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规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地两权关系,是指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从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来看,农村的每一步变革与发展都是以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演变为核心的。本文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农村土地两权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历史研究与现实分析,通过系统的演绎分析与逻辑论证,揭示了我国农村土地两权关系演变的一般运行规律、特征及基本发展趋势。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关于农村土地两权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与缺憾,为我国农村土地两权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经过了以下几个演变过程:奴隶社会时期,土地两权关系由原始社会的共占共用演变为土地王有制下的两权分离;封建社会时期,演变为土地地主所有制下的两权分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土地改革使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为农民私有制下的两权统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农地两权关系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演变为农民私有制下的两权分离,在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时期,演变为集体所有制下的两权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为集体所有制下的两权分离。
     透过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分分合合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到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规律的内容:(1)生产力是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的决定因素,我国农地两权关系的演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不仅从总体上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并且主导生产力与其它生产力的关系、个体生产力与总体生产力的关系,都决定着我国农地两权关系的演变。(2)生产关系是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的制约因素,生产关系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着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的制度性前提,经济体制对于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3)上层建筑是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我国农村土地两权关系演变的过程中,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4)我国农地两权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推动着我国农地两权关系的演变,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条件下,农村土地的收益权与处分权也随着农地两权关系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规律总是现象背后的客观存在,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规律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也符合一般经济规律的特征:在农地两权分离时,由于土地要素的特殊性、地租形式的复杂性,以及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的复杂性,导致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规律的外在表现更为复杂化;由于我国各阶段农地两权关系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我国农地两权关系的统一与分离的关系相互交织、地租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导致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规律的外在表现更为多样化。
     我国农地两权关系变革只有符合这一规律才会促进农业生产力和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而违背这一规律则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这既可以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得到验证,又可以指导我国未来的农地两权关系变革。农地两权关系实质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既反映和影响着主体力量间的利益关系,又反映和影响着社会的阶级关系、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社会公平与效率等,运用好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协调好这些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农地两权关系变革必须遵循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尊重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经营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兼顾公平和效率这三个基本原则。我国农地两权关系的未来发展必然要在稳定农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进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地两权分离会一直存在,随着农民对于土地经营理念的增强、农地经营权的流转和发展、集体在规模经营中作用的增强,农村土地会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地回归集体经营,农地两权关系变革的长期趋势,必然会由两权分离逐渐走向两权统一。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rights of rural land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ship and the management right. If we reflect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history systematically, we would find that the every step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 of the countryside u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wnership rights and management rights as the core. Based on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e paper I tried to analysis the two rights’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 process to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Through systemic analysis and logical deduction, I tried to reveal the general operation rules,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two rights evolution. I hope that the shortages of rural land two rights theory could be made up and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our country rural land two rights future developments would be provide in the certain degree.
     The farmland relationship of two rights includes following process: during the slave society, it developed from primitive society’s common occupying and sharing to separation of the two rights under the system of all the king‘property; and during the feudal society period, it evolved into the separation of the two rights under the system of landlords’ownership.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the land reform makes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two rights of our country evolve to unify under the farmers’private ownership.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it evolved into separation of the two rights under the farmer private ownership system ;and during the senior clubs and people commune period, it became to unify under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fter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t evolved into the separation of the two powers under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wo rights, we can get the contents of the regular pattern: (1) the evolution of the two rights is decided by the reques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Not only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decided the evolution of the two rights, and it also domin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vity and other productivity, and also decid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ividual productive force and production. (2)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roduction elements promotes China's farmland two rights’evolution.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s the systemic premise of our two rights’evolution;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has very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two rights evolution of our country farmland. (3) The superstructure has important rol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rights. And the political superstructure and ideology also hav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it. (4) The core of the two rights of China's farmland is interests’relations. The principal interests’relations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farmland two rights, and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under the systems of ownership, the earning rights and the rights to the capital of rural land is also chang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rights.
     The law is alway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behind the phenomenon, and the two rights evolution of our country farmland also conformed to the general economy rule features in external form :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land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 complexity of land rent’s expression, and many kinds of factors causes that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two rights evolution rule our country farmland are more complicated; and because the form of implement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rights are complex ,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between the two rights of our country farmland exist, and the land rental is also multiplicity, that causes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the rule on the two rights evolution of our country farmland are more diverse.
     Only whe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two rights of the farmland comply with the law, then that would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But when it was violated, the productivity will be damaged, which can be confirm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it also can guide our future development. The two rights of farmland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 based on technique, and it reflects and affects the benefit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 forces, and it also reflects and influences the social class rel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s and peasants, the social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f we could use this rule rightly, it will help us to coordinate these relation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rights must conform t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we should respect farmers’interests, and to raise farmers’productive initiative and the enthusiasm; and to stick to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under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 of two rights of our country farmland are bound to the stability of rural l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basis, and in a fairly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separation of the two rights of farmland will always exist. As farmers’ideas for land management enhanced, and the right of land circulation to operate and development is regarded, and the role of collective in the scale of operation is strengthened, the separation of the two rights of rural land would return to collective management. And the long-term tren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re bound to develop from the separation of the two rights gradually toward the two rights’unification.
引文
①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①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6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①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70页。
    
    ①鲁品越:《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4-23页。
    
    ①张聚昌:《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介质结构》,载《理论探讨》2007年第3期,第69—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5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5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4页。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5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62页。
    ①刘峰:西方产权思想的演进脉络,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9期,第98—104页。
    ②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载《当代亚太》2001年第7期,第50—56页。
    ①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载《当代亚太》2001年第7期,第50—56页。
    ①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182页。
    ①旧中国是指1912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间,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到毛泽东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中国的这一段时间。
    ②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①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全国农业统计资料》(第19页);华东军政委员会发员会《土地改革前华东农村土地状况》(第3—5页);中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主要文献与资料》(第38—40页),以上均转引自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②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①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①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①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①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续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185页。
    ①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9—89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8—899页。
    ①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②何东清庆瑞:《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403页。
    ①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上,总体上是革命斗争的方式,但在有些历史阶段也采取了赎买等一些和平改良的改革方式。
    ②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6—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0页。
    ④由于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概念,所以物权的所具有的特性所有权是当然具有的。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4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260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700—701页。
    ②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1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5页。
    ②邢乐勤:《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0页。
    ①习仲勋:《关于西北地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史敬棠等主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②向德楷,杨崇德:《中国农村合作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①温铁军:《我国粮食供求的5次波动》,载《科技导报》,1999年第1期,第3—5页。
    ②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182页。
    ③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9—31页。
    ①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1—33页。调查的湖南省9个乡分别为:长沙县(草塘乡、卷塘乡)、湘漂县(清溪乡、长乐乡)、安乡县(蹇家渡乡、竹林乡)、沅陵县(牧马溪乡、蒙福乡、肖家桥乡)。
    ①《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②《刘少奇论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③黄道霞:《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央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①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0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②此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所提出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十条作用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17—218页
    ①确定土地产量的方法有几种,主要方法是在实际产量的基础上,参考地理位置、肥沃程度、土地质量、耕作的难易程度等确定土地产量。
    ②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史料》(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48—150页。
    
    
    ①《人民日报》1956年7月1日
    
    ①邢乐勤:《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15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450页。
    ②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③“一平”指贫富拉平,实际为平均分配;“二调”指可以无偿上调生产队的某些财产。
    
    ①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02页。
    ①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0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规定:“农村人民公社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现在一般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大队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向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过渡。”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31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
    ③198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④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⑤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⑥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
    
    ①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9页。
    
    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5页。
    
    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155页。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38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851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854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860页。
    ①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①董志凯:《三大改造对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两重作用》,载《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第56—61页。
    
    ①邢乐勤:《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43页。
    ②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③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245页,
    ①邢乐勤:《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27页。
    ②邢乐勤:《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27—228页。
    
    ①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11页。
    
    ①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孟海贵:《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①孟海贵:《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68—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0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75页。
    ①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5卷;第26卷Ⅱ、Ⅲ;第46卷上、下;第3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马克思.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8]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2]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4]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 H·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6]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7]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中译本)[M].北京:上海三联书店1990.
    [18]斯蒂格勒.价格理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9]康芒斯,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0]阿尔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1]王亚南.王亚南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2]孟海贵.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3]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4]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5]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27]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8]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9]许建文.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0]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1]武力,郑有贵.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2]伍山林.农民、农村与农业发展——制度分析与实证考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3]林卿.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4]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5]陈小君.后农业税时代农地法制运行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36]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7]何增科,周凡.农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9]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0]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1]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2]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43]陈明显.新中国四十年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4]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4)[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45]周志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46]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7]宋连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8]李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49]岳琛.中国土地制度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50]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M].济南:齐鲁书社,1984.
    [51]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2]陈锡文,赵阳,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3]陈华彬.物权法原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54]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5]程萍.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与限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56]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57]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续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8]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
    [59]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60]何东,清庆瑞.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61]卜凯.续编(18)中国土地利用[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1.
    [62]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6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66]邢乐勤.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7]习仲勋.关于西北地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68]向德楷,杨崇德.中国农村合作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69]苏星.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70] 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71]刘少奇论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2]黄道霞.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2.
    [73]史敬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7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上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75]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76]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司.农业合作化和1955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的统计资料[M].北京:统计出版社,1957.
    [7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78]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79]本书课题组.我国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发展趋势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80]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冲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1]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2]苏宏.利益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83]黎伦曙.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M].广东、广西、湖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84]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85]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6]王向群.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论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87]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8]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9]鲁品越.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1(1):14-23.
    [90]邵慧萍.论总体生产力、个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矛盾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4-127.
    [91]刘明合,祁刚利.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J].生产力研究,2004(9):50-52.
    [92]刘峰.西方产权思想的演进脉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9),98-104.
    [93]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J].当代亚太,2001(7),50-56.
    [94]刘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构变革的内在联系新探[J].生产力研究,1996(2):28-32.
    [95]宋永强.我国建国以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作失误的溯源[J].生产力研究,1990(5):52-71.
    [96]王和强.“规律”还是“规则”——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科学理解与逻辑阐述[J].理论月刊,2009(5):49-53.
    [97]宋冬林,于群.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入手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J].求是,2003(18):31-32.
    [98]曾世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三农”问题[J].理论界,2006(3):225-227.
    [99]卫兴华.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鸣评析[J].经济纵横,2010(1):1-5.
    [100]褚孔志.对分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再认识[J].前沿,2007(9):3-7.
    [101]杨琪,吴练达.分工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56.
    [102]陈立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兼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J].税务与经济,2008(4):42-45.
    [103]陈维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路径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09(4):118-121.
    [104]胡仪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机制看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1):23-27.
    [105]陈克俭.从我国农业集体化再探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几个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2):29-43.
    [106]王孝哲.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之新见[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0-61.
    [107]崔朝栋.论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关系[J].经济经纬,2009(5):5-8.
    [108]包克建.1997年以来国内关于生产方式理论研究述评——兼论生产方式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5(8):77-83.
    [109]漆志平.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J].学理论,2009(9):77-79.
    [110]干丛,罗兴.第一级生产关系内涵和广义生产关系——读《资本论》札记[J].福建论坛,1982(4):31-34.
    [111]刘全复.关于生产关系内部辩证法的探讨——兼评斯大林生产关系的定义[J].求索,1981(1):56-63.
    [112]张作云.关于20世纪中期以来生产关系结构问题争鸣的理论思考[J].江汉论坛,2007(12):16-21.
    [113]邓大才.效率与公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与思路[J].经济评论,2000(5):40-46.
    [114]陈建远.生产关系研究述评[J].国内哲学动态,1986(3):1-3.
    [115]刘建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主体性辨证[J].生产力研究,2003(3):83-85.
    [116]胡亦琴.新土地革命:浙江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6):62-67.
    [117]蒋永穆,安雅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J].经济学家,2003(3):54-59.
    [118]靳相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的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3(2):14-24.
    [119]李明秋,陆红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49-53.
    [120]裴琪,孟祥仲.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分析[J].东岳论丛,2002(5):62-64.
    [121]钱忠好.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J].江苏社会科学,2009(3):38-43.
    [122]沈滨,柳建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农业绩效[J].生产力研究,2003(1):6-8.
    [123]石霞,张燕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路的评析与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1):82-87.
    [124]隋广军,潘伟志.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农业发展[J].暨南学报,2002(4):38-42.
    [125]王兴中.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现状及其完善[J].农村经济,2003(8):45-47.
    [126]吴群.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J].求是学刊,2002(4):48-52.
    [127]吴晓华.改革农地制度增加农民收入[J].改革,2002(2):119-124.
    [128]肖飞,张光宏.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效率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2(5):532-536.
    [129]张瑜,钱海滨.试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J].中国土地,2003(1):10-13.
    [130]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5):76-87.
    [131]张红宇.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制度绩效:从实证到理论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2):21-25.
    [132]张红宇等.农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2(2):12-20.
    [133]张进选.家庭经营制:农业生产制度长期的必然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5):46-80.
    [134]孔碧,马凤才.农村土地两权分离制度的完善[J].农业经济,2003(2):26-27.
    [135]李笠农.所有权新论[J].财经问题研究,1988(10):32-35.
    [136]焦武峰,桑轶儒.论所有权的社会性[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27-29.
    [137]萧诗美.黑格尔的所有权理论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9(11):167-185.
    [138]李锡鹤.所有权定义形式之比较——与梁慧星先生商榷[J].法学,2001(7):24-28.
    [139]韩松.论所有权的定义方法[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5):1-9.
    [140]张兴茂.所有制·所有权·产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18-22.
    [141]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5(1):4-24.
    [142]魏振瀛,钱明星.论所有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43-52.
    [143]王权典,陈维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之立法检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1):108-115.
    [144]赵美玲,杨秀萍,王素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白学刊,2010(6):92-97.
    [145]李蓓.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2):32-36.
    [146]龙文明.简析我国农地制度创新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1):72-76.
    [147]张聚昌.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介质结构[J].理论探讨,2007(3):69-74.
    [148]陈永正.所有权何以成为“绝对权利”[J].经济学家,2002(4):118-119.
    [149]王坤.绝对所有权概念解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3):72-74.
    [150]牛立夫.对我国所有权‘三分法’的法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2):48-51.
    [151]温铁军.我国粮食供求的5次波动[J].科技导报,1999(1):3-5.
    [152]董志凯.三大改造对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两重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1989(1):56-61.
    [153]孙黎黎.论所有权的历史流变——以民法法系为视角[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154]贾娅玲.我国农地保护的法治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55]冯继康.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分析与制度创新[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156] Armen A. 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 1972,62(5): 777-795.
    [157] Benjamin Klein, Robert G. Crawford, Armen A. Alchian: 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 1978,21(2):297-326.
    [158] Bengt Holmstrom, Jean Tirole: Market Liquidity and Performance Monitor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 1993,101(4):678-709.
    [159] Bengt Holmstrom, Jean Tirole: Modeling Aggregate Liquid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 1996,86(2): 187-191.
    [160] Bengt H?lmstrom, Moral Hazard, Observability: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J], 1979,10(1):74-91.
    [161] Fama E., Jensen, M.: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 1983,26(2):301-325.
    [162] Eugene F. Fama: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The Journal of Finance[J], 1970,25(2):383-417.
    [163] Eugene F. Fama, Kenneth R. French: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J], 1992,47(2):427-465.
    [164] Eugene F. Fama: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 1980,88(2):288-307.
    [165] Oliver Hart, John Moore: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 1990,98(6):1119-1158.
    [166] Harold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 1967,57(2):347-359.
    [167] Sanford J. Grossman, Oliver D. Hart:Takeover Bids, The Free-Rider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J], 1980,11(1): 42-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