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与上市公司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资本市场结构中,证券投资基金与上市公司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本文以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内在关系为逻辑起点,从理论上论证了寡头竞争型股权结构为何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代公司治理的国际性课题——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的战略性投资主体机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本文运用不完全合约理论以及预算软约束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工具分析了证券投资基金的主流类型——开放式基金的治理机制。结果表明,开放式基金独特的合约安排能够自动引致一个有效解决自身委托代理问题的治理机制,因而证券投资基金是一个有效的战略性投资主体,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论述了公司治理对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促进作用,并以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赎回危机”加以说明。
     在上述理论推演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古典式治理”特征以及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缺失等治理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思路,并对这一思路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现阶段,证券投资基金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自身的规模问题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制度性缺陷,证券投资基金的战略性投资主体特质并未得以有效展现。由此,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另一方面要为证券投资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
As the two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structure of capital market,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and listed company have a very close interractive relationship. Taking the instin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is pager has proved theoretically that the competitive oligarchic structure of stock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mpany management. Furthermore, in view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erest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investors, which is still being an international issue, the mechanism of strategic investment entity for improv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been put forward and discussed with various examples. Finally,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opened-end fund, a main stream type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has been analyzed with the theories of incomplete contract and soft constraint budg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al contract arrangement of opened-end fund can naturally give rise to a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solving e
    ffectively the problem of self-agency; so, as an effective strategic investment entity,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protecting the investor' s interests and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of listed company.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the case of "redeem crisis" of opened-end fund in our count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has expounded tha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ment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deduction, for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of "classical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lack of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the interests of small and medium investors,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a new idea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y by means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s, and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s play a special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y in our country, but due to the scale and systemic defects in the share structure of listed compan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 entity have not been fully exploited. So,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y in our country, on one hand,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should be fully develop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cessary systemic support should be provided for participation of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s in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y.
引文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72、197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陈征:《〈资本论〉解说》(1-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陈征,1996:《陈征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8.陈征,2002:《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四论现代科学劳动》,《当代经济研究》第十一期。
    9.陈征、李建平、郭铁民,1998:《〈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
    10.陈征、李建平、郭铁民,200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郭铁民、林善浪:《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问题探索》,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吴宣恭等:《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董辅礽:《中国经济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艾克里·马斯金、许成钢,2000:《软预算约束理论:从中央计划到市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4期。
    15.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奥村宏:《股份制向何处去——法人资本主义的命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版。
    17.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上海三联
    
    书店1993年版。
    18.陈小悦、徐小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19.陈郁主编:《企业制度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0.陈郁主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1.曹廷求、刘呼声:《大股东治理与公司治理效率》,《改革》2003年第1期。
    22.崔新生、王洪波:《中国基金的方向——2002年中国基金论坛前沿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23.董秀良、高飞:《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24.冯根福、韩冰、闰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25.费方域:《控制内部人控制》,《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26.郭春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经济管理》,2002第8期。
    27.郭金林:《论美国机构股东的战略转变及其公司治理原则》,《世界经济》2002年第4期。
    28.高明华:《公司治理:理论演进与实践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哈罗德·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2.郝继伦:《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应成为积极股东》,《投资研究》1999年第1期。
    33.何德旭:《中国投资基金制度变迁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35.何自力:《论机构投资者在美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36.黄明:《公司制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37.胡汝银主编:《中国上市公司成败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科斯,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9.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李维安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李扬:《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厉以宁、曹凤岐:《跨世纪的中国投资基金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连建辉、钟惠波:《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提出与解读》,《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2年第1期。
    44.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讨论稿系列。
    46.刘传葵:《横空出世:搏击开放式基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47.刘经纬:《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49.刘世锦、张军扩:《资本市场新论:与企业重组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50.刘兴强:《国有上市公司的集团控制及其治理》,《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3期。
    51.柳志伟、刘刚等:《基金业立法和基金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3期。
    
    
    52.路易斯·普特曼:《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4.毛振华:《资本化企业制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5.裴平:《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平新乔,1998:《“预算软约束”的新理论极其计量验证》,《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
    57.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8.钱颂迪主编:《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9.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60.钱颖一:《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61.冉华:《国外基金的分类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3期。
    62.施蒂革勒,1996:《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63.施东晖:《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64.史正富,2002:《现代企业中的劳动与价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现代拓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65.孙永祥:《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66.汤敏、茅以轼:《现代经济学前沿问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67.唐宗明、蒋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度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68.闫伟,1999:《国有企业经理道德风险程度的决定因素》,《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69.王斌:《股权结构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0.汪丁丁:《产权博弈》,《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71.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2.王岗:《个人投资者的资产选择与基金业发展》,《改革》2003年第3期。
    73.王国刚,1991:《股份经济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74.王开国,2001:《中国证券市场超常规创新的理性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75.王彦国:《投资基金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王云平,2001:《风险投资公司的治理分析》,《改革》2001年第2期。
    77.卫兴华、宫玉松:《关于股份制的发展历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8.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9.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80.吴晓求:《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孙永祥:《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82.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3.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84.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85.许小年:《以法人机构为主体建立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改革》1997年第5期。
    86.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所有权的规范性框架及其理论含义》,《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87.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
    88.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易宪容:《金融市场的合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90.于东智:《股权结构、治理效率与公司绩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91.余晓东、杨治南:《股东积极主义:一个博弈论论的解释》,《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3期。
    92.张春霖:《从融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改革》1995年第3期。
    93.张春霖:《从市场到企业:理解中国的企业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6期。
    9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95.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9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9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8.赵昌文、蒲自立:《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及若干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
    99.赵涛、郑祖玄:《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中国股市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100.郑德珵、沈华珊、张晓顺:《股权结构的理论、实践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
    102.郑红亮、王凤彬:《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研究:一个理论综述》,《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103.钟惠波、连建辉:《开放式基金的治理机制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04.钟惠波:《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思路探析》,《商业研究》2003年第10
    
    期。
    105.朱武祥、宋勇:《股权结构与企业价值——家电行业上市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106.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107.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108.赵广辉:《开放式基金:理论、实务与投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09. Ahgion,Bolton,Patrick,(1992),"An Incomplete Contrac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9:473-494.
    110. Alchian, A.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58,p.211.
    111. Alchian, A.A. And Demsetz, (1972), "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0.600-10.
    112. Berle and G. Means, (1933),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Inc.
    113. Berglof, Erik and Roland, Gerand, (1997) ,"Soft Budget Constraints and Credit Crunches in Financial Transition", European Econ.Rev, 41 , PP.807-17.
    114. Brancato, Carolyn Kay (1997),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Corporation Governance", The McGraw-Hall Companies, Inc.
    115. Cheung, Steven N.S., (1983)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pp. 1-21.
    116. Dewartripont, M. and Maskin, E.(1989)," 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Mimeograph, Harvard University, August.
    117. Dewartripont, M. and Tirole, J. (1994), "A Theory of Debt and Equity: Diversity of Securities and Manager-Shareholder Congruence",Quart. J. Econ., Nov, 109(4).
    118. Grossman, Sanford J. and Hart, Oliver,(1983): "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Agent Problem", Econometrica 51:7-45.
    119. Hart, O.,and Holmstrom,B.,(1987),"The Theory of Contract" , in Bewley, T.,ed.,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Fifth WorldCong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0. Holderness, Cliflord G. and Dennis P. Sheehan, (1988),The Role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317-346.
    121. Jensen, M.And W.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t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 ;305-360.
    122. McConnell, J and Servaes, H, (1990),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porate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7: 595-612.
    123. Shleifer, A & Vishny, R (1997),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5:461-488.
    124. Steen Thomsen and Torben Pedersen, (1998), Industry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8: 385-402.
    125. Stulz, R, (1988), Managerial Control of Volting Rights: Financing Policie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25-54.
    126. Yang, Xiaokai and Ng,Yew-Kwang,(1994),"Theor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Forthcoming.
    127. Williamson,O,E.(1979),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e and Economics,22:233-261.
    128. LaPorta. R., F.Lopez-de-Silanes and A.Shleifer,(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e, 54, 471-1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