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情节性绘画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对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进行梳理,探讨其兴起、兴盛至式微的过程,分析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各方面因素。本文采取艺术社会学、历史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论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论述情节性绘画的概念,以及它的特性。分析中西方情节性绘画大致的发展脉络,作为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发展的一个参照背景。
     第二章论述1949年之前的情节性绘画。包括二十世纪情节性绘画的先声,徐悲鸿的艺术主张与情节性绘画,鲁迅所倡导的左翼木刻与情节性绘画,抗战与情节性绘画的大量兴起,《讲话》与情节性绘画五部分内容。主要分析情节性绘画是由那些因素推动,促进其兴起的。分析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张在情节性绘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章论述1949年之后的情节性绘画。包括新年画运动和中国画的改造对情节性绘画的影响,知识分子改造对绘画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情节性绘画,“三面红旗”“两结合”与“社会主义教育”中的情节性绘画,文革美术中的情节性绘画,伤痕美术中的情节性绘画和向乡土现实主义转变,情节性绘画淡出历史舞台这些内容。建国后美术的发展受控于体制之下,情节性绘画因为其在将国家意识形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方面所拥有的优势而成为绘画的主流,并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转换着不同的主题。情节性绘画的淡出既是绘画内在规律的反应,也显示了去政治化之后绘画的自然状态。
     第四章论述几个关键问题,分析情节性绘画发展的四个阶段,对二十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发展进行总体概括。情节性绘画的淡出是由于情节叙事与绘画本体语言之间的矛盾性所决定,由此对情节性绘画的内在矛盾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分析。情节性绘画的兴盛究其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和大众审美以及读图方式之间的契合。由此通过对情节性绘画与大众审美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情节性绘画与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构建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此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本论文首次对我国二十世纪的情节性绘画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揭示了其兴盛和式微的基本原因,为研究此问题提供个人的思考和拙见。
Narrative painting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development. This paper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 mainly to sort out the process on its ris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all aspects. This article adopts methods of artistic sociology, history and iconography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The paper divides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painting as well as its features.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s general development paths, as a reference background on narrative painting development in 20th century.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narrative painting before 1949, including five parts, Such as the pioneer of narrative painting, Xu Beihong’s ideas and narrative painting, the leftwing woodcut which advocated by Lu Xun and narrative painting,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narrative paintings emerge massively, Yan an“speech”and narrative painting. Mainly analysis the facts by which the narrative painting have being promoted and facilitated its emergence. Analysis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their advocates how to played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rrative painting
     The thir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narrative painting after 1949. Consist of New Year paintings move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 with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painting. The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and it impact on painting.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Socialist realism and narrative painting, narrative painting in the "Three Red Banners" "combine" and "socialist educati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rt and narrative painting, narrative painting in“Scar”art and its Transform into native realism, The narrative painting fade out the stage of histo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art controlled by the system, The narrative painting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painting for it advantages in transformation national ideology into the masses lovely way, and converts a different themes with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Narrative painting’s fade out not only shown the internal law of painting, but also shown the painting natural state after de-political.
     The fourth chapter deals with several key issues: analysis the four stages of narrative painting and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narrative painting .Fade out of the narrative painting is due to the contradictory nature between the narrative and of ontology language of painting, thereby to analy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rrative painting inner contradictory at different times. The basic reason for prosperous of narrative painting is the ideology propaganda needs conjunction with the popular aesthetic and interpret painting method. Therefor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the narrative painting and populace's esthetic relation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rrative painting and Country’s ideology propaganda needs, the purpose is to conduct in-depth reflection on this issue. Finally is this article’s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for the first time studied our country’s narrative painting developmen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esearch has revealed the basic reasons for its prosperity and decline , provided personal thinking and humble opinion to study this issue..
引文
〔2〕《“五四美术革命”批判》,栗宪庭,《朵云》, 1990年3期。
    〔3〕《重要的不是艺术》,栗宪庭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61页。
    〔4〕《20世纪中国画的写实派》,邓福星,《美术研究》,1997年第4期。
    〔5〕《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李树声,《美术研究》,1992年2期。
    〔6〕《重建中国精英艺术—对20世纪中国美术格局变迁的再认识》,郎绍君,《美术研究》,1989年第2期。
    〔7〕《艺术理想与社会理想—关于20世纪中国的“大众主义美术”》,高天民,《美术研究》,2008年2期。
    〔8〕《现实主义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栗宪庭,《美术》,1981年2期。
    〔9〕《也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创作中的一些问题》,钱海源,《美术》,1981年3期。
    〔10〕《写实主义和20世纪中国画》,邵大箴,《美术史论》,1993年3期。
    〔11〕《论毛泽东的大众艺术模式》,高名潞,《二十一世纪》,1993年12期。
    〔12〕《从“美术革命”到“绿色绘画”》,孔新苗,《齐鲁艺苑》,2000年9期。
    〔13〕《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发展与变化》,尚辉,《文艺评论》,2007年5期。
    〔14〕《开放中的审美突破与文化穿越——中国美术改革发展30年》,尚辉,《艺术百家》,2009年1期。
    〔15〕《远方的白桦林》,奚静之著,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71页。
    〔16〕《谈美术创作的几个问题——形式探索、写实与情节》,邵大箴,《美术研究》, 1982年4期。
    〔17〕《更上一层楼——看四川美院画展有感》,邵大箴,《美术》, 1984年6期。
    〔18〕《对主题性创作的认识—兼谈情节性绘画》,李钟淮,《美苑》,1985年12期。
    〔19〕《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奇棘,《美术》,1980年7期。
    〔20〕《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20页。《重要的不是艺术》,栗宪庭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83页。《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教学》,马刚,博士论文中“情节性绘画”一章。
    〔21〕《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高焰,《美术》1957年2期。《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周扬,《美术》,1955年7期。《牡丹好丁香也好》,何溶,《美术》,1959年7期。
    〔23〕《艺术社会学》,(匈)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编,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10页。
    〔24〕《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郎绍君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7页。
    〔25〕《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法)罗兰·巴特,《叙事学研究》,张寅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页。
    〔26〕参见Narrative art释义,《The Dictionary of Art》,22卷,英国麦克米伦出版社特制,510页。
    〔27〕《西洋美术辞典》,外文出版社, 2002年版,599页。
    〔28〕译作“情节性绘画”见《英汉美术词典》,钟肇恒编,朱伯雄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英汉艺术新词库》,胡志勇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译作“叙事性绘画”见《英汉汉英艺术词典》外研社版;《艺术词典》范景中主编三联出版社2005年。
    〔29〕《苏维埃情节性绘画里的冲突问题》,苏联,波里舒克,《美术》,1955年1期。
    
    〔30〕《美术》,1955年7期。
    〔31〕《美术》,1957年2期。
    〔32〕《美术》,1959年7月。
    〔33〕《美术研究》,1982年4期。
    〔34〕《美苑》,1985年12期。
    〔35〕《美术》,1980年7期。
    〔36〕《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Ⅱ》,关于“情节”的释义(杜哲森),1990年版,660页。
    〔37〕《历史、艺术与人》,水天中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63页。
    
    〔38〕《论世界观与创作的取材和构思》,王朝闻,《美术》,1955年4期。
    〔39〕《更上一层楼——看四川美院画展有感》,邵大箴,《美术》,1984年6期。
    〔40〕《历史的使命—“21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讨会”发言纪要》,陆军,《美术》,1999年11期。
    
    〔41〕《汉语大辞典》“情节”释义。
    〔42〕《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艺》,(古罗马),贺拉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20页。
    〔43〕参见托马舍夫斯基关于情节的定义,《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8页。
    
    〔44〕参见《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韩丛耀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60页。
    〔45〕《拉奥孔》,莱辛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83页。
    〔46〕《拉奥孔》,莱辛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82页。
    〔47〕《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韩丛耀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63页。
    〔48〕“决定性关系”是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的艺术观点。
    〔49〕莱辛认为:诗和画固然都是模仿的艺术,出于模仿概念的一切规律固然同样适用于诗和画,但是二者用来模仿的媒介或手段却完全不同,这方面的差别就产生出他们各自的的特殊规律。绘画运用在空间中的形状和颜色。诗运用在时间中明确发出的声音。《拉奥孔》,莱辛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181页。
    〔50〕《拉奥孔》,莱辛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97页。
    〔54〕《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英)哈德罗·奥斯本著,阎嘉、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8年, 8页。
    〔55〕《西方画论辑要》,杨身源、张弘昕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413页。
    
    〔56〕《中国美术史》,王朝闻主编,秦汉卷,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41页。
    〔57〕详细见《汉画故事》,张道一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8〕《魏晋南北朝绘画史》,陈绶祥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59〕参见《风格与事变》,石守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60〕《拉奥孔》,莱辛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61〕《走向更新的拉奥孔》,(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易英译,《世界美术》, 1991年4期。
    〔62〕参见《描绘或叙事—一个关于写实再现的问题》,(美)斯威特兰娜·阿尔柏斯,《新美术》, 2009年3期。
    〔63〕《现代主义绘画》,(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周宪译,《世界美术》,1992年3期。
    〔64〕《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朱青生著,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33页。
    〔65〕贝尔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艺术》,(英)克莱夫·贝尔著,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4页。
    〔66〕《描绘或叙事——一个关于写实再现的问题》,(美)斯威特兰娜·阿尔柏斯,《新美术》, 2009年3期。
    
    〔67〕《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清代报刊图画集成。
    〔68〕《中国美术史、清》,王朝闻主编,齐鲁书社,2000年版,333页。
    〔69〕《点石斋画报时事画选》,郑为编,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前言。
    〔70〕《上海油画史(节选)》,李超,《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四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52页。
    〔71〕《吴又如简论》,龚产兴,《美术研究》,1990年第3期。
    〔72〕《论中国现代美术》,郎绍君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151页。
    〔73〕《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英)M·苏利文著,陈瑞林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199页。
    〔74〕《万木草堂论画》,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转引自《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二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1页。
    〔75〕《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蔡元培,《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7页。
    〔76〕1917年,曾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提倡白话文,鼓吹“文学革命”。由于他的发起,中国开始了一场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抛弃了墨守成规的古旧文体,使中国文学走上了一条表现旧文学所不能表现的新的、真挚的感情的道路。……新文学运动影响了中国美术界,绘画中的油画也和文学中的现代诗一样,虽然从西方移植过来,却都是中国人情感的率真表现。新的绘画成为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基础之一。《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英)M·苏立文著,陈瑞林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204页。
    〔77〕参见《中国西画五十年》,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19页—103页。
    
    〔79〕《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华天雪,《美术观察》,2009年6期。
    〔80〕《徐悲鸿论艺术》,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117页。
    〔81〕《徐悲鸿论艺术》,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116页。
    
    
    〔82〕《徐悲鸿研究》,艾中信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50页。
    〔83〕《徐悲鸿研究》,艾中信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46页。
    
    〔84〕《徐悲鸿论艺术》,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145页。
    〔85〕《徐悲鸿论艺术》,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117页。
    〔86〕《徐悲鸿论艺术》,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70页。
    〔87〕《徐悲鸿论艺术》,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120页。
    〔88〕《艺术与中国社会》,吴作人,《艺风》,1935年4期。
    〔89〕《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198页。
    〔90〕《鲁迅美术系年》,王观泉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版,21页。
    〔91〕《学习鲁迅的美术思想》,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版,10页。
    〔92〕《司徒乔传》,冯伊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93〕《鲁迅在中华艺术大学讲演记录》,刘汝醴记,《美术》,1979年5期。
    〔94〕《鲁迅论美术》,张望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76页。
    
    〔95〕《鲁迅论美术》,张望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305页。
    〔96〕《鲁迅论美术》张望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13页。
    〔97〕《鲁迅论美术》张望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161页。
    〔98〕《鲁迅论美术》张望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203页。
    〔99〕《论木刻的民族形式》,李桦,《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88页。
    〔100〕《鲁迅论现代派美术》,王琦,《美术》,1986年10期。
    〔101〕《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许辛之,《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135页。
    〔102〕《时代美术社对全国青年美术家宣言》,时代美术社,《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0年4月。
    〔103〕《几句要说的话》,木铃木刻社研究会,《中国西画五十年》,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600页。
    〔104〕《春地美术研究所成立宣言》,春地美术研究所,《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三卷,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137页。
    〔105〕《艺术问题》,(美)苏珊·朗格著,腾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0页。
    〔10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698页。
    〔107〕《鲁迅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讲演》,刘汝礼记,《美术》,1979年5期。
    〔108〕《论木刻的民族形式》,李桦,《木刻艺术》第一期,1941年9月1日,转引自《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86页。
    〔109〕《美术家当前的责任——在ⅹⅹ美术谈话会演讲》,朱应鹏,选自《抗战与美术》之第五章,转引自《中国油画文献》,赵力余丁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736页。
    〔110〕《美术家当前的责任——在ⅹⅹ美术谈话会演讲》,朱应鹏,选自《抗战与美术》之第五章,转引自《中国油画文献》,赵力余丁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738页。
    〔111〕《街头美术》,张仃,选自1942年9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589页。
    〔112〕《全国美展所见所感》,夏衍,《新华日报》,1943年1月1日。转引自《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51页。
    〔113〕《血与火的洗礼—抗战时期中国美术家审美态度的转捩》,黄宗贤,《美术》,2005年7期。
    〔114〕《大忧患时代的抉择》,黄宗贤著,重庆出版,2000年版,8页。
    〔115〕《抗战四年来的美术活动》,陈晓南,载《文艺月刊》,1942年8月号。
    〔116〕《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李树声,《美术研究》,1992年2期。
    
    〔117〕参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黄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139页。
    〔118〕《走出象牙之塔》,吴冠中,《中国油画文献》,赵力余丁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720页。
    〔119〕《战画》,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协会, 1940年1期。
    〔120〕《演进与运动》,郑工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190页。
    〔121〕《徐悲鸿论艺术》,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118页。
    〔122〕见《剑桥中华民国史1942—1949下》,(美)费正清、费维恺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435页。
    〔12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47页。
    
    〔12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48页。
    〔12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54页。
    〔12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59页。
    〔12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66页。
    〔12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75页。
    〔129〕《回到农村去》,古元,《美术》,1958年1期。
    〔130〕《文化下乡》,陆定一,《解放日报》,1943年2月10日。
    〔131〕《画家下乡》,张仃,《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71页。
    〔132〕《到“大鲁艺”去学习》,古元,《美术》,1962年3期。
    
    〔133〕《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陈履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10页。
    〔134〕《中国油画的历史思考》,陶咏白,《美术》,1988年2期。
    〔135〕《语词与图像—旧王朝时期的法国绘画》,(英)诺曼·布列逊著,王之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246页。
    〔136〕《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及其中心观念》,邹跃进,《文艺研究》,2005年9期。
    〔137〕《关于开展新年画运动的通知》,《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
    〔13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855页。
    
    〔139〕《谈中国画的改造》,李可染,《人民美术》,1950年1期。
    〔140〕《谈中国画的改造》,李可染,《人民美术》,1950年1期。
    
    〔141〕《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从思想改造开始进而创造新的内容与形式》,李桦,《人民美术》,1950年1期。
    〔142〕《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从思想改造开始进而创造新的内容与形式》,李桦,《人民美术》,1950年1期。
    〔143〕《论国画的改造与国画家的自觉》,洪毅然,《人民美术》,1950年1期。
    〔144〕《论国画的改造与国画家的自觉》,洪毅然,《人民美术》,1950年1期。
    
    〔145〕《改造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雅”“俗”观点》,沈叔羊,《人民美术》,1950年4期。
    〔146〕《谈中国画》,艾青,《文艺报》,1953年15期。
    〔147〕《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王逊,《美术》,1954年7期。
    
    〔148〕《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代发刊词,《人民美术》,1950年创刊号。
    〔149〕《四年来美术工作的状况和全国美协今后的任务》,江丰,《文艺报》,1953年19期。
    〔150〕《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蔡若鸿,《美术》,1955年6期。
    〔151〕《论中国现代美术》,郎绍君,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139页。
    〔152〕《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互补结构与中国绘画的前途——关于“绿色绘画”的略想》,潘公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24页。
    〔153〕《潘公凯谈潘天寿<灵岩涧一角>》,《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15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45页。
    〔15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55页。
    〔15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34页。
    〔15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14页。
    〔158〕《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67页。
    
    〔159〕《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一)》,刘树勇编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8页。
    〔160〕《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348页。
    〔161〕《人民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七月二日。
    〔162〕《演进与运动》,郑工著,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240页。
    〔163〕《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林贤治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70页。
    〔164〕《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ulia F Andrew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introduction , 7页。
    〔165〕《改造与重建:人民共和国初期的美术与政治》,陈瑞林,《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92页。
    〔166〕《新艺术创作论》,《向观众学习创作》,王朝闻著,新华书店版, 1950年版, 259页。
    〔167〕《关于年画》胡一川《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李树生编著,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156页。
    〔168〕《工农兵评美术》,《美术》,1964年6期。
    〔169〕《林风眠画展群众意见摘录》《美术》1963年4期。
    〔170〕《如何看待工农兵美术创作》,力群,《美术》,1958年11期。
    
    〔17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7年,438页。
    〔172〕《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周扬,《美术》,1960年7期。
    〔173〕同上。
    〔174〕《与工农结合——革命美术家的必由之路》,《美术》,1958年1期。
    〔175〕《谈体验生活》,力群,《美术》,1957年5期。
    
    〔176〕《美术教育来一个大跃进》,《美术》,1958年3期。
    〔177〕《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周扬,《文艺报》,1966年1期。
    〔178〕《中国画论争50年(1900——1950)》,《历史、艺术与人》,水天中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18页。
    〔179〕《为变表现新中国而努力——代发刊词》,《人民美术》,1950年创刊号。
    〔180〕《美术工作者应重视总路线的学习》,陈冲,《美术》,1954年1期。
    
    〔181〕《美术》,1954年创刊号。
    〔182〕《新艺术创作论》,王朝闻著,新华书店版, 1950年版, 42页。
    〔183〕《四年来美术工作的状况和全国美协今后的任务》,江丰,《文艺报》,1953年19期。
    〔184〕《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25页。
    〔185〕《斯大林昭示我们前进的道路》,蔡仪,《美术》,1954年3期。
    〔186〕《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美术》,1954年创刊号。
    〔187〕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主要指国立杭州艺专的一些西画家如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等的绘画风格。
    〔188〕顾丞峰对此类绘画的观点,见《“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学术研讨会纪要》,戴陆,《美术观察》,2005年9期。
    〔189〕《全党必须确立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观念》,胡耀邦,《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5页。
    〔190〕《也谈谈党和文艺的关系》,周扬,《红旗》,1979年11期。
    
    〔191〕见《苏联美术作品在我国的广泛传播》,《美术》,1957年11期。
    〔192〕《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美术》,1954年创刊号。
    〔193〕《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周扬,《文艺报》1953年19期。
    〔194〕《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美术》,1957年11期。
    〔195〕《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07-109页。
    〔196〕《远方的白桦林—俄罗斯美术散论》,奚静之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1-45页。
    
    〔197〕《斯大林与苏联文学问题》,B·维里琴斯基,《文艺报》1953年5期。
    〔198〕《高尔基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研究资料》,文化部编,1958版, 43页。
    
    〔199〕《绘画中的典型问题》,涅陀希文,《美术》,1954年创刊号。
    〔200〕《为争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斗争》,约干松,《美术》,1955年2期。
    
    〔201〕《为争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斗争》,约干松,《美术》,1955年2期。
    〔202〕《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概论》,杨成寅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10月版,416页。
    〔203〕《在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美术》,1955年7期。
    〔204〕《苏维埃情节性绘画了的冲突问题》,(苏联)波里舒克,《美术》,1955年1期。
    〔205〕《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周扬,《美术》,1955年7期。
    〔206〕《欢迎苏联专家康·麦·马克西莫夫》,《美术》,1955年3期。
    〔207〕找两三个模特儿,摆出各种姿势表情(围绕着一个事件),一组一组的作画。开始不习惯,可以时间长一些,例如可以二三小时画一张,以后缩短到一小时、半小时、或一刻钟,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抓住对象内心的情感和相互关系。这对你们创作很有好处。《康·麦·马克西莫夫教授讲课笔录(续)》,西朱,《美术》,1957年7期。
    〔208〕《学习苏联专家创作课教学的先进经验》,冯法祀,《美术》,1956年1期。
    〔209〕《学习苏联专家创作课教学的先进经验》,冯法祀,《美术》,1956年1期。
    〔210〕见《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在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美术》,1955年7期。
    〔211〕《苏联造型艺术的情况和任务》,约干松报告,《美术》,1957年4期。
    〔212〕《解放区的美术工作》,江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199页。
    〔214〕《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8月版,2页。
    〔215〕《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周扬,《文艺报》,1960年13期。
    
    〔216〕《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理解》,葛路,《美术》,1959年2期。
    〔217〕《关于<延河边上>的创作体会》,钟涵,《美术》,1963年5期。
    〔218〕《“父”之为父——石鲁<转战陕北>一画的图像学分析》,郑工,《美术观察》,2008年9期。
    
    〔219〕《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王式廓,《美术研究》,1960年1期。
    〔220〕《谈王式廓老师的艺术教育思想》,闻立鹏,《美术》,1989年12期,42页。
    〔221〕《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王式廓,《美术》,1956年12期。
    〔222〕《油画风采谈》,艾中信,《美术》,1962年2期。
    〔223〕《“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王式廓,《美术研究》,1960年1期。
    〔224〕《关于印象主义的讨论》,《美术研究》,1957年2期
    〔225〕《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高焰,《美术》,1957年2期。
    〔226〕《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高焰,《美术》,1957年2期。
    〔227〕《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高焰,《美术》,1957年2期。
    〔228〕《听听农民对<评血衣>的反应》,马晓,《美术》,1963年6期。
    〔229〕《要深刻反映阶级斗争》,吴凡执笔,《美术》,1965年4月。
    〔230〕《要深刻反映阶级斗争》,吴凡执笔,《美术》,1965年4期。
    〔231〕《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毛泽东,《红旗》,1967年9期。
    〔23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红旗》,1966年10期。
    〔233〕林彪说:十六年来,文艺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文艺这个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极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搞不好就会出修正主义。《林彪同志给中央军委常委的信》,《红旗》,1967年9期。
    〔234〕《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红旗》,1967年9期。
    〔235〕《艺术家面临的问题情境》,鲁虹,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中国油画文献》,赵力、余丁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1116页。
    〔236〕《毛泽东时代的美术》,邹跃进,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12页。
    〔237〕《红心描出革命画,亲人欢笑敌人惊》,犁牛,《解放日报》,1974年3月6日。
    
    〔238〕《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刘春华,《人民日报》,1968年7月7日。
    〔239〕《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美术作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73年版,前言。
    〔240〕《延安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陈履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175页。
    〔241〕《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了》,傅抱石,《美术》,1959年1期。
    〔242〕《部队美术工作革命化的道路》,《美术》,1964年4期。
    〔248〕详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名单》,《美术》,1980年5期。
    
    〔249〕《为什么画<为什么>》,高小华,《美术》,1979年7期。
    〔250〕《回忆与陈述》,吕澎、孔令伟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51〕《为什么画<为什么>》,高小华,《美术》,1979年7期。
    〔252〕《读四川青年美展及其他——再论美术创作的伟大转折》,何溶,《美术》,1980年12期。
    〔253〕《当前思想战线上若干问题》,胡乔木,《文艺报》1982年5期,21页。
    
    〔254〕《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邵大箴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300页。
    〔255〕《从<父与子>到<乡村小店>》,朱毅勇,《美术》,1982年4期。
    〔256〕《20世纪艺术史下》,吕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663页。
    〔257〕《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ulia F Andrew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introduction 3页。原文是Our study concludes with an outline of some preliminary attempts to overturn socialist realism in the post-Mao era.
    〔258〕《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编年纪事(1978—2002)》,贾方舟编,《批评的时代·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文萃》第三卷,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400页。
    〔259〕本人在论述西方情节性绘画的发展时谈到西方的绘画从文艺复兴之后的基本发展脉络是:叙事到状物,然后到本体语言这样一个过程。而毛泽东的“形象思维”的论述,对绘画从“叙事”转向“本体语言”在中间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果毛泽东的信在65年即时发表会怎样?历史会在特定的阶段掩盖一些东西,而在另一阶段公布出一些东西,而产生新的契机,同样的毛泽东在65年关于人体模特的批示真正的执行却是在78年后。
    〔260〕《绘画的形式美》,吴冠中,《美术》,1979年5期。
    〔261〕《北京市举行油画学术讨论会》《美术》1981年3期。
    
    〔262〕《小逻辑》,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278页。
    〔263〕《绘画的形式美》,吴冠中,《美术》,1979年5期。
    〔264〕《艺术三议题》,洪毅然,《美术》,1980年12期。
    〔265〕《谈谈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兼与吴冠中同志之商榷》,洪毅然,《美术》,1981年6期。
    〔266〕《形象、形式与形式美》,洪毅然,《文艺研究》,1980年6期。
    〔267〕《形式美及其在美术中的地位》,《美术》,1981年4期。
    〔268〕《也谈内容决定形式》,冯湘一,《美术》,1981年12期。
    〔269〕《艺术形式美的一条规律》,叶朗,《文艺研究》,1980年6期。
    〔270〕《形式美与辩证法》,迟坷,《美术》,1981年1期。
    
    〔271〕《让造型艺术用自己的语言说话》,陈醉,《美术》,1980年3期。
    〔272〕《绘画语言中的形式美问题》,邓福星,《美术》,1980年3期。
    〔273〕《总结经验繁荣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美术》,1979年12期。
    〔27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3页。
    
    〔27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5页。
    〔276〕《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奇棘,《美术》,1980年7期。
    〔277〕同上。
    〔278〕《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尚辉,《美术研究》,2007年5期。
    
    〔279〕《任何一条通往真理的途径都不应该忽视——只有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永恒的》,胡德智,《美术》80年7期。
    〔280〕《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邵大箴,《美术》,1980年11期。
    〔281〕《迎接油画艺术的春天——油画艺术讨论会纪要》,《美术史论》,1985年4期。
    〔282〕《两个座谈会》,本刊记者,《美术》,1980年3期。
    〔283〕《关于“星星美展”》,栗宪庭,《美术》,1980年3期。
    〔284〕见《“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美术》,1980年8期。
    〔285〕《中国油画家的“泾县起义”》,《历史、艺术与人》,水天中著,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253页。
    〔286〕《他们怎样想?怎样画?》,徐冰,《美术》,1985年7期。
    
    〔287〕《看画与评画——第一届省展给我的印象》,汪亚尘,《时事新报》,1924年3月16日。
    〔288〕《决澜社宣言》,《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54页。
    
    〔289〕《中国西画五十年》,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版,304页。
    〔290〕同上507页。
    〔291〕见《我们要注意》,林风眠,《亚波罗》第一期,1928年10月1日刊行。
    
    〔292〕《论中国现代美术》,郎绍君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35页。
    〔293〕《关于印象主义的讨论》,《美术研究》,1957年2期。
    
    〔294〕《关于印象主义的讨论》,《美术研究》,1957年2期。
    〔295〕《首都美术家集会座谈揭露“鸣”和“放”的障碍》,《美术》,1957年5期。
    〔296〕《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林风眠,《美术》,1957年6期。
    〔297〕《北京美术家座谈会纪要》,《美术》,1962年4期。
    〔298〕《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性创作研究》,陈履生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36页。
    〔299〕《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奇棘,《美术》,1980年7期。
    〔300〕《历史、艺术与人》,水天中著,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253页。
    
    〔301〕《艺术中的人民》,殷双喜,《成就与开拓》,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41页。
    〔302〕《艺术社会学》,(匈)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编,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63页。
    〔303〕《艺术社会学》,(匈)阿诺德豪泽尔,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292页。
    〔304〕《中国前卫艺术》,高名潞,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42页。
    〔305〕《我心中的古元》,徐冰,《美术研究》,1997年1期。
    〔306〕《演进与运动》,郑工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25页。
    〔308〕参见豪泽尔关于通俗艺术的界定:通俗艺术是一种满足半文化的,常常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公众的需要的艺术或伪艺术。《艺术社会学》,(匈)阿诺德·豪泽尔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230-235页。
    〔309〕《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8页。
    〔310〕《斯大林与苏联文学问题》,B·维里琴斯基,《文艺报》,1953年5期。
    〔311〕《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文学艺术的创造任务》,社论,《文艺报》,第五卷第四期。
    〔312〕《中国美术运动的展望》,许辛之,原载《沙仑》月刊,夏衍编辑,1030年6月版,北新书局。转引自《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135页。
    〔31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71页。
    〔314〕《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李桦、李树声、马克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410页。
    〔315〕《四年来美术工作的状况和全国美协今后的任务》,江丰,《文艺报》,1953年19期。
    〔316〕参看《艺术社会学》,(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著,章浩、沈杨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54页。
    〔317〕《对“革命艺术”的一种分析》,杨小彦,《文艺研究》,2005年9期。
    〔318〕《趣味之辩—从新年画看民间审美观念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渗透和转换》,邹建林,《文艺研究》,2005年9期。
    
    〔319〕《艺术社会学》,(匈)阿诺德·豪泽尔,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110页。
    〔320〕《重建中国的精英艺术——对20世纪中国美术格局变迁的再认识》,郎绍君,《美术研究》,1989年2期。
    〔321〕《“五四美术革命”批判》,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51页。
    〔1〕《大忧患时代的抉择》,黄宗贤著,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2〕《艺术社会学》,(匈)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编,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3〕《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郎绍君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叙事学研究》,张寅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The dictionary of ART》,英国麦克米伦出版社特制。
    〔6〕《西洋美术辞典》,外文出版社,2002年版。
    〔7〕《英汉美术词典》,钟肇恒编,朱伯雄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8〕《英汉艺术新词库》,胡志勇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英汉汉英艺术词典》,外研社版。
    〔10〕《艺术词典》,范景中主编,三联出版社,2005年。
    〔11〕《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12〕《历史、艺术与人》,水天中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古罗马)贺拉斯著《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14〕《拉奥孔》,莱辛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5〕《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6〕《语词与图像》,诺曼·布列逊著,王之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
    〔17〕《西方画论辑要》,杨身源、张弘昕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18〕《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英)哈德罗·奥斯本著,阎嘉、黄欢译,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8年版。
    〔19〕《中国美术史》秦汉卷,王朝闻主编,齐鲁书社,2000年版。
    〔20〕《汉画故事》,张道一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魏晋南北朝绘画史》,陈绶祥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22〕《风格与事变》,石守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3〕《艺术》,(英)克莱夫·贝尔著,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24〕《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朱青生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5〕《西方艺术事典》,(英)詹姆斯·霍尔著,迟坷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清代报刊图画集成。
    〔27〕《中国美术史》清,王朝闻主编,齐鲁书社,2000年版。
    〔28〕《论中国现代美术》,郎绍君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9〕《东西方美术的交流》,(英)M·苏利文著,陈瑞林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30〕《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三联书店,2008年版。
    〔31〕《中国西画五十年》,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32〕《中国现代油画史》,李超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33〕《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34〕《鲁迅美术系年》,王观泉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35〕《学习鲁迅的美术思想》,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36〕《司徒乔传》,冯伊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鲁迅论美术》张望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38〕《艺术问题》,(美)苏珊·朗格著,腾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徐悲鸿论艺术》,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41〕《徐悲鸿研究》,艾中信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42〕《中国油画文献》,赵力余丁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黄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44〕《演进与运动》,郑工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5〕《剑桥中华民国史1942—1949下》,(美)费正清、费维恺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陈履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7〕《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4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9〕《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50〕《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一)》,刘树勇编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52〕《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林贤治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53〕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ulia F Andrew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introduction .
    〔54〕《新艺术创作论》,王朝闻著,新华书店版,1950年版。
    〔5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56〕《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7〕《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8〕《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9〕《艺术研究资料》,文化部编,1958版。
    〔60〕《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概论》,杨成寅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10月版。
    〔6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8月版。
    〔62〕《毛泽东时代的美术》,邹跃进,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63〕《回忆与陈述》,吕澎、孔令伟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64〕《20世纪中国艺术史》,吕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批评的时代·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文萃》第三卷,贾方舟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66〕《小逻辑》,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68〕《中国前卫艺术》,高名璐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69〕《新中国美术史》,邹跃进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70〕《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李桦、李树声、马克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71〕《重要的不是艺术》,栗宪庭,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五四美术革命”批判》,栗宪庭,《朵云》,1990年3期。
    〔2〕《20世纪中国画的写实派》,邓福星,《美术研究》,1997年4期。
    〔3〕《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李树声,《美术研究》,1992年2期。
    〔4〕《重建中国精英艺术—对20世纪中国美术格局变迁的再认识》,郎绍君,《美术研究》,1989年第2期。
    〔5〕《艺术理想与社会理想—关于20世纪中国的“大众主义美术”》,高天民,《美术研究》,2008年2期。
    〔6〕《现实主义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栗宪庭,《美术》,1981年2期。
    〔7〕《也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创作中的一些问题》,钱海源,《美术》,1981年3期。
    〔8〕《写实主义和20世纪中国画》,邵大箴,《美术史论》,1993年3期。
    〔9〕《论毛泽东的大众艺术模式》,高名潞,《二十一世纪》,1993年12期。
    〔10〕《从“美术革命”到“绿色绘画”》,孔新苗,《齐鲁艺苑》,2000年9期。
    〔11〕《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发展与变化》,尚辉,《文艺评论》,2007年5期。
    〔12〕《开放中的审美突破与文化穿越——中国美术改革发展30年》,尚辉,《艺术百家》,2009年1期。
    〔13〕《谈美术创作的几个问题——形式探索、写实与情节》,邵大箴,《美术研究》,1982年4期。
    〔14〕《更上一层楼——看四川美院画展有感》,邵大箴,《美术》,1984年6期。
    〔15〕《对主题性创作的认识—兼谈情节性绘画》,李钟淮,《美苑》,1985年12期。
    〔16〕《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奇棘,《美术》,1980年7期。
    〔17〕《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高焰,《美术》1957年2期。
    〔18〕《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周扬,《美术》,1955年7期。
    〔19〕《牡丹好丁香也好》,何溶,《美术》,1959年7期。
    〔20〕《苏维埃情节性绘画里的冲突问题》(苏联)波里舒克,《美术》,1955年1期。
    〔21〕《周扬同志在中国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美术》,1955年7期。
    〔22〕《更上一层楼——看四川美院画展有感》,邵大箴,《美术》,1984年6期。
    〔23〕陆军《历史的使命—“21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讨会”发言纪要》《美术》1999年11期。
    〔24〕《现代主义绘画》,(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周宪译,《世界美术》,1992年3期。
    〔25〕《描绘或叙事——一个关于写实再现的问题》,(美)斯威特兰娜·阿尔柏斯,王晓丹译,《新美术》, 2009年3期。
    〔26〕《吴又如简论》,龚产兴,《美术研究》,1990年第3期。
    〔27〕《鲁迅在中华艺术大学讲演记录》,刘汝醴记,《美术》,1979年5期。
    〔28〕《鲁迅论现代派美术》,王琦,《美术》,1986年10期。
    〔29〕《时代美术社对全国青年美术家宣言》,时代美术社,《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0年4月。
    〔30〕《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华天雪,《美术观察》,2009年6期。
    〔31〕《艺术与中国社会》,吴作人,《艺风》,1935年4期。
    〔32〕《血与火的洗礼》,黄宗贤,《美术》,2005年7期。
    〔33〕《抗战四年来的美术活动》,陈晓南,载《文艺月刊》,1942年8月号。
    〔34〕《从革命美术的发展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形成》,李树声,《美术研究》,1992年2期。
    〔35〕《战画》,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协会, 1940年1期。
    〔36〕《回到农村去》,古元,《美术》,1958年1期。
    〔37〕《文化下乡》,陆定一,《解放日报》,1943年2月10日。
    〔38〕《到“大鲁艺”去学习》,古元,《美术》,1962年3期。
    〔39〕《中国油画的历史思考》,陶咏白,《美术》,1988年2期。
    〔40〕《关于开展新年画运动的通知》,《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
    〔41〕《谈中国画的改造》,李可染,《人民美术》,1950年1期。
    〔42〕《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从思想改造开始进而创造新的内容与形式》,李桦,《人民美术》,1950年1期。
    〔43〕《论国画的改造与国画家的自觉》,洪毅然,《人民美术》,1950年1期。
    〔44〕《改造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雅”“俗”观点》,沈叔羊,《人民美术》,1950年4期。
    〔45〕《谈中国画》,艾青,《文艺报》,1953年15期。
    〔46〕《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王逊,《美术》,1954年7期。
    〔47〕《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代发刊词,《人民美术》,1950年创刊号。
    〔48〕《四年来美术工作的状况和全国美协今后的任务》,江丰,《文艺报》,1953年19期。
    〔49〕《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蔡若鸿,《美术》,1955年6期。
    〔50〕《人民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七月二日。
    〔51〕《工农兵评美术》,《美术》,1964年6期。
    〔52〕《林风眠画展群众意见摘录》《美术》1963年4期。
    〔53〕《如何看待工农兵美术创作》,力群,《美术》,1958年11期。
    〔54〕《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周扬,《美术》,1960年7期。
    〔55〕《与工农结合——革命美术家的必由之路》,《美术》,1958年1期。
    〔56〕《谈体验生活》,力群,《美术》,1957年5期。
    〔57〕《美术教育来一个大跃进》,《美术》,1958年3期。
    〔58〕《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周扬,《文艺报》,1966年1期。
    〔59〕《为变表现新中国而努力——代发刊词》,《人民美术》,1950年创刊号。
    〔60〕《美术工作者应重视总路线的学习》,陈冲,《美术》,1954年1期。
    〔62〕《斯大林昭示我们前进的道路》,蔡仪,《美术》,1954年3期。
    〔63〕《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美术》,1954年创刊号。
    〔64〕《“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1976)学术研讨会纪要》,戴陆,《美术观察》,2005年9期。
    〔65〕《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周扬,《文艺报》,1953年19期。
    〔66〕《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美术》,1957年11期。
    〔67〕《苏联美术作品在我国的广泛传播》,《美术》,1957年11期。
    〔68〕《斯大林与苏联文学问题》,B·维里琴斯基,《文艺报》1953年5期。
    〔69〕《绘画中的典型问题》,涅陀希文,《美术》,1954年创刊号。
    〔70〕《为争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斗争》,约干松,《美术》,1955年2期。
    〔71〕《在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美术》1955年7期。
    〔72〕《苏维埃情节性绘画了的冲突问题》,苏联,波里舒克,《美术》,1955年1期。
    〔73〕《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周扬,《美术》,1955年7期。
    〔74〕《欢迎苏联专家康·麦·马克西莫夫》,《美术》,1955年3期。
    〔75〕《康·麦·马克西莫夫教授讲课笔录(续)》,西朱,《美术》,1957年7期。
    〔76〕《学习苏联专家创作课教学的先进经验》,冯法祀,《美术》,1956年1期。
    〔77〕《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在美协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美术》,1955年7期。
    〔78〕《苏联造型艺术的情况和任务》,约干松报告,《美术》,1957年4期。
    〔79〕《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文学艺术的创造任务》,《文艺报》社论,第五卷第四期。
    〔80〕《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周扬,《文艺报》,1960年13期。
    〔81〕《我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理解》,葛路,《美术》,1959年2期。
    〔82〕《关于<延河边上>的创作体会》,钟涵,《美术》,1963年5期。
    〔83〕《“父”之为父——石鲁<转战陕北>一画的图像学分析》,郑工,《美术观察》,2008年9期。
    〔84〕《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王式廓,《美术研究》,1960年1期。
    〔85〕《谈王式廓老师的艺术教育思想》,闻立鹏,《美术》,1989年12期,42页。
    〔86〕《题材与主题、生活与艺术形象》,王式廓,《美术》,1956年12期。
    〔87〕《油画风采谈》,艾中信,《美术》,1962年2期。
    〔88〕《“血衣”创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几个问题》,王式廓,《美术研究》,1960年1期。
    〔89〕《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高焰,《美术》,1957年2期。
    〔90〕《听听农民对<评血衣>的反应》,马晓,《美术》,1963年6期。
    〔91〕《要深刻反映阶级斗争》,吴凡执笔,《美术》,1965年4月。
    〔92〕《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毛泽东,《红旗》,1967年9期。
    〔9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红旗》,1966年10期。
    〔94〕《林彪同志给中央军委常委的信》,《红旗》,1967年9期。
    〔95〕《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红旗》,1967年9期。
    〔96〕《红心描出革命画,亲人欢笑敌人惊》,犁牛,《解放日报》,1974年3月6日。
    〔97〕《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刘春华,《人民日报》,1968年7月7日。
    〔98〕《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了》,傅抱石,《美术》,1959年1期。
    〔99〕《部队美术工作革命化的道路》,《美术》,1964年4期。
    〔100〕《关于“三结合”》,石坚,《美术》,1965年2期。
    〔101〕《“三结合”是组织创作的好方法》,孔林,《美术》,1965年2期。
    〔102〕《高举红旗,作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战士》,周扬,《文艺报》,1966年1期。
    〔103〕《以政治统帅业务》,华君武,《美术》,1966年2期。
    〔104〕《<全国美展>的回顾与前瞻》,编辑部,《美术》,1965年6期。
    〔105〕详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名单》,《美术》,1980年5期。
    〔106〕《为什么画<为什么>》,高小华,《美术》1979年7期。
    〔107〕《读四川青年美展及其他——再论美术创作的伟大转折》,何溶,《美术》,1980年12期。
    〔108〕《当前思想战线上若干问题》,胡乔木,《文艺报》1982年5期。
    〔109〕《绘画的形式美》,吴冠中,《美术》,1979年5期。
    〔110〕《北京市举行油画学术讨论会》,《美术》,1981年3期。
    〔111〕《绘画的形式美》,吴冠中,《美术》,1979年5期。
    〔112〕《艺术三议题》,洪毅然,《美术》,1980年12期。
    〔113〕《谈谈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兼与吴冠中同志之商榷》,洪毅然,《美术》,1981年6期。
    〔114〕《形象、形式与形式美》,洪毅然,《文艺研究》,1980年6期。
    〔115〕《形式美及其在美术中的地位》,《美术》,1981年4期。
    〔116〕《也谈内容决定形式》,冯湘一,《美术》,1981年12期。
    〔117〕《艺术形式美的一条规律》,叶朗,《文艺研究》,1980年6期。
    〔118〕《形式美与辩证法》,迟坷,《美术》,1981年1期。
    〔119〕《让造型艺术用自己的语言说话》,陈醉,《美术》,1980年3期。
    〔120〕《绘画语言中的形式美问题》,邓福星,《美术》,1980年3期。
    〔121〕《总结经验繁荣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美术》,1979年12期。
    〔122〕《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奇棘,《美术》,1980年7期。
    〔123〕《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尚辉,《美术研究》,2007年5期。
    〔124〕《任何一条通往真理的途径都不应该忽视—只有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永恒的》胡德智《美术》80年7期。
    〔125〕《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邵大箴,《美术》,1980年11期。
    〔126〕《迎接油画艺术的春天——油画艺术讨论会纪要》,《美术史论》,1985年4期。
    〔127〕《两个座谈会》,本刊记者,《美术》,1980年3期。
    〔128〕《关于“星星美展”》,栗宪庭,《美术》,1980年3期。
    〔129〕《“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美术》,1980年8期。
    〔130〕《牡丹好,丁香也好》,何溶,《美术》,1959年7期。
    〔131〕《还是应该有主次之分》,夏农,《美术》,1960年1期。
    〔132〕《关于“主要”与“次要”——评“牡丹好,丁香也好”》,华夏,《美术》,1960年1期。
    〔133〕《他们怎样想?怎样画?》,徐冰,《美术》,1985年7期。
    〔134〕《看画与评画——第一届省展给我的印象》,汪亚尘,《时事新报》,1924年3月16日。
    〔135〕《我们要注意》,林风眠,《亚波罗》第一期,1928年10月1日刊行。
    〔136〕《关于印象主义的讨论》,《美术研究》,1957年2期。
    〔137〕《关于印象主义的讨论》,《美术研究》,1957年2期。
    〔138〕《首都美术家集会座谈揭露“鸣”和“放”的障碍》,《美术》,1957年5期。
    〔139〕《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林风眠,《美术》,1957年6期。
    〔140〕《北京美术家座谈会纪要》,《美术》,1962年4期。
    〔141〕《我心中的古元》,徐冰,《美术研究》,1997年1期。
    〔142〕《重建中国精英艺术》,郎绍君,《美术研究》,1989年2期。
    〔143〕《斯大林与苏联文学问题》,B·维里琴斯基,《文艺报》,1953年5期。
    〔144〕《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文学艺术的创造任务》,社论,《文艺报》,第五卷第四期。
    〔145〕《对“革命艺术”的一种分析》,杨小彦,《文艺研究》,2005年9期。
    〔146〕《趣味之辩—从新年画看民间审美观念在“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渗透和转换》,邹建林,《文艺研究》,2005年9期。
    〔1〕《抗战八年木刻选集》,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编,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平本初版。
    〔2〕《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美术作品选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
    〔3〕《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彩墨画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5年版。
    〔4〕《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各族人民生活作品选辑》,民族出版社, 1956年版。
    〔5〕《点石斋画报时事画选》,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
    〔6〕《江苏十年美术选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1959年版。
    〔7〕《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选集》郁风、卢开祥、金克俊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8〕《浙江美术选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
    〔9〕《上海美术作品选集》,丰子恺等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
    〔10〕《旅大工人画选》,旅大市文学艺术馆,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3年版。
    〔11〕《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选集》,国务院文化组美术作品征集小组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75年版。
    〔11〕《上海、阳泉、旅大工人画展览作品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5年版。
    〔12〕《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力群、王琦、古元等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13〕《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14〕《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1949—1984版画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15〕《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16〕《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
    〔17〕《明朗的天1937—1949解放区木刻版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18〕《新中国美术5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版。
    〔19〕《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北京出版社,北京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
    〔20〕《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邵大箴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1〕《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许志浩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华民国美术史1911——1949》,阮荣春、胡光华著,1992年版。
    〔3〕《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馆编,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4〕《当代中国美术》,王琦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5〕《俄罗斯美术史话》,奚静之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6〕《远方的白桦林—俄罗斯美术散论》,奚静之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7〕《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陈履生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8〕《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王明贤、严善谆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万青力、李铸晋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10〕《中国油画百年史:二十世纪最悲壮的艺术史诗》,林惺岳,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2年版。
    〔11〕《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代之部》,李铸晋、万青力,文汇出版社, 2004年版。
    〔12〕《抗日战争美术图史》,黄宗贤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
    〔13〕《怒吼的黄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美术》,李树声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
    〔1〕《新美术论文集》(第一集)沃渣编,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印行,1947年版。
    〔2〕《现实主义艺术论》,蔡仪著,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3〕《谈绘画》,王琦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4〕《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三联书店, 1974年版。
    〔5〕《王朝闻文艺论集》,第一、二、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6〕《六十年文艺大事记》,第四次文代会筹备组,1979年版。
    〔7〕《江丰美术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
    〔8〕《延安文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报刊史研究室编,北京出版社, 1984年版。
    〔9〕《马克思主义美学史》,M.·C·卡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郎绍君、水天中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11〕《中国启蒙运动》,(美)舒衡哲,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2〕《中国政治》,(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版。
    〔13〕《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三联书店,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