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互联网公共性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公共性不仅成为大众传播领域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关注的共同话题。通过互联网行为主体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解读出互联网公共性的意涵:互联网是网络公众基于公共利益进行表达和沟通协商的网络公共广场。
     首先,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形成了高速和高容量的信息传播公共广场,这虽是虚拟的象征空间,但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公共广场,也是网络公众实现自我建构的公共空间;其次,网络公众因共同议题和公共利益而聚集在一起,自主参与理性、思辨性的讨论和论辩;再次,网络公众通过表达沟通形成虚拟社区的传播网络,弱关系下的桥接式交往更有利于网络公共参与,其中言论表达以有效性、深刻性和反思性为依据,沟通协商以互动性、理性和多元性为依据;最后,网络公众表达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以公共议题为基础,以共同之善为理念,以公共舆论发展为表现,而网络协商民主作为网络公众实践中一种较为理想的政治治理方式,促使网络公众积极参政议政,有助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发展。
     从网络公众的实践来看,商业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因素,网络公众的道德自律、价值规范以及沟通传播的经验范围等内部因素,都会对互联网的公共性造成影响。互联网中充斥着各种权力的斗争和合谋,这使公共性时刻面临结构转型和功能转化的危险。但互联网上的网络公众并非是消极被动的,他们能发挥积极性和自主性,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采取策略性的抵制战术进行反抗,在与权力资本的博弈中维护公共性的纯洁。这种“弱者的反抗”对公共性的促进作用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因此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t seems the public of the internet site not only become a quite important theme in mass communication, but also is a common topic in politics, sociology, economic, management, philosophy and any other social science subjects. Through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the activities among the internet, we can figure out the content of the meaning of public of the internet:the internet is the public square where the publics can express, communicate and consultate for public interests.
     Firstly, progressive computer technology pushe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high-speed and high-capacity public information square. Although it is merely a virtual symbolic space, it becomes a unique portion of ours'everyday life. Internet site is not only a public squar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public space for internet publics to realize their self-constructions; secondly, gathering for common issues and public interests, internet publics discuss and debate autonomously, rationally and critically; thirdly,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the fictitious community has been built, and the bridging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weak tie is more helpful for internet publics' participation, in which the expression is efficient, deep and reflect, deliberative communication is interactive, rational and multiple; lastly, the purpose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internet's public is to achieve the public interests, it is based on public issues, built around the concept of common good, and reflected by public opinion. And as an ideal mode of political governance, interne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n promote the internet public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discussion of state affairs, and help to promot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From the internet publics'practice point of view, the public of the internet site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external environment factors such as politic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law factors and any other soci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publics'moral self-discipline, criteria of value and the scope of experience during communication, etc.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ower struggle and conspire in the internet site, which will make the public facing danger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But the internet publics won't always show their negative aspects. However, they are positive and independent. They will make use of the wisdom acquired from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o revolt by adopting strategies and tactics of resistance, and maintain purity of the public in the game with the power and capital. The simulative influence of "the resistance of the weak" about the public is not a thing tha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one move. It's like the process of dripping water wears through a stone, and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make preparations for a protracted war.
引文
①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9, pp.48.
    ②汪晖 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38-39页。
    ①Dick Morris著 张志伟译:《网路民主》,台北:台北商周出版社,2000年,第38-39页。
    ②Sunstcin C著 黄维明:《网路会颠覆民主吗》,台北:台北新新闻出版社,2002年Shenk. D, Data smog: Surviving the information glut. NY:Harper Collins,1997.
    ①黄月琴:《公共领域的观念嬗变与大众媒介的公共性——评阿伦特、哈贝马斯与泰勒的公共领域思想》,《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第7期,第117页。
    ②黄月琴:《改革新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研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5期,第11-13页。
    ③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23-128页。
    ④刘晓红:《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新闻界》,2005年第3期,第75页。
    ①Michael Warner, The Mass Public and Mass Subject,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2.pp.363-365.
    ②陶东风:《大众传播与新公共性的建构》,《文艺争鸣》,1999年第2期,第31-35页。
    ③刘文辉:《传媒权力生成——另一种考察视闽》,《北方论丛》,2009年第四期,第60页。
    ④郭晴:《媒介舆论:在各种权力与公众之间——兼论公共舆论向媒介舆论的转向》,《新闻界》,2010年第2期,第106页。
    ⑤张学标、严利华:《大众传播媒介、公共领域与政治认同》,《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第00期,第63-64页。
    ⑥贾广惠:《论传媒消费主义对公共性的瓦解》,《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第179-187页。
    ⑦徐鑫:《传媒与公共领域研究:现状与反思》,《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第91-92页。
    ⑧黄月琴:《“公共领域”概念在中国传媒研究中的运用——范式反思与路径检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第108-110页;夏倩芳、黄月琴:《“公共领域”理论与中国传媒研究的检讨:导求一种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总第15期,37-45页。
    ②Peter Dahlgren,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Citizenship, democracy and the media, London:Sage,1995.
    ⑩郎倩雯:《突发公共事件媒体议题传播与公共领域建构》,《青年记者》,2010年第5期,第14页。
    11吴麟:《大众传媒在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作为——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新闻记者》,2009年第5期,第23-25页。
    ①郑萍:《中国传媒公共领域探究——基于学界的争论》,《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第60-61页。
    ②李佳怡、曾琴:《浅谈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构建》,《新闻世界》,2010年第8期,第252-253页。
    ③朱清河:《新闻职业公共性渊源与现实困局审析》,《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109-112页。
    ④齐勇锋:《社会转型期媒体的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4期,第20-21页。⑤潘忠党、陆晔:《成名的想像: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17-59页。
    ⑥邓炘炘:《为什么需要公共服务广播》,《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第72-75页。
    ⑦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第9-11页。
    ①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第93页。
    ②潘忠党、吴飞:《反思与展望: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第22-23页。
    ③陈力丹、赵月枝、吴飞、单波、黄旦和徐贲的研究详见潘忠党、吴飞:《反思与展望: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第17-48页:孙炜的研究见《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中国大陆大众化报纸媒介话语的三十年演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第88-89页;郭中实和陆哗的研究见《报告文学的“事实演绎”: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管窥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之变迁》,《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第167-191页。
    ① Peter Dahlgren.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spersion and Deliberation, Politicat Communication, (2005)22, pp.147-162.
    ②Lincoln Dahlberg,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discourse:Exploring the prospects of online deliberative forums extending the public sphere,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01) 4(4). pp.615-633.
    ① Lincoln Dahlberg, Net-public Sphere Research:Beyond the "First Phase", The Public, Vol.11(2004),1,pp.36.
    ② Koh, Taejin.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09, pp.1-25.
    ③ Afife Idil AKIN, Social Movements on the Internet:The Effect and Use of Cyberactivism in Turkish Armenian Reconciliation,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Vol.7, No.2,2011. p.39.
    ④Mary Milliken, Kerri Gibson, Susan O' Donnell, Janice Singer, User-generated Online Video and the Atlantic Canadian Public Sphere:A YouTube Study,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8 Annual Meeting, pp.1-11.
    ⑤ Michael Xenos, New Mediated Deliberation:Blog and Pres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8)13, pp.485-503.
    ⑥Gimmler、Slevi、Wilhelm的相关文章及著作有Gimmler, A,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Internet. Philosophy& Social Criticism,2001(4)27, pp.21-39; Slevin, J.,The Internet and society. Oxford: Polity Press,2000; Wilhem, A. G,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Changes to political life in cyberspace,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0.
    ⑦Balnaves, Mark; Leaver, Tama; Willson, Michele. Habermas and the Net,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10 Annual Meeting, pp.1.
    ①Warner, M, The mass public and the mass subject, in Calhoun. C.(ed.)'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2, pp.379.
    ② Lincoln Dahlberg, The Interne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ower:Radicalizing the public sphe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Volume 3 Number 1,2007, pp.47-64.
    ③ John Downey, Natalie Fenton, New Media, Counter Publicity and the Public Sphere, New Media Society2003(5), pp.85-202.
    ④ Palczewski, C. H, Cyber-movements new social movemenls, and counterpublics. In R.Asen & D. C. Brouwer (Eds.), Counterpublics and the stat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 pp.161-186.
    ⑤ McDorman, T. F, Crafting a virtual counterpublic:Right-to-Die advocates on the Internet. In R. Asen & D. C. Brouwer (Eds.). Counterpublics and the stat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 pp.187-210.
    ⑥邱鸿峰:《公共领域、次反公众与媒介仪式》,《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1期.第75-81页。
    ① Anthony Ying-Him Fung & Kent D. Kedl, Representative publics,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he Internet:A case study of a degenerated public sphere in a Chinese online community. World Communication,29(4),2000, pp.69-83.
    ②Johan Lagerkvist, The internet in China:Unlocking and Containing the Public Sphere, Lund:Lunds university, 2006, pp.215.
    ③ Elizabeth M. Delacruz, From Bricks and Mortar to the Public Sphere in Cyberspace:Creating a Culture of Caring on the Digital Global Commons, IJEA Vol.10 No.5, pp.10.
    ④Yachi Chiang, The Diminishing Public Domain with Regard to the Copyright in the Digital Age,《资讯社会研究》(9),2005年7月,第233-265页。
    ⑤ Steffen Albrecht, Information, Whose Voice is Heard in Online Deliberation? A study of Particip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Political Debates on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Society Vol.9, No.1, February 2006, pp. 62-82.
    ⑥相关论文有Lincoln Dahlberg, The corporate takeover of the online public sphere:A critical examina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New Zealand case', PACIFIC JOURNALISM REVIEW 11(1) 2005,pp.90-112; Lincoln Dahlberg, The Internet as public sphere or culture industry? From pessimism to hope and b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Volume I Number 1,2005, pp.93-96; McChesney, R.W,'The Titanic Sails On:Why the Internet won't sink the Media Giants',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eds G. Dines and J. Humez), London: Sage,2002, pp.667-83; Schiller, D, Networking the Global Market Syste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9.
    ①杨仁忠:《公共领域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9-285页。
    ②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2月,第31-34页。
    ③姚红彦:《网络论坛的勃兴——公共领域的新契机》,《大众文艺》,2010年2月,第97页。
    ④田钦:《网络公共领域的新特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03页。
    ⑤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09页。
    ⑥刘建华:《公共领域的蜕变与虚拟空间社会生活公共化》,《网络财富》,2010年6月,第168页。
    ①Weiyu Zhang,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ng Subaltern Public Discourse in China,Javnost-the Public, Vol.13(2006), No.2, pp.41-46.
    ②Zhang, Weiyu(2004). Promoting subaltern public discourses:An online discussion group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offline world.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4 Annual Meeting, pp.1-26.
    ③Wang, Xiuli, Online Public Spheres:How Internet Discussion Forums Promot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Conference Papers-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7, pp.1-24.
    ④朱琳:《网络背景下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前景》,《华章》,2010年第7期,第128页,第132页。
    ⑤罗坤瑾:《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学术论坛》,2010年第5期,第175页。
    ⑥严利华:《新媒体与公共领域构建》,《东南传播》,2009年第2期,第43-44页。
    ⑦王胜源:《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及虚幻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318-319页。
    ①李慧敏:《网络问政、公共领域和人的现代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02页。
    ②张小丽:《对网络公共领域危机的思考——从“艳照”事件看网络公共领域公共性的缺失》,《理论界》,2012年第4期,第164-165页。
    ③胡泳:《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第120-123页。
    ④马长山:《公共领域的时代取向及其公民文化孕育功能》,《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11月,第72-73页。
    ⑤杨晓娟:《试论网络公共领域模式转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43-44页。
    ⑥刘小珍、夏玉珍:《经典公共领域的重塑及建构——以网络媒体兴起后的网络公共领域为例》,《社会工作》,2010年第9期下,第57-58页。
    ⑦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3月,第38-40页。
    ⑧王志永、张英:《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及其归属分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1期,第19-21贞。
    ⑨石良:《网络微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融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第130-133 页。
    ①翟颖:《试论“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新闻世界》,2010年第5期,第34页。
    ②Guobin Yang, How Do Chinese Civic Associations Respond to the Internet? Findings from a Survey, The China Quarterly,189, March 2007, pp.122-143.
    ②张家春:《网络运动:社会运动的网络转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20-126页。
    ④苏涛:《缺席的在场:网络社会运动的时空逻辑》,《当代传播》,2013年第1期,第23-26页。
    ⑤谢金林:《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1月,第80-127页。
    ⑥朱清河、刘娜:《“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第107-108页。
    ⑦杨敏:《网络公共领域的价值与机制》,《东南传播》,2010年第4期,第49页。
    ⑧胡菡菡:《网络新闻评论:媒介建构与公共领域生成——对网易“新闻跟帖”业务的研究》,《新闻记者》,2010年4月,第63-64页。
    ⑨席佳:《当代网络时评与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7月,第103页。
    ⑩高海清、史云峰:《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批判的批判》,《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2页。
    ①刘森:《博客与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新闻世界》,2010年6月,第184页。
    ②刘飒:《公共领域视角下的网络政治博客浅议》,《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15页。
    ③朱诗意:《微博走向现实的公共领域——以新浪微博为例》,《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2期,第73页。
    ④张益旭:《异化了的公共领域:QQ日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月,第122-123页。
    ①Yan Wu, Blurring Boundaries in a 'Cyber-Grcater China':Are Internet Bulletin Boards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Sphere in China? Richard Butsch, Palgrave Macmillan:Media and Public Sphere,2009, pp.217, pp.221.
    ⑤赵亿:《公共领域视野下的网络论坛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第101页。
    ⑦赵丽红:《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强国论坛》,《新闻世界》,2011年第1期,第154页。⑧方雯:《试论网络媒体的公共性——以“躲猫猫”事件为例》,《新闻世界》,2010年第6期,第140-141页。
    ①Chow, Pui Ha, Internet Activism, Trans-national Public Sphere and State Activation Apparatus:A case study of Anti-Japanese Protests,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7 Annual Meeting, pp.1-33.
    ②杨意菁:《网络民意的公共意涵:公众、公共领域与沟通审议》,《中华传播学刊》第十四期,2008年12月,第116页。
    ③洪贞玲、刘昌德:《线上全球公共领域?网络的潜能、实践与限制》,《资讯社会研究》,2004年1月,第341页。
    ④罗晋:《实践审议式民主参与之理想:资讯科技、网路公共论坛的应用与发展》,《中国行政》,2008年三月第79期,第75-96页。
    ⑤钟宜杰、吕听懿、黄芷柔、高于璇、简怡君:《部落格使用者的自我认同行为:以无名小站为例》,《图文传播艺术学报》,2009年,第113-120页。
    ⑥黄启龙:《网路上的公共领域实践:以弱势社群网站为例》,《资讯社会研究》,2002年7月,第85-111页。
    ⑦管中祥:《公共电视的新媒体服务PeoPo公民新闻的传播权实践》,《广播与电视》,2008年12月,第85页。
    ①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Capitalism and Schzophrenia,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7, pp.1188.
    ①[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5页。
    ②[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5页。
    ③[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著,冯建三译:《媒体、市场与民主》,上海:上海世界出版集团,2008年,第354页。
    ④[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⑤[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 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43-345页。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 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①陈闻桐主编:《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0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序言第3页。
    ③[日]川崎修著,斯日译:《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绪论第6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8页。
    ②[美]汉娜·颚兰著,林骧华译:《极权主义的起源》,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第ⅹⅲ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8-9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9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③ Seyla Benhabib, Models of Public Space:Hannah Ar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urgen Habermas,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MIT press,1992, pp.78.
    ③[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0页。
    ①H.Arendt. Men in Dark Time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55, pp.8.
    ①[加]菲利普·汉森著,刘佳林译,《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导言第60-61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③[加]菲利普·汉森著,刘佳林译,《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导言第16页。
    ④[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页。
    ①汉娜·阿伦特:《哲学与政治》,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外(第六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6-347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35页。
    ③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①涂文娟:《政治及其公共性:阿伦特政治伦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7页。
    ② Mary O'Brien, The Politics of Reproduction, Lo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1981.pp.105-120.
    ③希尔顿·沃伦:《民主与政治》,《大杂烩》,1983年第60期,第3-19页。
    ④[日]川崎修著,斯日译:《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1页。
    ⑤ Dermot Mor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 pp.318.
    ⑥Dermot Mor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0, pp.298.
    ①张云龙 陈合营:《从生活世界到公共领域:现象学的政治哲学转向》,《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第68页。
    ②[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①Seyla Benhabib, Models of Public Space:Hannah Ar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urgen Habermas,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2, pp.89-92.
    ②尤根·哈贝马斯著,汪晖译:《公共领域(1964)》,汪晖 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25页。
    ②Keith Michael Baker, Defining the Public Sphere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bermas,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2, pp.183.
    ④尤根·哈贝马斯著,汪晖译:《公共领域(1964)》,汪晖 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26页。
    ⑤[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家的商谈理论》,上海: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003年,第449页。
    ①Seyla Benhabib, Models of Public Space:Hannah Ar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urgen Habermas,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2, pp.872.
    ②张翠:《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民主意蕴》,《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第47页。
    ③[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④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①[德]哈贝乌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23-124页。
    ②[德]哈贝马斯著,曹东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32-133页。
    ③[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家的商谈理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46页。
    ④[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选译:《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
    ⑤黄显中、曾栋梁:《协商视闽中的公共治理运作机制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1贞。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②[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83页。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②[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家的商淡理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45页。
    ③[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229-230页。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初版序言第1页。
    ② Craig Calhoun, Introduction: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2, pp.41.
    ②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426-427页。
    ④ Nicholas Garnham,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Sphere,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1992,p360.
    ③[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990年版序言第5-6页。
    ①Landers, Women and the Public Sphere; Condorcet, On the Admission of Women to the Right of Citizenship, in Condorcet:Selected Writings, Jean-Antoine-Ni De Caritat Condorcet, ed. Keith Michael Baker. London: Macmillan Pub Co,1976.
    ② Peter Uwe Hohendahl,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2, pp.104-105.
    ③喻红军、张楠:《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缺陷》,《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33页。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6页。
    ②查尔斯·泰勒著,宋伟杰译:《吁求市民社会》,江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88页。
    ③黄月琴:《公共领域的观念嬗变与大众媒介的公共性——评阿伦特、哈贝马斯与泰勒的公共领域思想》,《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第7期,第117页。
    ① Charles Taylor, A Secular Ag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p.185.
    ② Charles Taylor, A Secular Ag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187.
    ① Charles Taylor, A Secular Ag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p.187.
    ②查尔斯·泰勒著,李保宗译:《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09页。
    ③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①查尔斯·泰勒著,王利译:《现代社会现象》,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知识分子》,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②[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21页。
    ③查尔斯·泰勒著,宋伟杰译:《吁求市民社会》,江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90页。
    ④查尔斯·泰勒著,王利译:《现代社会现象》,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①Charles Taylor,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edited by Amy Gutmann, 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the United Kingd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pp.37.
    ②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③韩升:《查尔斯·泰勒对权利政治的伦理重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29页。
    ④韩升:《查尔斯·泰勒的自由观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第70页。
    ①韩升:《查尔斯·泰勒的自由惯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第73页。
    ②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7贞。
    ③宁乐峰:《查尔斯·泰勒的社群主义整体本体论评析——基于语言共同体的视角》,《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22页。
    ④ Charles Taylor. 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pp.66.
    ①查尔斯·泰勒著,李保宗译:《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江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03页。
    ②查尔斯·泰勒著,李保宗译:《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10-211页。
    ①查尔斯·泰勒著,李保宗译:《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江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5年,第205-206页。
    ②汪晖:《导论》,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6页。
    ③黄月琴:《公共领域的观念嬗变与大众媒介的公共性——评阿伦特、哈贝马斯与泰勒的公共领域思想》,《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第7期,第116页。
    ①Nancy Fraser,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No.25/26(1990), pp.58.
    ①Jane Mansbrige, Feminism and Democracy, The American Prospect, no,1 (Spring 1990) pp.127.
    ②Nancy Fraser,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No.25/26(1990). pp.67.
    ① Nancy Fraser, Hanne Marlene Dahl, Pauline Stoltz, Rasmus Willig, Recogni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Capitalist Global Society:An Interview with Nancy Fraser, Acta Sociological, Vol.47, No.4, Recognition, Redistribution, and Justice (Dec.,2004), pp.378.
    ①Nancy Fraser, Hanne Marlene Dahl, Pauline Stoltz. Rasmus Willig, Recogni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Capitalist Global Society:An Interview with Nancy Fraser, Acta Sociological, Vol.47, No.4, Recognition, Redistribution, and Justice (Dec.,2004), pp.377.
    ② Richard Butsch, Introduction:How Are Media Public Sphere, Richard Butsch,Media and Public Sphere, Basingstoke, UK;. New York, USA:Palgrave Macmillan,2009,pp.5.
    ③杜琳:《对“公共空间”的颠覆性创造——从哈贝马斯到兰西·弗雷泽》,《晋阳学刊》,2006年第6期,第23页。
    ④[美]南茜·弗雷泽著,上海青译:《正义的中断——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批判性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6页。
    ①Nancy Fraser, What's Critical about Critical Theory? The Case of Habermas and Gender, New German Critique, No.35, Special Issue on Jurgen Habermas (Spring-Summer,1985), pp.97-131.
    ①Nancy Fraser,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No.25/26(1990), pp.71-73.
    ②[美]南茜·弗雷泽著,欧阳英译:《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页。
    ①[美]凯文·奥尔森著,高静宇译:《伤害+侮辱——争论中的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0页。
    ②战洋:《女性公共领域是否可能——以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批判为例》,《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09页。
    ①Myra Marx Ferree. William A. Gamson, Jurgen Gerhards, Four Models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Democracies, Dieter Rucht Source:Theory and Society. Vol.31, No.3 (Jun.,2002), pp.289-324.
    ②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426-427贝。
    ①[美]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①[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 王克仁 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9-10页。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59页。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63页。
    ①[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 王克仁 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②世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之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③[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 王克仁 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315页。
    ④[英]克里斯托弗·霍洛克斯著,刘千立译:《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翻自Marshall McLuhan and Quentin Fiore,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An Inventory of Effects, Harmondsworth:Penguin,1976,pp.74-75.
    ①[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页。
    ①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之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②曼纽尔·卡斯特著,砟铸九、王之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65页。
    ③[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 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④[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 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
    ⑤苏楠 张岩:《鲍德里亚的技术观》,《理论界》,2006年第10期,第167页。
    ⑥[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传播的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①[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传播的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②[美]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演讲和论文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4贞。
    ②[法]让·博德里亚尔著,王为民译:《完美的罪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70页。
    ③[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 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33-134页。
    ④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之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⑥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之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
    ①《传统媒体寻求互联网新空间,纽约时报网络版即将收费》,2011年4月22日9:47:11,中国顶尖创意门http://www.bobd.cn/design/graphic/news/news/201104/47687.html。
    ②黄俊杰:《Beta620——传统纸媒的数字化改造》,2011年8月11日10:40,爱范儿,http://www.ifanr.com/48810。
    ③邱越:《<今日美国>制定新战略强调互联网业务》,2011年3月23日22:40,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2011-03-23/22405322985.shtml.
    ④《英国报纸销量因天气寒冷下跌 泰晤士报下滑最大》,2011年1月18日10:06,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m/2011-01-18/100621833105.shtml。
    ⑤许静怡:《英国报纸艰难时世觅转型》,《文汇报》,2011年1月17日,第6版。
    ⑥吴海民:《报纸衰退期的三大特征》,《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8期,第9页。
    ①周小普 吴盼盼:《中国广播现状与前瞻》,《传媒》,2011年第6期,第8页。
    ②张帆:《观众为何要远离电视?》,《天津日报》,2011年8月16日,第7版。③李蕾:《中国电视剧收视世界居首 超4000万人独爱网络视频》,《光明日报》,2011年8月1日,第2版。
    ④[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①夏铸九:《(重)建构公共空间——理论的反省》,《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4年3月,第33-34页。
    ②Bruce Robbins.(eds.) The Phantom Public Sphere, Minneapolis, 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ⅵⅰ-ⅹⅹⅵ.
    ① Public, http://www.britannica.com/bps/dictionary?query=public.
    ② Public,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482288/public.
    ③ Publics and masses.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25544/collective-behaviour/25316/Publics-and-masses#ref20590.
    ④荣剑:《中国史观与中国现代化问题——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的思想路径》,《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总第33期,第80页。
    ①王云五编:《辞源(上)》,商务印刷馆,1933年,第二七八页。
    ②林尹高明主编:《中文大辞典(普及本)》(一),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四六八页。
    ③罗竹凤编:《汉语大词典》第2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第55-56页。
    ④林尹 高明主编:《中文大辞典(普及本)》(一),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四六八页。
    ①罗们凤编:《汉语大词典》第2卷,上海:汉语大间典出版社,1988年,第55-56页。
    ②王云五编:《辞源(上)》,商务印刷馆,1933年,第二八○页。
    ③林尹 高明主编:《中文大辞典(普及本)》(一),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四七五页。
    ④罗竹凤编:《汉语大词典》第2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⑤[日]沟口熊三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7-48页。
    ①[日]沟口熊三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②翟志成:《宋明理学的公私之辨及其现代意涵》,黄克武 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1-2页。
    ③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黄克武 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第64页。
    ④康有为著,邝柏林选注:《大同书》,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7页。
    ①康有为著,邝柏林选注:《大同书》,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②荣剑:《中国史观与中国现代化问题——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的思想路径》,《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总第33期,第106页。
    ③“亚洲主张:估计传播研究的新视界”论坛系列专题论文详见《中国传媒报告》2009年第1期、2009年第2期、2010年第1期、2010年第2期。
    ④黄克武 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年,引言第x页。
    ①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页。
    ①段俊原:《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8页。
    ②贾保平:《论中西古代广场文化及其城市形态》,《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页。
    ③贾春立:《关于城市广场的一些思考》,《天津建设科技》,2006年增刊,第433页。
    ①段俊原:《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8页。
    ①王淑华:《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77页。
    ②赵丹丹编辑:《<江南Style>YouTube点击次数突破15亿》,国际在线,2013年4月7日10:28:08,http://gb.cri.cn/27564/2013/04/07/108s4075688.htm.
    ①郭建龙:《迷你博客的少年烦恼Twitter的中国效仿者》,《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1月14日,第24版。
    ①周璞:《外媒称腾讯微信用户数量三年内将至4亿》,中关村在线,2012年12月29口05:42,http://soft.zol.com.cn/345/3454922.html。
    ② Paul Vale, Wikipedia's Jimmy Wales Speaks Out On China And Internet Freedom. The Huffington Post, 30/08/11 11:31, http://www.huffingtonpost.co.uk/2011/08/29/wikipedias-jimmy-wales-sp_n_941239.html
    ①Deborah Netburn, Wikipedia:SOPA protest led 8 million to look up reps in Congress. Los Angeles Times, January 19,2012, 10:42am, http://latimesblogs.latimes.com/technology/2012/01/wikipedia-sopa-blackout-congressional-representatives.html.
    ①[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②大卫·哈维著 王志弘译:《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2-383页。
    ①Alan Chong, Foreign Policy in Global Information Space:Actualizing Soft Power,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pp.11.
    ②[英]马克斯·H·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①Gary Genosko, McLuhan and Baudrillard:The Masters of Implos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 pp.94.
    ②[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③王弋璇:《列斐伏尔与福柯在空间维度的思想对话》,《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2期,第356页。
    ①凯文·凯利著,东西文库译:《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② 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spac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Maria Jolas, New York:The Orion Press. 1964, pp.ⅹⅹⅹⅹⅰ-ⅹⅹⅹⅹⅱ.
    ①Henri Lefebvr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New Jersey:Blackwell,1991, pp.61.
    ②[美]戴维·哈维著,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75-278页。
    ①[美]南茜·弗雷泽著,欧阳英译:《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②包亚明主编 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9-213页。
    ③亨利·列斐伏尔著 王志弘译:《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④Edward Comor,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Global Civil Society:Forces, Processes, Prospect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5,No.3.Sep.2001,pp.391.
    ①魏明革:《基于网络的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消解》,《当代传播》,2012年第1期,第43页。
    ① Richard Hall, Meet'Mini Mao', the 12-year-old star of Chinese communism,2011-05-12,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asia/meet-mini-mao-the-12yearold-star-of-chinese-communism-228268 5.html.
    ①Basak Sarigollu, The Possibility of a Transnational Public Sphere & New Cosmopolitanism within the Networked Times:Understanding a Digital Global Utopia:"Avaaz.org" and a Global Media Event:"Freedom Flotilla", Onlin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Technologies, Volume:1-Issue:4-October-2011, pp.150.
    ①原图出自Internet World Stats, http://www.intemetworldstats.com/stats.htm.
    ②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I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20次、第22次、第24次、第26次、第28次和第30次)统计截点为2007年6月、2008年6月、2009年6月、2010年6月、2011年6月和2012年6月。2007年中国互联网使用者位居第二,到2008年6月,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第一次超过美国,这一年时间内中国互联网发展呈激增状态,因此以2007年6月的数据作为起始点,进行研究。
    ①大鹏:《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首超美国居全球首位》,2008年3月14日15:45,TechWeb, http://www.techweb.com.cn/world/2008-03-14/307146.shtml。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_402722232.htm。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779页。
    ②[古罗马]奥古斯丁著,汤清 杨懋春 汤毅仁译:《典古斯丁选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258页。
    ③[德]尼采著,张念东 凌素心译;《权力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51页。
    ①[德]尼采著,尹溟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328页。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作者前言第1页。
    ③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6:自我与本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第90-94页。
    ④[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 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①[宋]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第34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74页。
    ③[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07页。
    ①[英]约翰·密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阿留帕儿底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46页。
    ②[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页。
    ③林牧茵:《重塑民主理论之公众形象——李普曼的重要著作<幻影公众>》,《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第2期,第167页。
    ④John Dewey. The Later Works(1925-1953):Volume 2.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Southern Illinios University Press,1984, pp.259.
    ①Michael Epp. Durable Public Feelings. Canadi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 Volume 41. Number 2, 2011,pp.182.
    ② Michael Warner. Publics and Counterpublics. Public Culture,Volume 14, Number 1, Winter 2002, pp.50-63.
    ③ Price, V, Communication concepts 4: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CA:Sage,1992.
    ④[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著,王崑 许荣译:《权力精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4-385
    包亚明主编 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8页。
    ①王志琳:《心灵·自我·社会——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述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58页。
    ①何明升 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4期,第59页。
    ②李林艳:《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社会》,2007年第4期,第185页。
    ③ Mark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Sociological Theory. Volume (1983), pp.202-209
    ①滕云 杨琴:《网络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获取》,《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23页。
    ①[古希腊]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二卷第一章。
    ②[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年,第331-332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艺术馆,1965年,第341页。
    ①[英]霍布斯,黎思复 黎廷弼译:《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64页。
    ②[英]约翰·密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阿留帕几底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45页。
    ③[英]约翰·密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阿留帕儿底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页。
    ④[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0页。
    ①[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3页。
    ②[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①[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196页。
    ②[荷兰]斯比诺莎,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78页。
    ③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02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 何包钢 廖申白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92页。
    ⑤[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 何包钢 廖中白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21页。
    ⑥[美]科恩著,聂崇信译:《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6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②[美]汉娜·阿伦特等著,孙传钊编:《<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③江宜桦:《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娜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当代》,第150期,第30页。
    ①Hannah Arendt, The Life of the Mind,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1978. pp.94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55页。
    ③[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④[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⑤版社,2004年,第62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23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06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224页。
    ④童世骏:《关于“重脊共识”的“重叠共识”》,《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58页。
    ⑤[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页。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选译:《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8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③陈国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及其启示》,《理论探索》,2012年第1期,第51页。
    ④[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6页,
    ⑤[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①H. Rheingold, Virtual Community, in The Community of the Future:The Drucker Foundation Future Series, New York:The Peter Drucker Foundation for Nonprofit Management,1998. pp.116.
    ②Preece, J, On-line Communities:Designing Usability, Supporting Sociabilit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2001.
    ③Joon Koh and Young-Gul Kim,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8. No.2 (Winter,2003/2004), pp.77.
    ④[美]邓肯·J·瓦茨著,陈禹等译:《小小世界: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网络动力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博宁《Facebook称联系世上任意两人只需4个中间人》,Tech Web网站,2011年11月23日09:56,http://www.techweb.com.cn/world/201-11-23/1122588.shtml。
    ②吴飞:《社会传播网络分析——传播学研究的新进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12页。
    ① Xavier de Souza Briggs, Doing Democracy Up-Close:Culture, Power, and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ty building,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all 1998, vol.18 no. I, pp.1-13.
    ② Putnam, Robert D, Tuning in, tuning out: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 (1995), pp.665.
    ①Terry Flew, New Media:An Introduction, Australia & New Zea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pp.76.
    ②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08页。
    ①吴飞:《社会传播网络分析——传播学研究的新进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09页。
    ②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2000年9月20日,http://net.china.com.cn/zefn/txt/2005-06/02/content 206761.htm
    ①国务院:《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新华网,2010年9月26日16:39:35,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0-09/26/c_12606837.htm。
    ②《授权发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新华网,2012年12月28日15:42: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28/c_114195221.htm。
    ①Van Dijk, J, Model of democracy and concepts of communication, K. L. Hacker & J. van Dijk (Eds.), Digital democracy,2000.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p.40.
    ②Byoungkwan Lee, M. Lancendorfer & Ki Jung Lee, Agenda-Setting and the Internet:The Intermedia Influence of Internet Bulletin Boards on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2000 General Election in South Kore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15, No.1, March 2005, pp.57-71.
    ③ Jin. Liwen, Chinese outline BBS sphere:what BBS has brought to China, Massachuset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ster's thesis, April 2009.
    ④ Robert G.Tian, Yan Wu, Crafting self identity in a virtual community:Chinese internet users and their political sense for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echnology Journal, Vol.1 Iss:4, pp.238-258.
    ①胡泳:《中国网络论坛的源与流》,《新闻战线》,2010年第4期,第16页。
    ①李燕:《论人类文化的原创精神》,《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第17页。
    ①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②赵月枝:《公共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第42页。
    ③杨保军:《新闻领域的中国模式——描述、概括与反思(下)》,《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5期,第6页。
    ①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数馆,1965年,第145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中自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02页。
    ①[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0页。
    ②[英]亚当·斯密著,杨程程 廖玉珍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第59页。
    ①[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5页。
    ①[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 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①马克思 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7页。
    ②张春华:《传媒体制、媒体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基于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第61页。
    ①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释》,《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第19页。
    ②郭玉锦 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增定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④[英]亚当·斯密著,杨程程 廖玉珍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第58
    ①郝继明 刘桂兰:《网络公共事件:特征、分类及基本性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第64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王武龙编译:《“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第72页。
    ②贝克 邓正来 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221页。
    ①[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 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传播与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1-99页。
    ②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教出版社,2000年,第217页。
    ①[英]斯图亚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2页。
    ②[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①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理论导刊》,2012年1月,第23页。
    ①李鹤:《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人民日报》,2010年2月2日,第19版.
    ①Warren, 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A. Carter and G. Stokes (eds) Democratic Theory Today.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2, pp.173.
    ②James Carey, Afterword:The Culture in Question, in Eve Munson and Catherine Warren, 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 Minnesota: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7, pp.332.
    ②[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著,冯建三译:《媒体、市场与民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71-200页。
    ①[加]文森特·莫斯可著 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
    ②周林彬何朝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探析——一种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进路》,《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30页。
    ③Aaron Smith and Maeve Duggan, Online Political Videos and Campaign 2012, Pew Research Center's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NOVEMBER 2,2012, http://pewinternet.org/Reports/2012/Election-2012-Video.aspx.
    ④ Aaron Smith, Maeve Duggan, Presidential Campaign Dona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Pew Research Center's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OCTOBER 25,2012, http://pewinternet.org/Reports/2012/Election-2012-Donations.aspx.
    ⑤ Lee Rainie, Aaron Smith, Kay Lehman Schlozman, Henry Brady, Sidney Verba,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Pew Research Center's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OCTOBER 19,2012, http://pewinternet.org/Reports/2012/Political-Engagement.aspx.
    ①曾利明:《中国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 最关注房价等8大热点》,2010年3月18日15:52,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3-18/2177706.shtml.
    ②牛纪伟 王晓磊:《中国网络舆论指数报告发布:拆迁、反腐关注度高》,新华网,2011年3月24日16:29:41,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24/c_121227816.htm.
    ③IRI:《2011年中国网络舆论研究指数年度报告》,艾利艾,2012年3月7日09:42:23,http://www.iricn.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08:2011&catid=31:2011-03-31-18-06-2 5&Itemid=78.
    ①王丰丰:《奥巴马:将“粉丝”变成支持者》,源自《国际先驱导报》,2013年2月25日08:52,参考消息网,http://ihl.cankaoxiaoxi.com/2013/0225/169437.shtml.
    ②Aaron Smith, Maeve Duggan, Presidential Campaign Donations in the Digital Age, Pew Research Center's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OCTOBER 25,2012, http://pewinternet.org/Reports/2012/Election-2012-Donations.aspx.
    ②谢来 黄莹莹:《外国政要们的粉丝团》,源自《国际先驱导报》,2013年2月25日08:582,参考消息网,http://ihl.cankaoxiaoxi.com/2013/0225/169445.shtml.
    ①《自民党推出网络选举提案》,2013年2月6日,瞭望日本网,http://cn.j-cast.com/2013/02/06164061.html.
    ②《国家行政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电子政务》,2012年第Z1期,第84页。
    ③温薷:《2012年上半年政务微博报告:“官微”每天增百家》,《新京报》,2012年7月14日,A06版。
    ①新华社:《网络投票选议会爱沙尼亚首开先河》,《今日早报》,2007年3月1日,A15版。
    ②2012年行政长官选举,维基网,http://evchk.wikia.com/wiki/2012%E5%B9%B4%E8%A1%8C%E6%94%BF%E9%95%B7%E5%AE%98%E9% 81%B8%E8%88%89.
    ① Lee Rainie, Social Media and Voting, Pew Research Center's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NOVEMBER 6,2012, http://pewinternet.org/Reports/2012/Social-Vote-2012.aspx.
    ② Peter Dahlgren, Media, Citizenship, and Civic Culture, in Mass Media and Society, ed.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London:Arnold,2000, pp.310-328.
    ③James Curran, Rethinking the Media as a Public Sphere, in Peter Dahlgren and Colin Sparks, editors,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Routledge,1991, pp.30.
    ① Joshua Cohe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 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pp.201.
    ②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代序)》,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序言第3-4页。
    ③王淑华:《以2009年“两会”为例看网络媒体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6期,第31页。
    ④ Myra Marx Ferree, William A. Garrison. Jurgen Gerhards, Dieter Rucht, Four Models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Democracies, Theory and Society, Vol.31, No,3(JUN.,2002), pp.300.
    ①《草根智库简介》,草根网,http://www.caogen.com/about.html.
    ②[美]乔舒亚·科恩著张彩梅译:《协商民主的程序与实质》,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2004年,第176页。
    ③Lincoln Dahlberg,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Discourse:Exploring the prospects of online deliberative
    forums extending the public sphere,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4:4 2001, pp.625.
    ③蒋超:《艾瑞视点;2012年美国66%的社交网络用户对不同观点采取忽略态度》,2012年4月23日9:11:03,艾瑞咨询,http://web2.iresearch.cn/sns/20120423/170303.shtml.
    ④郑春勇:《网络宽容度比较研究——以强国论坛和天涯论坛为例》,《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 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第145页。
    ①Myra Marx Ferree, William A. Gamson, Jurgen Gerhards, Dieter Rucht, Four Models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Democracies, Theory and Society, Vol.31, No,3(JUN.,2002), pp.299.
    ②詹姆斯·D·费伦:《作为讨论的协商》,[美]约·埃利斯特主编周艳辉译:《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第61页。
    ②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协商、公民权与认同》,[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 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58页。
    ①中国广播网(北京):《李克强约法三章:人民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2013年3月17日11:04:19,网易,http://news.163.com/13/0317/11/8Q5P8FQA0001124J.html.
    ①[美]罗伯特·帕特南著,刘波祝乃娟张孜异林挺进郑寰译:《独自打保龄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②[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小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77页。
    ①陈长松:《论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融合及影响》,《学术论坛》,2009年第11期,第157页。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6页。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小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88页。
    ② Joo-Young Jung, Wan-Ying Lin and Yong-Chan Kim,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 adolescents'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ir use of other media, New Media Society 2012 14, pp.969-986.
    ③Doug Gross, Study:Twitter opinions don't match the mainstream, CNN, March 4,2013, http://edition.cnn.com/2013/03/04/tech/social-media/twitter-reactions-public-opinion/index.html.②《上网目的:2011年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及社交网络运用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网,2012年3月16日, http://guoqing.china.com.cn/2012-03/16/content_24913295.htm.
    ①注:数据来源为笔者参与的09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课题《从大学生博客看青年媒介素养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笔者主持的11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课题《基于微博的青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及应用策略研究》。
    ①弋之莲:《彭宇事件——雷锋精神已逝?》,天涯社区,2007年9月11日18:31:00,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 1223242&PostID=10980647。
    ②武威 邱瑞贤:《调查显示近六成人面对倒地者不敢施救》,《广州日报》,2011年1月3日,A7版。
    ①詹小路 王淑华:《从大学生博客使用看网络媒介索养现状及教育走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4期,第37页。
    ①詹小路 王淑华:《从大学生博客使用看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走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4期,第38页。
    ②张放 尹雯婷;《从独白式微博书写看媒介中介化自我传播》,《当代传播》,2012年第4期,第80页。
    ①王淑华:《平民生活博客的角色表演及其互动发展》,2010年第8期,《重庆社会科学》,第97贞。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③Pierre Bourdieu, The political Field, the Social Science Field,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In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Edited by:Benson, R. and Neveu, Cambridge, England:Polity. View all references, pp.30.
    ①Megan Garber, How Kony 2012's Big Event Fizzled Out, Apr 24 2012,7:02 AM, www.theatlantic.com. 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2/04/how-kony-2012s-big-event-fizzled-out/256261/.
    ② Amanda L, Traud, Peter J, Mucha, Mason A, Porter, Social Structure of Facebook Networks,2166 v1 [cs.S 1]10F ebll,2011. pp1-82.
    ①张瑞孺:《“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求索》,2010年第12期,第140页。
    ①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第184页。
    ②[法]塞奇·莫斯科维奇著,许列民 薛丹云 李继红译:《群氓的时代》,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19页。
    ①阳光:《华尔街:研究表明57%新浪微博用户是僵尸》,搜狐网,2013年3月13日10:34,http://it.sohu.com/20130313/n368655208.shtml。
    ②[美]南茜·弗雷泽著,欧阳英译:《正义的尺度——他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①[加]罗伯特·哈克特 赵月枝著,沈荟 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修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4页。
    ①孙嘉夏:《潜伏者耐克 奥运情感式营销热捧之后引争议》,每经网,2012年8月15日00:59,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2-08-15/674340.html.
    ②周兆呈:《资本的“忽悠”》,联合早报网,2008年9月21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milk/pages/milk080921b.shtml。
    ③[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著,陈永国 赖立里 郭建英主编:《从结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①贺建平:《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兼论布尔迪厄权力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5月,第65页。
    ②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56页。
    ①[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著,冯建三译:《媒体、市场与民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234页。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53页。
    ①姜泓冰:《<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首发潘石屹、马云等商界人士领先》,人民网,2012年3月918:33,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7343260.html。
    ①[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 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40页。
    ②[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 张敏 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奥]维特根斯坦著,李步楼译:《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7页,第12页。
    ①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lated by Steven Rendall,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pp.xxii.
    ②斯图亚特·霍尔著,王广州译:《编码,解码》,罗钢刘向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58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87页。
    ①陆扬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78页。
    ①刘涛:《抵抗与艺术: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修辞机制探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14页。
    ①唐勇林:《连岳:以公民的名义》,《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25日,第T4版。
    ①(美)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6-17页。
    ②[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③许纪霖:《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死亡?》,陶东风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谭立德译:《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5页。
    ②P. Bourdieu and L.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p.101.
    ①田志凌 邱分婷《Twitter时代:人人都可发新闻》,《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12日,BII26-27版。
    ①Polletta F, Jasper J M,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ocial movement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1, pp.283-305.
    ① Manuel Castells, The New Public Sphere:Global Civil Society.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Global Governanc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616.Mar.,2008, pp87-8
    ②吴飞:《新闻场与社团引组织的权力冲突与对话》,《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91页。
    ③夏毅:《中国网络公益渐成主流2012年网上捐赠同比增七成》,中国新闻网,2013年3月4日17:49,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3/03-04/4614074.shtml.
    ①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第9页。
    ②朱清河刘娜:《“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第107-108页。
    ①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②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社会学研究》,2009年2月,第186页,第177页。
    ①[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梦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443页。
    1、Dick Morris著张志伟译:《网路民主》,台北:台北商周出版社,2000年。
    2、I.牛顿著,周岳明舒幼生邢峰熊汉富译:《光学——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的论文》,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
    3、Sunstein C著黄维明: 《网路会颠覆民主吗》,台北:台北新新闻出版社,2002年。
    4、[奥]维特根斯坦著,李步楼译:《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5、包亚明主编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6、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7、查尔斯.泰勒著,程炼译:《现代性之隐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8、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9、查尔斯.泰勒著,李保宗译:《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0、查尔斯.泰勒著,宋伟杰译:《吁求市民社会》,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1、查尔斯.泰勒著,王利译:《现代社会现象》,许纪霖主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代序)》,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13、陈闻桐主编:《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陈修斋编译:《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6、大卫·哈维著王志弘译:《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7、[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倪梁康 张迁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8、[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 王晓珏 刘北城 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19、[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选译:《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家的商谈理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1、[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22、[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23、[德]黑格尔著 梁志学 薛华 钱广华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
    24、[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25、[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6、[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演讲和论文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27、[德]尼采著,尹溟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28、[德]尼采著,张念东 凌素心译:《权力意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2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法]笛卡尔著,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31、[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32、[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3、[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元婴译:《疯癫与文明》,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34、[法]皮埃尔·布迪厄著[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3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成富张艳译:《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谭立德译:《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38、[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9、[法]让.博德里亚尔著,王为民译:《完美的罪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40、[法]塞奇·莫斯科维奇著,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群氓的时代》,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诠释》,《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42、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6:自我与本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
    43、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44、[古罗马]奥古斯丁著,汤清 杨懋春 汤毅仁译:《奥古斯丁选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45、[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年。
    46、[古希腊]色诺芬著,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北京:商务印数馆,1965年。
    4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9、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50、汉娜.阿伦特:《哲学与政治》,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第六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贺建平:《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兼论布尔迪厄权力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5月。
    52、[荷兰]斯比诺莎,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年。
    53、亨利·列斐伏尔著王志弘译:《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4、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55、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56、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57、[加]埃里克·麦克卢汉 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8、[加]菲利普.汉森著,刘佳林译,《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59、[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0、[加]罗伯特·哈克特 赵月枝著,沈荟 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修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62、[加]文森特·莫斯可著 胡正荣等译:《传播政治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63、凯文·凯利著,东西文库译:《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64、康有为著,邝柏林选注:《大同书》,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65、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6、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67、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8、林尹 高明主编:《中文大辞典(普及本)》(一),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年。
    69、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本文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70、陆扬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71、罗竹凤编:《汉语大词典》第2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
    72、马克思 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73、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王之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74、[美]爱德华·W·苏贾著,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年。
    7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76、[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著,冯建三译:《媒体、市场与民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77、[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著,冯建三译:《媒体、市场与民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78、[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著,王崑许荣译:《权力精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9、[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80、[美]戴维·哈维著,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81、[美]邓肯·J·瓦茨著,陈禹等译:《小小世界: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网络动力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2、[美]汉娜·阿伦特等著,孙传钊编:《<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3、[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
    84、[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等译:《人的条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5、[美]汉娜.颚兰著,林骧华译:《极权主义的起源》,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
    86、[美]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著,陈永国赖立里郭建英主编:《从结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7、[美]凯文·奥尔森著,高静宇译:《伤害+侮辱——争论中的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88、[美]科恩著,聂崇信译:《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89、[美]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0、[美]刘易斯·芒福德著,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上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91、[美]罗伯特·帕特南著,刘波祝乃娟张孜异林挺进郑寰译:《独自打保龄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92、[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3、[美]南茜·弗雷泽[德]阿克赛尔·霍耐特著,周穗明译:《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94、[美]南茜·弗雷泽著,欧阳英译:《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95、[美]南茜·弗雷泽著,欧阳英译:《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96、[美]南茜·弗雷泽著,于海青译:《正义的中断——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批判性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97、[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8、[美]乔舒亚·科恩著张彩梅译:《协商民主的程序与实质》,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99、[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00、[美]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01、[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02、[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03、[美]约翰·罗尔斯,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10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05、[美]约翰·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增定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106、[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7、[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
    108、[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传播的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109、[美]W.兰斯.本奈特[美]罗伯特.M.恩特曼主编,董关鹏译:《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0、米歇尔·福柯保罗·雷比诺著,陈志梧译:《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1、[日]川崎修著,斯日译:《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2、[日]沟口熊三著,赵士林译:《中国的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13、斯图亚特·霍尔著,王广州译:《编码,解码》,罗钢刘向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14、[宋]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
    115、陶东风主编:《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6、涂文娟:《政治及其公共性:阿伦特政治伦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7、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18、汪晖:《导论》,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19、王云五编:《辞源(上)》,北京:商务印刷馆,1933年。
    120、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1、吴稼祥:《公天下》,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122、夏征农主编:《辞海》(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123、夏铸九:《(重)建构公共空间——理论的反省》,《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4年3月。
    124、杨仁忠:《公共领域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5、[英]斯图亚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6、[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
    12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8、[英]霍布斯,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29、[英]克里斯托弗·霍洛克斯著,刘千立译:《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0、[英]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31、[英]马克斯·H·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132、[英]麦克唐纳·罗斯著,张传友译:《莱布尼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33、[英]牛顿著,赵振江译:《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34、[英]亚当·斯密著,杨程程廖玉珍译:《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年。
    135、[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136、[英]约翰·密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阿留帕几底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137、[英]约翰·密尔著,程崇华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38、尤根·哈贝马斯著,汪晖译:《公共领域(1964)》,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39、翟学伟:《中国人的关系原理:时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0、郑春勇:《网络宽容度比较研究——以强国论坛和天涯论坛为例》,《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14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美]约·埃利斯特主编周艳辉译:《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
    142、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1、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2、陈长松:《论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融合及影响》,《学术论坛》,2009年第11期。
    3、陈国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及其启示》,《理论探索》,2012年第1期。
    4、[德]乌尔里希·贝克著,王武龙编译:《“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
    5、邓炘炘:《为什么需要公共服务广播》,《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
    6、杜琳:《对“公共空间”的颠覆性创造——从哈贝马斯到兰西·弗雷泽》,《晋阳学刊》,2006年第6期。
    7、段俊原:《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8、方雯:《试论网络媒体的公共性——以“躲猫猫”事件为例》,《新闻世界》,2010年第6期。
    9、高海清、史云峰:《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批判的批判》,《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0、管中祥:《公共电视的新媒体服务:PeoPo公民新闻的传播权实践》,《广播与电视》,民97年12月。
    11、郭晴:《媒介舆论:在各种权力与公众之间——兼论公共舆论向媒介舆论的转向》,《新闻界》,2010年第2期。
    12、郭中实、陆晔:《报告文学的“事实演绎”: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管窥中国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之变迁》,《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13、《国家行政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电子政务》,2012年第Z1期。
    14、韩升:《查尔斯.泰勒的自由观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
    15、韩升:《查尔斯.泰勒对权利政治的伦理重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6、杭敏罗伯特·皮卡特:《西方传媒的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冲突及影响》,《新闻记者》,2011年第11期。
    17、郝继明刘桂兰:《网络公共事件:特征、分类及基本性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18、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4期。
    19、洪贞玲、刘昌德:《线上全球公共领域?网络的潜能、实践与限制》,《资讯社会研究》,2004年1月。
    20、胡菡菡:《网络新闻评论:媒介建构与公共领域生成——对网易“新闻跟帖”业务的研究》,《新闻记者》,2010年4月。
    21、胡泳:《在互联网上营造公共领域》,《现代传播》,2010年第1期。
    22、胡泳:《中国网络论坛的源与流》,《新闻战线》,2010年第4期。
    23、胡忠青和邹华华:《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华南虎事件”》,《新闻界》,2008年第1期。
    24、黄启龙:《网路上的公共领域实践:以弱势社群网站为例》,《资讯社会研究》,2002年7月。
    25、黄显中、曾栋梁:《协商视阈中的公共治理运作机制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26、黄月琴:《“公共领域”概念在中国传媒研究中的运用——范式反思与路径检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
    27、黄月琴:《改革新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研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5期。
    28、黄月琴:《公共领域的观念嬗变与大众媒介的公共性——评阿伦特、哈贝马斯与泰勒的公共领域思想》,《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第7期。
    29、贾春立:《关于城市广场的一些思考》,《天津建设科技》,2006年增刊。
    30、贾广惠:《论传媒消费主义对公共性的瓦解》,《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
    31、江宜桦:《政治判断如何可能?简述汉娜鄂兰晚年作品的关怀》,《当代》第150期。
    32、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
    33、郎倩雯:《突发公共事件媒体议题传播与公共领域建构》,《青年记者》,2010年第5期。
    34、李慧敏:《网络问政、公共领域和人的现代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5、李佳怡、曾琴:《浅谈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构建》,《新闻世界》,2010年第8期。
    36、李蕾:《中国电视剧收视世界居首超4000万人独爱网络视频》,《光明日报》,2011年8月1日,第2版。
    37、李林艳:《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社会》,2007年第4期。
    38、李升科、叶凤英:《公共经济学视野下对农电视传播的公共性特性分析》,《现代传播》,2007年第5期。
    39、李燕:《论人类文化的原创精神》,《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
    40、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41、林牧茵:《重塑民主理论之公众形象——李普曼的重要著作<幻影公众>》,《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第2期。
    42、刘建华:《公共领域的蜕变与虚拟空间社会生活公共化》,《网络财富》,2010年6月。
    43、刘飒:《公共领域视角下的网络政治博客浅议》,《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44、刘森:《博客与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新闻世界》,2010年6月。
    45、刘涛:《抵抗与艺术: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修辞机制探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10月。
    46、刘文辉:《传媒权力生成——另一种考察视阈》,《北方论丛》,2009年第四期。
    47、刘小珍、夏玉珍:《经典公共领域的重塑及建构——以网络媒体兴起后的网络公共领域为例》,《社会工作》,2010年第9期下。
    48、刘晓红:《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新闻界》,2005年第3期。49、罗晋:《实践审议式民主参与之理想:资讯科技、网路公共论坛的应用与发
    展》,《中国行政》,2008年三月第79期。
    50、罗坤瑾:《网络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学术论坛》,2010年第5期。
    51、马长山:《公共领域的时代取向及其公民文化孕育功能》,《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11月。
    52、宁乐峰:《查尔斯.泰勒的社群主义整体本体论评析——基于语言共同体的视角》,《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2月。
    53、潘忠党、陆晔:《成名的想像: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4、潘忠党、吴飞:《反思与展望: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55、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56、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2月。
    57、齐勇锋:《社会转型期媒体的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4期。
    58、邱鸿峰:《公共领域、次反公众与媒介仪式》,《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第1期。
    59、荣剑:《中国史观与中国现代化问题——中国社会发展及其现代转型的思想路径》,《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总第33期。
    60、石良:《网络微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融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
    61、苏楠张岩:《鲍德里亚的技术观》,《理论界》,2006年第10期。
    62、苏涛:《缺席的在场:网络社会运动的时空逻辑》,《当代传播》,2013年第1期。
    63、孙炜:《论都市报的公共性——以上海的都市报为例》,《新闻大学》,2001年冬季号。
    64、孙炜:《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中国大陆大众化报纸媒介话语的三十年演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65、唐勇林:《连岳:以公民的名义》,《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25日,第T4版。
    66、陶东风:《大众传播与新公共性的建构》,《文艺争鸣》,1999年第2期。
    67、滕云杨琴:《网络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获取》,《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68、田钦:《网络公共领域的新特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9、童世骏:《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70、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1、王胜源:《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及虚幻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72、王淑华:《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73、王淑华:《以2009年“两会”为例看网络媒体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6期。
    74、王晓磊:《论西方哲学空间概念的双重演进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
    75、王弋璇:《列斐伏尔与福柯在空间维度的思想对话》,《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2期。
    76、王志琳:《心灵·自我·社会——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述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7、王志永、张英:《网络公共领域的话语权及其归属分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1期。
    78、魏明革:《基于网络的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与消解》,《当代传播》,2012年第1期。
    79、温薷:《2012年上半年政务微博报告:“官微”每天增百家》,《新京报》,2012年7月14日,A06版。
    80、吴飞:《“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社会学研究》,2009年2月。
    81、吴飞:《社会传播网络分析——传播学研究的新进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82、吴飞:《新闻场与社团组织的权力冲突与对话》,《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83、吴国盛:《芒福德的技术哲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84、吴海民:《报纸衰退期的三大特征》,《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第8期。
    85、吴海荣:《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性探析》,《现代视听》,2008年第2期。
    86、吴麟:《大众传媒在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作为——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新闻记者》,2009年第5期。
    87、吴玉兰:《我国财经类媒体公共性缺失的表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88、希尔顿.沃伦:《民主与政治》,《大杂烩》,1983年第60期。
    89、席佳:《当代网络时评与我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7月。
    90、夏倩芳、黄月琴:《“公共领域”理论与中国传媒研究的检讨:寻求一种国家一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总第15期。
    91、谢金林:《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1月。
    92、徐鑫:《传媒与公共领域研究:现状与反思》,《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
    93、严利华:《新媒体与公共领域构建》,《东南传播》,2009年第2期。
    94、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
    95、阎保平:《论中西古代广场文化及其城市形态》,《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6、燕连福:《阿伦特公共领域现象学的道德视域》,《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97、杨敏:《网络公共领域的价值与机制》,《东南传播》,2010年第4期。
    98、杨晓娟:《试论网络公共领域模式转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5月。
    99、杨意菁:《网络民意的公共意涵:公众、公共领域与沟通审议》,《中华传播学刊》第十四期,2008年12月。
    100、姚红彦:《网络论坛的勃兴——公共领域的新契机》,《大众文艺》,2010年2月。
    101、喻红军、张楠:《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缺陷》,《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02、翟颖:《试论“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新闻世界》,2010年第5期。
    103、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04、战洋:《女性公共领域是否可能——以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批判为例》,《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05、张春华:《传媒体制、媒体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基于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
    106、张翠:《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民主意蕴》,《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
    107、张帆:《观众为何要远离电视?》,《天津日报》,2011年8月16日,第7版。
    108、张国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
    109、张家春:《网络运动:社会运动的网络转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10、张瑞孺:《“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求索》,2010年第12期。
    111、张小丽:《对网络公共领域危机的思考——从“艳照”事件看网络公共领域公共性的缺失》,《理论界》,,2012年第4期。
    112、张学标、严利华:《大众传播媒介、公共领域与政治认同》,《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第00期。
    113、张益旭:《异化了的公共领域:QQ日志》,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月。
    114、张云龙陈合营:《从生活世界到公共领域:现象学的政治哲学转向》,《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
    115、章平 刘婧婷:《大众传媒镜像中的公共议题——以新医改政策制定过程为例》,《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116、赵丽红:《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强国论坛》,《新闻世界》,2011年第1期。
    117、赵亿:《公共领域视野下的网络论坛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
    118、赵月枝:《公共利益、民主与欧美广播电视的市场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
    119、郑萍:《中国传媒公共领域探究——基于学界的争论》,《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120、郑亚楠:《公共政策与媒体表达——以<中国青年报>近年来医疗改革报道为例》,《新闻记者》,2008年第1期。
    121、钟宜杰、吕昕懿、黄芷柔、高于琁、简怡君:《部落格使用者的自我认同行为:以无名小站为例》,《图文传播艺术学报》,2009年。
    122、周林彬何朝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探析——一种法律经济学的分析进路》,《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23、周小普吴盼盼:《中国广播现状与前瞻》,《传媒》,2011年第6期。
    124、朱琳:《网络背景下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前景》,《华章》,2010年第7期。
    125、朱清河刘娜:《“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
    126、朱清河:《新闻职业公共性渊源与现实困局审析》, 《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27、朱诗意:《微博走向现实的公共领域——以新浪微博为例》,《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2期。
    1、A. Carter and G. Stokes (eds), Democratic Theory Today.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2.
    2、Alan Chong, Foreign Policy in Global Information Space:Actualizing Soft Power,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3、Amy Gutmann, 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the United Kingdo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4、Benson, R. and Neveu(ed),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Cambridge, England:Polity. View all references.
    5、Charles Taylor, The Ethics of Authenticity,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6、Charles Taylor, A Secular Ag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7、Condorcet:Selected Writings, Jean-Antoine-Ni De Caritat Condorcet, ed. Keith Michael Baker, London:Macmillan Pub Co,1976.
    8、Dermot Mor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2000. G. Dines and J. Humez eds,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London:Sage,2002.
    9、Gary Genosko, McLuhan and Baudrillard:The Masters of Implos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
    10、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s of spac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Maria Jolas, New York:The Orion Press,1964.
    11、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Capitalism and Schzophrenia,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7.
    12、H.Arendt. Men in Dark Time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55.
    13、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The MIT press,1992.
    14、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9.
    15、Hannah Arendt, The Life of the Mind, San Diego New York London:W. W. Norton & Company,1978.
    16、Henri Lefebvr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New Jersey:Blackwell,1991.
    17、 Hesselbein, Frances, Ed.; Goldsmith, Marshall, Ed.; Beckhard, Richard, Ed.; Schubert, Richard F. ed. The Community of the Future:The Drucker Foundation Future Series, New York:The Peter Drucker Foundation for Nonprofit Management, 1998.
    18、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 Minnesota: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7.
    19、Johan Lagerkvist, The internet in China:Unlocking and Containing the Public Sphere, Lund:Lunds university,2006.
    20、John Dewey. The Later Works(1925-1953):Volume 2.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Southern Illinios University Press,1984.
    21、K. L. Hacker & J. van Dijk (Eds.), Digital democracy,2000,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2、Marshall McLuhan and Quentin Fiore, 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An Inventory of Effects, Harmondsworth:Penguin,1976.
    23、Mary O'Brien, The Politics of Rep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 1981.
    24、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edited,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25、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lated by Steven Rendall,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26、P. Bourdieu and L.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27、Peter Dahlgren, Media, Citizenship, and Civic Culture, in Mass Media and Society, ed. James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 London:Arnold,2000.
    28、Peter Dahlgren,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Citizenship, democracy and the media, London:Sage,1995.
    29、Peter Dahlgren and Colin Sparks,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London:Routledge,1991.
    30、Price, V, Communication concepts 4: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 CA:Sage, 1992.
    31、Preece, J, On-line Communities:Designing Usability, Supporting Sociabilit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1.
    32、R. Asen & D. C. Brouwer (Eds.). Counterpublics and the state.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
    33、Richard Butsch,Media and Public Sphere, Basingstoke, UK;. New York, USA: Palgrave Macmillan,2009.
    34、Schiller, D, Networking the Global Market System, Cambridge, MA:MIT Press,1999.
    35、Sheila Faria Glaser,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36、Shenk, D, Data smog:Surviving the information glut. NY:Harper Collins,1997.
    37、Slevin, J., The Internet and society. Oxford:Polity Press,2000.
    38、Stephen J. Ball, The RoutledgeFalmer Reader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Falmer,2004.
    39、Terry Flew, New Media:An Introduction, Australia & New Zea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40、Wilhem, A. G,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Changes to political life in cyberspace,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0.
    1、Afife Idil AKIN, Social Movements on the Internet:The Effect and Use of Cyberactivism in Turkish Armenian Reconciliation, Canadian Social Science, Vol.7, No.2,201.
    2、Anthony Ying-Him Fung & Kent D. Kedl, Representative publics,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he Internet:A case study of a degenerated public sphere in a Chinese online community. World Communication,29(4),2000.
    3、Balnaves, Mark; Leaver, Tama; Willson, Michele. Habermas and the Net,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10 Annual Meeting.
    4、Basak Sarigollu, The Possibility of a Transnational Public Sphere & New Cosmopolitanism within the Networked Times:Understanding a Digital Global Utopia:"Avaaz.org" and a Global Media Event:"Freedom Flotilla", Onlin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Technologies, Volume:1-Issue:4-October-2011.
    5、Byoungkwan Lee, M. Lancendorfer & Ki Jung Lee, Agenda-Setting and the Internet:The Intermedia Influence of Internet Bulletin Boards on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2000 General Election in South Korea,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15, No.1, March 2005.
    6、Chow, Pui Ha, Internet Activism, Trans-national Public Sphere and State Activation Apparatus:A case study of Anti-Japanese Protests,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7 Annual Meeting.
    7、Edward Comor,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Global Civil Society:10, Forces, Processes, Prospect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5,No.3.Sep.2001.
    8、Elizabeth M. Delacruz, From Bricks and Mortar to the Public Sphere in Cyberspace:Creating a Culture of Caring on the Digital Global Commons, IJEA Vol. 10 No.5.
    9、Gimmler, A,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Internet. Philosophy& Social Criticism,2001(4)27.
    11、Guobin Yang, How Do Chinese Civic Associations Respond to the Internet? Findings from a Survey, The China Quarterly,189, March 2007.
    12、Jane Mansbrige, Feminism and Democracy, The American Prospect, no,1 (Spring 1990).
    13、Jin, Liwen, Chinese outline BBS sphere:what BBS has brought to China, Massachuset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ster's thesis, April 2009.
    14、John Downey, Natalie Fenton, New Media, Counter Publicity and the Public Sphere, New Media Society2003(5).
    15、Joon Koh and Young-Gul Kim,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8, No.2 (Winter,2003/2004).
    16、Joo-Young Jung, Wan-Ying Lin and Yong-Chan Kim,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 adolescents'u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ir use of other media, New Media Society 2012
    17、Karla Gower, Principles of Publicity and Press Freedom,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Summer 2003.
    18、Koh, Taejin.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09.
    19、Lincoln Dahlberg, Net-public Sphere Research:Beyond the "First Phase", The Public, Vol.11 (2004),1.
    20、Lincoln Dahlberg, The corporate takeover of the online public sphere:A critical examination, with reference to'the New Zealand case', PACIFIC JOURNALISM REVIEW 11 (1)2005.
    21、Lincoln Dahlberg,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discourse:Exploring the prospects of online deliberative forums extending the public spher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01) 4(4).
    22、Lincoln Dahlberg, The Internet as public sphere or culture industry? From pessimism to hope and b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Volume 1 Number 1,2005.
    23、Lincoln Dahlberg, The Interne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ower:Radicalizing the public sphe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 Volume 3 Number 1,2007.
    24、Manuel Castells, The New Public Sphere:Global Civil Society,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Global Governanc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616.Mar.
    25、Mark Granovetter,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Sociological Theory, Volume 1 (1983).
    26、Mary Milliken, Kerri Gibson, Susan O'Donnell, Janice Singer, User-generated Online Video and the Atlantic Canadian Public Sphere:A YouTube Study,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8 Annual Meeting.
    27、Michael Epp. Durable Public Feelings. Canadian Review of American Studies, Volume 41, Number 2,2011.
    28、Michael Warner. Publics and Counterpublics. Public Culture,Volume 14, Number 1, Winter 2002.
    29、Michael Xenos, New Mediated Deliberation:Blog and Pres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8) 13.
    30、Mike Thelwail, David Wilkinson, Sukhvinder Uppal, Data Mining Emotion in Social Network Communication:Gender Differences in MySpa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1).
    31、Myra Marx Ferree, William A. Gamson, Jurgen Gerhards, Dieter Rucht, Four Models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Democracies, Theory and Society, Vol.31, No, 3(JUN.,2002).
    32、Nancy Fraser, What's Critical about Critical Theory? The Case of Habermas and Gender, New German Critique, No.35, Special Issue on Jurgen Habermas (Spring-Summer,1985).
    33、Nancy Fraser, Hanne Marlene Dahl, Pauline Stoltz, Rasmus Willig, Recogni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Capitalist Global Society:An Interview with Nancy Fraser, Acta Sociological, Vol.47, No.4, Recognition, Redistribution, and Justice (Dec.,2004).
    34、Nancy Fraser,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Social Text, No.25/26(1990).
    35、Peter Dahlgren,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spersion and Deliberation, Politicat Communication, (2005)22.
    36、Polletta F, Jasper J M,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ocial movement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1.
    37、Putnam, Robert D, Tuning in, tuning out: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 (1995).
    38、Rob Kling and Ya-ching Lee, AI Teich and Mark S. Frankel, Assessing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Policy Deliberati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pr-Jun99, Vol.15 Issue 2.
    39、Robert G. Tian, Yan Wu, Crafting self identity in a virtual community:Chinese internet users and their political sense for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echnology Journal, Vol.1 Iss:4.
    40、Steffen Albrecht, Information, Whose Voice is Heard in Online Deliberation? A study of Particip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Political Debates on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Society Vol.9, No.1, February 2006.
    41、Wang, Xiuli, Online Public Spheres:How Internet Discussion Forums Promot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Conference Papers-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7.
    42、Weiyu Zhang,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ng Subaltern Public Discourse in China, Javnost-the Public, Vol.13(2006), No.2.
    43、Xavier de Souza Briggs, Doing Democracy Up-Close:Culture, Power, and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ty building,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all 1998, vol.18 no.1.
    44、Zhang, Weiyu(2004). Promoting subaltern public discourses:An online discussion group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offline world. 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4 Annual Meetin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