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宝卷与中国古代小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宝卷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民众娱乐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学界目前对宝卷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宝卷文体起源与发展、宣卷仪轨,以及其宗教、文化意义的研究阶段,对同处叙事文学系统中的宝卷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很少。二者在题材上有很大一部分重合内容,值得更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宝卷文本的查阅相对困难,笔者通过到各大图书馆访书,大量目验原卷,进行翔实的文本解读,整理出多种与古代小说有关联的宝卷,并对其题材分门别类,在对宝卷进行版本考察和文学、文化角度解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宗教人士、说唱艺人编写的民间宝卷与变文、话本、文人创作小说在题材内容、叙事手法,以及文化意蕴、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关联与差异,并对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
     论文正文部分七章二十一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为“宝卷综论”,从宏观视角对宝卷进行研究,是整部论文的基础部分。从内容题材上概述了宝卷文体早、中、晚三期的发展演变;从印本形式上考察了宝卷从早期宗教典籍的经折装到晚期通俗读物的木刻线装、石印本的变迁,以及作为俗文学出版典范的古代小说的出版方式对晚期宝卷印本的影响;从民间神谱系的生成、民间色彩情节类型的设置、民间教化观的植入来分析宝卷的民间文化蕴含。
     第二章为“宝卷与变文”。变文中的佛菩萨成道故事和世情题材故事对演绎佛教故事的早期宝卷和晚期世俗宝卷均有影响,说明宝卷对变文在题材上有着承袭关系;而学界对宝卷渊源于变文还是俗讲的争议,前者着眼于题材内容与文本形式,后者着眼于说唱仪轨,二者其实是并行不悖的。
     第三章为“宝卷与话本”。从题材上看,话本是宝卷所叙故事在俗文学系统中的较早形态,宝卷对其有着间接的借鉴成分;同时,话本叙事手法对宝卷也有所影响,二者在套语模式、叙事视角的运用两方面具有说唱文学的共性。
     第四章为“宝卷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虽然宝卷中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题材源自小说,但有着与小说截然不同的存在形态;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宝卷杂糅众多故事以达到其辅助叙事、佐证说理、劝道行善的创作目的,还从民间心理诉求的角度改造小说故事,并将英雄进行神格化处理,以彰显宝卷的宗教信仰属性。
     第五章为“宝卷与神魔小说”。从“西游”、“八仙”等故事系统,探究这一题材类型的宝卷与小说的文本异同;通过对神魔故事在宝卷中的素材杂糅及其叙事功能的变异、宗教色彩的进一步强化三个方面,分析神魔小说情节进入宝卷之后形态的异化。
     第六章为“宝卷与侠义、公案小说”。以包公故事为切入点,对相同题材的宝卷与小说的文本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解析;在叙事上,宝卷对小说中的“箭垛式”人物进行故事分解,从单篇故事连缀组合而成的小说中选取某一故事加以情节的扩充与逻辑的完善,从而形成一种独立传播的宝卷;在文化内涵上,两种文体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宝卷中清官的神道化、神鬼成分以及民间文化书写的加入。
     第七章为“宝卷与才子佳人小说”。论述了才子佳人小说在题材内容、叙事模式等方面对宝卷的影响;并从民间说唱艺术手法的运用、才子佳人的仙道化、民间信仰的渗透等方面探究才子佳人故事在宝卷中的异变。
     最后,以宝卷对小说的三种改编方式为基础,对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宏观考论,并对宝卷在文学史中的历史坐标进行定位。
Baojuan is a kind of ancient talking and singing text which is used following specific rules in civil religion movements.The scholars concentrated on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aojuan literary style, the relation of Baojuan and civil religion, the order of Baojuan singing at present. Most of them are still interested in the collection arrangement for catalogue, the researchment of its religious meaning and cultural meaning.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connection of Baojuan and novel is relatively weak. Since they are all narrative literature, there're a lot of doublication content which were worth to discuss.After mass textual reading, find the Baojuan which's related to ancient novel,compare them, summarize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of Baojuan with Bian Wen, Hua Ben, ancient novel from some aspects as subject matter, recounting method,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n analyze them from the literature angle and cultural angle.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t is devided into7chapters,21section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content.
     Chapter1,The summary of Baojuan. I studied it on the macro level, overviewed its literary style development as3parts, investigated the printed copy change from early folded edition to late thread-bound edition and stone printed edition, surveyed the influence of ancient novel publish mode as folk literature paragon to Baojuan publishment. I analyzed its civil culture meaning from the enormous folk god pedigree and its forming process,3typical story mold of the inferno tour,women bhavana-marga,pray for kid, the embedding of folk education view.
     Chapter2,Baojuan and Bian wen. Based on subsistent Bian Wen text, discussed the subject matter continuation between Baojuan and Bian Wen which were all folk religious literature in view of the Buddhism Bian Wen's influence, the secular subject Bian Wen's influence, and reconsidered their relationship.
     Chapter3,Baojuan and Hua Ben, Ni Hua Ben. I discussed the doublication details between Baojuan and Hua Ben, Ni Hua Ben in view of its subject matter. The latter should be the former story's early pattern in folk literature field. I found the similarity of their idiom usage pattern and the polytropism of its recounting angle, then used them to research the Hua Ben's influence on the narrate style of Baojuan. I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generality of singing literature.
     Chapter4, Baojuan and Historical novel, saga. I began from the comparison of specific text, analyzed the different existence form of historical novel and saga in Baojuan and novel. I found3subject usage pattern as the mixture of historical novel and saga in Baojuan, state the truth, induction to goodwill, and made use of them to discuss the Baojuan's reform for novel subject matter. I also discussed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for Baojuan and novel of same subject from the deification of hero in Baojuan and its utilitarian feature of the faith.
     Chapter5, Baojuan and novel of Chinese fantasy. I studied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Eight Immortals, discussed the textual difference of the Baojuan and novel, from the view angle of mixture and reform of Chinese fantasy novel in Baojuan, the functional change of role and story in Baojuan, the further strengthen of religious color in Baojuan.
     Chapter6, Baojuan and chivalrous novel, legal case novel.I took Bao-gong both case as the entry point, analyzed the textual difference between Baojuan and novel of same subject, concluded its forming reason. I discussed the recounting style connection of Baojuan, chivalrous novel and legal case novel from the view angle of the individual stories cluster, the arrow mound roles' departure, the story plot summarization, the detail description in Baojuan and its adaption about story plot logical enrichment. I conclude the feature of Baojuan's rewriting about chivalrous novel and legal case novel from the view angle of honest official became god, the folk demand of honest official, the fantasy plot embedded in Baojuan and its function, the bright-colored recounting of popular culture.
     Chapter7, Baojuan and love novel. I discussed the love novel's influence on Baojuan in subject matters and recounting style. I studied the essential change in Baojuan from the view angle of the usage of folk singing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handsome boys and pretty girls' apotheosis in Baojuan, the percolation of civil faith.
     In the end, I took the3rewriting style of Baojuan to novel as foundation, summarized their relationship on the macro stuff, and relocated its historical coordinate in narrative literature, folk literature, singing literature and religious literature.
引文
①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自序第1页。
    ①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全集》第七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17页。
    ② 李世瑜:《宝卷新研——兼与郑振铎先生商榷》,《文学遗产增刊》第4辑,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①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17页。
    ② 马西沙:《最早一部宝卷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③ 刘祯:《宋元时期非戏剧形态目连救母故事与宝卷的形成》,《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1期。
    ④ 车锡伦:《中国最早的宝卷》,《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86年第1期。
    ⑤ 车锡伦:《佛教与中国宝卷》(上),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12月第4期。
    ⑥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四卷第五期。
    ⑦ 李豫:《元代的宝卷》,《殷都学刊》2002年第4期。
    ⑧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车锡伦:《宝卷的形成和早期的佛教宝卷》,《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
    ② 车锡伦:《最早以“宝卷”命名的宝卷——读(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 第2期。
    ③ 车锡伦:《<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漫录》,《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 庆振轩:《图文并茂,借图述事——河西宝卷与敦煌变文渊源探论之一》,《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3期。
    ⑤ 车锡伦:《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兼谈“宣讲”(圣谕、善书)与“宣卷”(宝卷)》,《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
    ⑥ 车锡伦:《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⑦ 王文仁、石芳:《河西宝卷学科属性之辩》,《黄钟》2011年第1期。
    ⑧ 付暮蓉:《论宝卷及其演变》,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吴玉堂:《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车锡伦:《中国宝卷概论》,《中国宝卷研究论文集》,学海出版社1997年版。
    ③ 郑先生原作中称之为“梵箧本”,误,当为“经折装”。
    ④ 详见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全集》第七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18页。
    ⑤ 傅惜华:《宝卷总录》,北京: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1。
    ⑥ 见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⑦ 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⑧ 见《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3期。
    ⑨ 见《文史资料》1992年第2期。
    ① 见《文史资料》1992年第3期。
    ② 见《民间宗教》第一辑,1995年12月。
    ③ 原载《东洋学报》第63期,中文版见(世界宗教资料》1984年第3期。
    ④ 见《文献》2002年第4期。
    ⑤ 见《丝绸之路》2010年第12期。
    ⑥ 周晓兰:《中国宝卷总目补遗》,《唐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⑦ 党宝海:《山西隰县千佛庵的明清佛典与宝卷》,《文献》2001年第2期。
    ⑧ 车锡伦:《江苏常熟地区的“做会讲经”和宝卷简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⑨ 李烈初:《兰溪欣见万历版罗教宝卷全帙》,《收藏界》2008年第2期。
    ① 侯冲:《受生宝卷》,《藏外佛教文献》2010年第1期。
    ② 关瑾华:《粤板宝卷与粤地善书坊初探》,《图书馆论坛》2010年第6期。
    ③ 车锡伦:《清末民国间常州地区刊印的宝卷》,《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④ 车锡伦:《“非遗”民间宝卷的范围和宝卷的“秘本”发掘出版等问题——影印(常州宝卷)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⑤ 向达:《明清之际的宝卷文学与白莲教》,《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⑥ 车锡伦:《佛教与中国宝卷》(上),《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12月第4期。
    ① 李世瑜:《民间秘密宗教与宝卷》,《曲艺讲坛》1998年9月第5期。
    ② 马西沙:《宝卷与道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③ 吴光正:《何仙姑宝卷的宗教内涵》,《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
    ④ 车锡伦:《明代的佛教宝卷》,《民俗研究》2005年第1期。
    ⑤ 李国庆:《新见明末还源教全套宝卷“六部六册”叙录》——附(三教圣像泥金手绘图册)》,《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4期。
    ⑥ 濮文起:《(如意宝卷)解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重要发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⑦ 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⑧ 孔庆茂:《新发现明末长生教宝卷考》,《学海》2008年第5期。
    ⑨ 濮文起:《(天地宝卷>探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又一重要发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① 刘正平:《<问答宝卷>解析——江南无为教觉性正宗派的传世经卷》,《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
    ② 周凯燕:《(太郡宝卷)和五通神信仰的变迁》,《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③ 车锡伦:《新发现的清初南无教<泰山圣母苦海宝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④ 刘永红:《明清宗教宝卷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⑤ 陆永峰:《论宝卷的民间冥府信仰》,《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⑥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研究——关于信仰、群体、修持及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 王欢:《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与财神宝卷研究》,扬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详见刘荫柏《“西游记”与元明清宝卷》,《文献》1984年第4期。
    ② 详见陈毓罴《新发现的两种“西游宝卷”考释》,《中国文化》1996年第13期。
    ③ 郭淑云:《敦煌(百鸟名)(全相莺哥行孝义传)与(鹦哥宝卷)的互文本性初探》,《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
    ④ 朱恒夫:《(窦娥宝卷)与北杂剧(窦娥冤)之比较》,《戏曲研究》2003年第3期。
    ① 陈宏:《(二郎宝卷>与(西游记>关系考》,《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② 万晴川:《民间秘密教门经卷书写与古代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3期。
    ③ 王文仁:《河西宝卷的内容分类及结构特点》,《歌海》2010年第4期。
    ④ 丘慧莹:《民间想象的西王母——以世俗宝卷中的王母为例》,《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⑤ 陈泳超:《故事演述与宝卷叙事——以陆瑞英演述的故事与当地宝卷为例》,《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⑥ 吴清:《敦煌(五更转)与河西宝卷<哭五更>之关系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⑦ 罗海燕、吴建征:《论宝卷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宗教文学音乐——以古月斋藏<鹦儿宝卷)为例》,《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⑧ 陆永峰:《论宝卷的劝善功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⑨ 丘慧莹:《江南的牛郎织女宝卷研究》,《阅江学刊》2011年第1期。
    ① 孙小霞:《酒泉宝卷与话本小说的文体共性初探》,兰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杨永勤:《“红灯记”故事的流传》,山西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 边艳蓉:《目连戏流变述论》,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李凤英:《探论河西宝卷中的儿童文学及儿童形象》,兰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 邵路燕:《世德堂本(西游记>成书前“西游”故事的传播》,温州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 关于宝卷研究史在车锡伦先生《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一文中,已有详细总结,笔者在其基础上,增加了2001年以后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2001年以前的研究历史可参见车先生该文。
    ① 李世瑜:《宝卷新研——兼与郑振铎先生商榷》,《文学遗产增刊》1957年第四辑。
    ②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车锡伦:《宝卷的形成和早期的佛教宝卷》,《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
    ②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濮文起:《宝卷学发凡》,《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① 向达:《明清之际宝卷文学与白莲教》,见《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清)黄育梗:《破邪详辩序》,清光绪癸未(1883)嘉平重刻本。
    ③ (清)黄育梗:《又续破邪详辩》,卷一。泽田瑞穗,《校注破邪详辩》,日本道教刊行会昭和四十七年(1972)年版,第154页。
    ④ (清)黄育梗:《破邪详辩》,卷三,清光绪癸未(1883)嘉平重刻本。
    ① 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前言第1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②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元末明初彩绘抄本《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是现存最早的宝卷实物,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一章称其“写绘极精”。详见《郑振铎全集》第七卷《中国俗文学史》第525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③ 部分宝卷抄本在卷端或卷尾录有抄写者的姓名以及抄写时间,如《西瓜记宝卷》卷末书“同治六年岁次丁卯清和月上澣谢菊亭谨抄”,《龙灯宝卷》卷首书“中华民国四年桃月黄锡范录”,这些几乎是判断这些宝卷抄写时间的唯一可靠的证据。
    ④ 之所以将康熙以后至咸丰间定为中期,一方面因此段时间与早期宝卷刻印之盛况迥异,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宝卷印本和晚期印本形制有所不同。而本文从印本形制角度考察宝卷,因中期印本多与早期风格相类,故可将其并入早期。
    ① 车锡伦先生言:“中国宝卷的发展,大致可以清康熙年间为界”,“清康熙以后,政府严厉镇压各地民间教派,民间宗教宝卷的发展受到遏制”,直到“清咸丰以后到民国初年”,民间宝卷的发展才达到鼎盛时期。详见车锡伦、周良《宝卷·弹词》,第1、3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②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③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增订本)》,第2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如《中国宝卷总目》第51页著录的《佛说崇祯升天十忠宝卷》清初刊方册本。佛经版本专家李际宁先生言:“方册装是明清时代佛教僧人对册页式书籍的称呼,用以区别所谓‘梵册’。这种装帧包括了我们所说的线装和包背装。”详见陈正宏、梁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第11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② (明)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上册第34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③ 据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增订本)》说,详见该书第24页、第3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书影引自赵前编《明代版刻图典》,第439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② 明万历时徽州派版画精妙入神,安徽歙县程氏滋兰堂刻《墨苑》、南京胡正言刻《十竹斋书画谱》的饾版、拱花、套印技术更是巧夺天工,此类印刷图案属于特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③ 个别特例如《药师本愿功德宝卷》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刻本扉画为典型的民间人物画,画中庭院楼阁层叠,穿戴世俗衣冠之人在楼阁中或卧或坐,与其他宝卷早期印本扉画中的仙佛像完全不同。又《弘阳苦功悟道卷》明刻本卷首扉画内容、风格与其他早期印本一致,但其正文中每隔数面便配有插图,刻工既不如扉画精美,内容也是围绕情节绘制,属于情节性插图。此类现象极为少见,不足以代表宝卷早期印本的扉画风格。
    ① 书影引自《明代版刻图典》,第72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② 书影引自《云合奇踪》,上册第1页,《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增订本)》,第25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山东大学图书馆今藏《混元教弘阳中华宝卷》一卷,明北京真老党六经铺刻本。
    ① 书影引自《南海观世音全传》第1页,《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 书影引自《徐文长先生批评隋唐演义》上册正文第1页,《古本小说集成》影印首都图书馆藏一百一十四回本。馆藏地著录为明刻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下册第762页,著录有首都图书馆藏“《新刊徐文长先生评隋唐演义》十卷,明徐渭评,明末刻本”,本文从此说。该书不题撰人,第九节至九十八节同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开篇数节及九十九节以后同《隋唐两朝志传》,与清褚人获之一百回本《隋唐演义》内容文字均异,非同种小说。
    ①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③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④ 《销释显性宝卷》,明刊折本。
    ⑤ 《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清康熙十六年(1677)刊本,经折装。
    ⑥ 《药师本愿功德宝卷》,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德妃张氏刊本,经折装。
    ⑦ 《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清康熙十六年(1677)刊本,经折装。
    ⑧ 《三宝证盟宝卷》,清光绪十六年(1890)常州培本堂刊本。
    ① 《新出梅花服忠良宝卷》,民国六年(1917)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② 《绘图唐僧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③ 《绘图十美图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④ 《绘图还金镯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⑤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民国二年(1913)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⑥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十九年(1930)宁波朱彬记书局石印本。
    ⑦ 当然,宝卷的宗教属性并没有简单地断绝,而是在后续发展中逐渐减弱,也有偶然加强或与通俗性融合的例子。如《三宝证盟宝卷》中“南无过去无量阿僧祗劫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南”字向上突出板匡,用遇帝名提格出匡之例来表示对佛祖的尊崇。又如1919年出版的《针心宝卷》所附宝卷“流通八法”,即“乐善流通、祈福流通、忏悔流通、吉庆流通、赞赏流通、劝诵流通、馈送流通、传播流通”等,仍是以宗教性质的祈福积德为号召,而其下所列营业书目种类繁杂,与《醒人钟》、《乡塾德育课本》等道德修养书籍等并列印制,说明宝卷到了晚期仍然拥有宗教信仰功能辐射下的余绪——劝善教化功能。
    ① 晚期宝卷的刊印甚至用废纸余料来作宝卷的封底封面,如《新刻说唱金凤宝卷前本》用“继成堂阴阳合历”的余纸作封底,《绘图玉连环宝卷》用“初级作文簿”的封面作封底。
    ①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② 《孔圣宝卷》,民国十七年(1928)跋直隶丰润县南曹道口庄广泰长重付石印本。
    ③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万历刊本,经折装。
    ④ 《六神宝卷》,民国二十七年(1938)沈国兴抄本。
    ① 《买臣宝卷》,旧抄本。
    ①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275页。
    ② 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版,第十九册,第61页。
    ① 《目连救母三世宝卷》,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宏大善书局刊本。
    ② 《对金刚宝卷》,旧抄本。
    ③ 《刘香宝卷》,清光绪八年(1882)杭州玛瑙经房刻本。
    ④ 《十王宝卷》,民国间上海大众书局铅印本。
    ① 《目连救母三世宝卷》,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
    ② 《王大娘游十殿宝卷》,旧抄本,
    ③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④ 《王氏女宝卷》,旧抄本。
    ① 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第40页,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第5页。
    ③ 《王大娘游十殿宝卷》,旧抄本。
    ① 《对金刚宝卷》,旧抄本。
    ② 《湛然宝卷》,清光绪二年(1876)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③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④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⑤ 《刘香宝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王大娘游十殿宝卷》,旧抄本。
    ② 《香山宝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杭州宝善堂刊本。
    ③ 《观音游地狱宝卷》,旧抄本。
    ④ 《王氏女三世卷》,清光绪五年(1879)镇江宝善堂刊本。
    ⑤ 《观音大士游十殿阴阳善恶报应人心宝卷》,旧抄本。
    ⑥ 《湛然宝卷》,清光绪二年(1876)杭州玛瑙经房刊枯。
    ① 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②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学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③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 《游龙宝卷》,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
    ② 《唐僧宝卷》,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③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① 《雪梅宝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龙图宝卷》,旧抄本。
    ③ 《雪梅宝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④ 《龙图宝卷》,旧抄本。
    ① 《三世修行黄氏女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① 《香山宝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杭城宝善堂刊本。
    ②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③ 《沉香宝卷》,旧抄本。
    ④ 《红罗宝卷》,旧抄本。
    ① 《沉香宝卷》,旧抄本。
    ② 《三世修行黄氏女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③ 《香山宝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杭城宝善堂刊本。
    ① 《红罗宝卷》,旧抄本。
    ② 《韩湘宝卷》,清光绪甲午(1894)上海翼化堂刊本。
    ③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① 《沉香宝卷》,旧抄本。
    ② 《沉香宝卷》,旧抄本。
    ③ 《香山宝卷》,清同治十一年(1872)杭城宝善堂刊本。
    ④ 《沉香宝卷》,旧抄本。
    ⑤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① 《红罗宝卷》,旧抄本。
    ② (宋)朱熹:《孟子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① 《重刻避邪归正消灾延寿立愿宝卷》,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乐善堂善书局刻本。
    ②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刻本。
    ③ 《买臣宝卷》,清咸丰七年(1857)谢万漋抄本。
    ①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刻本。
    ②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③ 《潘公免灾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姑苏元妙观得见斋书坊刊本。
    ④ 《唐僧宝卷》,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① 《唐僧宝卷》,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②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③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刊本。
    ④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刊本。
    ① 《潘公免灾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姑苏元妙观得见斋书坊刊本。
    ② 《潘公免灾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姑苏元妙观得见斋书坊刊本。
    ① 《潘公免灾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姑苏元妙观得见斋书坊刊本。
    ②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刊本。。
    ③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刊本。
    ④ 《劝世二十四孝宝卷》,民国间上海大观书局石印本。
    ① 《劝世二十四孝宝卷》,民国间上海大观书局石印本。
    ② 《劝世二十四孝宝卷》,民国间上海大观书局石印本。
    ① 近现代学者多用变文的名称概举俗讲经文及俗赋、词文、话本等说唱文学,如《敦煌变文集》就收入了多种文体的通俗文学作品。学界现在对变文概念的界定与作品的区分有着争论,笔者采用广义的变文概念,所用变文篇目及相关材料皆据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集校注》一书所收作品,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梁)释慧皎:《高僧传》卷第十三,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21页。
    ③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9页。
    ④ 本文所用文本主要为保存较完整的《太子成道经》。
    ① 《太子成道经》,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37页。
    ② 《太子成道经》,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36页。
    ③ 《佛本行集经》卷七,《乾隆大藏经》第57册,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① 《雪山宝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浙省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刊本。
    ② 《太子成道经》,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36页。
    ③ 《太子成道经》,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36页。
    ④ 《雪山宝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浙省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刊本。
    ⑤ 《太子成道经》,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37页。
    ⑥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第456页。
    ⑦ 《雪山宝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浙省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刊本。
    ① 《悉达太子宝卷》,清末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雪山宝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浙省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刊本。
    ③ 《太子成道经》,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37页。
    ④ 《太子成道经》,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37页。
    ⑤ 《雪山宝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浙省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刊本。
    ① 《雪山宝卷》,清光绪二年(1876)浙省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刊本。
    ① 《雪山宝卷》,清光绪二年(1876)浙省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刊本。
    ② 《丛书集成》初编,0740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61-262页。
    ③ 《佛说孟兰盆经》,《大藏经》第十六册经集部三,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影印本。
    ① 《目连缘起》,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11页。
    ②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24页。
    ① 《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29-1030页。
    ② 《目连卷》,清光绪三年(1877)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此宝卷故事梗概据《目连三世宝卷》,清宣统二年(1910)苏城玛瑙经房刻本。
    ① 《目连卷》,清光绪三年(1877)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② 《目连卷》,清光绪三年(1877)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销释归家报恩宝卷》,明万历间北京刊本,经折装。
    ① 王得后:《继母的母性问题》,《瞭望》,1992年第46期,第33页。
    ②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31页。
    ③ 《舜子变》,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2页。
    ① 《劝世二十四孝宝卷》,民国间上海大观书局石印本。
    ② 《舜子变》,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2-203页。
    ③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刊本。
    ① 《舜子变》,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0页。
    ②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③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④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⑤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①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②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③ 《舜子变》,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3页。
    ①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② 《三世修行黄氏宝卷》,清光绪五年(1879)玛瑙经房刊本。
    ① 《孟姜女变文》,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0页。
    ②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3页。
    ③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
    ① 详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② 据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① 《董永变文》,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4页。
    ① 向达:《论唐代佛曲》,周绍良、白话文:《敦煌变文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② 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研究》,第二章第一节有详细论述,详见第34页。
    ①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②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②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③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刊本。
    ② 《鹦哥宝卷》,清光绪七年(1881)镇江宝善堂刊本。
    ③ 《鹦哥宝卷》,清光绪七年(1881)镇江宝善堂刊本。
    ① 段平:《河西宝卷选》,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286页。
    ② 转引自郭淑云《敦煌(百鸟名>(全相莺哥行孝义传>与<鹦哥宝卷>的互文本性初探》,《敦煌研究》2002年第5期。
    ③ 《百鸟名》,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07页。
    ① 《螳螂猫猊宝卷》,壬戍年三月抄本。此抄本错讹颇多,笔者已将明显错误的字词改正,某些意义不明的吴方言词汇不做修改,依原貌录之。
    ② 详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6页。
    ① 《百鸟图宝卷》,清光绪元年(1875)谢万漋抄本。
    ①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8页。
    ②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9页。
    ③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④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⑤ 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83页。
    ⑥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17页。
    ⑦ 李世瑜:《宝卷新研——兼与郑振铎先生商榷》,《文学遗产增刊》第7辑,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⑧ 苏莹辉:《敦煌学与图书馆学》,《敦煌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第50页。
    ① 周绍良、白化文主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0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③ 段平:《用河西宝卷透视当前的俗文学》,兰州大学中文系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1986年油印稿。
    ④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所、酒泉市文化馆编《酒泉宝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第1页。
    ⑤ 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6页。
    ⑥ 马西沙:《宝卷与道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⑦ 详见庆振轩:《图文并茂,借图述事——河西宝卷与敦煌变文渊源探论之一》,《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3期。
    ⑧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版。
    ⑨ 濮文起:《宝卷学发凡》,《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⑩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
    ① 车锡伦:《最早以“宝卷”命名的宝卷——谈(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② 车锡伦:《最早以“宝卷”命名的宝卷——谈(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① 车锡伦:《最早以“宝卷”命名的宝卷——谈(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②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6页。
    ③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① 鲁迅:《中国古代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①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08-2109页。
    ①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①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② 《买臣宝卷》,旧抄本。
    ① 《十五贯宝卷》,民国间抄本。
    ② 《双奇冤宝卷》,民国间抄本。
    ① 明拟话本《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很好的保存了送元话本《错斩崔宁》的原貌,文本差异只有几个字, 《双熊梦》具体参考了哪一种文本,目前不好作结论。
    ② 详见王世德《(十五贯)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5页。
    ③ 详见张燕瑾《十五贯校注·前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3版。
    ④ 详见庄一拂编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2页。
    ⑤ 详见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⑥ 详见《大地》1981年第5期。
    ⑦ 《况公祠和<十五贯>事件》一文见蒋星煜随笔集《以戏代药》,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版。
    ⑧ 郭英德先生认为:“熊友蕙冤案,则借用谢承《后汉书》李敬于鼠穴中得系珠珰珥事。清李渔《无声戏》第四回《清官不受扒灰谤,义士难伸窃妇冤》,叙明正德间成都华阳人蒋瑜与何氏之冤情,以鼠窃扇坠为媒介,亦同一构想。”见其《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43页。郭先生虽注意到了该剧与李渔小说的联系,但认为李渔小说创作的构想来自朱剧,恐不确。
    ⑨ (清)朱素臣:《双熊梦》,王世德:《<十五贯)研究》,附录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
    ⑩ (清)李渔:《无声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① 傅惜华选注:《宋元话本集》,四联出版社1955年版,前言第26页。
    ①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269页。
    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③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⑤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① 本文据清宣统元年(1909)文宝斋刊本。
    ① (清)玉花堂主人:《雷峰塔奇传》,《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
    ② 《雷峰宝卷》,清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雷峰宝卷》,清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雷峰宝卷》,清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② 《雷峰宝卷》,清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② (清)玉花堂主人:《雷峰塔奇传》,《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①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②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① 《雷峰宝卷》、《白氏宝卷》据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现知最早版本为道光七年(1827)毕介眉抄本、清光绪十三年(1887)杭州景文斋刊本,见《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7、147页。
    ①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② 赵景深:《弹词考证》,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0-21页。
    ①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②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③ 《真武宝卷》,清光绪癸己年(1893)金陵一得斋善书坊刊本。
    ④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⑤ 《蟠桃卷》,北师大图书馆藏旧刻本。
    ①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十九年(1930)宁波朱彬记书局石印本。
    ②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③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④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⑤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①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②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③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十九年(1930)宁波朱彬记书局石印本。
    ① 《金牛宝卷》,甲子年(1924)杭州又新印局刊本。
    ②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③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①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② 《鹦哥宝卷》,清光绪辛巳年(1881)镇江宝善堂刊本。
    ③ 《真武宝卷》,清光绪十五年(1893)金陵一得斋善书坊刊本。
    ④ 《金牛宝卷》,甲子年(1924)杭州又新印局刊本。
    ①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十九年(1930)宁波朱彬记书局石印本。
    ② 《真武宝卷》,清光绪十五年(1893)金陵一得斋书坊刊本。
    ③ 《合同记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④ 《蝴蝶杯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⑤ 《二度梅宝卷》,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文元书局石印本。
    ⑥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88页。
    ①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②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页。
    ③ 《鹦哥宝卷》,清光绪辛巳年(1881)镇江宝善堂刊本。
    ④ 《金牛宝卷》,甲子年(1924)杭州又新印局刊本。
    ⑤ 《合同记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⑥ 《二度梅宝卷》,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文元书局石印本。
    ⑦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⑧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⑨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
    ⑩ 《蟠桃卷》,北师大图书馆藏旧刻本。
    ①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十九年(1930)宁波朱彬记书局石印本。
    ② 《天医宝卷》,清光绪二十三年重刊本。
    ③ 详见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④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17-318页。
    ① 《清平山堂话本》,《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0页。
    ②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② 《小董永卖身宝卷》,民国十九年(1930)宁波朱彬记书局石印本。
    ①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②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③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① (清)酌元亭主人,《照世杯》,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② 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① 《唐僧宝卷》,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② 《唐僧宝卷》,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② (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嘉靖本,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71-2472页。
    ③ (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嘉靖本,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72-2473页。
    ①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③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④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③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①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③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①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③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④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①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③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④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⑤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民国二十七年(1938)周道斌重刊本,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第66页著录。
    ⑥ 《发财卷》,清宣统二年(1910)莲池花主抄本。
    ①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③ 《护国灵威降恩真君宝卷》,清刊折本。
    ①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③ 《闹东京宝卷》,旧抄本。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②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②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③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④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②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③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车锡伦:《江苏常熟的“做会讲经”和宝卷简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② 车锡伦:《中国宝卷新论》,《东亚人文》第一辑,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③《花名宝卷》全卷皆韵文,以七字句式讲述春夏秋冬四季花名,并将忠孝节义的教化观与吉祥富贵的祝愿融入其中。
    ④ 《螳螂作亲宝卷》以拟人手法讲述螳螂成婚,各种动物都来庆贺或者捣乱的故事,嬉笑怒骂,诙谐滑稽。
    ⑤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②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②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②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刻本。
    ① 《劝善良言》,旧抄本。
    ② “虎”字讹误,当为呼字,疑为文化水平不高的民众抄录时之笔误,本文引用从原抄本。
    ① 《闹东京宝卷》,旧抄本。此本字词讹误颇多,某些字难以考其原貌。
    ② 《劝善良言》,旧抄本。
    ① 《劝善良言》,旧抄本。
    ②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③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④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⑤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①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② 《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明刊折本。
    ③ 徐心希:《闽台民间信仰的功利主义特点探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④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 《游龙宝卷》,旧抄本。
    ②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刻本
    ③ 《敬灶全书》,民国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
    ① 黄人:《小说小话》,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7页。
    ② 参见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③ (明)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④ 陈继儒:《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序》,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上),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⑤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版。
    ① 老舍:《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老舍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1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页。
    ① 详见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②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③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06页。
    ④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10页。
    ⑤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页。
    ⑥ 《佛说江流和尚生天宝卷》,五福堂记抄本。
    ①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② 《佛说江流和尚生天宝卷》,五福堂旧抄本。
    ③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④ 《佛说江流和尚生天宝卷》,五福堂旧抄本。
    ① 《佛说江流和尚生天宝卷》,五福堂旧抄本。
    ②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613页。
    ③ 《佛说江流和尚生天宝卷》,五福堂旧抄本。
    ④ 《佛说江流和尚生天宝卷》,五福堂旧抄本。
    ①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② 《唐僧宝卷》,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① 《唐僧宝卷》,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② 详见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274页。
    ①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② (明)吴承恩:百家汇评本《西游记》(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①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①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②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③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① 《翠莲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顾荣大抄本。
    ① 《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明刊折本。
    ② 《销释真空宝卷》一卷,据车锡伦先生《中国宝卷总目》,有明抄本,又《销释真空扫心宝卷》二卷,明孙真空(孙祖)撰,简名《真空宝卷》,又名《扫心经》,有明刊折本。
    ③ 《叹世无为宝卷》,明刊折本。
    ① 《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开山宝卷》,明刊折本
    ② 《增补双熊梦十五贯宝卷》,清道光十八年(1838)积善堂抄本,品相较差,有破损,某些内容已不可辨。
    ① 转引自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41页。
    ② 转引自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页。
    ① 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八卷三十回,题“钱塘雉衡山人编次,武林泰和仙客评阅”,雉衡山人即杨尔曾别号,有明天启三年(1623)金陵九如堂序刻本。又有《绣像韩湘子全传》,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步月楼刻本、上海沈鹤记书局石印本等版本。
    ② 详见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① (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② 《韩湘宝卷》,清光绪甲午年(1894)上海翼化堂刊本。
    ③ (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④ 《韩湘宝卷》,清光绪甲午年(1894)上海翼化堂刊本。
    ① 详见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② 《何仙姑宝卷》,民国三年(191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① 《何仙姑宝卷》,民国三年(1914)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② (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③ (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④ (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187页。
    ① (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2-93页。
    ① 《孝女宝卷》,民国十年(1921)同善书局重刊本。
    ② 《孝女宝卷》,民国十年(1921)同善书局重刊本。
    ③ 参见濮文起主编《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和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相关内容。以上两书分别由四川辞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1992年先后出版。
    ① 《八仙宝卷》,旧抄本。
    ① 《上寿偈》,民国十九年(1930)黄抄本。
    ② 《窦娥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劝善良言》,旧抄本。
    ① 《劝善良言》,旧抄本。
    ② 《劝善良言》,旧抄本。
    ③ 《劝善良言》,旧抄本。
    ① 《闹东京宝卷》,旧抄本。
    ② 《闹东京宝卷》,旧抄本。
    ③ 《闹东京宝卷》,旧抄本。
    ④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①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② 《蟠桃卷》,北师大图书馆藏旧刻本。
    ③ 《蟠桃卷》,北师大图书馆藏旧刻本。
    ① 《蟠桃卷》,北师大图书馆藏旧刻本。
    ② 《雷峰宝卷》,清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刻本。
    ①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刻本。
    ② 《醒心宝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州培本堂刻本。
    ③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① 《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开山宝卷》,《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民间宝卷》第四册,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596-597页。
    ② 《孝女宝卷》,民国十年(1921)同善书局重刊本。
    ③ 《吕祖度何仙姑宝卷》,清宣统三年(1911)同善书局刊本。
    ① 《吕祖度何仙姑宝卷》,清宣统三年(1911)同善书局刊本。
    ② 《孝女宝卷》,民国十年(1921)同善书局重刊本。
    ③ 《白氏宝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宝斋刊本。
    ①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② (宋)吴自牧:《梦梁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页。
    ① 据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现知最早版本为清光绪七年(1881)忠和堂陈万昌抄本,本文据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①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②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①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②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③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④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页。
    ⑤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①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②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③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13页。
    ①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② 胡适:《(三侠五义>序》,《胡适文存》三集卷六亚东图书馆1931年版,第676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17页。
    ①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
    ②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①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仁记书局铅印本。
    ②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书局铅印本。
    ①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书局铅印本。
    ②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13页。
    ③ 据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良愿龙图宝卷》现知最早版本为清光绪间杭州慧空经房刊本。本文据清光绪间杭州昭庆寺慧空经房刊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间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间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间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明)安遇时:《百家公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③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间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④ 据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张氏三娘卖花宝卷》现知最早版本为清光绪十年1884明台经房刻本。本文所用版本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州玛瑙经房刊本。
    ①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州玛瑙经房刊本。
    ②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州玛瑙经房刊本。
    ③ 据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雪梅宝卷》现知最早版本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①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 杨绪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向志柱:《(百家公案)本事考补》,《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2期。
    ① 胡适:《<三侠五义>序》,《胡适文存》三集卷六,亚东图书馆1931年版,第661页。
    ② 胡适:《<三侠五义>序》,《胡适文存》三集卷六,亚东图书馆1931年版,第685-686页。
    ① 《全本天齐庙断后》,双红堂石韵书六种抄本《三侠五义》,转引自鲁德才《四种(三侠五义)说唱本与(龙图耳录)的异同辩证》,《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① (明)安遇时:《百家公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②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年(1884)明台经房刊本。
    ①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年(1884)明台经房刊本。
    ②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①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萧相恺:《百家公案与戏曲——(百家公案)考论之一》(下),《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3期。
    ①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年(1884)明台经房刊本。
    ① (明)安遇时:《百家公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②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书局铅印本。
    ③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书局铅印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明)安遇时:《百家公案》,《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朱氏与耕堂刊本,第1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 如《百家公案》第九十六回,包公遣差役入冥,请判官助其断案,次日判官来到,包公“慌忙迎接入衙中”显与宝卷中包公坐阴司断案,判官佐之的阎罗形象相去甚远。
    ④ 《增补双熊梦十五贯宝卷》,清道光十八年(1838)积善堂抄本,品相较差,有破损,某些内容已不可辨。
    ⑤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书局铅印本。
    ⑥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⑦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年(1884)明台经房刊本。
    ①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年(1884)明台经房刊本。
    ②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书局铅印本。
    ③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①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铅印本。
    ②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①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③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明)安遇时:《百家公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③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④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①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②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③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④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①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铅印本。
    ②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③ 《张氏三娘卖花宝卷》,清光绪十九年(1893)苏城玛瑙经房刊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① 《良愿龙图宝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② 《喜鹊桥宝卷》,民国间宁波学林堂铅印本。
    ① 详见张文德《(二度梅>版本及成书年代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② 本文所引《二度梅全传》原文皆据《古本小说集成》影印英国博物馆藏嘉庆五年(1800)福文堂本《绣像二度梅传》。原书缺卷二第二十二页,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三让堂刊本补配。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蜜蜂记宝卷》,吴江陈润身编题,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② 《蝴蝶杯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③ 《蜜蜂计》,《传世孤本珍稀小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① 《蝴蝶杯》,《传世孤本珍稀小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② 《蝴蝶杯》,戏文,打磨厂东口宝文堂刊本。
    ① 详见苗壮:《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4-101页。
    ① 《何文秀宝卷》,民国十九年(1930)宁波学林堂石印本。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74页。
    ① 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②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版,第3页。
    ① (清)佩蘅子:《吴江雪》,《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①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第64页。
    ② (清)天花藏主人:《飞花咏序》,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3页。
    ① 酷刑,用布将人缠起,浇上油烧死。
    ①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国艺术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② 杨梨:《胡适文萃》,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②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陈建森:《戏曲“代言体”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
    ②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③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唐僧宝卷》,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② 《蜜蜂记宝卷》,吴江陈润身编题,民国间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二度梅宝卷》,清咸丰八年(1858)王存诚堂抄本。
    ①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8页。
    ② (明)陆人龙:《型世言》,初刊于崇祯五年(1630)左右,引文据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版,第179页。
    ① 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曲艺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
    ②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48页。
    ③ 《花名宝卷》,丙辰年(1916)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① 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②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③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册第115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佛曲叙录》第213页。
    ① 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6-79页。
    ① 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书店2005年月版,前言第2页。
    ① 该书影引自李烈初《兰溪欣见万历版罗教宝卷全帙》,《收藏界》2008年第2期。
    ① 引自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八仙宝卷[M].旧抄本.
    [2]百鸟图宝卷[M].清光绪元年谢万漋抄本.
    [3]白氏宝卷[M].清光绪三十四年文宝斋刊本.
    [4]重刻避邪归正消灾延寿立愿宝卷[M].清光绪八年常州乐善堂善书局刻本.
    [5]沉香宝卷[M].旧抄本.
    [6]翠莲卷[M].民国二十九年顾荣大抄本.
    [7]窦娥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8]对金刚宝卷[M].旧抄本.
    [9]二度梅宝卷[M].民国二十年上海文元书局石印本.
    [10]二度梅宝卷[M].清咸丰八年王存诚堂抄本.
    [11]发财卷[M].清宣统二年莲池花主抄本.
    [12]佛说江流和尚生天宝卷[M].五福堂记抄本.
    [13]福国镇宅灵应灶王宝卷[M].清康熙十六年刊本.
    [14]关圣帝君觉世真经[M].民国二十七年周道斌重刊本.
    [15]观音大士游十殿阴阳善恶报应人心宝卷[M].旧抄本.
    [16]观音游地狱宝卷[M].旧抄本.
    [17]韩湘宝卷[M].清光绪甲午上海翼化堂刊本.
    [18]红罗宝卷[M].旧抄本.
    [19]弘阳苦功悟道卷[M].明刊折本.
    [20]合同记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21]何文秀宝卷[M].民国十九年宁波学林堂石印本.
    [22]何仙姑宝卷[M].民国三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23]蝴蝶杯[M].打磨厂东口宝文堂刊本.
    [24]蝴蝶杯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25]护国灵威降恩真君宝卷[M].清刊折本.
    [26]护国威灵西王母宝卷[M].清康熙十六年刊本.
    [27]护国佑民伏魔宝卷[M].明刊折本.
    [28]绘图还金镯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29]绘图十美图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30]绘图唐僧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31]绘图玉连环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32]金牛宝卷[M].甲子杭州又新印局刊本.
    [33]敬灶全书[M].民国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
    [34]龙灯宝卷[M].民国四年黄锡范抄本.
    [35]龙图宝卷[M].旧抄本.
    [36]雷峰宝卷[M].清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37]李宸妃冷宫受苦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38]良愿龙图宝卷[M].清光绪二十六年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39]六神宝卷[M].民国二十七年沈国兴抄本.
    [40]刘香宝卷[M].清光绪八年杭州玛瑙经房刻本.
    [41]刘香宝卷[M].清光绪十一年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42]吕祖度何仙姑宝卷[M].清宣统三年同善书局刊本.
    [43]买臣宝卷[M].旧抄本.
    [44]买臣宝卷[M].清咸丰七年谢万漋抄本.
    [45]目连卷[M].清光绪三年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46]目连救母三世宝卷[M].民国十一年上海宏大善书局刊本.
    [47]目连三世宝卷[M].清宣统二年苏城玛瑙经房刻本.
    [48]蜜蜂记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49]闹东京宝卷[M].旧抄本.
    [50]潘公免灾宝卷[M].清咸丰八年姑苏元妙观得见斋书坊刊本.
    [51]蟠桃卷[M].旧刻本.
    [52]劝善良言[M].旧抄本.
    [53]劝世二十四孝宝卷[M].民国上海大观书局石印本.
    [54]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开山宝卷[M].明刊折本.
    [55]三宝证盟宝卷[M].清光绪十六年常州培本堂刊本.
    [56]三世修行黄氏宝卷[M].民国二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57]三世修行黄氏宝卷[M].清光绪五年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58]上寿偈[M].民国十九年抄本.
    [59]双奇冤宝卷[M].民国抄本.
    [60]十王宝卷[M].民国上海大众书局铅印本.
    [61]十五贯宝卷[M].民国抄本.
    [62]叹世无为宝卷[M].明刊折本.
    [63]螳螂猫猊宝卷[M].壬戍年三月抄本.
    [64]唐僧宝卷[M].民国十三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65]天医宝卷[M].清光绪二十三年重刊本.
    [66]王大娘游十殿宝卷[M].旧抄本.
    [67]王氏女宝卷[M].旧抄本.
    [68]王氏女三世卷[M].清光绪五年镇江宝善堂刊本.
    [69]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M].明刊折本.
    [70]悉达太子宝卷[M].清末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71]西瓜记宝卷[M].清同治六年谢菊亭抄本.
    [72]喜鹊桥宝卷[M].民国宁波学林堂书局铅印本.
    [73]小董永卖身宝卷[M].民国十九年宁波朱彬记书局石印本.
    [74]小董永卖身宝卷[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75]孝女宝卷[M].民国十年同善书局重刊本.
    [76]销释归家报恩宝卷[M].明万历北京刊本.
    [77]销释显性宝卷[M].明刊折本.
    [78]香山宝卷[M].清同治十一年杭州宝善堂刊本.
    [79]新出梅花服忠良宝卷[M].民国六年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
    [80]新刻说唱金凤宝卷前本[M].民国上海惜阴书局石印本.
    [81]醒心宝卷[M].清光绪二十年常州培本堂刊本.
    [82]雪梅宝卷[M].清光绪十一年杭州慧空经房刊本.
    [83]雪山宝卷[M].清光绪二十七年浙省西湖玛瑙明台经房刊本.
    [84]药师本愿功德宝卷[M].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
    [85]游龙宝卷[M].上海图书馆藏旧抄本.
    [86]鹦哥宝卷[M].清光绪七年镇江宝善堂刊本.
    [87]湛然宝卷[M].清光绪二年杭州玛瑙经房刊本.
    [88]张氏三娘卖花宝卷[M].清光绪十九年苏州玛瑙经房刊本.
    [89]增补双熊梦十五贯宝卷[M].清道光十八年积善堂抄本.
    [90]真武宝卷[M].清光绪癸己金陵一得斋善书坊刊本.
    [91]针心宝卷[M].民国己未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
    [92][明]安遇时.百家公案[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93][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99
    [94][清]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95][清]褚人获.隋唐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6]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
    [97][明]冯梦龙[M].警世通言.凤凰出版社.2005.
    [98][明]冯梦龙[M].喻世明言.长城出版社.1999.
    [99][明]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00][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1][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2][宋].罗烨.醉翁谈录[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03][清].李渔.无声戏[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04][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5][明]陆人龙.型世言[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06][宋]耐得翁.都城纪胜[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07]南海观世音全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08][清]佩蘅子.吴江雪[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9][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商务印书馆.1935.
    [110]乾隆大藏经.中国书店[M].2007.
    [111][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中华书局.1986.
    [112][梁]释慧皎.高僧传[M].中华书局.1992.
    [113][清]石玉昆.三侠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4][元]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1977.
    [115][明]吴承恩.西游记[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116][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7][宋]吴自牧.梦梁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18][明]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M].天一出版社.1985.
    [119][明]徐渭.徐文长先生批评隋唐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0][明]徐渭.云合奇踪[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21][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2][清]玉花堂主人.雷峰塔奇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3][宋]朱熹.孟子集注[M].齐鲁书社.1992.
    [124][清]酌元亭主人.照世杯[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125]段平.河西宝卷选[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126]濮文起等.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M].黄山书社.2005.
    [127]王沉森等.俗文学丛刊[M].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
    [1]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文集[M].学海出版社.1997.
    [3]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4]车锡伦,周一良.宝卷弹词[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陈正宏,梁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7]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8]段平.河西宝卷选[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9]傅惜华.宋元话本集[M].三联出版社.1955.
    [10]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1]侯宝林.曲艺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12]胡适.胡适文存[M].亚东图书馆.1931.
    [13]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4]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15]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集校注[M].中华书局.1997.
    [16]蒋星煜.以戏代药[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17]老舍.老舍曲艺文选[M].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
    [18]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9]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0]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1]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2]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3]苗壮.才子佳人小说史话[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4]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25]钱钟书.管锥编[M].三联书店.2001.
    [26]任继愈.宗教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7]苏莹辉.敦煌论集[M].学生书局.1980.
    [28]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9]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0]王世德.《十五贯》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1]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2]杨绪容.百家公案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3]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4]游子安.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M].中华书局.2005.
    [35]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6]赵景深.弹词考证[M].商务印书馆.1939.
    [37]赵前.明代版刻图典[M].文物出版社.2008.
    [38]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M].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39]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M].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40]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增订本)[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1]张燕瑾.十五贯校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3.
    [42]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3]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M].上海书店.2005.
    [4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5]泽田瑞穗.校注破邪详辩[M].日本道教刊行会.1972.
    [46]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7]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48]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9]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0]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敦煌学辑刊[J].2000,2.
    [2]车锡伦.中国最早的宝卷.中国文哲研究通讯[J].1986,1.
    [3]车锡伦.佛教与中国宝卷(上).圆光佛学学报[J].1999,4.
    [4]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扬州大学学报[J].2000,5。
    [5]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东南大学学报[J].2001,3.
    [6]车锡伦.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敦煌研究[J].2003,2.
    [7]车锡伦.明代的佛教宝卷.民俗研究[J].2005,1.
    [8]车锡伦.宝卷的形成和早期的佛教宝卷.文史知识[J].2006,1.
    [9]车锡伦.最早以“宝卷”命名的宝卷——读《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2007,2。
    [10]车锡伦.《佛说王忠庆大失散手巾宝卷》漫录.韶关学院学报[J].2007.4.
    [11]车锡伦.中国宝卷新论.东亚人文.第一辑.学林出版社[J].2008.
    [12]车锡伦.新发现的清初南无教《泰山圣母苦海宝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J].2009,1.
    [13]车锡伦.江苏常熟地区的“做会讲经”和宝卷简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J].2009,6.
    [14]车锡伦.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兼谈“宣讲”(圣谕、善书)与“宣卷”(宝卷).文学遗产[J].2010,2.
    [15]车锡伦.形成期之宝卷与佛教之忏法、俗讲和“变文”.民族文学研究[J].2011,1.
    [16]车锡伦.“非遗”民间宝卷的范围和宝卷的“秘本”发掘出版等问题——影印《常州宝卷》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J].2011,1.
    [17]车锡伦.清末民国间常州地区刊印的宝卷.民俗研究[J].2011,4.
    [18]陈宏.《二郎宝卷》与《西游记》关系考.甘肃社会科学[J].2004,2.
    [19]陈建森.戏曲“代言体”论.文学遗产.2002,4.
    [20]陈泳超.故事演述与宝卷叙事——以陆瑞英演述的故事与当地宝卷为例.苏州大学学报[J].2011,2.
    [21]陈毓罴.新发现的两种“西游宝卷”考释.中国文化[J].1996,13.
    [22]程有庆、林置.北京图书馆馆藏宝卷目录.文史资料[J].1992,3.
    [23]党宝海.山西隰县千佛庵的明清佛典与宝卷.文献[J].2001,2.
    [24]关瑾华.粤板宝卷与粤地善书坊初探.图书馆论坛[J].2010,6.
    [25]郭淑云.敦煌《百鸟名》《全相莺哥行孝义传》与《鹦哥宝卷》的互文本性初探.敦煌研究[J].2002,5.
    [26]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中国俗文学之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J].2007,3.
    [27]侯冲.受生宝卷.藏外佛教文献[J].2010,1.
    [28]孔庆茂.新发现明末长生教宝卷考.学海[J].2008,5.
    [29]李鼎傲、杨宝玉.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宝卷简目.文史资料[J].1992,2.
    [30]李国庆.新见明末还源教全套宝卷“六部六册”叙录——附《三教圣像泥金手绘图册》.世界宗教研究[J].2005,4.
    [31]李烈初.兰溪欣见万历版罗教宝卷全帙.收藏界[J].2008,2.
    [32]李世瑜.宝卷新研——兼与郑振铎先生商榷.文学遗产增刊[J].第4辑.作家出版社.1957.
    [33]李世瑜.民间秘密宗教与宝卷.曲艺讲坛[J].1998年9月第5.
    [34]刘荫柏.《西游记》与元明清宝卷.文献[J].1984,4.
    [35]李豫.元代的宝卷.殷都学刊[J].2002,4.
    [36]刘永红.明清宗教宝卷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青海社会科学[J].2011,5.
    [37]刘祯.宋元时期非戏剧形态目连救母故事与宝卷的形成.民间文学论坛[J].1994,01.
    [38]刘正平.《问答宝卷》解析——江南无为教觉性正宗派的传世经卷.世界宗教研究[J].2008,4.
    [39]鲁德才.四种《三侠五义》说唱本与《龙图耳录》的异同辩证.文学遗产[J].2007,2.
    [40]陆永峰.论宝卷的劝善功能.世界宗教研究[J].2011,3.
    [41]陆永峰.论宝卷的民间冥府信仰.民族文学研究[J].2011,4.
    [42]罗海燕、吴建征.论宝卷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宗教文学音乐——以古月斋藏《鹦儿宝卷》为例.北京化工大学学报[J].2011,4.
    [43]马西沙.最早一部宝卷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J].1986,1.
    [44]马西沙.宝卷与道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J].2003,1.
    [45]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复旦学报[J].2001,1.
    [46]濮文起.宝卷学发凡.天津社会科学[J].1999,2.
    [47]濮文起.《天地宝卷》探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又一重要发现.贵州大学学报[J].2008,6.
    [48]濮文起.《如意宝卷》解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重要发现.贵州大学学报[J].2009,5.
    .[49]庆振轩.图文并茂,借图述事——河西宝卷与敦煌变文渊源探论之一.敦煌学辑刊[J].2011,3.
    [50]丘慧莹.民间想象的西王母——以世俗宝卷中的王母为例.河南教育学院学报[J].2010,1.
    [51]丘慧莹.江南的牛郎织女宝卷研究.阅江学刊[J].2011,1.
    [52]万晴川.民间秘密教门经卷书写与古代小说.明清小说研究[J].2008,3.
    [53]王得后.继母的母性问题.瞭望[J].1992,46.
    [54]王昊.《中国宝卷总目》补遗.文献[J].2002,4.
    [55]王见川.世界宗教博物馆搜藏的善书、宝卷与民间宗教文献.民间宗教[J].第一辑.1995.
    [56]王文仁.河西宝卷的内容分类及结构特点.歌海[J].2010,4.
    [57]王文仁.河西宝卷总目调查.丝绸之路[J].2010,12.
    [58]王文仁、石芳.河西宝卷学科属性之辩.黄钟[J].2011,1.
    [59]吴光正.何仙姑宝卷的宗教内涵.宗教学研究[J].2004,1.
    [60]吴清.敦煌《五更转》与河西宝卷《哭五更》之关系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2011,2.
    [61]萧相恺.百家公案与戏曲——《百家公案》考论之一(下).明清小说研究[J].1991,3.
    [62]谢忠岳.天津图书馆馆藏善本宝卷叙录.世界宗教研究[J].1990,3.
    [63](日)相田洋.有关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宝卷.世界宗教资料[J].1984,3.
    [64]向志柱.《百家公案》本事考补.社会科学辑刊[J].2007,2.
    [65]徐心希.闽台民间信仰的功利主义特点探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J].1996,2.
    [66]张文德.《二度梅》版本及成书年代考论.明清小说研究[J].2004,2.
    [67]周凯燕.《太郡宝卷》和五通神信仰的变迁.常熟理工学院学报[J].2009,3.
    [68]周晓兰.中国宝卷总目补遗.唐山学院学报[J].2012,1.
    [69]朱恒夫.《窦娥宝卷》与北杂剧《窦娥冤》之比较.戏曲研究[J].2003,3.学位论文:
    [70]边艳蓉.目连戏流变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1]付暮蓉.论宝卷及其演变[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72]李风英.探论河西宝卷中的儿童文学及儿童形象[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3]孙小霞.酒泉宝卷与话本小说的文体共性初探[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4]邵路燕.世德堂本《西游记》成书前“西游”故事的传播[D].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5]王欢.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与财神宝卷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6]吴玉堂.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7]杨永勤.“红灯记”故事的流传[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8]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研究——关于信仰、群体、修持及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