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书法教育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艺术瑰宝。作为汉字书法的母国,中国的书法艺术对日本影响深远。日本书法是古代社会早期以汉字为载体由百济传入日本的。书法本身作为文字的表现形式,这一特点使书法教育曾经是教育的最基本内容。
     日本书法教育始于汉字的引进,由于汉字进入日本先于教育机构的设立,因此书法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不是学校,而是宫廷。近世以前,书法教育被上流社会作为提高修养的重要手段。皇室与贵族社会奠定了扎实的书法发展基础以及书法教育传统,武家对贵族文化的认同与推崇,使日本书法教育历经复杂多变的时代变迁而传承沿袭下来。皇室书法教育、贵族的家学和家业、文武两道的武家教育理念,构成了近世以前日本书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培育了日本民族注重文化修养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江户时代随着文化需求的增加及庶民教育机构的发展而在日本全体社会得到普及。书法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被社会各阶层所认同。
     近代以后,随着硬笔书写工具的引进,书法教育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成为新的课题。1945年日本战败后,书法教育因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质,曾一时遭到质疑、否定。此时,前代培育的注重文化教养的传统以及书法界的家族意识传统成为支撑书法教育的重要力量。在书法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书法教育的振兴得以实现。当代日本的书法教育利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场所,呈现出多层次、金字塔形发展现状,建立起了由普及教育、职业教育、艺术教育构成的书法教育体系。
     日本书法教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是把握其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其发展现状的依据。不可否认,日本书法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尤其是具有多样的教育功能,从“传统”中寻找出与“现代”的结合点,使书法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和社会各方面发挥价值,从而在每个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与生机。书法是文字的表现形式,是传递信息、传承文明的最优雅的工具。日本书法教育正是以此为教育理念,使其服务于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的日本社会,成为日本吸收改造中华文明的又一成功典范。
     本文在对日本书法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阐述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发掘其教育功能和所发挥的价值。并在简要回顾我国书法教育发展历程的同时,通过对日本书法教育的研究,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书法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The calligraphy i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of China. As the home count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lligraphy,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is influence on Japan. Japanese calligraphy is in Chinese characters as the carrier by Baekje into Japan in the ancient society. Calligraphy is itself a form of text, this feature makes the calligraphy education was the most basic content of education.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began in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bstract previously, calligraphy education is society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Royal and aristocratic society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and calligraphy education solid, Wu family of noble culture identity and respected, the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through changing times complicated and inheritance inherited. Royal calligraphy education, aristocratic family school and family, and two of the Wu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constitute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Japan before, cultivation of ethnic culture tradition. This tradition in the Edo er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increasing cultural needs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gain popularity in Japan. The calligraphy education is as one of the basic content of education to be recognized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Since1868,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ard pen writing tools, practical and artistic calligraph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new topic. After Japan's defeat in1945, calligraphy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once questioned, negation. At this time, before cultured on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family sense of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circles become important forces to support the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calligraphy circles,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calligraphy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two places,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ulti-level, Pyramid, built by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occupation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form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system.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ese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s is to grasp the la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n the basis of. Undeniably, there are many success of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especially with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and to find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the calligraphy education play valu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tself and social aspects, and get development and vigor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 Calligraphy is a form of language, is the most elegant tool to convey the information, the heritage of civilization.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idea, the service from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Japanese society and get along swimmingly with each other, become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Japanes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to explore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its value. And in retrospect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calligraphy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tudy of Japanese calligraphy education,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calligraphy.
引文
① 藤原鹤来:1893-1990。日本书法家。本名藤原茂,号鹤来。曾任冈山第一中学、香川师范学校的教师,战后任香川大学教育部教授。1982年,为陕西省西安市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题写碑名。
    ① 藤原鹤来:《和汉书道史》,二玄社,1927年,第170页。
    ② 三笔:在日本书法领域,平安时代的空海、橘逸势与嵯峨天皇并称为“三笔”。以平安“三笔”为代表的日本书法首次高潮带有十分明显的中国晋唐风格,并且以追求唐朝文化为特征。
    ③ 三迹:与平安初期的“三笔”相呼应,涌现出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三位书法家,并称为平安“三迹”。其中,小野道风是和样书法的开创者。
    ④ 《杜家立成杂书要略》:口本现存最早的书信文例集。收藏在东大寺正仓院,其中收录了一年之间的三十六组来信和回信,共汁七十二封书信。在“东大寺献物帐”中载有“头陀寺碑文并杜家立成一卷皇太后御书”一项,后人据此将其中的笔迹与可考的皇家书迹相比较,最终确定《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为光明皇后亲笔书写。
    ① 《光定戒牒》:平安时代高僧最澄弟子光定于823年4月14日在延暦寺受戒时,嵯峨天皇钦赐的戒牒。
    ② 《哭澄上人》:822年最澄入寂,嵯峨天皇为其所作的五言排律诗,共12句,60字。
    ③ 《李嶠百咏断简》:内容为唐朝诗人李嶠所作一百二十首诗。
    ④ 《金字法华经》:嵯峨天皇为其父桓武天皇所书的小楷作品。
    ⑤ 《饭室切》:因收藏在叡山饭室别所而得名。内容为金光明最胜王经的注释。
    ⑥ 青莲院:亦称“青莲院门迹”,是天台宗总本山比叡山延暦寺的三大门迹之一。门迹寺院特指门主由皇室或摄关家继承的寺院。
    ⑦ 口传:传统艺能的宗师亲自向弟子传授的其流派秘诀。
    ① 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314页。
    ①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日本书法史》,2010年,第98页。
    ① 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8页。
    ① 《和汉朗咏集》:藤原公任(966-1041)编撰的诗歌集。包括216首和歌、588首汉诗。和歌中以纪贯之(872-945)作品最多,为26首。汉诗则以白居易(772-846)诗数量为最,共135首。
    ①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日本书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① 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105页。
    ② 据日本学者推测,王仁带到日本的《论语》不是其原文,而是注释版本。他带来的《千字文》也不是梁武帝时编著的以“天地玄黄”开篇的《千字文》,而是其它内容的启蒙教材。
    ③ 奥山锦洞:《日本书道教育史》,清教社,1953年,第33页。
    ① 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日本书流全史一》,旺文社,1999年,第155页。
    ① 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日本书流全史一》,旺文社,1999年,第156页。
    ② 清少纳言著、林文月译:《枕草子》,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5页。
    ③ 清少纳言著、林文月译:《枕草子》,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06页。
    ① 镰仓五山:指镰仓时代的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
    ② 京都五山:指室町时代建于京都的南禅寺、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
    ③ 小泽富夫编:《武家家训·遗训集成》,ぺりかん社,1998年,第117页。
    ① 奥山锦洞:《日本书道教育史》,清教社,1953年,第75页。
    (?) 奥山锦洞:《日本书道教育史》,清教社,1953年,第15页。
    ① 奥山锦洞:《日本书道教育史》,清教社,1953年,第71页。
    ① 汉倭奴国王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呈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2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现存于福冈市博物馆。
    ① 《古语拾遗》,岩波书店,2004年,第1页。
    ② 《古事记》,“应神天皇”条。
    ① 六朝书风:六朝,一般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六个朝代。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六朝书风指的是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
    ① 李卓:《日本近代社会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第65页。
    ① 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旺文社,1999年,第402页。
    (?)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日本书流全史一》,旺文社,1999年,第394-395页。
    ① 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旺文社,1999年,第397页。
    ① 半纸:所谓半纸是和纸的一种标准尺寸,按今天的计量单位,约合长35厘米、宽25厘米。半纸是全纸的一半,故此得名。平安时代确立的有关管制和礼仪的律令条文“延喜式”对和纸的规格尺寸有详尽的记载。一般和纸的尺寸为长二尺三寸(70厘米)、宽一尺三寸(39厘米),这就是前文所述全纸的尺寸。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常一裁为二,便成了半纸。半纸在江户时代中后期以前常用作包装纸,从江户时代后期开始被当作书法练习用纸,并沿用至今。
    ② 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旺文社,第398页
    ③ 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旺文社,第398页。
    ① 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旺文社,1999年,第421页。
    ① 海原彻:《近世的学校和教育》,思文阁,1988年,第294页。
    ② 海后胜雄:《近代教育史》第1卷,诚文堂新光社,1951年,第318页。
    ③ 朱玲莉:《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3页。
    ① 摺经供养:用供奉佛经的形式为死者祈冥福的佛教法事。
    (?) 贝原益轩著、伊藤整编:《日本名著14贝原益轩》,中央公论社,1969年,第221页。
    ① 贝原益轩著、伊藤整编:《日本名著14贝原益轩》,中央公论社,1969年,第221页。
    ① 奥山锦洞:《日本书道教育史》,清教社,1953年,第498页。
    ① 教育史编纂会编修:《明治以后教育制度发展史》第1卷,龙吟社,1938年,第249页。
    ① 神田修、山住正己编:《史料日本的教育》,学阳书房,1986年,第206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7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②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22页。
    ①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口本现代教育史》(4战前),三省堂,1974年,第325页。
    ①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4战前),三省堂,1974年,第223页。
    ① 宫原诚一等编:《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4战前),三省堂,1974年,第325页。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15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15页。
    ②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34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20页。
    ②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27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35页。
    ②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13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133页。
    ②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③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74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95页。
    ②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370页。
    ③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382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376页。
    ① 长三洲:《三洲居士集》第1卷,两东书房,1919年,第98页。
    ① 宫原诚一、九木政臣、伊崎晓生、藤冈贞彦:《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1》,三省堂,1974年,第21页。
    ② 宫田丈夫:《道德教育资料集成3》,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59年,第247页,《教育基本法》第一条。
    ① 大田尧编著:《战后日本教育史》,岩波书店,1978年版,第159页。
    ① 奥山锦洞:《日本书道教育史》,清教社,1953年,第389页。
    ②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4年,第256页。
    ① 海后宗臣、仲新:《教科书之近代日本教育》,东京书籍,1989年,第191页。
    ① 阿保直彦等:《书写·书道教育史资料》第二卷,东京法令出版社,1987年,第473页。
    ① 《石桥犀水书简集(释文集)》:日本书道教育学会,2011年,第8页。
    ① 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12—13页。
    ② 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54页。
    ① 文部省编:《教育改革报告——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咨询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282页。
    ① 栗原蘆水:1931-2010。本名栗原靖,广岛县人。1988年获日展文部大臣奖,1994年受日本艺术院奖,2001年任日本书艺院理事长。
    ① 栗原蘆水:《新书写》,东京书籍,2012年,封底。
    ① 栗原蘆水:《新书写》,东京书籍,2012年,卷首。
    ① 平沼骐一郎:1867-1952。1939年1月5日至8月30日任日本第35代内阁总理大臣。日本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甲级战犯并判处无期徒刑。
    ② 大木远吉:1871-1926。1920年至1922年任司法大臣。1922年至1923年任铁道大臣。
    ③ 演习: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的“大学设置基准”,大学的授课方式分为讲义、演习、实验、实习三种。文科类专业的课程以讲义和演习为主。讲义课程由教师单方面宜讲。讲义又分为概论讲义、特殊讲义、轮讲。概论讲义由教师宜讲该科目的一般梗概:特殊讲义课程上,教师会选取一个题目进行宣讲。论讲是由几位教师围绕一个课题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宜讲,也被形象地称为“接力讲义”。演习课程多见于专业程度较高的教育阶段,一般由几名学生轮流作学习报告,然后进行全体讨论。
    ① 青山杉雨:1912-1993。本名青山文雄。书法家。师从书法家大池晴岚和西川宁。主要从事篆书、隶书的研究,根据清朝的书体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1955年开始任大东文化大学讲师,1959年-1986年任该校教授。日展常务理事。日本艺术院会员。1966年获“日本艺术院奖”,1988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劳者称号,1992年被授予文化勋章。主要著作有《青山杉雨书法》(1976)、《中国书法名迹》(1979)、《文字性灵》(1991)。
    (?)文部省:《我国的文教政策》(1988年度),大藏省印刷局,1988年,第481页。
    ① 瑞宝章:日本的一种勋章,共分六等。始于1888年(明治21年)1月4日“勋章增设诏书”。根据“勋章授予基准”,瑞宝章授予对国家及公共事务有杰出贡献的人。“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于1892年受勋四等瑞宝章。
    ② 正五位:日本的位陪、神陪之一。起源于日本律令制度。江户时代开始用于授予朝廷相关的官位。明治时期也用于授予明治维新的功臣。在现代日本,位階制度用于表彰生前有杰出贡献的人。正五位多授予大学、短期大学等的名誉教授以及业绩突出的民营企业家。
    ① 日语名称为「仰けはし」、「蛍の光」。日本毕业典礼歌曲。其中,《尊敬的恩师》是文部省于1884年公布的学校歌曲,2007年被评选为日本百首名曲之一。
    ① 河内君平、高城弘一:《书道教科书第1卷书道学概论》,二玄社,2011年,第37页。
    ① 惠方:阴阳道中主管福德的岁得神所在的方向。
    ① 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呈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2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现存于福冈市博物馆。
    ①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日本书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① 李卓:“日本古代贵族刍议”,《古代文明》总第23期,第85页。
    ② 西山松之助:《现代家元》,弘文堂,1961年,第36页。
    ① 西山松之助:《现代家元》,弘文堂,1961年,第38页。
    ① 源了圆著,郭连友、漆红译:《口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② 长谷川如是闲:《日本的性格》,岩波书店,1940年,第78页。
    ① 贝原益轩著、伊藤整编:《日本名著14贝原益轩》,中央公论社,1969年,第228页。
    ② 贝原益轩著、伊藤整编:《日本名著14贝原益轩》,中央公论社,1969年,第221页。
    ① 《孙子》中“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难知如阴,不动如山,动如雷霆”的省略。
    ② 井岛勉:《书法美学与书法教育》,墨美社,1982年,第176页。
    ③ 林屋辰三郎校注:《古代中世艺术论》,岩波书店,1995年,第765页。
    ① 乙竹岩造:《日本庶民教育》下卷,临川书店,1970年,第948页。
    ①“六谕”指的是1397年明太祖颁布的教导民众的教育书籍,包括“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个方面。《六谕衍义》是对《六谕》的讲解。1707年,在福州的琉球使臣程顺则将这部书籍带回琉球。后来由琉球使者带到萨摩藩,藩主岛津吉贵又将这部书献给了幕府将军德川吉宗。
    ② “五人组”指的是幕藩将村民每五户编为一组,迫使组内农民保证按时交租、防御盗贼、火灾等,另外在婚姻、家业继承、请愿、借贷等方面各户都有证明和署名举报的义务,发生欠租和盗窃等事,全组要承担连坐责任。五人组帐就是将五人组的法令列举在前,即“五人组帐前书”,其后是村役人以下各五人组成员的署名捺印帐簿。
    ① 向彬:《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② 八分书:汉字书体名。相传为秦朝书法家王次仲所造。关于八分的涵义,历来说法不一,或以为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或以为汉隶的波折,向左右分开,故名八分。
    [1]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臧佩红:《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4]李卓:《日本家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5]李卓:《家族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祝遂之:《2010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7]向彬:《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日本书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9]朱玲莉:《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曹孚、滕大春:《外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12]汤重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1999
    [13]王桂:《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14]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5]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
    [16]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7]吴忠魁:《私立学校比较研究——与国家关系角度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杨孔炽:《日本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基础》,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1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0]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出版社,1998
    [21]桂勤:《从儒家传统走向现代的反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
    [24]钱乘旦主编:《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5]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6](日)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7](日)清少纳言著,林文月译:《枕草子》,译林出版社,2011
    [28](日)内藤湖南著,储元熹、卞铁坚译:《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
    [29](日)家永三郎著,刘绩生译:《日本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0](日)井上清著,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日本历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
    [31](日)伊田熹家著,卞立强等译:《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2](日)源了圆著,郭连友、漆红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
    [33](日)永井道雄著,陈晖译:《近代化与教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34](日)中根千枝著,许真等译:《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美)贝拉著,王晓山、戴茸译:《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三联书店,2003
    [1]井岛勉:『害の美学と書教育』、墨美社、1982
    [2]栗原蔗水等:『害道』(Ⅰ、Ⅱ、Ⅲ)東京書籍株式会社、2012
    [3]栗原蘆水等:『新しい書写』(一、二、三)、東京害籍株式会社、2012
    [5]石橋桂一、石橘智子:『石橘犀水害简集(积文篇)』、日本害道教育学会、2011
    [6]高橘俊乗:『近世学校教育の源流』、大空社、1992
    [7]内山克巳等:『近世日本教育文化史』、学芸(?)書株式会社、1993
    [8]佐藤尚子、大林正昭:『日中比较教育史』、春風社、2002
    [9]海後宗臣、仲新:『教科書でみる近代日本の教育』、東京害籍株式会社、1983
    [10]海後宗臣、仲新編:『日本教科害大系 近代編』、講談社、1961
    [11]海後宗臣監修:『日本近代教育史事典』、平凡社、1971
    [13]文部科学省:『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国語編』、束洋館出版社、2008
    [14]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国語編』、東洋館出版社、2008
    [16]藤原教畏著、近藤康夫解羲:『才葉抄』、日本習字普及协会、2007
    [17]藤原鹤来:『和漠害道史』、二玄社、2010
    [19]小松茂美:『小松茂美著作集第十五卷 日本書流全史一』、旺文社、1999
    [20]海原徹:『近世の学校と教育』、思文閣、1988
    [21]海後腾雄:『近代教育史第1卷』、誠文堂新光社、1951
    [22]貝原益轩著、伊藤整編;『日本名著14貝原益轩』、中央公论社、1969
    [23]神田修、山住正己:『史料日本の教育』、学陽害房、1986
    [24]阿保直彦等:『書写.害道教育史料第二卷』、東京法令出版社、1984
    [25]宫原誠一等:『资料日本现代教育史』、三省堂、1974
    [26]宫田丈夫:『道德教育资料集成3』、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59
    [27]大田竞:『戟後日本教育史』、岩波書店、1978
    [28]文部省:『教育改革に関する答申:臨畴教育審議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终)答申』、 大蔵省印刷局、1988
    [29]文部省:『我力;国の文教施策』(1988年度)、大蔵省印刷局、1988
    [30]林屋辰三郎:『古代中世芸衍論』、岩波書店、1995
    [31]乙竹岩造:『日本庶民教育下』、臨川書店、1970
    [32]石山惰平、海後宗臣他編:『教育文化史大系』、金子書房、1954
    [33]唐澤富太郎:『教科書の历史』、创文社、1956
    [34]中村纪久二:『複刻国定教科書(国民学校期)解说』、ほゐぷ出版、1982
    [35]中村纪久二:『文部省著作戟後教科書解说』、大空社、1984
    [36]仲新、稻垣忠彦、佐藤秀夫:『近代日本教科害教授法资料集成』、東京書籍、1988
    [37]中村纪久二:『文部省学習指尊書』、大空社、1991
    [38]久保羲三、米田俊彦、驹达武、(?)美川考一郎:『现代教育史事典』、束京書籍、2001
    [39]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編.:『现代教育方法事典』、圆書文化、2004
    [40]秋田喜三郎:『初等教育国語教科書凳逵史』、文化评論出版、1977
    [41]高森邦明:『近代国語教育史』、鳩の森書房、1979
    [42]野地潤家編:『国語教育史资料』、東京法令、1981
    [43]奥山錦洞:『日本書道教育史』、清教社、1953
    [44]上条新山等:『教育文化史大系』、金子害房、1954
    [45]阿保直彦他編:『書写·書道教育史资料』全3卷、東京法(?)出版1984
    [46]西山松之助:『现代の家元』、弘文堂、1961
    [47]西山松之助:『家元制の展開』、吉川弘文館、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