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以说,民主政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指导民主政治建设,对经济社会建设也产生深远影响。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全面启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民主政治理论,取得许多重要成就,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六十二周年,面对历史发展的前后相继点,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历程,把握基本线索,探索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总结基本经验教训,对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乃至执政理论建设等,都有比较重要的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论文分序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
     序言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意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概念界定,大陆和海外研究综述,以及主题、理论依据、史料来源等论文的基本特点。正文部分在比较充分地占有和分析基本史料基础上,对1949-2002年间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理论发展历程进行总体考察,认为民主政治理论出现过革命型、建设型理论发展状态。这两种发展状态的互动,甚至冲突,实现了民主政治理论从革命型到建设型的民主模式转换,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来最重要的民主政治理论的质变。
     正文共分六章,基本思路如下:
     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理论三大来源作了介绍。本章通过分别介绍理论来源(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论述)、实践来源(革命和建设的民主政治道路)和传统文化来源,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理论、实践和传统,这三大来源共同推动民主政治理论发展,共同决定理论发展的深入与准确程度,也是本文分析历史进程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章对革命型和建设型的民主政治理论模式作了界定。本章首先分析了两种理论模式的联系,认为他们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实质相同,根本目的相同,基本实现方式和路径相同,基本规律相同。然后,着重分析了两种理论模式的区别,认为他们所处时代主题和基本内涵不同,主要任务不同,主要内容不同,具体实现方法不同,基本特色不同,所属思想体系不同。两种理论模式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他们既一脉相承,又不可混淆混用。界定革命型和建设型的理论模式,是本文分析历史进程的基本逻辑工具。
     第三章对1949-1956年的民主政治理论发展作了考察。本章认为,由于国际国内主要矛盾的特点,和中国共产党对此的正确判断,民主政治理论初现两种发展状态,即革命型理论发展状态和建设型理论发展状态。这两种发展状态同时存在,一方面革命型理论已完成模式化构建,并在新中国建立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建设型理论的萌芽刚刚产生,距离模式化构建尚早。革命型、建设型理论发展状态承担不同的历史任务,并形成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的民主政治理论形态,指导了民主政治建设成功开展。
     第四章对1956-1966年的民主政治理论发展作了考察。本章认为,由于国际国内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但中国共产党对此的判断出现错误,民主政治理论继续出现两种发展状态。这两种发展状态互相交错,一方面探索建设型理论获得非常宝贵的思想结晶;另一方面继续大范围运用革命型理论模式,给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严重失误。革命型、建设型理论发展状态错误并行,使建设型理论模式迟迟无法形成,无法持续推动民主政治理论的正确发展,两种理论发展状态已经严重冲突。这十年间,民主政治理论模式初步转换的任务没有完成,相反革命型理论发展状态越来越强化,建设型理论发展状态越来越弱化。
     第五章对1966-1976年的民主政治理论发展作了考察。本章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出现全局性错误,民主政治理论也就出现两种发展状态的错误统一。一方面革命型理论模式畸形发展,给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惨重损失;另一方面建设型理论发展艰难延续,但受到严重干扰和束缚。这种错误统一,偏离了探索建设型理论的正确方向,产生出一个呈现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包含大量错误思想、经过实践证明失败的理论形态,是建设年代民主政治理论的反动。经过充分的反面教育,发展建设型理论渐渐成为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识。
     第六章对1976-2002年的民主政治理论发展作了考察。本章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民主政治理论终于实现两种发展状态的正确统一,建设型理论模式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成功理清发展民主政治的基本思路,既科学扬弃革命型理论模式,又继承和拓展探索建设型理论的思路。从1976-1992年,建设型理论模式基本形成;从1992-2002年,建设型理论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成功实现民主模式的转换。建设型民主政治理论模式,实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政治理论的质的飞跃,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化的丰硕成果,应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
     结束语部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政治理论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In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Hu Jintao pointed out,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is the unswerving goal of the Party. It can be said, democratic theory of the CPC is the direct guidanc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lso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al construction. Since New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tarted,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theory made many important achievement, also accumulated a lot of valuable lessons. If look back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since New China, grasp the basic clue, exploring the basic features and basic laws, summarizing the basic lessons, we will find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even the governing theory construction.
     The paper consists of preface,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the topic, the core definition, the study review, research idea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body, on the basis of full analysis and possession in the basic historical data, author makes an overall study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from 1949 to 2002. The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ory has revolutionary type and constructive type. The interaction, and conflict of the two types realized the type conversion of democratic theory. The conver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ative change of democratic theory of the CPC since 1949.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 I,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three sources of democratic theory of the CPC. Firstly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practice source, and sourc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n the author reveals the three sources is the bsic force on the democratic theory,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This paper is the bsic point to anlyse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In Chapter II, the author defines the definition of rvolutionary type and constructive type. Firstly, the author inspects the contact of two types, the contact is the sam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essence, the same fundamental purpose, the same basical manner and path, the same basic laws. 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ypes, the difference is different task, different main content, different specific implementations, different basic features, and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ideological system. The contact and difference fully descript that they are the same strain, but should not be confused. This paper is basic logic tool to anlyse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In Chapter III, the cuthor inspect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from 1949 to 1956. The author proposes 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and right judge of the CPC, the theory had revolutionary type status and constructive type status. The two types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one hand revoluntionary type construction had been completed, and to be furtherly developed and improved, on the other hand constructive type bud had been justly produced. The two types bore different historical commitment, guided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democracy construction.
     In Chapter IV, the author focuses th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from 1956 to 1966. The author proposes because new change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and the false judge of the CPC.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tic theory continued to have two ststus, on the one hand constructive theory obtioned very valuable ideas, on the other hand revolutionary theory was continued to be used at a wide range, the situation led to serious mistakes in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tive type was seriously interfered, the two status had serious conflict. This decade, the task of type conversion was not completed. The status of revolutionary type was more enhanced, on the contrary, the status of constructive type was increasingly weakened.
     In Chapter V, the author observ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from 1966 to 1976. The author proposes because the judge of the CPC had errors with a wide range, the two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tic theory had reunized wrongly. on the one hand revolutionary type developed abnormally, and brought to the heavy losses on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constructive type diffcultly developed. The wrong reunification produced a theoretical form that lacked of scientific theory to guide, and was reactionary to democratic theory in construction years. After full education, develpoing constuctive type gradually becomed the consensus of the whole Party and the masses.
     In Chapter VI, the author focus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from 1976 to 2002. The author proposes because the right judge of the CPC, the two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tic theory had reunized rightly, and constructive type was basically formed. The CPC scientificly absorded essence,and inherited of ideas of constructive type. Constructive type achieved a qualitative leap of democratic theory from 1949, also is essentially a theory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th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has summarize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theory from 1949, and made the prospect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ory.
引文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1475页。
    2《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72页。
    3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5页。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3页。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6林尚立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几乎在每一个历史关口都是以民主为开拓新局面的突破口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只有民主,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参见林尚立:《党内民主: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6期。
    7本文这一观点获益于李君如先生启发,他曾指出毛泽东没有区分革命时期民主和建设时期民主的重大差别,认为民主的形式就是群众运动(都像民主革命斗地主、反饥饿反迫害的群众运动那样),而不是通过法制有秩序地实现的东西。他习惯于用群众运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秩序。参见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5页。
    8王沪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生态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9李忠杰:《怎样认识和推进国际社会的民主化》,2006-05-16,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4376734.html,2011-05-10.
    10许耀桐:《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新视野》,2006年第1期。
    11其他专业工具书对民主的定义基本相同,具体表述上有差异。参见《大美百科全书》,第8卷,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第360页;《康普顿百科全书》(社会与社会科学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
    12恩格斯:《致爱.伯恩斯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1页。
    13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1页。
    14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错误》,《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6页。
    1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61页。
    16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页。
    17韩水法认为,民主向来是一个颇多歧义的概念,人们研究民主又常常偏向于实证层面,其原因是关于民主的哲学研究存在很大困难。参见韩水法:《民主的概念》,《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8闫健编:《让民主造福中国——俞可平访谈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19(美)彭诺克:《民主政治理论》,台北:正中书局,1972年,第5-17页。
    20(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理论导言》,转引自王沪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生态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21马兆明、董文芳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政治发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22胡伟:《关于“党内民主”的若干问题的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3许多研究者都对中共民主理论作出自己的划分,李铁映认为主要包括:就各个方面而言,有政治民主(或民主政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党内民主、军事民主和国际民主等;就各个层面而言,有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原则、民主精神、民主素质、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等。这就形成了以人民民主概念为核心的民主理论体系。参加李铁映:《论民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6、107页。
    24刘焕明、程波:《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不懈探索》,《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
    25高全喜:《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五种模式》,《人大政治学评论》,2008年第1期。
    26陈红太:《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7陈蔚:《60年来中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28侯彬、彭生智:《试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5期。
    29《现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年,第686页。
    30《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465页。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32刘佩弦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29页。
    33王维澄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4页。
    34《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党的建设》,2005年第12期。
    3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第27-32页。
    3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80页。
    37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65页。
    38毛泽东:《作革命的促进派》,《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5页。
    39林彪:《在中共九大上的政治报告》,1969年4月1日。
    40目前研究大都从民主政治建设角度出发,将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本文对其中适用理论建设的作了总结。
    41童贤成、罗丽娴、解相锋:《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六十年》,《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42黄艳:《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及启示》,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02年,第7-17页。
    43龚志伟:《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03年,第4-56页。
    44赵连章主编:《坚持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国化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89、190、191页。
    45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97-113页。
    46李慎明:《新中国61年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2010-12-0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442559.html,2011-05-01.
    47李良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48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第77-80页。
    49李凯:《中国式民主模式的历史反思》,《学术界》,2009年第4期。
    50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51杜永明、赵金山、王彦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9-225页。
    52李良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53李慎明:《新中国61年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基本经验》,2010-12-0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442559.html,2011-05-01.
    54李良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55童贤成、罗丽娴、解相锋:《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六十年》,《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56赵连章主编:《坚持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国化研究》,第193、194、195页。
    57李凯:《中国式民主模式的历史反思》,《学术界》,2009年第4期。
    58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59李君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其走势》,《北京日报》,2008年9月8日,第1版。
    60童贤成、罗丽娴、解相锋:《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六十年》,《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61俞可平:《中国民主化的最小成本与最佳途径》,2009-09-0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127620/176198/176201/10622944.html,2011-05-15.
    62蔡霞:《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探索》,《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0期。
    63王中汝:《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和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64燕继荣:《民主之困境与出路》,《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65彭润金:《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江西日报》,2008年5月12日,第3版。
    66房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八个观点》,2009-11-1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347611.html,2010-04-29。
    67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浙江日报》,2008年3月17日,第11版。
    68蔡霞:《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探索》,《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0期。
    69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浙江日报》,2008年3月17日,第11版。
    70林喆:《民主政治的内涵与实现途径》,《中共中央党蠶Пā罚?010年第5期。
    71朱光磊、郭道久:《非国家形态民主: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突破口》,《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
    72桑玉成、袁峰:《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发展》,《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73俞可平:《积极实行增量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动态》,2003年第1595期。
    74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75林尚立:《民主的成长:从“个体自主”到“社会公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76藤勇、林怀艺:《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协调性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7谢雪梅:《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主体素质问题浅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增刊。
    78刘德喜、钱镇、林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29-48页。
    79王沪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生态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80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7、148、149页。
    81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82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83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代改革开放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84李慎明:《美国式的西方民主制度没有普世性》,2009-03-3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9046344.html,2011-05-11.
    85梅宁华:《破除“民主迷思”》,2009-01-0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8651228.html,2011-05-09.
    86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界限》,2010-01-1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741442.html,2011-03-19.
    87秋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与基本特征》,2010-10-2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996508.html,2011-02-12.
    88颜晓峰:《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010-05-1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582102.html,2011-02-13.
    89秋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与基本特征》,2010-10-2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996508.html,2011-02-12.
    90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2010-04-08,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316923.html,2011-01-30.
    91颜晓峰:《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010-05-1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582102.html,2011-02-13.
    92石仲泉:《我观党史二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93沙建孙:《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73、374、375页。
    94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95胡伟:《民主政治的历史趋势与党内民主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8期。
    96陈尧:《党内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引擎》,《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97王贵秀:《谈谈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98俞可平主编:《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第6页。
    99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100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01王树元、杨乃坤、王建辉:《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与历史经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102王贵秀:《关于发展党内民主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1期。
    103沙健孙:《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华魂》,2008年第3期。
    104郑科扬:《党内民主的发展趋势及必须坚持的原则》,《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05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化民主的体制内资源》,《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106高放:《党内民主是民主执政的首要关键》,《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3期。
    107王建政、张勇、杨东广:《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经验教训》,《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108王慧:《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关系、障碍及其战略》,《探索》,2008年第6期。
    109姚桓、靳连芳、张彦玲:《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110闫健编:《让民主造福中国——俞可平访谈录》,第19、20页。
    111汪锡奎:《略论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关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112许耀桐:《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新视野》,2006年第1期。
    113田改伟:《试论以党内民主建设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0期。
    114金安平:《从发展党内民主走向人民民主》,《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115徐勇:《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基层民主发展为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116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17《全国人大代表程恩富谈中国特色民主政治》,2009-03-12,人民网,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738090312103339_ctdzb_031,2010--03-01。
    118荣仕星:《三权分立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谈民主的组织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119金怡顺、高剑平:《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制度保障》,《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2期。
    120谭君久:《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意义及其发展完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 2005年第1期。
    121黄卫平:《中国选举民主:从广度到深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22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第180-190页。
    123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第152、153、154页。
    124李君如:《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年第3期。
    125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126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第204、205页。
    127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128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129齐卫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生源简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30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31李火林:《论协商民主的实质与路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32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133张献生、吴茜:《坚持、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视野》,2007年第5期。
    134李君如:《协商民主:重要的民主形式》,《世界评论》,2006年第9期。
    135周锦蔚:《中国民主政治两种形式的发展空间和趋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136朱世海:《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37虞崇胜、何志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
    138许耀桐:《政治体制改革:世纪之交的回顾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39王邦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发展战略》,《桂海论丛》,2003年第2期。
    140高放:《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人大研究》,1995年第7期。
    141王惠岩:《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9期。
    142王一程、贠杰:《政治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43徐勇、刘义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点探讨》,《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44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145唐兴霖、马骏:《中国村民自治民主的制度分析》,《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146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2、3期。
    147项继权:《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148(美)奥格登:《八十年代社会主义在中国意味着什么》,《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期。
    149刘德喜、钱镇、林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第37页。
    150高建、佟德志:《代序——中国式民主的三个问题》,《中国式民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页。
    151俞可平等人归纳了,海外研究者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观点。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政治体制在从极权主义转变到权威主义;有的认为党政体制在不断调适;有的认为政治领域出现了自由化;有的则用治理来解读中国民主政治的变化。参见俞可平主编:《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第206-212页。
    152(美)迈耶、伯内特、奥登格:《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40页。
    153(美)尼克松:《世界大角逐——1999不战而胜》,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6页。
    154Thornton, John .L,“Long Time Coming”, Foreign Affairs, Jan/Feb/2008,pp.56.
    155Keping,Yu,“Toward an Incremental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Chines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Criteria”,Nes Political Science,Jun2002,Vol. 24 Issue 2,p.181-199.
    156Firedman,Edward,“In China a Success while India is a Failure?”World Affairs, Fall2004, Vol. 167 Issue 2, p.59-70.
    157Tianjian Shi and Jie Lu,“China's Confucian Democracy”, Wilson Quarterly, Winter/2011, Vol. 35 Issue 1, p88-88.
    158Chang, Peter,“Confucian China and Jeffersonian America: Beyond Liberal Democracy”, Asian Studies Review; Mar/2011, Vol. 35 Issue 1, p43-62.
    159Lynch, Daniel C,“Envisioning China’s Political Future: Elite Responses to Democracy as a Global Constitutive Norm”, 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Sep2007, Vol. 51 Issue 3, p701-722.
    160Ying Ma,“China's Stubborn Anti-Democracy”, Policy Review, Feb/Mar/2007, Issue 141, p3-16.
    161郭德宏:《<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序》,《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年,第2页。
    16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163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164赵连章主编:《坚持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中国化研究》,第185页。
    165马克思:《1848年11月4日通过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9页。
    166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4页。
    167李铁映:《论民主》,第66页。
    168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8页。
    169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第一次将民主与革命紧密联系起来,英国洛克、法国卢梭都主张人民有反对专制、建立民主政体的暴力权力,特别是卢梭“人民主权”理论提倡人民用集体的力量表达意志,“唯有当人民集合起来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这些对马克思、恩格斯有直接影响。参见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8页。
    170巴黎公社存在于3月18日到5月28日,时间非常短暂。它的主要任务是武力抵抗反革命镇压,保卫政权,远远谈不上建设。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它经验教训的汲取还是为革命实践服务。
    171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6页。
    172恩格斯:《在伦敦举行的各族人民庆祝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64页。
    173恩格斯:《致威.桑巴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42、743页。
    17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4页。
    175李铁映:《论民主》,第92页。
    176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6页。
    177马克思、恩格斯在组织无产阶级政党时,就按照民主集中的思想来进行。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建党原则,并确定主要内容的是列宁。
    178列宁:《怎么办?》,《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79页。
    179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4页。
    180苏维埃是俄语的音译,意思为代表会议。苏维埃最早出现于1905年革命,是工人、士兵的直接民主形式,组织原则类似于巴黎公社。
    181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235、236、237页。
    182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4、789页。
    183斯大林:《关于宪法草案》,《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1、402页。
    184斯大林:《论党的工作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派及其他两面派的办法》,《斯大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3、151页。
    185陆南泉、姜长斌、徐葵、李静杰:《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6页。
    186《胡乔木谈中共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
    187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181页。
    188李忠杰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在这过程中党作了三件大事:革命、建设、改革,建设和改革实际上是相同的。没有革命的胜利,我们就不可能在新的制度平台上和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建设,但光干革命,不搞建设或忽视建设,也不是革命的初衷,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建设。参见李忠杰:《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基本内涵》,2011-04-2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468911.html,2011-05-01.
    189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422页。
    190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5页。
    191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第24页。
    192刘少奇:《论党》,《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9页。
    193李君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历史使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94《毛泽东与中央社等记者谈话》,《新华日报》,1939年10月17日,第1版。
    195为能让党和政府迅速、果断调集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应对革命形势,《共同纲领》规定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实行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赋予中央政府在日常工作期间以人大职权,集最高立法权与行政权于一身。直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新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为行使国家立法的唯一机关。
    196毛泽东:《论人民民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85页。
    197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288页。
    198施拉姆非常看重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法制措施,他认为《婚姻法》、《土地法》“促使公民形成一种以改造传统社会为宗旨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参见施拉姆:《毛泽东》,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年,第277页。
    199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不少学者作了研究。代表性的观点有,陈蔚认为主要包括:第一次将民主和社会主义相联系;第一次建立人民民主的基本制度;独创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组织原则。参见陈蔚:《六十年来中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200关于总结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许多学者都作了研究。代表性的观点有,李凯认为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坚持基本制度框架;改进民主治理机制;发展民主制度。这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的机构程序代替了由领导的个人指示和权威使政策和学说合法化的作法,民主的形态更加真实。参见李凯:《中国式民主模式的历史反思——中国民主政治建设60年的探索和展望》,《学术界》,2009年第4期。周圣平则提出: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是基本前提;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协同是重要依托;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根本路径;从社会禁锢到社会自由是内在动力。参见周圣平:《民主成长的逻辑——中国民主政治建设30年的若干启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01社论:《民主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人民日报》,1980年9月12日,第1版。
    202邓小平:《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全体委员时的讲话》,1987年4月16日。
    203彭真对此形象地说,建国初期党要团结90%以上的人,反对其余占10%的地主、富农;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团结95%以上的人;改革开放开始后,党又提出人口中的99.97%应享有民主权利,“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参见《彭真阐述理想、民主和法制》,《人民日报》,1986年11月27日,第4版。
    204邓小平:《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转引自邓力群:《学习叶剑英同志的国庆讲话》,1979年11月。
    205《李瑞环纵论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统一战线》,1994年第5期。
    206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96页。
    207《彭真同志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第二次座谈会上的讲话纪要》,1981年3月7日,中发(1981)16号。
    208(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209社论:《伟大转变与重新学习》,《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2日,第1版。
    210关于这一历史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许多学者都作了总结。代表性的观点有,席宣、金春明认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决不应倡导“造反有理,革命无罪”。参见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341、342页。张明军认为主要包括:注重了国体民主的实现,忽视政体民主的发挥;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互动之中,注重了质的同向,忽视了量的适度;注重了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批判,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清理;注重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忽视了政治参与的技能教育和制度化建设;注重了对苏联模式的吸收,忽视了对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参见张明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北京党史》,2003年第2期。
    211(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322页。
    212中央统战部、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能否当选为职工代表大会代表问题的请示报告》,1963年11月12日。
    213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1页。
    214郑惠:《对“文化大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15胡耀邦:《在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1981年8月3日,中发(1981)30号。
    216石仲泉:《邓小平论中国社会主义前期的党史》,《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17例如“民主”一词在古代典籍里表示作民之主,或为民作主之意,它体现出君主制文化特点,与近现代民主政治观念完全不同。
    218《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219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4页。
    220《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221《后汉书》卷15《王常传》。
    222《贞观政要》卷二《政体第二》。
    223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76页。
    224燕继荣:《民主之困局与出路》,《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225《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226《贞观政要》卷一,《君道》篇。
    227《论语》,《学而》篇第一。
    228《论语》,《为政》篇第二。
    229《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230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231《明太祖实录》卷25
    232《嵇康集》卷二《与山巨源绝交书》。
    233《嵇康集》卷六《释私论》。
    234《戴震全集.与某书》。
    235李铁映:《论民主》,第334-338页。
    236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发展民主政治的内涵不同。比如林尚立指出,改革前民主建设在“革命——政权”的行动框架下展开,在这个框架下民主建设不仅要服务于革命的需要,而且要服务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主要围绕着平等这个核心价值展开。改革后民主建设则在“发展——治理”的行动框架下展开,现实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发展的政治逻辑,民主建设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前提下,追求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个体的自由与独立;基于治理的政治逻辑,民主建设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实现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实现民主制度化发展。参见林尚立:《民主的成长:从“个体自由”到“社会公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237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6页。
    238(英)理查德.伊文思:《邓小平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306页。
    239刘德林、白文丽:《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1期。
    240“事实求是”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书中评价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注疏《汉书》时,对此的解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也”。参见李曙新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史》,第229页。
    241“与时俱进”最早见于《周易》的“与时消息”和“与时偕行”,意谓人随着时(时代)与世(社会)的进步而调整。参见郑永廷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1页。
    242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5页。
    24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5页。
    24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
    245潘晓珍:《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246李铁映:《论民主》,第129页。
    24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24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22、539页。
    249江泽民:《在会见美国<华盛顿邮报>执行总编辑史蒂夫.科尔时的谈话》,《人民日报》,2001年3月26日,第1版。
    250张希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654、656页。
    251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民主形式主要有,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民协会、合作化时期的合作社,“大跃进”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生产队或大队,改革开放以后的村民委员会。参见刘德喜、钱镇、林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第421、422页。
    252(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518页。
    253Victor G.Nee,Community and Change in Revolutionary China(Ph.D.diss.,Department of Sociology,Hardcard University,April 1977),p.54.
    254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1页。
    255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9页。
    256社论《重新学习和伟大转变》,《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2日,第1版。
    257《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2010-08-2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c_12467681.htm, 2010-12-05。
    258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4页。
    259童贤成、罗丽娴、谢相峰:《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六十年》,《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260“三座大山”是一个形象表述,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国民党反动派。
    2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262本文涉及的革命型理论模式,主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发展状态,归纳的主要内容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成果。
    263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378页。
    264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第176、177、178页。
    265(美)查尔斯.蒂利:《民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第72页。
    26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47页。
    267邓小平:《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6页。
    268(美)查尔斯.蒂利:《民主》,第115页
    269(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270社论:《同心同德,共商四化大计》,《人民日报》,1979年6月18日,第1版。
    271李铁映:《论民主》,第146页。
    272凌河:《试谈民主与民主进程》,《人民日报》,1987年1月9日,第5版。
    273彭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1984年3月13日,中发(1984)8号。
    274毛泽东:《转发察哈尔省万全县镇压反革命经验的批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90页。
    275薄一波:《为深入普遍地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而斗争》,《薄一波文选(1937-199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4、175页。
    276A Doak Barnett,Cadres,Bureaucrarcy,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pp.430.
    277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7页。
    278彭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京委员座谈会上的讲话》,1984年1月24日,中发(1984)8号。
    279彭真:《进一步实施宪法,严格按照宪法办事》,《彭真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8页。
    280林尚立认为1949到1976年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是跃进民主化,民主的关键在于人民统治的达成,人民在对抗敌人中必须拥有广泛而绝对的权利;1978年以后基本特点是有序民主化,要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基础,必须在经济、文化相互作用中寻求自身发展动力。本文参考了这一观点。参见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6期。
    281俞可平:《中国民主化的最小成本和最佳途径》,2009-09-0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0019504.html,2011-01-12.
    28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65页。
    283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政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第198页。
    284对这个问题,邓小平的态度一以贯之。即使在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后,他依然认为“十年改革开放中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参见邓小平:《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4页。
    285立诚:《吃鸡蛋和民主》,《人民日报》,1987年1月12日,第1版。
    286王伟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人民日报》,1999年6月22日,第9版。
    287王忍之:《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开幕词》(1988年12月28日),《宣传动态》,1989年1月10日。
    288(日)天儿慧:《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参见冷溶主编:《海外邓小平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289李铁映即认为,民主政治理论发展在解答问题的框架下推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正确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系列有关民主的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确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民主理论。参见李铁映:《论民主》,第9、10页。郑克强、周文斌也提出,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政治发展的困难不是要不要民主的问题,而是实现什么样的民主以及如何实现民主的问题,中国民主化基本上就是围绕着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参见郑克强、周文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南昌: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290《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第3页。
    291(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993页。
    292邓小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61页。
    293邓力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的介绍——在驻京部队师以上干部大会上的讲话》,1981年7月7、8日。
    294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339页。
    295古代中国就把君主受命于天,改朝换代成为革命。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把国家政权的更新称作革命,认为革命是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社会大变动,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马克思、恩格斯。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757页。
    2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19页。
    297刘国华:《对革命含义的再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298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69年4月1日。
    299马克思虽然强调政治革命重要性,但也提出革命有丰富的内涵,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
    300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3、82页。
    301王琴梅:《怎样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政干部论坛》,1994年第10期。
    302《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68页。
    303Maurice Meisner,”Marxism,Maoism,and Utopianism( University of Wisconisn Press,1982),p228.
    304(美)迈耶、伯内特、奥登格:《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324页。
    305(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306《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1957年7月3日,第1版。
    307《乔石接受美国<世界观点>主编采访》,《人民日报》,1997年5月29日,第1版。
    308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
    309邓力群:《在部分省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1983年12月7日。
    310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311李铁映:《论民主》,第140页。
    312邓小平:《排除干扰,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0页。
    313《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和法制建设等问题,李鹏接受德国商报记者采访》,《新华社电讯稿》,1998年12月1日。
    314邓小平:《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1986年9月28日,中发(1987)2号。
    315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8页。
    316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80页。
    317《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41页。
    31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319《人权在美国》,《人民日报》,1950年11月30日,第3版。
    320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第288页。
    321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3页。
    32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1页。
    323刘少奇:《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页。
    324毛泽东:《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89页。
    325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46页。
    326(美)格雷厄姆.扬:《论群众路线》,转引自陈葆华:《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8页。
    327(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0页。
    328董必武:《关于党在政治法律方面的思想工作》,《董必武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9页。
    329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
    330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5页。
    33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167页。
    332(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第500页。
    333陈葆华:《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述》,第197页。
    334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3、44、45页。
    335饶漱石:《目前土地改革运动中应掌握好的几个关键》,1950年12月15日。
    336《大力发动群众加速完成社会改革》,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工作》,第三十一期。
    337《中南局关于土改问题的指示》,1950年11月。
    338杜润生:《当前土改指导中的几个问题》,1950年10月。
    339(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92页。
    340(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
    341《华南分局关于在城市中发动工人群中开展民主改革运动的决定》,1951年8月5日。
    342《重庆市委关于天府煤矿总公司民主改革的总结报告》,1951年4月30日。
    343考虑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实际,指示提出只在群众基础好、规模比较大的私营企业开展改革试点,试点中要和资方密切协商,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
    344《中央关于清理厂、矿、交通等企业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在这些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的指示》,1951年11月5日。
    345毛泽东:《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页。
    346毛泽东:《转发北京市委关于人民群众拥护镇反的情况报告的批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第180页。
    347毛泽东:《转发天津市通过各界人民代表扩大会议进行镇反工作的报告的批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第244页。
    348刘玉柱:《开封市发动群众进行街道镇反及社会民主改革的初步经验》,中共中央中南局:《城市资料》,第八期。
    349《太原市深入发动群众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的情况和经验》,中共中央华北局:《建设》,第108期。
    350林蕴晖、范守信、张弓:《凯歌行进的时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
    351(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第502页。
    352薄一波:《为深入地普遍地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而斗争》,《薄一波文选(1937-1992)》,第175页。
    353社论:《彻底纠正压制民主违法乱纪的错误倾向》,《长江日报》,1951年12月15日,第1版。
    354毛泽东:《中央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97页。
    355社论:《坚决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工人日报》,1952年1月18日,第1版。
    356《不老实坦白,就别想通过!》,《人民日报》,1952年3月4日,第2版。
    357《检阅爱国力量向美国侵略示威天津工商界四万人大游行》,《天津日报》,1950年12月1日,第1版。
    358《叶剑英同志关于广州各机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情况向毛主席、中央、中南局的报告》,1952年5月。
    359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1页。
    360《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的报告》,1954年11月。
    36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人民日报》,1954年1月9日,第1版。
    362《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285页。
    363刘少奇曾对此形象地说:“(合作社)办好了让中农自愿来敲门”。参见:《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340页。
    364《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54页。
    365《陈毅同志关于全国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向中央的报告》,1955年3月。
    366刘少奇:《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79页。
    367《武汉各界人民代表万余人集会愤怒控诉反革命分子罪行》,《长江日报》,1951年4月17日,第1版。
    368董必武:《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董必武选集》,第416、417页。
    369《开封市关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镇压发革命的报告》,1951年6月。
    370《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283页。
    371在相对稳定基础上,基本理论探索也有一些发展。比如高、饶事件发生后,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提出团结是党的生命,党员应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对待批评监督。
    372《安子文同志关于天津地委整党经验给中央的报告》,1951年7月31日。
    373《中央转发张景鑫对浙江工作的反映信及批示》,1950年5月18日。
    374《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157、158页。
    375《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1954年7月17日。
    376《安子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纪律检查工作干部会议上的结论》,1951年6月。
    377《中南局关于扫清障碍迅速推开“三反”运动的紧急通知》,1951年12月18日。
    378(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654页。
    379《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卷,第839页。
    380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人民日报》,1949年9月22日,第1版。
    381《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824页。
    382《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222页。
    38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确定国家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中央依然认为不能广泛宣传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以免引起民主人士的不安、不满和揣测,引发资产阶级恐慌。参见《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权性质问题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82、683页。
    384《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862页。
    385李君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7、248页。
    3861949年8月13日,毛泽东出席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后,取出一份随身带来,未署名的市民来信(反映物价高涨、捐税过多、失业严重等问题),交给了代表会议处理,可以看出他对代表会议发挥民主职能的重视。参见《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8页。
    387毛泽东:《关于松江经验给饶漱石的复示》,1949年10月。
    388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第156页。
    389《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54年4月8日,第2版。
    390Schurmann,Franz H.”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cnist China”(Berkel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p366-368.
    391《北京市委关于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情况和经验总结的报告》,1954年10月。
    392马贵凡译:《毛泽东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给斯大林的电报全文》,《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93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76页。
    394《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229页。
    395《杨尚昆年谱(1907-1998)》,上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682页。
    396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405、406页。
    397中央统战部:《关于继续加强各界民主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意见》,1952年6月。
    398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下卷,台北:联经图书事业公司,1998年,第489页。
    399《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卷,第848页。
    400俞可平:《需要厘清有关民主的几个关系》,2009-03-16,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8965735.html,2011-05-09.
    401刘少奇:《关于城市工作的几个问题》,《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24、425页。
    40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手续极郑重,五百七十六人无一弃权》,《新华社电讯稿》,1949年9月30日。
    403《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建立区、村、县三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定》,1949年10月。
    404邓小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草案的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第131、132页。
    405社论:《结合春季生产和总路线宣传迅速完成基层选举工作》,《人民日报》,1954年2月20日,第1版。
    406《河南省农村基层选举工作由点到面开展》,《人民日报》,1954年3月12日,第5版。
    407戴修瓒、吴传颐、李浩培:《旧中国选举制度的实质》,《人民日报》,1953年6月8日,第3版。
    40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7页。
    409他们进一步指出:西方协商民主更多是一种直接民主理想的复兴,而新中国协商民主是一套人为设计的现实的制度安排;西方协商民主是为了应付多元社会中持久的冲突和广泛的政治冷漠,新中国协商民主最根本目是为了保证党的执政效率和水平;西方协商民主注重公平、包容、明理等,而新中国的协商民主需要为基本建设服务;西方协商民主主张最大涵盖面的包容,新中国协商民主还仅仅是一种精英式与咨询式的协商。参见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精神转换的可能》,《新视野》,2007年第5期。
    410《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224页。
    4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单位主要代表发言》,《人民日报》,1949年9月24日,第2版。
    412《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850页。
    413周恩来:《在人民政协第一届二次全委会党组大会上的讲话摘要》,1950年6月14日。
    414黄卫平、陈文:《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4151952年10月刘少奇访问苏联时,向斯大林表达了这个想法。斯大林认为:如果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各种说法向工农群众进行宣传反对你们,说你们的政府不是人民选举的。参见《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30、536页。
    41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798、799页。
    417《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337页。
    418《朱总司令在中央直属系统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联系会议上的讲话》,1949年11月。
    419《刘景范同志关于第一次全国监察会议向中央的报告》,1951年6月25日。
    420《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421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0页。
    422李铁映:《论民主》,第117页。
    423社论:《在全国人民当中广泛地展开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人民日报》,1954年6月16日,第1版。
    424即国民政府关于《宪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六种法规的汇编,被认为是国民党政权反动法律总称。
    425《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和决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第363页。
    426李光灿、李剑飞:《肃清反人民的旧法观点》,《人民日报》,1952年8月22日,第3版。
    427刘少奇:《加强全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1949年9月21日。
    428《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第319页。
    429龚志伟:《1949-1956年民主政治发展的法制化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430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29页。
    431董必武:《关于党在政治法律方面的思想工作》,《董必武选集》,第344页。
    432《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们关于宪法草案和报告的发言(之一)》,《人民日报》,1954年9月17日,第2版。
    433(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5页。
    43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28页。
    435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20页。
    43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43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人民日报》,1956年9月28日,第1版。
    438邓小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61页。
    439邓小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61页。
    440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5页。
    441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8月6日。
    442毛泽东:《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的指示》,1963年5月。
    443《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119页。
    444(美)特里尔:《毛泽东传》,第311页。
    44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6日,第1版。
    446《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第486页。
    447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47、259页。
    448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30页。
    449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78页。
    450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作结束语的提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61页。
    451(美)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452《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386、396页。
    453《周恩来年谱(1949-1967)》,上卷,第603页。
    454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32、434页。
    455《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36页。
    456周恩来在报告中有深入的分析:高级知识分子中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占总数40%;拥护党和政府但不够积极的,也占40%;缺乏政治觉悟,甚至反对社会主义的占10%多;剩下的是反革命分子。他想以此来说明知识分子总体上已是人民一部分。参见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63页。
    457《邓小平年谱(1949-1974)》,中卷,第1284、1285页。
    458《人民日报》,1956年1月26日,第1版。
    459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8年,第292页。
    460《中共中央关于在肃反善后工作中进行赔礼道歉的界限的指示》,1957年6月12日。
    461许耀桐:《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新视野》,2006年第1期。
    462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70页。
    463《邓小平年谱(1904-1974年)》,中卷,第1312、1313页。
    464陈云还认为,在公私合营企业使用资方人员也是“唱对台戏”,“人家当面提意见,不要红脸,标准在于讲的是不是真理。对于党员来说,只要对,就应该接受”。参见《陈云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1、52页。
    465(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第267页。
    466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467《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574页。
    468沈宝祥:《中共“八大”在党内民主上的两个制高点:“丰富的批评”和出人意外》,《学习时报》,2003年第191期。
    469《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卷,第1306页。
    470《国务院关于1956年选举工作的指示》,1956年5月28日。
    471彭真:《关于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第152、153、154页。
    472社论:《团结的大会、跃进的大会》,《人民日报》,1959年4月18日,第1版。
    473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70页。
    474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的论点汇编》,1960年5月。
    475《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卷,第1734页。
    476王贵秀:《谈谈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47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488页。
    47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591页。
    479王汉斌:《彭真同志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卓越贡献》,《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7日,第3版。
    480《董必武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467页。
    481《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551页。
    482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0、421页。
    483在全面建设年代,继续运用革命型理论从总体上是错误的,但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除外。因为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是完成革命遗留任务,需要革命理论来指导。例如,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被平息后,大规模民主改革开始,改革到1960年胜利结束,广大农奴分到土地等生产资料,掌握了自己的政治命运。
    484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页。
    485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的一些插话》,1964年1月。
    486《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1964年第4期。
    487邓小平:《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294页。
    48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0页。
    48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23页。
    490《黄继光烈士的母亲说千千万万烈士的血不能白流》,新华社电讯稿,1957年6月17日。
    491《首都高等学校师生社会主义斗志高涨真理和事实击溃了右派分子》,《人民日报》,1957年6月21日,第1版。
    492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30页。
    493张志让:《保卫我们真正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日报》,1957年8月6日,第7版。
    494毛泽东:《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1、452页。
    495《中共中央关于抓紧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批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97页。
    496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二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3页。
    497毛泽东:《机关枪迫击炮及其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51页。
    498《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公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509页。
    499陈伯达:《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红旗》,1959年第22期。
    500(美)莫里斯.迈斯那:《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78页。
    501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93页。
    50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456页。
    50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国家薪给人员和高等学校学生中的右派分子处理原则的规定》,1958年1月30日,中发(58)59号。
    504《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卷,第1375页。
    505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506(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第275页。
    507《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551页。
    508《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1963年5月20日。
    509《从武钢看工矿企业的阶级斗争》,《内部参考》,1963年7月12日。
    510《刘少奇年谱(1898-1974)》,下卷,第593页。
    511《阶级敌人至死不忘对人民的仇恨》,《内部参考》,1963年6月26日。
    512当时,天津一些街道录用临时读报员,明确要求政治出身清白。出身不清白的人即使被录用,也只能当“预备读报员”,其朗读内容必须经组织批准。参见《有些用人单位只重出身不管现实表现》,《内部参考》,1965年4月9日。
    513一个典型事例是:八大上彭真作发言《关于革命胜利后的群众路线问题》,原稿后半部分针对斯大林晚年错误,阐述了正确对待革命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陈伯达改稿时将这一部分全部删掉,最后这个报告没有公开发表。参见《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卷,第1314、1315页。
    514《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122页。
    515毛泽东:《会见斯诺的谈话纪要》,1970年12月18日。
    516(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517Maurice Meisner,”Marxism,Maoism,and Utopianism( University of Wisconisn Press,1982),p159.
    518陈伯达:《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红旗》,1959年第22期。
    519社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旗帜——纪念第一国际成立一百周年》,《人民日报》,1964年9月24日,第1版。
    520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30页。
    521李维汉:《在出席各民主党派全国整风工作会议和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席会议的代表的茶话会上的讲话》,1957年9月17日。
    522社论:《各民主党派的严重任务》,《人民日报》,1957年8月29日,第1版。
    523《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411页。
    524中央统战部:《关于帮助各民主党派贯彻反右派斗争的意见》,1957年9月4日。
    525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第190页。
    526徐冰:《关于中央统战部几年来若干政策理论性问题的检查总结》,1963年5月27日。
    527中央统战部:《关于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工作会议的情况向中央的报告》,1964年9月5日。
    528山西省委统战部:《组织党外上层人士座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的一些体会》,1963年1月。
    529《彭真同志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记录稿》,1963年12月4日,中发(64)27号。
    530郭道晖:《从人治走向法治》,《百年潮》,1999年第7期。5311956年11月初,新华社国际部主任王飞、副主任李慎之向毛泽东秘书林克建议,现在的民主是小民主,要实行大民主,开放新闻自由,建立宪法法院。“大民主”和“小民主”概念由此产生。参见李慎之:《关于“大民主”和“小民主”的一段公案》,《百年潮》,1997年第5期。
    53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23-326页。
    533《柯庆施同志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7年8月27日,第3版。
    534《剥开一层层的画皮攻破一道道的防线理正词严驳倒王造时》,新华社电讯稿,1957年8月26日。
    535《罗翼群下乡煽动群众反对共产党到处陷入群众重围只得临阵狼狈溜走》,《人民日报》,1957年7月3日,第5版。
    536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592页。
    537《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456页。
    538社论:《大胆的放、坚决的放、彻底的放》,《南方日报》,1957年9月21日,第1版。
    539邓小平:《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9日,第1版。
    540王任重:《大字报万岁!》,《人民日报》,1958年5月6日,第4版。
    541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04页。
    542《河南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1963年4月15日。
    543《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1963年5月20日。
    544《中央关于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严禁打人的通知》,1963年1月14日。
    545《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第613页。
    546《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377页。
    547谢雪梅:《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主体民主素质问题浅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增刊。
    548毛泽东:《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的提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405页。
    549艾知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发表一周年》,《人民日报》,1958年6月19日,第4版。
    550王贵秀:《谈谈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55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717页。
    552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0页。
    553《中共中央关于处理罢工、罢课问题的指示》,1957年3月25日,中发(57)寅48号。
    554毛泽东:《在协作区主任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8月21日。
    555曾俊、梅丽红:《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民主:历史与经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556郭道晖:《从人治走向法治》,《百年潮》,1999年第7期。
    557(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第317页。
    558(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第578页。
    559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76页。
    560从进:《曲折发展的中国》,第484页。
    56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第460页。
    562毛泽东:《对陈正人关于社教蹲点情况报告的几点批注》,1965年1月15日。
    563《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第1391页。
    564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红旗》,1967年第1期。
    565《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主席重要指示”的通知》,1976年3月3日。
    566《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
    567《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
    568社论:《中国的大革命和苏联的大悲剧》,《人民日报》,1967年6月4日,第1版。
    569林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6年10月25日。
    570社论:《中国的大革命和苏联的大悲剧》,《人民日报》,1967年6月4日,第1版。
    571丁学雷:《无产阶级大民主就是好!——驳斥苏修叛徒集团对我国无产阶级大民主的污蔑》,《人民日报》,1967年9月12日,第1版。
    572社论:《列宁主义,还是社会帝国主义?》,《红旗》,1970年第2期。
    573周恩来:《在中共十大上的政治报告》,《新华社电讯稿》,1973年8月31日。
    574社论:《我们是旧世界的批判者》,《人民日报》,1966年6月8日,第1版。
    575丁学雷:《无产阶级大民主就是好!——驳斥苏修叛徒集团对我国无产阶级大民主的污蔑》,《人民日报》,1967年9月12日,第1版。
    576林彪:《在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68年12月26日。
    577社论:《撕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遮羞布》,《人民日报》,1966年6月4日,第1版。
    578林彪:《在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68年10月26日。
    579《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
    580(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581《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1966年6月24日。
    582林彪:《在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68年12月26日。
    583林彪:《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69年10月1日。
    584《大辩论带来大变化》,《人民日报》,1976年1月14日,第1版。
    585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39页。
    586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93页。
    587毛泽东:《关于撤销工作组的讲话》,1966年7月21日。
    588周恩来:《在中共十大上的政治报告》,1973年8月24日。
    589谢富治:《在首都政法界批判彭罗大会上的讲话》,1967年8月10日。
    590林彪:《在中共九大上的讲话》,1969年4月14日。
    591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6年5月18日。
    592林彪:《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66年12月3日。
    593《军以上干部会议精神传达》,1967年3月。
    594毛泽东:《接见卡博和巴卢库时的谈话》,1967年2月3日。
    595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人民日报》,1966年6月1日,第1版。
    596社论:《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红旗》,1966年第9期。
    597林彪:《在军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67年3月20日。
    598江青:《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的讲话》,1966年7月28日。
    599《中央首长第七次接见河南赴京代表团谈话纪要》,1967年7月21日。
    600吴克强:《放开我,妈妈!》,1967年7月。
    601《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117页。
    602John King Fairbank,”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Harvard Unicersity Press,1979),p440.
    603毛泽东:《毛主席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时的重要指示》,1967年10月。
    60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关于对敌斗争中应注意掌握政策的通知稿中加写的两段话》,1968年12月。
    605《中国共产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会公报》,《人民日报》,1968年11月1日,第1版。
    606(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第155页。
    607《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主席重要指示”的通知》,1976年3月3日。
    608池恒:《从资产阶级民主派到走资派》,《红旗》,1976年第3期。
    609林尚立:《党内民主: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6期。
    610刘京希对“文革”破坏党内民主的看法不同,他认为是对党内民主的认识,还未曾提到制度化的层面,不曾把它作为根本性的制度化执政方式始终不渝地予以坚持,而只是把它看做是一种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此外,还包括没有理清党的领导的权威与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何者至上的正确关系,以至于党的领导的权威威胁到法律体系的至上权威,一旦作为执政党的党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就失去通过宪法和法律予以纠正的最后的制度手段。参见刘京希:《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青年思想家》,2004年第5期。
    611(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0页。
    612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在天安门上和林彪的谈话》,1966年8月18日。
    613张春桥:《在上海市革委会修改党章小组上的讲话》,1967年11月27日。
    614《在干部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必须批判》,《红旗》,1967年第2期。
    615《<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日报》,1967年5月8日,第1版。
    616毛泽东:《会见斯诺的谈话纪要》,1970年12月18日。
    617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6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8年,第331页。
    618周恩来:《在中共九大秘书处及各大组召集人会上的插话》,1969年4月23日。
    619《中国的大革命和苏联的大悲剧》,《人民日报》,1967年6月4日,第1版。
    620虽然当时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但开展民主的目的还是为了强化专政,更何况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打着民主招牌的“大民主”。
    621林彪:《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6年5月18日。
    622社论:《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人民日报》,1975年2月9日,第1版。
    623梁效:《必须实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人民日报》,1975年2月9日,第1版。
    624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略论秦始皇的暴力》,《人民日报》,1974年1月21日,第1版。
    625张春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1月3日。
    626《红卫兵赞》,《红旗》,1966年第12期。
    627《团结起来狠斗黑帮》,北京大学附中“红旗”战斗小组,1966年8月26日。
    628革命委会会的概念来源于《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决定》指出,文化革命委员会是群众在党领导下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最好的新组织形式,是文化大革命权力机构,应当是常设的群众性组织。不过文化革命委员会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与作为国家和地方政权机关的革命委员会有区别。
    629《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第1466、1467页。
    630《论革命的三结合》,《红旗》,1967年第5期。
    631《张春桥传达毛泽东接见张春桥、姚文元的谈话》,1967年2月。
    632(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内部的革命(1966-1982)》,第256页。
    633恩格斯:《<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
    63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第1版。
    635社论:《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人民日报》,1966年8月17日,第1版。
    636社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红旗》,1968年第4期。
    637毛泽东:《接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时的谈话》,1967年5月1日。
    638毛泽东:《在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1968年10月31日。
    639毛泽东:《在中共九大秘书处及各大组召集人会议上的讲话》,1969年4月23日。
    640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是发动广大群众揭发黑暗面的一种方式》,1967年2月。
    641毛泽东:《在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6年8月4日。
    642对于“文革”初期“大民主”迅速“风起云涌”的原因,许多学者都作了研究,提出许多观点。可以肯定的是,革命型理论长期的不断强化和发展,在广大党员群众中造成了深刻思想影响,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卜伟华就指出,“文革”前学校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理念教育,以及大力宣传个人崇拜等,对许多青年学生(日后的红卫兵)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参见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6卷,第141、142、143页。
    643丁学雷:《无产阶级大民主就是好!——驳斥苏修叛徒集团对我国无产阶级大民主的污蔑》,《人民日报》,1967年9月12日,第1版。
    644王力、贾一学、李鑫:《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红旗》,1966年第15期。
    645《革命的大字报是暴露一切牛鬼蛇神的照妖镜》,《人民日报》,1966年6月20日,第1版。
    646社论:《红卫兵不怕远征难》,《人民日报》,1966年12月22日,第1版。
    647周恩来:《回答首都十六所院校联合提出的六个问题》,1966年10月9日。
    648陈伯达:《对两个月运动的总结》,1966年10月24日。
    649(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内部的革命(1966-1982)》,第76页。
    650Schram Stuart,”Chairman Mao talks to the people”,p210.
    651社论:《突出政治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一论突出政治》,《人民日报》,1966年4月6日,第1版。
    652《工农兵参加大批判是划时代的大事》,《红旗》,1966年第6期。
    653《向革命的青少年致敬》,《红旗》,1966年第11期。
    654郭沫若:《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为工农兵群众服务》,《人民日报》,1966年5月5日,第5版。
    655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第566页。
    656郑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体制》,《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483-486页。
    657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第140页。
    658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6年8月23日。
    659《中共中央同意公安部关于严禁出动警察镇压革命学生运动的规定》,1966年8月22日。
    660谢富治:《接见来京政法干部时的讲话》,1967年1月17日。
    661谢富治:《接见公安部内务部等各派代表时的讲话》,1967年7月28日。
    662《中共中央同意公安部在公安部门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1967年1月17日。
    663俞可平:《需要厘清有关民主的几个关系》,2009-03-16,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8965735.html,2011-05-21.
    664毛泽东:《关于革命委员会的基本经验》,1968年3月。
    665胡绳:《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谈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
    666《国务院关于抓紧做好煤炭生产和运输工作的通知》,1968年1月25日。
    66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工业交通企业和基本建设单位如何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补充规定》,1966年7月22日。
    668《中共中央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级干部的信》,1967年2月20日。
    669《中共中央给全国厂矿企业革命职工、革命干部的信》,1967年3月18日。
    670《中共中央关于批林批孔运动几个问题的通知》,1974年4月10日。
    671《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主席重要通知”的指示》,1976年3月3日。
    672(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411页。
    673毛泽东:《关于干部问题的指示》,1967年4月。
    674《中共中央关于毛主席视察各地的讲话》,1967年10月7日。
    675周恩来:《对首都大专院校代表和全国二十五省市红卫兵的谈话》,1966年10月22日。
    676《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第1542页。
    677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60页。
    678(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第131、132页。
    679列宁:《社会民主党在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9页。
    680《四川部分地市县委领导干部提出必须扫除干部思想上的恐右症才能搞好转移》,《内部参考》,1979年2月13日。
    681(美)特里尔:《毛泽东传》,第412页。
    682《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91页。
    683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2、431、432页。
    68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980页。
    685陈葆华:《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述》,第227页。
    686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第429页。
    687《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第977页。
    688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第131页。
    689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第218页。
    690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第195、196页。
    691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6、127页。
    692邓小平:《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3页。
    693江泽民:《始终作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12、13页。
    694《政治体制改革只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人民日报》,1986年12月25日,第1版。
    695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371、375页。
    69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272、273页。
    697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4、145页。
    698《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245页。
    699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页。
    700《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68、69页。
    701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2页。
    702胡耀邦:《全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人民日报》,1982年9月8日,第1版。
    703邓小平:《党和国家政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33页。
    70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42页。
    705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3页。
    706邓小平:《同李鹏、姚依林同志谈话要点》,1989年5月31日。
    707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708《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2008.3)》,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709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少党员干部认为改革开放“砍旗”,“反对毛主席”,“修了”,“复辟了”,有的省委甚至采取“一慢二看三通过”的消极政策。参见《当前各级领导领导班子存在的一些问题》,《内部参考》,1979年10月12日。
    710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1年7月2日,第1版。
    711雁翎:《何物“大辩论”》,《人民日报》,1985年2月14日,第8版。
    712陈立媛:《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求实》,2006年第9期。
    713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5、176页。
    714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页。
    715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7页。
    716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40页。
    717王惠岩主编:《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718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2003年,第78页。
    719胡乔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红旗》,1981年第32期。
    720《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143页。
    721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9年9月30日,第1版。
    722(匈)戈内什:《邓小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145页。
    723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人民日报》,1989年4月26日,第1版。
    724邓小平:《同李鹏、姚依林同志谈话要点》,1989年5月31日。
    725郑克强、周文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第172、173页。
    726王惠岩:《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论》,第144页。
    727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1年7月2日,第1版。
    728《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3日,第1版。
    729社论:《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人民日报》,1980年6月13日,第1版。
    730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三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731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2页。
    732(台湾)丁望:《激变的十年:一九七八年大陆政局和政策的变化》,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22-25、30页。
    733《也谈人权问题》,《未定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写作组),第34期。
    734《对人权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法学研究》,1979年第4期。
    735《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94、95页。
    736邓小平:《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5页。
    737《老教授林同济对民主与集中等问题的看法》,《内部参考》,1980年2月15日。
    738(美)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5页。
    739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7页。
    740邓小平:《排除干扰,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9、200页。
    741《北京市委关于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当前学生闹事问题的讲话要点>的宣传提纲》,1987年1月。
    742何匡:《历史教训不可忘记》,《辽宁日报》,1985年1月23日,第1版。
    743社论:《大字报不受法律保护》,《北京日报》,1986年12月29日,第1版。
    744顾海良主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61页。
    745《改革党和国家的制度势在必行》,《内部参考》,1980年10月10日。
    746侯且岸:《邓小平的思考: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上)》,《学习时报》,2006年11月27日,第3版。
    747(美)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
    748《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内部参考》,1979年1月9日。
    749《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3日,第1版。
    750一个典型事例是: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讨论非常激烈,有的同志不同意草稿关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表述,认为“如说实事求是,我们汉朝就有这样的语言,很难说有什么创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创造,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你不过是用另外几个字表述这个意思”,“至于独立自主,无非是一个对外关系的原则,哪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还不是同样要独立自主”。中央坚持党内民主原则,没有对此上纲上线来批判。参见邓力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的介绍——驻京部队师以上干部大会上的讲话》,1981年7月7、8日。
    751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1期。
    752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
    753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的报告》,1979年11月2日。
    754《胡乔木同志就党章修改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新华社电讯稿》,1982年9月14日。
    755杨宏山:《党内民主改革的制度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56《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1987年1月28日,中发(1987)4号。
    757薄一波:《关于整党的基本总结和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薄一波文选(1937-1992)》,第490页。
    758王长江:《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浙江日报》,2009年10月26日,第2版。
    759燕继荣:《治民.治政.治党——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解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60(美)戴维.W.张:《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第6页。
    761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169页。
    762《彭真同志在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谈法制宣传问题》,1979年6月27日,《宣传动态》,1979年7月14日。
    763邓小平第一次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第二个原则的表述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参见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8、169页
    764《怎样学习党的十二大报告第四部分》,《红旗》,1982年第20期。
    765彭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第115、116页。
    766《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十五年回眸》,《人民日报》,1999年9月15日,第10版。
    767《改革党和国家的制度势在必行》,《内部参考》,1980年10月10日。
    768彭真:《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加强人大常委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第603页。
    769江泽民:《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1页。
    770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史》,第891-915页。
    771《中共中央批转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文件<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的通知》,1979年10月14日。
    77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人民日报》,1990年2月8日,第1版。
    773陈文胜:《试析我国政党制度的演进与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74即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少党员干部仍然轻视选举民主,有些“竟把群众推荐的候选人随便勾掉、换掉”,“因为群众依法选出的代表不合自己心意,竟违法宣布选举无效”。参见彭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80年9月14日,第1版。
    775《彭真同志在首都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谈法制宣传问题》,1979年6月27日,《宣传动态》,1979年7月14日。
    776赵文斋:《从“选举代表”谈起》,《人民日报》,1978年10月9日,第3版。
    777彭真:《关于全国选举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第577、578页。
    778赵志敏:《如何看待村民选举》,《人民日报》,1998年9月10日,第10版。
    779评论:《从发展基层民主作起》,《人民日报》,1987年11月27日,第1版。
    780张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就分析》,《复兴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专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781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史》,第920、928页。
    78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6页。
    78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页。
    784《陆定一同志谈理论学习问题》,《内部参考》,1980年10月3日。
    78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7页。
    786廖汉生:《关于加强代表联系工作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第609页。
    787邓小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5页。
    788滕文生:《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红旗》,1980年第6期。
    789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790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7-332页。
    791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7页。
    792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793(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927页。
    794(美)尼克松:《世界大角逐——1999不战而胜》,第266页。
    795The Newspaper of the World,May,1986.
    796王汉斌:《彭真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卓越贡献》,《人民日报》,1997年10月27日,第3版。
    797邓小平:《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9页。
    798《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126页。
    799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0页。
    800《中纪委向各地党的组织和纪检组织发出通告》,《人民日报》,1987年1月15日,第1版。
    801《人人学习宪法、人人掌握宪法》,《人民日报》,1982年12月24日,第1版。
    802朱峻峰:《恢复“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治与法律》,1982年第1期。
    803(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第337页。
    80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22、423页。
    805《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212页。
    806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页。
    807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时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5、220页。
    808(英)亚胡达:《国务活动家邓小平》,《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
    809吴家麟:《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1979年5月22日,第3版。
    810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6页。
    811(英)伊文思:《邓小平传》,第270页。
    812王惠岩主编:《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论》,第30页。
    813Michael Ying-Mao Kau and Susan H.Marsh(eds),”China in the Era of Deng Xiaoping:A Decade of Reform(M.E.Sharp,1993).p429.
    814江泽民:《在山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要点》,《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21页。
    815李铁映:《在全国高校马列(社科)部主任讲习班上的讲话摘要》,1990年8月10日。
    816郑杭生、冯志彬:《民主急性病会破坏稳定》,《求是》,1989年第20期。
    817邓小平:《目前的形式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6页。
    818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9页。
    819李稼蓬:《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看民主建设》,《人民日报》,1987年2月23日,第5版。
    820《李瑞环和希腊总统会见,一致认为不同的文明要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又保持特色》,《人民日报》,1997年6月4日,第1版。
    821江泽民:《社会主义前途依然光明》,《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338页。
    822(俄)柳辛杰:《邓小平——革命家、毛泽东主义者、改革家》,转引自康绍邦、余瑞先:《国外关于邓小平理论评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234页。
    823郑克强、周文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第226页。
    82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825徐永清:《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课题》,《求是》,1999年第6期。
    826王伟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人民日报》,1999年6月22日,第9版。
    827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343、344页。
    828张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就分析》,《复兴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专集》,第236页。
    82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22页。
    830郭清:《中国在人权上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实践》,《求是》,1992年第23期。
    83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570页。
    83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329页。
    833《江泽民论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326页。
    834陈玉杰:《“法治”与“法制”》,《人民日报》,1999年3月23日,第9版。
    835顾海良主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论》,第310页。
    836江泽民:《发展中欧友好,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人民日报》,2000年3月28日,第1版。
    837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338页。
    838《改革党和国家制度势在必行》,《内部参考》,1980年10月10日。
    839(美)施拉姆:《如何研究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转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室编译处:《西方学者论毛泽东思想》,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第388页。
    840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
    841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339页。
    842陈明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复兴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专集》,第226页。
    843(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第43页。
    844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页。
    84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19页。
    846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1页。
    847(英)亚胡达:《国务活动家邓小平》,《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期。
    848石仲泉:《民主不可“大”、民主必须“化”》,2011-10-1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919801.html,2011-05-02.
    849《习近平、刘云山、李源潮与美国友人谈改革开放》,2008-12-22,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555985.html,2010-2-22.
    850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12-18,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8/content_10524481_3.htm,2010-03-12,
    851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建研究》,2007年第12期。
    852《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人民日报》,2009年8月30 ,第9版。
    853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第151页。
    854李铁映:《论民主》,第87页。
    855吴邦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09-17,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17/content_1991897_1.htm, 2010-03-13.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斯大林文集:1934-1952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2]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刘少奇年谱(1898-1967)(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4]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5]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6]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7]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8]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9]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8]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9]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1]邓小平同志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2]邓小平同志论改革开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3]邓小平同志论民主法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34]邓小平同志论统一战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3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36]陈云文集(第一、二、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7]叶剑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8]杨尚昆年谱(1907-1998)(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39]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0]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1]薄一波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2]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4]李君如、严书翰主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6]中国法学会.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和法制的理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47]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48]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49]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2008.3)增订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50]新时期党的建设大事记(1978.12-2007.10)[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51]人民日报(1949.9-2002.11)[N]北京:人民日报社.
    [5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二、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五、六、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九、十、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十三、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十六、十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十九、二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9]宋永毅主编.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2.
    [60]新华社电讯稿(1949.9-2002.11)[N].北京:新华通讯社.
    [61]中共中央华北局.建设[N].石家庄:华北局办公厅.
    [62]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件汇编[Z].石家庄:华北局办公厅,1954.
    [63]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Z].武汉:中南局办公厅,1954.
    [64]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工作[Z].重庆:西南局办公厅.
    [65]中共中央西北局.党内通讯[Z].西安:西北局办公厅.
    [66]中共中央华东局.斗争[Z].上海:华东局办公厅.
    [67]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
    [68]中共中央委员会.红旗(1958-1988) [N].北京:红旗杂志社.
    [69]中共中央委员会.求是(1988-2002) [N].北京:求是杂志社.
    [70]毛泽东思想万岁[N].1969.
    [7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N].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72]宣传动态[N].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1980-2002.
    [73]中央文件选编[N].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1954-1956.
    [74]统一战线工作[N].北京:中共中央统战部,1957-1965.
    [75]统战工作动态[N].北京:中共中央统战部,1984-2002.
    [76]内部参考[N].北京:新华通讯社国内部,1960-2002.
    [1]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4]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第一、二、三、四、五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5]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二、三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6]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郑永廷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秦刚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10]李铁映.论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1]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2]李君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3]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4]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5]杨先农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16]李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7]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8]金春明、许全兴、陈登才、郭德宏.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9]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李君如.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0]虞云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1]高建、佟德志.中国式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2]高建、佟德志.协商式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3]高建、佟德志.党内民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4]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三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5]尹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6]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四卷)[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27]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上、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0]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1]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2]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898-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3]黄峥主编.刘少奇传(1898-1969)(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4]中央文献研究室.董必武传(1886-1975)(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5]划清“四个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6]中宣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37]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8]李建华、程龙.行动的群众——毛泽东的民主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9]李龙主编.毛泽东法律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40]冯霞.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1]卢轶.人民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2]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6.
    [43]徐久刚、冯进成、刘润民.中国民主政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4]聂月岩.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5]郭丹、涂秋生.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46]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7]董云虎、常健主编.中国人权建设60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8]张平夫主编.人民政协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9]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人民政协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50]刘永明、赵金山、王房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51]高建中编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纪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52]刘政、程湘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
    [53]聂月岩、肖东波、徐东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5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55]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6]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66-197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57]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8]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9]林蕴晖、范守信、张弓.凯歌行进的时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0]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1]侯成亚、李声禄.毛泽东人权思想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2]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62]刘德喜、钱镇、林喆.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3]王惠岩主编.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4]吴敏.民主探求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5]张化、苏采青.回首“文革”(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66]闫健.让民主造福中国——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7]张希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6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69]师哲口述中苏关系见证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70]中共中央宣传部.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对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1]中共中央宣传部.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对立(续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2]人民日报评论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73]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3]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林蕴晖.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1953-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9.
    [2]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9.
    [3]钱庠理.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1962-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五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8.
    [4]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五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8.
    [5]史云、李丹慧.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从批林到批邓(1972-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五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8.
    [5]萧冬连.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1978-198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五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8.
    [6]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M].台北:联经图书事业有限公司,1998.
    [7]王力.王力反思录[M].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
    [8]毕剑鸣、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9]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11]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2](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3]康绍邦、余瑞先.国外关于邓小平理论评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14](英)理查德.伊文思.邓小平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5]成龙.海外邓小平研究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美)罗伯特.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8](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6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9](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0](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室编译处.西方学者论毛泽东思想[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22](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3]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4](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5](美)詹姆斯.R.汤森.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6]陈葆华.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7](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8](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9](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0](美)斯图尔特. 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1](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07.
    [1]Schram,Stuart R.The of state power in China(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7),pp.34-187.
    [2]Rice,Edward Earl.Mao’s wa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p.178-190.
    [3]Reynolds,Bruce L.,ed.and intro.Reform in China:challenge and choices(Chines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Research Institute,Peking.Armonk, 1988),pp.12-15.
    [4]Rye,Lucian.The dymamics of Chinesepolitics(Cambridge,Mass.Oelgeschlager).
    [5] Victor G.Nee,Community and Change in Revolutionary China(Ph.D.diss.,Department of Sociology,Hardcard University,April 1977),p.54.
    [6] A Doak Barnett,Cadres,Bureaucrarcy,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pp.430-541.
    [7]Maurice Meisner,Marxism,Maoism,and Utopianism( University of Wisconisn Press,1982),p228.
    [8]John King Fairbank,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Harvard Unicersity Press,1979),p440.
    [9]Michael Ying-Mao Kau and Susan H.Marsh(eds),China in the Era of Deng Xiaoping:A Decade of Reform(M.E.Sharp,1993).p429-561.
    [10]Michael Ying-Mao Kau and Susan H.Marsh(eds),China in the Era of Deng Xiaoping:A Decade of Reform(M.E.Sharp,1993).p429-500.
    [1]韩水法.民主的概念[J],天津社会科学2007,(5).
    [2]刘焕明、程波.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不懈探索[J],理论探讨2009,(5).
    [3]高全喜.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五种模式[J],人大政治学评论2008,(1).
    [4]陈蔚.60年来中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
    [5]陈红太.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8,(4).
    [6]童贤成、罗丽娴、解相锋.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六十年[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7]李良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8]李凯.中国式民主模式的历史反思[J],学术界2009,(4).
    [9]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
    [10]童贤成、罗丽娴、解相锋.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六十年[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11]蔡霞.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探索[J],探索与争鸣2010,(10).
    [12]王中汝.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道路和模式[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13]林喆.民主政治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5).
    [14]藤勇、林怀艺.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协调性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09,(6).
    [15]胡伟.民主政治的历史趋势与党内民主的选择[J],探索与争鸣2002,(8).
    [16]胡伟.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化民主的体制内资源[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1).
    [17]王建政、张勇、杨东广.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
    [18]姚桓、靳连芳、张彦玲.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J],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
    [19]汪锡奎.略论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关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2).
    [20]许耀桐.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新视野2006,(1).
    [21]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4).
    [22]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5).
    [23]齐卫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内生源简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24]周锦蔚.中国民主政治两种形式的发展空间和趋势[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25]朱世海.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26]韩亚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J],河北法学2008,(4).
    [27]陈秀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
    [28]邓敬雷.关于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得失探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1997.
    [29]刘引.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0]张丽.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的认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31]刘淑静.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2]钱风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3]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34]王怀超.当代中国改革的认识轨迹[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1990.
    [35]王平.邓小平法制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36]蔡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0.
    [37]范伟.新国家观[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5.
    [38]纪伟昕.江泽民党建理论创新的总体思路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4.
    [39]宋福范.执政条件下的先进性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2.
    [40]李曙新.探索中的双重变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 http://cpc.people.com.cn/.
    [2]中国人大网[EB/OL]. http://www.npc.gov.cn/.
    [3]人民政协网[EB/OL]. http://www.rmzxb.com.cn/.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EB/OL]. http://www.wxyjs.org.cn/.
    [5]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网[EB/OL]. http://www.cntheory.com/.
    [6]中共中央编译局[EB/OL]. http://www.cctb.net/.
    [7]中国社科院近代中国研究网[EB/OL]. http://jds.cass.cn/.
    [8]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EB/OL]. http://www.iccs.cn/.
    [9]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EB/OL]. http://myy.cass.cn/.
    [10]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B/OL]. http://web5.pku.edu.cn/mlxy/.
    [11]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与当代中国历史网[EB/OL]. http://www.hcpccc.cn/.
    [12]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B/OL]. http://www.politics.bnu.edu.cn/.
    [13]中共党史网[EB/OL]. http://www.zgdsw.com/.
    [14]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EB/OL].http://www.chineseculture.com.cn/.
    [15]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EB/OL]. http://www.mh.sinica.edu.tw/.
    [16]EBSCO数据库[EB/OL]. http://search.ebscohost.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