军夺取张家口、平津等地给程耿并告贺林电。
    (39) 中央军委关于抽九个团赴东三省给山东分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分局并告晋察冀分局电。
    (40) 李鸿文、张本政《东北大事论》(下卷),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1042页。
    (41) 中央关于到苏联红军占领区建立地方政权和武装给冀察晋分局的指示。
    (4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226页。
    (4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26页。
    (44) 曾克林“大地重光”,载《星火燎原》(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5) 李运昌“冀热辽部队挺进东北”,载《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文献、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6) 《东北大事记》第1043页。
    (47)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中泽本,第340——312页。
    (48)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415页。
    (49) 《在历史巨人的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59)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163页。
    (51) 《卡德尔回忆录,1944—1947》新华出版社 1981年版,第130页。
    (52) 伍修权同志回忆录之二,载《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二辑;《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 1984年版。
    (53) 毛泽东给山东、冀鲁豫、晋察冀解放区的电报。
    (5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257页。
    (5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258页。
    (56) 中央关于我军在东北一律不用八路军名义给晋察局分局的指示(1945·9·15);中央关于配备一百个团的干部进入东北的指示(1945·9·15)。
    (5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299—300页。
    (58) 中央关于抽调十万太军进入东北等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
    (59)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给中共东北局的电报(1945·10·27)。
    (60)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全力控制东北拒止蒋军登陆、着陆给东北局的指示。
    (61) 中央关于和国民党谈判的条件给周恩来、王若飞同志的指示(1944·11·3)。
    (62) 台湾《近代中国》杂志。第63期。
    (63)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419页。
    (64)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419—420页。
    (65) 蒋中正《苏俄在中国》第1208页。
    (66) 董彦平《苏俄据东北》,第26页。
    (67) 董彦平《苏俄据东北》第47页。
    (68) 《日本投降与我国对日态度及对俄交涉》,台北,1955年版,第142—143页。
    (69) 彭宾“东北解放战争的头几个月”,载《党的文献》 1900年第1期。
    (70) 伍修权同志回忆录(之二)。
    (71) 彭真“东北解放战争的头几个月”。
    (72)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174页。
    (77) 张嘉(?)日记,载《传记文学》三十八卷第三期。
    (74) 中央关于采取和平方法力求解决东北问题给重庆代表团的指示。
    (75) 中央关于打一大仗决定东北大局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
    (7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490页。
    (77) 《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版,第308页。
    (78)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217——218页。
    (7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228页。
    (80)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238—240页。
    (81)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44—1145页。
    (82) 《桩鲁门回钇录》(第二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71—72页。
    (83) 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263页。
    (84) 《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第374页。
    (85) 《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第72页。
    (86)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重庆出版社 1987年版,第43—44页。
    (87)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23— 1134页。
    (88) 《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394页。
    (89)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年版,第164页。
    (90) 3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转引自《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版,第83—84页。
    (9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243页。
    (9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52—1155页。
    (93) 《解放日报》1945年10月8日。
    (9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262页。
    (9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302页。
    (96)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304页。
    (97) 《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第181页。
    (98)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308页。
    (99) 中央关于对美军在烟台等地登陆的对策给林浩和山东分局的指示。
    (100) 中央关于坚决拒绝美军在烟台登陆给胶东区委的指示。
    (10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319页。
    (102) 马齐彬等编《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第584页。
    (103) 牛军《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页。
    (10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400页。
    (10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0),第455页。
    (106)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455—456页。
    (10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390页。
    (108)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439页。
    (10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第494—495页。
    (110) 章文晋“周恩来与马歇尔使华”,载《党的文献》 1989年第1期。
    (111) 《周恩来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641页。
    (112) 《周恩来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645页。
    (11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319页。
    (1)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4年版,第64页。
    (2) 《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第763页。
    (3) 《斯大林文选》(下),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第441——442页。
    (4) [美] 沃尔特·拉弗贝《美国、俄国与冷战》1976年英文版,第39页。
    (5)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年版,第44—51页。
    (6) 《真理报》1946年3月14日。载《斯大林文选》 (下),第462—468页。
    (7) 《美国、俄国与冷战》第40页。
    (8) 《美国、俄国与冷战》第50页。
    (9) 《美国、俄国与冷战》第59页。
    (10) 乔治·凯南《美国外外》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年版,第85—181页。
    (11)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7),第23页。
    (12) 威廉·斯图克“马歇尔与魏德迈使华,”裁《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147—179页。
    (13) 《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 1991版,第595页。
    (14) 《消息报》1946年9月24日,载《斯大林文选》 (下),第476—478页。
    (15) 《消息报》1947年1月24日,载《斯大林文选》 (下),第484—487页。
    (16) 《消息报》1947年5月8日,载《斯大林文选》 (下),第491—502页。
    (17) 《日本投降与我国对日态度及对俄交涉》,第144—145页。
    (18) 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第454页。
    (19) 许湘祷“战后初期之中苏关系”,载《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十辑。
    (20)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19445年),第七卷(远东:中国),第842—843页。
    (21) 菲斯《中国的纠葛》第465页。
    (22)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5年)第七卷(远东:中国),第847—848页。
    (23) 《新华日报》1945年12月30日。
    (24) 《美国对外关系文僻集》,1945年第七卷(远东:中国),第844页。
    (25)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5年第七卷(远东:中国),第850页。
    (26)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第66—67页。
    (27) 《哈里曼回忆录》第56页;《特使》第591—592页。
    (28) 《消息报》1947年1月24日,载《斯大林文选》(下),第486—487页。
    (29) 《真理报》 1947年4月7日。
    (30) 克势丁《共产主义运动》(下册),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31) 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第170—171页。
    (32) 《蒋总统秘录》第十四册,台北《中央日报》译印1977年版,第49页。
    (33)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七卷,第770页。
    (34)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第106页。
    (3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第535页。
    (36)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6),第383页。
    (37)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272页。
    (38)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271页。
    (39) 《美国、俄国与冷战》第34页。
    (40) 《美国、俄国与冷战》第34—35页。
    (41)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第143页。
    (42) 《中美关系资辩汇编》 (第一辑),第36页。
    (43)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 1982年版,第203—204页。
    (44)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7)第八卷,第638页。
    (45) 凯南1947年11月4日给马歇尔的信,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 究》第12辑,第115页。
    (46) 《美国外交关系文件集》第8卷,第467—471页。
    (47)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11辑,第197页。
    (48) 《斯诸文集》(1),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第414——415页。
    (49) 《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2期。
    (50) 《近代中国》第63期第124页。
    (51) 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英文版,第336—337页。
    (52) 蒋经国《风雨中的宁静》。
    (53)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617页。
    (54) 罗伯特·诺斯《莫斯科与中共》英文版,第227页。
    (55) 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45》,第335页;戴维·达林《苏俄与远东》,第244页。
    (56) 查尔士·麦克兰《苏维埃政策与中国共产党人,1931——1946》,第235页。
    (57) 《在中国的经历,1937—1945》,苏联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转引自《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 1990年第6期。
    (58) 《真理报》1946年7月5日。
    (59) [苏] 鲍里索夫·科罗斯利夫《苏中关系,1945—1980》,三联书店,1982年中译本,第23页。
    (60) [苏] 罗曼诺娃“苏中在远东的经济关系”载《苏中关系的形成,1917—1950》,符拉迪沃斯托克,1987年版,中译文见《西伯利亚研究》.1989年第4期。
    (61) 均见鲍里索夫,科罗斯科夫《苏中关系》一书。
    (62) 均见鲍里索夫,科罗斯科夫《苏中关系》一书。
    (63) 戴维·达林《苏俄与远东》,第327页。
    (64) 鲍里索夫、科罗斯科夫《苏中关系》第25页。
    (65) 《美国外交关系文件集》(1947),第七卷,第347—350页。
    (66) 梅德韦杰夫《斯大林与毛泽东》,载《亚非人民》 1989年第5期。
    (1) 中央关于提议英国苏联参加国共谈判问题的指示(1946年1月3日)。
    (2) 中央关于东北停战谈判情况致东北局电(1946年2月12日)。
    (3) 中央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通告(1946年1月10日)。
    (4)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1946年2月1日)。
    (5) 中央关于东北工作方针的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1946年1月26日)。
    (6)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1946年2月1日)。
    (7)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217页。
    (8) 《毛泽东选巢》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84页。
    (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84——1185页。
    (10)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给东北局的电报(1946年3月24日)。
    (11)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给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的电报(1946年3月27日)。
    (12) 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苏军回电给中央和林彪的电报(1946年3月31日)。
    (13) 《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第599—600页。
    (14)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给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的电报(1946年4月29日)。
    (15)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和第一政委彭真的电报(1946年5月15日)。
    (16) 中央关于谈判重点及对国民党与美国的态度问题给周恩来同志的指示(1946年4月20日)。
    (17) 中央关于时局及对策的指示(1946年5月15日)。
    (18)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396——397页。
    (19) 《周恩来年谱》 第669页。
    (20) 《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174页。
    (21)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给郑位三(中原军区政雯)、李先念(司令员)、王震(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电报(1946年6月1日)。
    (22)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给军事调处执行部第27小组的电报(1946年6 月13日)。
    (23) 《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190页。
    (24) 毛泽东为中央起草关于当前形势问题给林彪同志的指示(1946年6月25日)。
    (25) 中共中央致备战略区的电报(1946年7月1日)引自《周恩来传,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889年版,第637页。
    (26)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273——274页。
    (27) 《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第605页。
    (28)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86——1187页。
    (29) 毛泽东主席关于反对美国军事援蒋法案的声明(1946年6月22日)。
    (30) 《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第464页。
    (3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七七”九周年宣言》(1946年7月7日)。
    (32) 《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第465页。
    (33) 《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第466页。
    (34) 中央关于马歇尔、司徒雷登发表公报后我党对策问题给周恩来同志的指示(1946年8月21日)。
    (35) 周恩来“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载《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251——261页。
    (36) 《解放日报》 1946年12月13日。
    (3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440页。
    (38) 《周恩来年谱》第680页。
    (3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第459——460页。
    (40) 《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第208——209页)。
    (41) 《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 第214页。
    (4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第444页。
    (4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第449页。
    (44)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86——1187页。
    (4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第484——489页。
    (46)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1947),第484——489页。
    (47)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02页。
    (48) 《周恩来年谱》第688页。
    (49) 《周恩来年谱》第697——698页。
    (50) 《周恩来年谱》第706页。
    (51)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卷)若干问题说明》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第241页。
    (52)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26——727页。
    (53) 《解放日报》 1947年2月24日。
    (54)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62——267页。
    (55) 《人民日报》 1960年9月30。
    (56) 李富春、黄克诚给中央的报告(1946年6月28日)。
    (57) 《周恩来年谱》第638页。
    (58) 毛泽东同志对李富春、黄克诚同志关于时局的意见的复示(1946年7月6日)。
    (59)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版,第319——340页。
    (60) 以上内容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91——1195页。
    (61)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毛泽东思想”,见《党的文献》 1992年第2期。
    (62)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毛泽东思想”,见《党的文献》 1992年第2期。
    (6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09页。
    (64) 《解放日报》 1947年1月4日、5日。
    (65)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11页。
    (66)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44页。
    (67) 中共中央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决议(1947年12月25——28日)。
    (1) 《美国外交文件集》(1948年),第8卷,第146—155页。
    (2)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第195页。
    (3) 《美国外交文件集》,(1949)第9卷,第492—494页。
    (4) 《美国外交文件集》(1949)第9卷,第146—147页。
    (5)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第199页。
    (6) 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第254页。
    (7) 弗拉吉米尔·杰吉耶尔《铁托传》伦敦 1954年版,第331页。
    (8) 斯大林同毛泽东的对话,《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2期。
    (9) 《远东问题》 1992年第1、2、3期,引自《国外社会科学信息》 1992年第21期,第29页。
    (10) 《消息报》 1948年5月18日。
    (11) 《消息报》 1949年2月1日。
    (12) 哈里曼《特使》第591—592页。
    (13) 《美国外交文件集》(1947)第7卷,第411页。
    (14)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309—310页;《美国外交文件集》(1948)第7卷,第21页;101页。
    (15) 《在历史巨人的身边——师哲回忆录》第367—368页。
    (16) 《党的文献》 1989年第1期,第57—58页。
    (17) 《人民日报》 1979年1月2日。
    (18) 向青《关于斯大林劝阻解放军过江之我见》,载《党的文献》 1989年第6期。
    (19) 《司徒雷登日记》香港文史出版社 1982年版,第21页。
    (20)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第366页。
    (21)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第373页。
    (22) 《美国外交文件集》(1948)第8卷,第360—361页。
    (23) 《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十辑),第381页。
    (24) 《党校科研信息》 1990年第34期,第11页。
    (25)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战后中国(一)第805—824页。
    (26) 《近代史研究》 1989年第5期。
    (27)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战后中国(一),第837—844页。
    (28) 《亚非人民》 1989年第一期,第63—67页。转引自《国外中共党史研究 动态》 1990年第5期。
    (29)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的历史回顾》(上卷),第490页。
    (30) 斯特朗致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信,载《党的文献》 1992年第3期。
    (31)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58—1260页。
    (3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出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58—1260页。
    (3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59—1260页。
    (34) 李银桥 《走向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版,第103—107页。
    (35) 《中共中央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问题的决议》(1940年7月10日),载《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解放社 1949年5月出版。
    (36) 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1948年11月),人民出版社 1953年版(单行本)。
    (37)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56—1359页。
    (38)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1948年9月8日),《党的文献》 1989年第5期。
    (3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72—1380页。
    (40)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若干问题说明》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第270页。
    (41)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版,第370页。
    (42) 《中共党史研究》 1990年增刊,第100页。
    (43) 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1949年2月1日,2日,3日),《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版,第375—385页。
    (44) 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对话,《远东问题》 1992年第1、2、3期(合刊)。中译文见《国外社会科学信息》 1991年第21期。
    (45) 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对话见《国外社会科学信息 1992年第21期。
    (46) 斯大林同毛泽东的对话见《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 1992年第2期。
    (47) 《司徒雷登日记》香港文史出版社 1982年版,经66—77页。
    (48)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61页。
    (49) 中共中央关于黄华与司徒谈话的指示(1949年5月10日)。
    (50)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72—1473页。
    (51) 《邓小平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135页。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7—194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514—515页。
    (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34—1435页。
    (3) 同上,第1475页。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邓小平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彭真文选》(1941——1990),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张闻天东北文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00年版。
    《毛泽东集》,日本苍苍社出版。
    《毛泽东集》(补卷),日本苍苍社,1985年版。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1989年版。
    《中共中央文件汇集》,中共档案馆编。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解放社 1949年版。
    《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台湾 1981年版。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4年版。
    《德黑兰 雅尔塔 波茨坦会议纪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美国外交关系文件》,华盛顿 1957年版。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年版。
    《斯诺文集》,新华出版社 1984年版。
    《马歇尔使华——美国特使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斯诺在中国》三联书店 1982年版。
    《杜鲁门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年版。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 1982年版。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版。
    《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罗伯特·达莱克著,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中国的纠葛》,赫伯特·菲斯著,北京大学 1989年版。
    《中国通——袭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剧》,伊·卡恩著,新华出版社 1980年版。
    《美国十字军在中国》,迈克尔·沙勒著,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包瑞德著,解放军出版社 1984年版。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红色中国的挑战》,斯坦因著,新华出版社 1987年版。
    《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约瑟夫·埃谢里克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版。
    《中国解放区见闻》,福尔曼著,重庆学术社 1946年版。
    《北行漫记》,哈里森·福尔曼著,新华出版社 1988年版。
    《1942——1946年的远东》,琼斯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年版。
    《苏俄与远东》,戴维·达林著,美国耶鲁大学 1971年版。
    《外交史》,阿尼金著,三联书店 1983年版。
    《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年版。
    《我是斯大林的译员》别列日科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年版。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资中钧著,重庆出版社 1988年版。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牛军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美国,俄国和冷战》,沃尔特·拉弗贝著。
    《美国外交》,乔治·觊南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年版。
    《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 1991年版,第595页。
    《走向神坛的毛泽东》,李银桥著
    《共产主义运动》,克劳丁著,求实出版社 1982年版。
    《蒋总统秘录》,古屋奎二著,台北中央日报社译印 1977年版。
    《苏中关系,1945——1980》,鲍里索夫、科罗斯科夫著,三联书店 1982年版。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薄一波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
    《司徒雷登日记》,香港文史出版社 1982年版。
    《卡德尔回忆录》,新华出版社 1981年版。
    《中国政治史,1917——1980》西方观点出版社 1982年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若干问题说明》,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周恩来传》,金冲及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
    《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1年版。
    《人民日报》
    《解放日报》(延安)
    《新华日报》(重庆)
    《近代中国》(台湾)
    《党的文献》
    《党史通讯》
    《中共党史研究》
    《国外中共党史研究信息》
    《国外社会科学信息》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共党史资料》
    《传记文学》(台湾)
    《近代史研究》
    《苏联问题研究资料》
    《中共党史研究》(增刊)
    《周恩来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
    《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马齐彬等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重庆出版社 1992年版。
    《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袁明、哈丁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年版。
    《东北大事记》,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
    《星火燎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
    《辽沈决战》,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