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汉学家杜德桥之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步入古稀之年的英国汉学家杜德桥(Glen Dudbridge)教授致力于中国研究50余年,精通多国语言,迄今共计出版论著8部,论文19篇。他先后担任牛津大学东方学院中国学术研究所所长、欧洲汉学家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等职务,堪称欧洲汉学界翘楚之一。
     杜德桥先生虽然在中国国内有一定盛名,但大陆就其学术成果方面的译介还是相当阙如的。从具体数字上看,中国大陆至今没有出版过其著作的中译本。此外,在他发表的19篇学术论文中,也只有5篇被译成中文。对于杜德桥先生学术的介绍情况则略好一些,但多数也只是提到他某一篇章或某个领域的研究,且存在多处误读。而事实上,杜德桥教授的研究对象涉及民俗、文学、宗教、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样的介绍和引用难免有失偏颇。
     经过对第一手原始资料的研读以及与教授本人沟通后可以发现,杜德桥先生从传统文学入手开始他的汉学之旅,尔后在多个因素促成下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中国古代民间宗教。本文首先基本而又较全面地介绍杜德侨教授前后整个学术脉络,找出其间发生转变的影响因素,然后以他关于《广异记》的研究为案例,着力重点分析和评价他在中国古代民间宗教方面的研究贡献。文章的最后则浅谈杜德桥教授的学术特点及得失,并对国内学者关于杜德桥先生有关学术资料的误引、误用加以辨析。行文的同时还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在各个相同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辅以比较分析。
     杜德桥教授在《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一书里,通过志怪笔记小说《广异记》所记录的“报告”看到了作者戴孚所处时代正经历着的巨大变化。他利用内部故事、外部故事这组双重叙事情景,分析这些变化的内在动因,并以更加长期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民间宗教几千年来的变迁情况。
Glen Dudbridge, the seventy-year old British sinologist with excellent language skills, has devoted himself on Chinese studies for more than 50 years. Up to now, he has published 8 books and 19 articles. His positions include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 at Oxford University,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and Honorary Academy Memb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hich make him one of the top scholars in Europe and the whole world.
     In spite of his large reputation, seldom of his achievements is introduced or translated to us. Here are some numerical evidences: Except those written in Chinese, none of his books was translated or published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only 5 of the 19 articles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Most introductions focus on one article or one chapter, and often with some misunderstandings. In fact, as his research involves different fields including folklore, literature, religion and history, those introductions were not accurate or objective.
     On the basis of getting a full command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s and almost two years E-mail contact with professor himself, we can conclude a track for his research: stared from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then turn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religion.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introduces his scholar track in a basic but complete way, trying to find the influential elements causing such a change. Secondly, do a case stud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religions by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 Finally make some comments on Mr. Dudbridge's achievements and the introductions by Chinese scholars. Meanwhil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makes some comparisons with the studies by different scholars in the same field from home and abroad.
     The reports in Kuang-i chi can reveal to us the dynamics of Tai Fu's world. Dr. Dudbridge analysis these science of forces and motion by inner story and outer story, and furthermore, take a long-term view to the dynamic movement through time.
引文
1 更加详细的人物小传可参看附录一。
    2 在当时的剑桥和牛津大学,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后的一年将自动获得硕士学位,所以在学士毕业后杜德桥先生继续攻读的是博士学位。
    3 不包括杜德桥教授负责主编的Aborigines of South Taiwan in the 1880s。
    4 具体作品发表以及翻译情况可参看附录二。
    5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第155-17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 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第353-361页,大象出版社,2002年。
    7 没有找到的两部作品,一是最早的博士论文《西游记:1592年百回本及其源流版本研究》(The Hsi-yu chi:a study of antecedents to the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二是新近出版的收录了杜德桥教授绝大多数论文的论文集“Books,tales and vernacular culture:papers on China by Glen Dudbridge”。
    8 本论文将全文使用“民间宗教”一词,其概念与定义将在后一章里加以详尽的探讨与辨析。
    9 杜德桥《<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北香港论文选辑》第1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为了行文清晰方便,下文将使用统一的版本简称:杨本,指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全名《三藏出身全传》);朱本,指朱鼎臣编百回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吴本,指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
    10 同上。
    11 同上。
    12 下列相关引文,皆转引自《<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第179页。
    13 同上。
    14 下列相关引文,皆转引自《<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第183-184页。
    15 同上,第184页。
    16 同上,第190页。
    17 同上,第191页。
    18 杜德桥《百回本西游记及其早期版本》,苏正隆译,载《中外文学》(台北),第57期第114-139页,第68期第102-138页,天一出版社,民国六十六年。
    19 同上,第68期第102-105页。
    20 经过多次沟通,杜德桥教授认为现在国内使用较多的译名“《西游记:十六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并不准确,尤其是副标题部分。他表示,该论文主要研究的是1592年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和此前的各个版本,本文基于教授的意见将其译为《西游记:1592年百回本及其源流版本研究》。
    21 杜德桥《用历史眼光看中国古典小说》,载《文学遗产》第94页,1997年第三期。
    22 The Legend Of Miao-shan,by Glen Dudbridge,London,Ithaca Press,1978;revise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中译本《妙善传说:观音菩萨缘起考》,李文彬等译,巨流图书公司(台北),1990年。本文所参考的《妙善传说》是牛津大学2004年的修订版,与1978年的第一版相比,该版本新纳入了杜德桥1982年发表的论文“Miao-shan on stone:two early inscriptions”。
    23 The Legend of Miao-shan,第3页。
    24 同上。
    25 同上,第19页。
    26 同上,第34页。
    27 杜德桥先生指出,这篇《观世音传略》与《绿窗女史》里的《观音大士传》很相似,所以把它归纳在笔记文学一类。关于两者的具体关系,可以参见论文“Miao-shan on stone:two early inscriptions”。
    28 The Legend of Miao-shan,第39-40页。
    29 同上,第40页。
    30 同上,第46页。
    31 虽然有文本显示,最早的宝卷《香山宝卷》创作于1103年,但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具体可参见本文第四章关于韩秉方所提出观点的探讨。
    32 The Legend of Miao-shan,第56页。
    33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第16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4 The Legend of Miao-shan,第72页。
    35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里写的是“《香山传》”。
    36 The Legend of Miao-shan,第78页。
    37 The tale of Li Wa:study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a Chinese story from the ninth century.London:Ithaca Press,for the Board of the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Oxford Univ.,1983.
    38 同上,第102页。
    39 详细情况可参见The tale of LiWa,第22-23页。
    40 卞认为,《传》在前,诗在后。他的证据是“从陈鸿《长恨歌传》里提到白居易《长恨歌》,元稹《莺莺传》中提到李绅《莺莺歌》来看,应该是白行简《传》在前,元稹作诗在后。如果元稹作诗在前,白行简不能不在《传》中提到他”。——卞孝萱《唐人小说与政治》第471页,鹭江出版社,2003年6月。
    41 The Tale of Li Wa,第34页。
    42 同上,第35-36页。
    43 可参见The Tale of Li Wa第四章。
    44 同上,第101-102页。
    45 同上,第101页。
    46 杜德桥《用历史眼光看中国古典小说》,载《文学遗产》第95页,1997年第三期。
    47 2007年10月,笔者与杜德桥教授在上海会面时谈到了这个问题。
    48 杜德桥《用历史眼光看中国古典小说》,载《文学遗产》第95页,1997年第三期。
    49 《中世纪中国的佚书》(Lost books of medieval China,The Panizzi Lectures 1999.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0);《三国典略》辑校,(唐)丘悦撰,杜德桥、赵超辑,台湾东大图书公司,民国八十七年十一月。
    50 国内相同的研究有:瞿安全《<三国典略>略考》,载《文献》第21-31页,2002年7月第三期;李玉峰《<三国典略>考》,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两者都要晚于《<三国典略>辑校》,而且两位作者也都没有注意到杜德桥和赵超已经合作辑录了《三国典略》。
    51 从条目数量上来说,杜赵合作辑录的结果与国内一篇硕士论文(《三国典略》考,李玉峰,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有很大的出入。该论文的作者辑录出292条,杜德桥辑录出394条,两者相差近四分之一。而且从年代上限来说,该论文的上限还要早于杜,奇怪的是条目却减少了。推测的可能性有:第一,杜德桥所辑的条目包括了提到《三国典略》内容的条目,比如最后第二条“于开成初,读《三国典略》,梁大同中骤雨”。第二,两人使用资料不同,有待进一步逐条比较。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本文所要着重讨论的,所以此处不再深究这种差异的原因,留待有兴趣的学者来研究。该硕士论文辑佚体例没有杜赵的专业,杜书是根据年代先后排列,再把不确定的放在后面,还补充了非“典略”而被误归于“典略”的轶文。而该硕士论文条目则比较混乱,没有用公元纪年标注来突出编年体体例,凡列也表达不清。另外,瞿安全的论文只是简单介绍了《三国典略》作者、体例、流传和史料价值等情况,没有进行辑佚。
    52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Donald S.Lop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p21.
    53 《中国大众宗教》序言第2页,(美)韦思谛编,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54 同上,第3页。
    55 参见杜德桥《中国宗教传统的流传》(The Transmission of Religious Tradition in China,Glen Dudbridge),笔者私人收藏有英语电子文稿及德语出版物。由于本文使用的是作者发送给笔者的电子英文稿本,所以无法提供确切的页码。该书出版有德语版,详情可见附录及参考书目。
    56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1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57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第1-2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58 马良文《中国民间宗教刍议》,载《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一期第122页。
    59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0 高延(Jan Jacob Maria de Groot,1854—1921年)曾在荷兰殖民政府任中文翻译,在厦门、闽南搜集了大量有关民间宗教的第一手资料。对欧美学者而言,他是唯一一位通过详细广泛的田野调查来描述近代中国普通人的宗教仪式和传说的学者。因此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重新引起了欧美汉学界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兴趣,他的作品也成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必备参考书。杜德桥在作品中多次提到了高延的学术成果。
    61 杜德桥《唐代文献中的宗教文化研究:问题与历程(上)》,董晓萍译,载《文史知识》第15页,2003年第3期。
    62 同上。
    63 同上,第14页。
    64 杜德桥《唐代文献中的宗教文化研究:问题与历程(下)》,董晓萍译,载《文史知识》第15页,2003第4期。
    65 请注意,inner/outer story这组术语的首创者乃是Karl S.Y.Kao,不少国内学者将此误认为杜德桥的首创。
    66 参见杜德桥The Transmission of Retigious Tradition in China。
    67 同上。
    68 同上。
    69 同上。
    70 杜德桥《尉迟迥在安阳:一个8世纪的宗教仪式及其神话》,载《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第276页,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71 陈倩关于《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的书评,载《中国学术》第311页,2005年第四期,总第二十四辑。
    72 参见杜德桥The Transmission of Religious Tradition in China。
    73 同上。
    74 杜德桥教授在此仅仅把儒家理论视为一种思想来举例,而不是说儒家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笔者注。
    75 原文为agnatic line——笔者译。杜氏指出,对有关女性宗教传统流传情况,“男性亲属相传”这个术语同样可以适用,因为女性宗教团体也常常使用男性的称呼。
    76 参见杜德桥The Transmission of Religious Tradition in China。
    77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冥报记广异记》合编本,唐临、戴孚撰,方诗铭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3月。杜德桥教授在《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的最后,对所有标注出自“广异记”的条目进行了编号,并用英语标注了出处、可信程度和故事梗概。
    78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第21页,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79 具体可参见杜德桥《广异记初探》,载《新亚学报》第十五卷第395-414页,1986年。
    80 比如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81 陈倩关于《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的书评,载《中国学术》第314页,2005年第四期,总第二十四辑。
    82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83 同上,第12页。
    84 同上,第15页。
    85 近年来关于唐代山神崇拜的代表研究有:贾二强《论唐代的华山信仰》,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二期第90-99页;贾二强《神界鬼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和《唐宋民间信仰》;王永平《论唐代的山神崇拜》,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六期第19-24页。
    86 旧唐书,卷23《礼仪志三》。转引自《唐宋民间信仰》第40页,贾二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87 杜德桥《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第87-98页。
    88 杜德桥《华岳三娘与粤语民歌“沉香太子”》(The goddess Hua-yueh San-niang and the Cantonese ballad Ch'en-hsiang T'ai-tzu')。笔者在自己专业外语课程里提交了这篇论文的译文。
    89 杜德桥《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第76页。
    90 《冥报记广异记》合编本第12页,唐临、戴孚撰,方诗铭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3月。
    91 同上,第5-6页。
    92 杜德桥《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第79页。
    93 杜德桥《用历史眼光看中国古典小说》,载《文学遗产》第97页注释一,1997年第三期。为了使表述更加通顺,笔者对个别文字作了改动。
    94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1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95 此处的翻译除了参考《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还参照了《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井建斌,载《殷都学刊》2001年第二期,第35-41页)。
    96 《冥报记广异记》合编本第103、104页,唐临、戴孚撰,方诗铭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3月出版。
    97 杜德桥《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第75页。
    98 同上,第74页。
    99 同上。
    100 同上,第66-67页。
    101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13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102 杨国桢《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载《中国史研究动态》第7页,1995年第八期。
    103 杜德桥《用历史眼光看中国古典小说》,载《文学遗产》第94页,1997年第三期。
    104 杜德桥《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第15页。
    105 胡志毅《过渡、神话与民族仪式)),http://www.xiju.net/ReadNews.asp?NewsID=11。
    106 李秾《杜德桥与文学所学者共话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载《文学遗产》第127页,1997年3月。
    107 陈倩关于《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的书评,载《中国学术》第311页,2005年第四期,总第二十四辑。
    108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第17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9 杜德桥《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第58页。
    110 同上,第220页。
    111 载《北方论丛》第8-17页,1997年第一期。
    112 载《世界宗教研究》第54-61页,2004年第二期。
    113 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第519-521页,2000年4月。
    114 同上,第519页。
    115 同上,第521页。
    116 笔者与杜德桥教授2007/07/30的邮件通信。
    117 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第522页,2000年4月。
    118 载Asian Affairs(London,England)v28 p157-8 February'97。这是一篇英语书评,虽然不属于国内学者的误引误用,但姑且暂列于此。
    119 具体可参见杜德桥《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第57-59页。
    120 陈倩关于《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的书评,载《中国学术》第310-315页,2005年第四期,总第二十四辑。
    121 同上,第315页。
    122 具体可参见杜德桥《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第51页。
    123 陈倩关于《唐代宗教体验与世俗社会——对戴孚<广异记>的解读》的书评,载《中国学术》第315页,2005年第四期,总第二十四辑。
    1.The legend of Miao-shan,revise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The tale of Li Wa:study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a Chinese story from the ninth century.London:Ithaca Press,for the Board of the 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Oxford Univ.,1983.
    3.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4.Aborigines of South Taiwan in the 1880s:papers by the South Cape lightkeeper George Taylor,edited and with introduction by G.D.Published jointly by th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Academia Sinica,and the Shungye Museum,Taipei (Nantian),1999.
    5.Lost books of medieval China,The Panizzi Lectures 1999.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2000.
    6.《三国典略》辑校,(唐)丘悦撰,杜德桥、赵超辑,台湾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7年11月。
    1.The problem of Xi you ji and its early versions:a reappraisal,原载于New Asia Journal 6.2,1964,第497-519页。中文版《西遊记祖本考的再商榷》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文选辑》第173-1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The hundred-chapter Hsi-yu chi and its early versions,原载于Asia Major,ns,14,1969,第141-191页。中文版《百回本西游记及其早期版本》,苏正隆译,载《中外文学》(台北)第五卷5第9期第114-139页、第10期第102-138页,民国六十六年。
    3.'Miao-shan on stone:two early inscription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2,1982,P589-614.
    4.'The goddess Hua-yueh San-niang and the Cantonese ballad Ch'en-hsiang T'ai-tzu',Chinese Studies 8.1,1990,P627-646.
    5.《广异记初探》,New Asia Journal,15,1986,P395-414.
    6.Yu-ch'ih Chiung at An-yang:an eighth-century cult and its myths',原载于Asia Major,third series,3,1990,第27-49页。中文版《尉迟炯在安阳:一个8世纪的宗教仪式及其神话》载《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第259-283页,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7.A pilgrima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fiction:T'ai-shan and the Hsing-shih yin-yuan chuan,原载于T'oung Pao 77,1991.4-5,第226-252页。中文版《17世纪小说中的一次进香之旅:泰山与<醒世姻缘传>》载《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第284-309页,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8.The tale of Liu I and its analogues,in Eva Hung,ed.,原载于Paradox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4,P61-88。中译版《<柳毅传>及其同类故事》载《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第234-258页,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9.《唐代前后的五道将军》,载《华夏文化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第499-5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
    10.《用历史眼光看中国古典小说》,载《文学遗产》第93-97页,1997年3月。
    11.The transmission of religious tradition in China.(英语电子文稿)
    12.Tang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us culture:problems and procedures,原载于Cahiers d'Extreme-Asie 12,2001,P141-154。中文版《唐代文献中的宗教文化研究:问题与历程》(上下),董晓萍译,载《文史知识》2003年第3期第11-19页、第4期第13-23页。
    1.《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2.《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胡志宏,大象出版社,2002年9月。
    3.《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王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51、113页。
    4.《唐人小说与政治》,卞孝萱,鹭江出版社,2003年6月,第157-193页、第72-128页、第460-476页、第276页。
    5.《田野民俗志》,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55-178页。
    6.《笔记小说史》,苗壮,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12页、第149-231页。
    7.《中国文学在英国》,张弘,花城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02页、第220-222页、第340-343页。
    8.《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美)欧大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2、286页。
    9.《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第72-75页、第252-295页。
    10.《隋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65-168页。
    11.《传奇小说史》,薛洪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24-25页、第51页。
    12.《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2000年,2000年4月,天津古籍出版社,第519-522页。
    13.《唐宋民间信仰》,贾二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14.《中国大众宗教》,(美)韦思谛编,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15.《董永沉香合集》,杜颖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9月,第165-350页、第347-380页、第273-294页。
    16.《木鱼歌、潮州歌叙录》,谭正壁、谭旬编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2月。
    17.《弹词续录》,谭正壁、谭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206-207页。
    18.《六朝民俗》,张承宗,南京出版社,2002年9月。
    19.《中国民间宗教史》,马西沙、韩秉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刘正平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4月。
    21.《<三国典略>考》,李玉峰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4月。
    22.《道与庶道》,(美)韩明士著,皮庆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51-270页。
    23.《杜德桥与文学所学话中国古典小说》,李秾,载《文学遗产》1997年第三期第127页。
    24.《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杨国桢,载《中国史动态研究》1995年第八期第4-9页。
    25.《<三国典略>略考》,瞿安全,载《文献》2002年7月第三期第21-31页。
    26.《布罗代尔史学思想新论》,井建斌,载《殷都学刊》2001年第二期第35-41页。
    27.《<西游记>版本研究小史》,曹炳建、齐慧源,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五期第26-33页。
    28.《论唐代的华山信仰》,贾二强,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90-99页。
    29.《论唐代的山神崇拜》,王永平,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六期第19-24页。
    30.《<广异记>狐精形象初探》,王伟,载《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1月第78-81页。
    31.《<广异记>中的幽冥情缘》,刘楚华,载《文学遗产》2003年第二期第47-61页。
    32.《<金刚经>与唐朝民众崇经活动及其观念》,杨君,载《西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六期第29-33页。
    33.《中国民间宗教刍议》,马良文,载《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一期第122-124页。
    34.《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徐小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2月第22-28页。
    35.《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王铭铭,载《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二期第125-134页。
    36.《“祖本”探讨的演变与错位——<西游记>版本问题世纪回眸之一》,吴圣昔,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3月第73-79页。
    37.《说朱本是晚于世本和杨本的三缀本——<西游记>版本源流考论之二》,张锦池,载《北方论丛》1997年第一期第8-17页。
    38.《观世音信仰与妙善的传说——兼及我国最早一部宝卷<香山宝卷>的诞生》,韩秉方,载《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二期第54-61页。
    39.书评: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陈倩,载《中国学术》2005年第四期第310-315页。
    40.书评:The Tale of Li Wa:Study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a Chinese Story from the Ninth Century-George Weys,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Vol.48,No.1(1985),pp.172-173。
    41.书评:The Legend of Miao-shan.-Anna Seidel,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8,No.4.(Aug.,1979),pp.770-771.
    42.书评:The Hsi-yu Chi.A Study of Antecedents to the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C.T.Hsi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0,No.4.(Aug.,1971),pp.887-888.
    43.书评:Lost Books of Medieval China-Paul W.Krol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121,No.4.(Oct.-Dec.,2001),pp.660-662.
    44.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Donald.S.Lop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96.
    45.Introduction of Chinese Religions-The State of the Field Part Ⅱ Living Religious Traditions:Taoism,Confucianism,Buddhism,Islam and Popular Religion,Daniel L.Qvermyer with Gary Arbuckle,Dru C.Gladney,John R.McRae,Rodney L.Taylor,Stephen F.Teiser,and Franciscus Verelle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4,No.2.(May,1995),pp.314-321.
    46.韦氏拼音对照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