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语更替现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讨论的是现代汉语词语更替现象。文中分析了词语更替的词例、类型,在此基础上,集中讨论由词语更替现象折射出来的词语运用中的显隐问题,探讨了它们的显隐轨迹、制约因素,并进而分析了现代汉语交际中的词语更替现象给我们的词汇规范问题所带来的启示。
     本文共分四部分。
     引言,指出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
     第一部分,对现代汉语中的各种词语更替现象进行分类举例说明。主要分为六类:第一类,与音译词与意译词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二类,与普通话词语和方言词语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三类,与不同普通话词语的选择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四类,与全称形式和缩略形式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五类,与旧词重现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第六类,与异体词有关的词语更替现象。
     第二部分,分析词语更替的类型。主要从三个角度:一、更替的程度:二、更替的途径;三、更替的环节。从更替的程度来看,分为完全更替和不完全更替。从更替的途径来看,分为自然更替和人为更替。从更替的环节来看,分为单一环节更替和多环节更替。同时,不同类型之间还会有交错,一些词语的更替还会有反复。更替现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处在动态变化中。
     第三部分,从词语更替现象看词语显隐的轨迹和制约因素。通过对词语更替现象的分析,我们将词语根据显隐程度不同可分为潜词、欲显词语、初显词语、显词、欲隐词语、始隐词语、隐词。不同显隐程度词语间的转化构成了词语显隐的轨迹。词语的显隐可能沿着欲显、初显、显、欲隐、始隐、隐的轨迹变化,也可能在复杂的制约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跨越性的变化。在制约显隐的内外因中,展开讨论了语义关系、色彩、人为因素三点,并进一步指出语言政策的恰当制定要建立在对制约因素的正确认识上。
     第四部分,通过词语更替中反映的问题,谈如何认识词汇规范。词汇规范要兼顾到语言、社会、人三方面。语言文字工作者,作为词汇规范的重要参与者,应该端正认识,并确立正确的规范观、规范原则。正确的规范观是服务于语言交际。规范要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到刚柔并济,既不能放任自流,又要注意灵活性。另外,不仅要确立规范,还要推广规范,只有大众认可的、接受的、遵循的规范,才能做到真正的丰富语言,才能真正的达到语用和谐。
引文
[1] 曹德和 1997 鲧禹治水与词语规范,《语文建设》第4期。
    [2] 曹德和 1998 大哥大的命运,《语文建设》第4期。
    [3] 曹学林 2000 字母词也是汉语词语,《语文建设》第7期。
    [4] 陈光磊 1994 《汉语词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
    [5] 陈光磊 1996 改革开放与词汇变动,《语文建设》第4期。
    [6] 陈光磊 1997 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变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7] 陈建民 1991 口语里的新词新语与社会生活,《语文建设》第9期。
    [8] 陈建民 1994 香港文化词汇是如何融入普通话的,《语文建设》第7期
    [9] 陈建民 199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10] 陈原 1983 《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11] 陈原 1991 《在语词的密林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2] 陈原 1994 《语言和人——运用社会语言学若干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3] 陈原 1997 关于新词语的随想,《语文建设》第3期。
    [14] 邓英树 1994 异体词的语义差别及规范问题,《语文建设》第11期。
    [15] 符淮青 1985 《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6] 符淮青 1996 《词义的分析与描写》,北京:语文出版社。
    [17] 高万云 1998 语言规范的整体性原则,《语文建设》第10期。
    [18] 郭龙生 1995 规范就是服务,《学语文》第1期。
    [19] 桂诗春 1988 应用语言学,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0] 侯敏 1987 同素异序词的发展和规范问题,《语文建设》第3期。
    [21] 胡明扬 2002 关于外文字母词和原装外文缩略语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22] 季恒铨、徐幼军、亓艳萍 1989 试论新时期的新词语,《语文研究》第4期
    [23] 金惠淑、孙曼均、袁晖执笔 2002 新词新语规范原则述评,《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24] 李宝贵 2001 谈目前汉语运用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现象,《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期。
    [25] 李建国 1997 再论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语文建设》第11期。
    [26] 李行健 1987 从语言发展和社会心理看某些词语的规范问题,《语文建设》第5期。
    [27] 李行健、曹聪孙、云景魁 1993 《新词新语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28] 李行健 1994 词义演变漫议,《语文建设》第7期。
    [29] 厉兵 1994 说“分子”,《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30] 卢遂现 1990 文言文、新名词、数理简化和浓缩信息,《汉字文化》第3期
    [31] 刘建梅 2002 现代汉字系统中外来字母规范浅议,《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32] 刘叔新 1995 《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33] 刘一玲 1993 寻求新的色彩,寻求新的风格,《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34] 刘涌泉 2001 《字母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35] 刘涌泉 2002 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36] 林伦伦 1998 论强势方言及其对推普的负面影响,《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37] 罗聿言 2000 试论现代汉语“新借形词”,《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38] 聂鸿音 1994 《音节简省是外来新词语规范化的首要原则》,《语文建设》第1期。
    [39] 汤志祥 2002 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40] 马庆株 1987 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运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
    [41] 钱乃荣 1998 语言规范和社会发展,《语文建设》第12期。
    [42] 田小琳 1998 由社区词谈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语文建设》第11期。
    [43] 邵敬敏 2000 香港方言外来词的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44] 施春宏 1998 语言评议中的现实统一性问题——从“野尻”的使用谈起,《语文建设》第1期。
    [45] 施春宏 1998 现代汉语规范评议失误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46] 施春宏 2001 试论语义关系对异体词显隐和使用的制约,《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47] 施春宏 2002 说“界”和“坛”,《汉语学习》第1期。
    [48] 沈怀兴 1998 汉语词汇规范化问题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49] 沈孟璎 1986 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南京师大学报》第4期。
    [50] 沈孟璎 1988 新词语构成特点纵览,《南京师大学报》第4期。
    [51] 沈孟璎 1995 关于新词语词义表面化倾向的考察,《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52] 沈孟璎 2001 浅议字母词的入典问题,《辞书研究》第1期。
    [53] 沈阳 1997 正式用语的词汇语法规范例议(两例),《语文建设》第4期。
    [54] 苏新春 2002 再论异形词规范的俗成性原则——谈异形词规范中的三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55] 索绪尔 1980《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56] 孙曼均 1996 城市流行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57] 王德春 1990 汉语新词语的文化背景,《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58] 汪惠迪 1995 摈弃“大哥大”,《语文建设》第4期,原载于新加坡《联合早报》1994年11月6日。
    [59] 王海棻 1990 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60] 王铁昆 1988 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语文建设》第1期。
    [61] 王铁昆 1989 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天津师大学报》第2期。
    [62]王铁昆 1993 汉语新外语的文化心理透视,《汉语学习》第1期。
    [63] 王铁昆 1999 从某些新词语的“隐退”想到的,《语文建设》第5期。
    [64] 王希杰 1991 从新词语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65] 王希杰 1995 关于词义的层次性问题的思考,《汉语学习》第6期。
    [66] 王希杰 1995 汉语的规范化和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67] 王希杰 1996 论修辞学中的基本概念:显性和隐性,《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第1期。
    [68] 王希杰 1996 《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69] 王希杰 1997 修辞研究中的科学化和人文精神,《扬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70] 王希杰 1998 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71] 姚汉铭 1989 新词语修辞造词探微,《上海技术师范学报》第2期。
    [72] 姚汉铭 1994 新词语中的社会心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73] 姚汉铭 1995 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74] 姚汉铭 1996 试论新时期新词语特点,《益阳师专学报》第1期。
    [75] 姚汉铭 1998 《新词语社会文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76] 杨振兰 1996 《现代汉语词彩学》,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77] 于根元 1994 《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78] 于根元 1995 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语文建设》第9期
    [79] 于根元 1997 语言的人文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80] 于根元 1997 词语的时空分布,《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81] 于根元 1997 动态:语言的本质(上、下),《语文建设》第8期、第9期。
    [82] 于根元 1999 《语言应用论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83] 于根元 1999 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
    [84] 于根元 1999 《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85] 萧雁 1991 新时期汉语新词的出现与新时期社会心态,《徐州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86] 徐大明、谢天蔚、陶红印 1997 当代社会语言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7] 徐国庆 1998 缩略语与原词语的语义联系,《语文建设》第12期。
    [88] 许国珍 1993 空符号潜词仿词新词,《语文月刊》第3期。
    [89] 徐幼军 1988 新词新语新用法与社会心理,《语文建设》第3期。
    [90] 杨光荣 1995 “出租车”与“的士”,《语文建设》第5期。
    [91] 杨华 2001 从新时期汉语词汇系统变异看社会变化对语言的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9期。
    [91] 亦葩 1997 “邮编”缘何打败“邮码”,《语文建设》第3期。
    [92] 应雨田 1998 异体词语规范研究述评,《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93] 赵金铭 1985 新词新义与社会情貌,《语文研究》,第4期
    [94] 张会 2001 网络语词概说,《广西社会科学》第4期。
    [95]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室 2002 《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96] 周洪波 1994 从隐性到显性: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辞书研究》第4期。
    [97] 周洪波 1996 新词语的预测,《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98] 祝畹谨 1192 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