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鸭绿江、图们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划分为鸭绿江流域及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地区、图们江流域及大彼得湾沿岸地区、乌苏里江流域三个自然地理区域,每个区域以江为界,对中国境内和外国境内的出土材料分别进行研究,明晰各自的考古学文化,并将中外相同的考古学文化进行整合,在探讨文化年代的基础上,建立每个区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然后将三个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或各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求得各区域之间文化或文化分期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统一划分出六个时段。以纵横两方面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整个鸭绿江、图们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陶器纹饰进行了专门探讨,区分出三大纹系和五种纹类。通过各纹类在同一区域不同阶段分布情况的研究,划分出线纹系和点纹系两大纹系区;根据各纹类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变化态势的分析,划分出四个发展时期。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he neolithic culture remains in the Yalu River basin,the Tumen River basin and the Wusuli River basi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Chapter one,《Exordium》,the author defined the spatio-temporal scope and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then explained the reason of the topic selection,research purpose,research methods and ideas.
     Chapter two,《The research on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Yalu River basin and the Yellow Sea Coastal of LiaoDong peninsula》.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geographical area of it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Analyzed each site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North Korea,distinguished their neloithic cultures(types),then integrated the same culture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North Korea,finally divided into six neloithic cultures.They are XiaoZhuShan lower layer-MeiSongLi lower layer culture,HouWa upper layer-XiZhuLi second group culture,XiaoZhuShan middle layer-TangShan lower layer culture,SanTang first stage-TangShan upper layer culture,XiaoZhuShan upper layer culture, BeiGou-XinYanLi second group culture.Divided all the neolithic culture remains in this area into six stages based on discussion of each culture's age.
     Chapter three,《The research on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Tumen River basin and Big Peter Gulf Coastal》.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geographical area of it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Analyzed each site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North Korea,distinguished their neloithic cultures(types),then integrated the same culture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North Korea,finally divided into four neloithic cultures(types).They are BoYiSiMan first group type,YingHuaNanShanH1 -LuoXin-BoYiSiMan culture,JinGu-XiPuXiang-ZhaYiSangNuoFuKa culture, DongFeng- XiPuXiang the fifth group-DuanXia culture.Divided all the neolithic culture remains in this area into six stages based on discussion of each culture's age.
     Chapter four,《The research on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Wusuli River basin》. The author introduced the geographical area of it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situation.Analyzed each site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North Korea, distinguished their neloithic cultures(types or remains),then integrated the same culture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and North Korea,finally divided into six neloithic cultures(types or remains).They are XinKaiLiu-LuDeNaYa culture,DaoBeiShan first group remain,XiaoNanShan M1 type,JinChangGou remain,LuDeNaYa aggregate 12 remain,LongMiaoShan-QingShuLinⅠremain.Divided all the neolithic culture remains in this area into five stages based on discussion of each culture's age.
     Chapter five,《The neolithic culture structure in the Yalu River basin,the Tumen River basin and the Wusuli River basin》.Established the chronicle sequence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three different area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rom chapter one to chapter four.The author horizontal compared the neolichic cultures or stages of the three areas,divided into six period of time,then set up the spatio-temporal framework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Yalu River basin,the Tumen River basin and the Wusuli River basin.General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structure:the three natur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mainly represent the three archaeology culture area; continuity and intermittence coexist in the culture development;split and unification of the culture coexist;abruptness of the culture split and asymptotic of the culture unification.Specialise the pattern in this area,distinguish three pattern systems include line pattern,point pattern and heap pattern.Then divide into five pattern kinds include press line pattern,draw line pattern,press point pattern,draw line pattern and heap pattern.Under the research of the distributing of each pattern at the differ period in the same area,divide into two pattern system areas include line pattern system and point pattern system,base on the distributing of each pattern at the differ period and differ area,divide into four develop periods.
     Chapter six,《Epilogue》,the contribution and gains of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are summarized,and the shortage and localization are pointed out in the end.
引文
1 夏鼐:《什么是考古学》,《考古》1984年10期,第931-935、948页。
    2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12期,第1-11页。
    3 a安志敏:《中国辽东半岛的史前文化》,《东亚考古论集》,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第78-88页;
    b~*[日]鳥居龍藏:《滿洲調查報告》,1910。
    4 #12
    5 ~*[日]八木奘三郎:《滿洲舊蹟志》(上編),1924年。
    6 a~*[日]澄田正一:《遼東半島の先史遗蹟—大長山島上馬石貝塚》,《人間文化》3號,1986年,第36-45頁;
    b~*[日]澄田正一:《遼東半島の先史遗蹟—大長山島上馬石貝塚》,《人間文化》4号,1988年,第37-52頁;
    c~*[日]宮本一夫:《遼東半島周代併行土器の變遷—上馬石貝塚A·BⅡ區を中心として》,《考古學雜誌》76卷4號,1991年,第60-86頁。
    7 a~*[日]三宅俊成:《滿洲考古學概說》,1944年,第194-195頁;
    b《長山列島先史時代の小調查》,《滿 洲學報》第4卷,1936年。
    8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9 裴文中:《中国黑陶文化概说》,《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1948年,第167-186页。
    10 佟柱臣:《东北原始文化的分布与分期》,《考古》1961年10期,第557-566页。
    11 佟柱臣:《东北原始文化的分布与分期》,《考古》1961年10期,第557-566页。
    12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13 安志敏:《记旅大市的两处贝丘遗址》,《考古》1962年2期,第76-81页。
    14 旅顺博物馆:《大连新金县乔东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2期,第122-125、100页。
    15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4年3期,第287-328页。
    16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17 刘俊勇、王瑽:《辽宁大连市郊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4期,第306-319页。
    18 许玉林、金石柱:《辽宁丹东地区鸭绿江右岸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6年10期,第865-872页。
    19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20 许玉林、傅仁义、王传普:《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文物》1989年12期,第1-22页。
    21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东沟县大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4期,第300-305、382页。
    22 许玉林:《辽宁东沟县石佛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8期,第673-683页。
    23 许玉林:《东沟县西泉眼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1期,第17-19页。
    24 许玉林:《海岫铁路工程沿线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简报》,《北方文物》1990年2期,第11-19页。
    25 许玉林、杨永芳:《辽宁岫岩北沟西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5期,第389-398页。
    26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庄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大连市北吴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4年3期,第343-379页。
    27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旅顺博物馆:《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三堂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2期,第107-121、174页。
    28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瓦房店交流岛原始文化遗址试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1期,第1-6、124页。
    29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连大潘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4年10期,第877-894页。
    30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31 佟柱臣:《东北原始文化的分布与分期》,《考古》1961年10期,第557-566页。
    32 许玉林等:《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概述》,《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1期,第23-29页。
    33 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4期,第417-443页。
    34 安志敏:《中国辽东半岛的史前文化》,《东亚考古论集》,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第78-88页。
    35 安志敏:《中国辽东半岛的史前文化》,《东亚考古论集》,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第78-88页。
    36 许玉林:《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探》,《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9月,第96-112页;《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第56-87页。
    37 许玉林:《论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新石器文化》,《博物馆研究》1992年2期,第78-87、55页。
    38 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86-327页。
    39 王嗣洲:《小珠山下层文化类型与后洼下层文化类型的比较》,《博物馆研究》1990年3期,第64-68页。
    40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旅顺博物馆:《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三堂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2期,第107-121、174页。
    41#12
    42#12
    43#12
    44#12
    45#12
    46#12
    47#12
    48#12
    49#12
    50#12
    51#12
    52#12
    53#12
    54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4页。
    55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庄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大连市北吴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4年3期,第343-379页。
    56 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10页;王月前:《鸭绿江右岸地区新石器遗存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7-126页。
    57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庄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大连市北吴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4年3期,第343-379页。
    58 朱延平:《小珠山下层文化试析》,《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86-193页。
    59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60 许玉林、傅仁义、王传普:《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文物》1989年12期,第1-22页。
    61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62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63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64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65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66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67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图十二、12,《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68 赵辉:《辽东地区小珠山下、中层文化的再检讨》,《考古与文物》,1995年5期,第28-37页。
    69 *《南满洲调查报告》,1931年。
    70 *旅顺博物馆藏品。
    71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4年3期,第287-328页。
    72 笔者曾撰文专门对该遗址进行过研究,做博士论文期间,在看到更多的相关田野材料及研究文章后,再次审视该遗址的材料,觉得笔者那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及结论还是无误的,但是个别单位及器物的年代归属需稍做调整,从而笔者对该遗址的认识以此次研究为准。
    73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288页,《考古学报》1984年3期,第287-328页。
    74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289页,《考古学报》1984年3期,第287-328页。
    77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旅顺博物馆:《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三堂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2期,第107-121、174页。
    78 陈全家、陈国庆:《三堂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期及相关问题》,《考古》1992年3期,第232.235页。
    79 许玉林:《海岫铁路工程沿线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简报》,《北方文物》1990年2期,第11-19页。
    80 许玉林、杨永芳:《辽宁岫岩北沟西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5期,第389-398页。
    81 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89~290,303.313页。
    82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83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东沟县大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4期,第300-305,382页。
    84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85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86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87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88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89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90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91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92 许玉林、金石柱:《辽宁丹东地区鸭绿江右岸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6年10期,第865-872页。
    93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94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95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96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97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98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99 许玉林:《海岫铁路工程沿线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简报》,《北方文物》1990年2期,第11-19页。
    100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101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102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103 刘俊勇、王璇:《辽宁大连市郊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4期,第306-319页。
    104 【日】澄田正一:《遼東半岛の史前遗蹟-四平山和老铁山》,《橿原考古研究所論文集》第四集,1979年。姚义田摘译,刊于《大连文物》1987年2期,1988年1期。
    105 刘俊勇、王瑽:《辽宁大连市郊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4期,第306-319页。
    106 刘俊勇、王瑽:《辽宁大连市郊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4期,第306-319页。
    107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连大潘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4年10期,第877.894页。
    108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瓦房店交流岛原始文化遗迹试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1期,第1-6、124页。
    109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瓦房店交流岛原始文化遗迹试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1期,第1-6、124页。
    110 刘俊勇、王璇:《辽宁大连市郊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4期,第306-319页。
    111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112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113 许玉林:《辽宁东沟县石佛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8期,第673-683页。
    114 许玉林:《东沟县西泉眼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1期,第17-19页。
    115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116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117 许玉林、金石柱:《辽宁丹东地区鸭绿江右岸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6年10期,第865-872页。
    118 吉林省博物馆集安考古队、集安县文物保管所:《吉林集安大朱仙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7年6期,第426页。
    119 张殿甲:《白山市原始社会遗址调查述略》,《博物馆研究》1988年3期,第70-76页。
    120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121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122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123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124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125 旅顺博物馆:《大连市新金县乔东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2期,第122-125、100页。
    126 旅顺博物馆等:《旅顺于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集,1981年。
    127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8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129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130 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考古》1962年7期,第345.352页。
    131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132 许玉林、金石柱:《辽宁丹东地区鸭绿江右岸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6年10期,第865-872页。
    133 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84年1期,第21-36页。
    134 许玉林、金石柱:《辽宁丹东地区鸭绿江右岸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6年10期,第865-872页。
    135 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第1-5页。
    136 许玉林、金石柱:《辽宁丹东地区鸭绿江右岸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6年10期,第865-872页。
    137 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通化市江口村和东江村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7期,第23-26页。
    138 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第63-109页。
    139 许玉林、傅仁义、王传普:《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文物》1989年12期,第1-22页。
    140 a许玉林:《后洼遗址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3.23页;b许玉林:《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第56-87页;c 许玉林:《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探》,《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9月,第96-112页;d《试论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新石器文化》,《博物馆研究》1992年2期,第78-87,55页;e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89-290,303-313页。
    141 朱延平:《小珠山下层文化试析》,《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86-193页。
    142 他所指的小珠山中层是以小珠山遗址第③、④层为代表的遗存,上层是以小珠山第①、②层为代表的遗存。本文对小珠山遗址第④层的文化性质有不同的看法,详见后文。
    143 a王嗣洲:《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52-62页;b王嗣洲:《小珠山下层文化类型与后洼下层文化类型的比较》,《博物馆研究》1990年3期,第64-68页。
    144 许永杰:《东北境内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谱系研究》,《北方文物》1989年2期,第19-29、71页。
    145 王嗣洲:《小珠山下层文化类型与后洼下层文化类型的比较》,《博物馆研究》1990年3期,第64-68页。
    146 王嗣洲:《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史前研究2000》,三秦出版社,第52-62页。
    147 冯思学:《东北平底简形罐区系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4期,第28-41页。
    148 栾丰实:《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原始文化》,《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375-407页。
    149 a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03-313页;b王月前:《鸭绿江右岸地区新石器遗存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7-126页。
    150 a#12
    b #12
    151 都宥浩:《朝鲜原始考古学》,平壤,1960年。
    152 a#12
    b #12
    153 车达晚 著、郑仙华译:《堂山贝丘遗址发掘报告》,《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5年1期,第12-18
    154 车达晚 著、郑仙华译:《堂山贝丘遗址发掘报告》,图三、15,《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5年1期,第12-18页。
    155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图五十九、8,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77页。
    156 车达晚 著、郑仙华译:《堂山贝丘遗址发掘报告》,图三11、17-20,《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5年1期,第12-18页。
    157 #12
    158 #12
    159 #12
    160 #12
    161 #12
    164 #12
    b 李云铎译:《朝鲜考古学概要》,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社编辑室。
    c #12
    165 #12
    166 a#12
    b #12
    167 #12
    168 a#12
    b 弓虽 译 润武 校:《朝鲜土城里新石器时代遗存》,《北方文物》1995年3期,第139-144页。
    170 许明纲:《试论大连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第六次年会论文集》,第50-66页,1987年。
    171 许玉林:《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探》,《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9月,第96-112页。
    172 王嗣洲:《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史前研究2000)),三秦出版社。
    173 a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90、312页;b王月前:《鸭绿江右岸地区新石器遗存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7-126页。
    174 许明纲:《试论大连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第六次年会论文集》,1987年,第50-66页。
    175 许玉林:《论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新石器文化》,《博物馆研究》1992年2期,第78-87、55页。
    176 许玉林:《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探》,《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9月,第96-112页。
    177 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86-327页。
    178 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86-327页。
    179 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86-327页。
    179 长白山天池旧称“图们泊”,满语“图们色禽”,图们万也,色禽河源也,意为天池是万水之源,图们江藉此得名。朝鲜称之为豆满江。
    180 佟柱臣:《吉林省新石器文化的三种类型》,《考古》1957年3期。
    181 白珞基:《吉林延吉县龙井镇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通讯》1957年1期,第52页;金万锡:《延边汪清县西崴子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通讯》1958年5期,第32-33页。
    182 李云铎:《吉林珲春南团山、一松亭遗址调查》,《文物》1973年8期,第69-72、35页。
    183 延边博物馆:《吉林省龙井县金谷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91年1期,第3-9、16页。
    184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龙兴城遗址发掘》,《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63、81页。
    185 成果见于延边各县(市)文物志。
    186 a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龙兴城遗址发掘》,《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63、引页。
    b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兴城—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
    187 吉林省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迎花南山遗址、墓葬发掘》,《考古》1993年8期,第701-708页。
    188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兴城—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
    189 延边博物馆:《吉林省龙井县金谷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91年1期,第3-9、16页。
    191 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第3845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192 赵宾福:《中朝临境地区的古代文化—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待刊。
    193 贾珊:《图们江流域汉代以前的几种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194 a 八木奘三郎:《朝鲜成镜北道石器考》,东京,1938年。
    b 有光教一:《朝鲜栉目纹土器研究》,京都,1962年,收录于《有光教—著作集》,1990年。
    195 横山将三郎:《关于油坂贝冢》,《小田先生颂寿纪念朝鲜论集》,1934年,汉城。
    196 a #12
    b 横山将三郎:《关于油坂贝冢》,《小田先生颂寿纪念朝鲜论集》,1934年,汉城。
    197 #12
    198 黄基德:《茂山虎谷洞原始遗址中间发掘报告》,《文化遗产》1960年1期。
    黄基德:《茂山虎谷洞遗址发掘报告》,《考古民俗论文集》6辑,1975年。
    199 金用开、徐国泰:《西浦项原史遗迹发掘报告》,《考古民俗论文集》4辑,1972年。
    200 Т.И.安德烈耶夫 著 孟陶 译:《在大彼得湾沿岸及其岛屿上发现的公元前第二至第一千年的遗迹》,《考古学报》1958年4期,第27-41页。
    201 吉林省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迎花南山遗址、墓葬发掘》,《考古》1993年8期,第701-708页。
    202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和龙县文物志》1984年,第11、12页。
    203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龙兴城遗址发掘》,《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63、81页;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兴城—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
    204 延边博物馆:《金谷水库南山遗址试掘简报》,《博物馆研究》1985年3期。
    205 延边博物馆:《延吉德新金谷古墓葬清理简报》,《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1期。
    206 延边博物馆:《吉林省龙井县金谷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91年1期,第3-9、16页。
    207 a《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龙井县文物志》1984年,第14-17页;延边博物馆:b《吉林省龙井县金谷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91年1期,第3-9、16页。
    208 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09 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黑龙江省宁安县石灰厂遗址》,《北方文物》1990年2期,第3-10页。
    210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口与振兴-牡丹江流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1 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1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延吉市文物志》1985年,第22、23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13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考古》1981年6期,第481-491页。
    214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延吉市文物志》1985年,第16-22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15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延吉市文物志》1985年,第23、24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16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龙井县文物志》1984年,第17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17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图们市文物志》1985年,第14-16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18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延吉市文物志》1985年,第28、29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19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龙井县文物志》1984年,第18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20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龙井县文物志》1984年,第18-20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21 李云铎:《吉林珲春南团山、一松亭遗迹调查》,《文物》1973年8期;《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珲春县文物志》1984年,第15-17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22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汪清县文物志》1983年,第13-14页;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吉林汪清考古调查》,《北方文物》1985年4期,第2-11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23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珲春县文物志》1984年,第22、23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24 《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珲春县文物志》1984年,第23、24页;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年2期,第51-64页。
    225 a八木奘三郎:《朝鲜咸镜北道石器考》,东京,1938年;b有光教一:《朝鲜栉目纹土器研究》,京都,1962年,收录于《有光教—著作集》,1990年。
    226 a佐藤达夫:《朝鲜有纹土器的变迁》,《考古学杂志》,1963年第48卷3号;b大贯静夫:《东北亚洲中 的中国东北地区原始文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c赵宾福:《中朝临境地区的古代文化—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待刊。
    227 白宏基:《东北亚平底土器研究》,学研文化社,1994年7月。
    228 #12
    229 a 八木奘三郎:《朝鲜咸镜北道石器考》,东京,1938年。
    b 有光教一:《朝鲜栉目纹土器研究》,京都,1962年,收录于《有光教一著作集》,1990年。
    230 a #12
    b 大贯静夫:《东北亚洲中的中国东北地区原始文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231 宫本一夫:《朝鲜有文土器的编年和地域性》,《朝鲜学报》121卷,1986年。
    232 #12
    233 #12
    234 有光教一:《朝鲜栉目纹土器研究》,京都,1962年,收录于《有光教一著作集》,1990年。
    235 有光教一:《朝鲜栉目纹土器研究》,京都,1962年,收录于《有光教一著作集》,1990年。
    236 有光教一:《朝鲜栉目纹土器研究》,京都,1962年,收录于《有光教一著作集》,1990年。
    237 横山将三郎:《关于油坂贝冢》,《小田先生颂寿纪念朝鲜论集》,1934年,汉城。
    238 #12
    239 横山将三郎:《关于油坂贝冢》,《小田先生颂寿纪念朝鲜论集》,1934年,汉城。
    240 a#12
    b(?):<韩国(?)先·原史土器>.国立中央博物馆,1993(?).【国立中央博物馆:《韩国的先·原始土器》,1993年。】
    241 #12
    242 #12
    243 #12
    244 #12
    245 #12
    246 #12
    b #12
    247 Т.И.安德烈耶夫 著 孟陶 译:《在大彼得湾沿岸及其岛屿上发现的公元前第二至第一千年的遗迹》,《考古学报》1958年4期,第27-41页。
    248 a佐藤达夫:《朝鲜有纹土器的变迁》,《考古学杂志》48卷3号,1963年。
    b #12
    c #12
    249 a 大贯静夫:《东北亚洲中的中国东北地区原始文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第38-64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b #12
    250 #12
    251 #12
    252 А.И.克鲁沙诺夫 主编、成于众译、王德厚侯玉成校:《苏联远东史-从远古到17世纪》,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
    253 #12
    254 #12
    255 #12
    256 #12
    257 #12
    258 #12
    259 #12
    260 #12
    260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4期,第491-518页。
    261 谭英杰:《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年2期,第32-34页。
    262 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遗存》,《北方文物》1987年3期,第2-5页。
    263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64 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饶河县文物管理所:《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96年2期,第1-8页。
    266 朱延平:《新开流文化陶器的纹饰及其年代》,《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267 大贯静夫:《东北亚洲中的中国东北地区原始文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268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王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年4期,第491-518页。
    269 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遗存》,《北方文物》1987年3期,第2-5页。
    270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考古》1981年6期,第481-191页。
    271 谭英杰:《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年2期,第32-34页。
    272 杨大山:《饶河小南山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年1期,第2-8页。
    273 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饶河县文物管理所:《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96年2期,第1-8页。
    274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75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76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77 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黑龙江省宁安县石灰厂遗址》,《北方文物》1990年2期,第3-10页。
    278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口与振兴-牡丹江流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科学出版社,2001年。
    279 吴丽丹:《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四个发展阶段》,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280 谭英杰:《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2年2期,第32-34页。
    281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82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83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84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85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86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87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88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89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90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91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92 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2003年3期,第1-14页。
    293 #12
    294 А.П.奧克拉德尼科夫著、莫润先 田大畏译:《滨海遥远的过去》,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年。
    295 А.И.克鲁沙诺夫 主编、成于众 译、王德厚 侯玉成校:《苏联远东史-从远古到17世纪》,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
    296 В.И.季亚科夫著、宋玉斌译、林沄校:《鲁德纳亚码头多层遗址及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俄罗斯专号》,哈尔滨,1996年6月。
    297 #12
    298 #12
    299 #12
    300 А.И.克鲁沙诺夫 主编、成于众译、王德厚 侯玉成校:《苏联远东史-从远古到17世纪》,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
    301 #12
    302 #12
    303 #12
    304 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著、莫润先田大畏译:《滨海遥远的过去》,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年。
    305 А.И.克鲁沙诺夫主编、成于众译、王德厚 侯玉成校:《苏联远东史-从远古到17世纪》,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
    306 #12
    307 #12
    308 #12
    309 #12
    310 #12
    311a А.И.克鲁沙诺夫主编、成于众译、王德厚侯玉成校:《苏联远东史-从远古到17世纪》,哈尔滨出版
    社,1993年;b #12
    312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83页。
    1.白瑢基.吉林延吉县龙井镇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通讯,1957(1):5.
    2.Т.И.安德烈耶夫著,孟陶译.在大彼得湾沿岸及其岛屿上发现的公元前二至第一千年的遗迹[J].考古学报,1958(4):27-41.
    3.金万锡.延边汪清县西崴子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通讯,1958(5):32-33.
    4.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通化市江口村和东江村考古发掘简报[J].考古,1960(7):23-26.
    5.安志敏.记旅大市的两处贝丘遗址[J].考古,1962(2):76-81.
    6.旅顺博物馆.旅大市长海县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调查[J].考古,1962(7):345-352.
    7.谭英杰.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72(2):32-34.
    8.李云铎.吉林珲春南团山、一松亭遗址调查[J].文物,1973(8):69-72、35.
    9.吉林省博物馆集安考古队、集安县文物保管所.吉林集安大朱仙沟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7(6):426.
    10.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J].考古学报,1979(4):491-518.
    11.杨大山.饶河小南山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1):2-8.
    12.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长海县文化馆.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J].考古学报,1981(1):63-109.
    13.旅顺博物馆等.旅顺于家村遗址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集刊第1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88-103.
    14.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黑龙江宁安县莺歌岭遗址[J].考古,1981(6):481-491.
    15.延边博物馆.延吉德新金谷古墓葬清理简报[J].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1).
    16.旅顺博物馆.大连新金县乔东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3(2):122-125、100.
    17.旅顺博物馆.大连市新金县乔东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3(2):122-125、100.
    18.丹东市文化局文物普查队.丹东市东沟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和试掘[J].考古,1984(1):21-36.
    19.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4(3):287-328.
    20.延边博物馆.金谷水库南山遗址试掘简报[J].博物馆研究,1985(3):69-72.
    2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吉林汪清考古调查[J].北方文物,1985(4):2-11.
    22.辽宁省博物馆.辽宁东沟县大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6(4):300-305,382.
    23.许玉林、金石柱.辽宁丹东地区鸭绿江右岸及其支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J].考古,1986(10):865-872.
    24.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遗存[J].北方文物,1987(3):2-5.
    25.许玉林.东沟县西泉眼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辽海文物学刊,1988(1):17-19.
    26.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龙兴城遗址发掘[J].博物馆研究,1988(2):63、81.
    27.张殿甲.白山市原始社会遗址调查述略[J].博物馆研究,1988(3):70-76.
    28.许玉林、傅仁义、王传普.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发掘概要[J].文物,1989(12):1-22.
    29.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黑龙江省宁安县石灰厂遗址[J].北方文物,1990(2):3-10.
    30.许玉林.海岫铁路工程沿线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简报[J].北方文物,1990(2):11-19.
    31.许玉林.辽宁东沟县石佛山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8):673-683.
    32.延边博物馆.吉林省龙井县金谷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J].北方文物,1991(1):3-9、16.
    33.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瓦房店交流岛原始文化遗址试掘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2(1):1-6、124.
    3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旅顺博物馆.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三堂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92(2):107-121、174.
    35.许玉林、杨永芳.辽宁岫岩北沟西山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5):389-398.
    36.Д.Л.布罗江斯基著、王德厚译.90年代初期的滨海考古学[J].北方文物,1993(3):113-121.
    37.吉林省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迎花南山遗址、墓葬发掘[J].考古,1993(8):701-708.
    3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庄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大连市北吴屯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94(3):343-379.
    39.刘俊勇、王瑽.辽宁大连市郊区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1994(4):306-319.
    40.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大连大潘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94(10):877-894.
    41.车达晚著、郑仙华译.堂山贝丘遗址发掘报告[J].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5(1):12-18.
    42.弓虽译润武校.朝鲜土城里新石器时代遗存[J].北方文物,1995(3):139-144.
    43.佳木斯市文物管理站、饶河县文物管理所.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新石器时代墓葬[J].考古,1996(2):1-8.
    44.В.И.季亚科夫著,宋玉斌译,林法校.鲁德纳亚码头多层遗址及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俄罗斯专号[C].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1996:16-30.
    45.王嗣洲、金志伟.大连北部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简报[J].辽海文物学刊,1997(1):1-5.
    46.陶刚、倪春野.黑龙江省穆棱河上游考古调查简报[J].北方文物2003(3):1-14.
    1.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河口与振兴-牡丹江流域莲花水库发掘报告(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和龙兴城—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汪清县文物志[M].1983:13-14.
    2.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和龙县文物志[M].1984:11、12.
    3.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龙井县文物志[M].1984:14-17.
    4.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珲春县文物志[M].1984:15-17.
    5.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延吉市文物志[M].1985:22、23.
    6.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图们市文物志[M].1985:14-16.
    1.佟柱臣.吉林省新石器文化的三种类型[J].考古,1957(3):31.
    2.佟柱臣.东北原始文化的分布与分期[J].考古,1961(10):557-566.
    3.朱延平.新开流文化陶器的纹饰及其年代.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11-17.
    4.许玉林等.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概述[J].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1):23-29.
    5.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J].考古学报,1985(4):417-443.
    6.夏鼐.什么是考古学[J].考古,1984(1):931-935、948.
    7.许玉林.后洼遗址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3-23.
    8.许明纲.试论大连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50-66.
    9.侯莉闽.吉林省延边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初步研究.博物馆研究,1988(2):51-64.
    10.许玉林.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辽海文物学刊,1989(1):56-87.
    11.许玉林.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文化初探.苏秉琦.考古学文化论集(二)[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96-112.
    12.许永杰.东北境内新石器时代筒形罐的谱系研究.北方文物,1989(2):19-29、71.
    13.大贯静夫.东北亚洲中的中国东北地区原始文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8-64.
    14.王嗣洲.小珠山下层文化类型与后洼下层文化类型的比较.博物馆研究,1990(3):64-68.
    15.冯恩学.东北平底筒形罐区系研究.北方文物,1991(4):28-41.
    16.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12):1-11.
    17.许玉林.论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新石器文化.博物馆研究,1992(2):78-87、55.
    18.陈全家、陈国庆.三堂新石器时代遗址分期及相关问题.考古,1992(3):232-235.
    19.朱延平.小珠山下层文化试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求知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86-193.
    20.栾丰实.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原始文化[G].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375-407.
    21.安志敏.中国辽东半岛的史前文化.安志敏.东亚考古论集[C].北京: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78-88.
    22.王嗣洲.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史前研究[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52-62.
    23.王月前.鸭绿江右岸地区新石器遗存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7-126.
    1.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2.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李云铎译.朝鲜考古学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社编辑室.
    3.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 著,莫润先 田大畏 译.滨海遥远的过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А.И.克鲁沙诺夫 主编,成于众 译.苏联远东史-从远古到17世纪[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
    4.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5.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5.
    6.贾珊.图们江流域汉代以前的几种考古学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5.
    7.吴丽丹.论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四个发展阶段[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7.
    8.赵宾福.中朝临境地区的古代文化—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M].待版.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8.#12
    9.#12
    10.#12
    11.#12
    12.#12
    13.#12
    14.#12
    15.#12
    16.#12
    17.#12
    18.#12
    19.#12
    20.#12
    22.#12
    23.#12
    24.#12
    25.国立中央博物馆.韩国(?)先·原史土器.1993.[国立中央博物馆.韩国的先·原始土器.1993.]
    26.白宏基.东北亚平底土器研究[M].学研文化社,1994.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12
    11.#12
    12.#12
    13.#12
    1.[日]鳥居龍藏.滿洲調查報告[M].1910.
    2.[日]八木奘三郎.滿洲舊蹟志(上編)[M].1924.
    3.南满洲调查报告[M].1931.
    4.橫山将三郎。关于油坂贝冢[G].小田先生颂寿纪念朝鲜论集.汉城,1934.
    5.[日]三宅俊成.長山列島先史時代の小調查[J].滿洲學報第4卷,1936.
    6.八木奘三郎.朝鲜咸镜北道石器考[M].东京,1938.
    7.#12
    8.[日]三宅俊成.滿洲考古學概說[M].1944.
    9.有光教一.朝鲜栉目纹土器研究[G].京都,1962.收录于有光教一著作集,1990.
    10.佐藤达夫.朝鲜有纹土器的变迁[J].考古学杂志.1963,48(3).
    11.宮本一夫.朝鲜有文土器的编年和地域性[J].朝鲜学报,1986(121).
    12.[日]澄田正一.遼東半島の先史遗蹟—大長山島上馬石貝塚[J].人間文化,1986(3):36-45.
    13.[日]澄田正一.遼東半島の史前遗蹟-四平山和老鉄山[G].橿原考古研究所論文集第四集.1979。
    14.[日]澄田正一.遼東半島の先史遗蹟—大長山島上馬石貝塚[J].人間文化.1988(4):37-52.
    15.[日]宮本一夫.遼東半島周代併行土器の變遷—上馬石貝塚A·B Ⅱ區を中心として[J]。考古學雜誌.1991,76(4):60-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