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神话学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神话研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不仅使中国神话学这一学科走向成熟成为可能,更为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材料。在21世纪的今天,对上一世纪的神话研究状况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回顾,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就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从神话学史的角度对过去一个世纪的神话研究情况进行较为全面梳理和总结的论文(著)屈指可数,研究的深度亟待加强。
     其中,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对20世纪上半叶(1903—1949年)中国神话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论文(著)更是为数甚少。而此时期正是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在神话研究的定义、对象、范围、理论、方法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给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为神话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他们发表了众多的神话研究论文,也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神话学研究论著。他们不仅以其深厚的文献学功底,从纷繁复杂的文献中提取出数量众多的神话素材,而且以其敏锐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将神话研究视野投向了蕴含着丰富神话资源的民间。这些工作的展开,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学者并非将神话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但他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对神话研究进行的观照,却无意中为推进神话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其中,有部分学者不仅为神话学者所熟知,而且在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等领域也有重要影响力,如梁启超、鲁迅、闻一多、茅盾、周作人、顾颉刚、袁珂、钟敬文等等;而另外一些学者,却因为种种原因,虽然曾在神话学的发展道路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某些结论直到今天仍然被研究者所推崇,但却已逐渐淡出了研究者的视线,如芮逸夫、江绍原、娄子匡、马长寿、黄石、岑家梧、董作宾等等。本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正是试图对中国神话研究的早期阶段(1903-1949)的发展做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仅从神话学史的学科角度给那时的研究以合理的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凸显出在那个动乱年代里研究者们为神话研究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以下四个板块:文本整理与理论译介,神话理论研究,神话类型和个案研究,中国神话研究的流派。
     文本整理与理论译介部分,主要阐述了学者们通过细致地爬梳搜集、整理本土神话资料,通过翻译、传播西方神话理论来探索中国神话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使得中国神话学逐渐成长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神话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神话的概念、范围、分类、演变以及文化意义五个方面的分析,体现出早期神话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在神话理论研究中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在神话类型和神话个案研究部分,选取创世神话研究、洪水神话研究、《山海经》神话研究、盘瓠神话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宏观分析和微观把握双重结合的方法,凸显出研究者们在神话研究中从广度研究到深度研究的转变。中国神话研究的流派部分,是本论文所要侧重阐述的内容。本部分共分为两章五节,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将早期神话研究者以及研究成果归属于文艺学神话学派、人类学神话学派、历史学神话学派、民族学神话学派、民俗学神话学派五个流派之下,这样的归类,不仅能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出研究者们对待神话的不同取向,从而充分揭示出神话作为民族文化源头的价值作用。
     从神话学史的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的神话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利于完善神话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完整性,而且也有利于从源头上理清中国神话学发展的脉络,给神话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必备的参考。
Chinese mythology research experience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int efforts of scholars, has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 These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make not only mythological subjects maturity possible, more relevant discipline (such as: literature, history, philosophy, etc) development provides enough of its use of abundant materials. In the 21st century, past a century of mythology research status on a more thorough review, appear very necessary. But, as far as we know,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history of mythological
     Angle of the myth of the past century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comb and summarizes the paper numbered, the depth of the study to be strengthened. Among them, especially should emphasis is in the 20 century, (1903-1949) Chinese mythology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sorting and summing paper is slender non-dom status. But this period is China's mythological,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rom scratch, from initial set up to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mature. This time, not only in the mythology research definition, object, scope, theory and methods, etc, had greater breakthrough study lays a foundation for later generations; More importantly, this period, a large number of emerged for the mythological development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scholars, they published numerous mythology research papers, also published a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mythological research works. They not only with its profound philology strength, from the complexity of the literature to extract numerous myths, and with its sharp problem consciousness, bold will mythology research vision on contains rich folk myths resources. The work started, not only at the time, is in today still have realistic meanings.
     Although, there are part of scholars not will mythology research as his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but they from their areas of study of the myth of the witness, but to promote mythology research inadvertently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his among them, some scholars known not only for myth, and in scholars such as history, literature, folklore also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areas, such as liang qichao, lu xun, wen yiduo's, maodun, zhou zuoren, gu jiegang, either, ZhongJingWen etc; Other scholars, bu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although once in mythological development road of who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some conclusions until today is still the researchers had honored, but has gradually faded out of the line of sight, such as RuiYiFu, JiangShaoYuan, LouZiKuang, MaChangShou, Yellowstone, CenGuWu, DongZuoBin et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that in China, it is trying to the early stages of mythology research (1903 - 1949) do a more systematic carding and summarized, not only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y of mythological subjects to then research to reasonable positioning, more important is the highlights in the turmoil in the researchers pay for myth institute of painstaking efforts.
     The main body part of this paper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text sorting and theory, the myth theoretical research, transla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mythical case study of mythology research genre.
     Text finishing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part, mainly is elaborated scholars through careful collecting, collating rice-for-crime local myths material,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to spread the western mythology, and explore the theory of Chinese mythology research method and theory system, make China mythological growth for a complete system gradually independent discipline. Myth theory research of myth, through the part, the scope, classification, concept and the cultural meaning evolution in five aspects, reflecting the analysis process of early mythology research, scholars have made in mythology research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e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and. Myth case study section, select flooding myths research, sea classics mythology research and panhu mythology research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micro and macro analysis, through double of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grasping, highlights the researchers in mythology research from breadth research to depth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mythology research genres part, is this paper expounded to focus the content. This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chapters five section,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s and methods of different, respectively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early myth researchers takes ownership school of mythology, human school mythology, historical school mythology, national school mythology, folk school mythological under five schools, so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can not only will the period researcher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be able to sorting out the system fully embodies the researchers treat myth, which fully reflects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 reveals mythology as the source of value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mythological early mythology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carding and not only beneficial to improve mythological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e integrity, but also to help from the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ythology clear context, to learn the mythology research further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ference.
引文
①[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贾福水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②[英]G.S.柯克:《论神话的界说》,载[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书、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②[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英]K.W.博勒:《神话和神话学》,刘光耀译,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理论译丛》(第一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页。
    ④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⑤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⑥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
    ①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①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②此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05年7月—10906年5月陆续发行,1933年改名为《中国古代史》。
    ③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①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上),载《孙作云文集》(第3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本文原载于《自己的园地》,由北新书局于1923年出版。
    ③周作人:《神话与传说》,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71页。
    ④周作人:《神话与传说》,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①《小说月报》,1925年,第16卷,第1号。
    ②《民铎》,1926年,第1卷,第3期。
    ③《文学周报》,1928年,第5期。
    ④《一般》,1928年,第4卷,第1期。
    ⑤《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第15、16期。
    ⑥《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第19期。
    ⑦《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
    ⑧《大江月刊》,1928年,第12期。
    ⑨《文学周刊》,1929年,第7卷。
    ⑩此书由世界书局于1929年初版。11此书由世界书局于1929年初版。12此书由世界书局于1930年初版。13此文为《西洋文学通论》中第2章,由世界书局于1930年初版。
    ①《小说月报》,1925年,第16卷,第1号。
    ②《民铎》,1926年,第1卷,第3期。
    ③《文学周报》,1928年,第5期。
    ④《一般》,1928年,第4卷,第1期。
    ⑤《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第15、16期。
    ⑥《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第19期。
    ⑦《文学周报》,1928年,第6卷。
    ⑧《大江月刊》,1928年,第12期。
    ⑨《文学周刊》,1929年,第7卷。
    ⑩此书由世界书局于1929年初版。
    11此书由世界书局于1929年初版。
    12此书由世界书局于1930年初版。
    13此文为《西洋文学通论》中第2章,由世界书局于1930年初版。
    ①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②《人类学集刊》,1938年,第1卷,第1期。
    ③《西南边疆》,1938-1939年,第1、2、7、9期。
    ④《金陵学报》,1938年,第8卷第1、2期。
    ⑤《金陵学报》1938年8卷1、2期。
    ⑥《时事学报?学灯》,1939年,第41、42期。
    ⑦《人类学集刊》,1939年,第1卷,第2期。
    ⑧《边疆》,1939年,第39期。
    ①《社会研究》,1940年,第1期。
    ②《民族学研究集刊》,1940年,第2期。
    ③《说文月刊》,1940-1941年,第2期。
    ④《社会研究》(贵阳),1941年,第20期。
    ⑤《责善半月刊》,1941年,第6期。
    ⑥《西南边疆》,1941年,第12期。
    ⑦《西南边疆》,1942年,第15期。
    ⑧《社会研究》,1942年,第46期。
    ⑨《说文月刊》,1945年,第5卷,第3、4期。
    ①参见贺学君:《中国神话研究百年》,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
    ①1984年中国神话学会成立,它标志着神话学作为新兴边缘学科正式成立,标志着神话学研究正向科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年鉴》(1990—1996);贺学君,樱井龙彦编:《中日学者中国神话研究论著目录总汇》,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1999年版。
    ③参见《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2期。
    ④叶春生:《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①赵橹:《白族龙神话与诸夏文化之关系》,《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1期;陈立浩:《妹榜妹留与女娲》,《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李子贤:《羌族始祖神话断想》,《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1期。
    ②《江汉论坛》,1986年,第5期。
    ③《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④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233页。
    ⑤参见“汉学研究中心”印行的《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台北,1996年版。
    ①贺学君:《中国神话研究百年》,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
    ①鲁迅:《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②该书1929年由世界书局刊行,署名玄珠,1978年再版易名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收入《茅盾评论文集》,后又收入《神话研究》(1981)。
    ③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7页。
    ②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6页。
    ③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④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171页。
    ①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①钟敬文:《与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载《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②参见陈建宪:《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1卷,第3期,第132页。
    ③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①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2页。
    ②参见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①《儿童文学小论》,上海儿童书局,1932年版。
    ②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③马昌仪:《人类学派与中国近代神话学》,载《民间文艺集刊》第1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④此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文学周报》,第6卷,第19期。
    ⑤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①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二》,载《茅盾专集》第一卷·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8页。
    ②此书初版于1930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刊行,署名方璧,后收入《茅盾全集》,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①[日]大林太郎:《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贾福水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1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②张文安:《重谈神话的定义问题——神话学基本命题的反思》,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1期。
    ③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①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③张文安:《重谈神话的定义问题——神话学基本命题的反思》,《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1期。
    ①茅盾:《神话的意义与类别》,《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152页。
    ②茅盾:《神话的意义与类别》,《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152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①参见陈建宪:《试伦神话的定义与形态》,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1卷,第4期。
    ②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3、129页。
    ③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89页。
    ①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54页。
    ③孙正国:《神话再阐释:双重定义之上的本质属性》,《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①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67页。
    ②该文最初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2期重刊。
    ③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
    ④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
    ①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②谷子:《关于神话的特征、范围及消亡问题》,《思想战线》,1985年,第3期。
    ①参见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杨堃:《论神话的起源与发展》,《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1期。
    ③参见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4—5页
    ④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①参见武世珍:《神话学论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1页。
    ①武世珍:《神话学论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9页。
    ②多数中外学者采用内容分类法,如L·斯彭斯(L·Spence)在《神话学绪论》中,将神话按内容分为21类;哈斯丁斯将神话按内容分为12类。
    ③茅盾曾将中国古代神话按地域分为北、中、南三类,参见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④杨堃按神话产生的时间把神话分为原始神话与文明神话两类,黄惠焜将神话分为原生神话(又叫自然神活或蒙昧神话,产生于蒙昧的高级阶段)、次生神话(又叫英雄神话或父权神话,产生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延续于资本主义以前整个历史时期)和现代神话(又叫自欺神话、自慰神话或自娱神话)三类。
    ⑤萧兵:《多元与整合——神话的分类》,《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第68页。
    ⑥参见萧兵:《多元与整合——神话的分类》,《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第68页。
    ①参见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版,第200页。
    ③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252页。
    ①参见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③黄石:《神话研究》,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12—13页。
    ①谢六逸于1928年在其著作《神话学ABC》中翻译了L.斯彭斯的神话分类。
    ②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717—718页。
    ③林惠祥:《文化人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8—269页。
    ①参见黄石:《神话研究》,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12页。
    ②黄石:《神话研究》,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13—24页。
    ③黄石:《神话研究》,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24页。
    ①参见茅盾:《神话的意义与类别》,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154页。
    ②茅盾:《中国神话研究》,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117页。
    ①茅盾:《中国神话研究》,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118页。
    ②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①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②林惠祥:《神话论》,载《神话三家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22—30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1982年。
    ②参见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0页。
    ②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参见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金泽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②参见朱存明:《美的根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165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页。
    ②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民间文学论丛》,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页。
    ③茅盾:《茅盾评论文集》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52页。
    ①茅盾:《中国神话研究》,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122、130页。
    ②乐黛云,陈惇:《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③马昌仪:《试论茅盾的神话观》(代序),见《茅盾说神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④《中国神话研究》创作于1925年,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神话理论的最早引进是1932年。1928年郭沫若翻译了马克思论及神话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并于1932年由神州国光社正式出版发行。
    ①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话与信仰》,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386页。
    ②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第100页。
    ③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第404页。
    ④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01页。
    ①吴晗:《山海经中的占代故事及其系统》,《史学年报》,1931年第3期,第99、100页。
    ①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③晏立农,马淑琴:《古希腊罗马神话鉴赏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6页。
    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③鲁迅:《鲁迅国学文选》,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57—258页。
    ④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民间文学论丛》,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41页。
    ①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源》,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40页。
    ②此文收入刘贞晦,沈雁冰:《中国文学变迁史》,上海:上海新文化书社,1926年版,第1、12页。
    ③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④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①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②袁珂:《怎样读中国古代神话》,载《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
    ③袁珂:《怎样读中国古代神话》,载《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页。
    
    ①参见张文安:《中国与两河流域神话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②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①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②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①赵五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②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①参见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②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③茅盾:《自然的神话》,载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④茅盾:《中国神话研究》,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⑤茅盾:《中国神话研究》,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⑥参见李滟波:《中国创世神话研究评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①参见李滟波:《中国创世神话研究评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②杨宽:《盘古传说试探》,《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第2卷2期。
    ③卫聚贤:《天地开辟与盘古传说的探源》,《学艺》,1934年第13卷第1期。
    ④杨宽:《略论盘古传说》,《大美晚报·历史周刊》,1936年第11—12期。
    ⑤卫聚贤:《盘古的传说》,《古史研究》,1937年第3期。
    ⑥此文创作于1939年4月,后收入《古史辨》第七册中编,1941年由上海开明书局出版。
    ①徐华龙:《中国神话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页。
    ①巴莫阿依,黄建明:《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②巴莫阿依,黄建明:《国外学者彝学研究文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①谢选骏:《中国神话》,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82—95页。
    ②钟敬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日中文化研究》,1991年,第1期。
    ③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9—242页。
    ①蒋观云:《洪水神话》,载钟敬文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2卷),1995年版,第692—693页。
    ②钟敬文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2卷),1995年版,第692—693页。
    ①梁启超:《洪水》,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4—55页。
    ②梁启超:《洪水考》,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①梁启超:《洪水考》,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5—56页。
    ②梁启超:《洪水考》,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6—57页。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②参见胡武:《二十世纪洪水神话研究述评》,《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0—51页。
    ①参见钟敬文:《中国水灾传说》,载《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191页。
    ②钟敬文:《中国水灾传说》,载《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
    ③参见李亦园,王秋桂:《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汉学研究中心,第463页。
    ①参见李亦园,王秋桂:《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汉学研究中心,第463页。
    ①“怪”就是《四库提要》所谓的“神怪”,它的含义略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神话。
    ②郭瑞祥:《<山海经>的研究情况介绍》,载《<山海经>与中华文化》,王善才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③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史学论丛》(第一册),1934年。
    ④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32页。
    ⑤徐旭生:《<山海经>的地理意义》,《地理知识》,1955年,第8期。
    ⑥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32页。
    ⑦孙文青:《山海经时代的社会性质初探》,《光明日报》,1957年8月15日。
    ①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31页。
    ②王大有:《山海经是上古史书》,《新华文摘》,1990年,第4期,第197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页。
    ①发表于《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3期,第102—106页。
    ②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第83—88。
    ③袁珂:《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年版,第10—11页。
    ④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34页。
    ⑤孙玉珍:《山海经究综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11页。
    ⑥茅盾:《中国神话的保存》,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⑦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22页。
    ⑧袁珂:《论<山海经>的神话性质——兼与罗永麟教授商榷》,载《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①参见杨超:《<山海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载《山海经新探》,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②邓少琴:《(山海经>昆仑之丘应即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山海经新探》,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③参见杨光华:《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④袁珂:《论<山海经>的神话性质——兼与罗永麟教授商榷》,载《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⑤袁行霈:《<山海经>初探》,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3期。
    ①刘歆:《上<山海经>表》,载《山海经:图文珍藏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91页。
    ②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
    ③蒙文通:《山海经写作时代及其产生的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76—78页
    ④参见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华文史论丛》(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7—171页。
    ⑤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38页。
    ⑥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一期,第78—82页。
    ①此书后编入《茅盾评论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8年11月出版,并改名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②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③茅盾:《中国神话的保存》,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④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①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
    ②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372页。
    ①闻一多:《神话与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②参见孙昌照:《闻一多与<山海经>》,载《闻一多研究文集》,余嘉华,熊朝隽主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8页。
    ①参见孙昌照:《闻一多与<山海经>》,载《闻一多研究文集》,余嘉华,熊朝隽主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292页。
    ②参见孙昌照:《闻一多与<山海经>》,载《闻一多研究文集》,余嘉华,熊朝隽主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页。
    ③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
    ①袁珂:《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②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22页。
    ③袁珂:《论<山海经>的神话性质——兼与罗永麟教授商榷》,载《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④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⑤袁珂:《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①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页。
    ②参见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华文史论丛》(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7—171页。
    ③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38页。
    ④参见《山海经校注》出版说明。
    ⑤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90页。
    ①参见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22页。
    ②袁珂:《论<山海经>的神话性质——兼与罗永麟教授商榷》,载《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③袁珂:《论<山海经>的神话性质——兼与罗永麟教授商榷》,载《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①刘乃和:《历史文献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①[宋]范晔:《后汉书》,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16页。
    ②袁珂:《山海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页。
    ③参见吴永章:《盘瓠考述》,《南方民族社会文化史论集.》,柏贵喜,孟凡云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刘锡蕃:《岭表纪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81—82页。
    ②参见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
    ③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①黄书光,刘保元:《瑶族文学史》,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
    ②参见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①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①钟敬文:《盘瓠神话的考察》,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310页。
    ②钟敬文:《盘瓠神话的考察》,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
    ③钟敬文:《盘瓠神话的考察》,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①钟敬文:《盘瓠神话的考察》,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页。
    ②此文发表于《民族学研究集刊》,1940年,第2期。
    ③此文发表于《责善》,1941年第6期。后收入作者的论文集《西南民族文化论丛》。由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于1949年12月出版。
    ①岑家梧:《盘瓠传说与瑶畲的图腾制度》,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页。
    ②岑家梧:《盘瓠传说与瑶畲的图腾制度》,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43页。
    ①参见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4页。
    ②马长寿:《苗瑶之起源神话》,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16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页。
    ①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5—46页。
    ②此书1978年再版时易名为《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见《茅盾评论文集》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10页。
    ④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158页。
    ⑤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45—51页。
    ⑥参见贾雯鹤:《西王母神话考论》,载《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王建太,张怀群主编,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①茅盾:《神话研究》,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页。
    ②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③参见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372页。
    ④转引自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第71页。
    ①参见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北京: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第71—73页。
    ②《民族学研究所集刊》(台北),1966年,第22期。
    
    ①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47—48页。
    ②茅盾:《神话研究》,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56页。
    ①转引茅盾:《神话研究》,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②收入《吴晗文集》(第一卷),李华,杨钊,张习孔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③参见李稚田:《开篇锣鼓——李稚田民间文化论著集》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①吴晗:《西王母的传说》,《吴晗文集》(第一卷),李华,杨钊,张习孔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105页。
    ②吴晗:《西王母的传说》,《吴晗文集》(第一卷),李华,杨钊,张习孔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108页。
    ③吴晗:《西王母的传说》,《吴晗文集》(第一卷),李华,杨钊,张习孔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108页。
    ④吴晗:《西王母的传说》,《吴晗文集》(第一卷),李华,杨钊,张习孔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108页。
    ①吴晗:《西王母的传说》,《吴晗文集》(第一卷),李华,杨钊,张习孔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110页。
    ②吴晗:《西王母的传说》,《吴晗文集》(第一卷),李华,杨钊,张习孔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112页。
    ①参见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第132页。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20世纪的中国神话学研究分为四个主要流派:人类学的神话学、历史学的神话学、民族学的神话学和文艺学的神话学。
    ②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①李立:《新中国神话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史哲》,2002年,第2期。
    ②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③[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中译本,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①《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三篇,今均收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坟》中,《破恶声论》一篇,今收入《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载《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鲁迅:《鲁迅全集》(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3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314页。
    ③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6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⑤鲁迅:《鲁迅全集》(卷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卷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③此文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四周纪念增刊》,题名《不周山》,曾收入《呐喊》;1930年1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将此篇抽去,后改为现名,见《鲁迅全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此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1月25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见《鲁迅全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此文收入《鲁迅全集》之前,未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见《鲁迅全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此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八、九期,原题为《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见《鲁迅全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⑦叶舒宪《神话如何重述》,《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⑧鲁迅:《鲁迅全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①王吉鹏:《鲁迅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齐鲁学刊》,2009年,第3期。
    ②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页。
    ③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7页。
    ④高有鹏:《鲁迅的神话学观》,《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9期。
    ⑤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2页。
    ①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②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序》,载《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③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①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②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③叶舒宪:《神话如何重述》,《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④《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第6、7期刊载前三章,全书于1930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①[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茅盾小说中的神话视野》,《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②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③袁珂:《怎样读中国古代神话》,《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
    ④袁珂:《怎样读中国古代神话》,《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页。
    ⑤袁珂:《怎样读中国古代神话》,《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6页。
    ①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刘惠萍《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的学术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②黄泽《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述评》,《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第33卷,第109-110页。
    ③刘惠萍:《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的学术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①刘惠萍:《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的学术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②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③[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页。
    ④[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350页。
    ⑤[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③[日]大林太良著:《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贾福水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④[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233页。
    ①[英]A.兰格:《现代神话学·导论》,阎云翔,龚小夏译,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理论译丛》(第一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133页。
    ②[英]A.兰格:《现代神话学·导论》,阎云翔,龚小夏译,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理论译丛》(第一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③[英]A.兰格:《现代神话学·导论》,阎云翔,龚小夏译,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民间文学理论译丛》(第一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①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尚书·吕刑〉阐释的案例研究(摘录)》,《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年。
    ②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①[英]哈葛德,安度阑:《红星佚史》,鲁迅,周作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208页。
    ①江绍原:《抓发须——关于它们的风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②周作人:《神话与传说》,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71、72页。
    ③周作人:《神话与传说》,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马昌仪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页。
    ④田兆元:《神话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①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3、53页。
    ②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①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1页。
    ②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③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④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⑤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①茅盾:《茅盾说神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8页。
    ②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③黄向春:《林惠祥中国民族史研究评述》,《纪念林惠祥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李亦园:《林惠祥的人类学贡献——纪念乡前辈林教授逝世四十周年》,《东南学术》,1998年,第5期。
    ①李亦园:《林惠祥的人类学贡献——纪念乡前辈林教授逝世四十周年》,《东南学术》,1998年,第5期。
    ②木林:《读〈林惠祥人类学论著〉》,《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
    ③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5-87页。
    ①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9、90页。
    ②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101页。
    ③李亦园:《林惠祥的人类学贡献——纪念乡前辈林教授逝世四十周年》,《东南学术》1998年,第5期。
    ①龙文玲:《闻一多〈伏羲考〉与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转型》,《民族艺术》,2004年,第4期。
    ②闻黎明,侯菊坤:《闻一多年谱长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7页。
    ③《人类学集刊》,1938年,第1卷,第1期。
    ④《时事新报·学灯》,1939年,第41、42期;又见《说文月报》,1940年,第1卷,第10、11期。
    ①田兆元:《神话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②闻一多:《致藏克家》,《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1页。
    ③闻一多:《伏羲考》,《闻一多全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64、67页。
    ④龙文玲:《闻一多〈伏羲考〉与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转型》,《民族艺术》,2004年,第4期。
    ①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②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页。
    ③[日]大林太良著:《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贾福水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④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①[法]马伯乐著:《书经中的神话》,冯沅君译,长沙: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1939年,第1页。
    ②《经世》,1937年,第1卷第9期,又见[法]马伯乐著:《书经中的神话》,冯沅君译,长沙: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出版,1939年版。
    ③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④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⑤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①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②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③顾颉刚编:《古史辨》,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②陈泳超:《顾颉刚与现代民间文艺学》,载《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陈平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③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00页。
    ④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②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106页。
    ①杨宽:《顾颉刚先生和〈古史辨〉》,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页。
    ②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③原载1925年6月15日《语丝》,第31期,修订后载于1931年8月《史学年报》,第3期。
    ④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页。
    ⑤原载1924年6月29号北京大学《歌谣》周刊61号。
    ⑥顾颉刚:《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400页。
    ①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②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30页。
    ③赵沛霖:《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神话学的巨大贡献》,《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①《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第2卷,第2期。
    ②《民俗周刊》,1933年,第116-118期。
    ③《时事新报》,1934年5月6日。
    ④《大美晚报·历史周刊》,1935年12月31日。
    ⑤《大公报·艺术周刊》,1935年12月2日。
    ⑥《大美晚报·历史周刊》,1936年,第11-12期。
    ⑦《大美晚报·历史周刊》,1936年,第16、19期。
    ⑧《大美晚报·历史周刊》1936年,第26期。
    ①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②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③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2页。
    ①杨宽:《顾颉刚先生和〈古史辨〉》,载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1页。
    ②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①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0页。
    ②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③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页。
    ④张忠培:《关于二里头文化和夏代考古学遗存的几点认识》,《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1期。
    ⑤周书灿:《夏代对东方地区的经营与夷夏民族整合》,《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①该书1934年初版,196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增订本。
    ②该文由徐旭生、苏秉琦合著,1936年《史学集刊》第5期刊出。
    ③该文由《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7卷第6期刊出。
    ④该文由《地理知识》于1955年第8期刊出。
    ⑤该文由《新建设》于1956年9月号刊出。
    ⑥该文由《新建设》于1957年第7期刊出。
    ⑦该文由《新建设》于1960年第3期刊出。
    ⑧该文由《考古》于1959年第11期刊出。
    ⑨该书先由中国文化服务社于1943年印行,1985年文物出版社重印发行,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重印,今即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
    ⑩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1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①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③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⑤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0页。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③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8页。
    ⑤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①黄泽:《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述评》,《思想战线》2007年,第5期。
    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③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④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
    ⑤丁山:《商周史料考证》,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⑥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①王国维:《王国维考古学文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7页。
    ③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75-76页。
    ④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8页。
    ⑤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第209页。
    ①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第466、474页。
    ②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11页。
    ①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①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第486页。
    ②王青:《中国神话形成的主要途径——历史的神话化》,《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
    ③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第487页。
    ④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⑤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⑥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第487-488页。
    ⑦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第487页。
    
    ①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第528页。
    ②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第491页。
    ③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①蔡元培:《说民族学》,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3页。
    ②王颖吉,陈远:《略论蔡元培先生民族学思想的来源及其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05年,第2期。
    ③蔡元培:《说民族学》,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5页。
    ①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
    年,第3期。
    ②《人类学集刊》,1938年,第1卷,第1期。
    ③《西南边疆》,1938-1939年,第1、2、7、9期。
    ④《金陵学报》,1938年,第8卷,第1、2期。
    ⑤《金陵学报》1938年8卷,第1、2期。
    ⑥《时事学报?学灯》,1939年,第41、42期。
    ⑦《人类学集刊》,1939年,第1卷,第2期。
    ⑧《边疆》,1939年,第39期。
    ⑨《社会研究》,1940年,第1期。
    ⑩《民族学研究集刊》,1940年,第2期。
    11《说文月刊》,1940-1941年,第2期。
    12《社会研究》(贵阳),1941年,第20期。
    13《责善半月刊》,1941年,第6期。
    14《西南边疆》,1941年,第12期。
    15《西南边疆》,1942年,第15期。
    16《社会研究》,1942年,第46期。
    17《说文月刊》,1945年,第5卷,第3、4期。①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2页。
    ①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上下册),1934年版,第140页。
    ②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上下册),1934
    ①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①岱峻:《史语所在李庄》,《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第2期。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第1卷,第1期。
    ③闻一多:《伏羲考》,《闻一多全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67页。
    ①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380页。
    ②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页。
    ③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400页。
    ④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401页。
    ①马长寿:《苗瑶之起源神话》,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
    ②刘锡诚:《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社会—民族学派——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流派论》,《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6期。
    ③马长寿:《苗瑶之起源神话》,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11页。
    ④马长寿:《苗瑶之起源神话》,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523-524页。
    ①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②徐杰舜,彭英明:《岑家梧先生的治学经历及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述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社版)》2001年第6期。
    ③张有隽:《瑶族远祖盘瓠传说再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④岑家梧:《槃瓠传说与瑶畲的图腾崇拜》,载《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①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论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②过伟:《中国民俗学学派方法论》,《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①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论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②钟敬文:《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反思与体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
    ①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28页。
    ②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③钱小柏编:《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页。
    ①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②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54页。
    ③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①清水编:《太阳和月亮》,载娄子匡编:《民俗丛书》(第54册),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0—1980年版,第1页。
    ①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454页。
    ②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07页。
    ③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页。
    ④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⑤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页。
    ⑥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①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②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③关于江绍原先生生平事迹的详细情况,请参看王文宝先生在《中国民俗学史》中的介绍,见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330-335页。
    ①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9页。
    ①江绍原:《抓发须——关于它们的风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②此书由北平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于1935编辑,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89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出版。
    ③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④叶舒宪:《中国圣人神话原型新考——兼论作为国教的玉宗教》,《武汉大学学报(人社版)》2010年第3期。
    ⑤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①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②闻一多:《致游国恩》,《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
    ①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上),载《孙作云文集》(第3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②孙作云:《〈楚辞〉研究》(上),载《孙作云文集》(第1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上),载《孙作云文集》(第3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页。
    ②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下),载《孙作云文集》(第3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5-458页。
    ③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上),载《孙作云文集》(第3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4][晋]干宝.搜神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6][汉]王逸,[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汉]王逸,[宋]洪兴祖.楚辞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1989.
    [8][宋]朱熹.楚辞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0][清]阎若璩.书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清乾隆、同治刻本,1987.
    [1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2][清]孙兴衍.尚书今古文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4][清]郭庆藩.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姜亮夫.屈原赋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6]闻一多.天问疏证[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7]刘永济.屈赋通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8]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9]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0]袁珂.山海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1]郑杰文.穆天子传通释[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22]金景芳,吕绍刚.尚书·虞夏书新解[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1]刘锡蕃.岭表纪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杨宽.古史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6.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鲁迅.鲁迅书信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6]茅盾.茅盾评论文集(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7]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
    [8]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9]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民间文学论丛[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10]顾劼刚.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2]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3]刘亘.闻一多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6]杜松柏编.尚书类聚初集(第8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
    [1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8]张福三,傅光宇.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9]韦韬.茅盾古典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0]江绍原.抓发须——关于它们的风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20]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中译本)[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2]江绍原.抓发须——关于它们的风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4]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5]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6]萧兵.楚辞新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8]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9]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M].上海:上海书店,1990.
    [30]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
    [31]徐显之.山海经探原[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3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3]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34]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6]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7]闻黎明,侯菊坤.闻一多年谱长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8]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322.
    [39]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7.
    [40]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1]江林昌.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8.
    [42]顾颉刚.顾颉刚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4]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5]叶春生.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6]邓乔彬,赵晓岚.学者闻一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7]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48]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50]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51]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2]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53]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4]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5]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6]凌纯声,林耀华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7]叶春生编.典藏民俗学丛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8]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9]陈启能.书写历史(第1辑)[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0]叶舒宪,萧兵等.山海经的文化寻踪[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1]郭郛.山海经注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2]徐南洲.古巴蜀与山海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63]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6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5]顾颉刚编.古史辨(第1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66]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67]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8]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9]乐黛云,陈惇.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0]晏立农、马淑琴.古希腊罗马神话鉴赏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1]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6.
    [7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3]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4]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75]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76]丁山.商周史料考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77]王国维.王国维考古学文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78]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79]谭佳.断裂中的神圣重构——《春秋》的神话隐喻[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80]黄悦.神话叙事与集体记忆——《淮南子》的文化阐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81]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2]黄石.神话研究[M].上海:开明书店,1927.
    [83]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1.
    [84]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85]马昌仪.人类学派与中国近代神话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86]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M].濮阳:中州书画社,1982.
    [87]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88]袁珂等.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社科院出版社,1985.
    [89]钟敬文.与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M].载《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90]萧兵.楚辞与神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91]刘魁立.神话新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92]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93]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M]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94]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话与信仰[M].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7.
    [95]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神话新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96]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97]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98]叶舒宪.结构主义神话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99]袁珂.中国神话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100]潜明兹.神话学的历程[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1989.
    [101]林惠祥.神话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2]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3]谢六逸.神话学ABC[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4]刘城淮.中国神话通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05]李向平.王权与神权[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06]詹鄞鑫.神灵与祭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08]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109]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2.
    [110]蔡茂松.比较神话学[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111]郭精锐.神话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112]武世珍.神话学论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113]袁珂.中国神话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3.
    [114]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115]陈建宪.神祇与英雄[M].北京:三联书店,1994.
    [116]潜明兹.中国神话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17]陈建宪.神祇与英雄[M].北京:三联书店,1994.
    [118]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119]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20]陆思贤.神话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21]潜明兹.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2]钟伟今主编.防风神话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123]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124]袁珂.袁珂神话论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125]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6]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27]张振犁,陈江风.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128]潜明兹.中国神源[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129]茅盾.茅盾说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30]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31]萧兵.神话学引论[M].天津:文津出版社,2001.
    [132]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神话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3]叶舒宪.原型与跨文化阐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134]喻权中.中国北方神话论稿[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
    [13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136]尹荣方.神话求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7]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38]孙作云.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39]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4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1]孙作云.《诗经》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42]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观照[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43]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4]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45]叶舒宪.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46]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47]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成都:重庆出版社,2005.
    [148]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9]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50]王宪昭.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51]刘亚虎.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2]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53]晏立农,马淑琴.古希腊罗马神话鉴赏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54]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55]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6]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7]叶舒宪.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158]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59]叶舒宪.神话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0]白庚胜,叶舒宪.神话中原[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161]潜明兹.中国神话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2]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 [法]马伯乐.书经中的神话[M].冯沅君译,长沙: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1939.
    [2] [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3]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5]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 [德]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与文化[M].李小兵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7] [德]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8] [苏]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9] [美]戴维·利明等:神话学[M].李培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 [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 [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2] [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13]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4]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杨君游,柯锦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5]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 [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7] [英]哈葛德,安度阑著.红星佚史[M].鲁迅,周作人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8] [美]阿兰·等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M].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M].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 [英]罗伯特·西格尔.神话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顾颉刚.洪水之传说及治水等之传说[J].史学年报,1930,(2).
    [2]吴晗.山海经中的占代故事及其系统[J].史学年报,1931,(3).
    [3]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J].燕京学报,1936,(2).
    [4]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J].考古学报,1957,(3).
    [5]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J].中华文史论丛, 1979,(2).
    [6]周永珍.怀念陈梦家先生[J].考古,1981,(5).
    [7]龚鹏程.古代的宗教与神话[J].道教文化,1983,(8).
    [8]木林.读《林惠祥人类学论著》[J].民族研究,1984,(4).
    [9]袁珂.再论广义神话[J].民间文学论坛,1984,(3).
    [10]谷子.关于神话的特征、范围及消亡问题[J].思想战线,1985,(3).
    [11]杨堃.论神话的起源与发展[J].民间文学论坛,1985,(1).
    [12]吕维.寻找民族文化的母题——闻一多的神话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86,(2).
    [13]李庆鹏.论鲁迅神话观[J].温州师专学报,1986,(4).
    [14]袁珂.广义神话与模糊学[J].云南社会科学,1988,(3).
    [15]袁珂.比较神话学运用的丰硕成果——读萧兵关于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的一部新著[J].思想战线,1990,(4).
    [16]崔柳生.茅盾的中国神话学理论[J].广西社会科学,1993,(5).
    [17]徐毓琴.鲁迅论中国神话传说[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4,(4).
    [18]赵伯乐.古代神话的观念载体功能[J].思想战线,1994,(6).
    [19]崔柳生.茅盾对中外神话的比较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2).
    [20]都兴智.从始祖神话传说看东北古代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联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5,(2).
    [21]赵霈林.神话、历史与古史传说人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5).
    [22]叶舒宪.神话学的兴起及东渐[J].人文杂志,1996,(3).
    [23]袁珂.我再深化研究方面做的工作[J].中华文化论坛,1996,(4).
    [24]刘茂才.填海追日五十年——袁珂先生生平及学术成就[J].中华文化论坛,1996,(4).
    [25]王青.中国神话形成的主要途径——历史的神话化[J].东南文化,1996,(4).
    [26]陈建宪.论神话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27]陆文璧.中国神话研究的拓荒之作——读《袁珂神话论集》[J].社会科学研究,1997,(3).
    [28]周若金.论茅盾神话研究的贡献及特点[J].山东师大学报,1997,(4).
    [30]潜明兹.百年神话研究略论[J].铁道师院学报,1997,(6).
    [31]杨宽.楚帛书的四季神像及其创世神话[J].文学遗产,1997,(4).
    [32]叶舒宪.神话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J].海南师院学报,1998,(1).
    [33]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34]钟敬文.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反思与体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6).
    [35]李亦园.林惠祥的人类学贡献——纪念乡前辈林教授逝世四十周年[J].东南学术,1998,(5).
    [36]崔柳生.试论茅盾对中外神话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3).
    [37]萧兵.神话学就是要丰富多彩——读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J].社会科学研究,1998,(6).
    [38]高有鹏.中国神话研究的世纪回眸[J].中国文化研究,1998,(22).
    [39]高有鹏.面向21世纪的中国神话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9,(3).
    [40]周作人.神话与传说.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41]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42]马长寿.苗瑶之起源神话.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43]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44]马昌仪.试论茅盾的神话观.载:茅盾说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5]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l).
    [46]高有鹏.鲁迅的神话学观[J].鲁迅研究月刊,2000,(9).
    [47]郭芳.中国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J].管子学刊,2000,(l).
    [48]陈泳超.顾颉刚古史神话研究之检讨——以1923年古史大争论为中心[J].南京师大学报,2000,(1).
    [49]喻权中.神话视角中的中华文化兼容性始源[J].学习与探索,2000,(1).
    [50]陈忠.中国的神话、宗教与神[J].社会科学战线,2000,(3).
    [51]常金仓.中国神话学的基本问题: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52]贺学君.中国神话研究百年[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53]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论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1).
    [54]徐杰舜,彭英明.岑家梧先生的治学经历及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社版),2001,(6).
    [55]黄任远.英雄神话与祖先崇拜——对赫哲族的神话的思考之四[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
    [56]萧家成.神话研究的现实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02,(1).
    [57]叶舒宪.神话的意蕴与神话学的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2).
    [58]孙正国.神话再阐释:双重定义之上的本质属性[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9]陈泳超.关于神话复原的学理分析——以伏羲女娲和洪水兄妹配偶再殖人类神话为例[J].民俗研究,2002,(3).
    [60]许安娇.我国各民族天体神话与民俗[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61]赵沛霖.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神话学的巨大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02,(1).
    [62]李立.新中国神话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文史哲,2002,(2).
    [63]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进入新世纪的学术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6).
    [64]施爱东.告别田野[J].民俗研究,2003,(1).
    [65]黄震云,杨胜朋.20世纪神话研究综述(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
    [66]黄震云,杨胜朋.20世纪神话研究综述(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
    [67]李炳海.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J].延边大学学报,2003,(1).
    [68]李炳海.从神坛灵域走向人间世俗——再论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J].社会科学战线,2003,(4).
    [69]许并生.中国神话产生及其编创机制[J].山西大学学报,2003,(2).
    [70]陈泳超.闻一多神话研究解析[J].文化研究,2003,(3).
    [71]陈建宪.走向田野,回归文本——中国神话学理论建设反思之一[J].民俗研究,2003,(4).
    [72]向柏松.南方民族水生型创世神话与民俗文化[J].民族文学研究,2003,(4).
    [73]朱和双、李金莲.探寻逝去的生活方式:历史人类学散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3,(4).
    [74]彭兆荣.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人类学神话理论述评[J].民族研究,2003,(5).
    [75]施爱东.田野斗牛记——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是非与前瞻[J].民族文学研究,2004,(1).
    [76]郑守江.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J].北方论丛,2004,(2).
    [77]陈鹏程.试论远古神话的文化功能[J].太远教育学院学报,2004,(2).
    [78]储冬爱.茅盾、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比较[J].广西民族研究,2004,(4).
    [79]张有隽.瑶族远祖盘瓠传说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4,(4).
    [80]龙文玲.闻一多《伏羲考》与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转型[J].民族艺术,2004,(4).
    [81]张有隽.瑶族远祖盘瓠传说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4(4).
    [82]田兆元.神话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5,(2).
    [83]叶舒宪.中国神话学百年回眸[J].学术交流,2005,(1).
    [84]王颖吉、陈远.略论蔡元培先生民族学思想的来源及其形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05,(2).
    [85]陈阳.新媒介背景下中国神话的传承与发展[J].中州学刊,2005,(5).
    [86]叶舒宪.中国神话的特性之新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5).
    [87]杨利慧.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和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6).
    [88]刘锡诚.茅盾与中国神话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89]陈正平.茅盾早期对神话研究的贡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6).
    [90]任广田.鲁迅与中国神话及传说[J].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91]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92]叶舒宪.神话如何重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93]黄泽.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述评[J].思想战线,2007,(5).
    [94]陈丽琴.顾颉刚与茅盾神话研究之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95]岱峻.史语所在李庄[J].中国文化遗产,2007,(2).
    [96]张文安.重谈神话的定义问题——神话学基本命题的反思[J].社会科学评论,2007, (1).
    [97]游红霞.论蒋观云的神话学思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98]周书灿.夏代对东方地区的经营与夷夏民族整合[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5).
    [99]张忠培.关于二里头文化和夏代考古学遗存的几点认识[J].中国历史文物,2009,(1).
    [100]廖明君,叶舒宪.迎接神话学的范式变革[J].民族艺术,2009,(3).
    [101]金立江.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再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1).
    [102]叶舒宪.中国的神话历史: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J].百色学院学报,2009,(1).
    [103]王吉鹏《鲁迅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J].齐鲁学刊,2009,(3).
    [104]叶舒宪.中国圣人神话原型新考——兼论作为国教的玉宗教[J].武汉大学学报(人社版),2010,(3).
    [1]黎藜.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演变[硕士].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2.
    [2]张文安.中国神话研究与文化要素分析[博士].陕西师范大学,2004.
    [3]韩雷.神话批评论——弗莱批评思想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6.
    [4]闫红艳.西王母神话的流变及其民俗文化的形态[硕士].延吉:延边大学,2006.
    [5]李玉兰.鲁迅神话研究当议[硕士].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6]李滟波.中国创世神话元素及其文化意蕴——以希腊和希伯来创世神话为参]照[博士].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7]李莉.当代满族萨满信仰习俗中的汉满文化关系研究——以中国东北满族聚落为例[硕士].长春:吉林大学,2007.
    [8]郝国强.族源神话仪式与国家权利——以广西东兴市万尾村京族为例[硕士].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7.
    [9]姚向魁.孙作云民俗思想研究[硕士].开封:河南大学,2007.
    [10]杨茜.茅盾神话思想初论[硕士].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杜亮梅.鲁迅与先秦神话传说[硕士].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