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有着悠久的佛教史学传统。但真正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佛教史研究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的一流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汤用彤、陈寅恪、陈垣等,无不参与到佛教史的研究中来;加上吕澂、蒋维乔、黄忏华、李翊灼、妙舟、法尊等佛教界的僧俗学者,阵容更为庞大。他们把欧美的实证主义理论、语言学与文献学为主的历史学方法,和清代考据学传统结合起来,在佛教史研究的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基本上厘清了佛教初入华土至民国初年的流传概况,总结了其兴衰衍变的规律,揭示了佛教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佛教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考辨,对历来暗昧不明的禅宗史和藏传佛教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代佛教史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史学和佛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与特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和学术史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但是,对于这一专题,尚无人从整体上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本文试图以1900—1949年间的佛教史学作为研究对象,从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探索这一时期佛教史学兴起的背景和发展的进程,通过个案分析与综合归纳,考察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的学术和思想,了解其文化观对其佛教史研究乃至整个现代学术所产生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他们在佛教史研究中的成就,从整体上呈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宗派史和区域史等各方面的业绩,探索中国近代佛教史学的主要特点,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在篇章结构上,本文按照佛教史学的研究领域来划分,每章叙述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以学者为中心来展开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首先对佛教史学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对近代佛教史学的概况作一交代,接着叙述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作了回顾和分析,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论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是近代佛教复兴思潮推动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产物,同时日本的佛学研究对学人们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阐述梁启超对佛教通史的探索。梁启超是近代佛教史学的奠基人物。1920年代初,他以进化论为指导,运用近代学术方法,先后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标志着中国学者从事的具有近代性质的佛教史研究开始起步。他虽然没有完成一部系统的佛教史论著,但他构建了中国佛教史的基本轮廓,对佛教史上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着重研究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后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study of Buddhism history. However, contemporarily most influential research in this regard did not begin until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first-class scholars at that time, including Liang Qichao, Hu Shi, Tang Yongtong, Chen Yingque, Cheng Yuan etc. all participated in research work of Buddhism history; and with more experts and monks such as Lu Cheng, Jiang Weiqiao, Huang Chanhua, Li Yizhuo, Miao Zhou, Fa Zun followed up, the whole picture stretched out in a constant panorama with more professional theories and mor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added in. For instance, western theories of Positivism, linguistics, bibliographical methods were then combined1 together with the methods of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were made in many specific areas. Thus a clearer picture could be presented before us, with streamlined history beginning from the embarking of Buddhism in mainland China till the early Republic-of-China-reign. In the mean time, the experts examine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China, looked deep into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the society, politics and culture at that time, made efforts to decipher many cryptic predicaments in the Buddhism history, and probed into the always ambiguous history of both Zen and Tibet Buddhism. Modern historical science of Buddhism sheds light from sideways on the approach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historical science ana Buddhist learning in China. It is also a good start-point to view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iography as well as the academic history. However, it is still a gap on the map of history. No forerunner has explored it yet.The thesis mainly targets the 1900-1949 period historical Science of Buddhism, working in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vitalizing and development of study of Buddh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historiography and academic history, specifying academic minds of symbolic Buddhism historians through analyzing and integrating different cases so as to help us know better the influence of their values over research of Buddhism history and even the entire modern academic field, meanwhile, valuing objectively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work concerned. Hence, we could see from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how Chinese modern historical
    Science of Buddhism has mattered in general history, dynastic history, special subject history, sectarian history, regional history of Buddhism; t and we could also see the main features of modern historical Science of Buddhism in China; and a fuller and clearer picture of it. By centering around the scholars, this essay illustrates the topic in several sections of different research groups, each, of which specifies the representative authors and their avant-garde theorie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essay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in all.In the introduction, firstly, the author tries to define the Buddhism historical Science and give a brief outline of it. Secondly, she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ultimate purpose and value of this topic. Then,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researches both home and abroad. The last part is devoted to the brief illustration of the approach, the basic logic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ssay.The first chapter goes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revitalizing of modern Buddhism historical Science in China. It was stimulated by the emerging Buddhism ideology as well as by the cultural dispute stirred up since "the May Four Movement" . In the meanwhile, Japanese scholars' efforts of studying Buddhism also benefit the study of its Chinese counterpart.The second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Liang Qichao to the general history of Buddhism. Liang is the founder of modern Buddhism historical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early 1920s, he applied modern academic tools to his work and finished with a series of essays that signaled the first step Chinese scholars had made in this regard. He, outlined the Buddhism history of China,
引文
《海潮音》、《国学季刊》、《东方杂志》、《青年杂志》、《宇宙风·乙刊》、《内学》、《学术季刊》、《学衡》、《进步青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燕京学报》、《东方杂志》、《广益丛报》、《万国公报》、《中西教会报》、《佛学丛报》、《地学杂志》、《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西北研究》、《新亚细亚》、《康藏前锋》、《新中华》、《开发西北》、《新蒙古》、《蒙藏月报》、《西北论衡》、《康导月刊》、《责善半月刊》、《康藏研究》、《学术界》、《新西北》、《中央亚细亚》、《真理杂志》、《国民杂志》、《边政公论》、《燕京社会科学》、《康藏文化》、《学思》、《边疆通讯》、《大学》、《力行》、《文史杂志》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1989年版。
    2.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8年版。
    3.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4.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商务印书馆 1924年版。
    5.中华书局编:《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中华书局 1994年版。
    6.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7.夏晓虹:《梁启超文选》,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年版。
    8.夏晓红:《梁启超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年版。
    9.岛地墨雷,生田得能著、听云、海秋译:《三国佛教略史》,上海佛学书局 1930年版。
    10.谢蒙:《佛学大纲》,中华书局 1916年版。
    11.谢无量:《佛学大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4年版。
    12.陈彬和:《中国佛教小史》,上海世界书局 1926年版。
    13.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 1991年版。
    14.黄夏年主编:《周叔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15.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
    16.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书店 1989年版。
    17.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
    18.蒋维乔:《因是斋文存》,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19.蒋维乔:《竹翁自订年谱》,手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20.蒋维乔:《我的生平》,油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21.蒋维乔:《佛学浅测》,商务印书馆 1923年版。
    22.蒋维乔:《孔子与释迦》,商务印书馆 1924年版。
    23.蒋维乔:《佛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 1930年版。
    24.蒋维乔:《佛学纲要》,上海中华书局 1935年版。
    25.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5年版。
    26.黄忏华:《中国佛教史》,长沙商务印书馆 1940年版。
    27.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
    28.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29.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商务印书馆 1934年版。
    30.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
    31.黄忏华:《佛学概论》,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2年影印版。
    32.黄忏华:《印度哲学史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33.黄忏华:《金刚顶发菩提心论略释》,上海佛学书局 1933年版。
    34.黄忏华:《现代哲学概观》,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3年版。
    35.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中华书局 1997年版。
    36.柳田圣山编:《胡适禅学案》,台湾正中书局 1975年版。
    37.潘平、明立志编:《胡适说禅》,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年版。
    38.黄复年主编:《胡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39.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全十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0.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1.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42.陈寅恪:《寒柳堂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4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4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45.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46.陈寅恪:《读书札记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47.陈寅恪:《读书札记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48.陈寅恪:《读书札记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49.陈寅恪:《诗集:附唐筼诗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50.陈寅恪:《书信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5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52.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全七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5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 1955年版。
    5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 1983年版。
    55.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 1982年版。
    56.黄夏年编:《汤用彤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57.孙尚扬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58.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外宗教史八种),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9.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60.黄夏年编:《陈垣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61.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版。
    62.吴泽主编:《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63.陈垣:《陈垣史源学杂文》,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64.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0年版。
    65.陈垣:《释氏疑年录》,《民国丛书》 第二编第12册,上海书店 1990年影印版。
    66.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67.刘乃和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68.《西藏研究》编辑部编:《番僧源流考 西藏宗教源流考》,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69.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室,西藏社会科学院汉文文献编辑室合辑:《藏事论文选:宗教集》,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70.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 1989年版。
    71.李翊灼:《西藏佛教略史》,上海佛学书局 1929年版。
    72.李翊灼:《西藏佛教史》,上海中华书局 1933年版。
    73.妙舟:《蒙藏佛教史》,上海佛学书局 1935年版。
    74.妙舟:《蒙藏佛教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3年版。
    75.吕澂:《西藏佛学原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
    76.吕澂:《吕澂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 1991年版。
    77.吕澂:《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成都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1942年版。
    78.吕澂:《佛教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6年版。
    79.吕澂:《印度佛教史略》,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
    80.吕澂:《佛典泛论》,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
    81.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 1979年版。
    82.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重庆汉藏教理院 1940年刻本。
    83.法尊:《现代西藏》,重庆汉藏教理院佛学院流通处 1937年版。
    84.法尊:《现代西藏》,成都东方书社 1943年版。
    85.法尊:《西藏与西藏佛教》,台北天华出版公司 1980年版。
    1.《大正新修大藏经》。
    2.张曼涛:《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3.蓝吉富主编:《现代佛学大系》,台北弥勒出版社 1981年版。
    4.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一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0年版。
    5.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二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2年版。
    6.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三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9年版。
    7.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四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9年版。
    8.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五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4年版。
    9.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10.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1.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2.范文澜:《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13.郭朋:《隋唐佛教》,齐鲁书社 1980年版。
    14.郭朋:《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15.[日]鎌田茂雄著,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版。
    16.江灿腾:《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研究》,稻香出版社 1988年版。
    17.郭朋、廖自力、张新鹰:《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巴蜀书社 1989年版。
    18.江灿腾:《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版。
    19.任继愈总主编;杜继文主编:《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0.蓝吉富:《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丰公司 1991年版。
    21.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台湾东初出版社 1992年版。
    22.杨曾文主编:《当代佛教》,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年版。
    23.江灿腾:《现代中国佛教史新论》,净心文教基金会 1994年版。
    24.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5.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26.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27.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8.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9.杨曾文:《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30.刘建:《佛教东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
    31.宇井伯寿著,李世杰译:《中国佛教史》,台湾雅文出版社 1998年版。
    32.任继愈:《汉——唐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33.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34.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凋适》,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35.刘克苏:《中国佛教史话》,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36.曹仕邦:《中国佛教史学史—东晋至五代》,台湾法鼓文化出版社 1999年版。
    37.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 2000年版。
    38.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39.麻天祥:《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40.肖平:《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与日本佛教界的交往录》,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41.丁福保编:《佛教大辞典》,文物出版社 1984年影印版。
    42.周叔迦:《佛教基本知识》,中华书局 1991年版。
    43.蓝吉吉:《当代中国人的佛教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995年版。
    44.黄夏年:《精选佛经注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45.曹中建主编:《中国宗教研究年鉴 1996》,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8年版。
    46.周叔迦:《法苑谈丛》,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
    47.黄夏年:《佛教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48.杜继文、黄明信主编:《佛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版。
    49.湛如主编:《华林》第一卷,中华书局 2001年版。
    50.华林编辑委员会编:《华林》第二卷,中华书局 2002年版。
    51.华林编辑委员会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 2004年版。
    52.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年版。
    53.方立天:《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54.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书店 1987年影印版。
    55.文史知识编辑室编:《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 1988年版。
    56.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57.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58.何云著:《佛教文化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2年版。
    59.高振农:《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60.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61.麻天祥:《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62.黄卓越主编:《中国佛教大观》,哈尔滨出版社 1994年版。
    63.洪修平著:《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64.王志平:《帝王与佛教》,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7年版。
    65.苏晋仁:《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66.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版。
    67.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2版
    68.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69.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70.郭朋:《坛经导读》,巴蜀书社出版社 1996年版。
    71.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72.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73.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74.黄夏年:《禅宗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75.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76.吴言生主编:《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 2002年版。
    77.吴言生主编:《中国禅学》第二卷,中华书局 2003年版。
    78.吴言生主编:《中国禅学》第三卷,中华书局 2004年版。
    79.王尧、王启龙、邓小咏著:《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 2003年版。
    80.王辅仁编著:《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81.彭英全主编:《西藏宗教概说》,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82.班班多杰著:《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8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4.(日)羽溪了谛著,贺吕群译:《西域之佛教》,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85.高振农、刘新美著:《中国近现代高僧与佛学名人小传》,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0年版。
    86.霍韬晦编:《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 1990年版。
    87.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年版。
    88.黄夏年编:《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89.释印顺:《太虚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年版。
    90.印永清:《太虚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91.李明友:《太虚及其人间佛教》,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92.黄心川:《黄心川佛教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93.杨文会撰:《杨仁山居士遗著》,金陵刻经处 1917年刻本。
    94.黄夏年主编:《杨仁山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
    95.于凌波:《杨仁山居士评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5年版。
    96.张华:《杨文会与中国近代佛教思想转型》,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年版。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1922年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 1970年版。
    3.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 1977年版。
    4.谭汝谦:《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0年版。
    5.张锡勤:《中国近代哲学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版。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7.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 1985年版。
    8.严北溟:《哲学大词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
    9.冯契:《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0.贺麟:《当代中国哲学》,《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 1991版。
    11.肖万源:《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和鬼神观》,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2.[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
    13.严北溟:《中国佛教哲学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5.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16.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17.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18.罗尔纲:《困学集》,中华书局 1986年版。
    19.张广智:《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20.仓修良:《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3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21.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23.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
    24.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5.陈其泰:《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26.马金科、洪京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7.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 1995年版。
    28.葛兆光:《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9.张岂之:《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30.瞿林东:《史学与史学评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31.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版。
    32.刘乃和:《历史文献研究论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3.沈曾植,严明:《沈曾植评传·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年版。
    34.卢钟锋:《中国传统学术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35.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6.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7.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8.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39.王子今:《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0.李承贵:《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41.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 2003年版。
    42.龚书铎:《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4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4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45.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 1997年版。
    46.马戎,周星:《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8年版。
    47.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48.周一平、沈茶英:《中西文化交汇与王国维学术成就》,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49.王光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50.安宁:《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学林出版社 2001年版。
    51.马戎,周星:《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2.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53.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
    5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55.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56.李喜所:《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57.杨天宏:《新民之梦——梁启超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58.董四礼:《梁启超》,哈尔滨出版社 1996年版。
    59.徐刚:《梁启超》,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6年版。
    60.陈其泰:《梁启超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61.吴廷嘉,沈大德:《梁启超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62.李平:《梁启超传》,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63.夏晓虹:《追忆梁启超》,广播电视出版 1997年版。
    64.董方奎:《旷世奇才梁启超》,武汉出版 1997年版。
    65.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66.王勋敏:《梁启超传》,团结出版社 1998年版。
    67.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年版。
    68.罗检秋:《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69.黄敏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湖北教育出版 1999年版。
    70.张品兴:《梁启超家书》,文联出版社 2000年版。
    71.[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72.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年版。
    73.阿炳编著:《国学宗师——胡适》,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年版。
    74.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75.季维龙:《胡适著译系年目录》,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76.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77.沈卫威:《无地自由——胡适传》,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版。
    78.沈寂主编:《胡适研究》第1辑,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79.章清:《胡适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80.白吉庵:《胡适传》,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81.陆发春:《胡适家书》,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82.耿云志,闻黎明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出版社 1996年版。
    83.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84.李东,张禾:《胡适印象》,学林出版社 1997年版。
    85.胡明:《胡适传论》(上卜),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6.易竹贤:《胡适传》(修订本),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87.吴二持:《胡适文化思想论析》,东方出版社 1998年版。
    88.耿云志:《胡适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89.李志:《胡适》,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90.唐德刚:《胡适杂忆》(增订本),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91.沈卫威:《胡适》,华侨出版社 1999年版。
    92.李敖:《胡适研究——李敖大全集4》,友谊出版社 1999年版。
    93.王兆胜:《一生伴书走天涯:胡适的读书生活》,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9年版。
    94.沈卫威:《胡适传》,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95.小田,季进:《胡适传》,团结出版社 1999年版。
    96.闻继宁:《胡适之的哲学》,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9年版。
    97.李敖:《胡适评传》,友谊出版社 2000年版。
    98.沈寂主编:《胡适研究》第2辑,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99.杨沐喜:《胡适的海外生涯》,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00.宋剑华:《胡适与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101.欧阳哲生:《解析胡适》,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102.欧阳哲生:《追忆胡适》,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103.沈卫威:《自古成功在尝试:关于胡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104.刘筱红:《尝试者:胡适》,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105.朱洪:《胡适大传》(上下册),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06.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107.冯衣北:《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与余英时先生商榷》,花城出版社 1986年版。
    108.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109.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110.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2年版。
    111.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12.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三联书店 1995年版。
    113.吴定宁:《学人魂: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114.李玉梅:《陈寅恪之史学》,三联书店(香港)公司 1997年版。
    115.王子舟:《陈寅恪读书生涯》,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116.吴定宇:《学人魂—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117.钱文忠:《陈寅恪印象》,学林出版社 1997年版。
    118.胡迎建:《陈寅恪:独上高楼》,山东画报出版社 1998年版。
    119.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20.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21.张杰,杨燕丽选编:《解析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122.张杰:《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123.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124.刘明华:《独立寒秋:陈寅恪的读书生活》,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25.胡守为:《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26.刘以焕:《一代宗师陈寅恪:兼及陈氏一门》,重庆出版社 2001年版。
    127.叶绍荣:《陈寅恪家世》,花城出版社 2001年版。
    128.蔡振翔:《竹林名士与陈寅恪》,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129.刘以焕:《一代宗师陈寅恪——兼及陈氏一门》,重庆出版社 2001年版。
    130.王子舟:《陈寅恪》,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31.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 2004年版。
    132.《燕园论学集(汤用彤先生九十诞辰纪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133.汤一介编:《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 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 1993年版。
    134.麻天祥:《汤用彤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135.孙尚扬:《汤用彤》,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6年版。
    136.张岱年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中府先生、汤用彤先生、梁漱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137.《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
    138.《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年版。
    139.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筹委会编:《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140.暨南大学编:《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141.牛润珍:《陈垣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版社 1999年版。
    142.龚书铎主编:《励耘学术承习录: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2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43.刘乃和,周少川:《陈垣年谱配图长编》,辽海出版社 2000年版。
    144.王明泽:《陈垣事迹著作编年》,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0年版。
    1.林传芳:《近代日本佛学研究的发展》,(台湾)《狮子吼》第7卷第10期,1968年10月。
    2.李冀诚:《国外西藏佛教研究概述》,《世界宗教资料》 1981年第2期。
    3.蔡尚思:《论清末佛学思想的特点》,《学术月刊》 1981年第3期。
    4.高振农:《论章太炎佛学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社会科学》 1981年第5期。
    5.张春波:《佛教与中国的佛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3年第4期。
    6.黄艺农:《试论佛学心学及浙东学派对谭嗣同的影响》,《求索》 1983年第5期。
    7.韩官却加:《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述略》,《西藏研究》 1984年第4期。
    8.颜民政:《简析西藏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西藏研究》 1985年第3期。
    9.马德沙拉:《西藏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西藏研究》 1985年第4期。
    10.楼宇烈:《近代中国佛学的特点及其评价》,《文史哲》 1986年第1期。
    11.楼宇烈:《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第1期。
    12.高振农:《中国佛学与近代哲学》,《无神论、宗教》 1986年第2期。
    13.楼宇烈:《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第2期。
    14.黄心川:《欧美的佛教与佛学研究》,《世界宗教资料》 1987年第2期。
    15.何亚将:《近代佛学研究述评》,《无神论、宗教》 1988年第2期。
    16.杨光楣:《近代佛学思想家杨文会》,《安徽史学》 1989年第2期。
    17.麻天祥:《谭嗣同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中州学刊》 1989年第4期。
    18.孔繁:《谭嗣同与佛学》,《世界宗教研究》 1990年第2期。
    19.邓子美:《佛教史籍在历史编撰上的贡献》,载《史学史研究》 1990年第2期。
    20.李冀诚:《藏传佛教对元代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 1991年第1期。
    21.吕建福:《一个世纪来的国内藏传佛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1991年第3期。
    22.冯学成:《清代及其以后的四川藏传佛教》,《文史杂志》 1991年第6期。
    23.高振农:《梁漱溟佛学思想简论》,《五台山研究》 1992年第1期。
    24.央珍:《关于西藏佛教研究的两个问题》,《西藏研究》 1992年第4期。
    25.卢升法:《现代新儒家熊十力的新佛学思想》,《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
    26.刘立千:《藏传佛教的宁玛派》,《中国藏学汉文版》 1993年第1期。
    27.索代:《印度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亚研究》 1993年第1期。
    28.何云:《中国佛教史是一部文化史、当代史和心灵史》,《佛学研究》 1993年第2期。
    29.罗润苍:《西藏佛教史上的政教关系》,《中国藏学汉文版》 1994年第2期。
    30.姜安:《藏传佛教在海内外》,《西藏研究》 1993年第4期。
    31.陈庆坤:《中国近代哲学与佛学的会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年第4期。
    32.黄夏年:《1993年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概况》,《宗教》 1994年第6期。
    33.方立天:《佛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佛教中国化》,《瞭望》 1994年第7-8期。
    34.葛兆光:《运化细推知有味——关于30年代佛教研究史的随想》,《读书》 1994年第7期。
    35.马东玉:《论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
    36.陈立忠、胡维革:《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佛学经世思想》,《中国近代史》 1995年第8期。
    37.方广錩:《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文献及其价值》,《西域研究》 1996年第1期。
    38.黄夏年:《1995年中国佛学研究综述——兼谈当前佛学研究有关问题》,《宗教学研究》 1996年第4期。
    39.瑾桴·磐声:《甘肃藏传佛教研究述评》,《西北民族研究》 1997年第1期。
    40.袁琳蓉:《藏传佛教文献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宗教学研究》 1997年第3期。
    41.李少兵:《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科学思潮》,《历史研究》 1997年第4期。
    42.龚隽:《近代佛学从经世到学术的命运走向》,《哲学研究》 1997年第5期。
    43.黄夏年:《20世纪的中国佛学研究》,《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4期。
    44.靖居:《中国佛教史学之研究》,《佛学研究》 1998年年刊。
    45.杜继文:《佛学研究经验谈》,《世界宗教文化》 1998年第1期。
    46.肖永明:《近现代唯识学系佛学思想的中国意蕴》,《宗教学研究》 1998年第1期。
    47.何锡蓉:《从“格义”方法看印度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早期结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8年第1期。
    48.黄夏年:《当前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五台山研究》 1998年第2期。
    49.何建明:《从祗洹精舍到武昌佛学院》,《近代史研究》 1998年第4期。
    50.陈楠:《明代藏传佛教对内地的影响》,《中国藏学汉文版》 1998年第4期。
    51.宋道发:《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法音》 1998年第12期。
    52.索南才让:《20世纪的藏传佛教历史研究综述》,《佛学研究》 1999年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53.李双璧:《佛学思想之于维新志士:以康、梁、谭为例》,《贵州社会科学》 1999年第1期。
    54.葛兆光:《中国(大陆)宗教史研究的百年回顾》,(香港)《二十一世纪》第51期,1999年2月。
    55.陈兵:《中国20世纪佛学研究的成果》,《宗教学研究》 1999年第3期。
    56.孔繁:《龚自珍的佛学思想》,《世界宗教研究》 1999年第3期。
    57.吴平:《民国年间上海地区的佛学图书馆》,《图书馆杂志》 1999年第18卷第3期。
    58.杨富学:《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世界宗教研究》 2000年第2期。
    59.[日]鎌田茂雄著,圣凯译:《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法音》 2000年第2期。
    60.方立天:《我与中国佛学及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
    61.刘成有:《论20世纪中国佛学对科学主义思潮的回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62.方立天:《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
    63.黄夏年:《百年佛学刊物回顾》,《炎黄春秋》增刊7,2000年9月。
    64.杨建新、王红梅:《元代回鹘藏传佛教文献研究概况》,《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65.陈钟楠:《略说中国佛教史学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年第3期。
    66.李清凌:《藏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藏学汉文版》 2001年第3期。
    67.希都日古:《论藏传佛教对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4卷第2期。
    68.吴平:《藏传佛教在近代上海的流传与发展》,《中国藏学》 2002年第3期。
    69.严耀中:《试论佛教史学》,《史学理论研究》 2002第3期。
    1.胡滨:《论梁启超的史学》,《文史哲》 1957年第4期。
    2.杜继文:《评梁启超的佛教救世思想》,《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第4期。
    3.李润苍:《浅论梁启超的史学》,《近代史研究》 1981年第1期。
    4.高振农:《梁启超的佛学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2年第4期。
    5.唐文权:《梁启超佛学思想述评》,《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
    6.蓝吉富:《中国佛教史学的规模及其特色》,(香港)《内明》 1983年第3期。
    7.李锦全:《评“以复古为解放”说——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求索》 1984年第3期。
    8.吴怀祺:《关于梁启超史学评价的几个问题》,《新华文摘》 1984年第4期。
    9.高岳:《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书林》 1984年第4期。
    10.马金科:《论梁启超史学思想的时代性》,《河北学刊》 1985年第1期。
    11.言文:《梁启超的史学方法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1985年第1期。
    12.何哲:《略评梁启超的史学思想》,《齐鲁学刊》 1985年第2期。
    13.李杰:《梁启超<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初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
    14.胡逢祥:《梁启超史学理论体系新探》,《学术月刊》 1986年第12期。
    15.祁龙威:《梁启超与清代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疏证发凡》,《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1988年第6期。
    16.方映灵:《梁启超与佛教的“业报轮回说”》,《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
    17.王俊明:《梁启超文化选择的困境》,《学术交流》 1989年第4期。
    18.南冰:《“淬厉”“采补”“而新之”——梁启超文化思想主流简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
    19.刘福祥:《梁启超中西文化观的演变》,《东岳论丛》 1990年第2期。
    20.唐文权:《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的西学宣传》,《史学月刊》 1991年第5期。
    21.李华兴:《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新华文摘》 1991年第8期。
    22.元青:《梁启超欧游归来后的文化思想倾向刍议》,《中国近代史》 1993年第8期。
    23.张锡勤:《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影响》,《中国近代史》 1993年第12期。
    24.关健瑛:《试论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内在一贯性》,《中国近代史》 1993年第12期。
    25.谢俊美:《梁启超与日本》,《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
    26.王也扬:《梁启超对史学认识论的探讨》,《中国近代史》 1994年第5期。
    27.李大华:《梁启超文化观寻迹与反思》,《中国近代史》 1994年第6期。
    28.焦润明:《论梁启超的文化选择观》,《辽宁大学学报》 1995年第3期。
    29.李喜所:《梁启超晚年的佛学研究》,《中国近代史》 1995年第5期。
    30.葛志毅:《梁启超文化史观及其所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学习与探索》 1995年第5期。
    31.冯天瑜:《梁启超对近世中国“文化重演”现象的诠释》,《学术月刊》 1996年第5期。
    32.项文惠等:《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之史学》,《浙江学刊》 1997年第6期。
    33.祁龙威:《梁启超与清代学术史》,《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
    34.陈其泰、安静波:《20世纪初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宏观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
    35.阮炜:《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
    36.雷莉:《梁启超的宗教观》,《青海社会科学》 1998年第5期。
    37.李宝红:《梁启超文化观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
    38.万平:《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学术研究》,《文史杂志》 1999年第1期。
    39.郭汉民:《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 1999年第4期。
    40.王俊中:《救国、宗教抑哲学?——梁启超早年的佛学观及其转折》,(台湾)《中国历史学会集刊》 第31期,1999年。
    41.陈江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梁启超与胡适》,《安徽史学》 2000年第4期。
    42.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安徽史学》 2001年第1期。
    43.程恭让:《以佛学契接康德:梁启超的康德学格义》,《哲学研究》 2001年第2期。
    44.李春远:《略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
    45.张越:《梁启超后期史学思想的变化》,《历史学》 2002年第3期。
    46.胡守为:《胡适的考据及其所谓“科学方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5年第2期。
    47.赵俪生:《胡适历史考证方法的分析》,《学术月刊》 1979年第11期。
    48.杨忠文:《胡适思想方法述评》,《求是学刊》 1982年第5期。
    49.耿云志:《评胡适的历史学成就及其理论和方法》,《历史研究》 1983年第4期。
    50.曾乐山:《论胡适的文化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5期。
    51.杨国荣:《评胡适对清代朴学方法的改造》,《社会科学战线》 1986年第3期。
    52.艾瑛:《浅论胡适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评论》 1987年第1-2期。
    53.杜蒸民、房列曙:《胡适的中西文化观简评》,《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
    54.辛重光:《禅·胡适·铃木大拙》,《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8年第4期。
    55.丁捷:《论胡适文化观的几个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
    56.陈子伶:《胡适文化观及基全盘西化论研究》,《湖北社会科学》 1988年第5期。
    57.陈杰:《试论五四时期胡适的文化“韬略”》,《中州学刊》 1988年第5期。
    58.胡明:《关于胡适中西文化观的评价》,《文学评论》 1988年第6期。
    59.王鉴平:《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胡适人生观》,《湖北社会科学》 1988年第10期。
    60.房德邻:《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
    61.王鉴平:《从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看胡适的科学方法》,《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9年第3期。
    62.孔繁:《胡适对清代“朴学”方法的总结和评价》,《文史哲》 1989年第3期。
    63.胡明:《胡适文化学术思想概论》,《江淮论坛》 1989年第5期。
    64.杨忠文:《评胡适的文明观及文化的自然淘汰选择论》,《学术交流》 1989年第6期。
    65.秦志希:《胡适的文化意义》,《江汉论坛》 1989年第7期。
    66.胡明:《胡适文化学术思想概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0年第1期。
    67.马一里:《论胡适“大胆假说,小心求证”方法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
    68.王少卿、朱金瑞:《胡适的治学方法新范式及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
    69.马一里:《论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法的意义》,《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1990年第6期。
    70.郑大华:《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6期。
    71.张北根:《评胡适的东西文化观》,《安徽史学》 1992年第1期。
    72.宋剑华:《胡适中西方文化观之批判》,《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
    73.欧阳哲生:《胡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1992年第4期。
    74.杨国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胡适》,《学术界》 1992年第5期。
    75.宋剑华:《胡适文化交流观新说》,《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1992年第9卷第5期。
    76.程伟礼:《胡适与杜威哲学的跨文化传播》,《探索与争鸣》 1992年第6期。
    77.杨林书:《试析30年代胡适文化观的矛盾》,《安徽史学》 1993年第4期。
    78.王元化:《胡适的治学方法与国学研究》,《读书》 1993年第9期。
    79.董德福:《胡适中西文化观的历史考察》,《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4年第2期。
    80.洪晓楠:《胡适文化哲学新论》,《中州学刊》 1994年第3期。
    81.李振纲:《论胡适的方法论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
    82.江灿腾:《胡适的早期禅宗史研究与忽滑谷快天》,《世界宗教研究》 1995年第1期。
    83.张先贵:《关于胡适说禅的历史定位》,《安徽史学》 1997年第2期。
    84.王中江:《拒绝超验领域:胡适与宗教》,《哲学研究》 1997年第3期。
    85.刘国华:《试评胡适的文化惰性折衷论》,《中国文化研究》 1997年第4期。
    86.胡逢祥:《胡适、傅斯年两家史学方法析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87.吴二持:《论胡适对治学方法与材料的深刻认识》,《学术界》 1997年第2期。
    88.杜蒸民:《胡适文化个性试析》,《安徽史学》 2000年第1期。
    89.王忠春、黄仕军:《胡适的“科学方法论”思想与中国传统治学方法》,《文史哲》 2000年第4期。
    90.丁雁:《胡适治学方法管窥》,《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4期。
    91.蒲昭和:《我国近代气功家蒋维乔》,《气功》 1991年第12卷第1-12期。
    92.中原等:《因是子蒋维乔练功记》,《气功》 2000年第21卷第1-4期。
    93.陈柏泉:《评陈寅恪先生历史科学研究的方向》,《史学月刊》 1958年第11期。
    94.曾克生:《“关陇集团”问题——对陈寅恪先生“关中文化本位政策的批判”》,《史学书刊》 1960年第5期。
    95.李伟国:《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态度》,《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
    96.陈其泰:《<金明馆丛稿二编>与陈寅恪治史风格》,《史学史研究》 1983年第1期。
    97.杨向奎:《忆陈寅恪先生》,《文史哲》 1983年第2期。
    98.黄延复:《文史大师——陈寅恪》,《人物》 1983年第4期。
    99.任嘉禾:《浅析王国维与陈寅恪的“民族文化史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88年第1期。
    100.姜伯勤:《陈寅恪先生与敦煌学》,《广东社会科学》 1988年第2期。
    101.林亚杰:《蜚声中外的史学家陈寅恪》,《历史大观园》 1988年第5期。
    102.简明:《哲学史二重性格的双向透视:试比较陈寅恪和金岳霖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州学刊》 1988年第5期。
    103.陈封雄:《史学界缅怀一代宗师陈寅恪——参加纪念先叔陈寅恪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感想》,《人民日报(海外版)》 1988年6月21日第2版。
    104.林亚杰:《纪念陈寅恪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 1988年第6期。
    105.袁英光:《陈寅恪对隋唐史研究的贡献》,《历史研究》 1988年第6期。
    106.傅璇琮:《陈寅恪思想的几点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
    107.侯云灏:《简论陈寅恪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中的地位》,《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4期。
    108.傅璇琮:《陈寅恪文化心态与学术品位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 1991年第3期。
    109.乐黛云:《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陈寅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
    110.徐民和:《融通儒释道之滥觞的六朝“格义”:读陈寅恪先生有关中外思想接触史论述札记》,《孔子研究》 1991年第4期。
    111.袁英光:《略论王国维与陈寅恪》,《历史研究》 1992年第1期。
    112.曹旅宁:《简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
    113.蔡家麒:《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民国春秋》 1992年第3期。
    114.李岩:《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散论》,《河北学刊》 1992年第3期。
    115.尚定:《陈寅恪文化历史主义通观》,《历史研究》 1992年第4期。
    116.蔡振翔:《中国近代史学史的陈寅恪》,《安徽史学》 1993年第1期。
    117.胡成:《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和他的历史感受》,《史学理论研究》 1993年第2期。
    118.周一良:《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读书》 1993年第9期。
    119.陈俊民:《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汤用彤、冯友兰、陈寅恪文化思想合论》,《北京社会科学》 1994年第1期。
    120.张弘,伊波:《陈寅恪敦煌学论著目录初编》,《甘肃社会科学》 1994年第6期。
    121.程伟礼:《陈寅恪和多元文化论》,《书城杂志》 1994年第8期。
    122.啸伯:《陈寅恪的史识》,《瞭望》 1994年第30期。
    123.方光华:《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近代新史学的理论建设》,《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6期。
    124.丁鼎:《王国维、陈寅恪史学考据比较论》,《文史哲》 1996年第3期。
    125.刘正:《陈寅恪先生年谱研究序说》,《文史哲》 1996年第3期。
    126.孙敦恒:《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民国春秋》 1997年第1期。
    127.金克木:《陈寅恪遗札后记》,《读书》 1997年第3期。
    128.王焱:《文化神州系一身——近代学术大师陈寅恪》,《中华儿女》 1997年第3期。
    129.孙郁:《“遗民”陈寅恪》,《当代作家评论》 1997年第4期。
    130.胡可先:《学者与文化——读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东方丛刊》 1997年第4期。
    131.王永兴:《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中国文化研究》 1997年第4期。
    132.孙昌武:《读陈寅恪<论韩愈>》,《古典文学知识》 1997年第5期。
    133.何晓明:《王国维、陈寅恪片论》,《史学月刊》 1997年第6期。
    134.殷祝胜:《陈寅恪的留学经历与西洋东方学》,《社会科学战线》 1998年第3期。
    135.夏星:《陈寅恪与佛学》,《世界宗教文化》 1998年第4期。
    136.桑兵:《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历史研究》 1998年第4期。
    137.徐兆仁:《陈寅恪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论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
    138.殷祝胜:《史学标准与学科局限——陈寅恪放弃早年治学领域的根本原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8年第4期。
    139.殷祝胜:《陈寅恪与乾嘉朴学和宋代史学之关系新论》,《广西社会科学》 1998年第6期。
    140.关闻:《陈寅恪想写的两部书》,《读书》 1998年第6期。
    141.刘克敌:《诵经说法与小说家言——试论陈寅恪关于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关系的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8年第9期。
    142.李国涛:《<吴宓日记>里的陈寅恪》,《书城》 1998年第10期。
    143.徐兆仁:《陈寅恪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论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1999年第1期。
    144.胡晓明:《从理性化到“陈寅恪现象”》,《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1999年第1期。
    145.田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陈寅恪的史学成就》,《历史教学问题》 1999年第2期。
    146.田建平:《陈寅恪的治学精神与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
    147.郑欣:《忆陈寅恪师》,《文史哲》 1996年第6期。
    148.朱发建:《从“陈寅恪热”看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年第6期。
    149.徐梓:《陈寅恪史学的民族文化特征》,《历史教学》 1999年第10期。
    150.孔庆东:《陈寅恪对文学史研究的意义》,《长城》 2000年第1期。
    151.林悟珠:《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152.陈尚君:《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153.桑兵:《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 2000年第2期。
    154.程美宝:《陈寅恪与牛津大学》,《历史研究》 2000年第3期。
    155.杨西国、刘克敌:《“取珠还椟”与外来文化的输入及改造:略论陈寅恪之文化观》,《社会科学辑刊》 2000年第4期。
    156.黄艾仁:《胡适与陈寅恪的“特殊情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157.马晓丽:《论陈寅恪晚年学术成就之成因》,《新华文摘》 2000年第6期。
    158.胡戟:《陈寅恪与中国中古史研究》,《历史研究》 2001年第4期。
    159.吴小龙:《陈寅恪的历史悲情》,《博览群书》 2001年第5期。
    160.葛兆光:《“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读<陈寅恪集·书信集>的随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2年第1期。
    161.盛邦和:《陈寅恪:走出“史科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2年第5期。
    162.陈其泰:《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163.季羡林:《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神州学人》 2002年第6期。
    164.任继愈:《悼念汤用彤先生》,《历史研究》 1964年第3期。
    165.任继愈:《论汤用彤先生治学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史研究》 1983年第2期。
    166.石峻:《汤用彤先生的治学与为人》,《中国哲学史研究》 1983年第3期。
    167.许抗生:《读汤用彤先生的中国佛教史学术论著》,《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6期。
    168.钱穆:《忆蒙文通与汤用彤》,《文教资料》 1986年第3期。
    169.麻天祥:《汤用彤的佛教史和比较宗教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
    170.乐黛云:《“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汤用彤与<学衡>杂志》,《社会科学》 1993年第5期。
    171.冯契:《忆在昆明从汤用彤先生受教的日子》,《学术月刊》 1993年第8期。
    172.陈俊民:《中国近世“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汤用彤、冯友兰、陈寅恪文化思想合论》,《北京社会科学》 1994年第1期。
    173.麻天祥:《汤用彤学术思想概说》,《甘肃社会科学》 1995年第1期。
    174.孙尚扬:《汤用彤宗教思想探析》,《孔子研究》 1995年第4期。
    175.张三夕:《一位有意于致中和之中国学人——读麻天祥博士著<汤用彤评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176.孙尚扬:《汤用彤学术方法论述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
    177.孙尚扬:《汤用彤学述》,《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4期。
    178.吴家栾:《宏通平正,融化新知——汤用彤的学术贡献》,《历史教学问题》 1999年第4期。
    179.王书华:《汤用彤其人其学》,《中国图书评论》 2000年第11期。
    180.王书华:《<汤用彤全集>编辑札记》,《编辑之友》 2001年第1期。
    181.汤一介:《汤用彤与胡适》,《中国哲学史》 2002年第4期。
    182.刘乃和:《陈垣同志编著的年代历法工具书》,《文献》 1979年第2期。
    183.曾庆瑛:《陈垣》,《人物》 1980年第1期。
    184.陈智超:《史学家陈垣传略》,《晋阳学刊》 1980年第2期。
    185.陈乐素:《陈垣同志的史学研究》《中国史研究》 1980年第4期。
    186.柴德赓:《我的老师陈垣先生》,北京图书馆编:《文献》 1980年第2辑。
    187.陈乐素:《陈垣与史学研究》,《历史教学问题》 1981年第2期。
    188.陈乐素:《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时期陈垣史学著作》,《新华文摘》 1981年第6期。
    189.李希泌:《陈垣与<四库全书>》,《读书》 1981年第7期。
    190.曾庆瑛:《陈垣与明清档案》,《历史档案》 1982年第6期。
    191.许有成:《关于陈垣与马相伯交往的一些史实——兼谈陈垣与英敛之订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
    192.杨志玖:《陈垣先生对元史研究的贡献——纪念陈垣先生诞生11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5期。
    193.张承宗:《柴德赓与他的老师陈垣》,《学海》 1991年第2期。
    194.戴逸:《纪念陈垣与开展区域文化研究》,《历史研究》 1991年第3期。
    195.(日)竺沙雅章:《陈垣与桑原骘藏》,《历史研究》 1991年第3期。
    196.郑世刚:《陈垣的宗教史研究:纪念陈垣教授诞辰110周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
    197.韦庆远:《论陈垣对明清历史档案事业的贡献》,《历史档案》 1991年第43期。
    198.石建邦:《陈垣先生与文物述略》,《文博》 1994年第4期。
    199.何建明:《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200.田亮:《试论抗战时期陈垣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201.徐彬:《傲骨撑天地 奇文泣鬼神——记爱国史学家陈垣先生》,《炎黄春秋》 1997年第6期。
    202.陆发春:《陈垣与胡适国学研究之比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
    203.邓瑞全:《陈垣与古籍整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8年第3期。
    204.陆茂清:《陈垣校长笑傲敌伪》,《中华魂》 2000年第4期。
    205.王纯:《陈垣文献学思想评述》,《图书与情报》 2001年第1期。
    206.张运华:《陈垣与中国宗教史研》,《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207.陈文源:《缅怀大师、弘扬学术精神——纪念陈垣教授一百二十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综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208.何龄修:《读<明季滇黔佛教考>——纪念陈垣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209.吴海兰:《陈垣论宗教与民族文化》,《民族问题研究》 2002年第8期。
    210.邓瑞全:《陈垣校勘方法论》,《历史学》 2002年第9期。
    211.张春波:《严谨的考核科学的分类——重读吕澂编<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哲学研究》 1982年第2期。
    212.(印)谭中:《评吕澂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外国哲学与哲学史》 1986年第3期。
    213.张春波:《当代著名佛学家吕澂先生》,《五台山研究》 1989年第1-2期。
    214.高振农:《怀念恩师吕澂先生》,《五台山研究》 1998年第1期。
    215.杜继文:《吕澂佛学思想初探——为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作》,《世界宗教研究》 1998年第1期。
    216.傅新毅:《试析吕澂先生对“性寂”与“性觉”义之抉择——以吕澂与熊十力的论学函稿为中心》,《宗教学研究》 2001年第1期。
    217.秦淮:《试论吕澂佛学思想的后期变化—从吕澂与熊十力辨佛学根本问题说起》,《宗教学研究》 2001年第4期。
    218.刘成有:《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的阐释》,《世界宗教研究》 2002年第1期。
    219.刘成有:《论吕澂对印度佛学发展规律的系统探索》,《宗教学研究》 200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