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待遇问题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苏南为中心,对近代农民工待遇问题进行较为系统考察,认为农民工待遇包括物质待遇、精神待遇和社会待遇三个方面。物质待遇主要包括工资、福利两部分。影响农民工工资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其中“技术”因子至关重要,技能等级越高获取较高工资的主动性越强;物价的波动起伏,造成农民工实际工资的不稳定;名目繁多的克扣及拖欠也让农民工的工资难以完全兑现,“折扣”工资使其生活质量难以提高。近代农民工福利状况不佳,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设施缺乏,不过消费合作社作为一项福利设施,对农民工应对物价上涨、改善物质待遇不无小补。
     近代农民工的精神待遇不能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基本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被扭曲,在职业发展上所能获得的精神支持不力,而其人格自立状况也不容乐观。首先,农民工基本精神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恋家情结的消解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闲暇需要没能引起资方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可资利用的休闲设施极为有限;心理问题缺乏疏导机制,农民工虽然通过“后台”、“前台”的举动来宣泄不满,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宣泄心理无法得到根本化解。其次,农民工获得职业发展的精神支持有限,“劳工教育”并不为多数农民工及其子女所享有,而面临着“供给上的”和“本身的”两难。再次,农民工人格自立状况堪忧,其自主性在生存压力下降低,对“物”的依赖性增强,甚至承受各种侮辱、苛责;农民工观念的开放性不足,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限,但已经注意利用舆论发出声音;由农而工,农民工守时惜时观念内化困难,但通过惩罚和奖励,原有的散漫时间观逐渐在再社会化过程中被守时惜时观念取代。
     社会待遇包括国民待遇和社会地位两个方面。农民工国民待遇薄弱:低工资使其生存权受到侵蚀;职业卫生及医疗保障状况不佳使其健康权难以保障;缺乏政治参与意识及“代言人”,基本权益保障无法实现,而国家、资方国民待遇意识淡薄,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即在社会关系空间中农民工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与资方的相对位置主要体现了其社会地位的实态。虽然农民工凭借团结的力量并在第三方的支持下开始向资方的“前台”地位发出挑战,但是资方并不会轻易让渡权利。农民工争取与资方平等的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政府显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民国时期出台了许多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表明农民工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未能落到实处;内部纷争——学徒、非工会会员被会员排挤——使农民工社会地位提高具有局限性。此外,社会地位和国民待遇关系密切,国民待遇的获得制约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国民待遇的获得。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Modern Sunan as the centre to conduct a mor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cluding material treatment、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nd social treatment of three aspects. Material benefits include wages and benefits in two part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wages of migrant workers had a "multiplicity", which "technology" factor was essential, those who had higher level skills can earn higher wages; price fluctuations led to the instability in real wages of migrant workers; the wages can not be completely fulfilled because of numerous deductions and arrears, "discount" wages made it difficul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Welfare of migrant workers was in poor condition and lack of basic necessities, but the consumer cooperatives as a welfare helped them cope with rising price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ould not be satisfactory, mainly the basic spiritual needs could not be met or even distorted, the development in profession could not be totally supported, and the personality self-reliance could not be optimistic. The basic spiritual needs were not fully met, which made them even love home more. Their leisure needs did not cause attention, which made the available leisure facilities extremely limited. Alth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back", "front" of the move to air their grievances,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ld not be resolved fundamentally. As the development in profession could not be totally supported, the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children could not freely get the“labor education”, while facing the "supply" and "own" dilemma. The personality self-reliance could not be optimistic, which reduced their autonomy to survival mainly on the "objects", even subjected to various insults and blame. The aware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 was limited, but they also gave a voice through the media in attention. From farmers to workers, the concept of punctuality can be gradually replaced by punishment and reward.
     Social treatment includes national treatment and social status of two aspects. Weakness of national treatment made them low wages, and had to struggle for survival;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welfare in poor condition made it difficult to guarantee the right to health; the lack of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in an "avocation" to protect the basic rights can not be achieved, and the state and the employers did not give support also. Th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pace of social relations relatively and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primarily reflected the real state of their social status. While the migrant workers challenged to the "front" position by their union and a third party, but it would not easily alienate the rights of employers. The government obviously played a crucial role on their striving for an equal right and protecting their interests.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omulgated a number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but failed to implement; the internal strife -- apprenticeships, non-union members were marginalized -- limited the social status to improve. In addition, social status and national treatment was related closely, accession to national treatment restricted their social status, while social status wa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ccession to national treatment.
引文
I14-003-0152-044; I 14-003-0176-001; I 14-016-0184-074; I 14-002-0373-009; I 14-003-0071-033; I 14-016-0032-013; I 14-003-0346-043; I 14-027-0004-030等60条。
    
    ML1-5-139、187、243、307、351、352、354、724、725、727、728、729、730、731; ML1-6-46、47、258、259、260、261、262;ML1-7-1、2、54、87、148、266等300余条。
    Y1-4-48、Y1-4-180、Y1-4-181、Y1-4-184等10条。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2002.1)(2002.4),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2003.1),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文献编纂学研究室:《北京自来水公司档案史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
    邯郸市档案馆:《邯郸市档案史料选编(1945——194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济南市档案馆、中共济南市委党史委编:《济南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
    苏州市档案馆:《苏州丝绸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吴江县档案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史课题组编:《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厦门市档案局、厦门市档案馆:《近代厦门经济档案资料》,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自贡市档案馆、自贡市总工会:《自贡盐业工人斗争史档案资料选编(191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大公报》、《大光明》、《大江南报》、《东方杂志》、《江东日报》、《江苏日报》、《捷报》、《力行日报》、《人报》、《申报》、《苏州明报》、《苏报》、《苏州晨报》、《苏州日报》、《苏州新报》、《吴江日报》、《吴县晶报》、《吴县日报》、《吴语》、《锡报》、《新华日报》、《新昆山日报》、《新黎里报》、《新无锡》、《新周庄报》、《中报》、上海《民国日报》等。
    《无锡市交通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上海第一毛条厂工人运动史》编写组:《上海第一毛条厂工人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重庆工商史料》(第一辑),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重庆工商人物志》(重庆工商史料第三辑),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江南造船厂工人运动史》编写组编:《江南造船厂工人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抗战后方冶金工业史料》,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民族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之道》(重庆工商史料第四辑),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编写组:《裕大华纺织资本集团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译:《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一辑),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陈真、姚洛、逢先知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
    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文史委员会编:《重庆工商史料——人物专辑》(重庆工商史料第八辑),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劳动部保险福利司编:《我国职工保险福利史料》,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
    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一至四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883年版。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1984年版。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编》,上海书店1984年版。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上海市保险业职工运动史料(1938—1949)》,1987年出版。
    中国民主建国会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重庆近代工交企业选录》(重庆工商史料第二辑),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民主建国会济南市委员会、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印:《济南工商史料》(第二、四辑),1992年。
    
    《常州文史资料》、《丹阳文史资料》、《江苏文史资料》、《江苏文史资料选辑》、《江阴文史资料》、《昆山文史》、《沙市文史资料》、《苏州史志资料选集》、《苏州文史资料》、《无锡地方资料汇编》、《吴江文史资料》、《无锡县文史资料》、《无锡文史资料》、《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文史资料精选》、《文史资料选编》、《文史资料选辑》、《张家港市集镇史专辑》、《张家港文史资料》、《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等。
    
    [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吴小英),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德]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陈秀山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俄]恩·弗列罗夫斯基(瓦·瓦·别尔维):《俄国工人阶级状况》(陈瑞铭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法]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J?曼蒂、L?奥杜姆著:《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叶京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9版)(郝国华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盛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霍尼格:《苏北人在上海》(卢明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段炼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丽莎:《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黄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郑麒来:《中国古代的食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英]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日]田中忠夫:《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汪馥泉译),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
    《工厂安全及卫生检查细则》(顾炳元译述),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曹剑光编:《劳工法的研究》,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版。
    陈达:《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陈国灿:《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陈一筠主编:《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陈振鹭:《劳动问题大纲》,大学书店1934年版。
    陈振鹭:《劳工教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崇庆余:《同舟共进——王昆仑、屈武、朱学范评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杜丽蓉:《城市民工生存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樊弘:《工资理论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方旭红:《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非哲编:《抗战中的上海女工——工友们自己的报道》,言行出版社1939年版。
    冯紫岗:《农村问题概论》,岐山书店1929年版。
    
    丰子恺:《彩色版子恺漫画选》,万乐书店1946年版。
    丰子恺:《车厢社会》,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丰子恺:《丰子恺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丰子恺:《子恺风景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龚益鸣:《“民工潮”的起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工商部劳工局:《各地劳资新旧合约类编》,京华印书馆1930年版。
    工商部劳工司编:《劳工新村设施大纲》,京华印书馆1930年版。
    顾炳元:《中国劳动法令汇编》三版续编,上海法学编译设1947年版。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37年。
    国际劳工局:《工业劳资纠纷统计编辑法》(莫若强译),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国际劳工局:《工业劳资纠纷统计资料编辑法》(莫若强译),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国际劳工局:《生活费指数之编制法——上海特别市政府社会局丛书劳工类第一种》(丁同力译),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国际劳工局:《失业统计法》(丁同力译),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何德明:《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贺岳僧:《中国罢工史》,世界书局1927年版。
    季如讯:《中国手工业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三联书店1959年版。
    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事业视察报告》,商务印书馆1919年12月半版。
    江苏省纺织业第三科:《江苏省纺织业状况》,锡成印刷公司1919年出版。
    江苏省妇女联合会编:《江苏妇女运动史》(冯月华执笔),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学林主编:《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弱势群体》,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廖志豪等:《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鸿万:《工业化与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刘巨壑:《工厂检查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刘善文:《安源路况工人运动史(1921—193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娄东、傅焕光编:《江苏兵灾调查纪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陆象贤、刘宋斌:《朱学范传》,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骆传华:《今日中国劳工问题》,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4年版。
    罗仑主编:《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马超俊:《中国劳工问题》,民智书局1925年版。
    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晴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
    马元曦等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三联书店2000年版。
    茅家琦、李祖法主编:《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内部发行。
    孟学思编:《长沙重要工厂调查》,湖南经济调查所1934年版。
    莫荣:《“民工潮”的背后:中国农民的就业问题》,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水泥厂编:《搏浪前进——中国水泥厂史料专辑》,南京出版社1995年版。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系编:《启新洋灰公司史料》,三联书店1963年版。
    齐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运动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全国妇联妇运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国妇女出版1991年版。
    全汉昇:《明清经济史研究》,连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
    上海市档案馆编:《天厨味精厂卷——吴蕴初企业史料》,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上海市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沈丹泥:《童工》,世界书局出版社1927年版。
    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孙本文:《中国社会问题》,青年书店1939年版。
    孙少康:《中国劳动法》,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苏辽:《民国匪祸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苏州市档案馆:《苏州丝绸档案资料汇编》(上、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苏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编纂:《苏州对外经济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谭文熙:《中国物价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赓唐、冯炬主编:《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稼句点评:《苏州旧闻》,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版。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翔:《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经济学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王云五、李圣五主编:《东方文库续编·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王云五、李圣五主编:《丝业与棉业》,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王云五、李圣五主编:《工业经济》,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王云五、李圣五主编:《农村经济》,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文芳主编:《兵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吴成、雷振等:《非常时期之妇女》,中华书局1937年版。
    吴江县档案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史课题组编:《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吴江县档案馆、吴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吴江县大事记》,江苏科学技术变出版社1990年版。
    无锡市广播电视局、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市档案局编:《无锡历史上的今天》,西安地图出版社2004年版。
    无锡市土地编纂委员会:《无锡市土地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夏衍:《包身工》,离骚出版社1938年版。
    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熊子容:《公民教育》,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徐弘:《劳动问题》,生活书店1948年版。
    徐协华:《铁路劳工问题》,东方书局1931年版。
    杨开道:《农村社会学》,世界书局1928年版。
    杨旭:《荣氏兄弟——一代大实业家创业风云录》,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
    叶舜赞主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余大兴、胡小勇:《脚下的长路——中国民工现象透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余启中:《民国十二年至廿二年广州劳资争议底分析》,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4年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荣坤主编:《无锡市金融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学洪主编:《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廷灏:《中国国民党劳工政策的研究》,大东书局1930年版。
    张一渠:《劳工幼儿园》,儿童书局1935年版。
    赵靖主编:《近代民族实业家的经营管理思想》,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赵永良、张经济主编:《江南开发论文集》(续编),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曾炳钧:《国际劳工组织》,社会调查所1932年出版。
    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郑燕平、大陆编著:《不平则鸣:宣泄是个好办法》,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苏州革命史话》,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苏州地方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共吴江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吴江人民革命斗争史(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急救站区儿童联合委员会编印:《八月来之急救儿童工作》,1945年6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近代天津十大实业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钟荣魁:《城市化——人类生活大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建波:《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祝世康:《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朱学范:《我的工运生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朱学范:《朱学范文集》,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
    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劳工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
    庒国土等著:《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广田宽治:(吴仁译)《广东工人运动的各种思潮——广东省总工会成立经过》,《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上海解放前后工资问题史料》(上、下),《档案与史学》2003年第3、4期。
    陈竹君:《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福利政策研究》,《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
    陈享光:《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学习论坛》2008年第8期。
    曹金国、池子华:《1948年上海“舞潮”案——一场被遗忘的暴动》,《钟山风雨》2006年第3期。
    程其保:《中国实业发展之机会》,《清华学报》第2卷第4期。
    池子华:《“振兴工艺”:清末“再就业”工程的一个断面》,《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池子华:《二三十年代农村工业化取向述论》,《光明日报》1997年12月2日。
    池子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流民现象的发生》,《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5期。
    池子华:《历史上流民问题的控制模式》,《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
    池子华:《流民的文化现象——以清代淮北地区为例》,《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池子华:《民国时期苏南农民分化流动的“激素”》,《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池子华:《土客冲突的文化学考察——一近代江南地区为例》,《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池子华:《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以19—20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池子华:《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池子华:《中国农民的“恋土”和“离土”》,《光明日报》1993年7月19日。
    池子华、王晚英:《20世纪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概述》,《中国农史》2005年第3期。
    池子华等:《苏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民工的心理融入调查》,《心理科学》2008年第1期。
    邓东蕙、黄菡:《社会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相对剥夺感调查》,《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丁俊强、许康:《民国初期劳动管理问题初探——兼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舟山学刊》2001年第3期。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樊小钢:《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1期。
    江红英:《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劳工福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黄光耀、刘金源:《成功的代价——论英国工业化的历史教训》,《求实学刊》2003年第4期。
    霍新宾:《“无情鸡”事件:国民革命后期劳资纠纷的实证考察》,《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霍新宾:《国共党争与阶级分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工商关系的实证考察》,《安徽史学》2005年第5期。
    霍新宾:《清末民初广州的行会工会化》,《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
    姜铎:《中国早期工人阶级状况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4期。
    居之芬:《日本在华北“国策”企业矿山征用强制劳工人数与待遇考》,《世界历史》2003年第6期。
    匡丹丹、张婷婷:《略论上海政府举办的劳工福利事业(1927—1937)》,《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2期。
    李帝:《近代中国女工的产生及婚姻家庭生活概况》,《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李年终:《20年代湖南女工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李怡:《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劳工神圣观与中外文化——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劳动观的功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李迎生:《农民进城与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5期。
    李占才:《戴季陶五四时期的劳工思想》,《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李兆新、刘立鑫:《三封书信揭开安源路况工人罢工鲜为人知的内幕》,《中国南方电网》2006年第11期。
    梁栓荣:《农民工子女“边际人格”形成初探》,《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刘芳:《民国时期的新兴职业女性》,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刘凤环:《工业化时代消费观念在美国社会的变迁(1880—1920)》,《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刘国良、杨玉泉:《职业选择中工资期望值的确定》,《职业时空》2006年第20期。
    刘家鑫:《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初探》,《长江论坛》2002年第4期。
    刘敏等:《基于社会保险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实证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5期。
    刘涛天:《纺织业概况调查》,《职业与教育》总第179期。
    陆强:《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的城镇住房问题探讨》,《四川建筑》2003年第8期。
    罗国建:《民国时期广东劳动史话》,《创业者》1998年第5、6期。
    马德峰、雷洪:《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
    马庚存:《论中国近代青年产业工人的历史命运》,《史林》2007年第6期。
    马俊亚:《工业化与土布业:江苏近代农家经济结构的地区性演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马学强:《论人口流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1368—1911年江南地区分析》,《史林》1995年第1期。
    彭南生:《半工业化: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描述》,《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彭南生:《传统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倩红、卢权:《北伐出师后的广东工人运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邱远猷:《旧中国资本家为什么大量使用童工》,《历史教学》1979年第6期。
    宋刚:《谈谈五四前后“劳工神圣”的口号》,《党建研究》1999年第4期。
    苏中杰:《工资价值和生命价值》,《杂文月刊》2005年第6期。
    孙立田:《工业化以前英国乡村教育初探》,《世界历史》2002年第5期。
    孙茂生:《蔡元培与“劳工神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报》1994年第6期。
    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1期。
    唐新民:《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过渡性方案的路径选择》,《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
    陶炎武:《南京国民政府的劳工工资改良政策》,《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陶炎武:《试论孙中山的劳工思想》,《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的“开放性”——西方“开放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的人格》,《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汪华:《劳资冲突视野下社会保障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反思——基于民国时期上海社会保障的一项实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王建国、郝平:《近代女子职业发展与妇女解放》,《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王立新:《工业化问题研究范式的反思和重构:从工业主义到重农主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
    王奇生:《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王晓焰:《英国工业进程中劳动按性别分工的形式及其社会意义》,《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王增民:《根源与实质——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经济经纬》2007年第1期。
    王志涛、张仲永:《边缘群体的现实聚焦——社会学视野中的〈生存之民工〉》,《纪录片空间》2005年第9期。
    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1期。
    谢鸿平:《党在大革命时期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专辑。
    
    熊丽英:《中国贫困文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徐滨:《18—19世纪英国劳工生活水平的变化》,《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
    徐思彦:《20世纪20年代劳资纠纷问题初探》,《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
    杨敬:《近代江南地区缫丝业女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伊明明:《清末民初劳工立法中的童工保护》,《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余同元:《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余音:《中国近代产业女工(1872—1937)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袁亚愚:《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
    张传玉、夏国锋:《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与供给呈现双低态势——以G市、J市农民工调查为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年第1期。
    张剑:《二三十年代上海主要产业职工工资级差与文化水平》,《史林》1997年第4期。
    张伟:《近代城市女工状态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年第5期。
    周宏府:《1921—1927年我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因》,《求索》1985年第4期。
    周建波:《洋务运动期间的劳工雇佣与管理》,《文史哲》2002年第1期。
    周庆华:《农民工在城市内交往局限性探析》,《城市问题》1996年第4期。
    周欣娟:《安源工人运动时期的早期图书馆》,《图书馆建设》2006年第4期。
    周毅:《城市化释义》,《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1期。
    周中建:《近代苏南农民工转移的整体评价》,《中国农史》2001年第3期。
    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
    ①http://news.sina.com.cn/c/2007-05-12/122711804892s.shtml
    ①谭伟良:《苏州外来人口调查报告》,http://www.szrkx.com;《585万在苏流动人口居全省之首》,《苏州日报》2009年10月10日。
    ②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常凯主编:《中国工运史词典》,劳动人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②常凯主编:《中国工运史词典》,劳动人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③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编者对产业工人和工人阶级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并没有进行区分,而是通用。
    ④[法]让·谢诺:《中国工人运动》,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①详见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②参见方旭红:《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8—9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1至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7年版。
    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④曹喜琛:《苏州丝绸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⑤吴根荣、徐友春主编:《吴江蚕丝业档案资料汇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③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④陈真、姚洛、逢先知:《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
    ⑤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
    ⑥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
    ⑦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⑧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⑨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②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商务印书馆职工运动史编写组:《上海商务印书馆职工运动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③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搏浪前进——中国水泥厂史料专辑》,南京出版社1995年版。
    ④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⑤朱学范:《今日中国之劳工问题——对第二十届国际劳工大会之报告》,1936年4月。
    ⑥陈达:《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⑦《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⑧姜铎:《中国早期工人阶级状况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4期。
    ⑨刘鸿万:《工业化与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1—12页。
    ⑩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184页。
    ①周建波:《洋务运动期间的雇佣与管理》,《文史哲》2002年第1期。
    ②刘涛天:《纺织业概况调查》,《职业与教育》总第179期。
    ③刘鸿万:《工业化与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1页。
    ④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页。
    ⑤张剑:《二三十年代上海主要产业职工工资级差与文化水平》,《史林》1997年第4期。
    ⑥陈达:《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251页。
    ⑦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65—67页。
    ①社会部社会福利司编印:《劳工福利概述》,第1页。
    ②丁俊强、许康:《民国初期劳动管理问题初探——兼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舟山学刊》2001年第3期。
    ③匡丹丹、张婷婷:《略论上海政府举办的劳工福利事业(1927—1937)》,《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2期。
    ④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4—107页。
    ⑤刘鸿万:《工业化与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3—16页。
    ⑥罗国建:《民国时期广东劳动史话》,《创业者》1998年第5、6期。
    ⑦江红英:《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劳工福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①陈竹君:《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福利政策研究》,《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
    ②汪华:《劳资冲突视野下社会保障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反思——基于民国时期上海社会保障的一项实证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③杨敬:《近代江南地区缫丝业女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0页。
    ④余音:《中国近代产业女工(1872—1937)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38页。
    ⑤周建波:《洋务运动期间的劳工雇佣与管理》,《文史哲》2002年第1期。
    ⑥张伟:《近代城市女工状态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
    ⑦李年终:《20年代湖南女工问题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⑧马庚存:《论中国近代青年产业工人的历史命运》,《史林》2007年第6期。
    ⑨邱远猷:《旧中国资本家为什么大量使用童工》,《历史教学》1979年第6期。
    ⑩伊明明:《清末民初劳工立法中的童工保护》,《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沈丹泥:《童工》,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8—9页。
    ②沈丹泥:《童工》,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25页。
    ③吴歧:《劳工法》,国立武汉大学印,第1—2页。
    ④社会部社会福利司编印:《劳工福利概述》,版权信息不详。
    ⑤刘鸿万:《工业化与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3—14页。
    ⑥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①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王建国、郝平:《近代女子职业发展与妇女解放》,《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③李帝:《近代中国女工的产生及婚姻家庭生活概况》,《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④刘芳:《民国时期的新兴职业女性》,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15页。
    ⑤张伟:《近代城市女工状况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第106—108页。
    ⑥李怡:《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劳工神圣观与中外文化——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劳动观的功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⑦孙茂生:《蔡元培与“劳工神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报》1994年第6期。
    ⑧李占才:《戴季陶五四时期的劳工思想》,《史学月刊》1987年第4期。
    ⑨宋刚:《谈谈五四前后“劳工神圣”的口号》,《党建研究》1999年第4期。
    ①周宏府:《1921—1927年我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因》,《求索》1985年第4期。
    ②谢鸿平:《党在大革命时期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专辑。
    ③李兆新、刘立鑫:《三封书信揭开安源路况工人罢工鲜为人知的内幕》,《中国南方电网》2006年第11期。
    ④社会部社会福利司编印:《劳工福利概述》。
    ⑤陈享光:《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学习论坛》2008年第8期。国民待遇原是最惠国待遇之补充,又称平等待遇,具体指一个国家给予在其国境内的外国公民、企业和商船民事权利方面与其国内公民、企业、商船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本文的国民待遇并非此意,只与“平等”等量齐观。
    ⑥沈丹泥:《童工》,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28页。
    ⑦吴学义编:《劳工法》,国立武汉大学印,第2页。
    ①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①行龙:《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4—256页。
    ③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334页。
    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武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⑤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①《辞海·经济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②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③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④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前提与准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57页。
    ②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前提与准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0、729页。
    ④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6、57页。
    ⑤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前提与准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5—816页。
    ⑥《商埠志》,第198页。见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74—1175页。
    
    ①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74—1180页。
    ②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8—53页。
    ③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4页。
    ④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5页。
    ⑤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6页。
    ⑥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②陈翰笙:《工业化与无锡的农副业》,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③[法]让·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④《社会经济及交通农工业状况之调查》,《上海总商会月报》第4卷第4号,第36页。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27页。
    ⑤[法]让·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转引自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⑥《成都社会概况调查》(1944年7月),社会部统计处编印:《社会调查与统计》第4号,第96—97页。
    ⑦欧阳方:《衡阳中心县委关于职工运动的报告》(1939年6月至12月),转引自《湖南工运史料选编》第4册,第119—120页。
    ⑧齐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人运动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第209—210页。
    
    ①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1—964页。
    ①彭南生:《传统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彭南生还指出,原始工业化的现象与工业化在长时期内共存,这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中的二元模式。二元模式中既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互补。但互补构成两者间关系的主导方面。见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②[苏]卡赞宁:《中国经济地理》(焦敏之译),光明书局1937年版,转引自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91—792页。
    ③全汉昇:《明清经济史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101页。
    ④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苏]卡赞宁:《中国经济地理》(焦敏之译),光明书局1937年版,转引自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3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92页。
    ②《余姚华明织席厂之调查》,《中外经济周刊》第189期(1926年11月20日),第47页。
    ③先觉:《温州花席调查之概况》,《钱业月报》第3卷第10号(1923年11月),第26—28页。
    ④季如讯:《中国手工业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页。
    ⑤《上海工运志》第88页。转引自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⑥《西南财委会西南手工业概况调查表》,见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手工业资料汇编》,第43—44页。转引自自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8页。
    ⑦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33页。
    ⑧《光绪二十三年汉口华洋贸易情形略论》,《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第24页。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31页。
    ①《捷报》1872年4月11日,见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63页。
    ②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③张宗弼:《无锡工业调查》,《统计月报》第2卷第6期,第56页。转引自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无锡工厂历年创设一览表》,《无锡概览》(1935年5月20日),见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5页。
    ②王维屏、罗辑:《无锡历史地理》,载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地理研究室编:《江苏城市历史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③徐伯元:《1911年—1949年的常州工业发展概述》,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编:《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内部出版,第180页。
    ④《无锡县各业工人人数统计表》,《中国劳动年鉴》(1932年),见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2页。
    ⑤日本兴亚院华中联络部:《无锡工业实际情况的调查报告》(1939年)。该报告资料来源为1937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的统计资料,见严克勤、汤可可等著《无锡近代企业和企业家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⑥《经济周报》第7卷第24期,转引自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⑦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36、341页。
    ①陈达:《现代中国人口》,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88页。
    ②茅家琦:《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前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上),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22—423页,参见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第108页。
    ④钟荣魁:《城市化——人类生活大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①吴景超:《近代都市化的背景》,《清华学报》1933年第00期。
    ②周毅:《城市化释义》,《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1期。
    ③陈国灿认为,从晚唐开始,特别是进入宋代以后,城市工商业越来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向城区各个角落扩散,进而越出作为城乡分界限的城墙,向周边乡村扩散,由此打破了城市的封闭性,引发了城市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市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显著增强。并将宋作为城市化进程的起点。见陈国灿:《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王静:《民国时期陇海铁路对咸阳城市化的影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4页。
    ②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③《上海县续志》卷一,第10页。
    ④王韬:《瀛壖杂志》,上?偶霭嫔?1989年版,第3页。
    ⑤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载顾炳权编:《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⑥马陵合:《人力车:近代城市化的一个标尺——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考察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
    ⑦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156页。
    ①吴平:《农工衰败与人力车夫》,《劳工月刊》第5卷第2、3期合刊,第115页。转引自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②谢国权:《近代芜湖与无锡人口城市化之比较》,《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③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④钟荣魁:《城市化——人类生活大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⑤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版,第36页,转引自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第112页。
    ⑥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44页。
    ⑦陈伯庄:《平汉沿线农村经济调查》,见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01页。
    ①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1期。
    ②陈国灿:《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③钟荣魁:《城市化——人类生活大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④田汝康:《内地女工》,见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77页。
    ⑤田汝康:《内地女工》,见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77页。
    ⑥社会部统计处编印:《社会调查与统计》第4号,《成都社会概况调查》1944年7月,第96—97页。
    ⑦田汝康:《内地女工》,见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81页。
    ⑧田汝康:《内地女工》,见史国衡:《昆厂劳工》,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78页。
    ①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157页。
    ②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市建设委员会、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城市建设》(《江苏文史资料》第92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2辑),第27页。
    ③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市建设委员会、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城市建设》(《江苏文史资料》第92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2辑),第26页。
    ④吴县县政府:《一年来吴县县政概要》,参见方旭红:《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苏州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第19页。
    ⑤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第1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6辑,第3页。
    ⑥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市建设委员会、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城市建设》(《江苏文史资料》第92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2辑),第32页。
    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页。
    ⑧[法]让·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194页。
    ①章开沅、刘望龄、叶万忠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②《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卷上,《无锡县》。
    ③茅家琦等著:《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
    ④嘉兴涤愚:《马路五更调》,《苏州晨报》1923年2月25日。
    ⑤老苏州:《无锡五更调》,《吴语》1921年7月14日。
    ⑥丁剑霞:《常州景》,《吴语》1921年6月5日。
    ⑦老苏州:《江阴五更调》,《吴语》1922年1月10日。
    ⑧茅盾:《“现代化”的话》,《申报月刊》第2卷第7期(1933年7月15日)。转引自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311页。
    
    ①吴冠中:《水乡青草育童年》,转引自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②丰子恺:《丰子恺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96页。
    ③杨开道:《农村社会学》,世界书局1928年版,第39页。
    ④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146页。
    
    ①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②翟克:《中国农村问题之研究》,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33年版,第119页。
    ①俞友清:《不常熟的常熟乡村工女》,《申报月刊》第4卷第7号,第233—234页。
    ②俞觐如:《常熟农村现状调查》,《大晚报》1934年10月10日。
    ③姚澄:《童年和学艺》,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65—68页。
    ④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⑤[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童家埏:《无锡工人家庭之研究》,《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第23页。
    ②池子华:《近代苏南农民工的源与流》,《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③《苏州市郊区土地关系的特点》,见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山东省华东各大中城市郊区农村调查》,1952年内部发行,第170页。
    ④参见[美]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卢明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池子华:《近代淮北流民问题的几个侧面》,《二十一世纪》(香港)1996年第12月号;池子华:《近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与流民现象——以淮北地区为例》,《中国农史》1999年第2期。
    ⑤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东方杂志》第27卷第7号,第69页。
    ⑥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⑦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1页。
    ①[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①王传刚:《创办、内迁、复员》(王德才整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沙市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沙市文史资料》第3辑,第14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4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1,第7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1,第11页。
    ①有资料记载,上海丝厂中只有5%的工人是熟练劳动者,其他为半熟练工、非熟练工,([法]让·谢诺:《中国工人运动》,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这种情况,苏南当不会例外。
    ①《沙市纱厂的劳资分配》(韦向东整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沙市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沙市文史资料》第3辑,第98—99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3,第3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3,第4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1,第5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1,第5页。
    ①林颂河:《塘沽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93页。
    ②柯象峰:《中国贫穷问题》,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114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南造船厂厂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④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①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江南制造局记》第4卷第20页,转引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5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5页。
    ⑤陈一新等口述、符兰美整理:《陆家浜米厂七十二年变迁记》,见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昆山市文化馆编:《昆山习俗风情》(《昆山文史》第5辑),第140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20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27页。
    ③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水泥厂编:《搏浪前进——中国水泥厂史料专辑》,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⑤王子建:《天津面粉厂工人及工资的一个研究》,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65—966页。
    ①《新闻报》1935年1月20日。
    ②谭文熙:《中国物价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③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7页。
    ④《报告(1902—1911年):苏州口》第37页,见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6—1247页。
    ①《新闻报·苏州米市》、《五丰公所报县公署米价表》、《苏州明报·米价》、《吴县平均米价调查表》、《抑平米价委员会记录》,见黄守璋等:《苏州米价概况》,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11、12辑合刊,第152—154页。
    ②根据《无锡县丝厂业职工联合会会务月刊》第7期、第9期,《荣家企业史料》,《无锡实业现况调查》(1923年)等资料统计,参见尤学民:《抗战前无锡工人的工资状况》,载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编:《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内部出版,第159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3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7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1,第1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61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30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99,《建筑业劳资纠纷》卷,第1页。注:该卷分为《建筑业劳资纠纷》、《针织业劳资调处》两卷。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99,《针织业劳资调处》卷,第8页。注:该卷分为《建筑业劳资纠纷》、《针织业劳资调处》两卷。
    ④常州市档案局档案,档号:Y1—4—184,第57页。
    ⑤常州市档案局档案,档号:Y1—4—184,第58页。
    ⑥苏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I—14—047—0044—036。
    ⑦苏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I—14—003—0175—087。
    ⑧汪荣生:《我在吴县唯亭等地从事地下活动的回忆》,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总第25辑(2000年刊),第59页。
    ⑨谢志刚、张葆良:《解放前的同丰油厂》,见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昆山市文化馆编:《昆山习俗风情》(《昆山文史》第2辑),第134页。
    ①秦寿容:《抢米风潮时的战斗歌谣》,浦学坤主编:《南长春秋》,1999年内部印行,第45—46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1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4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6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11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15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28页。
    ⑧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32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1,第1页。
    ②汪荣生:《我在吴县唯亭等地从事地下活动的回忆》,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总第25辑(2000年刊),第59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2,第9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4—5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22—23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12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12—13页。
    ⑧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7—2—87,第236页。
    ⑨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640,第1页。
    ⑩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10,第46页。11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9,第19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60—61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61页。
    ③常州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办:《常州纺织工业史话》,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3辑,第30页。
    ①常州市档案局档案,档号:Y1—4—184,第71页。
    ②苏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I—14—003—0326—073。
    ③堃生:《粮食贵贱与劳工生计》,《新黎里》1923年5月1日。
    ④参见人威:《苏南蚕丝业的新生》,原载《经济周报》第10卷第17期。
    ⑤《锡报》1930年1月18日。
    ⑥《申报》1934年8月21日。
    ⑦《锡报》1935年2月10日。
    ⑧《锡报》1934年1月1日。
    ⑨嘉言:《撑不住了无锡的缫丝工业》,原载《蚕丝杂志》第3卷第1期(1949年1月1日),见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86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97,第17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5,第29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5,第18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4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4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79,第20页。
    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⑥邹春座:《二、三十年代无锡纺织厂改革封建工头制的斗争》,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10辑,第73页。
    ⑦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近百年经济概览》,1986年内部印行,第357页。
    ⑧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页。
    ⑨陆俊:《解放前的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见常州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办:《常州纺织工业史话》,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10辑,第4页。
    ①《支那经济全书》第11辑,第44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16页。
    ②邹春座:《二、三十年代无锡纺织厂改革封建工头制的斗争》,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10辑,第78页。
    ①邹春座:《二、三十年代无锡纺织厂改革封建工头制的斗争》,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10辑,第77—78页。
    ②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2月27日。
    ③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2月28日。
    ④《中外日报》1904年6月6日。
    ⑤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2月27日。
    ①《工人的胜利》第12—14页,《中国工人小册子第一种》,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09页。
    ②高景嶽:《中国旧式丝厂之批判》,原载《钱业月刊》第12卷第8号,见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③《工商半月刊》第4卷第10号(1932年5月15日),转引自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④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⑤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页。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8页。
    ⑧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8页。
    ①《通州兴办实业之历史》上册《大生分厂》第38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20页。
    ②《上海劳动状况》第17页。《新青年》7卷6号(1921年5月1日)。
    ③《做工是卖身吗?》,上海《劳动周刊》第13号(1921年11月12日),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05页。
    ④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2页。按“营业”、“实业”是丝厂两种经营方式,“缫丝工厂有实业与营业之关系。何谓实业,即集款建筑厂屋与购买机械者也。何谓营业,即向实业方面租用厂有各件,开工营业者也”(《无锡年鉴》第一回);“在早期无锡开设的丝厂,除薛南溟租办锦记丝厂外,当时还较少有营、实业之分。后来有些买办、资本家及地主兼资本家因开厂失败,就将厂房和设备出租,以收取较稳定的租金为满足,业内人把这种持有厂权而不经营业务者称为‘实业’,实际上就是房东。另外有些投机资本家则为了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快的暴利,也认为租厂经营(业内人称为‘营业’)比较便利。这样,营、实业之分才成为丝厂业较普遍的经营方式。”(高景嶽:《漫谈抗战前的无锡缫丝工业》,原载《无锡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见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⑤《大轮纺织公司办事约则》,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4辑,第79页。
    ①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4页。
    ②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3页。
    ③孙翔风:《记一九三二年无锡丝厂工人大罢工》,原载《无锡文史资料》第4辑(1982年9月1日),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页。
    ④春和:《国内劳工界》,《劳工月刊》第3卷第7期,转引自尤学民:《抗战前无锡工人的工资状况》,载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编:《江苏近现代经济史文集》,1983年内部出版,第160页。
    ⑤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苏州地方史(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⑥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苏州地方史(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7—2—87,第36页。
    ①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
    ②《锡报》1926年5月27日。
    ③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
    ④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页。
    ⑤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苏州地方史(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⑥《大江南报》1946年7月19日。
    ①《大江南报》1947年6月17日。
    ②《吴县晶报》1934年7月3日。
    ③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5—8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58,第1页。
    ①《无锡缫丝产业工会呈文》,《人报》1946年7月23日。
    ②《大江南报》1947年6月18日。
    ③《吴县晶报》1934年7月3日。
    ④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苏州地方史(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264页。
    ⑤《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报告书》(1896—1897年)第232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①《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报告书》(1896—1897年)第232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②《汉冶萍煤铁厂矿纪略》,《东方杂志》第7年第7期(1910年7月),调查1,第67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页
    ③《商务关报》第5期(1910年4月14日),第26—27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412页
    ④《中国财政》第24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页。又1932年至1936年,美国工人平均每小时工资折合中国币为2.308元,上海是0.057元,美国是上海的40.5倍;1933年为32.5倍;1934年为30.6倍;1935年为28.4倍;1936年为37.7倍。(朱通九:《现代劳动思潮及劳动制度之趋势》,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版,第270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22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5,第18—19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6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607,第14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97,第5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79,第9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99,《建筑业劳资纠纷》卷,第4页。注:该卷分为《建筑业劳资纠纷》、《针织业劳资调处》两卷。
    
    ①社会部社会福利司编印:《劳工福利概述》。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741,第6页。
    ①苏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I—14—003—0152—044。
    ②苏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I—14—003—0176—001。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74,第2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74,第12页。
    ⑤吴至信:《中国惠工事业》,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保障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①堃生:《粮食贵贱与劳工生计》,《新黎里》1923年5月1日。
    ②中华民国铁道部业务司劳工科:《调查工人家庭生活及教育程度统计》,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2页。
    ③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近百年经济概览》,1986年内部印行,第234页。
    ④程绮春:《民国时期昆山的合作社组织》,见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昆山市文化馆编:《昆山习俗风情》(《昆山文史》第11辑),第147页。
    ⑤程绮春:《民国时期昆山的合作社组织》,见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昆山市文化馆编:《昆山习俗风情》(《昆山文史》第11辑),第151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261,第1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261,第23页。
    ⑧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261,第26页。
    ⑨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261,第28页。
    ⑩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258,第1页。
    11苏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I—14—003—0152—044。
    12苏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I—14—003—0176—001。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262,第1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261,第23—28页。
    ①林颂河:《塘沽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12页。
    ②林颂河:《塘沽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12页。
    
    ①[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②郑燕平、大陆编著:《不平则鸣:宣泄是个好办法》,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30—31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20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607,第2页。
    ⑤[法]让·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第48—54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⑥林颂河:《塘沽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76页。
    ①谢志刚、张葆良:《解放前的同丰油厂》,见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昆山市文化馆编:《昆山习俗风情》(《昆山文史》第2辑),第134页。
    ②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5辑),第15页。
    ③[法]让·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第48—54页。转引自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④姚澄:《童年和学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68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74,第2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74,第21—29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5—724,第5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5—727,第1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5—725,第9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5—724,第5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5—727,第1页。
    ⑧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5—727,第3页。
    ⑨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5—725,第10页。
    ①孙宝山:《上海纺织厂中的包身制工人》,《年华》第1卷第22、24期(1932年9月10、24日)。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43页。
    ②《女性产业军的生活片片——女工座谈会纪录》,《妇女生活》第1卷第5期(1935年11月1日)。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45页。
    ③《大轮纺织公司办事约则》,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4辑,第99页。
    ①丰子恺:《车厢社会》,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11—13页。
    ②[美]J·曼蒂、L·奥杜姆著:《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叶京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③王雅林、董鸿杨主编:《闲暇社会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④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市建设委员会、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城市建设》(《江苏文史资料》第92辑、《无锡文史资料》第32辑),第3页。
    ⑤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6—67页。
    ⑥叶圣陶:《倪焕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①实业部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劳动年鉴》(1932年),1933年出版,第147—148页。
    ②刘晨晔:《休闲:解谈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童家埏:《无锡工人家庭之研究》,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9页。
    ④《星期评论》第48期(1920年5月1日)。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⑤刘晨晔:《休闲:解谈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
    ⑥王汉成:《青年娱乐问题》,《新黎里》1924年11月10日。
    ⑦程叔侠:《本区急宜组织公共体育场》,《新盛泽》1923年12月21日。
    ⑧《吴语》1937年10月20日。
    
    ①《大江南报》1946年12月24日。
    ②《大江南报》1946年12月25日。
    ③《吴语》1921年12月28日。
    ①《吴语》1932年11月15日。
    ②[美]J·曼蒂、L·奥杜姆著:《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叶京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③金煦特约主编:《中国·芦墟山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④[美]J·曼蒂、L·奥杜姆著:《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叶京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⑤绿天:《公余问题的发端》,《新盛泽》1924年6月21日。
    ⑥绿天:《公余问题的发端》,《新盛泽》1924年6月21日。
    ⑦《劳工教育》创刊号,第7页。
    ①周刚直:《设立公共体育场的根本理由》,《新盛泽》1923年12月31日。
    ②《劳工教育》创刊号,第9页。
    ③薛明剑遗著:《无锡劳工概况调查》,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15辑),第37页。
    ④申三总管理处:《申新第三纺织公司劳工自治区概况》,《无锡杂志》1934年《劳工专号》,第17页。
    ⑤苏州市档案馆档案,档号:I—14—003—0071—033。
    ①山有枢、曹俊杰:《宣泄的艺术》,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②山有枢、曹俊杰:《宣泄的艺术》,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③山有枢、曹俊杰:《宣泄的艺术》,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④[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⑤蔡震中:《南京白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201页。注:实际上并非“无什么意义”,而是具有消闲之功效。
    ①蔡震中:《南京白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201页。
    ①蔡震中:《南京白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204页。
    ②[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③[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④[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28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36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68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10,第70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10,第75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3,第1—2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11,第5页。
    ②郑燕平、大陆编著:《不平则鸣:宣泄是个好办法》,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③《苏州日报》1944年6月29日。
    ④《吴县日报》1933年8月28日。
    ⑤蒋志南、李瀛普:《民国时期昆山的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见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昆山市文化馆编:《昆山习俗风情》(《昆山文史》第13辑),第76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10,第76页。
    ⑦《吴语》1926年6月1日。
    ⑧《吴县日报》1948年1月17日。
    
    ①山有枢、曹俊杰:《宣泄的艺术》,新世纪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②陈波、张怀民:《宣泄你的情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页。
    ④[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页。
    ①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3c6b8c8e4822c3933fc239045c0d3dbfe57c3f585e889426345dfa020fb4ab2b71330025b686dccd179ded9d3f5efb3044700bf74005a31fb8ca3632b053872becb81897ad863684ded0c4a95444ba54127bf0e7fb5f1767ca7886132693ad&p=8d57c64ad2d906e401bd9b7f0a0c&user=baidu.
    ②左群:《谈精神鼓励的意义》,《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①《劳工教育》创刊号,第2页。
    ②《束云章先生事略》,见《实业家束云章》(《江苏文史资料》第78辑、《丹阳文史资料》第11辑),第71页。
    ③潘志浩:《陶桂林先生和馥记营造厂》,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市建设委员会、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鸿海乡音》(《江苏文史资料》第37辑、《无锡文史资料》第23辑),第182页。
    ④《苏州民报》1935年6月27日。转引自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①《第一回无锡年鉴》,1930年版,第21页。
    ②薛明剑遗著:《无锡劳工概况调查》,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15辑,第37—38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741,第6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3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82,第11页。
    ⑥申三总管理处:《申新第三纺织公司劳工自治区概况》,《无锡杂志》1934年《劳工专号》,第9页。
    ①申三总管理处:《申新第三纺织公司劳工自治区概况》,《无锡杂志》1934年《劳工专号》,第10页。
    ②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③熊贤君:《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页。
    ④茅仲英口述、龚仁修整理:《创办试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经过》,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第23页。
    ⑤茅仲英口述、龚仁修整理:《创办试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经过》,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第23页。
    ①茅仲英口述、龚仁修整理:《创办试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经过》,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第23页。
    ②茅仲英口述,龚仁修整理:《创办实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经过》,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第22页。“波罗”是指工厂的汽笛。
    ③徐伟裳:《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研究实验事业》,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9辑,第108页。
    ④茅仲英口述、龚仁修整理:《创办试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经过》,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第23—24页。
    ⑤茅仲英口述、龚仁修整理:《创办试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经过》,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第22—23页。
    ⑥茅仲英口述、龚仁修整理:《创办试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经过》,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第21—22页。
    ①茅仲英口述、龚仁修整理:《创办试验城市民众教育馆的经过》,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第23页。
    ②黄公度:《对于无产阶级社会态度的一个小小测验》,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4页。
    ③薛明剑遗著:《无锡劳工概况调查》,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15辑,第37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6—257页。
    ①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又该书记载,抗战胜利后,无锡丝厂产业工会在南门张元庵内开办无锡缫丝工人第二子弟小学,并在周山浜开办缫工子弟三校。抗战期间,无锡西门外迎龙镇小学,学生主要来自西门一带的丝厂工人子弟,1952年该校正式改名为无锡市缫工子弟四校。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741,第6页。
    ③薛明剑:《无锡劳工概况》,《无锡杂志》1934年《劳工专号》,第18页。
    ④申三总管理处:《申新第三纺织公司劳工自治区概况》,《无锡杂志》1934年《劳工专号》,第9—10页。
    ①申三总管理处:《申新第三纺织公司劳工自治区概况》,《无锡杂志》1934年《劳工专号》,第8—9页。
    ②蒋志南、李瀛普:《民国时期昆山的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见昆山市政协文史征集委员会、昆山市文化馆编:《昆山习俗风情》(《昆山文史》第13辑),第79—80页。
    ③《劳工教育》创刊号,第5页。
    
    ①《劳工教育》创刊号,第6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74,第21—29页。
    ③《劳工教育》创刊号,第5—6页。
    ④《劳工教育》创刊号,第6—7页。
    ⑤《劳工教育》创刊号,第7—8页。
    ①《劳工教育》创刊号,第7—8页。
    ②《劳工教育》创刊号,第8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74,第22、27页。
    ④《劳工教育》创刊号,第8—9页。
    
    ①《劳工教育》创刊号,第9页。
    ②《劳工教育》创刊号,第9—10页。
    ③丁立平:《社会人格与人的发展》,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程天宏:《市场经济与个人自主性的发展》,《道德与文明》1997年第4期。
    ①周玉:《传统人本主义与现代自主性人格的塑造》,《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8期。
    ②[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34页。
    ③徐方干、汪茂遂:《宜兴之农民状况》,见《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第89页。
    ④洪华:《无锡丝厂女工的罪犯生活》,原载《女声》第3卷第19期,见全国妇联妇运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435页。
    ⑤上海《国民日报》1921年12月27日。
    ①上海《劳动界》第1册(1920年8月)。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76页。
    ②《大轮纺织公司办事约则》,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4辑,第95页。
    ③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2—503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30页。
    ①贺岳僧:《中国罢工史》,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12页。
    ②《无锡豫康纱厂女工大暴动》,《民国日报》1926年8月25日,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253页。
    ③《申报》1926年12月8日。
    ④《新无锡》1928年8月3日。
    ⑤《管车虐待童工,逞凶殴伤孕妇》,《锡报》1926年4月2日。
    
    ①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200页。
    ②转引自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页。
    ③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2月27日。
    ④陈创生:《人的本质与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5期。
    ①参见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②全国妇联妇运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④[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⑤王登峰、崔红:《中国人的“开放性”——西方“开放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的人格》,《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①黄公度:《对于无产阶级社会态度的一个小小测验》,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9页。
    ②黄公度:《对于无产阶级社会态度的一个小小测验》,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3页。
    
    ①[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②全国妇联妇运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433—434页。
    ①洪华:《无锡丝厂女工的罪犯生活》,原载《女声》第3卷第19期,见全国妇联妇运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②张学洪主编:《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③张学洪主编:《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①《全体女工之哀告书》,《锡报》1926年5月27日。另见《新无锡》1926年5月27日。
    ②参见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③《大光明日刊》1935年2月10日。
    ④《诸位呀!纺织工又轧死一个》,上海《劳动周刊》第16号(1921年12月3日)。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⑤无锡《人报》1946年7月23日。
    ⑥《苏州日报》1948年1月17日。
    ⑦《大江南报》1947年7月14日。
    
    ①《大江南报》1946年8月1日。
    ②《大江南报》1947年7月14日。
    ③张学洪主编:《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①王登峰、崔红:《中国人的“开放性”——西方“开放性”人格维度与中国人的人格》,《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②[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27页。
    
    ①申三管理处:《申新第三纺织公司劳工自治区概况》,《无锡杂志》1934年《劳工专号》,第6页。
    ②陈旭麓、李华兴主编:《中华民国史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158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③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④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8页。
    ⑤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
    ⑥《纺织时报》,1925年4月27日。见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0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③[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④周建波:《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300页。
    ⑤《江苏省纺织业状况》附编,第69—72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页。
    ⑥《上海劳动状况》,第38页。《新青年》7卷6号。
    ⑦《申新纺织九厂工人一般概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⑧曲从规:《荣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28辑,第110页。
    ①无锡国棉三厂编史组:《三十年代的无锡丽新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114页。
    ②申三总管理处:《申新第三纺织公司劳工自治区概况》,《无锡杂志》1934年《劳工专号》,第7页。
    ③陆俊:《解放前的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见常州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办:《常州纺织工业史话》,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10辑,第9页。
    ④常州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办:《常州纺织工业史话》,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3辑,第29页。
    ①陈享光:《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学习论坛》2008年第8期。国民待遇原是最惠国待遇之补充,又称平等待遇,具体指一个国家给予在其国境内的外国公民、企业和商船民事权利方面与其国内公民、企业、商船一样享有同等的待遇。本文的国民待遇并非此意,只与“平等”声气相通。
    ②选择城市其他阶层而不选择乡间农民作为参照物,显见对农民工而言国民待遇颇有些“向前看齐”的意味,这体现了近代国民待遇并不能为全体国民平等享受的状况。
    ①孙蕙君:《昆明市家庭生活情形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6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62页。
    ②陈华寅:《劳工家庭之生计调查与人口研究》,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57页。
    ③天津市社会局:《天津纺织业调查报告》第2篇第5章,1931年。
    ①《中国劳工阶级生活费之分析》,《国际劳工通讯》第11期,1938年11月。
    ①素吾:《华墅劳动妇女的生活概况》,《妇女生活》第1卷第1期,1935年7月1日。
    ②《中国工运史料》(第28、29期合刊),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
    ③陶孟和:《中国劳工生活程度》,第3—19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页。
    ④H.J.威尔逊,1924年3月28日于白厅蒙塔古大厦,《第1号文件——劳工部至外交部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82页。
    ⑤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⑥《英国关于中国劳工状况的文件》,见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1卷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793页。
    ⑦《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第52页。
    ⑧童家埏:《无锡工人家庭之研究》,《统计月报》第1卷第6期,第54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61—162页。
    ②《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33页。
    ③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①金寒:《纱厂里的童工们》,《新华日报》1943年7月19日。
    ②吴光秀:《解放前纱厂工人的生活和斗争》(余存孝整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沙市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沙市文史资料》第3辑,第189—190页。
    ③《新华日报》1939年9月4日。
    ④贺岳僧:《中国罢工史》,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12页。
    ①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8页。
    ②《大光明日刊》1935年2月10日。
    ③《苏州晨报》1923年3月26日。
    ④《中国的大门》第232—233页。引自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07页。
    ⑤《工商半月刊》第4卷第17号(1932年9月1日),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9页。
    ①《吴县日报》1933年7月18日。
    ②《江东日报》1948年5月6日。
    ③《大江南报》1946年6月22日。
    ④《第7号文件的附件四之一,关于劳工状况的报告,J.L.史密斯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17页。
    ⑤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①《工商半月刊》第4卷第17号(1932年9月1日),见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0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7—2—87,第231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7—2—87,第233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7—2—87,第234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0,第2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16页。
    ⑦朱康孙:《建国前的常州典当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三辑),第69页。
    ⑧《大轮纺织公司办事约则》,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州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常州文史资料》(第四辑),第95页。
    ①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②顾炳元:《中国劳动法令汇编》三版续编,上海法学编译设1947年版,第132—134页。
    ③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④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⑤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88,第10页。
    ②《吴语》1936年8月25日。注:加粗字为报纸原文所突出。
    ③[法]让·谢诺:《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第65—70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①何德明:《中国劳工问题》,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②吴江县档案馆、吴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吴江县大事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92—95页。
    ①《无锡缫丝产业工会呈文》,《人报》1946年7月23日,见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7—538页。
    ①戴克耳:《上海工业医院八百八十件纱厂工人病情的分析报告》,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②戴克耳:《上海工业医院八百八十件纱厂工人病情的分析报告》,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③戴克耳:《上海工业医院八百八十件纱厂工人病情的分析报告》,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④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①《J.L.史密斯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第7号文件的附件四之一:关于劳工状况的报告》,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18—819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3/8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3,第1—2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3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4—5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819,第2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0,第18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5/8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58,第1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25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36页。
    ③《1931年5月无锡丝厂业劳资协约》,见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7页。
    ①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211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97,第1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51,第1页。
    ④霍新宾:《“无情鸡”事件:国民革命后期劳资纠纷的实证考察》,载《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14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21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5,第2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7,第7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2,第1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2,第3—4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607,第6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76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15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819,第9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5,第13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8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12—13页。
    ⑥《大江南报》1947年1月20日。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67页。
    ①霍新宾:《“无情鸡”事件:国民革命后期劳资纠纷的实证考察》,载《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22—23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94,第2—3页。
    ④高景嶽:《中国旧式丝厂之批评》,原载《钱业月刊》第12卷第8号,见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⑤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页。
    ⑥严学熙:《北伐战争前后无锡工农运动调查报告》,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0页。
    ①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9,第10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94,第3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5,第27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95,第9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47—48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22—23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607,第2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79,第32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22—23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607,第2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94,第2—3页。
    ⑦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60—61页。
    
    ①曹剑光编:《劳工法的研究》,上海南华图书局1929年版,第2—3页。
    ②吴学义编述:《劳工法》,吴学义先生1931年度本,国立武汉大学印,第2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60页。
    ②《第7号文件的附件四:J.L.史密斯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14页。
    ③《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39页。
    ①《第7号文件:R.麦克利爵士致奥斯汀·张伯伦先生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02页。
    ②《第7号文件的附件二的附件:广州的劳动状况》,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07页。
    ③《第7号文件的附件三:L.贾尔斯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09、812页。
    ④《第7号文件的附件四:J.L.史密斯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14页。
    ⑤《第7号文件的附件六:詹姆森代理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23页。
    ①《第7号文件的附件六:詹姆森代理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23页。
    ②《第7号文件的附件七:阿切尔代理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25页。
    ③《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27页。
    ④《第7号文件的附件九之附件:戈夫总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54页。
    ⑤《第7号文件的附件十:菲利普斯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55—856页。
    ⑥《第7号文件的附件六:詹姆森代理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24页。
    ①《第5号文件:巴顿总领事致麦克唐纳先生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96—799页。
    ②《第7号文件:R.麦克利爵士致奥斯汀·张伯伦先生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02页。
    ③《第7号文件的附件十五:菲茨莫里斯代总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63页。
    ①《第7号文件的附件三:L.贾尔斯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09页。
    ②《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41页。
    ③《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40页。
    ④《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39页。
    ⑤《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34页。
    ⑥《第7号文件的附件七:阿切尔代理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26页。
    ①《第7号文件的附件十三:布里斯脱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62页。
    ②《第7号文件的附件七:阿切尔代理领事致R.麦克利爵士文》,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26页。
    ③《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46页。
    ④《第7号文件的附件八之附件:关于福州的劳工状况及有关立法能否实施的意见》,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833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443,第3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22—23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4—478,第3—4/8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657,第10页。
    ⑤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7—2—87,第294页。
    ⑥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66,第8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54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61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7—2—87,第228页。
    
    ①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22—23页。
    ②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908,第47—48页。
    ③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579,第24页。
    ④无锡市档案局档案,档号:ML1—6—819,第11页。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91页。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③钱耀兴主编:《无锡市丝绸工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226页。
    
    ①牛伯伯:《马房里借伞》,《吴语》1922年2月8日。
    ②牛伯伯:《夜里弗睡之营业》,《吴语》1923年5月31日。
    ③老苏州:《人力车罢工》,《吴语》1923年6月12日。
    
    ①赵清阁:《妇女职业指导》,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版,第6页。
    ②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9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97—198页。
    ④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220页。
    ②林自新主编:《科技史的启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①林自新主编:《科技史的启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②林自新主编:《科技史的启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①秦寿容:《抢米风潮时的战斗歌谣》,浦学坤主编:《南长春秋》,1999年内部印行,第45—46页。
    ①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丰子恺:《丰子恺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12页。
    ②《劳工教育》创刊号,第9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页。
    ②[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①《中国劳工阶级生活费之分析》,《国际劳工通讯》第5卷第11期,1938年11月。
    ①丰子恺:《彩色版子恺漫画选》,万乐书店1946年版,第2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