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共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西方的绘画在原始艺术中,或者在古代是相似的,大都是直线造型,平涂填色。到公元六世纪后,开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西方绘画讲究科学理性,追求在二维空间塑造三维立体幻像的仿生学方式,而东方绘画则走上曲线造型,重在意象的象征主义道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滋生出风格迥异的杰出艺术大师。贡布里希说:“艺术史并不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而是一部观念不断变化的历史”。从历史上看,历代艺术大师长期进行艺术实践、探索、研究并逐渐掌握艺术规律,由被动到自觉、主动,从必然到自由探索绘画形式,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用他们的作品向我们展示出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感受美的能力。现代艺术史上,中国的齐白石和西班牙的毕加索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大师,其作品风格迥异,虽然他们生活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但是在探索现代绘画艺术形式过程中的艺术态度和艺术历程颇有共识且具代表性。他们二人都能享受生活所给予的甘苦与欢乐,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从事艺术创作长达70多年,都为这个世界贡献了无价的精神财富。更确切的说,在近现代美术的转折点上,不论是他们艺术的本身还是他们的艺术象征意义,都是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比的。
     “图像”是现代视觉艺术研究、实践探索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它起源于十九世纪,兴起于西方的传统图像志研究,二十世纪前半叶迅速发展为国际艺术史研究中具有统治地位的学科之一,现在已衍生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前图像志、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三个阶段,对艺术作品的研究从形式出发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由艺术个体观时代整体,再由时代整体反衬艺术个体。二十世纪现代绘画艺术大师两位重要代表画家齐白石与毕加索的比较研究,是建立在画家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研究能够更加彰显画家各自的特点,通过画家之间的比较以及互动性的交往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把握在画家个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艺术现象及其规律,进而探寻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对中西绘画艺术总体研究提供更为丰实的支持,将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而且鉴于中西文化的传播融合,图像元素日益成为重要的信息,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这样的视点也就更具备了现实意义。
Focused on linear modeling and flat painted coloring,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are similar in terms of primitive art or the art in ancient times. Since the6th century, they have taken totally different ways. Western paintings stress science and reason, and pursue the bionic way of modeling three-dimensional visionary images in two dimension space while oriental paintings focus on curve modeling and image symbolism.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fostered outstanding maestros with different styles. Gombrich said,"The history of art is not the history of constant technical improvement, but the history of constantly changing concepts." Historically speaking, the past maestros had practiced, explored and studied art for a long time and gradually grasped the law of art before forming their own art styles. Going through passiveness, consciousness, activeness, necessity and free exploration of art, they use their works to present consummate art expression and unique ability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art history, the two maestros, China's Qi Baishi and Spain's Picasso, with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have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works. Although they have been brought up in different oriental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y ar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to explore the art attitude and art development course in modern painting forms and process. Both of them can enjoy sorrows and joyes of life. They have contributed priceless spiritual wealth to the world in their lifetime of about a century with more than eight decades of artistic creations. More specifically, in terms of turning point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both their arts and their artistic symbolic significance are not what any other artist can hold a candle to.
     "Image" i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ive of modern visual arts stud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It dated from19th century and rose from western traditional iconology. In the first half of20th century, it was quickly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dominant subjects of international art history study. Now it has evolved into a brand new research method of art history and art theory. It has undertaken three stages of pre-iconography, iconographical analysis and iconographical interpretation. It starts with the form of studies of works of art, gradually deepens and expands. It observes the entire era with artistic individuals and then sets off the artistic individuals with the era.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Qi Baishi' s art and Picasso's art, two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maestros of modern painting in20th century,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artists' cases. Such study is able to better demonstrate artists' characteristics. The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of comparison between artists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s can help us clearly grasp art phenomena and laws reflected by individual artists so a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s and western paintings,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support for the general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s and western paintings, and give us useful enlightenment, which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Besides, given communications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image elemen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formation which has found its way in every corner. Such kind of perspective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引文
[1]季羡林,《美的规律一蒋孔阳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5页。
    [2]蒋健飞,《木匠出身的一代奇才齐白石》,见《中国民初画家》,艺术家出版社,1980年。
    [3]曹方乔爽,《视觉图式》,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4]曹方乔爽,《视觉图式》,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5]付爱民,《现代图像学引论》。
    [6](美)迈克尔·安·霍丽,《潘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易英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139页。
    [7]罗丹,葛赛尔著,《罗丹艺术论》,傅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8](美)阿丽娅娜·斯塔诺普勒·霍劳顿著,《毕加索传一创造者与毁灭者》,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2页。
    [9](美)赫谢尔·B奇普,《艺术家通信》,吕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齐良迟,《齐白石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页。
    [1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12]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第165页。
    [13]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79页。
    [14]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07页。
    [15]徐中敏娄师白,《齐白石画虾》,湖南美术出版社。
    [16]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75页。
    [17]徐建融,《当代十大画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18]翟墨王端廷,《立体派》,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19]翟墨王端廷,《毕加索论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20]翟墨王端廷,《毕加索论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21]翟墨王端廷,《毕加索论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22](英)罗兰特·潘罗斯,《毕加索生平与创作》,周国珍等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211页。
    [23] (美)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农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24](英)约翰·伯格,《毕加索的成败》,连德诚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25]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70年。
    [26] (法)布拉萨依,《毕加索谈话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40页。
    [27]热拉尔著,《马蒂斯一杰出的色彩大师》,沈志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28]朱朴编,《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83页。
    [29]杨涛,《齐白石与毕加索绘画中动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华章,2011年第24期。
    [30]王砚波,《齐白石》,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31] (英)罗兰特·潘罗斯,《毕加索生平与创作》,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254页。
    [32]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见《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55页。
    [33]孔新苗,《水墨艺术的三种文化面相》《文史哲》,2003第5期,第122页。
    [34]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见《潘天寿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55页。
    [35]见潘公凯编,《潘天寿谈艺录》第三产业,渐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2页。
    [36]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北京荣宝斋出版,1996年,第98页。
    [37](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林夕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4页。
    [38]这里借用了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1895-1982)为艺术下的定义。
    [39]朱朴,《林风眠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40]约翰·拉塞尔著·《现代艺术的意义》,常宁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周宪著,《审美现代性批评》,商务印刷馆,第325页。
    [42]刘春静,西方绘画中的东方元素,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3]翟墨王端廷,《立体派》,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3页。
    [44] (意)达·芬奇,《芬奇论绘画》,戴勉编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45] (法)德拉克罗瓦,《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平野译,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年。
    [4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47]转引王兴华,《中国美学论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9页。
    [48]《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7页。
    [49] 《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50]刘惠民,《艺术大师论艺术》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51]戴勉译,《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第17页。
    [52] (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53]歌德评英国刊物《爱丁堡评论》,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435页。
    [1]袁宝林.比较美术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6]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70
    [7]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8]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1]王兴华.中国美学论稿[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12]齐良印.齐白石艺术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9
    [13]翟默王端廷.毕加索论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4]邓福星.中西美术比较十书[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15]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M].2007
    [16]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胡菊兰张云鹏.图像时代[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7]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毕加索[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王荣.对话图像一解读当代绘画的独特视角.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0.硕士
    [2]贺敏.从意象到图像一浅谈写实绘画中的“意义”.中央美术学院.2008.硕士
    [3]王艳梅.从文人画观中国文化中的图像话语权.山东师范大学.2010.硕士
    [4]黄斐.浅谈图像时代的绘画实践.中国美术学院.2008.硕士
    [5]鹿毅.论中国当代绘画的图像策略.西南大学.2008.硕士
    [6]宋玥.图像时代的审美经验.东北师范大学.2010.硕士
    [7]葛明.现代视觉传播中的图像艺术语言.四川美术学院.2005.硕士
    [8]向玉娥.图像时代的绘画从情感表达到价值实现.湖北美术学院2008.硕士
    [9]张赟.图像时代的架上绘画转型趋势.中国美术学院.2009.硕士
    [10]肖翠萍.马蒂斯绘画与东方绘画的同构性.山东师范大学.2005.硕士
    [11]杜龙琪.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研究.西安美术学院.2010.博士
    [12]原春鸣.论绘画色彩语言.西安美术学院.2007.硕士
    [13]张俊.架上绘画的当代意义.中国美术学院.2011.硕士
    [14]朱嗣春.浅析绘画空间的衍变.东北师范大学.2008.硕士
    [15]田增光.齐白石山水画稿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硕士
    [16]张伟.笔法与绘画.首都师范大学.2006.硕士
    [17]何先球.再读齐白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硕士
    [18]倪蓓蓓.论现代绘画中的童趣现象.南京艺术学院.2007.硕士
    [19]吕春明.现代绘画中的原始情趣.新疆师范大学.2010.硕士
    [20]李学勇.浅析绘画艺术的形式.河北师范大学.2010.硕士
    [21]王健.中国画色彩表现手段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硕士
    [22]徐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艺术.东北师范大学.2009.硕士
    [23]薛媛.齐白石绘画艺术研究.河北大学.2004.硕士
    [24]魏洁.齐白石绘画的民间艺术特征研究.河北大学.2009.硕士
    [25]魏柏琴.齐白石与黄宾虹艺术风格初论.中央民族大学.2005.硕士
    [26]刘剑峰.解读齐白石文人山水画的文人情怀.湖南师范大学.2007.硕士
    [27]吴修杰.走近齐白石——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中国美术学院.2008.硕士
    [28]蒋红雨.论齐白石绘画的童真美.西安美术学院.2008.硕士
    [29]王娟.论毕加索在绘画创作中的情感意识的实现.山东师范大学.2011.硕士
    [30]赵燕.原始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硕士
    [31]张秋红.毕加索“分解重构”造型手法的创造性意义.山东师范大学.2010.硕士
    [32]王海燕.比较毕加索与林风眠的变.山东师范大学.2004.硕士
    [33]靳凤华.从中西方绘画中解读绘画的抽象性与表现性.福建师范大学.2004.硕士
    [34]徐银哲.论中西文化与中国画的发展.延边大学.2008.硕士
    [35]刘春静.西方绘画中的东方元素.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硕士
    [36]王家春.对毕加索绘画和言论的思索.首都师范大学.2003.硕士
    [37]尚竑.西方绘画的空间表现及其流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08.博士
    [38]尚可.中外绘画融合论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博士
    [39]张忠凤.齐白石绘画艺术浅论.河北大学.2004.硕士
    [40]刘志清.绘画之为艺术的意义一探索实践过程中的思考.西北师范大学.2010.硕士
    [41]侯君波.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齐白石艺术美学思想探析.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7.硕士
    [42]杨丽丽.试论齐白石、丰子恺绘画作品中“趣”的异同.山西大学.2008.硕士
    [43]孙毅.从“被东方化”到“再东方化”一20世纪上半叶林风眠融合之路的研究.云南艺术学院.2010.硕士
    [44]刘莹.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研究一时间概念与马蒂斯,毕加索绘画之关系.山东大学.2008.硕士
    [45]南亚丽.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一试论林风眠,毕加索绘画形式的演变.河南大学.2004.硕士
    [46]王舜舜.关于图像语言中时间、空间因素的视觉传达的探讨.中央美术学院.2010.硕士
    [47]迟明.绘画与图像一里希特图象绘画与陈丹青书籍绘画比较.中央美术学院.2011.硕士
    [48]吴智江.图像的意义一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艺术语言及相关文化探索.太原理工大学.2010.硕士
    [49]许玮.图像的观念一视觉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图像学.中国美术学院.2008.硕士
    [50]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博士
    [51]陈世宁.中西绘画形神观比较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5.博士
    [52]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11.博士
    [1]杨涛.齐白石与毕加索绘画中动物形象的比较研究[J].华章.2011,24
    [2]冯明.一千个读者心中,只允许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浅论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J].科技向导.2009,18
    [3]徐险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以毕加索作品为例[J].艺苑.2008,12
    [4]陈芸李小汾.毕加索作品中的吉他主题与变奏创作[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01
    [5]黄明亮.解读毕加索作品中的现代构成之法[J].文化艺术研究.2007,06
    [6]大韵堂主.似与不似大象妙品一国画大师齐白石花鸟作品赏析[J].艺林散步.2007,07
    [7]胡玉森.心灵的捍卫者一毕加索作品《带鸟的步兵》解读[J].国际美苑.2008,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