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命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历来是文艺理论的核心内容。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不仅是他毕生从事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欧洲美学思想传统的延伸。列夫·托尔斯泰提出了自己关于艺术本质的独特认识,“只要作者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并且还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所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托尔斯泰主要从情感的真挚性、感染性和宗教性等方面探讨情感作为艺术的本质,也谈到了他对艺术形式的要求和对未来艺术的设想。托尔斯泰的“情感传达论”尽管与我国古代文论多有相同之处,却因主张思想与情感的二元论,与我国现行文艺理论体系的认识论轨道背道而驰,无法纳入这个体系之中,所以一直并未受到理论界的重视。今天,面对国内各界对艺术的不同理解,我们重新梳理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理解,对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历史进程,其成败得失,都构成了我们文艺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昭示着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令人弥足深思。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s of art is always the cor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The study what is art written by Lev Tolstoy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his experiences from his whole-life practice to produce ar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s of European aesthetical thoughts. Lev Tolstoy made his exclusive thoughts about art's nature that art is the conveyor of feelings when artist succeeds in delivering his feelings to and infecting others and art is resulted from someone's desire to transmit his experienced feelings to others. Tolstoy discussed that feeling is the nature of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ncerity, infection and religiousness. And he also exposed demands for form of art and the ideas to imagine the future of art. Though partly the same a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Tolstoy's theory of art-as-feeling conveyor hardly have got much attention from academic field, because his dualistic theory on thought/feeling is completely against the epistemology of current system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in China and can't be adopted into it. Today facing so man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to art in every field in China, we recomb Tolstoy's artistic theory, the gain and loss from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s of art deeply and to push forwar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will become the precious treas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s and will show clearly the trend to develop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And that is so meaningful.
引文
①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②参阅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③刘宁主编,《俄国文学批评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71页
    ①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一封未发表的信》,杨国章译,《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4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5页
    ③参阅[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译后记,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4—205页
    ①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①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②[俄]列人·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8页
    ①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0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2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3—64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45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50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45—46页
    ④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⑤[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46页
    ⑥[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6页
    ⑦[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⑧[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第48页
    ①倪蕊琴编选,《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97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6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48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9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8页
    ⑤[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9页
    ⑥[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3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1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8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8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9—150页
    ⑤[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0页
    ⑥[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0页
    ⑦[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0页
    ⑧[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1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1页
    ②可参阅刘月萍《论先锋小说的缺失》,《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张志国《“先锋”与“真实” —先锋小说的真实指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李建军《意义的丰饶与贫困》,《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李建军《当代小说最缺什么》,《小说评论》,2004年第3期。
    1.[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书信),周圣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页
    2.[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文论),陈燊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79页
    3.[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书信),周圣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155页
    4.[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戴启篁 选编,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9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日记),陈馥、郑揆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4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政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315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日记),陈馥、郑揆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2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8—189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页
    ⑤陈燊编选,《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5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66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3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3页
    ⑤[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5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5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6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9—190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90—191页
    ⑤[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政论),冯增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61页
    ⑥[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99页
    ⑦[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0页
    ⑧[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2页
    ⑨[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2页
    ①倪琴蕊编选,《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8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文论),陈燊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239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文论),陈燊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83页
    ①郑克鲁主编,《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84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文论),陈燊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322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文论),陈燊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324页
    ①倪蕊琴编选,《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12页
    ②倪蕊琴编选,《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12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日记),陈馥、郑揆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④倪蕊琴编选,《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1页
    ①倪蕊琴编选,《俄国作家评论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61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文论),陈燊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231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6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8页
    ⑤[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1页
    ⑥[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3页
    ⑦[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5—106页
    ⑧[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3页
    ①[俄]高尔基:《俄国文学史》(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1128页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戴启篁 选编,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8页
    ④[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50页
    ①钱钟书,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②参阅陆文虎编,《钱钟书研究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0页
    ③参阅陆文虎编,《钱钟书研究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1页
    ④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①郭绍虞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一卷本)200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10页
    ②郭绍虞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一卷本)2001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44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2页
    ④巴金,《巴金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⑤巴金,《巴金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19页
    ⑥沈从文.《沈从文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9页
    ①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②倪蕊琴编选,《俄国作家评论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③纪怀民等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页
    ①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5页
    ③[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7页
    ①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②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5页
    ③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
    ④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8页
    ①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②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③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
    ④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⑤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⑥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①李泽厚,《形象思维再续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60页
    ②李泽厚,《形象思维再续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62页
    ③李泽厚,《形象思维再续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62—563页
    ④李泽厚,《形象思维再续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63页
    ⑤参阅[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译后记,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4—205页
    ①参阅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论文未刊稿
    [1][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卷(童年少年青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2][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2卷(中短篇小说:1852—185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3卷(中短篇小说:1857—186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4][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4卷(中短篇小说:1885—1910),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5][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5卷(战争与和平1),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6][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6卷(战争与和平2),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7][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7卷(战争与和平3),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8][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8卷(战争与和平4),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
    [9][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9卷(安娜·卡列宁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0卷(安南·卡 列宁娜),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1卷(复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2卷(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3][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3卷(戏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文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政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版
    [16][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6卷(书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7卷(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8][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9][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
    [20][苏]日尔凯维奇,《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21][俄]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和俄国作家通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2][苏]赫拉普琴科,《艺术家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3][俄]列夫·托尔斯泰,《天国在你们心中:托尔斯泰文集》,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
    [24][俄]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论生命》,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25][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一代文豪托尔斯泰的艺术感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修订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4]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5]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6]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巴金《巴金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戴启篁《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
    [11]纪怀民等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版
    [12]《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3]《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4]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5]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16]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17]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9]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郑克鲁主编,《托尔斯泰读书随笔》,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2]刘宁主编《俄国文学批评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3]郭绍虞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一卷本)2001年版
    [24]代迅《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西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25]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唐)白居易《白居易集》(1—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3](宋)严羽《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4](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清)叶燮《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代迅《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和中国》,未刊稿
    [2]周国忠《俄苏文坛上的三个托尔斯泰》,《世界文化》,2007(1)
    [3]郭宇春《托尔斯泰、冈察洛夫、契诃夫与中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
    [4]张志国《“先锋”与“真实”——先锋小说的真实指向》,《文艺争鸣》,2006(5)
    [5]龚伯禄《论宗教对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孤独的消解》,《云梦学刊》,2005(5)
    [6]刘芳《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述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7]安德烈·麦迪逊《“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反映论的沉思——并非仅仅关于列宁和托尔斯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8]邓军海《能否离开宗教情怀谈托尔斯泰的美学思想》,《俄罗斯文艺》,2005(2)
    [9]刘月萍《论先锋小说的缺失》,《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9)
    [10]雷永生《重评列夫·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6)
    [11]易宋江《托尔斯泰文艺观中浪漫主义因素出探》,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12]赵炎秋《列夫·托尔斯泰文艺思想试探》,《外国文学研究》,2004(5)
    [13]李建军专栏 小说病象观察之十五:《当代小说最缺什么》,《小说评论》,2004(3)
    [14]潘新华《托尔斯泰主义的积极意义》,《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15]李建军专栏 小说病象观察之九:《意义的丰饶与贫困》,《小说评论》,2003(3)
    [16]潘新华《对托尔斯泰宗教思想的重新认识》,《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5)
    [17]邱秉泽《略论托尔斯泰对艺术真实的追求》,《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18]吴泽霖《托尔斯泰和音乐和他的文艺情感说》,《俄罗斯文艺》,2002(4)
    [19]林学锦《托尔斯泰“道德自我完善”的重新评价》,《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1)
    [20]许海燕《托尔斯泰的宗教探索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1(6)
    [21]刘文斌《使命感价值观方法论——重温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一组文章》,《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5)
    [22]吴泽霖《托尔斯泰进入20世纪中国所伴随的一场论争》,《北京社会科学》,2001(2)
    [23]阎建国《普列汉诺夫与托尔斯泰艺术观探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4]周亚明《再论“托尔斯泰主义”》,《平原大学学报》,2001(1)
    [25]周振美《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6]邱运华《“神圣使命”与诗性启示——19世纪俄国思想文化语境与托尔斯泰小说诗学的一个特色》,《广东社会科学》,2000(2)
    [27]胡健生《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模式成因在探索》,《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0(2)
    [28]木易《论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9]邱运华《在批评的背后——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论托尔斯泰比较研究》,《俄罗斯文艺》,1999(3)
    [30]杨正先《论托尔斯泰创作的真实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
    [31]杨政《论托尔斯泰执着的道德批判》,《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1)
    [32]冷满冰《“托尔斯泰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33]蔡毅《论艺术情感的外化》,《学术论坛》,1997(2)
    [34]赵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俄国文学的三种模式》,《外国文学评论》,1997(1)
    [35]李正荣《托尔斯泰与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1996(4)
    [36]倪蕊琴《托尔斯泰论中国及中国古典哲学》,《中国比较文学》,1996(2)
    [37]黄南珊《20世纪西方美学的艺术情感理论通观》,《求是学刊》,1996(2)
    [38]黄南珊《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艺术情感理论》,《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1)
    [39]黄南珊《领尽风骚的情感精灵——20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扬榷》,《学术交流》,1996(1)
    [40]黄南珊《二十世纪西方情感美学的两类取向和两种关系》,《人文杂志》,1996(1)
    [4]戈宝权《托尔斯泰辞典》序,《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42]邰飞《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43]胡日佳《托尔斯泰与德国古典美学——托尔斯泰艺术观再探》,《国外文学(季刊)1995(1)
    [44]厉声《托尔斯泰的“情感论”和从中得到的启发》,《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4(4)
    [45]胡日佳《托尔斯泰与叔本华美学思想比较》,《济宁师专学报》,1994(1)
    [46]刘圣效《试论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