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体系性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原诗》体系性问题是《原诗》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关乎我们对《原诗》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理解。本文通过对该问题研究史的考察和梳理,理清了问题的发生及发展的脉络,认为学界对体系一词之内涵和标准的界定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对体系一词的辨析过程中,本文一方面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界关于文论体系的争议和讨论,指出《原诗》体系性问题是“文论专著之体系”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参照学界对类似问题的研究成果,挖掘出体系的三大标准,即“完整性”、“系统性”和“独特性”,并将之与《原诗》体系性问题做了对照,指出既有的《原诗》有体系论存在着体系标准不统一和论证不周的问题,而新近的《原诗》无体系论并未对主流观点构成全面驳诘,《原诗》体系性问题仍待澄清。
     为还原问题的真相,本文回到《原诗》文本,分别对《原诗》之完整的理论体系问题和《原诗》之系统的理论体系问题进行考察。认为《原诗》所要讨论的是诗歌的“本源”问题,且内外篇所论问题及观点差别明显,故《原诗》并非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著作;而在整个《原诗》概念体系的逻辑建构中,由于“理、事、情”——“才、胆、识、力”关系自身暗含矛盾,且无更高概念将之与其它概念或观点相统协,故《原诗》亦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文章最后,以全然体系的标准对《原诗》进行整体考量,得出“《原诗》实无体系”的最终答案,并由此延伸讨论了《原诗》的“独特性”问题,将《原诗》形式层面的特点纳入到研究中来。
To make clear about the system of the Origin of Poetry could be helpful for us to give a proper evaluation of this ancient poetry writings.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academic content of the system, and its standard definition was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research history. In the course of analysis "system", we make two conclusions by reference 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similar issues. Firstly, the system of the Origin of Poetry is a "Literary Monographs of the system" problem, so we should focus on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others. Secondly, "system" has three criteria, namely "integrity", "systematic" and "unique". Therefore, all researches in the past about the system of the Origin of Poetry were had some problems:the people who proved that the Origin of Poetry is a systematic work has made inconsistent standards and ill proof mistake; the opponent failed to completely overthrow the former point of view.
     To restore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we back to the Origin of Poetry's text, separately inspected the problem of integrity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problem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ystem, subsequently concluded that:the Origin of Poetry to be discussed is the changes in origins of poetry, and have different topics before and after, so this writings is not a integrity theoretical system work; by the view of whole concept of the 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le, event, circumstance" and "talent, courage, judgment, force", which lots of researchers praise highly, have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 and lack a more advanced concept to harmonization full article, so the Origin of Poetry does not have a systematic.
     After a thorough and detailed analysis, the paper finally arrived at conclusion:the Origin of Poetry is not a systematic works as we imagine.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an extended discussion which about "Why the Origin of Poetry looks very unique" have been initiated, and in this section, the text's form level be concerned.
引文
①据严迪昌先生考证:叶燮由于补诸生时学籍隶于浙江嘉善,而嘉善与吴江因隔汾湖而分属江、浙,故某些史籍和专著误以嘉善、吴县为其籍,均失考。见严迪昌:《清诗史》[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9页
    ②相关征引论证,见蒋凡:《叶燮和<原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2页
    ③见《己畦诗集》卷六《再迭侍读前韵八首答无功孝廉》
    ④关于《原诗》成书时间,学界曾有三种说法:一是1684年(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2页):二是1685年(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页);三是1686年(叶朗、陈良运、蒋寅均持此说)。现以第三种说法为是。
    ⑤见霍松林注释《原诗》的附录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①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②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1页
    ③在此书的“前言”部分,霍先生指出:“(《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原诗》的命名,标明了叶燮的著书宗旨。他不是。就诗以论诗’,而是力图推究诗歌创作的本原,解决诗歌创作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种认识,有学者(陈谦豫、禹克坤)相继撰文对《原诗》的主要思想进行了阐发,重新将《原诗》纳入了现代学术的研究视野。见:(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第12页;陈谦豫:《论叶燮的<原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禹克坤:《论叶燮的<原诗>》,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①如:李壮鹰、李春青的《中国古代文论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张法的《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李晓峰、杨晖的博士论文等。
    ②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9页
    ③如:陈望衡的《中国古典美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近几年,有学者对《原诗》的有体系论提出质疑,坚持认为《原诗》无体系,但这样的质疑并没有完全切中问题要害,且观点大于论证,其论本身亦非对《原诗》与“体系”的观点做正面澄清,而只是对主流观点的反驳,详见后文评述。
    ⑤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①叶朗:《叶燮的美学体系》,文艺理论研究,1980(3)
    ①蒋凡:《论叶燮及<原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②进入新世纪后的诸多文论教材仍持此说,如李壮鹰、李春青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就认为“这是一部体系周密的诗歌理论专著”;张法的《中国美学史》也认为“叶燮的《原诗》是把诗歌理论提升到美学上的一部体系性著作。”
    ③张少康:《叶燮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①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四)清代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284页
    ①如指出:“理、事、情”中的“理”既属于诗的思想观的范畴,又属于诗的艺术描写的范畴;认为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的理论,只适用于理论认识和学术研究,而不适用于诗和诗歌创作。等等。
    ②成复旺对《原诗》的指摘,得到众多学者的肯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谈《原诗》只讲“体系”不讲“矛盾”的情况,但是,成先生对《原诗》某些概念的理解(如“情”)也遭受到了一些质疑,如李晓峰的《说叶燮“理、事、情”之“情”》和张亚冰的《叶燮“理事情”之“情”的双重性解读》均是对成说的一种反驳。
    ③陈良运在他的《中国诗学批评史》(1995年版、2007年版)中,就曾尝试过以“理论体系图”的形式将《原诗》的主要概念和观点表示出来,可为求全面,该图反显复杂;陈望衡在他的《中国古典美学史》(2007年 版),也有类似努力,只不过陈著更侧重于对《原诗》中的部分论述做图示概括。
    ①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581页
    ①蔡镇楚在其随后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全文引用了敏泽的“体系图”(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6页)。
    ①田义勇:《叶燮<原诗>的理论失败及教训》,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241
    ③张法:《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从时间上看,有关《文心雕龙》有无体系的讨论要略晚于《原诗》,但从参与的人数和相关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上看,《文心雕龙》的影响显然更大,并且,参与《原诗》有无体系讨论的专家很多也参与了《文心雕龙》的相关讨论。因此,当时有关《文心雕龙》体系性问题的讨论可以作为学界对“体系”之理解的代表,亦可作为《原诗》体系性问题的重要参考。
    ②贾树新:《略论<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①参见蒋凡、羊列荣:《从“体系”的眼光看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04(3)
    ①《原诗》中并没有就“诗道”问题进行展开,这可能是叶燮写作《原诗》的初衷或者目的,但在《原诗》具体的论述中,“诗道”问题仅只是隐藏在源流问题后的观念立场而已。
    ②参见杨晖:《古代诗“路”之辨:<原诗>和正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学界以“识”为“创作主体”的观点为主流,但也有将“识”理解为“审美主体”的,如施荣华:《论叶燮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
    ①石海光:《“胸襟”:<原诗>理论体系建构之核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王德毅.丛书集成续编:诗文别集--明,诗文别集--清..第152册[Z].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蒋凡.叶燮和原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吕智敏.诗源·诗美·诗法探幽——《原诗》评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
    [6]杨晖.古代诗“路”之辨:《原诗》和正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董就雄.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0]蔡镇楚.中国诗话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11]朱恩彬.中国文学理论史概要[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12]张寅彭、刘德重.诗话概说[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13]杨星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纲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
    [14]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5]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6]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7](美)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8]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9]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0]萧华荣.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2]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3]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4]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5]张法.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6]黄保真、蔡钟翔、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四)清代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8]于民.中国美学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9](日)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0]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1]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2]蒋寅.清代文学论稿[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3]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4]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5]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6]田义勇.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7]蒋述卓、刘绍瑾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黄霖主编;黄念然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陈谦豫.论叶燮的《原诗》[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
    [2]禹克坤.论叶燮的《原诗》[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3]叶朗.叶燮的美学体系[J].文艺理论研究,1980(3)
    [4]张少康.叶燮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5]蒋凡.论叶燮及《原诗》[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6]王镇远.《原诗》写作缘起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7]贾树新.略论《文心雕龙》理论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8]韩峰.谈叶燮《原诗》的思想深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3)
    [9]魏中林、王晓顺.20世纪叶燮诗歌理论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1)
    [10]李晓峰.说叶燮“理、事、情”之“情”[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1]石海光.“胸襟”:《原诗》理论体系建构之核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2]邓昭祺.叶燮论杜甫——《原诗》缺失初探[J].文艺理论研究,2007(4)
    [13]方汉文.清叶燮《原诗》之“理”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4]杨晖.《原诗》正变思想研究的追溯与反思[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5]赵娜.叶燮《原诗》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6]邓心强.20002008年叶燮研究述评(上)[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7]田义勇.叶燮《原诗》的理论失败及教训[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8]邓心强.20002008年叶燮研究述评(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9]段宗社.叶燮《原诗》的诗法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0]邓心强.海外叶燮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1]刘晓春.论叶燮《原诗》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22]李晓峰.叶燮“理、事、情”理论对中国意境论的贡献[J].中国文化研究,2010(2)
    [23]张文勋.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24]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J].文学评论,1997(1)
    [25]王晓路.体系的差异——西方汉学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0(1)
    [26]彭玉平、杨金文.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问题的本然追问[J].文艺理论研究,2002(6)
    [27]冯若春.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28]蒋凡、羊列荣.从“体系”的眼光看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4(3)
    [29]刘大椿、杨会丽.从体系哲学到实践哲学[J].学术界,2009(1)
    [30]张文勋.《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J].云南社会科学,1981(2)
    [31]戚良德.《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J].文史哲,2004(3)
    [32]林衡勋.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的启示和构想[J].文艺理论研究,2005(3)
    [33]褚燕.诗性文论之“变”——论《文心雕龙》《原诗》在传统文论体系中的特异性[J].理论月刊,2005(6)
    [34]赵福坛.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J].广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35]张国庆.论《二十四诗品》的理论体系[J].文学评论,2007(4)
    [36]朱志荣.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J].学术月刊,2009(2)
    [37]朱志荣.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兼答钟厚涛先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8]钟厚涛.《沧浪诗话》“体系性”问题再审视[J].学术月刊,2009(6)
    [1]李晓峰.叶燮《原诗》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2]刘晓春.叶燮《原诗》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3]王霞.叶燮《原诗》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申钊.叶燮美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刘丽.叶燮诗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