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区方言“n、l不分”情况调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于镇江市区方言“n、l不分”的这一特点,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理论与方法上存在的一些局限性而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在传统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借鉴语言变异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调查方法,分两个阶段对镇江市区方言“n、l不分”的这一现象进行调查。在对大量的语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后,从语音、语义、语用、说话人的社会参数等多个角度对相关字声母n/l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语言调查的结果与中古音、普通话语音及周边地区方言语音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镇江市区方言中与“n、l不分”有关的字不仅源于古泥母、来母,还有日母以及疑母部分字;从普通话的角度说,是普通话中以n、1、r(■)为声母的字。这些字从总体上说,遵守“l多与开合韵配合,n多与齐撮韵配合;当开口韵为鼻化元音时,与n的结合率显著提高”的语音规律。“年龄”与“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声母n/l最明显的两个社会因素。说话人的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老派发音),对语音规律遵守得越严格;年龄越轻、受教育水平越高(新派发音),在普通话的影响下背离语音规律的情况就越多。出现在一般词汇中的词、相对不常用的词中的目标字比较容易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而背离原有的方言语音规律。语体不是影响声母n/l的主要因素。
     所以镇江市区方言所谓“n、l不分”并不是说声母n/l之间毫无规律可循、可以随意混同,而是相对于中古音、相对于普通话而言的,老派发音尤其如此。老派发音比较严格地遵循方言系统内的语音规律,n与l可以算是同一音位下的条件变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话的影响逐渐增强,其特点渗透进入镇江方言中,但是还未能完全取代方言的特点。两股力量交织,就使得年轻一代的发音显得有些混乱,方言和普通话的特点并存。从长远来看,普通话的特点有可能会代替方言。
As for the confusion of n & l in Zhenjiang urban dialect, the former researches are far from enough because of the limits in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ialect investigations, we use the theories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methods of social linguistic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is phenomenon. This investigation includes two parts and has acquired plenty of phonetic data. We analyze these data by phonetic, semantic, stylistic a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n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e phonetic system of Middle Ages Chinese,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dialects of neighboring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ose characters which are relative with the confusion of n & l derive from not only the characters of "nimu" and "laimu", but also some of "rimu" and "yimu"; are those whose initials are n, l, r([?]) in Mandarin Chines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pronunciations of these characters obey the phonetic rule that: l is more likely to be combined with "kaihe vowels', n is more likely to combined with "qicuo vowels"; if kaihe vowels are nasalized, they are combined with n more often. Age and education are two soci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initials n/l most obviously. Those who are older and lower-educated are more likely to obey the phonetic rule. Those characters which appear in general vocabulary/relative none frequently-used words are mo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Mandarin Chinese and violate the phonetic rule. Style is not among the main factors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initials n/l.
    Therefore, confusion of n & l in Zhenjiang urban dialect doesn't means totally out of rule, but a phenomenon when the phonetic system of Zhenjiang dialect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Middle Ages Chinese and Mandarin Chinese. Old-fashioned pronunciations obey the dialect phonetic rule; n & l can be seen as conditioned variants of the same phoneme. As time goes, the influence of Mandarin Chinese is becoming stronger, but it has not replaced the dialect rule yet. These two powers mingle, which makes the phonetic system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a little confused. In the long run, the phonetic features of Mandarin Chinese may replace that of Zhenjiang urban dialect.
引文
1 见今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楹联。
    2 《左传》载: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句余与之朱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版《史记》第1178页)。今镇江南门大街仍有“庆封井”的地名。
    1 可参阅葛剑雄《中国移民史》、严其林等《京口文化》、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等书。
    2 转引自笪远毅《镇江过渡带方言的考察》
    3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外地来的移民在人数上大大超过土著,并且又占有较优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同时迁徙时间集中,那么移民所带来的方言就有可能取代士著的方言。最典型的例子是西晋永嘉丧乱之后,北方移民的方言取代了江南宁镇地区原有的吴方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4页)
    4 见《镇江市志》、《镇江年鉴》中“地情·人口”数据。
    1 见《江苏省志·方言志》
    1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将调查区域按方言属性分为四个区,镇江在第一区。
    2 指“江准方言区”,《江苏省志·方言志》将区域内的方言划分为“江淮方言区”(包括42个市县和靖江市的部分乡村)、“北方方言区”和“吴方言区”三个区。
    1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版,第273页。
    2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57页。
    3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版,第273页。
    1 如《镇江方言同音字汇》选了三个人作为七十岁左右、五十岁左右、四十岁左右三个年龄段的镇江人的代表。《镇江方音比较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住旧城城里,五十岁上下,中午文化水平的镇江人。
    1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98页
    1 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 见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20-150页。
    3 即使说话人的普通话水平非常差,但如果他/她自己认为他/她在使用普通话,本调查也不能将其语料纳入研究之列。
    1 潘允中《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转引自陶瑗丽《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新解》,《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朗。
    2 可见周荐、苏新春、刘叔新等人的文章。
    3 转引自杨同用《基本词汇问题的重新思考》,《语文研究》2003年第3期。
    4 见周荐《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南开学报》1987年第3期。
    5 见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版第157页
    1 见周荐《《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南开学报》1987年第3期。
    2 这里涉及到一个利用语感分析语义的可靠性问题。语义有时候是很难琢磨的,不像语音那样容易用量化的方法加以分析。而语感是分析语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贾彦德在《汉语语义学》中说到:“我们知道语感并不神秘,也不是个人的、纯主观的东西。它是说话人在长期使用某一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这能力是在接触大量言语作品期间获得的,它符合语言实际。……研究语义、分析义素也可以利用语感。”(详见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64页)
    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已有的“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概念是从民族共同语的角度出发的,方言词是被视作属于一般词汇的。那么此处镇江方言中原本的方言词是归入镇江方言的“基本词汇”考虑,还是从共同语的角度考虑归入“一般词汇”?由于镇江市区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其方言基本词汇与共同语基本语汇的范围本差不多:方言基本词汇的范围由于有方言词的存在,所以范围略比共同语基本词汇大一些。不过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这里按照共同语“基本词汇”的概念进行分析,与共同语中的古语词、外来词、新词、行业词等“一般词汇”进行比较。只要能够达到调查分析的目标就可以了。
    1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第275页。
    2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年7月版,第61页。
    3 鲍明炜的文章见《中国语言》1980年第4期《六十年来南京方音向普通话靠拢情况的考察》。下同。
    1 《汉语方音字汇》语文出版社 2003年6月版,第17页。
    2 《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9页。
    1 见《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 语文出版社 1996
    2.《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江苏和上海方言调查指导组 《江苏省利上海市方言概况》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60
    4.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志·方言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方言调查字表》 商务印书馆2004
    6.陈保亚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陈松岑 《语言变异研究,(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胡裕树 《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10.贾彦德 《汉语语义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1.李绍山 《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12.林焘 耿振生 《音韵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2004
    13.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利层次》 语文出版社 1999
    14.王力 《汉语语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15.王力 《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2004
    16.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17.徐大明等 《当代社会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18.徐通锵 《历史语言学》 商务印书馆 1991
    19.严其林 程建 《京口文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0.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1.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2.徐大明等 《当代社会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3.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 语文出版社2001
    24.赵元任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 2001
    25.周振鹤 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6.鲍明炜 《江淮方言的特点》 《南京大学学报》 1993年第4期
    27.鲍明炜 《六十年来南京方音向普通话靠拢情况的考察》 《中国语文》1980年第4期
    28.笪远毅 《镇江方言同音字汇》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
    29.笪远毅 《镇江方音比较研究》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
    30.笪远毅 《镇江过渡带方言的考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1.戴迎华 魏惠卿 《历史上北方移民对镇江经济的影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32.陈忠敏 《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语言研究》 2003年第3期
    33.付义荣 《南京市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及其思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9期
    34.李慧敏 《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9期
    35.李静 《泥来母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分混的情况》《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6.李荣 《关于方言研究的几点意见》 《方言》 1983年第1期
    37.李荣 《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方言》 1983年第2期
    38.李荣 《〈切韵〉与方言》 《方言》 1983年第3期
    39.李熙宗 《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40.陆勤 《扬州话来母字、泥母字声母读音调查》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1.陆勤 《近五十年来扬州方言语音变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2.苏新春《如何划分汉语的基本词汇》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43.陶瑗丽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新解》 《理论月刊》 2006年第11期
    44.吴安其 《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 《民族语文》 2004年第1期
    45.吴宗济 《试论普通话语音的“区别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语文》 1980年第5期
    46.杨同用 《基本词汇问题的重新思考》 《语文研究》 2003年第3期
    47.游汝杰 钱乃荣 高钲夏 《论普通话的音位系统》 《中国语文》 1980年第5期
    48.张洪年 《镇江方言的连读变调》 《方言》 1985年第3期
    49.张树铮 《试论普通话对方言语音的影响》 《语言文字应用》 1995年第4期
    50.周荐 《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 《南开学报》 198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