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与过程。在文明发展的理性化趋向中,人类实现了世界观的合理化、文化的合理化和社会的科层化,实现了自我超越的历史性现实,形成了科学主义思维范式。文明发展中的理性在本原意义上是逻辑规范性和价值规范性的对立统一,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工具理性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强调的是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关乎文明发展的物质性基础,价值理性则基于发展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和意念价值的终极关怀,成为人类生存的价值基础和信仰依据,关涉文明的根本合理性走向问题。
     近代启蒙运动所开启的世界去魅的现代性进程,在文明发展的内基中潜植与嵌调了理性的异化悖论:工具理性的强势超拔与僭越,价值理性的逐步式弱、萎缩与遮蔽,这必然带来文明发展的整体困境与范式危机:文明发展中和谐关系的失衡与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带来的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带来的精神危机和信仰缺失;文明发展中的价值失范;文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
     面对文明发展危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各自的理论回应,展开了文明批判与建构,形成了丰富的文明论思想,弗洛伊德基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压抑的悲观宿命而形成的压抑文明论;马尔库塞在批判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现代单面压抑文明基础上形成了非压抑性文明论;德里达基于价值理性的诉求,在全面解构现代理性文明中形成了解构主义文明论;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来矫正与重写现代文明。马克思的文明论可以视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在场与在域,其以实践文明本质论为起点,展开了对启蒙意识哲学与资本文明所导致的异化的批判,并将现代文明危机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因素,文明的出路在于革命与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和谐文明论的理论模式。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文明论,还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论,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旨趣与实践意蕴:恢复文明的本质样态,走向文明的和谐发展。
     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文明发展中同样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与方面,表现在文明的体系与视界中则是文明发展的不协调。因此,构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谐发展的和谐文明论也就成为当代中国文明发展的理论归旨与价值诉求,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就成为当代中国迈向和谐的必然选择与实践逻辑。
Civilization is a historical category, a state and proces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rationalization trend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Human realize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world outlook, culture, and social rationalization, achieved a historical reality of self-transcendence, and formed a thinking paradigm of scientism. Rationality i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original meaning,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logic normalization and value normalization, an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makes it a condition that the consequences of behavior can be calculated and predicted, and focuses on the 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achieving some special purposes by means, which concerns the material basement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While the value rationality is based on the pure faith of the ethical, aesthetic, religious or any other interpretation of unconditional inherent value of development, and also on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idea value, which become the basis of the valu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basis for faith. Therefore, it concerned with the fundamental rationality tendency of civilization.
     The wold-demystified modernity process opened by neoteric enlightenment germinated quietly in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djusted the alienation paradox of rationality:a strong transcendence and arroga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a gradual weakness, shrinkness,and being sheltered of value rationality. This inevitably resulted in the overall dilemma and paradigms crisi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the imbalance and crisis of harmonious relations i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caused by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social and moral crisis from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the spiritual crisis and the absence of belief from the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themselves;the anomie of value i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uncertainty and risk i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crease.
     Facing the crisi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had their own responses in theory, making criticism or construction to civilization, and formed a rich thinking of civilization theory. Freud put forward the Repression Civiliza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pessimistic fatalism of the suppress fro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value rationality. Marcuse proposed the Non-repressive Civilization Theory on the criticism that modern caused by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depress civilization unilaterally. Based on the appeals of value rationality, Derrida constructed the Deconstruction Civilization Theory in a comprehensive deconstruction of modern rational civilization. Habermas corrected and rewrote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by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Marx's theory of civiliz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resence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He made the essential theory of practice civiliz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criticted the alienation caused by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and capital civilization, and attributed the crisi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o the factors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He thought the outlet of civilization lied in revolu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ocialist system, thus start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Marxist harmonious civilization. Whether it is the civilization theory from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or the Marxist Civilization Theory, they had the same value propose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recovering the nature of civil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While developing our Chines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now, we can find that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still exist, and there are also factors of disharmony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erformance of which in the system and vision of civilization is the uncoordinate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refor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civilization theory in which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goes in concordance with value rationality has become a theory purpose and value demand in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contemporar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has also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and practice of logic in the way to a harmonious civilization.
引文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4年版,第216页。
    ①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②维克多·奥辛延斯基:《未来启示录》,徐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93页。
    ③转引自黄万盛:《危机与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①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导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②张多来、黄秋生:论“四大文明”的和谐共建,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③朱许洪:试析生态文明与“四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3)。
    ④于建荣:简论社会文明,科学社会主义,2008,(3)。
    ⑤王宝林、张荣华:社会文明形态及其文明结构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前沿,2003,(22)。
    ①孙宏健:试论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发展道路,湖北社会科学,2008,(2)。
    ②傅琼:基佐文明进步史观述论,史学月刊,2007,(5)。
    ③赵秋梧:文明忧患论:从斯宾格勒到亨廷顿,南京社会科学,2002,(6)。
    ④黎业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与启蒙思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⑤陈玉霞:汤因比文明形态史观研究,学习与探索,2008,(1)。
    ①姜芃:布罗代尔文明理论的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4,(1)。
    ②徐梓:弗洛伊德与现代文明,学术界,2006,(4)。
    ③杨芳:试论弗洛伊德的文明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
    ④王风才: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论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⑤杨正联: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理论,社会科学家,2003,(7)。
    ⑥马先辉:读《世界文明论研究》,高校理论战线,2001,(8)。
    ①潘天群:弗洛伊德与韦伯的文明观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②鲍宗豪:当代“文明论”研究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11,(2)。
    ①约诺夫:文明论: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国外社会科学,1995,(8)。
    ②科瓦廖夫:再论形态论方法和文明论方法,国外社会科学,1996,(5)。
    ③科瓦廖夫:再论形态论方法和文明论方法,国外社会科学,1996,(5)。
    ①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62页。
    ②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45页。
    ③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0页。
    ④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59页。
    ⑤基佐:《欧洲文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页。
    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②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③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④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⑤阿诺尔德.J.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63页。
    ⑥布罗代尔:《文明史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⑦布罗代尔:《文明史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⑧布罗代尔:《文明史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⑨布罗代尔:《文明史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①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北京: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1页。
    ②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北京: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3页。
    ③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6页。
    ④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1卷),罗经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6页。
    ⑤转引自阮炜:《文明的表现:对5000年人类文明的评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⑥《圣西门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7页。
    ①《圣西门选集》第2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70—171页。
    ②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43页。
    ③“自然状态”是卢梭文明批判的假定起点,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生而自由与平等,没有矛盾、冲突、战争,这种假定主要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论预设,而不是对人的存在的历史描述,其目的是确立文明批判的价值道德坐标和社会建构的先验基础。按照卢梭的蕴脉,内伴着不平等与邪恶的文明社会与野蛮时代相比,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生活倒是健康的、神圣的和合乎人性的。
    ④卢梭:《论科学和艺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9-10页。
    ⑤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0页。
    ⑥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37页。
    ⑦《圣西门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8页。
    ①夏俊:理性的历史考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②卡西尔:《启蒙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③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①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6页。
    ②引自郭正红:《现代精神生产论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27-228页。
    ③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1页。
    ④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72页。
    ⑤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98页。
    ①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6页。
    ②魏小兰: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④谢勒:《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8页。
    ①荣娥:试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及其局限性——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理论月刊,2009,(6)。
    ②卡西勒:《启蒙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①郑晓松:《技术与合理化:哈贝马斯技术哲学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第163页。
    ②于海:《西方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38页。
    ③文军:《西方社会学经典命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④转引自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7页。
    ①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页。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75页。
    ②《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69页。
    ③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6页。
    ④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⑤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③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95页。
    ④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第143页。
    ①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92页。
    ②高德步:《西方世界的衰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④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42页。
    ①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页。
    ③H.杜卡斯、B.霍夫曼编:《爱因斯坦谈人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61页。
    ④转引自W·考夫曼编:《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90-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27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5页。
    ⑦《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译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179-180页。
    ⑧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第420页。
    ①雅斯贝尔:《现时代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②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82页。
    ③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8页。
    ④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⑤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页。
    ①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4页。
    ②张世英:《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79页。
    ①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②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③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0-21页。
    ④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⑤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⑥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著,赵文书译:《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6页。
    ①默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
    ②舒尔曼著,李小兵等译:《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348页。
    ⑤陆江兵:《从理性的技术到技术的理性》,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2期。
    ④《李泽厚哲学文存》.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8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7页。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①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5-6页。
    ②转引自熊哲宏: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0页。
    ③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6页。
    ④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6页。
    ①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103-105.
    ②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③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④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14页。
    ①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第15页。
    ②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35页。
    ③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第239页。
    ④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第239页。
    ⑤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第240页。
    ①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05页。
    ②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③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37页。
    ④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9页。
    ⑤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49页。
    ①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第16页。
    ②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04页。
    ③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04页。
    ④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04页
    ⑤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04页。
    ⑥弗洛伊德.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第104-105页。
    ⑦杨芳.试论弗洛伊德的文明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①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导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②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89页.
    ①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标准版序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3页.
    ②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189页.
    ③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译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0页.
    ④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导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1页.
    ⑤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导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4页.
    ①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导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4-5页.
    ②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84页.
    ③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85页.
    ④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85-86页.
    ⑤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84页.
    ⑥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第一版序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①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188页.
    ②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100页.
    ①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82页.
    ②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29页.
    ③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标准版序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第1页.
    ①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20页。
    ②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89页。
    ③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85页。
    ④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208页。
    ①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2页.
    ②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1页.
    ③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5-119页.
    ④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①陆扬.德里达的幽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②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5-376页。
    ③德里达.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④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0页。
    ⑤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29—430页。
    ①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08页。
    ②黄颂杰.西方哲学多维透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③德里达.论文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④佟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8页.
    ①杜小真,张宁.德里达中国讲演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19页。
    ②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9页。
    ①方向红.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②方向红.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③胡继华.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论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④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4页。
    ①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6-487页。
    ②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7页。
    ①胡继华.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论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第119页.
    ②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6-487页.
    ③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①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②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③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5-66页。
    ①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②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③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④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⑤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⑥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⑦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①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②转引自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32页。
    ③转引自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33页。
    ④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⑤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①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②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③李佃来:哈贝马斯与交往理性,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④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189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第208-209页,转引自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92-93页。
    ②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③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206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456页。
    ②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427页。
    ③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457页。
    ④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李安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⑤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8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②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页。
    ④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①艾四林:《哈贝马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②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93-94页。
    ③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页。
    ④李安增、孙文亮、孙迪亮等:《历史与经验: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③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73页。
    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③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6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3—17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①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求是学刊,2004,(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③贺来: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版社,1965年,第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8-50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页。
    ④吴薇: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5页。
    ⑧周世兴、任秀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2页。
    ④糜海波: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意义,理论导刊,2008,(9)。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3—134页。
    ⑥杨光明: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第25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5页。
    ②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5页。
    ③于文明、夏敏主编:《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①周军:儒家人际身心和谐思想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⑤杨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何以成为社会主义本质,学术交流,2003,(9)。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1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①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弟292页。
    ②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牛,弟48贝。
    ③转引自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0页。
    ④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弟l22贝。
    ⑤张有奎:马克思现代性的中国语境和现实意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⑥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书馆,2003年,第45页。
    ⑦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6月27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7页。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8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79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24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6-27。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①于建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第48页。
    ②陈洪泉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①陈洪泉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9—25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4]布罗代尔:《文明史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7]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8]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9]基佐:《欧洲文明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0]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卢梭:《论科学和艺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2]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3]卡西尔:《启蒙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1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16]黑格尔:《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7]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8]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20]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21]梯利:《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22]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年。
    [23]韦伯:《经济和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4]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25]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26]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27]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28]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9]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家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30]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帕斯卡尔:《思想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32]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33]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34]巴雷特:《非理性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35]雅斯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36]弗罗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37]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38]弗洛伊德:《论文明》,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39]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40]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4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自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42]弗洛伊德:《文明与缺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
    [4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44]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45]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6]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家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7]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8]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9]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50]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51]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52]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53]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54]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55]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56]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57]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58]福山:《历史的终结》,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
    [59]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60]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61]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62]谢勒:《技术哲学导论》,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6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64]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65]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6]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7]陈学明:《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
    [68]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69]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70]陈学明:《马尔库塞的六本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71]程巍:《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2]陆扬:《德里达的幽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73]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4]杨国荣:《理性与价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75]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76]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77]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8]方向红:《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79]胡继华:《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论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
    [80]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81]卢风:《启蒙之后》,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82]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83]杨国荣:《理性与价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84]孙伟平:《事实与价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85]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86]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7]张立波:《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88]郭强:《新新相映:新资本主义—新社会主义》,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
    [89]汤一介:《和而不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90]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91]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92]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93]叶庆丰:《政治文明建设论》,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94]赵智奎:《精神文明建设论》,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95]张华金:《文明与社会进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96]鲍宗豪、张华金:《科学发展观论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7]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8]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99]张立文:《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0]田光清:《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
    [101]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2]风笑天:《社会学导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3]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4]黄颂杰:《西方哲学多维透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5]郭正红:《现代精神生产论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106]黄万盛:《危机与选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107]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08]张世英:《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9]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0]文军:《西方社会学经典命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1]于海:《西方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2]郑晓松:《技术与合理化:哈贝马斯技术哲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11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4]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15]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6]Herbert Marcuse:Eros and civilization, Boston:Beacon Press,1987.
    [117]Herbert Marcuse:One Dimensional Man. Boston:Beacon Press,1964.
    [118]H. Marcuse, Negations. Boston:Beacon Press,1968.
    [119]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20]Maeve Cooke. Language and Reason:A Study of Habermas's Pragmatics, MIT Press,1994.
    [1]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走向人类文明的“合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王永强:理性文明的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4]于建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秦廷国: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马德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赵新:当代中国文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赵秋梧:文明忧患论:从斯宾格勒到亨廷顿,南京社会科学,2002, (6)。
    [9]杨芳:试论弗洛伊德的文明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0]谢燕清:弗洛伊德的社会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7, (9)。
    [11]潘天群:弗洛伊德与韦伯的文明观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12]徐梓:弗洛伊德与现代文明,学术界,2006, (4)。
    [13]单纯:论弗洛伊德思想的启蒙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3)
    [14]周朔:马尔库塞何以走向审美之思,求索,2004, (12)
    [15]王凤才: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论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6]辛绍军,滕俊博: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学术交流,2006, (10)。
    [17]林科吉: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
    [18]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及其审美拯救思想析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5)。
    [19]陈玉霞:马尔库塞对“工业发达社会”的批判及意义,理论探讨,2003, (6)
    [20]傅永军:论马尔库塞的理性观,齐鲁学刊,2005, (5)
    [21]田光远:论马尔库塞政治哲学中的唯美主义向度,社会科学家,2006, (5)。
    [22]郭强:现代社会的漂浮:无根的现代性及其呈现,2006, (4)
    [23]叶蓬: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及其作用,学术研究,2001, (5)
    [24]吴克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视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 (4)。
    [25]毕天云:论韦伯的现代性思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6)。
    [26]王国有:西方理性主义及其现代命运,2006, (4)
    [27]刘莘:文明批判:卢梭与启蒙运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8]王凤才: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发生学考察,山东社会科学,2007, (9)。
    [29]黄志斌:和谐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2)。
    [30]周淼:科学、和谐的发展模式,实事求是,2008, (1)。
    [31]周锡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 (2)。
    [32]苏贤贵:生态危机与西方文化的价值转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33]卢风:现代西方价值观与人类文明的危机,道德与文明,1999, (6)
    [34]翟振明:价值理性的恢复,哲学研究,2002, (5)。
    [35]孙少伟、焦红波:论价值理性的生成根据,前沿,2005, (5)
    [36]魏小兰: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 (2)。
    [37]徐贵权:论价值理性,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
    [38]伍新林:理性与价值的哲学审视,求索,2006, (5)。
    [39]石义华、赖永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断裂与整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0]杨正联: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理论,社会科学家,2003, (7)
    [41]韩振峰:文明概念探源,理论学刊,1997, (2)。
    [42]张多来、黄秋生、阳晶:论“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
    [43]阮炜:文明与文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2)。
    [44]陈荣耀:制度、文明与现代化的历史思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
    [45]杜小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3)
    [46]陈志刚: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困境,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 (1)
    [47]俞胜、李培山、李季萍: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
    [48]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1)。
    [49]方世南: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
    [50]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51]汤建龙: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5)。
    [52]龙佳解、蒋红群: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困境及其重建,求实,2011, (1)
    [53]吴英:马克思的文明理论,山东社会科学,2009, (6)
    [54]姚大志、哈贝马斯:交往活动理论及其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
    [55]姚敬:论哈贝马斯的理性观,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56]李素霞、于海燕: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
    [57]郑召利:哈贝马斯和马克思交往范畴的意义域及其相互关联,教学与研究,2000,(8)。
    [58]张涵:从文明范式看人类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6)。
    [59]刘长明:对和谐发展观的再阐释,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
    [60]刘朝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61]山小琪: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62]俞吾金:理性在现代性现象中的四个向度,求是学刊,2004, (4)。
    [63]李殿斌:简论和谐范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4)。
    [64]刘振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道德与文明,1999, (4)
    [65]雷长群、顾培亮:可持续发展价值学论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66]万斌、王满荣:论冲突与和谐,求索,2006, (8)。
    [67]刘长明:论和谐精神,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 (5)。
    [68]王德峰: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江苏社会科学,2005, (6)。
    [69]徐鸿武:论文明与现代文明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 (1)。
    [70]虞崇胜:文明的科学涵义探微,学术界,2003, (1)。
    [71]李泽泉:唯物史观中的文明观,浙江学刊,2008,(5)
    [72]孙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与文明概念考察,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1)。
    [73]田启、波赵蔷:文明范畴辨析,江汉论坛,2003, (11)。
    [74]张勤:现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及趋势,新视野,2003, (6)。
    [75]徐鸿武:关于文明概念的再探讨,红旗文稿,2003, (20)。
    [76]杨海蛟、王琦:论文明与文化,学习与探索,2006, (1)。
    [77]任忠英:文明批判的已往与未来,理论导刊,2005, (10)
    [78]吕逸新、徐文明:论海德格尔的生态思想,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79]赵迎欢、陈凡: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后现代精神,教学与研究,2004, (5)。
    [80]李智: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81]刘开会:评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82]杨淑静:工具理性与理性批判力量的终结,学习与探索,2007, (2)。
    [83]鲍克伟:试论海德格尔的人道主义思想,广西社会科学,2005, (6)。
    [84]贺善侃;资本文明的伦理评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5]毛勒堂、张健:资本逻辑与人地危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86]陈忠:走向资本批判的深层发展伦理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 (7)。
    [87]李晓菊:文明范式的当代转换与价值观的变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
    [88]高飞乐:新现代性: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新阐释,中共福毫省委党校学报,2007,(12)。
    [89]李贵臣:现代性危机中的道德困境与出路,理论学刊,2007, (8)。
    [90]华启和:试析生态伦理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江西社会科学,2010, (1)。
    [91]史兆光、彭超: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意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1)。
    [92]柳昌清:文明类型初探,学习论坛,2004, (5)。
    [93]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学术月刊,2006, (10)。
    [94]黎业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与启蒙思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95]谭建川:福泽谕吉文明观批判,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4)。
    [96]张友谊:福泽谕吉的文明观述评,理论学刊,1996, (6)。
    [97]姜芃:布罗代尔文明理论的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4, (1)。
    [98]杨正联:埃利亚斯的文明进程理论,社会科学家,2003, (7)。
    [99]刘灵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学术论坛,2003, (4)。
    [100]谭雁:试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2004, (3)
    [101]何先光、方同义:人类文明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浙江社会科学,2008, (1)
    [102]刘科、李东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从历史分离到现实整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3]荣娥:试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及其局限性——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理论月刊,2009,(6)
    [104]王宝林、张荣华:社会文明形态及其文明结构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前沿,2003,(22)
    [105]马捷莎:社会文明的动态平衡发展,新视野,2003, (6)。
    [106]蔡拓:从发展观到文明观——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2004, (2)。
    [107]于建荣:简论社会文明,科学社会主义,2008, (3)。
    [108]邓元珍:论社会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109]王金柱,生态文明的生成机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10]王振亚:社会主义文明结构的人学意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6)。
    [111]谢昌余:两个文明建设与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1)。
    [112]蒋冰海:论社会文明三维结构的统一性,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13]王浩斌: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及其现代化的研究述评,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
    [114]刘思华、方时姣: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新探,2006, (2)。
    [115]张瑞堂:马克思主义文明主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116]罗振建: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 (4)。
    [117]巴志鹏: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河南社会科学,2008,(2)。
    [118]贾建芳: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 (2)。
    [119]李岩、夏杰:试论社会主义文明的性质、特征及文化发展,学术交流,1997,(1)。
    [120]徐明善、王淑梅:论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内在契合及其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01,(2)。
    [121]李国安、李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与时俱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
    [122]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求是学刊,2004,(4)。
    [123]鲍宗豪:当代“文明论”研究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11, (2)
    [124]贺来: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25]邵腾:资本文明与中国社会主义,甘肃理论学刊,2004, (1)
    [126]郗戈:资本逻辑与理性的自我分裂,现代哲学,2010, (6)
    [127]李慧娟:马克思对启蒙思想的超越,学习与探索,2006, (2)。
    [128]赵强、张峻歌: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和重建,铜陵学院学报,2006, (1)。
    [129]周立斌:论工具理性批判的形成及当代意义,2004, (3)
    [130]陈志刚:马克思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兼与韦伯思想的比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6)。
    [131]余章宝:马克思对启蒙理性的批判与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
    [132]陈志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理性化的分析和批判,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2)。
    [133]罗骞: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江苏社会科学,2005, (1)。
    [134]倪瑞华:马克思对资本的生态批判,社会科学辑刊,2009, (2)
    [135]刘同舫: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反思,学术论坛,2009, (12)
    [136]朱智捷:论资本文明化的内涵、表现及其动力,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137]王文东:从启蒙现代性到新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历程、差异、地位,甘肃理论学刊,2005, (3)。
    [138]李淑梅: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05, (4)。
    [139]李金山:论儒家传统的和谐思想,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 (4)。
    [140]孙中伦: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传承,2007,(7)。
    [141]刘忠孝、裴丽: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学术交流,2008, (12)
    [142]贺翔: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和谐精神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4)。
    [143]于忠伟:论儒家传统和谐文化观及其现代启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44]李清文:论先秦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北方论丛,2006, (4)。
    [145]叶金宝: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8, (5)。
    [146]段鹏飞: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
    [147]王艳华: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探讨,2007, (2)。
    [148]吴秀兰:儒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攀登,2006, (2)。
    [149]王丽丹:论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社会价值,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 (1)。
    [150]李蕾:儒家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51]王永平: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及特征,北方论丛,2007, (6)
    [152]曹俊:儒家和谐思想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价值,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153]王俊杰:儒家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5)。
    [154]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高校理论战线,2007,(8)。
    [155]李钟麟:论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东疆学刊,2006, (1)。
    [156]唐敦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理论导刊,2007, (7)。
    [157]王冕: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9)。
    [158]赵静华: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维度,经济师,2008,(6)。
    [159]王立豪:先秦时期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评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160]王静、王风姣:浅析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3)。
    [161]李存山:儒家和谐社会理念及其历史局限,河北学刊,2007, (1)。
    [162]夏乃儒: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63]刘国民、贾振喜:儒家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定学院学报,2009,(2)。
    [164]刘璐:儒家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理论界,2007, (11)。
    [165]孟继民:论消灭剥削的现实选择,理论探索,2006, (2)。
    [166]刘国荣:论共同富裕与共同发展,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167]魏宏:论消灭剥削与实现共同富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168]洪岩,宪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69]于建荣:论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170]郭宝宏: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几点思考,生产力研究,2002,(5)。
    [171]孙韶林:论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研究,2006,(3)。
    [172]徐显明、齐延平:制度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学习与探索,2002, (2)
    [173]冷舜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一致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 (5)。
    [174]刘国荣:论共同富裕与共同发展,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175]任平: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新现代性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5,(1)。
    [176]万宗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月刊,2008, (7)。
    [177]邓庆伟: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效理论战线,2009,(8)。
    [178]杨耕: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再思考,文史哲,2003,(4)。
    [179]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5)
    [180]许楠:超越制度维度的现代性反思,宁波党校学报,2006, (3)。
    [181]张宝英:论中国现代化的后发优势,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182]刘长明:和谐文明论纲,学术界,2005, (1)
    [183]宋一:全球化视阈下和谐文明的建构,学术论坛,2008, (3)
    [184]李本松:和谐文明:文明的当代形态,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 (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