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与调适中的传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伊斯兰教对于穆斯林来说,是一种信仰,一种文明,一种生活方式或制度,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社会传统。西海固是中国回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教根植于西海固并构成其文化的鲜明特色,其持续不断地时代衍传构筑了西海固回族文化特色的永恒性。追溯西海固回族伊斯兰教的历史,实为一个在本土化中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在全球化和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本文所关注的是,当这个乡土气息浓厚的西海固回族乡村,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中开始由传统向现代,那么作为乡村回族文化“实质性传统”的伊斯兰教,又将作出怎样的反映?如果说,西海固乡村回族伊斯兰教的变迁是不可避免,那么其将如何变迁,变迁的动力是什么,以及这种变迁对于伊斯兰教本身又意味着什么?
     本文借用吕大吉生对宗教要素的“两分法”,将乡村回族伊斯兰教分为内在要素和外在要素,其中以外在要素为变量,来具体观照乡村伊斯兰教的时代变迁。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乡村回族宗教社区的变迁。追溯乡村回族伊斯兰教教派分化和分坊建寺的历史,分析当前其所呈现的类型与特征,以及对宗教社区裂变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思考;二是乡村回族寺坊中的“圣俗权威”的变迁。以乡村回族寺坊中以阿訇和寺管会为例,分析他们在转型期的时代变迁,以及对变迁中权威衰落的时代困境给予思考;三是乡村回族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变迁。分析当前乡村回族经堂教育式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在对新型的伊斯兰文化教育多元类型的观照中,对未来传统经堂教育发展之路进行思考;四是作为信仰个体的宗教实践的变迁。对当前乡村回族穆斯林在主命宗教功修、宗教善举、以及宗教约束力弱化等三个方面的分析,以具体的行为实践,来反观当前西海固乡村回族穆斯林宗教观念的时代变化。
     社会转型期西海固乡村回族伊斯兰教的变迁,呈现出一种裂变与调适并存的事实,实为一种“适应性变迁”,即保持宗教精神层面不变的前提下,在宗教实践层面做出的时代变化。本文认为乡村回族伊斯兰教的良性发展,就要对社会传统衍传形式进行必要的时代“创新”。当前乡村回族伊斯兰教世俗化趋向,既是乡村伊斯兰教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其适应时代发展自觉调适的结果。
As for Muslims, Islam is not only a belief and civilization which represent the institutional values in their ways of living., but also a continuous social tradition. Xihaigu is a region that the population of Huis are concentrated. The religion of Islam has been rooted and continuously spread in the region of Xihaigu, and hence it shaped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of Huis in there. Tracing back to the past, the Islamic history of Huis in Xihaigu could be regarded as a historical procedure of constant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in its way to localization. However,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ing on following issues:Xihaigu-----Being a village with strong sense of Hui culture, and with "Essential tradition" of Islamic value of Huis. What kinds of impacts may these modern concepts have to the traditional ones? Or as it said that, if the change in Islamic culture of Huis in Xihaigu is inevitable, then in what kind of way and with what kind of motivation it is to be changed? And most importantly, What would it means to Islam by means of changing is that way?
     This paper uses Lu Daji's religious theory of "dichotomy" to divide the Islam of rural Huis in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mong these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play the role of variable quantities which are used for 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Islam in rural area. Therefo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 and foremost,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Hui Islamism. Tracing the history of various sects and mosques in Hui Islamism, Analyzing their current distinction of categ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further contemplation on the effects of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s of Islam society. Secondly, the changes of "Authoritative holy secularism" in rural mosques of Huis, and the changes of Imam and chief manager of mosque in that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ime. And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he decline of authority with a historical dilemma. Thirdly, the change in education in mosque.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eclination of education in rural mosque of Hui in a view of new type of Islamic cultural education. Fouth, The changes in practice of individual believers. Analyzing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urrent Hui Muslims in the Lord of Life religion, religious charity, and faith declination. And hence reobserve the change in the concepts of Hui Muslim with concrete methods.
     The religion of Islam among Hui community in rural Xihaigu showing a real coexistence of fission and adjustment during the a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is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change" in religious practice as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age, but it remains somehow unchanged under religious spirit level. While this paper is quite adamant on the point that in order the cultivate the Islam in Hui community in a healthy way, some innovation in social convention must be made. The secular trend in Islam in rural Hui community in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 and it can also been seen as a result of proper adjustment for adopting the charming times.
引文
1 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载于《荒芜英雄路》,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1 (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 何光沪校:《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1 特拉维哈,阿拉伯语,即休息之意。一般是在斋月每日宵礼后增20拜,两拜一礼,四拜一休息。
    2余秋雨:《义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3版,第124页。
    1 (美国)威廉·A·哈维兰著、翟铁鹏等译:《文化人类学》(第10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41页。
    2 Nancy Ammerman: 《Bible Believers》,New York:Rutgers Unvisity,1987:2.
    1 周传斌:《人文地理视野下的西海固》,载于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第379页。
    2 州有口述资料传述,海原清真大寺修建于明朝种宗万历元年(1573),此外海原西关清寺,根据当地文史专家对清真寺保存的具有明显西夏未年至元朝初年风格的龙、马雕刻门墩及其他建筑构件,判断清真寺始建于西夏未年或元代初年,当然这种判断是否真实,确实有待进一步考证。
    1 周传斌:《雪泥鸿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2 杨文炯:《回族的城市化及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一以西北地区的城市回族社区为个案》,载于《同族文化与区域和谐发展论坛论文汇编》,未出版,2007年,第120页。
    1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58-59页。
    1 (美国)彼得·页格尔著,赢师宁译 何光沪校:《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 关里爷著 杨万宝等译:《热什哈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1 杨文笔:《“文化自觉”下的回族作家回族化创作》,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 宋一苇:《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殳研究》,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 海杰:《张承志西海固:在影像里沉沦》,世界博览,2010年第10期。
    1 林希文、卢比·瓦森:《中国相机:哈佛燕京图书馆和匹伯德考古和民族学博物馆里的中国相片》,佛燕京图书馆,哈佛大学,2003年,第301页
    2钱钧华:《西海固漫记》,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1 周传斌:《他山之石——西方学界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 周传斌:《他山之石——西方学界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述评》,的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 周传斌:《他山之石——西方学界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2杜磊(Dru C.Gladney)著.周传斌,马海云译,王建民校:《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四个回族社区的人类学研究》,未出版,第3页。
    3 周传斌:《他山之石——西方学界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述评》,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 马海云,周传斌:《伊斯兰教在西北苏菲社区复兴说质疑——对宁夏纳家户村的再认识》,民族研究,2001年第5期。
    2同上
    3 水镜甘、玛利亚 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史》.三联书店,2002年版,封底。
    4 张再利、马为华:《解构和颠覆:双眼下的中国女性穆斯林群休》,中文伊斯兰学术城,2004年第3期。
    1 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共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2 马海云:《熟悉的陌生人——读—部西北穆斯林史》,回族研究,2000年第4期。
    1 A·L·克罗伯、C·克拉克洪:《文化:各种概念和定义的评述》,皮博迪溥物馆沦丛,第47卷,第1号,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年。
    2 彼得·贝洛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1 (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页。
    1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2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3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4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
    5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0页。
    1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 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3 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61—162页。
    4 达伦多夫:《走出乌托邦,社会学分析的重新去向》,载科塞等编《社会学理论读物》,(纽约,1964年),第225页。
    5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纽约,1964年),第72页。
    6 同上,第8页。
    7 同上,第72页。
    1 (美)斯特伦著 金泽 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译者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美)斯特伦著 金泽 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译者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 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 金宜久:《对伊斯兰教的几点认识》,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2 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3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355页。
    4 基辛:《文化·社会·个人》,辽宁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6页。
    1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1 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 陈波:《传统中国与现代化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3 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4 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一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1 固原地区地方志编委会:《固原地区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2 海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原县志(1991-2008)》,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4页。
    3 《民国海原县文献调查》,载于刘华编校:《明清民国海原史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1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2 马宗保主编:《分期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 周传斌:《回族文化的源与流》,回族研究,2003年第3期。
    1 宁夏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第六次全国人口著查资料提要》,内部资料,2011年8月版,第185页
    1 (清)朱亨衍总纂 刘华点校:《乾隆盐茶厅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1 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炎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1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序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 叶舒宪的这方面著作和论文主要有:《千面女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以猫头鹰象征的跨文化解读为例》,《文学评论)2006年5期;《牛角西王母形象的比较神话学解释》,《民族艺术)2008年第3期:《二里头铜牌与夏代神话研究》,《民族艺术)2008年第4期,等等。
    3 笔者在海原县李旺镇和海城镇王井村拱北田野访谈资料,2011年。
    4 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副编》,卷3中记载:“其散处碛西者,皆服属于蒙古”。
    1 马士年:《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传播路线与传播情况》,载于《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乌鲁木齐,1986年)材料》,《黑城出土文书》,科学出版社,1991年。
    2 金光耀:《东干是东突厥之后吗?》.载《新疆日报》周刊一卷四甘期,1949年7月16日。
    3 马继祖:《固原地区回民源流考查记》,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第135页。
    4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5《元史》卷60.
    6 (明)杨经纂辑(明)、刘敏宽纂次,牛达生、牛春生校勘:《万历固原州志》上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1 也有学者提出反证,认为这一事件的确切性值得怀疑,如王宗维《元朝安西王及其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2 马继祖:《固原地区回民源流考查记》,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第138页。
    3 马强、杨桂萍:《宗教社区的联合与分离——宁夏韦州哈乙寺组织的民族志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4 根据《回族美术史稿》记载,固原二十里铺拱北大致修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乾隆十九年(1754)扩建,曾立碑记事,名曰《回教先仙碑》,其中并未交代扩建者的真实姓名,只称其为“回教公”。碑文中记述:“先仙不传其名,康熙中,先人每见有在山讽(诵,笔者注)经者.近而视之杳无踪迹。后有西域老叟至此,曰此山有先仙遗塚,吾教宜礼奉焉。启土视之,得墓志一方,泐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
    1 《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海原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5页
    2 周彦奎、周治海:《海原县回族来源简史》,政协海原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都烟云》(海原文献资料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133页。
    3 《西吉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吉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1 《同心县志》编纂委员会:《同心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4页。
    2 李仁:《韦州回族社区之调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衬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3 《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海原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5页。
    4 同上,第996贞。
    5 根据杨少清主编的《五丰台杨氏宗谱》(内部资料,2009年中记述,当地杨氏高祖曾在北京羊市角头定居经商。后来从北电迁至云南昆明的杨树巷居住,有兄弟三人因抗交赋税而被官府流放到宁夏固原黑城广附近的科家寨(现科家庄子)安家落户。后三人更名换姓,杨老大改姓利,在科家寨娶妻定居:杨老改姓马,在科家寨子10公里的马家湾子落居:杨老三没有改姓,来到羊圈堡定居,生有三子,长子在羊圈堡,儿子在附近的杨家山庄落居,三子来到王团乡胡麻旗落居。
    6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1 (清)杨金庚总纂 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2 周彦奎、周治海:《海原县回族来源简史》,政协海原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都烟云》、(海原文献资料第1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133页。
    1 同上, 第17页。
    2 同上,第18页。
    3《西吉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吉县志》,宁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7页。
    4(清)杨金庚总纂 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5 马宗保:《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6 丁万录:《民国时期的西海固回族社会状况》,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1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2 张承志:《荒芜英雄路》,中信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242页、
    1 关于鲜门属于嘎德忍耶,还是虎夫耶,有不同的说法,马通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中说法,将鲜门归于嘎德忍耶,本文尊重鲜门内部的自我认知,从《伊斯兰教虎夫耶鲜门史略概述》一书可以看出,鲜门内部自视为虎夫耶。因此,本文将鲜门归为虎夫耶门宦
    2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3 马军:《沉默的J力史》,蓝月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24页
    1 本表制作主要参考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和丁克家等:《两世吉庆》(2000年,未出版),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虎夫耶洪门第三辈仃康城太爷和黑龙江太爷两人.因为黑龙江太爷曾经一度也将教权传给肃州韩老太爷; 二是本图在绘制中以周兆仁等此辈为止,主要考虑到篇幅问题,并不意味着虎夫耶洪门传承就已中断。
    1 《西吉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吉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7页。
    1 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2陈育宁主编:《宁夏通史(近现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页。
    3 马福龙:《马福龙阿訇自述》,香港基石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3页
    1 拜学英编著:《泾源回族史略》,黄河出版传媒集团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58页。
    1 《同心县志》编纂委员会:《同心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页。
    1 马宗保:《西海固伊斯兰教现状调查与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1《西吉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吉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此外马通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中也记有:“宁夏西吉有近百户”
    1 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
    2 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l01页
    1 A.M.坎特罗主编:《日出日落:向工业废弃的神话发起挑战》,纽约:John wiley& sons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3—68页。
    2 格雷姆·汤普森:《导论:给全球化定位》,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年第2期。
    3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London, Sage Publica2tions.p 1.
    4 (加拿大)埃里克·麦克卢汉等:《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
    1 张强:《“全球社会”视域中的宗教变迁——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大问题”》,世界宗教义化,2010年第6期。
    2同上。
    1 朱晓明:《宗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第2006年版.第100-101
    2 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3 于歌:《现代化的本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4 徐祖荣:《社会转型对宗教的影响与宗教的适应》,中国民族报,2011年01月18日。
    1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2(美)埃里希·佛洛姆著,贾辉军译:《精神分析与宗教》,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 张承志:《访谈东源上》,载于《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2 李守经、邱馨主编:《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际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3 许继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7页。
    4 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页。
    1 同上,第51页。
    2 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564页。
    1 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1 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68页。
    2 曾传辉:《大众传播与宗教变迁》,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年第4期。
    1 杨文笔、马泽梅:《回族穆斯林尔曼里文化解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2刘靖华、东方晓:《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8页
    3 陈永革:《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 冯增烈:《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碑叙”》,中国穆斯林,1981年第2期。
    1 佚名:《宁夏的气候地形特征》http://baiduzx.blog.163.com/blog/statie,2011-12-13。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但也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了西海固伊斯兰教发展的窘境。
    2金宜久:《对伊斯兰教的几点认识》,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 张承志:《防谈东源上》,载于《聋子的耳朵》,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1 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2 也有学者从社区内部教派门宦格局和归属划分乡村回族寺坊,将西海固回族寺坊社区大致氛围两类:单一教派社区和多数教派混合社区。周传斌:《西海伊斯兰教的宗教群体和宗教组织》.载于《雪泥鸿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及》,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
    1 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90页。
    2 同上,菜189页。
    1 《甘肃海原、固原等县同民历次变乱真相》,载于刘华编校:《明清民国海原史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2 《宁夏同心韦州清真教述圣公碑记(康熙三十四年—1705年)》,载于余振贵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6页。
    1 马平:《当代西北地区伊斯兰教新兴教派门宦问题探析》.《回族研究》,2005年第4期。
    2 白寿彝:《西北回教谭》,载于李兴华、冯今源主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汇编》0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55页。
    。民族问题研究会:《回族的发展过程中的回教》,载于李兴华、冯今源主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汇编》(上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12页。
    4 同上,第748页。
    5 同上,第749页。
    1 (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2 《甘肃海原、固原等县同民历次变乱真相》,载于刘华编校:《明清民国海原史料汇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200页。
    3 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7页。
    4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1 张承志:《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1 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 (清)杨金庚总纂 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1 余贵孝:《固原回族研究》,内部资料,1997年版,第133页。
    2同心县志编纂委员会:《同心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7页。
    1 “果园十条”:①不要聚众念《古兰经》,只能一人念众人听:②不高声赞圣:③不多做都哇;④不探望拱北;⑤不聚众念讨白;⑥不纪念亡人的日子;⑦不用《古兰经》来转“伊斯噶推”;⑧不干“怠图卧尔’的“尔曼里”:⑨对“侯坤”要用手端;⑩尔曼里要自己干,别人带干不行;《古兰经》要自己念,别人念不行。从“果园十条”中可以石出,由于伊赫瓦尼秉承着“遵经革俗”的理念,他以伊斯兰教的经典规范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彻底回归到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和先知时代,以祛除回族穆斯林的中华俗性来净化伊斯兰教,维护伊斯兰的纯正性。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第2版).第355页。
    2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页.
    1 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2 同上,第63页。
    1 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周瑞海主编:《宁夏回族自治史略》,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138页。
    3 伊斯玛仪·拜学英:《拜家村今昔》,内部资料,2005年版,第61页。
    4 拜学英编著:《泾源回族史略》,黄河出版传媒集团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1 周瑞海主编:《宁夏回族自治史略》,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2 《同心县志》编纂委员会:《同心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1 程元恒,严振书:《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及其阶段性的认识》,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2 刘伟主编:《固原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1 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1 于舒心:《六盘山下有人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204页。
    1 马强、杨桂萍:《宗教社区的联介与分离——宁夏韦州哈乙寺组织的民族志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2 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3 丁明俊:《马福祥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4 马强、杨桂萍:《宗教社区的联合与分离——宁夏韦州哈乙寺组织的民族志酬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1 笔者在新湾村与MZD的访谈资料,2011年。
    2 原州区三营镇镇志编写小组编:《原州区三营镇简志》.内部资料.2006年版,第159页。
    3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1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1 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页。
    2 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1 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1 “乌玛”或“稳麦”,是伊斯兰教兴起之后,穆罕默德在打破阿拉伯人以血缘、家族、肤色、地域等人群整合要素的过程中,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号召下,建立的信仰共同体。
    2 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1 王铭铭:《王铭铭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1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2 埋体,阿拉伯语,汉语意为“亡人”或“死者”。
    1 引自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贞。
    2 (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尚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7—246页。
    3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4 (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7—246页。
    5 印度裔美籍学者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1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在研究中国华北农村社会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理解晚晴中华帝国政权、绅士以及其他社会各阶层相甘关关系的一种理论范式。社赞奇所理解的文化网络是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力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它包括在宗族、市场等方面而形成的等级组织或巢状组织类型。这些组织既有以地域为基础的有强制义务的团体(如某些庙会),又有自愿组成的联合体(如水会和商会),还包括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如血缘关系.庇护人与被庇护人、传教者与信徒等文系 文化网络是地方社会力量获取权威与利益的源泉,也是权威得以存在于运行的基础。
    1 也有人将阿訇理解为“神授魅力型权威“,笔者认为有些不妥,阿訇作为掌握宗教神圣资源者教民尊重阿訇并不是阿訇拥有神授魅力的特性,只是其掌握着宗教神圣资源的解释权,这种获取既是真主的前定,也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才获得人们对宗教知识者的尊重,从这一点来说,阿訇的权威性来自于人人可以而为之的学习,门宦内部的老人家其神圣的魅力则来直接自于真主的赋予。
    2 《左宗棠全集·奏折五》,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58页。
    3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缟委会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1 马强 杨桂萍:《宗教社区的联合与分离——宁夏韦州哈乙寺组织的民族志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1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49页。
    1 格恩、米尔斯编:《韦伯社会学义选》,第186-187页
    2 黄登武:《中国经堂教育与陕学阿訇》,内部资料,2006年6月,第547页。
    3 此数据主要来源于《固原市志》(2009年)、海原县宗教局(2010年)、同心县宗教局(2010年)、红寺堡开发区宗教局(2010年)提供的相关数据的统汁,其中固原市的清真寺阿訇的统计于没有最新的数据我们采用了2006年的统计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免有遗漏的清真寺阿訇的统计。
    1 《红寺堡开发区清真寺青年教职人员培养教育情况的汇报》,内部资料,2009年7月21日。
    2 《红寺堡开发区清真寺青年教职人员培养教育情况的汇报》,内部资料,2009年7月21日。
    1 宁夏伊斯兰教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大事记(1959-2009)》,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25-34页。
    2 同上,第85页。
    1 马宝贵:《关于阿訇供给问题的思考》,伊斯兰之星网,2011年。
    2海正忠:《宁夏山区农村清页寺:以原州区开城镇柯庄村为例》,http://sailimu-haizz.blog.163.com/blog 2011-05-05.
    1 w·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物出版社 1986年版.第166页。
    2 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夏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 《清穆宗实录》卷25,中华书局,1987年版。
    4 武沐:《清代河州穆斯林乡约制度考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 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
    2(法)雷蒙·阿隆著、葛智强等译:《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页。
    3马宗保:《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1 杨桂萍主编:《回族伊斯兰教与西部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宁夏吴忠市为研究个案》,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1 马强:《乡镇同族宗教社区自我管理机制与社区和谐———宁夏同心县豫海、韦州两镇田野调查》,回族文化与区域和谐发展论坛论文汇编,2007年,第262页。
    1 马平:《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寺院经济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2瓦克夫,阿拉伯语wakf的音译,意为“宗教公产”。清真寺的“瓦克夫”收入,主要是出租房屋、租赁土地等。清真寺所掌握的土地、房屋主要靠鳏寡孤独者去世后的捐赠以及因某种原因逃难不归或被杀者,遗留下来的房屋与土地。
    3“海迪耶”(Al-hadiyyah)中国伊斯兰教用语,阿拉们语音译,原意为“礼物”、“赠品”和“馈赠”等。中国穆斯林将该词引申并赋予宗教的含义,把自愿向清真寺、拱北、道堂及阿訇、满拉馈赠的财物、礼品等称为“出散海迪耶”,以示善举。此外,在埋葬亡人时向贫困者施散钱物.也称为“海迪耶”。
    4“菲图尔”,伊斯兰教法规定在开斋节施舍的财物,亦称“菲图尔乜贴”。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开斋施舍,系穆斯林男女老幼在开斋节会礼前设散的—种欢度节日的施舍。按《伟嘎耶教法经解》规定:每人施舍小麦二升半。由于阿拉伯各国容量单位不一,施舍标准不一。中国各地区实行标准也小同,有的是小麦二升平,有的是小麦二斤四两,或大麦四近八两。一般都是折合成现金施舍,需要直接施舍给贫困者。中共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为“开斋捐”或“菲图尔钱”,有的地方也交清真寺作宗教基金用。引自中国伊斯兰教大百科编委会编:《中国伊斯兰教大百科》,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页。
    1 王铭铭:《社区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2-102页。
    2赵旭东:《公平与权力——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1 王铭铭:《社区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2 侯钧生等:《典型民族宗教村落社区权威变迁解析》,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1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4页。
    2 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3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春与社会之间的第本领域》,载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4 翟华:《国家与社会之间:现阶段村委会的定位———对苏北某村委会的分析》,http:www.studa.net.
    1 侯钧生等:《典型民族宗教村落社区权威变迁解析》,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 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 陈育国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7页.
    1 海俊亮:《适于加强阿訇队伍建设的思考》,第19届中国回族学会论文集,未出版,2010年,第173页。
    2 马宝贵:《关于阿訇供给问题的思考》,伊斯兰之星网,2011年。
    1 (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 陈育国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6页。
    1 马燕坤:《异质中的统一:社全化过程中宗教职业者多重角色的生产——以鲁甸回族阿訇为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 笔者与西吉县单家集北大寺的访谈资料,2011年。
    1 洪长有 王德才主编:《伊斯兰教协会工作慨念*,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7页
    2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编:《卧尔兹演讲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 马强、杨黎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中国民族报,2010年8月3日,第006版。
    1 杨学林:《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7页。
    2 黄爱学:《论民间调解与人民调解制度的调适——以宁夏回族民间调解为视角》,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 (清)赵灿著,杨永昌 马继祖标注:《经学系传谱》,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28页。
    2 同上,第2页。
    3 (清)赵灿著,杨永昌 马祖标注:《经学系传谱》,青海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28页。
    4 关于当年从胡登洲阿訇的海太师具体指为何人?由于历史久远,却难考究。赵灿的《经学系传谱》中给出两种答案,一足海先生为海文轩之父亲,二是指南文轩。“或云:从胡太师之学者,即义轩先生也!蕴善先生亦误闻耶!年远难考.以俟知音。”李兴华《韦伊斯兰教研究》(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一文中,通过对海太师墓碑记的阿文部分的考证,认为海太师即海文轩受教于哈吉胡太师帐下,这就是说海文轩足胡太师的嫡传弟子。这样,就很可能海氏父于都是胡登洲的一传弟子。他们父子作为胡登洲的同乡,先后或同叫受教于胡登洲,完全是可以说得通的。另有《中国经堂教育和陕学阿訇》(内部资料)一书中将 海文料视为胡太师的二传弟子。海文引阿訇(约1570——1660),系海大师之子,咸阳渭城人。大明万历17年即公元1589年,随其父海大师离家西上同心的韦州城落户,跟随父亲习内各地学子皆慕名韦州城求学,困其尔林博大精深,其德教在西北影响极大,有“通天彻地海文轩”之称。
    1 余振贵,雷晓静主编:《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6页。
    2 李兴华:《同心伊斯兰教研究》,《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
    1 (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2 王建平编著:《中国陕甘宁伊斯兰文化老照片——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考察纪实》,上海辞书出版社,20l0年版,第129页。
    1 同上,第119页。
    2 同上,第126页。
    3 同上,第136页。
    4 同上,第142—143页。
    5 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6 黄登成:《陕学阿訇与经堂教育》,内部资料,第575-577页。
    1 丁明俊:《论马福祥在现代回族文比教育史上的地位》,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
    2 丁明俊:《马福祥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1页
    1 金绪尧:《宁夏同心城穆民概况》,载《月华》第5卷第21期,1933年8月25日。
    2 原州区三营镇志编写小组:《原州区三营镇简志》,内部资料,2006年
    3 虎隆、杨文炯:《博治开新宏正道重教兴学炳汗青——纪念虎篙山诞辰120周年》,回族研究,2000年第3期。
    4 丁国勇:《回民女子教育的兴办与发展》,回族研究,1992年第2期。
    5 刘华主编:《海原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0页。
    6 吴建伟:《中国清真寺纵览》,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449页。
    1 固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固原市志(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5页。
    2 吴建伟:《中国清真寺纵览》,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449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同心县回族卷》,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1 (美国)杜磊(Dru.C Gladnev)著,周传斌等译:《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四个回族社区的人学研究》未出版,第34页
    1 余振贵,雷晓静:《中国回族金石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6页。
    2 “海乙·麦斯治德”(Hayv Masjid),按照《新编阳拉伯语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海乙”有生活区、居民区的意思,“麦斯治德”可以译为“清真寺”,所以“海乙.麦斯治德”应汉译“社区清真寺”。
    1“小尔锦”,又称“小经”,在回族经堂教育的历史上,回族宗教人士自己创造的一种流通与经堂内部的用阿拉伯字母拼记经堂语、汉语的表音文字。
    2 于士仁:《二十世纪河州经堂教育的两次重大突破》,载于《第二届回族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页。
    1 满拉”,波斯语,阿拉伯语为“海力凡”,是对经堂教育中学的称谓。
    1 (美)埃里希·佛洛姆著,贾辉军译:《精神分析与宗教》,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 千里:《陌生西海固》,关注,2010年,第1—2期合刊。
    1 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禹页》半月刊,第七卷第四期。
    2 (清)赵灿著,杨永昌 马继祖标注:《经学系传谱》,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108页
    1 赵振武:《三十年来中国回教文化概论》,载白寿彝主编:《中国回回回族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37页。
    1 海正忠:《宁夏山区农村清真寺:以原州区开城镇柯庄村为例》.http://sailimu-haizz.blog.163.com/blog 2011-05-05.
    1 杨桂萍主编:《都市化进程中的回族伊斯兰教——以宁夏吴忠市委研究个案》,回族文化与区域和谐发展论坛论文汇编,2007年,第251页
    2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1 康健:《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冲突》.理论前沿,2000年第2期。
    2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1 (清)赵灿著,杨永昌、马继祖标注:《经学系传谱》,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1 杨文笔:《宁南山区伊斯兰教文化教育调查与研究——以韦州镇为例》,载于《伊斯兰文化》(第3辑),甘肃人民出版社,!011年8月版,第172-173页。
    1 “阿格里”,阿语译为“理性”、“理智”,在宁夏南部山区一般意为头脑聪明、好使。在穆斯林看来,一个人的”阿格里”的好与坏都是真主赋予的。
    1 马强:《曼丹叶合:诗意的宣泄,大美的赞文》,中国民族报,2012-2-14。
    1 马强:《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 马强:《都市化进程中的清真女寺和女学》,回族研究,2011年第2期。
    2 水镜君,玛利来·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57页。
    3 同上,第139-140页。
    1 顾颉刚:《回教的文化运动》,月华,第9卷.
    2 韦州老坟寺中阿学校整理:《韦州回族》,内部资料,1997年.
    3 马廷贤:《践行信仰 奉献人生——追忆同心县韦州镇女学创始人马步云》,宁夏穆斯林,2007年第4期
    1 钱钧华:《西海固漫记》,宁夏出版传媒集团 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7页。
    1 西吉县马莲乡马其沟村清真寺访谈资料,2010年。
    2 水镜君、玛丽亚·雅绍克著:《中国清真女寺史》,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3 钱钧华:《西海固漫记》,宁夏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
    1 马强:《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年第4期。
    1 杨文炯:《女学:经堂教育的拓展与文化传承角色的位移》,回族研究,2002年第2期。
    2 马强:《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年第1期,
    1 (美国)杜磊(Dru.C.Gladnev)著,周传斌等译:《中国人的族群认同——四个回族社区的人学研究》(未出版),第49页。
    2 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3 陈其斌,杨文炯:《西宁市城东区回族教育发展现状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1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89贝
    2 同上,第89页。
    3 (美)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著,王建平译:《伊斯兰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4 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1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2(明)王岱舆著,于振贵点校:《正教真诠 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
    3 《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1页。
    1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1 (美)萨义德·侯赛因·纳速尔著,王建平译:《伊斯兰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1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3 谢赫·穆罕默德·哈比卜·尔利木 译注:《伟嘎耶教法经简注》,中国伊斯兰圣传真道(www.chinasufi.cn),第1页。
    4 同上,第141页。
    1 金绪尧:《宁夏同心城穆民概况》,载《月华》第5卷第24期,1933年8月25日。
    2笔者在海原县红岸村与村民MDK的访谈资料,2011年。
    1 斯蒂芬·亨特(Stehen Hunt)著,王修晓 林宏译、黄剑波 张华译校:《宗教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1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1 杨文毛、马泽梅:《回族穆斯林尔曼里文化解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2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3 杨文毛、马泽梅:《回族穆斯林尔曼里文化解析》,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1 (明)王岱舆著,于振贵点校:《正教真诠 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1 拜提:是阿拉伯语(Bayt)的音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房子”、“家”、“住宅”:另一层指诗歌的一句,可以引申为穆斯林的赞歌或赞词,西海固回族所谓的念拜提是指后一种含义。
    1 (埃及)穆斯塔法·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宝(安、买买提·赛来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一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62-63页。
    1 笔者在海原县红岸村与村民WGL的访谈资料,2012年。
    2 笔者在海原县红岸村与村民WGL的访谈资料,2012年。
    3 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竹玛提研究》,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1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1 同上,第188页。
    1 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2 马注著,余振贵际点:《清真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4页.
    3 刘三杰:《清真教说》,刘智著,冯增烈标点:《天方至圣实录》,中国伊斯兰教协会,1984年,第369页.
    4 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5 周学忠,杨文笔:《朝觐:穆斯林的一个“过渡礼仪”》,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1 同上。
    2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3 杨文笔:《试论回族穆斯林的“接哈吉”仪式》,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4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1 以上资料由同心县宗教局提供
    2 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页。
    1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2 阿伊明:《关于改进、加强中国穆斯林朝勤工作的意见(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一日)》,中国穆斯林,1995年第1期。
    1 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果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2同上,第95页。
    1 阿伊明:《关于改进、加强中国穆斯林朝勤工作的意见(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一日)》,中国穆斯林,1995年第1期。
    1 浮萍聚:《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现状》,http://club.kdaet.net,2012-6-4。
    2 渗渗泉:《民生:何以缓解中国穆斯林“朝觐难”?》,(?)http://www.2muslim.com。
    3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4 本文所引《古兰经》均出自马坚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括号中数字为章、节。
    1 乜贴,阿拉伯语,汉语意为“心愿”或“意图”,如举乜贴,本文中乜贴是指回族穆斯林尔曼里场合中施散的财物。
    1 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人民文学,1998年第5期
    1 (英)斯蒂芬·亨持、王晓修等译:《宗教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2 (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等译:《文化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3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1 基辛:《文化·社会·个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2(美)杨庆堃著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1 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1 (德)卢曼著,刘铎译:《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O03年版,第12页。
    1 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509页。
    1 同上,第509页。
    2 杨文炯:《回族的城市化及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以西北地区的城市回族社区为个案》,载于《回族文化与区域和谐发展论坛论文汇编》,2007年:第120页
    3 陈明侠:《关于民族间通婚问题的探索》,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方素梅:《细说族际婚》,民族团结,1995年第12期
    4 杨志娟:《宁夏城市回族通婚现状调查研究——以银川、吴忠、灵武为例》,回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 钱钧华:《西海固漫记》,宁夏出版传媒集团 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 169页
    2 笔者与红岸村村民YWF的访谈资料,2011年.
    1 马宗保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2同上,第141页。
    3 笔者与红岸村村民MDG田野调查资料,2011年。
    1 马少芳:《伊斯兰教严禁吸毒贩毒》,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卧尔兹演讲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1 《同心县会安局连破两起贩毒案件》,来自于同心县政府网站,2011年2月5日。
    2 《红寺堡警方连破两越特大贩毒案》,宁夏公安厅网站,2011年7月21日。
    3 张西:《中国四部禁毒调查报告:见证毒魔对生命的戕害》,工人日报网站,2005年6月20日。
    1 (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 陈育国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浙汀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页。
    2同上,第224页。
    1 (美)爱德华·希尔断著.傅铿 吕乐译:《论传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304页。
    1 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158页。
    2杨文炯:《互功、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页。
    3 《伊斯兰教——社会变革》,载于《复兴伊斯兰教之呐喊》,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 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 (英国)E·霍布斯鲍姆、T·兰格著,顾航译:《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 同上,第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1 周传斌:《雪泥鸿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2引自龚锐:《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3 引自彼得·伯格:《神圣的华盖》(1969年),《异教徒的责任》(1980年),第125页。
    Cox. H. Secular Citv. New York: the Macmillanpany,1965. p. 1
    2 (德)卢曼(Niklas Luhmann),刘锋等译:《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斯蒂芬·亨特Slehen Hunt)著,王修晓林宏译、黄剑波张华译校:《宗教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4 陈永革:《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1912-1949)》,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 周传斌:《后现代视野中的阿拉伯—伊斯兰传统》,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7期。
    2 同上
    3 周利敏:《“社会镶嵌”:变迁社会中宗教行为分析的新视角》,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 马强、杨黎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中国民族报,2010年8月3日,第006版。
    [1]Raphael Israeli, Muslims in China:A Study in Cultural Confrontation, London:Curzon Press,1979. p.3/"Introduction"
    [2]Familiar Stran-ger s:A Histor 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 on Press,1997.
    [3]Dru C.Gladney.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 Orlando:Hardcourt Brace& Company,1998.
    [1](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何光沪校.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英)爱德华·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美)威廉·A·哈维兰著、翟铁鹏等译.文化人类学(第10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结构(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7](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一国家与暴力[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8](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9](英)埃德蒙·R·利奇著,杨春宇等译.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10](英)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褚建芳等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的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1](英)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美)保罗·拉比诺著.高丙中,康敏译.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1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英)斯蒂芬·亨特、工晓修等译.宗教与日常生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15](德)格奥尔格·西美尔著、曹卫东译.宗教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德)卢曼著,刘峰等译.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美)大卫雷格里芬著、孙慕天译.后现代宗教[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18](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德)托马斯·卢克曼著,覃方明译.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英)E·霍布斯鲍姆T·兰杰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年.
    [21](美)斯特伦著,金泽何其敏译.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2](美)杨庆垫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3]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24]陈波.传统中国与现代化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三联书店.1988年.
    [26]阮炜.文明的表现——对人类5000年文明的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8]费孝通.费孝通选集·乡土本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29]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三联书店.1997年.
    [3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2]孙尚扬.宗教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4]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5]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7]卓新平.宗教理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38]李向平.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学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李向平.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40]龚锐.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1]张志刚.宗教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3]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44]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5]朱晓明.宗教若干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46]于歌.现代化的本质[M].南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47]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8]龚学增.社会主义与宗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49]: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50]达浦生.伊斯兰六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51]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52]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化与现代社会[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年.
    [53]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
    [54]周传斌.雪泥鸿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55]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56]马平.人类学视野中的回族社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57]纳麒.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云南回族历史·文化·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58]杨桂萍主编.西部伊斯兰教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宁夏吴忠市为个案[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59]勉维霖主编.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60]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61]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
    [62]刘伟主编.固原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63]马宗保主编.伊斯兰教在西海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54]马宗保.回族聚居村镇调查研究:单家集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65]罗惠翾.伊斯兰教社会功能研究——以几个穆斯林社区的对比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67]张建芳.宁夏吴忠市宗教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68]杨桂萍.伊斯兰教与西部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69]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70]徐兴亚.西海固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71]薛正昌.固原历史与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72]良警宇.牛街:—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74]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75]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76]周传斌.雪泥鸿爪——回族历史与文化学术论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77]白友涛等.熟悉的陌生人——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
    [78]白友涛.盘根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9]水镜君、玛利亚·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史(中文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80]达浦生.伊斯兰六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81]张承志.文明的入门:张承志学术散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
    [82]高占福.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年.
    [83]王平.临夏八坊:一个传统与现代回族社区的建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1]张强.“全球社会”视域中的宗教变迁——宗教社会学研究中的“大问题”[J].世界宗教文化,2010(6).
    [2]陈村富.世俗化、反世俗化与“消解世俗化”——评伯格的宗教复兴与政治伦理[J].浙江学刊,2001(2)
    [3]刘精忠.伊斯兰人权观与世俗化略论[J].西亚非洲(双月刊),2003(1).
    [4]高师宁.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N].中国民族报,2008-11-15.
    [6]曾传辉.论大众传播与宗教变迁[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4)
    [7]包蕾萍.亚洲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变迁与对话[J].宗教学研究,2007(3)
    [8]叶洵灶.伴随着社会革命的宗教变迁——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的社会革命为何要以宗教革命形式出现[J].浙江师大学报.1991(8).
    [9]秦裕华.新疆维吾尔族宗教变迁与其生活价值取向关系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10]赵文祠、夏昌奇.当代台湾社会的宗教变迁[J].中国民族报.2009(6).
    [11]陈彬.宗教权威视角下的宗教组织变迁——对湘北某基督教堂的个案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0(3).
    [12]宫哲兵.现代宗教人类学的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9).
    [13]王志捷.概论宗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J].宗教与民族(第6辑)2009(8)
    [14]赵婕.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以山西省太原市L村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1(9).
    [15]江新兴、石小娟.社会转型震荡期农村宗教信仰变迁——以冀中地区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6]杨新生、贾维萍.农村宗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3).
    [17]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
    [18]叶小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关系—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中国宗教,2006(8)
    [19]李维建.应注重精神层面的开发一一西部大开发中的伊斯兰教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
    [20]涂勇.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宗教工作的思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4(4).
    [21]高师宁等.宗教的现代价值与社会意义[J].中国宗教,2003(5).
    [22]高新才、马文龙.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9(4).
    [23]杨文炯.Jamaat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调查为个案[J].回族研究,2001(2).
    [24]马惠萍.回族教育的当代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4(2)
    [25]马强.20世纪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历史反思[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6]喇秉德.关于回族文化教育的再思考[J].回族研究,1998(1)
    [27]陆志东、陈凤林.对宁夏伊斯兰教职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和建议[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28]马平.当代西北地区伊斯兰教新兴教派门宦问题探析[J].回族研究,2005(4)
    [29]马宗保.宗教社会学视野中的门宦[J].宁夏社科科学,2006(1)
    [30]马宗保.西海固伊斯兰教现状调查与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3(2).
    [31]骆桂华.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女性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2]汲喆.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J].社会学研究,2008(4).
    [33]马明良.回族经堂教育之得失及其出路[J].回族研究,1998(4)
    [34]马燕.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的当代变迁[J].回族研究,2006(3)
    [35]王平.对中国经堂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思考和展望[J].世界宗教研究,2007(1)
    [36]王平.试论伊斯兰经堂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一一甘肃省临夏市经堂教育的田野与思考[J].世界宗教研究,2007(4)
    [37]海俊亮.探寻经堂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之路—兼谈全面提高伊斯兰教界的整体素质[J].中国穆斯林,2008(3)
    [38]张学强.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回族经堂教育:回族经堂教育与阿拉伯伊斯兰教育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39]丁宏.析回族经堂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2(1).
    [40]王永亮.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J].回族研究,1993(1).
    [41]马强.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田野调查及思考[J].回族研究,2003(4)
    [42]周传斌、杨文笔.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宗教适应机制探讨----以中国都市回族伊斯兰教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8(2)
    [1]吴建华.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以宁夏同心县为个案[M].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丁克家.城市化进程中的西北伊斯兰教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张嵘.传统、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1949年前)回族文化变迁研究[M].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4]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以G县为例[M].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清)朱知亨总纂刘华点校.乾隆盐茶厅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3]刘华编校.明清民国海原史料汇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同心县志》编纂委员会.同心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泾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泾源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6]《彭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彭阳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7]《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隆德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8]《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海原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9]《西吉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吉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红寺堡开发区志》编纂委员会.红寺堡开发区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固原市志》编纂委员会.固原市志(上、中、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原州区志》编纂委员会,原州区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