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组缃小说的史传笔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吴组缃身上积淀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学养,民族文学的源头活水滋养了他。在积极的艺术探求中,他更多地立足于民族文学的土壤,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艺术营养,其小说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学神韵。本文对吴组缃小说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思考,主要从直面现实的实录写真、美丑毕露的人物描写、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吴组缃传承文学传统的主、客观原因做出分析。对这些问题的论析,不仅能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血缘联系提供一个具体生动的例证,而且也能丰富与拓宽吴组缃小说研究的内容和领域。论文探讨吴组缃小说的史传笔法,共分为四部分。
     一、直面现实的实录写真。吴组缃既继承了新文学传统,接受了西方传来的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又承传了中国史传文学“实录写真”的传统,他的小说重视生活的原型和本事,直面人生和社会,理性透视时代的发展趋向,努力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二、美丑毕露的人物描写。吴组缃以人物创造为小说的中心。他从史传文学和古典小说的人物性格描写上得到艺术启发,遵循着美丑毕露的写人原则,力求创造出“活人典型”。他的小说人物描写的伦理色彩具有史传文学注重伦理道德评判的特点,同时又与他的徽州文化背景有着更为内在的联系。
     三、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这部分主要探讨吴组缃小说“客观冷峻”的特点与史传文学传统的内在联系。吴组缃小说深得春秋笔法的神髓,并能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的小说倾向从“冷峻客观”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既暗合了现实主义的要义,又见出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的影响。
     四、师承传统的原因分析。吴组缃自幼接触传统文化,全面而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这直接体现并决定着他的小说创作与古典文学传统联系的程度;传统文化文学影响了吴组缃的个性气质,这种个性气质又反过来影响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取向;吴组缃对传统文学的择取还受到特定的历史语境的影响。
     可以说,正是孜孜不倦的艺术探寻与创新精神成就了吴组缃,使他的小说散发出久远的艺术魅力。
There was deep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sedimentation in Wu Zuxiang’s cultural structure, national literature source has nourished him. Wu based himself upon the fertile fields of national literature, he so actively absorbed artistic nourishments from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at his novels mainly reflected national literature verve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history literature and Wu Zuxiang’s novels ,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art 1, faithful record description of reality life. Wu passed the tradition of spreading the faithful record descrip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realistic tradition, his novels that reached reality both life and ar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realistic prototype, represent reality life and society on subject, in order to penetrate the rule of historical progress.
     Part 2, personage portray which bears beautiful and ugly colors. In Wu' s literary creation, the core was always genuinely focused on“persons" and their fates. Traditional history literature and Classical novels have direct or indirect on his novelistic personage portray and“model theory”. Lik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Wu’s novels possessed ethical colors, his novelistic personage portray chased ethical angle which was also influenced by Wu’s Huizhou cultural background.
     Part 3, Succinct and Implicit Narration. Wu learned artistic soul from Succinct and Implicit Narration and developed it. His novels expressed serious subject by means of polt and scene. This mainly was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 realism literature .
     Part 4,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Wu Zuxiang began to study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accepted overall and regular edu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from a chil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direct influenced Wu’s characteristic which in turn affected the tradition inheritance orientation. In addition, his tradition inheritance orientation also was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y language atmosphere of ages he lived and created.
     In a word, Wu Zuxiang aspired after novelistic art tirelessly and produced excellent works. They have magic charm and will be remembered for ever.
引文
①茅盾:《〈文学季刊〉创刊号》,《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②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杨义文存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2页。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版,第300页。
    ④赵园:《吴组缃及其同时代作家——兼析〈箓竹山房〉》,《十月》1984年第1期。
    ⑤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昭明出版社1978年,第80页。
    ⑥唐沅:《吴组缃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①吴组缃:《评〈子夜〉》,《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吴组缃:《闻鲁迅先生死耗》,《拾荒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吴组缃:《雁冰先生印象记》,《拾荒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④吴组缃:《谈〈春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四辑,1984年6月。
    ⑤刘白羽:《纪念组缃》,《吴组缃先生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①孙玉石:《人活在世上就是一口气》,《吴组缃先生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②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昭明出版社1978年,第80页。
    ③吴组缃:《清华周刊·编后》,《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④主要参见袁良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吴组缃小说艺术漫谈》,《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刘勇强:《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①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9页。
    ②方锡德:《吴组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0页。
    ④吴组缃:《吴组缃小说散文·前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
    ①吴组缃:《关于现代派与现实主义》,《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方锡德:《吴组缃生平年表》,《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1期。
    ②吴组缃:《答美国进修生彭佳玲问》,《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吴组缃:《谈谈清华的文风》,《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①吴组缃:《如何创作小说中的人物》,《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刘勇强:《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③茅盾:《〈文学季刊〉创刊号》,《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④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4页。
    ⑤吴组缃:《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文艺报》1983年第3期。
    ⑥茅盾:《西柳集》,《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①金宏宇:《论吴组缃的“破产”小说》,《江淮论坛》1997年第3期。
    ②吴组缃:《吴组缃小说散文·前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
    
    ①吴组缃:《评〈子夜〉》,《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钱理群:《时代小说·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③吴组缃:《一味颂扬是不够的》,《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①吴组缃:《斥徐祖正先生》,《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吴组缃:《关于现代派与现实主义》,《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③吴组缃:《吴组缃小说散文·前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
    
    ①吴组缃:《如何创作小说中的人物》,《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袁良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吴组缃小说艺术漫谈》,《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①孙玉石:《人活在世上就是一口气》,《吴组缃先生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②吴组缃:《如何创作小说中的人物》,《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①吴组缃:《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②吴组缃:《〈山洪〉后记》,《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吴组缃:《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④袁良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吴组缃小说艺术漫谈》,《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①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金批〈水浒传〉》(上),齐鲁书社1991年,第20页。
    ②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史知识》1992年第1期。
    ③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8页。
    ④吴组缃:《漫谈〈红楼梦〉亚东本、传抄本、续书》,《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方锡德在《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把吴组缃笔下的人物称为“活人形象”。
    ②吴组缃:《介绍短篇小说四篇》,《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吴组缃:《答美国进修生彭佳玲问》,《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①吴组缃:《关于现代派与现实主义》,《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吴组缃:《答美国进修生彭佳玲问》,《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吴组缃:《如何创作小说中的人物》,《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吴组缃:《吴组缃作品选·序言》,《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④茅盾:《〈文学季刊〉第二期内的创作》,《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⑤吴组缃:《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文艺报》1983年第3期。
    ⑥吴组缃:《答美国进修生彭佳玲问》,《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①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4页。
    ②茅盾:《〈文学季刊〉第二期内的创作》,《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0页。
    ①金宏宇:《论吴组缃的“破产”小说》,《江淮论坛》1997年第3期。
    ②吴组缃:《宿草集·小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吴组缃:《致增田涉》,《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①郭丹:《史传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②雷希:《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现代伦理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③金宏宇:《论吴组缃的“破产”小说》,《江淮论坛》1997年第3期。
    ①王瑶:《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①茅盾:《西柳集》,《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②袁良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吴组缃小说艺术漫谈》,《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③吴组缃:《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文艺报》1983年第3期。
    ④陈才训:《“春秋笔法”与〈红楼梦〉审美接受》,《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9卷第1期。
    ①吴组缃:《〈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人民文学》1954年第8期。
    ②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15页。
    ①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85页。
    ①吴组缃:《关于现代派与现实主义》,《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55页。
    ①薛朝晖:《由有限向无限的艺术扩张》,《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①杨义:《中国叙事学》,《杨义文存》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0页。
    ②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06页。
    ①王瑶:《论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①吴组缃:《漫谈〈红楼梦〉亚东本、传抄本、续书》,《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吴组缃:《颂蒲绝句》,《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①吴组缃:《短篇与长篇小说创作漫谈》,《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②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杨义文存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①转引自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②转引自高寿仙,《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③吴组缃:《致增田涉》,《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①方锡德:《吴组缃生平年表》,《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1期。
    ②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①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人学出版社1981年。
    ②鲁迅:《〈浮士德与城〉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人学出版社1981年。
    ③参见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1页。
    ④严家炎认为无论从吴组缃当时的文学活动,还是从他的小说创作的整体倾向来看,吴组缃都应属“社会剖析派”。见《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10页。
    
    ①吴组缃:《读〈泽泻集〉》,《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刘勇强:《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①钱理群:《时代小说·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②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杨义文存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6页。
    1.吴组缃:《西柳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2.吴组缃:《吴组缃小说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3.吴组缃:《吴组缃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4.吴组缃:《山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吴组缃:《宿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吴组缃:《苑外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吴组缃:《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吴组缃先生纪念集》编辑小组:《吴组缃先生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唐沅:《吴组缃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方锡德:《文学变革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茅盾:《茅盾全集》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杨义文存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昭明出版社1978年11月再版。
    17.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王瑶:《王瑶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曾华鹏:《现代作家作品论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0.赵园:《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1.郭丹:《史传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高寿仙:《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1993年版。
    2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6.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7.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杨义:《中国叙事学》,《杨义文存》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袁良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吴组缃小说艺术漫笔》,《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6期。
    2.刘勇强:《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3.赵园:《吴组缃及其同时代作家——兼析〈菉竹山房〉》,《十月》,1984年第1期。
    4.方锡德:《论吴组缃短篇小说的现实主义》,《文艺论丛》,1986年23辑。
    5.金宏宇:《论吴组缃的“破产小说”》,《江淮论坛》,1997年第3期。
    6.郑家建:《吴组缃:功力深厚的小说奇才》,《云梦学刊》,1998年第2期。
    7.方锡德:《走向革命现实主义之路——论吴组缃创作道路的转变》,《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5期。
    8.蒋明玳:《用忠实严肃的眼光去看人生——论吴组缃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2年第4期。
    9.谢昭新:《恋乡情绪社会剖析文化审视——论吴组缃的小说创作》,《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第2期。
    10.谢金荣:《论吴组缃小说的人物创作》,《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1.肖向明:《在个性追求中走向规范——试论吴组缃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与局限》,《惠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2.蒋明玳:《吴组缃小说创作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3.魏超然:《论吴组缃抗战前的短篇小说》,《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1期。
    14.郭仁怀:《吴组缃早期小说的悲剧美》,《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3期。
    15.徐晓晖:《幽峭鬼魅,宏阔严谨——吴组缃小说艺术论》,《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1期。
    16.杜胜韩:《吴组缃早期小说的悲剧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
    17.隋清娥:《悲亦美——从吴组缃的早期小说创作看作家的审美体验》,《聊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
    18.黄树红:《吴组缃小说技巧略论》,《探索》2000年第4期。
    19.薛朝晖:《由有限向无限的艺术扩张——论吴组缃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0.邓星明:《重新解读吴组缃》,《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21.邓星明:《吴组缃小说的悲剧艺术》,《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年第1期。
    22.郁勤:《左翼文学与北平文学的交汇点——论吴组缃早期小说的艺术风格》,《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3.李华:《乡土中国的深邃洞察与观照——鲁迅与吴组缃小说之比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4.王吉鹏:《鲁迅与吴组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25.王再兴:《赞美与悲悯:茅盾、吴组缃小说人物塑造之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26.谢昭新:《从〈鸭嘴涝〉到〈山洪〉的版本修改演化看吴组缃文学思想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
    27.刘铁:《吴组缃反帝思想的发展——兼论其创作生命的盛与衰》,《中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8.赖彦怡:《论徽州文化对吴组缃小说的影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4期。
    29.董俊:《生命本源的皈依——吴组缃早期小说新论》,《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4期。
    30.张业芸:《儒贾情结的生成和消解——论吴组缃对店员的心理剖析》,《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第5期。
    31.杨英伟:《浓郁、冷峻、厚实——重验吴组缃短篇小说的乡土特色》,《湘潮》(理论)2007年第1期。
    32.邓星明:《论吴组缃的长篇小说山洪》,《九江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33.吴继路:《吴组缃真话说到底》,《炎黄春秋》,2004年第5期。
    34.郎伟:《鬼的幻想与人的世界》,《朔方》,2003年第2期。
    35.李华:《吴组缃小说的叙事视点》,《牡丹江师范学院》(哲社版),2000年第2期。
    36.谢金荣:《试论吴组缃〈菉竹山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
    37.李静:《探幽人性的黑洞》,《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38.孙生民:《被囚禁的女人——吴组缃的小说〈菉竹山房〉解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9.张宇红:《叙事分析:吴组缃的〈菉竹山房〉》,《唐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0.吴丽芳:《〈菉竹山房〉中二姑姑人生悲剧的原因》,《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1.陈卫原:《单飞的蝴蝶——谈吴组缃〈菉竹山房〉的叙事》,《名作欣赏》,2005年第16期。
    42.张慎琳:《独特的叙述视角与反讽意味的生成——吴组缃〈官官的补品〉的文本分析》,《安徽文学》2006年第3期。
    43.窦银霞:《二姑姑的幸福与凄凉——吴组缃〈菉竹山房〉简析》,《科学咨询》,2007年第9期。
    44.乔琛:《〈菉竹山房〉:二姑姑故事的多重讲述》,《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45.许道军:《“最毒妇人心:对〈菉竹山房〉精神分析的分析》,《名作欣赏》,2008年第4期。
    46.丁帆:《论“社会剖析派”的乡土小说》,《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47.鲁迅:《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吴组缃:《感激和怀念——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文艺报》,1981年第18期。
    49.马宏柏:《植根于华夏沃土的“端木”——端木蕻良小说与中国文学传统导论》(上篇),《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
    50.马宏柏:《个性气质·文学积累·历史语境——端木蕻良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导论》(下篇),《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51.周先慎:《吴组缃先生的古典小说研究》,《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52.乔琛:《真诚地走“真实”的路——谈吴组缃的现代作家作品评论》,《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53.陈学勇:《吴组缃的新诗》,《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1期。
    54.罗雪松:《论吴组缃30年代散文创作的“小说家笔法”》,《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55.曹禺:《曹禺致吴组缃的三封信》,《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
    56.方锡德:《曹禺致吴组缃的三封信·后记》,《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
    57.《吴组缃日记摘抄(1942年6月——1946年5月)》,《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
    58.方锡德:《一段文学生活的纪录——吴组缃日记摘抄·后记》,《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