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的力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表现藏民族、藏区、藏文化的油画创作以超越了题材范畴的文化力量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美学追求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区题材油画的创作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现代中国美术创作发展的真实历程,而藏区题材油画创作所表现出的雄阔之美、恢弘之气以及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一扫中国美术创作中日渐萎靡的文人话语和闭门造车的创作方式,成为新中国美术反思与进步的重要实践。
     藏区题材油画创作直面中国美术发展的真实需求,用刚健有力的精神追求充实了中国美术转型时期所欠缺的精神内涵,提升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精神力度,并且用丰富的创作成果演绎出了具有纯正中国之美的油画语言,成为油画艺术中国气派的重要体现。
     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藏区题材油画创作的主流始终以人的精神面貌与时代特征作为关注点,表现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对民族审美精神的崇尚、对艺术创作真善美的追求,不仅客观的反映了藏区社会和藏族人民精神风貌的变迁,也成为新中国社会进步和民族进步的真实写照。
The artistic oil-painting creation of the Tibetan people, area and culture is anoutstanding kind of culture force beyond the categories of subject in modern arthistory of China. With i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ursuit, it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t-creations in China.
     The creation-history of the Tibetan theme reflects the realcreation-experience of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China. Meanwhile, not only hadthe magnificent beauty and the greatness it had shown delighted up the trend to ahigher level, but also the spirit of exploring and braveness the painters shown hadgreatly improved the means to create. Such experience has been consulted to thepromotion of the art in China.
     The oil-painting creation of the Tibetan theme has not only met the real needsof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but also embodied the connotation which was in thegreat lack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ese art. What’s more, it enhancedspiritual level of modern Chinese art. Since the fruitful achievements had perfectlydeduced the pure painting language in Chinese style, it becomes an essentialoil-painting manifestation with the identity of China.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epoch, the mainstream of the oil-painting creation inTibet have been focusing on the mental condition and the features of human all thetime. It expressed the recogni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being a pluralistic unit which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It advocated the aesthetic of nation and thepursuit of three principles: the truth, the good and the beauty as well. Byobjectively reflected the changes of the Tibetan society as well as the Tibetanpeople, it become a mirror which imaged the promotion socially and nationally ofChina, too.
引文
1参阅《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理论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美术》2001年第10期。
    2引自中国美术家协会网http://www.caanet.org.cn,2009年12月2日,《专访“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总策划人、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出版文献见于宋晓霞:《藏族题材与当代中国艺术》,《美术》2010年第1期。
    3参见于小冬雅昌艺术网博客:http://yuxiaodong.blog.artron.net/,2009年8月29日。
    4见于《清实录》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条中:“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遣官致祭。”引自《清实录藏族史料第一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4页。
    5《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吐番传》载:“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其种落莫知所出也。”引自(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669页。
    6藏文史籍多将藏文创制归功于吐蕃王朝的大臣吐弥桑布扎,但这一传统观点已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们认为可能在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之前就有用来记录原始宗教经典的古代文字,亦有的学者认为藏文是依据象雄文创制的。
    7得银协巴是当明永乐朝大封西藏僧人为王时应召进京,被封为“大宝法王”,而成为享有“领天下释教”特权之明代藏区宗教总领袖。
    8扶持黄教主要是为了安定蒙古诸部。
    9藏语音译,即西藏原地方政府。
    10廓尔喀(Gurkha),尼泊尔中部地区,廓尔喀王朝故地,廓尔喀人曾于清乾隆年间两度入侵西藏。
    11指改土司制度为政府委派的“流官制”。
    12部分地理资料参阅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13辛饶·米沃且的生卒年代无法确切考证,史学界一般认为其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
    14卐字符号有左旋与右旋之分,苯教多用左旋,佛教多数主张右旋。
    15《布顿佛教史》成书于公元1322年,该书是西藏历史上第一部成型的教法史,作者布顿仁钦珠(公元1290-1364)是著名的西藏密宗的喇嘛,夏鲁寺的寺主。
    16藏族传说为天神之子,传於公元前127年即位。
    17吐蕃文献记载的第27代赞普,即位时间约公元333年。
    18转引自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4页。
    19吐蕃时期印度显宗高僧寂护(亦称静命)在西藏传教,受到苯教徒的强硬抵制,而密宗大师莲花生则被接纳,其后的汉地禅宗与西藏密宗之争,又以禅宗落败,退出西藏告终。
    20公元6~7世纪,印度教在广大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印度晚期佛教,为了和印度教竞争,不得不大量吸收印度教的一些修法,于是,佛教逐渐被印度教所同化,被印度教同化以后的“佛教”,就是所谓的印度密教。
    21莲花生(梵文Padmasambhava),印度僧人。印度乌仗那国(今兴都库什山脉以南丘陵地带)人,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西藏密宗红教开山祖师。
    22在赤松德赞在位末期,来自唐朝的禅师“摩诃衍”和尚和密教的上师“莲花戒”(和莲花生不是同一个人)辩论,最终“摩诃衍”和尚失败被赤松德赞驱逐出西藏。
    23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一种思维规则和推理方法,类似于逻辑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是一门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
    24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吐蕃王朝崩溃后,在西藏各地相继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教派,当时这些教派的祖师多数都是曾被派去印度等地学佛回来的大译师,被人们尊称为喇嘛。
    25阿底峡(梵文Atisa,公元982-1054)古印度僧人、佛学家、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汉名无极自在,出生于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
    26参阅尕藏才旦著:《藏传佛教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10-15页。
    27载于《资治通鉴第223卷·唐纪三十八》,因藏族服饰前襟向左,不同于中原汉服右衣襟在内。
    28见于《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张镒传》,引自(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675页。
    29见于(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1》,转引自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0转引自李吉和:《唐朝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
    31参阅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32见于《资治通鉴·唐纪·卷二百五十》,转引自李吉和:《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
    33引自中国美术家协会网http://www.caanet.org.cn,2009年12月2日,《专访“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总策划人、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出版文献见于宋晓霞:《藏族题材与当代中国艺术》,《美术》2010年第1期。
    34韩乐然(1898—1947),吉林省延吉县(今龙井市)人,朝鲜族,政治活动家、人民艺术家,1945年投身于敦煌艺术的保护工作,1946—1947年在新疆考察石窟壁画。
    35引自李昌菊:《雪域高原的民族写照---油画本土化历程中的西藏题材》,《美术》2008年第6期。
    361953年,版画家李焕民,油画家艾中信等艺术家亦曾赴甘肃、四川藏区采风写生。
    371954年2月,董希文第一次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其后又于1955年5月,1961年7月两次进藏区创作写生。
    38《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在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美术》1954年第3期。
    39引自水天中:《历史、艺术与人》,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第138一139页。
    40引自李玉吕、谢善晓编:《无尽的怀念—纪念策希文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周年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第1一11页。
    41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2引自陈履生:《少数民族题材与新中国美术创作》,《中国民族报》2009年9月25日第009版。
    43引自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18页。
    44参见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到油画中国风》,《美术》1957年第1期。
    45转引自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18页。
    46参阅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57页。
    47引自宋晓霞:《藏族题材与当代中国艺术》,《美术》2010年第1期。
    48引自殷双喜:《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油画中的古典意向》,《美术学报》2003年第3期。
    49黄专:《由启蒙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型——关于“85新潮美术”的追忆》,《艺术.生活》2010年02期。
    50参阅奇棘:《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美术》,1980年第7期。
    51参阅邵大箴:《更上一层楼——看四川美院画展有感》,《美术》,1984年第6期。
    52引自彭修银、杨爱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53引自吴明娣,乌兰哈斯:《中国当代西藏主题绘画概述》,《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
    54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乡土现实主义绘画以安德鲁·怀斯、爱德华·霍珀等画家为代表。
    55语出德尼斯·托马斯,魏我素:《一位伤感的现实主义者的浪漫风格》,《世界美术》1981年第1期。
    56引自巴荒《肖像,人格精神的永恒载体》,《美术关注》2008年第1期。
    57引自宋晓霞:《西藏主题与中国美术60年》,《中国艺术报》2009年11月13日。
    58引自杨小兰:《焦虑与恐慌—后殖民主义在中国》,雅昌艺术网,www.artron.net,2009年5月29日。
    59罗工柳:《关于油画的几个问题》,《美术》1961年第1期,转引自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
    60引自于小冬:《众说纷纭西藏题材绘画》,《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10期。
    61邱志杰语,转引自张萍:《我眼中的更敦群培空间群体》,《西藏人文地理》2009年第6期。
    62安多强巴三十年代在塔尔寺见到一幅九世班禅班禅的黑白照片,大受启发而实践光影画法。
    63引自温普林:《西藏画卷--安多强巴的故事》,《华夏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
    64转引自李昌菊:《中国油画中的藏族形象》,《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65引自李昌菊:《雪域高原的民族写照---油画本土化历程中的西藏题材》,《美术》2008年第6期。
    66引自温普林:《底层的海拔》,《大艺术》2007第2期。
    67引自宋晓霞:《藏族题材与当代中国艺术》,《美术》2010年第01期。
    68引自陈保亚:《语言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78页。
    69引自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见于《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70引自杨身源、张弘昕编著:《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13页。
    71转引自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2页。
    72参阅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93页。
    73参见江丰:《国立杭州艺专同学创作上的问题》,《人民美术》1950年第5期。
    74引自顾丞峰:《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61页。
    75卡拉瓦乔现实主义风格的主要特点在于脱离了以希腊罗马美术为样本的样式主义,当时就有人认为属于“自然主义”。
    76同时期的电影《农奴》、雕塑《农奴愤》、连环画《农奴戟》具有更强烈的阶级斗争和批判意识。
    77由高尔基提出,被斯大林支持,并写入苏联作家协会章程,成为前苏联现实主义的创作模式。1953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基本准则。
    781958年5月,毛泽东在人大二次会议上进一步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转引自《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254页。
    79恩格斯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有下面一段话:“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成为关于现实主义的经典表述。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1-462页。
    80引自彭肜:《全球化与中国图像》,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57页。
    81毛泽东1958年讲话:“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引自1968年1月8日《人民日报》。
    82引自潘世勋:《我画西藏五十年》,《美术》2008年第6期。
    83引自徐晓东:《20世纪80年代中国写实油画语言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页。
    84转引自水天中:《中国油画论争回顾》,《美术史论》1983年第2期。
    85参阅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00页:国画与油画之争。
    86参阅《陈丹青作品展研讨会纪要》,《艺术设计双月刊》2000年第6期。
    87引自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7页。
    88首见于毛泽东在1938年10月14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同时出现的词汇如“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等,随后衍生为文艺界对“中国形式”的探讨,原文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第2卷,1991年第二版第534页。
    89参见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传统与现代》1995年第1期。
    91引自李昌菊:《新中国十七年---油画民族化的探索》,《美术观察》2009年第10期。
    92引自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美术》1957年第1期。
    93引自吴明娣,乌兰哈斯:《中国当代西藏主题绘画概述》,《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
    94参阅黄宗贤:《新中国西部题材美术创作扫描》,《美术》2010年第1期。
    95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70页。
    96转引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魏凤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97引自《于小冬访谈》,《美术关注》2007年第5期。
    98引自吴长江:《高原的召唤》,《美术》2005年第9期。
    99引自陈丹青:《我的七张画》,《美术研究》1981年第7期。
    100引自《潘世勋专访·情系西藏》,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源网:http://www.cafa.com.cn/,2009年9月14日。
    101转引自姜红:《从本真生存到人神和谐—海德格尔传播思想探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Z1期。
    102引自吴长江:《高原的召唤》,《美术》2005年第9期。
    103自《于小冬访谈》,《美术关注》2007年第5期。
    104引自温普林:《底层的海拔》,《大艺术》2007第2期。
    105引自(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出版,第105页。
    106引自《我们的艺术现实:朝戈访谈录》,《美术向导》2005年第2期。
    107引自殷双喜:《现实与理想——从朝戈、丁方的绘画看当代艺术的人文精神》,《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
    108引自(美)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71页。
    109转引自黄卓越等著:《中国佛教大观》,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出版,第1366页。
    110引自宋晓霞:《藏族题材与当代中国艺术》,《美术》2010年第01期。
    111引自张中:《异质同构与民族志书写》,《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01期
    113引自中央电视台巴荒访谈:《西部情怀》,http://www.cctv.com/program/xbxw/,2004年9月14日。
    114转引自(法)迪迪埃·埃里蓬:《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谢强、马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74页。
    115引自王广义:《我们——85美术运动的参与者》,《中国美术报》1986年第36期。
    116引自李放,马莉著:《唯美至上——圣天阁中国艺术家之最丛书》,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年出版,第123页。
    117参见牛乐:《从隔阂到认同—藏区题材油画创作的当代性》,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18引自许瑶:《论沈从文创作中对民族精神重建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19参阅张敏:《克罗齐与西方美学现代转型———试论克罗齐学说在美学史上的意义》,《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20见于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转引自栗宪庭:《“五四美术革命”批判》,《黄河》1999年第5期。
    121参阅栗宪庭:《“五四美术革命”批判》,《黄河》1999年第5期。
    122沈从文:《看虹摘星录后记》,见于《沈从文文集第12卷》,花城出版社1984出版,第50-51页。
    123引自许瑶:《论沈从文创作中对民族精神重建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24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4页。
    125引自李泽厚:《华夏美学》,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第20页。
    126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0一12页。
    127转引自张敏:《克罗齐与西方美学现代转型———试论克罗齐学说在美学史上的意义》,《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28参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9页。
    129引自张弘昕杨身源编著:《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439页。
    130引自吴作人:《谈敦煌艺术》,《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第2巻第4期。
    131引自栗宪庭:《“五四美术革命”批判》,《黄河》1999年第5期。
    133引自黄宗贤:《新中国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扫描》,《美术》2010年第1期。
    134相关理论多以西方艺术在20世纪初期从写实艺术走向表现、抽象艺术风格为理论依据。
    135参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136参阅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21页。
    137引自周春芽:《我画油画》,《美术》1982年第4期。
    138参阅《潘世勋与我们走在大路上》,《中国美术馆》2007年第3期。
    139引自潘世勋:《用画笔记录西藏今昔》,《中国艺术报》2008年5月9日第002版。
    140引自孙炜:《雪域的诱惑─油画家潘世勋先生谈藏族题材的创作》,《中国美术馆》2005年第7期。
    141阅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美术》1957年第1期。
    142董希文第一次进藏路线为经成都、雅安、康定、道孚、甘孜,最后抵达了康藏公路的筑路前沿。
    143董希文第二次进藏路线为从重庆到乌江、遵义、娄山关、刷经寺、黑水、毛儿盖、松潘、大藏寺、白龙江、腊子口。
    144引自姚钟华:《谈董希文先生的藏区写生》,《美术研究》1990年第1期。
    145引自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60页。
    146引自邱志杰艺术网站,http://www.qiuzhijie.com/blog/article.asp?id=200,2007年8月22日。
    147名藏学家、民俗学家,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148来源于作者对尕藏才旦教授访谈。
    149引自张映光:《“未完成”的西藏组画》,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05年3月27日。
    150载《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1949—2009》,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151引自张映光:《“未完成”的西藏组画》,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05年3月27日。
    152参阅(美)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153引自陈丹青:《理想的中国人不是画出来的》,《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1月13日。
    154引自彭肜:《全球化与中国图像》,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57页。
    155参阅林钰源:《中国油画的去工具化-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
    156引自张映光采写:《“未完成”的西藏组画》,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005年3月27日。
    157参阅蒋大可著,李维琨编:《沉思的图像:科尔维尔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出版。
    158见于孙燕:《精神的传递着》,《美与时代》2011年第10期。
    159引自艾轩:《西藏是我灵魂的寄存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8月18日第02版。
    160引自李放、马莉著:《唯美至上─圣天阁中国艺术家之最丛书》,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年出版,
    162引自李放,马莉著:《唯美至上——圣天阁中国艺术家之最丛书》,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年出版,第123页。
    163引自于小冬:《众说纷纭西藏题材绘画》,《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10期。
    167参阅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68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21页。
    169参阅牟钟鉴《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宗教观》,《中国民族报》2006年1月17日006版。
    170《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1引自四川美术网http://www.scart.com.cn/html/info/article-19503.html,《学者及画家解读“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2009年11月30日。
    172引自中国美术家协会网http://www.caanet.org.cn,《专访“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总策划人、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2009年12月2日。
    173转引自余贤臣:《论文化的生命力》,《贵州日报》2008年10月3日第2版。
    174引自黄宗贤:《抗战前新美术运动回眸》,《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9年第4期。
    175引自刘海鹏:《颠覆香格里拉叙事的神话——西藏题材绘画调查展》,《东方艺术》2007第19期。
    176引自于小冬雅昌艺术网博客:http://yuxiaodong.blog.artron.net/,2009年8月29日。
    177相似观点见于占沛君:《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他者与媚俗》,《艺术探索》2009年第8期。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吐番传》,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第223卷(唐纪三十九),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3](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298、卷633,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4](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出版。
    [5](法)米歇尔福柯著:《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出版。
    [6](美国)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出版。
    [7](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6年出版。
    [8](英)卡尔·波普尔著:《历史主义的贫困》,何林、赵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出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
    [10]《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1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12](法)丹纳著,张伟、沈耀峰译:《艺术哲学》,当代世纪出版社,2009年出版。
    [13](美)苏珊格朗著,《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14]王森著:《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15]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16]尕藏才旦著:《藏传佛教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
    [17]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一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18]邹跃进著:《新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19]陈履生著:《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出版。
    [20]刘淳著:《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出版。
    [21]刘新著:《国油画百年图史(1840一1949)》,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22]吕澎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23]赵力、余丁著:《中国油画文献》,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24]王明贤、严善錞著:《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中国青年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25]顾丞峰著:《现代化与百年中国美术》,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26]刘文斌著:《少数民族油画主题创作》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27]朱狄著:《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8]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29]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30]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31]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2]钟明善、朱正威著:《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3]彭肜著:《全球化与中国图像》,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34]易英著:《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35]郎绍君著:《守护与拓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
    [36]高名潞著:《中国前卫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7月第l版。
    [37]宋伟等著:《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8]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39]《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40]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41]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
    [42]张弘昕、杨身源编著:《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
    [43]水天中著:《历史、艺术与人》,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出版。
    [4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出版。
    [45]巴荒著:《阳光与荒原的诱惑》,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出版。
    [46]韩书力著:《西藏非常视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47]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48]龚产兴著:《董希文》,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9]李玉吕,谢善晓编:《无尽的怀念—纪念策希文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周年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50]周功华著:《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51]李放、马莉著:《唯美至上——圣天阁中国艺术家之最丛书》,天津杨柳青画社,2006年出版。
    [52]刘晓纯整理:《罗工柳艺术对话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53]中国艺术研究院编:《油画艺术的春天》,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
    [54]邵大箴等著:《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1949—2009》,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55]蒋大可著:《沉思的图像:科尔维尔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出版。
    [56]程征主编:《长安中国画坛论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
    [57]陈保亚著:《语言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58](美)萨义德著:《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1]黄宗贤:《新中国西部题材美术创作扫描》,《美术》,2010年第1期。
    [2]宋晓霞:《藏族题材与当代中国艺术》,《美术》2010年第1期。
    [3]邱志杰:《为什么去那里?——关于西藏题材绘画的调查》,《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吴明娣,奇洁:《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西藏主题绘画创作》,《西藏艺术研究》2009年第2期。
    [5]邓维东,林木:《从风情表现的精神再现》,《美术论坛》,2001年第10期。
    [6]杨建新:《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7]李吉和:《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西藏研究》2003年第04期。
    [8]李晔,郭永虎:《中央政府与历代达赖喇嘛关系述论》,《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9]李昌菊:《雪域高原的民族写照——油画本土化历程中的西藏题材》,《美术》,2008年第6期。
    [10]《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在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美术》1954年第3期。
    [11]殷双喜:《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油画中的古典意向》,《美术学报》,2003年第3期。
    [12]黄专:《由启蒙文化向消费文化的转型—关于“85新潮美术”的追忆》,《艺术.生活》2010年第2期。
    [13]彭修银,杨爱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4]吴明娣,乌兰哈斯:《中国当代西藏主题绘画概述》,《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
    [15]于小冬:《众说纷纭西藏题材绘画》,《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10期。
    [16]孙炜:《雪域的诱惑——油画家潘世勋先生谈藏族题材的创作》,《中国美术馆》,2005年第7期。
    [17]杨鸿蛟:《灵感高原——当代西藏主题绘画邀请展综述》,《美术观察》,2008年第9期。
    [18]德尼斯·托马斯,魏我素:《一位伤感的现实主义者的浪漫风格》,《世界美术》,1981年第1期。
    [19]孙大棠:《西藏题材作为试验田——油画民族化和改造国画实践在西藏题材绘画中的表现》,《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10期。
    [20]罗工柳:《关于油画的几个问题》,《美术》,1961年第1期
    [21]温普林:《西藏画卷——安多强巴的故事》,《华夏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
    [22]刘海鹏:《颠覆香格里拉叙事的神话——西藏题材绘画调查展》,《东方艺术》2007第19期。
    [23]潘世勋:《我画西藏五十年》,《美术》2008年第6期。
    [24]《陈丹青作品展研讨会纪要》,《艺术设计双月刊》,2000年第6期。
    [25]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传统与现代》1995年第1期。
    [26]《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理论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美术》,2001年第10期。
    [27]陈丹青:《我的七张画》,《美术研究》,1981年第7期。
    [28]温普林:《底层的海拔》,《大艺术》2007第2期
    [29]《我们的艺术现实:朝戈访谈录》,《美术向导》,2005年第2期
    [30]张中:《异质同构与民族志书写》,《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1]栗宪庭:《“五四美术革命”批判》,《黄河》,1999年第5期
    [32]周春芽:《我画油画》,《美术》,1982年第4期。
    [33]许瑶:《论沈从文创作中对民族精神重建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4]栗宪庭:《“五四美术革命”批判》,《黄河》,1999年第5期
    [34]黄宗贤:《抗战前新美术运动回眸》,《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9年第4期。
    [35]孙燕:《精神的传递着》,《美与时代》2011年第10期。
    [36]吴作人:《谈敦煌艺术》,《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第2巻第4期。
    [37]占沛君:《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他者与媚俗》,《艺术探索》,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
    [38]李昌菊:《新中国十七年---油画民族化的形式探索》,《美术观察》20年第10期。
    [39]郝青松:《从阶级斗争到社会竞争力--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背景理论变迁》,《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40]林钰源:《中国油画的去工具化-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
    [1]徐晓东:《20世纪80年代中国写实油画语言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4]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5]杜龙琪:《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6]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7]常磊:《写实绘画的形式语言分析》,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8]周小松:《诗性表现—新历史画创作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出版。
    《董希文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当代油画家风景写生画集·潘世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中国名家人物油画精品选:艾轩、王沂东、杨飞云》,天津杨柳青画社,2005年出版。
    《王胜利油画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刘树勇主编:《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1949~1999》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美术》
    《中国油画》
    《美术研究》
    《世界美术》
    《文艺研究》
    《中国美术报》
    《中国民族报》
    《中国新闻周刊》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