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西方学习心理的传入与中国教育科学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倾向的增强,教育学与心理学逐渐趋向于分离,导致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而在五四前后的时期,我国出现众多兼具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教育家,他们积极推动教育实验以谋求教育与社会需求最佳的结合,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时,又由于学习心理作为一直是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基础的研究主题。
     有鉴于此,本文以学习心理的研究为突破口来探究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概括学习心理研究在五四前后的特点:理论上从翻译走向评论,实证研究上从对实验法的提倡走向众多实验研究的出现;进而分析在教育科学化发展的萌芽、形成、高涨和实践四个阶段中学习心理所起的作用,同时笔者发现:学习心理的研究是伴随教育学传入中国而独立并发展起来,而后反过来在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上促进教育学科的发展。因此笔者提出:教育研究要依靠学习心理方法,教育研究人员要掌握学习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并结合当今课程改革的三种学习方式予以举例阐释。
With the growth in diverse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al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the increasing gap betwee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educational theory is on the pathof divorcing from practice. However, around the stages of the May 4th Moment, there aredozens of educationists who demonstrated good mastery both in education andpsychology, they successfully endeavourer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for the ultimatecombination for education and social requirement. In additio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was the research topic at the stage that imposed high-profile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thesis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to examinethe effect imposed on education by psychology. At the first place, this thesis argues thefeature of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t that period as these two aspects, translation turnedinto reviewing in theory and the avocations of experiment method shifted to plenty ofexperimented research in empirical research. It the inquires the roles that the psychologyof learning played through the four different of educational scientification as rudimentary,forming, booming and practicing. The author notes out that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gain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 into China, and then it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n the issues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experimented method.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should have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test achievement in the researchers of educationshould have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test achievement in the research of thepsychology of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by taking the examplesregarding to the three patterns of learning at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引文
[1] 李明德.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J].教育研究,1982,10:56-58
    [1] (德)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218-219
    [2]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6-11
    [1] 刘慧群.教育学还在与心理学对话吗[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43-46
    [2] 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166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6-11
    [2] 引自刘雪贞.任鸿隽科学方法论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37-40
    [3] 曹刍.本刊今后之使命[J]中华教育界.1927,7:34-35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第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89-391
    [1] 钱革.中国近现代学习心理学发展轨迹之初探[J].心理科学,1999,1:56-60
    [1] 引自刘毅玮著.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D].[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3:97-111.
    [2] 麦柯著.教育心理学法[M].薛鸿志译.商务印书馆1926.2:45-46
    [1] 钱革.中国近现代学习心理学发展轨迹之初探[J].心理科学,1999,1:56-60
    [2] 李明德.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J].教育研究,1982,10:56-58
    [1]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50
    [2] 梁启超,丽韩十家文钞序.饮冰室合集(三十二)[M],1999,7.35;论中国国民之品格.饮冰室合集(十四)[M],1999,7:71
    [1] 张丹,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C].间时论选集(第3卷)[A].三联书店,1960,4:176
    [2] 张人俊,朱水新主编.心理学著作词典[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4:98
    [1] 吴小明选编.陈独秀.教育缺点[A].胡明.陈独秀选集[C].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7:85
    [1] 熊明安,周洪字.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9:344
    [1] 引自胡延峰.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心理学科的体制化[J].南通大学学报,2006,3:59-62
    [1] 莫里斯·比格著.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张敷荣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47
    [1] 钱革,燕国材.中国近现代学习心理学发展轨迹之初探[J].心理科学,1997,20:56-60
    [1] 蔡元培著.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4:455
    [2] 蔡元培著.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4:59
    [1] 引自毛春梅.蒋家麟.蔡元培教育心理思想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5,10:16-20
    [1] 引自毛春梅.蒋家麟.蔡元培教育心理思想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5,10:16-20
    [2] 陈大齐.心理学大纲[M].国难后第1版.商务印书馆,1933,6:9-10
    [3] 陈大齐.心理学大纲[M].国难后第1版.商务印书馆,1933,6:9-10
    [4] 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621
    [1] 引自刘毅玮.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D].[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223—224
    [2] 钱革.中国近现代学习心理学发展轨迹之初探[J].心理科学,1999,1:56-60
    [1]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156
    [2] 湖州崇实学堂广购图籍[N].上海:中外日报,1898-6-3.,1898,6:829
    [3] 谢国祯.近代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A].2.沈百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辑[C].台湾:台湾文海出版社,2000,3:226
    [1] [日]藤原喜代藏.明治·大正·昭和教育思想学说人物史(1卷)[M].东京.湘南堂书店,1970,12:699
    [2] [日]牧濑五一郎.教育学教科书.教育丛书(二集)[M].上海.教育世界杂志社,1902,6:85
    [3] [日]汤本武比古.教授学.教育丛书(初集)[M].上海.教育世界出版所,1901,7:165
    [4] [日]汤本武比古.教授学.教育丛书(初集)[M].上海.教育世界出版所,1901,7:180
    [1] [日]汤本武比古.教授学[M].教育丛书(初集).上海:教育世界出版所,1901,2:190
    [2] 陈诩林.最近三十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7:116
    [3] 直隶学务处编.天津查学马鉴莹查视天津县各小学堂情形禀[M],北京:教育杂志,1904,1:82-96
    [4] 古罧.现代中周及其教育(下册)[M],上海;中华书局 1936.421
    [5] 俞子夷遗作.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一)(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有科学版).1987,4:5-10
    [1] 陶行知.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A].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60
    [2] 张胜勇著.反思与建构——20世纪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0:15
    [1] [美]麦柯尔著.薛鸿志译.教育实验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2:8
    [2] 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48,2:7
    [3] 罗廷光,王秀南著.实验教育[M].南京:钟山书局,1933,7-41
    [1] 攀洪业.张文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C].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62:216.
    [1] 潘菽.论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0,1:1-8
    [1] 周谷平.王剑.近代西方教育实验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82-92
    [1] TBCF制,是麦柯尔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种量表,4个字母分别是麦氏发明的测量单位,意指:总能力、聪明数、级地位、努力分数”参见[美]麦柯著、薛鸿志译.《教育实验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22
    [1] 引自王剑.麦柯尔与中国近代教育实验[J]淮阴教育学院学报,2001,23:328-333
    [1] 引自李晓明.重估科玄论战——兼论丁文江对传播科学精神的贡献[J].重庆社会科学,2004,3:55-59
    [2] 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惟科学主义[M].雷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4:174-178
    [3]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186-188
    [1] 引自舒新城著.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2,4:288-290
    [2] 陈翎林.最近三十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10:189
    [3] 罗廷光,王秀南.实验教育[M].南京:钟山书局,1933,10:211
    [1] 中央大学实验小学校编.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M],北京:中华书局,1928,1:4-6
    [2] 中央大学实验小学校编.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M],北京:中华书局,1928,1:4-6
    [3] 张雪蓉.20世纪20年代前后大学选科制的推行及经验[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4.12:8-12
    [1] 周予同编.中国现代教育史[M].上海:良友图书公,1934.7:122
    [2] 沈雷渔编.小学组织法[M],商务印书馆 1933,7:42-43
    [3] 瞿宝奎.丁证霖.设计教学法在中国[A].瞿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0:342
    [1] 引自汤才伯著.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189
    [2] 廖世承.中学实施道尔顿制的批评[J].中华教育界,15.1926.5:35-42
    [1] 引自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79
    [2] 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646-64
    [3] 艾伟.战后中国之教育实验[J].教育杂志,1924,1:78
    [1-4] 艾伟.汉字心理之研究.教育杂志,.1928,4:7-10
    [5] 艾伟.初中国文成绩之实验研究.教育杂志,.1927,7:34-36
    [1] 刘正伟.艾伟与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106-113
    [1-3] 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人们教育出版社.1993,1.155
    [4]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89-391
    [5] 赵长林.试论黄炎培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M]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2.21-23
    [1] 皮连生主编.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心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160-161
    [1] 引自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24-31
    1、刘毅玮著.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和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3:97-111.117-131
    2、施良方著.学习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7
    3、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12-17
    4、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646-649
    5、皮连生主编.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心理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160-162
    6、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第二卷)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147-149,152-153
    7、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9:25-37,160-166
    8、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19世纪教育思想(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0:403-405
    9、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89-391
    10、燕国材主编.中国教育心理思想史[M].第二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6:646-649
    11、连榕编著.现代学习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0:20-21
    12、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12-17
    13、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编.教育心理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14、廖世承著.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122-115
    15、黄炎培著.田正平.李笑贤主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97-100
    16、庄雅玲著.近代中国对“人”的探索与教育目标近代化.[山东师大硕士论文].2005,6:5-9
    1、刘慧群.教育学还在与心理学对话吗?——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关系的再寻找[J].教育科学与研究.2002,11:43-46
    2、王北生.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J].河南社会科学,2001,9:97-99
    3、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87-93
    4、张大均.关于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87-93
    5、简福平,吴雪梅.当代主要心理学流派及其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03-105
    6、刘毅玮.清末师范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心理学科的产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87-93
    7、胡岩峰.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心理学科的体制化[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2:59-62
    8、刘毅玮.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J].心理学探悉.2006,26:30-34
    9、吴洪成.彭泽平.试论五四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105-110
    10、曲铁华.五四时期科学教育思潮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齐鲁学刊.2005,6:49-55
    11、吴洪成.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家任鸿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3-67
    12、刘雪贞.任鸿隽科学方法论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37-40
    13、刘正伟.艾伟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6-113
    14、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中国近代教育科学化运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73-79
    15、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6-11
    16、曾继耘.科学主义思潮在我国教育实验科学化进程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1997,6:6-9
    17、曾继耘.科学主义思潮与教育实验科学化之关系刍议[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65-68
    18、许祖云.廖世承与[道尔顿制]实验[J].江苏教育.2001,17:19-21
    19、任一明.关于道尔顿制实验中国化历程的再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86-91
    20、洪成.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在中国[J].课程·教材·教法.1997,5:60-63
    21、周谷平.王剑.近代西方教育实验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传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82-92
    22、李静蓉.王剑.近代中国教育实验探析[J].杭州大学学报.1998,3:30-37
    23、阎旭蕾.教育实验史论探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23-28
    24、黄华.我读赫尔巴特[J].教育学报.2005,1:28-36
    25、杨晓.清末赫尔巴特“形式教学阶段”传入的中国变式[J].教育科学.2000,1:62-65
    26、刘智力.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3:264-267
    27、李振峰.从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在我国的影响看今天课堂教学的改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0:72-75
    28、肖朗.叶志坚.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J].华东师范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76-83
    29、王维.赫尔巴特教学心理化思想述评——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点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3-4
    30、李三福.试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学科学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3-18
    31、史云波.杜威中国之行对“五四”思想界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3-29
    32、周洪宇.向宗平.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9-67
    33、韩芳.李维哲:杜威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增刊:94-95
    34、元青: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J].近代史研究.2001,2:145-147
    35、吴健敏: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1,6:58-61
    36、李雪莲:黄炎培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3
    37、邱若宏:五四科学思潮研究综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101
    38、江琼:关于“科学主义”思潮的辨析—从“科学与玄学论战”说起[J].东南学术.2003,4:157-163
    39、王剑:麦柯尔与中国近代教育实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328-333
    40、胡志坚: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心理史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6,5:86-91
    41、彭凯:略论蔡元培关于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J].贵州文史丛刊.2006,2:21-26
    42、陈卫东:教育就是养成健全人格—蔡元培论习惯与人格培养[J].少年儿童研究.2003,3:36-37
    43、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24-31
    44、陈阳凤.周险峰:艾伟学科心理实验述论[J].心理科学.2001,24:374-375
    45、谭斌:从追求宏大理论到走进学校日常生活—对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的一种系谱学描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2-79
    46、孙宏安:人的科学化:科学教育的目标[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6-43
    47、张传燧: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77-85
    48、杨家润.陈丽萍:中国心理学先驱——郭任远[J].上海档案.2003,2:57-56
    49、陈明霞:裴斯泰洛齐论教育的人性化和心理学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7:44-48
    50、赵长林.试论黄炎培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M]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2.21-23
    51、Rob Deblois John Dewey in a new century: constructing meaningfrom real experience; Independent School 61 no4 Summ 2002
    52、(美)Wayne Viney.(美)D.Brett King著.心理学史:观点与背景.[DB/CD]第3版.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
    53、(美)J.F.布伦南(James F. Brennan)著.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DB/CD].第6版.英文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