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小说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关注的是杨家将小说的传播问题。杨业祖孙三代英勇卫国的事迹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杨家将故事的传播却是历千年而不息,至今仍是尽人皆知。郑振铎说:“在中国社会中,北宋杨家将与唐之秦琼、尉迟恭、薛仁贵,汉之关羽、张飞有同样的威权,他们的故事是最为一般民众所喜欢歌唱传说的”。但是,对杨家将故事这个有着广泛影响和知名度的文化传播现象,研究者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尤其忽略了其轰轰烈烈传播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有必要以传播的视角对其加以审视。在杨家将故事的流传过程中,杨家将小说是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关节点,它集之前各种片断分散的杨家将故事之大成,在其形成之后,又因其故事的丰富与人物的众多,成为后世各种杨家将文艺作品的素材来源或重要借鉴,因此,杨家将小说堪称杨家将故事的定鼎之作。所以,论文就将关注的重点锁定在杨家将小说上,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杨家将小说的传播问题。
     论文采用由史到论的思路,先以传播学的方法梳理杨家将小说的形成、传播历程与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再运用传播学的理论考察其传播背后的深层原因。论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对杨家将本事进行了简单的叙述与考证,因为这是我们研究的史实基础。本章首先略述了杨氏一族的基本史实,指出杨业祖孙三代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及其三代不渝为国收复失地的志向,是后世杨家将故事传播的史实基础。其次,对杨业的家世籍贯、杨业入宋的真相、杨家将幽州战功的真伪、杨延昭与“杨六郎”的称谓、佘太君与穆桂英形象的来源等几个存疑问题,作了简略叙述与初步考证,指出后世对杨家将故事的渲染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或逻辑的合理性。最后,对孟良、焦赞、八(大、贤)王、寇准、王钦(王强)、潘仁美、萧太后等几个重要人物本事进行了简略述考,初步探索了这些人物进入杨家将故事的原因。
     第二章梳理了杨家将小说的形成过程,追索了其形成的原因与意义。首先对杨家将小说形成之前杨家将故事的传播情况作了大体的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宋元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的杨家将故事,是杨家将小说形成的基础,没有宋元以来几百年滚雪球式的累积,也就没有杨家将小说的形成。其次,我们追索了杨家将小说在明后期形成、在清中后期丰富的原因,认为其形成、丰富均与当时特定的
The dissertation is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of an ancient Chinese novel Yang Jia Jiang. Yang ye and his offspring's story of defending their own country has a history of about over a thousand years. But the legends about them are still well known now. Zheng zhenduo had said that, in Chinese society, Yang Jia Jiang in north Song Dynasty has the same important position with Qin Qiong, Yu Chigong, Xue Rengui in Tang dynasty and Guan Yu, Zhang Fei in Han dynasty, their story are most popular in common people. But, the research about this influential and popular story is far from enough,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about the deep reason of the story's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for us to research the deep reason about Yang Jia Jiang story'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s. In the spreading of Yang Jia Jiang story, the novel of Yang Jia Jiang is an important connecting link, it collects most of the Yang Jia Jiang story's segments and make it a whole one, and because of the abundant stories and the numerous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it has become the material resource of the following Yang Jia Jiang literature works and it opening the new era of Yang Jia Jiang story's transmission. Yang Jia Jiang novel has such a special position so we think i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all kinds of transmit methods of Yang Jia Jiang story and trying to research Yang Jia Jiang's spread phenomenon by the method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ssertation adopts the thought of from history to demonstration. Firstly, it hackles how the Yang Jia Jiang novel comes into being and how it spreads and how it changes in spreading. Secondly, it researches the deep reason behind the transmission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s. It has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narrates simply about the origin of Yang Jia Jiang, it is the historical facts our research based on. At first, it narrates the Yang's historical facts, points out Yang Ye and his offspring's brave story in defending their country and their ambition to reoccupy the lost territory is the historical facts basic for following stories.
引文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
    欧阳修:《欧阳永叔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
    曾巩:《隆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6年(1967)版。
    苏辙:《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王偁:《东都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6年(1967)版。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杨亿:《杨文公谈苑》,黄鑑笔录、宋庠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王克昌修、殷梦高纂:《保德州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清康熙四十九年铅印本影印,中华民国六十五年[1976]月台一版。
    康基田:《晋乘蒐略》,清嘉庆16年(1811)刻本。
    毕沅:《关中金石记》,清乾隆46年(1781)经训堂刻本。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911年据清道光间刻板重修本。
    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徐大焯:《烬余录》清谢家福辑刻本,苏州文学山房补刻民国13年(1924)版。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孤本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王古鲁:《明代徽调戏曲散出辑佚》,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据1928年大东书局原刊本影印。
    董康:《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根据大东书局印本重排出版。
    叶盛:《水东日记》,魏中平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
    谢肇涮:《五杂俎》,郭熙途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
    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911年据清道光间刻板重修本。
    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赵丕杰点校,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王廷章:《昭代箫韶》。《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上海中华书局1962年版。
    昭槤:《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闲情居士订:《杨家将唱本》,32册,清刻本。国家图书馆存。
    玩花主人:《缀白裘》,中华书局1955年版。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谭正壁、谭寻:《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王清原、牟仁隆、韩锡铎:《小说书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朱一玄:《古典小说戏曲书目》(1949——1985),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版。
    曾白融:《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
    赵景深:《鼓词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游客:《江湖丛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版。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南宋古迹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南宋古迹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
    四水潜夫:《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年版。
    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陈墨:《百年电影闪回》,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陆弘石、舒晓明:《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无名氏:《杨家府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无名氏:《杨家将演义》,裴效维校订,宝文堂书店1980年版。
    《全国总书目》: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
    《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
    《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志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
    《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年鉴》编辑部等,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戏剧年鉴》:《中国戏剧年鉴》编辑部,中国戏剧出版社。
    http://shenmucxs.bokee.com/catalog_2005.html
    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杨家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赵景深:《民族文学小史》,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版。
    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杨家将故事的演变》,齐鲁书社1980年版。
    卫聚贤:《〈杨家将〉考证》。《杨家将演义·附录》,宝文堂书店1980年版。
    余嘉锡:《论学杂著·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华书局1963年版。
    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聂崇歧:《宋史丛考·麟州杨氏遗闻六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
    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沈起炜:《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张遐民:《杨业父子忠勇事迹考:就史志谈“杨家将”》,台湾中华书局1985年版。
    顾歆艺:《杨家将与岳家军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韩军:《杨家将戏曲研究》,博士论文。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陈美林:《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陈颖:《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戏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
    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1991年版。
    陈汝衡:《宋代说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倪钟之:《中国曲艺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说唱艺术简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成仿吾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虞云国:《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黎东方:《细说元朝/明朝/清朝/民国创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张绍勋:《中国印刷史话》,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日]竹内郁朗:《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W·宣伟伯:《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