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故事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杨家将”故事是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传统故事,在我国流传已有近千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流传的历史中,故事从最初的民间传说、曲艺,到稍后的戏剧,再到以后的小说、传奇,流传敷演,愈演愈繁,致使“杨家将”故事中的人物,如杨业、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等等,都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偶像。
     自宋代以来,“杨家将”的事迹通过口头传说、曲艺、小说、戏剧(主要是戏曲)等形式演绎,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其主要的情节、人物逐渐偏离历史事实,不断发展衍变,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杨家将”故事系统,其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宋、元两代为“杨家将”故事的萌芽期,明代为“杨家将”故事的定型期,清代为“杨家将”故事的鼎盛期。其间,有关“杨家将”的民间故事、说唱、戏曲、小说等多若繁星。“杨家将”故事之所以受民众欢迎,盛行不衰,是因为它具有民间文艺的所有特点和优点,是劳动人民、民间艺人、进步文人协同合作的典范,符合我国民间故事形成的一般规律——雅俗结合律。
     本文拟结合史实,以戏曲演艺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杨家将”故事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探讨“杨家将”故事产生、发展及流传的原因,并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反映作家创作与民间文艺相结合是中国民间故事形成的特点和规律。
Heroes of the Yangs is one of the favorite traditional stories in China, which has come down through almost one thousand years.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the stories concerning Heroes of the Yangs have evolved from the initial folklore to the later theatre plays and novels and full-length operas. They have been so widely spread and developed that the main figures in the stories, such as Yang Ye, She the Elder, Yang Liulang and Mu Guiying etc. have all become well-known heroes.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legends of the Yangs have been passed down in the forms of oral narrations, folk performing arts, theatres, novels and etc. and widely spread among people. The major plots and figures gradually deviate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keep evolving, and finally constructed an enormous story system. The evolution has undergone three main stages: the emerging period of Song and Yuan Dynasty; the settling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peak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oral narrations, folk performing arts, theatres and novels are truly innumerable. The reason for Heroes of the Yangs’long-lasting and popularity can be attributed to all the specialty and merits of folk arts it carries. Because it is carried out by the cooperation of labor class, folk artists and avant-garde literati, it conforms to the general law of Chinese folk stories’forming----the combina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ness.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cause for the initiation, evolution and spreading of Heroes of the Yangs on the basis of a re-organization of its evolution process. The theatres and other folk performing arts are the main objects for our observation. Some historical facts will also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e hope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the viewpoint that the Chinese folk tales are usually formed by the co-operation of literati and folk arts could be supported.
引文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下册)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东方出版社,1996 年,118 页
    2 (清)俞樾《小浮梅闲话》,转引自孔另境 辑《中国小说史料·新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122页
    3 董康 辑《曲海总目提要》卷三《昊天塔》,大东书局 1928 年出版,天津古籍书店 1992 年影印,11 页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中华书局,1979 年,459 页
    5 (元)脱脱等 撰《宋史》卷二七二“列传第三十一”《杨业传》,中华书局,1977 年,9305 页
    6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七二“列传第三十一”《杨业传》,中华书局,1977 年,9304 页
    7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9304 页
    8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9305 页
    9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9305 页
    10 (元)脱脱等撰《辽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二”《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4 年,124 页
    11 杨延昭原名延朗,之所以改名,是为了避讳。据(宋)官修、(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仪制·十三帝讳门》(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影印本)记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宋真宗尊奉道士赵玄朗为神仙,封为“圣祖”,并下诏曰:“圣祖讳,上字曰‘玄’,下字曰‘朗’,公私文字不得斥犯。详定所言:如遇仙道事,即改‘玄’为‘真’;如颜色,即改‘玄’曰‘黝’;自馀临文取义,或改‘玄’为‘元’,或(改‘朗’为)‘明’字;传写之时,并缺点画。”至宋仁宗致和三年(1056 年),又下诏曰:“姓氏斥犯圣祖讳者,‘朗’改‘明’字或‘昭’字。”于是杨延朗改名杨延昭。
    12 两种杂剧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元代‘杨家将’戏曲”
    13 《宋史》卷二七二“列传第三十一”《杨延昭传》,9308 页
    14 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53 页
    15 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155 页
    16 康保成《六郎小考》,载《戏曲艺术》1983 年增刊
    17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之《居士集》卷二九《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中国书店排印本,1986 年,206 页。 杨君,名杨琪,祖父重勋(崇训)是杨业(本名崇贵)的弟弟。杨琪之子杨畋,《宋史》亦有传。
    18 《宋史》卷二六 O“列传第十九”《杨嗣传》,9017 页
    19 《宋史》卷二七二“列传第三十一”《杨延昭传》,9306 页
    20 《宋史》卷二七二《杨延昭传》,9308 页
    21 《宋史》卷二七二《杨延昭传》,9308 页
    22 参见本文第二章
    23 《宋史》卷二七二《杨延昭传》(只提到三子),9308 页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三一,《四部丛刊初编》本,据商务印书馆 1926 年版重印,上海书店,1989年,252 页
    24 (宋)徐大焯《烬馀录》,清光绪十七年刊(1891年),6页
    25 《宋史》卷二七二“列传第三十一”《杨文广传》,9308 页
    26 (清)无名氏《孤本元明杂剧》,商务印书馆,1939 年
    27 《北宋志传》,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明代‘杨家将’小说”
    28 (清)梁绍壬 撰 庄葳 点校《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佘太君”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409页
    29 孔另境 辑《中国小说史料·杨家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118 页
    30 两种杂剧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元代‘杨家将’戏曲”
    31 常征《杨家将史事考》第八章《佘太君与折家军》,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0 年,252 页
    32 《宋史》卷二五三“列传第十二”《折德 传》,8861 页
    33 乾隆刊《保德县志》卷八《人物·列女》,吴其均《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卷 15),凤凰出版社,2005 年
    34 (清)毕沅 撰 《关中金石记》卷六《折武恭公克行神道碑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130 页。 折克行,谥恭武,折德 之曾孙,宋代著名边将。
    35 乾隆刊《保德县志》卷二《形胜》,吴其均《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卷 15),凤凰出版社,2005 年
    36 (清)康基田 编著 郭春梅、王灵善等 校注《晋乘搜略》卷二十,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年,1501页
    37 光绪刊《岢岚州志》卷九《节妇》“宋”条,恩端、武达材、王舒萼《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卷 17),凤凰出版社,2005 年
    38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9305 页。 《晋乘搜略》亦有相同记载,见《晋乘搜略》卷二十,山西古籍出版社,1409 页。
    39《八大王开诏救忠》,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明代‘杨家将’戏曲”
    40 常征《杨家将史事考》第八章《佘太君与折家军》,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257 页
    41 以上均参汤开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65-72页
    42 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79 页
    43 乾隆刊《保德县志》卷二《形胜》,吴其均《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卷 15),凤凰出版社,2005 年
    44 卫聚贤《杨家将考证》癸条“杨宗保之妻穆桂英”,卫聚贤等 著《小说考证集》,说文社,1944 年,66页
    46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之《居士集》卷二九《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中国书店排印本,1986年,206页
    47 (宋)谢维新 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节使门”之“防御使”条,《四库类书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239 页上
    48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下册《杨家将故事考信录》“故事起源一”,中华书局,1977 年,422 页
    49 (宋)徐大焯《烬馀录》,清光绪十七年刊(1891年),6页
    50《宋史》卷二七二“列传第三十一”《杨业传》,9305-9306 页
    51《宋史》卷二七二“列传第三十一”《杨文广传》,9308 页
    52 (宋)徐大焯《烬馀录》,清光绪十七年刊(1891年),6页
    53 (明)李模《烬馀录·序》,见(宋)徐大焯《烬馀录》,清光绪十七年刊(1891 年)
    54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4 页
    55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4 页
    56 裴效维《杨家将故事的产生与嬗变》,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月第1期,37页
    57 (明)罗贯中、施耐庵 著《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年,154 页
    58 (宋)徐梦莘 撰《三朝北盟会编》卷六“政宣上帙六”条,《宋史要籍汇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40 页下
    59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59 年,310 页
    60 《谢金吾》杂剧,参见本节“元代‘杨家将’戏曲”
    61 常征《杨家将史事考》第十章《杨家将故事辨》,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293 页
    62 两种杂剧分别见(明)臧晋叔 编《元曲选》丁集上和戊集下,中华书局,1958 年,596 页,827 页
    63 (清)李玉《北词广正谱》,北京大学影印本,30 年代。
    64 (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诸公传奇失载名氏并附于此”条,注全名为《杨六郎私下三关 王枢密知流二国》,载《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115 页
    65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66 钟嗣成:《录鬼簿》(曹楝亭本)卷下,著录方今才人相知者所编乐府,中有朱凯撰《孟良盗骨殖》、王仲元撰《私下三关》各一本。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历举今存元剧目录,以《元曲选》之《昊天塔孟良盗骨》为即朱凯所作。余嘉锡据《谢金吾》剧六郎白云“我要私下三关,探望母亲,走一遭去”与篇末题目正名云“杨六使私下瓦桥关,谢金吾诈拆清风府”,认为王仲元所撰之《私下三关》与《谢金吾》剧同实而异名。详见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下册《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华书局,1977 年,345 页 也有人认为仅从剧目推断《私下三关》即现存《谢金吾》,《孟良盗骨》和《孟良盗骨殖》即现存《昊天塔孟良盗骨》,有点武断,“因为书名、篇名相同或近似,甚至题材相同,而由不同作家写成不同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详见裴效维《杨家将故事的产生与嬗变》,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1 月第 1 期,39 页
    67 (明)臧晋叔 编《元曲选》(戊集下)之《昊天塔孟良盗骨》,中华书局,1958 年,827 页
    68 (明)臧晋叔 编《元曲选》(丁集上)之《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华书局,1958 年,596 页
    69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六“草桥”条引王灵凤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年,116 页
    70 《明说唱词话丛刊》,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文海博物馆影印,1973 年
    71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六“古广陵”条,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年,119 页
    72 (明)刘元卿 编纂《贤奕编》卷三《应谐第十五》“沈屯多忧”条,《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78 页
    73 (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小说戏文”条,《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0 年,213-214页
    74 《北宋志传》因与《南宋志传》合刊,总名《南北宋志传》,有三个版本:一、建阳余氏三台馆刊本,总名《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共廿十卷,一百回,分《南宋传》、《北宋传》;二、绣谷唐氏世德堂万历廿一年刊本,题名《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与《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三、金闾叶昆池万历戊午年(四十六)年刊本,总名《绣像南北宋志传》,分前后集,每集各十卷,五十回,流行至今的《杨家将演义》即为润饰此刊本之后半部而成。 本文所引“杨家将”小说皆据 裴效维 校订《杨家将演义》,宝文堂书店,1980 年
    
    75 见《杨家将演义》第十三回“李汉琼智胜番将 杨令公大破辽兵”,70 页
    76 见《杨家将演义》第三十六回“宗保部众看天阵 真宗筑坛封将帅”,191 页
    
    77 见《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七回“黄琼女反投宋营 穆桂英破阵救姑”,197 页
    78 参见本章第三节“清宫大戏《昭代箫韶》”
    79 (清)王庭章《昭代箫韶》卷首《凡例》,清内府刻本,嘉庆十八年(1813 年),1 页
     80 (清)无名氏《孤本元明杂剧》,商务印书馆,1939 年
    
    81 (元)脱脱等 撰《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中华书局,1977 年,9305 页
    82 (清)张廷玉等 撰《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4 年,88-91 页
    83 (明)黄溥 撰《闲中今古录摘抄》,《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15-16 页
    84 (元)高明 著 钱南扬 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卷上题目“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1 页
    85 顾起元《庚已编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条,《元明史料笔记丛刊》页,中华书局,1987 年,348页
    86 (明)祁彪佳 著 黄裳 校录《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 年,104 页。祁氏列之于“曲品剧品下”,说是“叙杨延昭事”。
    87 董康 辑《曲海总目提要》卷十一,天津古籍书店,1992 年影印本,4-5 页
    88 董康 辑《曲海总目提要》卷十四(2-4 页)著录,并有提要云:“系近时人作。所引杨延昭、王钦若等,皆本《北宋演义》(当指《北宋志传》)、《杨家将传》(当指《杨家府演义》)二书,而参以汉时许武分产事。初杨文鹿妻不容纳妾,兄文标佯据其产,激鹿妻连蓄数妾,后生七子团圆,故名《祥麟现》也。”据提要介绍,该剧写到杨延昭大破天门阵、王钦若身份暴露被戮等事。可见该剧在杨家将故事中掺杂了不少其他故事和虚构成分,离题稍远,但其中天门阵产子一节,是至今昆曲《青龙阵》产子所本。 又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卷九《传奇一·明代作品(上)》云:“清乾隆元年钞本,北京图书馆藏……凡二卷二十八出……京剧《四郎探母》,似渊源于此。” 由于只云“系近时人作”,也有人认为是清代作品。
    89 作者佚名,见录于(明)万历年刊 袭正我 辑《摘锦奇香》,见王鲁古《明代徽调戏曲散韵辑佚》引,转引自蔡连卫《“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载《民俗研究》2005 年第 2 期
    90 据万历四十三年刊《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封面标题云“本朝教坊编演”,见傅惜华 编《明代杂剧全目》卷三注。
    91 存于(明)万历元年刊《词林一枝花》中,见王鲁古《明代徽调戏曲散韵辑佚》引,故事情节不详。转引自蔡连卫《“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载《民俗研究》2005 年第 2 期
    92 《雄县志》引边连宝诗,转引自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299 页
    93 (清)潘祖荫《秦輶日记》,转引自孔另境 辑《中国小说史料·杨家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2页
    94 赵景深 编《鼓词选·序》,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年,5-13 页
    95 见河北省文化局编《西河大鼓流派座谈会资料汇编》,为非正式出版物,转引自顾歆艺《杨家将与岳家军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年,21 页
    103 未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一一《传奇三·清代作品(上)》“昊天塔”条云:“有康熙间钞本。傅惜华旧藏,今不知归诸何处。”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108 页
    104 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据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 1937 年版影印,上海书店, 1991 年
    105 (清)王庭章《昭代箫韶》第一本卷上第一出《万国春台同兆庶》,清内府刻本,嘉庆十八年(1813 年),11 页
    
    106 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年
    107 曾白融《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年
    
    108 (清)王庭章《昭代箫韶》第一本卷上第一出《万国春台同兆庶》,19 页
    109 见《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七回“黄琼女反投宋营 穆桂英破阵救姑”,196 页
     110 曾永义《俗文学概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658 页
     111 有关杨家将的地名和古迹,参见《杨家将演义·略谈杨家将故事的历史衍变(代序)》注五,北京出版社,1981 年,29 页
     112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51-52 页
    
    113 苏国荣《中国剧诗美学风格》,台湾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7 年,48 页
    114 李惠芳《民间文学的艺术美》,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年,59 页
    115 李惠芳《民间文学的艺术美》,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年,60 页
    
    116 荣格《心理类型》,转引自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 年,31 页
    117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 年,187 页
    
    118 刘守华、陈建宪 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254 页
    119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年,138 页
     120 段宝林 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年,1 页
    121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之《居士集》卷二九《供备库副使杨君[琪]墓志铭》,中国书店排印本,1986年,206页
    122 高尔基 著 缪灵珠等 译《个人的毁灭》,《论文学》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62 页
    
    123 汤开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 年第 1 期,66-67 页。
    
    125 鲁迅《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鲁迅全集》第 5 卷,1957 年,464 页
    126 郑伯成、韩进林 搜集整理《曹操三请诸葛亮·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
    
    127 段宝林 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年,3 页
    128 段宝林 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年,3 页
    129 段宝林《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民间文学论丛》,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79 年,78 页
    130 参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244 页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 年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排印本,1986 年
    (宋)徐梦莘 撰《三朝北盟会编》,《宋史要籍汇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宋)谢维新 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四库类书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元)徐大焯《烬馀录》,清光绪十七年刊(1891 年)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59 年
    (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 年
    (元)脱脱等撰《辽史》,中华书局,1974 年
    (元)高明著 钱南扬 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据商务印书馆 1926 年版重印,上海书店,1989 年,
    (明)臧晋叔 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 年
    (明)罗贯中、施耐庵 《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年
    (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明)叶盛《水东日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0 年
    (明)秦淮墨客 校订 周华斌、陈宝富 校注《杨家将演义》,北京出版社,1981年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年
    (明)刘元卿 编《贤奕编》,《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
    (明)黄溥 撰《闲中今古录摘抄》,《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
    (清)无名氏《孤本元明杂剧》,商务印书馆,1939 年
    (清)李玉《北词广正谱》,北京大学影印本,30 年代
    (清)王庭章《昭代箫韶》,清内府刻本,嘉庆十八年(1813 年)
    (清)梁绍壬 撰 庄葳 点校《两般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 年
    (清)毕沅 撰《关中金石记》,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年
    (清)康基田 编著 郭春梅、王灵善等 校注《晋乘搜略》,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年
    董康 辑《曲海总目提要》,大东书局 1928 年出版,天津古籍书店 1992 年影印
    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上海书店,据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 1937 年版影印,1991 年
    卫聚贤等《小说考证集》,说文社 1944 年
    鲁迅《鲁迅全集》(第 5 卷),1957 年
    赵景深 编《鼓词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年
    傅惜华 编《明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 年
    鲁迅《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社,1973 年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77 年
    高尔基 著 缪灵珠等 译《个人的毁灭》,《论文学》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
    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 年
    孔另境 辑《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庄一拂 编《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 年
    李惠芳《民间文学的艺术美》,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年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年
    苏国荣《中国剧诗美学风格》,台湾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7 年
    顾起元《庚已编客座赘语》,《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7 年
    郑伯成、韩进林 搜集整理《曹操三请诸葛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
    顾歆艺《杨家将与岳家军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 年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
    刘守华、陈建宪 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曾永义《俗文学概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吴其均《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5 年
    恩端、武达材、王舒萼《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凤凰出版社,2005年
    段宝林 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年
    陈劲松《浙江景宁“三月三”调查报告》,未公开发表
    蔡连卫《“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载《民俗研究》2005 年第 2 期
    汤开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载《西北民族研究》,2001 年第 1 期
    裴效维《杨家将故事的产生与嬗变》,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1 月第 1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