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18-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合作是指人类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互助协作行为,它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合作社是劳动者为改变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谋求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通过资金、劳力、技术或生产资料入股的方式而自愿联合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
     合作思想萌芽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合作运动起源于英国1844年由曼彻斯特附近的罗虚代尔镇的28名纺织工人自愿组成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在这以后合作社逐渐在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来,形成一股汹涌的社会经济潮流。
     中国的合作社事业也有悠久的历史。1918年,北京大学消费公社首开中国近代合作运动的先河;1919年,有“中国合作主义之父”称号的薛仙舟先生在上海创办平民周刊社,为合作运动摇旗呐喊;1923年,河北香河县第一信用合作社引发了中国农村合作运动,此后,国共两党从各自的意识形态出发,分别在自己的控制区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合作经济制度。
     合作运动作为五四时期从西方引入的一种新颖的社会经济运动需要合作经济理论的指导,同时需要对实践进行总结。探索中国合作经济,特别是农村合作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改良思潮的研究可谓是丰富多彩,惟独合作经济思潮的系统性研究却比较少。本论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作为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经济理论的来源之一—西方合作经济思想传入中国的历史轨迹;同时,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考察了近代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历史。
     本研究以指导国统区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三民主义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实践以及此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为逻辑线索;以国统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时间顺序为历史线索,多角度展开论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具体研究方法:历史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矛盾的分析方法,经济、政治和思想相统一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论文的论述体系分为八大部分:
     导言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论述了中国合作运动的思想来源:中国传统的合作思想及形式、近代西方各种流派的合作思想。全面考察了西方合作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以及合作思想传播者的仿效实践。提出了五四时期合作运动的特征:思想的主体性,意识形态的非资本主义化,合作实践地域的城市性和运动模式的自下而上。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合作思想的中国化过程及实践,一些知识分子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特征出发,引出对农村合作经济思想探索。由华洋义赈会发起的中国农村合作经济运动的兴起,宣告了西方特征的以城市平民为对象的合作主义运动模式的终结。
     第三章论述了合作思想中国化的初步转换而导致三民主义合作思想的产生,包括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合作思想、戴季陶的合作思想、以及被称为中国合作主义之父的薛仙舟的合作共和思想;进一步论述了三民主义合作思想的发展,包括蒋介石的农村合作化思想、陈果夫的政府主导农村合作经济思想、学者型官僚的农村合作经济思想、民间知识分子梁漱溟和晏阳初农村合作思想等。
     第四章从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经济政策的社会经济背景、合作行政指导制度的建立、合作法规的制定、以及对农村合作经济的资金扶持几个方面论述合作社成为政府政策工具的过程。
     第五章论述了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过程、内容及特点。从宏观角度考察了1927-1937年农村合作经济发辰的历史概况;从微观角度论述了农村合作社类型、合作社业务发展和绩效,农村合作社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总结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六章从理论到实践对近代农村合作经济作出评价,指出农村合作运动是一次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有益尝试,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效率低下的问题,分析了产生效率低下问题的原因。
     最后结语部分提出了近代合作经济理论和实践给现实的启示。
     本研究认为,由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特殊性,由于现实救亡主题的紧迫性,使得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们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来不及对国民进行合作经济思想的启蒙,创造性的开辟了农村合作运动的经济救亡方向。一方面,为中国农村经济的救济和改造找到了一条道路。另一方面,也埋下了农村合作经济运动中农民主体性被异化的因子。
     本研究进一步认为,国民党领导人充分汲取了五四时期合作经济思想传播者们的研究成果,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将西方合作思想与三民主义的理论相结合,把合作社变为实践民生主义的有效载体,从而,试图找到一条救济农村经济,进而建设农村,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生活合理化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是出自政府的政治意志而非农民的自觉,声势浩大的农村合作经济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为强者牟利的工具,背弃了经典合作社的宗旨和原则,这是它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Cooperation means human mutual co-ordinations in various social activities. It belongs to human appetence for their existence. Cooperation is the economic group which laborers voluntarily united to set up in order to change their conditions i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to buck for and maintain their economic interests through capital, work force, techniques or production material shares.
     Cooperation idea began to bud in the Utopia socialism of Europe. Cooperation movement came of "Rosedale Justice Pioneer Society of Britain" by 28 cotton spinners in Rosedale County, Manchester. From then on, cooperation gradually had been set up one country after another in the world and formed a billowy social economic tide.
     Cooperation cause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too. In 1918, the Consumption community of Beijing University pioneered modern cooperation movements in China; In 1919, Mr. Xue Xianzhou titled "Farther of Chinese cooperationism" originated the House of Civilian Weekly in Shanghai and supported cooperation movements; In 1923, Chinese r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s resulted from The No. 1 Credit Cooperation of Xianghe County, Hebei. From then on, Guomindang and Communist Party separately promoted r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s in their own dominations from their respective ideology and develop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ic system.
     Cooperation movements, as a novel social economic movement, had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times of May 4. It needs economic theories about cooperation as to guide and conclude its practices. It possesse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s and practical values in exploring Chinese cooperation economy, especially the evolutionary and developing theory history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In the long run, the academia had made so called rich and colorful researches on various social meliorating thoughts in the times of May 4, but less and not systematically only on cooperation economic thoughts.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systematically the historical tract that the western idea of cooperation economy, as one of the theories that the Guomin government promoted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from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research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modern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from the history of economy.
     The author threads this thesis by the theory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in the domination of Guomindang, which is the birth, development, practices,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of conflicting movements about Sanminism ideas of cooperation economy; and discusses it in many ways according to the time procedure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in the domination of Guomindang. This thesis selects bilater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t contains many research ways such as, mixing history with sociology, contradiction analysis, mixing economy, politics and thought together, mixing history and logic together, and positive study.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eight parts: Introduction Part analyzes the meanings, study status, present problems, the study lines and ways, basic construction, keystone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study.
     Chapter 1 discusses the source of Chinese cooperation movements: idea and styl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operation, modern western cooperation ideas of main schools. It examines entirely diffusing process of western cooperation idea in China and imitating practice of infector of cooperation idea. It also concludes characters of cooperation movements during the May 4: idea subject, ideological non-capitalism, city nature of cooperation practice and movement from bottom to top style.
     Chapter 2 treats Chines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western cooperation idea. Some intelligentsia tried to probe into idea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from the social economic nature of modern China. The rise of Chinese r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s initiated by Huayang Yizhenhui declared the end of western cooperationism movement style which composed city civilians.
     Chapter 3 studies the birth of Sanminism ideas of cooper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first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cooperation idea, including cooperation idea from Sun Zhongshan's Minshengism, Dai Jitao's cooperation idea, and Xue Xianzhou's cooperation republic idea titled "Father of Chinese cooperationism"; and furth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Sanminism cooperation idea, including Jiang Jieshi's rural corporatism idea, Chen Guofu's idea of rural government-dominating cooperatism economy, scholar-bureaucratic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civil intellectuals such as Liang Shuyu and Yan Yangchu's rural cooperation ideas, etc.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community as government policy tools from many facets. These are the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s that the Guomin government promoted economic policies of rural cooperation, building the system of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ve instruction,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on rules, and funding for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Chapter 5 analyzes practical process, content and traits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It researches on historical general situation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1927-1937 from the macro point of view; discourses types of rural cooperation community, its operations and performances, and it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ing ways from the micro point of view, and concludes traits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pter 6 evaluates modern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points out that r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 is a good attempt to social economic modernization. But some problems, such as a series of poor efficiency also occur in this economy. This part analyzes causes for these problems.
     In the concluding part, the author puts forth some practical revelations from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modern cooperation economy.
     This thesis tells us that Chinese earlier figures during the May 4 originated the new direction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ave China from extinction in their learning from the western for many reasons, such as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articularity, the current pressures in order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For one reason, it found a new way for Chinese rural economic redress and change; for another reason, it also provides some genes for changing the main body-peasants in the movement of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y.
     This thesis concludes further that the leaders of Guomindang drew fully from the study fruits of idea infectors of cooperation economy in the times of May 4, and mixed western cooperation idea with theory of Sanminism from practical politics and made cooperation community as effective body for practicing Minshengism. They tried to find a way to redressing rural economy, construct countries and make rural economic marketizm, modernization in rural produc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in peasants' life. But it failed at last because this selection is perfectly government's will, not peasants. In fact, the high and dynamic rural cooperation economic movement gradually became tools of the stronger to profit, and abandon tenets and rules of classical cooperation community. This is historical experience which leaves us to think twice and twice now.
引文
[1]《荀子.王制》
    [1]《孟子·梁惠王上》
    [2]《墨子·兼爱》
    [1]蒋玉珉:《合作经济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78页。
    [2]蒋玉珉《合作经济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8-89页。
    [1]伍玉璋.《中国合作运动小史》.上海,中国合作学社,1929:第63-66页。
    [2]伍玉璋《中国合作运动小史》上海,中国合作学社,1929:第24-27页。
    [1]蔡国裕《19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主义论战》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184-206页。
    [1]戴季陶《协作社的效用》,《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
    [1][俄]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90页。
    [2][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76-77页。
    [3]吴藻溪《近代合作思想史》上海:棠棣出版社,1950,第127-128页。
    [4]健孟:《竞争与社会进化》《东方杂志》第18卷第22号,1921年
    [1]蔡元培:《欧战与哲学》《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年
    [2]参见张允侯等著:《五四时期的社团》(二)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69-387页。
    [1]伍玉璋:《中国合作运动小史》,中国合作学社1929年,第38页。
    [1]参见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2]《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版,第545页。
    [1]陆宝璜:《本社一年来的回顾》、戚其章:《复旦大学的合作运动》,《平民》49期,1921年。
    [2]毛飞:《经济革命中的社会主义与合作主义》、《合作主义适合中国吗?》,《平民》24、9期,1920年
    [3]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1页。
    [1]伍玉璋:《中国合作运动小史》,中国合作学社1929年,第40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页。
    [1]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0-381页。
    [2]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6页。
    [3]吉尔伯特·罗兹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译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1]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译:《中国:传统与变革》,第394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9页。
    [3]《宣统南昌县志》卷56。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45-146页
    [2]林山荣、侯哲庵、李敬民:《中国初期的合作思想》,合作评议社,1943年,第104页。
    [1]蔡国裕:《一九二O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主义论战》,第184-206页。
    [2]阂名:《论我国小企业家当速着手于产业组合》,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第7-8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0辑第497页。
    [3]朱进:《促国民自设平民银行》,《东方杂志》第16期第8号,1919年8月。
    [4]《国民合作储蓄银行旨趣书).《申报》1919年10月4日。
    [5]戴季陶:《协作社的效用》(1920年),《革命文献》84卷,[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256-304页。
    [6]龙大均:《法兰西合作运动之现势》,《东方杂志》第28卷第22号,.1921年11月。
    [1]志摩:《合作的意义》,《平民》25期,1920年。
    [2]温崇信:《社会调查——江北佃户》,《平民》74期,1921年;陈有荀:《救济农民和合事业的发展》,《平民》98期。1922年。
    [3]戚其章:《我们中国应该先组织哪一种合作社?》,《平民》28期,1920年;倪鸿文:《信用合作与中国农村》,《平民》75期,1921年;陈承阴:《农民合作的需要》,《平民》86期,1922年;正广:《中国农业和合作》,《平民》101期,1922年;陈有荀:《改造中国的惟一路径——农村运动》,《平民》114期,1921年。
    [1]于树德:《农民合作概论》载《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第3辑),第52-5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参见于树德:《合作社理论与经营》中华书局1929年版。
    [1]章元善:《合作与信用合作》(1925年11月28日),《第一次合作讲习会汇刊》(乙种本17号)第42-43页,1926年版。
    [1]北洋政府内务部印行:《赈务通告》,1920年11月15日,第五期,《公牍》,第1-4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农商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76;第377页
    [3]北洋政府内务部印行:《赈务通告》,1920年12月15日,第五期,《报告》,第1-9页。
    [1]《渭北早灾中之惨景》,载《民国日报》(上海)1920年11月25日。
    [2]华北救灾协会:《救灾周刊》第8期,1920年12月12日,第15-17页。
    [3]杨钟键:《北四省灾区视察记》,载《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号,第116页。
    [4]罗志希:《京汉道上灾情目击记》.载《大公报》1920年9月17日。
    [5]北洋政府内务部印行:《赈务通告》,1920年12月5 F1,第四期,《报告》,第35-36页。
    [6]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31页。
    [1]孔雪雄:《中国今日的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版,第219-220页。
    [2]《中国农村经济实况》,1928年版,第96-97页。转引自陆仰渊等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页。
    [3]季楷:《中国合作运动的回顾与前瞻》》,载《农村经济》第1卷9期,1934年版,第5-6页。
    [1]元善.:《我的合作经验及感想》,《大公报,》1933-04-29.
    [2]元善:《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3]敬敷:《华洋义赈会农村合作事业访问记》,《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第2卷第4号。
    [4]章元善:《合作与经济建设》,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88页。
    [1]吴敬敷:《华洋义赈会农村合作事业访问记?),载《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4号,1934年9月26。
    [2]杨性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编:《合作资料》,1932年12月,第51页。
    [3]李在耘:《本会之合作事业》,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编:《救灾会刊》第14卷第8册,1937年6月,第92页。
    [4]吴敬敷:《华洋义赈会农村合作事业访问记》,载《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4号,1934年9月26日,第53页。
    [5]巫宝三:《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理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放款之考察》,载《社会科学杂志》第5卷第1期,1934年3月。
    [1]巫宝三:《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理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放款之考察》.
    [2]巫宝三:《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理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放款之考察》.
    [3]巫宝三:《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理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放款之考察》载《社会科学杂志》第5卷第1期,1934年3月。
    [1]《申报》1936年11月16日。
    [2]李金铮:《.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运动的借贷活动》,《史学月刊》,2000年第期,2,第114页.
    [3]《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乙种第17号,《.第一次合作讲习会汇刊》1926.第32-33页。
    [1]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合作资料》1932.第43页。
    [2]章元善等:《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水利道路工程及农业合作事业报告》,《乡村工作讨论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34年,第139页。
    [3]章元善:《一千个农村里的信用合作社》,中国华洋义赈会:《合作资料》,1932年第5期,第47页。
    [1]陈礼颂:《一九四九年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2]章元善:《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载《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第169页。
    [1]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69页。
    [2]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从刊甲种第27号:《民国十七年度赈务报告书》,第5页,1929年7月。
    [3]榆:《我替合作主义左右叫屈!》,《平民》77期,1921年;张廷灏:《中国合作运动的过去》、《合作主义者为什么应该加入政党?》,《平民》100期,1922年;198期,1924年
    [1]平民学社:《宣言——<平民>新生命的创造》,《平民》第195期,1924年。
    [1]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5页。
    [2]《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9-410页。
    [1]《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5页。
    [1]《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08-209页。
    [2]《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99页。
    [1]《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6-329页。
    [2]分见《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9页;《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9-320页。
    [1]《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0页,
    [2]《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9页
    [3][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吴良健、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65页。
    [4][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吴良健、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页。
    [5][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吴良健、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24-439页。
    [1]参阅彭师勤:《季特评传》,《合作月刊》第5卷第7.、8期合刊,1933年8月。
    [2]宋之英:《中国合作的新任务》,《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第2期,1944年4月。
    [1]《革命文献》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09-210页。
    [2]《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19、841页。
    [3]《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06页。
    [1]戴季陶:《薛仙舟先生遗稿跋》(1941年),《纪念特刊》,第56页。
    [1]戴季陶:《协作社的效用》,[台]《革命文献》84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56-257页。以下引用均出此书,不再注明。
    [1]余井塘:《我所认识的薛仙舟先生》,[台]《革命文献》第8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7页。
    [2]姆拉德拉兹:《合作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书刊生产合作社1944年,第141页。
    [3]姆拉德拉兹:《合作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书刊生产合作社1944年,第91页。
    [1]童玉民:《合作概论》中华书局1936年5月版,第6-8页。
    [2]薛仙舟:《全国合作化方案》,载(台北)《革命文献》第84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
    [1]《总裁关于合作之训词》载(台)国民党党史资料委员会编印:《革命文献》第84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11-240页。以下蒋之言论均出此处,不再注明。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155页。
    [1]米鸿才:《合作社发展简史》,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48页。
    [1]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23页。
    [2]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41页。
    [3]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39页。
    [1]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42页
    [2]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43页
    [3]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52页
    [4]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50-251页
    [1]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89页
    [2]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21页
    [3]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245页
    [1]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1937年8,第321-322页。
    [2]寿勉成:《合作运动与中国》,《合作月刊》第7卷,第7、8期合刊,1935年7月。
    [3]寿勉成:《合作社的合作》、《合作月刊》第2卷,第5期,1930年7月。
    [4]参见寿勉成:《我国消费合作之重要及其推进之方针》,《合作事业月刊》第2卷,第11期,1940年12月。
    [1]王世颖:《农业合作组织通论》,《合作月刊》第2卷第9、10期合刊1930年12月。
    [1]王世颖:《农村经济及合作》,黎明书局1935年3月版,第254-255页。
    [1]伍玉璋:《中国合作运动小史》中国合作学社1929年12月版,第57-58页。
    [2]伍玉璋:<中国合作社法之本质与内容及其疑义之研究》,《中国合作月刊》第7卷,第1、2期合刊,1935年2月。
    [1]侯哲庵:《合作理论》,黎明书局1937年6月版,第76-77页。
    [1]《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3页。
    [1]参见《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498页。
    [2]梁漱溟:《中国合作运动之路向》(1934年),《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引用均出此处,不另注释。
    [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乡村建设实践》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10月版。
    [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乡村建设实践》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10月版。
    [2]晏阳初:《农村运动的使命及其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民问》第1卷第11期,1934年10月。
    [3]晏阳初:《农村运动的使命及其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民问》第1卷第11期,1934年10月。
    [1]《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乡村建设实践》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10月版。
    [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乡村建设实践》第2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
    [1]《定县实验区工作概略》,《晏阳初论著述》第150页,1935年10月。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248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2]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72页,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528页。
    [1]吴幼华:《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与合作运动》,《合作月刊》第2卷,第5期,1930年7月.
    [2]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3]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页。
    [4]言心哲:《农村社会学概论》,第350页: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1页。
    [5]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页。
    [6]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5-16页.
    [7]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7页。
    [1]许涤新:《农村破产中底农民生计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农),1935年1月,第45页。
    [2]许涤新:《农村破产中底农民生计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农),1935年1月,第46页。
    [1]冯和法编:《农村社会学大纲》,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第4版,第406页.
    [2]冯和法编:《农村社会学大纲》,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第4版,第406页。
    [3]李锡周编译:《中国农村经济实况》,北平农民运动研究会1928年,第96-97页.
    [4]Chinese Economic Monthly Vo 1.2-5,1925,p22
    [5]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页。
    [6]柯象峰:《中国贫穷问题》,正中书局1941年版,第74页。
    [7]宓公斡:《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14页。
    [1]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影印,第746页。
    [2]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影印,第746页。
    [3]《江北灾黎困顿流离》,载《大公报》1931年11月3日.
    [4]金大农经系:《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2卷第1期,第217页,1932年。
    [5]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影印,第735页。
    [6]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40页。
    [7]冯和法编:《农村社会学大纲》,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第4版,第319页。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2页。
    [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9页。
    [1]秦孝仪:《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实业),[台]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发行1976年版,第29页。
    [2]《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35-236页。
    [3]《革命文献》第87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523页。
    [1]七项运动是指:识字运动、造林运动、造路运动、合作运动、保甲运动、卫生运动、提倡国货运动。
    [2]《全国合作事业讨论会汇编》,(台)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1]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
    [2]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编:《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第72页。
    [3]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编:《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第72页。
    [1]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48页。
    [1]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1980年,第287-304页
    [2]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1980年,第196页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1980年,第436-441页
    [1]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编:《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262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25-329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31-332页。
    [1]陈鸿根:《我国合作社法之检讨》载《申报》1934年10月15日。
    [1]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1937年,第228-234页。
    [2]秦孝仪:《革命文献》第84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第198页。
    [3]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中国农业金融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06-209页。
    [4]林和成:《中国农业金融》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第192页。
    [1]《十年来之中国农民银行》,《中农月刊》第4卷第4期。
    [1]《革命文献》第87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511页。
    [2]《革命文献》第87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516页。
    [1]行政院新闻局编:《中国合作事业》,行政院新闻局1948年版,第23页。
    [1]《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487-491页。
    [2]《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484-487页。
    [1]中央农业实验所:《1935年全国合作事业统计》,《农情报告》1935年(2)。
    [1]全国经济委员会编印:《合作事业工作报告》第一集,1936年版。
    [2]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民国丛书第四编16,上海书店1992年出版,第277页。
    [1]寿勉成、郑厚博著:《中国合作运动史》,南京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257页。
    [2]千家驹:《我所见的邹平》,《中国农村》第3卷第3期,1937年3月。
    [1]寿勉成、郑厚博著:《中国合作运动史》,南京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306页。
    [2]寿勉成、郑厚博著:《中国合作运动史》,南京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309页。
    [3]千家驹、李紫翔:《中国乡村建设批判》,民国丛书第四编16,第215页
    [4]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87页。
    [5]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83-184页。
    [6]李自发:《中国合作运动前瞻》,《中国经济》第3卷第1期,1935年1月。
    [7]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民国丛书第二编3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页。
    [1]《革命文献》第85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112页、第229-231页。
    [2]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十年来的中国》,民国丛书第五编69,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457页。
    [1]《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18页。
    [1]杨培伦:《合作经济大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页。
    [2]《革命文献》[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14页
    [3]《江苏农村合作社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四二二,案卷号1366.
    [4]《江苏省农村合作社概况报告》江苏省档案馆,全宗号乙—4-243
    [1]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三)案卷号220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江苏省农民银行放款章程》江苏省档案馆,全宗号乙4-I26.
    [3]《江苏省农村合作社概况报告》江苏省档案馆,全宗号乙。4-243
    [1]《革命文献》[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14页
    [1]于鲁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第4、9、10页,《乡村建设》第5卷第4期。1935年9月30日
    [1]杨培伦:《合作经济大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7页。
    [2]《革命文献》[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85辑,第214页。
    [1]中央棉产改进所棉业经济系:《民国二十四年工作概况》,《棉运合作》第1卷第5期,1936年5月1日。
    [2]赖建诚:《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社会经济史的分析》,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版,第101页。
    [1]中央棉产改进所棉业经济系:《民国二十四年工作概况》,《棉运合作》第1卷第5期,1936年5月1日。
    [2]《东方杂志》32卷第1期
    [3]《革命文献》(第85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24-225页。
    [4]《总裁关于合作之训词》载(台)国民党党史资料委员会编印:《革命文献》第84辑,1980年,第211-240页。
    [1]《邹平信用合作社第三届报告》,第16页。见《乡村建设》第6卷第17.18期合刊.1937年6月1日。
    [2]《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第五届概况报告》,第85,87页.《乡村建设》第6卷第17,18期合刊.1937年6月1日。
    [1]孙恩麟:《棉花产销合作组织及贷款过去工作之检讨》,《棉业月刊》第1卷第3期,1937年3月。
    [2]叶树旗:《邹平实验县合作社概况述略》,《乡村建设》第4卷第10-11合刊,1934年11月11日。
    [3]孙恩麟:《棉花产销合作组织及贷款过去工作之检讨》,《棉业月刊》第1卷第3期,1937年3月。
    [4]赖建诚:《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社会经济史的分析》,第104页。
    [1]覃振:《民族复兴运动中对家族制之回顾》.《东方杂志》第32卷第10号(1935年5月).
    [2]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1]吴承禧:《浙江省合作社之质的考察》载《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民国丛书第二编35,第337页。
    [1]《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35页。
    [2]《革命文献》第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37页。
    [3]蒋介石:《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合作社及四种合作社模范章程训令》,《农村合作》4卷2期,1936年1月,第38页。
    [4]《革命文献)}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 第373,页。
    [5]《革命文献)}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 第213页。
    [6]《革命文献)}84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 第219-220页。
    [1]革命文献》[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84辑,第214页。
    [1]冯南江:《中国今日的农村合作运动》,《中国农村》第1卷第9期,1935年6月。
    [2]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版。第225页。
    [1]《西北文化日报》1934年9月27日
    [1]侯哲庵《合作实施上的困难及其对策》、《合作月刊》3卷5期,1931年7月
    [1]薛暮桥:《抗战时期的合作事业》,《农村合作月刊》1937年第3卷第1期。
    [1]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萧铮主编),台北成文出版社、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46210-46212、46260页。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0页。
    [3]江苏农民银行总行:《江苏省农民银行二十周年纪念刊》,1948年,第41、44页。
    [4]郑槐:《我国目下之乡村借贷情形》,《农林新报》第13卷第16期,1936年。
    [5]据以下资料计算:《农情报告》第2年第11期,1934年11月;《中农月刊》第4卷第3期,1943年3月;《中农月刊》第5卷第11期,
    [6]《东方杂志》32卷22期,11-12。
    [7]《东方杂志》32卷1期,5。
    [1]中国农村合作出版部编印《农村合作日报》1936年1月9日。
    [2]中国农村合作出版部编印《农村合作日报》1936年1月9日。
    [3]《革命文献》第85辑,合作运动(二)第306页。
    [4]程理昌《湖北之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45685-45686页。
    [1]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编印:《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第二届概况报告》,1933年,第6页。
    [2]《东方杂志》32卷第1期,
    [1]于鲁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第6页,《乡村建设》第5卷第4期,1935年9月30日
    [2]于鲁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第9页.《乡村建设》第5卷第4期,1935年9月30日.
    [3]王倘、姜和:《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印象记》,《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7期,1934年3月,第5页(总第1247页);马鸣琴:《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工作报告》。乡村建设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第526页
    [4]《北夏第二年》(下)、《北夏第三年》(上),尤蔚祖:《农村工艺品产梢合作社之初步尝试》,《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7期,1935年3月;第7卷第3期,1935年11月。转引自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第355、359页
    [5]徐作霖:《协助棉运所感到的几点》,《合作讯》第100期,1933年11月。
    [1]《合作事业研究纲要》,《乡村建设》第1卷第11-12期,1932年,第3页。
    [2]《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第二届情况报告》。
    [3]卢广绵:《西河农民棉花运销合作社初次试验》。
    [4]虞贻孙:《盛泽丝绸之衰落与合作社之勃兴》,《江苏合作》第28期,1937年。
    [1]《东方杂志》33卷7号
    [2]江恒源:《两个名词的解释》,江恒源:《农村改进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1-2页
    [3]梁漱溟:《邹平县县政建设实验区计划摘录》,《乡村建设论文集》,第53页。
    [4]梁漱溟:《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乡村建设论文集》),第99页
    [1]张石方等:《邹平乡学概述》,第4,5,6页,《乡村建设》第5卷第4期,1935年9月30日。
    [2]《文群在农村合作指导员训练所的演讲《大公报》1933年1月10.日。
    [3]童玉民:《社会经济组织与合作运动》《中央日报》1931年7月4日。
    [1]《江苏丹阳县合作运动情形》,《村治》第1卷。第10期.1930年11月1日。
    [2]《革命文献》第84编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第214页。
    [3]杜岩双:《浙江之农村金融》,《申报月刊》第3卷,第9号,1934年,9月15日。
    [1]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
    [2]吴承禧:《中国银行业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
    [3]张心一:《乡村建设的条件》,天津《大公报》1934年10月10。
    [4]乔启明:《农业贷款与农场投资》,《新农村》第16期,1934年。
    [5]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
    [6]王毓铨《中国农村合作运动》载《中国经济》第三卷第六期(1936年6月1日);
    [1]秋明:《中国信用合作社的透视》,《农村合作》第2卷第3期,1936年10月15日。
    [1]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中国之合作运动》,农村经济月刊社出版,1936年版,第289页。
    [2]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中国之合作运动》,农村经济月刊社出版,1936年版,第289页。
    [3]巫宝三:《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放款之考察》,《社会科学杂志,》第5卷,第1期。
    [4]陈岩松.《江苏省合作事业之检讨》,《合作月刊》,第5卷,第1、2期合刊。
    [5]吴承禧:《浙江省合作社之质的考察》,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民国丛书二编第35辑)。
    1、《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
    2、《国民政府实业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
    3、《国民政府经济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
    4、《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
    5、《中国农民银行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
    6、秦孝仪:《革命文献》(84-87,96-101),(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1981,1983-1984年。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8、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9、江西省政府建设厅编印:《江西省合作事业概况》,1938年7月。
    1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
    11、杨德寿主编:《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86年版。
    12、河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农村合作法规汇编》,开封新时代1937年版。
    13、杨大全:《近代中国实业通志》,中国日报1933年版。
    14、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
    15.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1935年版。
    16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17、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8、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三联书店1979年版。
    19、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下)(上海三联书店1959年版)。
    20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21、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2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乡村建设实践》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版。
    2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4、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影印。
    25、《全国合作事业讨论会汇编》,(台)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26、《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27、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史料选编》(第二分册)1989年。
    28、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编:《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版。
    2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0、寿勉成:《陈果夫与国民党的合作运动》,《文史资料选集》第80期。
    31、季可宗:《江苏省农民银行史略》,江苏省档案馆藏,江苏省农民银行档案 1039-Z-2。
    32、江苏省农民银行:《民国二十五年江苏省农民银行业务报告》,《银行周报》第21卷第21号,1937年6月2日。
    33、梁庆椿:《合作》,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民国史资料
    34、王世颖、林蝾:《合作法规》,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民国史资料
    35、寿勉成:《合作与国民经济建设》,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民国史资料
    36、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民国丛书第四编16,上海书店1992版。
    37、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农民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
    38、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4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
    39、《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4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4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2、廖仲恺:《消费合作社概论》.《廖仲恺集》中华书局1973年版。
    43、[俄]克鲁泡特金:《面包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2版。
    44、[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63版。
    45、戴季陶:《协作社的效用》(1920年),《革命文献》84,[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年版。
    46、《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7、《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8、蒋玉珉:《国际合作经济思想史论》,华人出版社2000年版。
    49、米鸿才著:《合作社发展简史》,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
    50、迟孝先:《中国供销合作社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
    51、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2、刘克祥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3、徐泳平:《陈果夫传》(台)正中书局1990年版。
    54、林山荣、侯哲庵、李敬民:《中国初期的合作思想》,合作评议社,1943年版。
    55、阂名:《论我国小企业家当速着手于产业组合》,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实业三》,第7-8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0辑。
    56、伍玉璋:《中国合作运动小史》,中国合作学社,1929版。
    57、于树德:《合作讲义》,黎明书店1935年版。
    58、寿勉成:《中国合作经济政策研究》,中国合作事业协会1944年版。
    59、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农村经济月刊社1936年版。
    60、侯哲庵:《农村合作运动》,黎明书局,1934年版。
    61、寿勉成、李士豪:《农村经济与合作》正中书局1936年版。
    62、彭连棠:《民生经济建设与合作》,正中书局,1946年版。
    63、吴藻溪:《近代合作思想史》,上海棠棣出版社1950年版。
    64、熊在渭:《中国合作之路线》,江西农村合作委员会,1936年版。
    65、章元善:《合作与经济建设》,商务印书馆(长沙)1938年版。
    66、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1935年版。
    67、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抗战言论集》(上、下册),中国农村合作出版社,1937年版。
    68、行政院新闻局编:《一年来的我国合作事业》,该局1947年版。
    69、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南京正中书局1937年版。
    70、行政院新闻局编:《中国合作事业》,该局1948年版。
    71、王世颖:《合作事业》,黎明书局,1933年版。
    72、王慧民:《农村合作》,上海大华书局,1935年版。
    73、童玉民:《合作概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
    74、《江西合作事业报告撷要》,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编印,1940年。
    75、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
    76、周万均、石秀和:《供销合作经济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7、蒋玉珉:《合作经济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8、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9、蔡国裕《19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主义论战》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80、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经济》,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1957年版。
    81、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2、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年版。
    83、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晏阳初教育论著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4、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5、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岳麓书社2001年版。
    86、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7、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
    88、吉尔伯特·罗兹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译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 民出版社1988年版。
    89、易劳逸著、陈谦平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90、姚公振:《中国农业金融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
    91、陈果夫:《十年来之中国合作运动》,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抗战前十年之中国》(台)龙田出版社印行,1980。
    92、《中华民国史事纲要(初稿)》(台)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印行,1986年。
    93、[美]阿瑟·思·杨格:《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4、中国合作学会:《中国之合作运动》,《中华年鉴》黎明书局1947版。
    95、杨萌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96、[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7、[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8、赖建成:《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社会经济史的分析》(台)正中书局,1990年版。
    99、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与制度研究室著:《大变革中的乡土中国—农村组织与制度变迁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0、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1、[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102、[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103、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104、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105、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6、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7、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8、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9、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0、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上、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11、费正清等著:《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2、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13、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15、[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 出114版社,1999年版。
    116、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17、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社会学原理》(第四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8、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9、温锐等著:《百年剧变与振兴之梦—20世纪江西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0、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1、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2、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见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3、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24、杨菲蓉:《梁漱溟合作理论与邹平合作运动》,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125、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6、韩明谟编著:《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7、卜凯著,张履莺译:《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
    128、张芳、王思明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129、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
    130、张镜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31、董时进:《农村合作》,北平大学农学院编印,1931。
    132、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133、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13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135、柯象峰:《中国贫穷问题》,正中书局,1941年版。
    136、尹树生:《世界合作运动史》,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137、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版。
    138、徐旭:《合作与社会》,中华书局,1950年版。
    139、张德粹:《农业合作》,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140、杜吟棠主编:《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1、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民国丛书第二编3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
    142、童长芝、李凡:《中国现代经济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版。
    143、李金铮著:《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4、郭文韬等:《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年。
    145、曹幸穗等:《民国时期的农业》,《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3年。
    146、覃振:《民族复兴运动中对家族制之回顾》.《东方杂志》第32卷第10号,1935年5月。
    147、李琦:《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的研究》,《中国农村》第2卷第10期,1936年10月1日。
    148、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经济》第1卷第4,5期合刊.1933年。
    149、吴幼华:《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与合作运动》,《合作月刊》第2卷,第5期,1930年7月。
    150、朱进之:《促国民自设平民银行》,《东方杂志》第16期第8号,1919年8月。
    151、冯静远:《中国农村信用制度与农村信用合作》,《农行月刊》第1卷第3期,1934年7月。
    152、寿勉成:《合作事业与计划经济》,《合作月刊》第5卷第1-2期合刊,1933年10月。
    153、方显廷:《中国之合作运动》,《大公报》,1934年6月16日。
    154、昂觉民:《我国农村放款制度鸟瞰(上)》,《社会经济月报》第一卷第六期,1934年6月。
    155、孟文庄:《江苏省农民银行十年回顾》,《农行月刊》第3卷第12期,1936年12月15日。
    156、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1日。
    157、陈果夫:《今后的中国合作运动》,《合作月刊》第2卷第9、10期合刊,1930年12月。
    158、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中国农村》第1卷第8期,1935年5月。
    159、微明:《查封浙江萧山蚕丝合作社》,《合作月刊》第3卷第6期,1931年6月。
    160、钱俊瑞:《目前恐慌中中国农民的生活》,《东方杂志》第33卷第1号。
    161、黄树基:《复兴农村经济合作》《合作经济》,第1卷第2期,1937。
    162、吴承禧:《中国银行的农业金融》,《社会科学杂志》第6卷第3期,1935年9月。
    163、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业金融》,《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11月。
    164、溥孙:《目前合作社的几个基本问题》,《农行月刊》第3卷第12期,1932年12月。
    165、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第1卷第1期。
    166、吴晓晨:《蚕桑衰落中的吴兴农村》,《东方杂志》第32卷第8号。
    167、徐志摩:《合作的意义》,《平民》25期,1920年。
    168、侯厚培:《罢工与合作》,《平民》第69期,1921年9月17日。
    169、陆宝璜:《合作主义的宣传与实施》,《平民》第71期,1921年10月1日。
    170、罗正纲:《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自主路线》,《新中华杂志》第5卷第13期,1937年7月。
    171、章元善:《合作在中国所负之使命》,《实业部月刊》,第1卷第7期,1936年10月。
    172、南秉方:《豫鄂皖赣四省农村信用问题》,《农林新报》第13卷第14期,1936年。
    173、王恩荣:《农户状况》,《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8月。
    174、吴承禧:《合会在中国今日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天津《益闻报》1934年10月9日。
    175、谷正纲:《一年来农运的检讨》,《中央日报》1946年2月4日。
    176、王宜昌:《中国合作建设之批判的研究》,《中国经济》3卷8期,1935年8月。
    177、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运动》,《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78、张士杰:《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民国档案》1992年第4期。
    179、张士杰:《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与理论阐释》,《民国档案》,2000年第1期。
    18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中国合作经济运动在不同政权管辖内的特质比较:1912-1949《中国区域史研究论文集》。
    181、周为号:《试论抗战前国统区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182、卜国群:《中国三十年代的合作运动及乡村改良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83、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8期。
    184、任荣:《民国时期合作运动发展述略》,《档案与史学》,2000年第5期。
    185、李金铮:《论二三于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及其效果》,《史学月刊》200年第4期。
    186、张红安:《1927-1937年间的江苏农村合作运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87、潘劲:《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2期。
    188、邱志强:《对梁漱溟乡村合作运动的反思》.《中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89、盛邦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中国农史》2002年第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