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园林美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哲学-美学和设计的视角来研究《园冶》。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上看,《园冶》主要是围绕着文人园林的建造而展开的。换句话说,计成所阐发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征。《园冶》的园林审美观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自然、如画和尚雅,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主要艺术和审美特征。《园冶》还总结出造园方法的精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它是帮助人们实现造园目标的有效方法。
     第一章探讨《园冶》文中体现出的崇尚“自然”的园林审美观,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自然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具体表现。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想,认为园林虽系人力所为,但要有天然生成的自然感,富于自然山林的意味。这八个字集中地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显著特征。中国园林的“天开”理想,源自中国古典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儒道禅三家思想都重视遵循自然规律,欣赏自然的美,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崇尚艺术品的自然天成美感和清新自然风格。由于中国园林早在唐代便完成了从模仿自然到妙造自然的转变,因而《园冶》所提出的“天开”园林实际上指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自然园林。进一步讲,《园冶》主张园林的自然感主要表现在山水、建筑、花木和景观以及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布局审美特征上。造园家根据自然山水的特征来组合园林要素,以有机不规则形态和错综自然的布局来使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组成有生命、浑然一体的园林艺术品。
     第二章探讨“如画”园林审美观,以园林与山水画的关系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园林如画的原因与表现。唐宋以来,园画相通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征。以王维和白居易为代表,文人日益参与到造园活动中,不但赋予了园林以浓厚的文人色彩,而且促成了古典园林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山水园的转变。文人的诗情画意渗透到园林的设计与建造,不仅出现了像艮岳这样完全按照画意来建造的园林,还涌现出一批像计成这样能诗善画的文人造园家。这些反映在《园冶》中,便是“境仿瀛壶,天然图画”的创作理念。计成在造园上所承接和发扬的是荆浩、关仝、倪瓒、黄公望和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风格。“如画”造园观主要表现在画意、画理与画境三方面。从创作上来看,园林与绘画在立意构思、写意手法和意匠创新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来说,绘画讲究意在笔先,造园主张相地合宜,都是突出和强调构思规划的优先性;绘画采取简笔写意手法,造园运用小中见大手法,均为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创作手法;画论有“有法”、“无法”之说,构园则强调“无格”,它们都要求打破陈规、自由灵活地创作。从画理上来看,计成把阴阳互生和多样统一的绘画法则应用到造园活动中,以期造出意境深远、景观多变的园林。从意境上来看,山水画与园林有着相通的主题,都以成仙隐逸为宗旨。然而,园林毕竟不是山水画,二者在意境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与山水画相比,园林在表现隐逸出尘的超越情怀之外,还充满了世俗享乐的物质气息。
     第三章探讨文人园林的审美品质:雅。文人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的宏大富丽,而是以精巧雅致为园林的基本风格。在儒道思想的熏染下,文人园林讲究美善合一的文雅,追求美真合一的清雅。具体来说,清雅的表现是建筑简朴疏朗、山水清幽自然,用以满足文人超越凡尘、隐逸自得的精神旨趣。计成并不把清雅与精巧及时尚对立起来,认为精心构思运用这些美学特征,它们可以相得益彰、交相辉映。通常而言厅堂等园林主体建筑要精巧,窗户等局部装饰构件的造型要合乎时尚。文雅则表现为诗文题咏和人文寓意上。计成认为,通过运用隐逸典故和象征手法可以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文人胸有万卷诗书、隐居求志、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
     第四章分析“因借体宜”的造园原则。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造园原则源于先秦诸家的处世哲学,儒家、法家、道家都有贵“因”的思想,尤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系统阐述了贵“因”的原因和途径。明末许多学者提出要在实践活动中用“因”。并且因借造园的思想火花一直闪耀于历代的园林游记和诗文之中,所以计成提出的“因借体宜”原则是对传统实践智慧的系统总结。《园冶》理论中的用“因”造园原则具体表现为因水构园、因地成形、因地造屋、因地取材、因时制宜五种设计手法。计成对传统的取景手法进行归纳,在历史上首次提出“借景”概念,归纳阐述了五种借景手法,描写通过借景营造出的境界。该理论认为要不分远近、内外,尽可能地吸纳美景为我所用,并且要巧于用“因”。借景可以使园林内外贯通一气,融合为往复不尽的视觉空间,从而使人在园林中产生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造园的“因借体宜”原则中,“因借”是手段,“体宜”是标准,二者不可分开,只有“因借”才能实现造园得体,而“因借”一旦失去分寸,不能做到“体宜”,就走向事情的反面,不成其为“因借”,而是“逆”。“体宜”标准要求造园家在规划和设计园林时,要综合考虑园林主人对园林的功能、艺术和人文方面的具体要求。
     结语部分总结《园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从历史方面看,与《长物志》和《闲情偶寄》等书相比较,《园冶》确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造园原理与技法的理论著作,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譬如“借景”理论。从现实来看,《园冶》所提出的“天开”理想和“因借”法则,对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建筑与环境相和谐的生态规划观、以朴素自然为美的生态审美观和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的生态节用观等。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d theories of making garden in Yuan Ye from aspects of philosophy-esthetics and design within social and culture context. According to the art style and aesthetic taste, Yuan Ye mainly concluded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scholar garden. In other words, Ji Cheng mainly illuminated the aesthetic ideal and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classic scholar garden. These gardening aesthetic viewpoints in Yuan Ye can be generalized into three parts:Natural, picturesque and elegant. They are also the mainly art and aesthetic properties of the scholar garden. Yuan Ye also puted forward an essential principle of making garden:"qiao yu yin jie, jing zai ti yi."(Means:it's clever to build garden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 to skillfully use "reason" and "borrow" to make garden comely). It'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garden makers to fulfil requirments of all kind.
     Chapter one studied the aesthetic appetite of emphasizing natural beauty embodyed in Yuan Ye,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of forming the natural mode and these concrete embodiments. Ji Cheng put forward that:"Even though the garden is created by human, it looks as if it were made by nature." It urgented that garden must show natural visual feature and be enriched to the feeling of natural forest.these words fully show the famous natural quality of the Chinese classic garden which learning from the landscape of the nature. The aesthetic appetite of emphasizing natural beauty derive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 philosophy tradition which pursuing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nature and human. Confuciusim and daoism and zenism are all pay attention to following natural regulation and enjoying the beauty of nature.these deeply affect 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the literatis, and made them emphasize the organic beaty and natural style in an art object. The theory of making garden has finished the change from the miniation to creation nature by Tang Dynasty. As a result, the nature-making-like garden in Yuan Ye is actually the lyric garden full of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The natural feeling of garden mainly embody through their appearances, structure and layout up of the landscapes, buildings, grants and views. The gardeners combine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landscape, with organic irregular appearance and natural layout to make artificial constructs be merged in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ntegrate a whole, living art object.
     Chapter Two studied aesthetic attitude of liking picture, for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rden and the pictur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mainly analysize the reas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garden looking like a painting. Since Tang Su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garden and paintings gradually become a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ancient garden. As their representative of Wang Wei and Bai Juyi, the scholar glass participates in garden-building day by day. So it not only brings more and more the feeling and interest of the scholar to the garden, but also helps Chinese garden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natural landscape to the comfortable landscape. The poetry and painting idea of the scholar seeps through the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arden, not only appeared such as Gen Yue which is constructed completely according to painting idea, but also flow out a lot of scholar included Ji-Cheng that are good at making poet and painting. These reflections in Yuan Ye are the creations principle of "the territory imitates Ying pot, as a natural picture", and "put deep ideas in painting, pay more feeling to mountain and hills".
     During designing the form and shap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Ji Cheng benifits a lot from Jing Hao, Guan Tong, Ni Zan, Huang Gong Wang, Li Si Xun and his son Li Zhao Dao. The garden-making viewpoint of "liking painting" is mainly expressed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ideas, reason and image of painting. See from the creations; garden and painting have much conmon in purpose, skill and creative idea etc. Concretely say, the painting emphisize the importance of idea before drawing, garden-building assert firstly that design and conatruction be suitable to the background, painting and garden-building both pay much attion to conceive an outline and programm. The painting use the skill of "simple painting" (Jian Bi), garden-building use the skill of Xiao Zhong Jian Da, both try to express the infinite. Painting and garden-building both think that there is no restricts and limits, and both emphisize freely creat.As the reason of painting, when he design and cnstruct a garden, Ji Cheng make use the prnciple of "Yin-Yang" and the harmony of diversity. So that he can a beautiful garden full of profound idea and conception. A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painting and garden have the same topic that become immortal. However, garden after all is not a picture,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Compared with the painting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garden not only express an outstripping of recluse dust state of mind outside, but also filled with materialism breath of pursuiting comfort and physical well-being.
     Chapter three studied aesthetic quality of the scholar garden:elegant. The scholar's garden differs from the Royal garden's great and sumptuous quality, but takes delicate elegance as its basic style. Under the education of Confuciusim and Taoism, the scholar garde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e and Beauty, pursues the harmony of Truth and Beauty. In other word, the elegant performance is simple and sparse constructures and the deep and natural landscape, so that it can satisfy the scholar's spirit needs, because they wanted to live a recluse and self-satisfied life. But Ji-Cheng did not think the natural and elegant features are opposite with fashion. In fact, he thinks if we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se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s, they can benefit each other. He assert that the hall, the key building of a garden has to be delicate, the partial adornment including windows should be in fashion, namely so-called "construture is appropriate, the type is appreciated" and "the style is graceful and fashionable, so it make people pleasant" etc. The elegance of culture mainly includes poem texts and humanities implication in a garden. Through making use of recluse literary allusions and symbolizations can enrich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a garden, and then make it be fu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deas and express a scholar chest to contain ten thousand poem books, and his spirit character of unique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Chapter four analysed the principle of "qiao yu yin jie, jing zai ti yi." This principle of making garden according to owner, geography and times comes from the life philysophy of former Qin dynasty philosophers. The confuciusim, daoism and legalism all have ideas of emphasizing "following". In the book of Yuan Ye, the principle of "Yin" in garden-building pratice is mainly expreesed in five apects, includes building a garden by the way of make use of water, taking shape by the way of making use of the ground, building a house by the way of making use of the ground, getting material by the way of making use of the ground, and taking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Ji Cheng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orrow a view from"(Jie J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He elaborates five kinds of skill to borrow view, and describe the view and landsacpe by the way of borrowing a view from the circomstance. Ji Cheng asserts that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outside scenery without near or farway, and be good at borrowing secenery from the enviroment. "Borrowing view" can make the outside scenery inside the garden and combine together, thus make the the garden ower produce a detached feeling from outside world and the experience of uniting Nature and Man. As the principle of "Yin Jie" and "Ti Yi", "Yin Jie"is a way to build a garden, "Ti Yi" is the standard of garden-building, "Yin Jie" and "Ti Yi" can not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While building a garden, the achitect not only make good use of the principle of "Yin Ji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Ti Yi", but also synthesize the concrete requirments of function, art and humanities.
     The conclusion part studied the history position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Yuan Ye. As far as the history influence, compared with the Zhang Wu Zhi and Xian Qing Ou Ji, Yuan Ye is really the first theories work that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he principles and skills of making garden, and it made important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many respects, such as the theory of "borrowing view". As far as its nowaday's infuluence, these principles and aesthetics attitudes in Yuan Ye throw ligh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aesthetics and the ecology aesthetics. Specifically talking, it includes:the ecological equal viewpoint of following the Way of Nature, the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rough "following and borrowing",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viewpoint of making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harmoniously,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interest which taking simple and natural design as highly beauty and the ecological saving view of making good use of the resources to reduce expenses etc.
引文
1、(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明)计成著,张家骥注释:《园冶全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4、魏士衡著:《园冶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5、张薇著:《园冶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罗哲文:《中国古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5、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三联书店1994年版。
    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8、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2、曹林娣:《静读园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程兆熊:《中华园艺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6、刘敦祯:《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年版。
    17、金学智:《苏州园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魏嘉瓒著:《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9、杨鸿勋:《江南园林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高燮初、孙小力等:《吴地园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童寯:《造园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
    22、童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
    23、童寯:《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4、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5、陈从周:《帘清集》,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6、陈植:《陈植造园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7、周苏宁:《园趣》,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28、李嘉乐等主编:《园林无俗情》,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29、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版。
    30、陈植选注:《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31、陈从周、蒋启霆选编:《园综》,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岳毅平:《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33、张承安主编:《中国园林艺术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35、(明)文震亨:《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36、(清)李渔:《闲情偶寄》,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7、Mara Miller:"The Garden as an Ar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1993。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杜1987年版。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载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和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陈望衡:《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林同华主编《中华美学大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5、范阳主编:《山水美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6、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彭锋:《完美的自然:当代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冯沪祥:《人、自然与文化:中西环保哲学比较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加)卡尔松:《环境美学》,杨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汉)司马迁撰:《史记》,郭逸、郭曼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汉)班固撰:《汉书》,(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
    4、(南朝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5、(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6、(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断想》,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1、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2、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版。
    1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谢国祯:《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16、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7、蒋星煜著:《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18、李文初等:《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张中行:《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上下),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6、陈传席:《山水画史话》,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7、尚辉:《松江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8、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9、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刘福林编:《墨竹画谱》,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版。
    12、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3、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其享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齐康主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6、(德)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7、(英)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刘先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杨伯峻撰:《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杨伯峻撰:《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3、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4、唐明邦主编:《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5、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陈鼓应撰:《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7、曹础基撰:《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8、周振甫撰:《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
    9、郭朋撰:《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郭绍虞撰:《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2、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13、张伪之撰:《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4、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15、傅成、穆俦点校:《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6、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17、吴小如等撰:《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8、萧涤非等撰:《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19、缪钺等撰:《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20、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1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
    22、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 (明)董其昌著,周远斌点校《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24、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5、(明)屠隆:《考槃余事》,中华书局1985年版。
    2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27、(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8、(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9、(明)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清)沈复著:《浮生六记》,邓时洁校点,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31、(清)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2、陈文新、王炜辑评:《红楼梦》(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3、夏咸淳点校:《张岱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陈植:《记明代造园学家计成氏》,《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16号。
    2、陈植:《筑山考》,《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17号。
    3、陈植:《明末文震亨的造园学说》,载《陈植造园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4、余树勋:《计成和<园冶>》,《园艺学报》1963年第2卷第1期。
    5、张家骥:《读<园冶>》,《建筑学报》1963年第12期。
    6、施奠东等:《关于<园冶>》的初步分析与批判》,《园艺学报》1965年第4卷第3期。
    7、艾定增:《释<园冶>这部奇书》,《北京日报》2004年5月3日。
    8、曹汛:《<园冶注释>疑义举析》,载《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辑。
    9、曹汛:《<园冶注释>疑义举析》,载《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四辑。
    10、曹汛:《计成研究》,《建筑师》1982年12月第13期。
    11、喻维国:《重读《<园冶>》随笔》,《建筑师》1982年12月第13期。
    12、赵立瀛:《试论<园冶>的造园思想、意境和手法》,《建筑师》1982年12月第13期。
    13、吴肇钊:《计成与影园兴造》,《南方建筑》1983年第3期。
    14、刘天华:《<园冶>的美学思想》,《美学与艺术评论》1985年第2集。
    15、梁敦睦:《<园冶全释>商榷》,《中国园林》1998年第1期。
    16、梁敦睦:《<园冶全释>商榷》,《中国园林》1998年第3期。
    17、梁敦睦:《<园冶全释>商榷》,《中国园林》1998年第5期。
    18、梁敦睦:《<园冶全释>商榷》,《中国园林》1999年第1期。
    19、梁敦睦:《<园冶全释>商榷》,《中国园林》1999年第3期。
    20、王绍增:《<园冶>》析读,《中国园林》1998年第2期。
    21、张燕:《山阴道上,宛然镜游——论《<园冶>》的设计艺术思想》,《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2、陈望衡、周月良:《论技术美》,《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23、陈望衡:《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学思考》,《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4期。
    24、陈望衡:《培植一种环境美学》,《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5、陈望衡:《自然至美论》,《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26、丁来先:《自然美的形而上基础探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7、范玉刚:《哲学转型中的自然美内涵阐释——兼及自然美对生态环境的意义》,《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28、杨道圣:《论整体自然观念下自然美的重要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9、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中国园林》2000年第1期。
    30、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中国园林》,2000年第2期。
    31、俞孔坚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论坛》2001年第6期。
    32、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第3期。
    33、张岱年:《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与基本精神》,载邓九平编《张岱年哲学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①例如《园冶》书中描写了大量的山水风景,又专门设立《掇山》一章,总结叠山理水的程序和园林山水的常见种类与特征。书中还提出许多追求自然美的观点:“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片山块石,似有野致”,“野”是山野的特征;“深得山林之趣”(《园冶·书房基》),“深得山林趣味”(《园冶·墙垣》),“山林意味深求”(《园冶·掇山》)等。按:本文所用《园冶》均为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②见《园冶·园说》,该章总论园林的艺术理念与造园方法,《园冶注释》,第51页。
    ①童雋:《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2页。
    ②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③《论语·阳货》,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8页
    ①《孟子·万章上》,见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2页。
    ②《孟子·离娄上》,《孟子译注》,第168页。
    ③《孟子·尽心上》,《孟子译注》,第305页。
    ④《荀子·天论》,见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17页。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①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见《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②《论语·公治长》,《论语译注》,第43页。
    ③《论语·宪问》,《论语译注》,第157页。
    ④《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73页。
    ⑤《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第5页。
    ⑥《荀子·王制》,《荀子集解》,第165页。
    ①《庄子·渔父》,见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69页。
    ②《庄子·秋水》,《庄子浅注》,第244页。
    ③《庄子·养生主》,《庄子浅注》,第42页。
    ④《庄子·达生》,《庄子浅注》,第279页。
    ⑤《难自然好学论》,见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61页。
    ⑥《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献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在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张伪之《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42页。
    ⑦《庄子·知北游》,《庄子浅注》,第320页。
    ①《庄子·逍遥游》,《庄子浅注》,第13页。
    ②(宋)苏轼:《超然台记》,见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75页。
    ③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页。
    ④钟嵘:《诗品卷中》,载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14页。
    ⑤《诗品二十四则》,见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9-20页。
    ⑥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转引自林同华主编《中华美学大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⑦张中行:《禅外说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2页。
    ②《坛经》二十,见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页。
    ③《坛经》二十,《坛经校释》,第40页。
    ④《坛经》二十七,《坛经校释》,第53页。
    ⑤《坛经》二十九,《坛经校释》,第56-57页。
    ⑥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见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1页。
    ⑦《指月录》卷十。
    ①《五灯会元》卷四,《五灯会元》,第209页。
    ②《题杨凝式诗碑》,转引自陈望衡《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③葛兆光:《禅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④《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343页。
    ①《文心雕龙·隐秀》,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1页。
    ②《易传·系辞上》:“方以类聚集,物以群分。”见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94页。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载潘运告编注《中国历代画论选》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④(明)王世贞:《艺苑巵言》附录4,载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页。
    ⑤(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111页。
    ⑥(北宋)米芾:《画史·唐画》,《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287页。
    ①(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逸格》,《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170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载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四卷,湖北人民2002年版,第269页。
    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
    ⑤纪昀:《文心雕龙·原道》评语。
    ⑥转引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1158页。
    ①原文为:“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第283页。
    ③《隐秀轩集·简远堂近诗序》。
    ④转引自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883页。
    ⑤《袁中郎全集》卷三,《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第373页。
    ⑥(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2页。
    ①明代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描写的南京四锦衣家园、东园、西园、南园、李园、同春园等众多园林都在堂前建造有花台景观。见《弇州续稿》卷六十四。还有清代陶澍记载上海豫园:“……中为三三穗堂,堂前有池,虹桥蚓折以达湖心亭,其东为得月楼”(《上海豫园绝句三首·序》,见《文物》1984年第7期)。
    ②王世贞《太仓诸园小记》记载太仓季氏园:“东枕濠水,有一轩一楼,皆绝庳小,惟中汇大池若方镜,亭于中央,桥通之”,见《弇州续稿》卷六十。
    ③《越中园亭记》,见《园综》第407页。
    ④《越中园亭记》,《园综》第401页。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江巨荣、卢寿荣校注《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②王士祯《东园记》,王逢源、李保泰《江都县续志》卷五《古迹》亦曰:东园“亭馆竹树,皆极位置之工。”
    ③(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一,《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1页。
    ④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第三册《汪园问花》。
    ⑤(清)钱泳:《履园丛话·园林》,《履园丛话》第530页。
    ⑥[明]祁彪佳:《寓山注·小序》,见《园综》第421页。
    ⑦《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⑧转引自张家骥《中国造园论》,第26页。
    ①《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②(明)归有光:《题玉女谭记》,《震川先生集》卷十五,周本淳点校《归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0页。
    ③《随园五记》,《袁枚全集·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
    ④《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见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7页。
    ⑤《园亭纪略》,《园综》第237页。
    ⑥(明)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3页。
    ①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43页。
    ②《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③《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④《园冶·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⑤《园冶·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⑥《园冶·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⑦《园冶·郊野地》,《园冶注释》,第68页。
    ⑧《园冶·村庄地》,《园冶注释》,第62页。
    ⑨《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①《园冶·掇山·园山》,《园冶注释》,第209页。
    ②《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③《园冶·掇山·峦》,《园冶注释》,第217页。
    ④《园冶·立基·假山基》,《园冶注释》,第77页。
    ⑤《园冶·掇山·书房山》,《园冶注释》,第211页。
    ⑥《闲情偶寄·器玩部·位置》:“当行之法,则有时变化,就地权宜,视形体为纵横曲直,非可预设规模者也。如必欲强拈一二,若三物相俱,宜作品字格,或一前二后,或一后二前,或左一右二,或右一左二,皆谓错综;若以三者并列,则犯排矣。四物相共,宜作心字及火字格,择一或高或长者为主,余前后左右列之,但宜疏密断连,不得均匀配合,是谓参差;若左右各二,不使单行,则犯偶矣。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雅人君子。”(《闲情偶寄》第258页)
    ⑦《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译文:山峰像炉烛花瓶、刀山剑树般整齐排列,列峰如同五老分立,凿池则方方正正没有变化。
    ⑧《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⑨《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译文:透过假山的缝隙看不全后面的景色,岔路太多像捉迷藏样让人迷惑,小山如同金鱼缸内的石头摆设一样僵硬,大山如同阴间地域绝境般混乱。沈复说:“其在城中最著名之狮子林,虽曰云林手笔,且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以余管窥所及,不知其妙。”狮子林的假山石。([清]《浮生六记》卷四,见邓时洁校注《浮生六记》,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①转引自童雋《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②《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③《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④《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⑤《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①《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②《园冶·立基·厅堂基》,《园冶注释》,第73页。
    ③《园冶·屋宇·轩》,《园冶注释》,第89页。
    ④《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⑤《园冶·立基·亭榭基》,《园冶注释》,第76页。致指情趣、意态。认为亭榭可以为园林风景增加情致。
    ①袁中道:《珂雪斋文集·游岳阳楼记》。
    ②张岱:《琅嬛文集卷二·吼山》,见夏咸淳校点《张岱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页。
    ④见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⑤分别见杨天宇《礼记译注》,第390页、第394页。
    ⑥《唐会要》卷31《舆服上·杂录》,《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75页。
    ①《明史》卷六十七、六十八《舆服志》有关屋顶形制以及开间营造相关背景材料,转引自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276页。
    ②《客座赘语》卷五《建业风俗记》,见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庚巳编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0页。
    ③《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④《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⑤《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⑥《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⑦《园冶·立基·楼阁基》,《园冶注释》,第74页。
    ①《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②《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③《园冶·相地·村庄地》,《园冶注释》,第62页。
    ④《园冶·相地·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⑤《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⑥《庄子·刻意》,见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46页。
    ⑦《庄子·天道》,《庄子浅注》,第185页。
    ①《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②《园冶·掇山》说:“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园冶注释》,第206页)
    参见《园冶注释》,第42-43页。
    ④《园冶·掇山·园山》,《园冶注释》,第209页。
    ①《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②《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③《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④《园冶·相地·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①《园冶·相地·村庄地》,《园冶注释》,第62页。
    ②《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③《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④《园冶·掇山·峭壁山》,《园冶注释》,第213页。
    ⑤《园冶·选石》,《园冶注释》,第223页。
    见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624
    页。
    ①(宋)祖秀《阳华宫记》。计有建筑景点46处,水景13处,山景28处。见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第331页。
    ③(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224页。
    ①《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③(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闲情偶寄》第221页。
    ⑤(南朝)王微:《叙画》,《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17页。
    ⑥《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224-225页。
    ①(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232页。
    ②邹迪光:《愚公谷乘》,载陈植:《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第193页。
    ①《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②(明)董其昌《画诀》,《画禅室随笔》,第21页。
    ①(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性情》,《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123页。
    ①《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92页。
    ③(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875页。
    ④(清)王昱:《东庄画论》,载潘运告译注:《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页。
    ⑤明末散文家祁彪佳(1602—1645)嗜好造园,乞病归休后,尽力构造寓山园。见《祁彪佳集》卷七《寓山注》。
    ⑥(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履园丛话》第545页。
    ①(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履园丛话》第327页。
    ②(清)王夫之《姜斋诗话》,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第467页。
    ③(清)王原祁《雨窗漫笔》,《清人论画》,第77页。清代唐岱《绘事发微·得势》把山体的各类动势作了归纳:“且画山则山之峰峦树石,俱要得势。岭有平夷之势,峰有峻峭之势,峦有圆浑之势,悬崖有危险之势,遥岑远岫有层叠之势,石有棱角之势,树有矫拧之势。诸凡一草一木,俱有势存乎其间,画者可不悉哉。主山,一幅中纲领也,务要崔嵬雄浑,如大君之尊也。群峰拱揖而朝,四面辐辏。布局立稿,落笔时一得大势。”(见《清人论画》,第331页。)
    ②《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④(清)笪重光:《画筌》,《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199页。
    ①(清)张潮辑《虞初新志》,第81-83页。
    ②转引自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246页。
    ③(唐)王维《山水诀》,《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90页。
    ④(南朝陈)姚最《续画品》,《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34页。
    ⑥(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228页。
    ①(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232页。
    ②《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③《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④《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⑤《园冶·相地·村庄地》,《园冶注释》,第62页。
    ⑥《园冶·相地·郊野地》,《园冶注释》,第64页。
    ⑦《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②《园冶·掇山·厅山》,《园冶注释》,第210页。
    ③《园冶·掇山·书房山》,《园冶注释》,第211页。
    ④(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4页。
    ①(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
    ②(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三《水石》,见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③李牟年:《李渔和他的造园艺术》,载《园林与名胜》1985年第6期。
    ④(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闲情偶寄》第221页。
    ⑤《园冶·掇山·峰》,《园冶注释》,第217页。
    ⑥《园冶·掇山·池山》,《园冶注释》,第212页。
    ⑦《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⑧《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①《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②《园冶·掇山·峭壁山》,《园冶注释》,第213页。
    ③(清)张潮辑《虞初新志》,第81-83页。
    ④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书前彩图6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⑤《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⑥《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⑦《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⑧《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①《园冶·选石·青龙山石》,《园冶注释》,第229页。
    ②《园冶·掇山·峭壁山》,《园冶注释》,第213页。
    ③《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④《园冶·相地·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⑤《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⑥《园冶·相地·郊野地》,《园冶注释》,第64页。
    ⑦见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23页。
    ⑧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载缪钺等撰《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9页。
    ⑨苏舜钦:《沧浪亭记》,载《园综》第207页。
    ⑩袁中道《筼筜谷记》,载《园综》第303页。
    ①(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143页。
    ②(明)郑元勋:《园冶·题词》,《园冶注释》,第37页。
    ③(明)郑元勋:《园冶·题词》,《园冶注释》,第37页。
    ④《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⑤《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⑥《园冶·掇山·厅山》,《园冶注释》,第210页。
    ⑦《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①《园冶·立基·亭榭基》,《园冶注释》,第76页。
    ②《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③《园冶·铺地·诸砖地》,《园冶注释》,第199页。
    ④《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⑤(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闲情偶寄》第181页。
    ⑥(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履园丛话》,第326-327页。
    ④《老子·二章》,《老子注译及评介》第64页。
    ⑤(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中国画论类编》,第216页。
    ⑥(清)丁皋:《写真秘诀》,《中国画论类编》,第547页。
    ⑦(明)董其昌:《画旨》,《画禅室随笔》,第122页。
    ①(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二,《浮生六记》第30-31页。
    ②《园冶·掇山·楼山》,《园冶注释》,第210页。
    ③(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二,《浮生六记》第31页
    ①《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②《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③《文心雕龙·隐秀》,《文心雕龙今译》第357页。
    ④(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含蓄》,郭绍虞撰《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1页。
    ⑤《原诗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①(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丘壑藏露》,《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127页。
    ②(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中国画论类编》,第216页。
    ③见《宋诗鉴赏辞典》,第1241页。
    ①《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②《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③(清)张岱:《琅嬛文集》卷二《吼山》,见《张岱诗文集》第174页。
    ④《园冶·门窗》,《园冶注释》,第171页。
    ⑤《园冶·墙垣·漏砖墙》,《园冶注释》,第188页。
    ①《园冶·立基·书房基》,《园冶注释》,第75页。
    ②《园冶·屋宇·斋》,《园冶注释》,第83页。
    ③(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但余钟磬音。见《唐诗鉴赏辞典》第750页。
    ④载《园综》,第45页。
    ①《园冶·屋宇·廊》,《园冶注释》,第91页。
    ②《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③《园冶·装折》,《园冶注释》,第110页。
    ④《园冶·相地·村庄地》,《园冶注释》,第62页。
    ⑤《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⑥(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闲情偶寄》第183页。
    ⑦《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①《园冶·屋宇·廊》,《园冶注释》,第91页。
    ②(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闲情偶寄》第183页。
    ③《长物志》卷一《室庐·海论》,《长物志图说》,第29页。
    ④陈文新 王炜辑评:《红楼梦》(百家汇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⑤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416页。
    ⑥见《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48页。
    ①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79页。
    ②《浮生六记》四,《浮生六记》第78页。
    ③《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④载《园综》,第262页。
    ①《园冶·掇山·池山》,《园冶注释》,第212页。
    ③《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②《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③《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①(明)袁中道:《珂雪斋文集·游太和记》。
    ②《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③《园冶·掇山·峭壁山》,《园冶注释》,第213页。
    ④《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⑤《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⑥《林泉高致·画诀》,《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236页。
    ⑦(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15页。
    ②《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④《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⑤《长物志》卷十《位置》论庭院及室内布置、摆设,见《长物志图说》第411页。
    ⑥《闲情偶寄·器玩部·位置》,《闲情偶寄》第257页。
    ①《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②《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③《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④《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6页。
    ⑤《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①《园冶·屋宇》。灜壶即灜洲,比喻园林如仙山图画一样美好。传说在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有用珠玉玛瑙砌筑的华丽宫殿,居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山中长有长生成仙的仙草灵药。中国许多古籍都有相关记载,《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屿,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灜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仙圣之所往来。”(见杨伯峻撰《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1-152页)《史记·秦始皇纪》二十八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灜洲、蓬莱、方丈、仙人居之。”(见《史记》第168页)南朝梁萧绮《拾遗记》:“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灜洲曰灜壶。”
    ②《园冶·掇山·池山》,《园冶注释》,第212页。
    ③《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④《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⑤《园冶·相地·江湖地》,《园冶注释》,第68页。
    ①《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243。
    ②《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③《园冶·相地·江湖地》,《园冶注释》,第68页。
    ⑤董其昌:《评旧画》,《画禅室随笔》,第109页。
    ①《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②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42页。
    ①(西晋)石崇:《思归引序》,载《园综》,第40页。
    ③《遂初堂记》,《震川先生文集》卷十五,《归川先生集》,第373页。
    ④(汉).司马迁撰:《史记》卷六十一《老子伯夷列传》,见《史记》第1652页。
    ②《论语·泰伯》,《论语译注》第82页。
    ③《论语·公冶长》,《论语译注》第43页。
    ④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7页。
    ⑥(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二十二《中隐》,见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0页。
    ①(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三十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见《白居易集》第736页。
    ②(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三十六《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见《白居易集》第812页。
    ③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十四《思白堂记》,转引自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第255页。
    ④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见《苏轼全集》第886页。
    ⑤参见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第252页。
    ①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十《浮槎山水记》,见《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280页。
    ②《园冶·相地·江湖地》,《园冶注释》第68页。
    ③(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长物志图说》第1页。
    ④本部分对园林意境审美特征的分析,参考本人的论文:《园林意境与诗画意境比较》,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①“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园冶·园说》),“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园冶·相地》),分别见《园冶注释》第51页、第56页。
    ②《园冶·相地·村庄地》,《园冶注释》,第62页。
    ③(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227-228页。
    ①《史记》第1246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92页。
    ①《柳宗元集》,第767页。另:参见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第700页。
    ②陈植选注:《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第1页。
    ③(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中国历代画论选》上,第13页。
    ①“清”、“雅”相通的观点,参考陈望衡《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论语·八佾》,《论语译注》第30页。
    ③《荀子·劝学》。
    ⑤《论语·里仁》,《论语译注》第.35页。
    ⑥《论语·阳货》,《论语译注》第187页。
    ⑦《孟子·尽心下》,《孟子译注》第334页。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卷五十一《何点传》,见《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38页。
    ①(唐)姚思廉撰:《梁书》卷五十二《萧际素传》,《梁书》第763页。
    ③(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十九《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见《白居易集》第415页。
    ④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155页。
    ⑤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155页。
    ①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13页。
    ②《论衡·自纪》,见杨宝忠《论衡笺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927页。
    ③《山东乡试录》,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二《山东乡试录序》附录,见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66页。
    ④《山东乡试录》,见《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二《山东乡试录序》附录,见《王阳明全集》,第866页。
    ①刘昼:《刘子·风俗》。
    ②《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67页。
    ③《释言语》。
    ④《孟子·滕文公上》,见《孟子译注》,第124页。
    ⑤见《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40页。
    ①(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143页。
    ②陆游《上辛给事书》。
    ③徐增:《而庵诗话》。
    ①刘熙载《诗概》,《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第550页。
    ②徐祯卿《谈艺录》。
    ③(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中国历代画论选》下,第383页。
    ④陆时雍:《诗镜总论》。
    ⑤(清)邹一桂:《小山画谱》。
    ⑥(明)屠隆:《抱侗集庐》。
    ①(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避俗》,《中国画论类编》,第889页。
    ②《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闲情偶寄》第221页。
    ①《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②《园冶·门窗》,《园冶注释》,第171页。
    ③《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①《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三。
    ②《柳宗元集》,第749页。
    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⑤《园冶·相地·郊野地》,《园冶注释》,第64页。
    ①《园冶·灵璧石》,《园冶注释》,第230页。
    ②《园冶·选石·岘山石》,《园冶注释》,第232页。
    ③《园冶·选石·锦川石》,《园冶注释》,第239页。
    ④《园冶·相地·郊野地》,《园冶注释》,第64页。
    ⑤《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⑥《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⑦《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⑧《园冶·选石·六合石子》,《园冶注释》,第241页。
    ⑨《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⑩《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11 《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12 见《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又如《园冶·立基》:“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园冶·相地·山林地》“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都指环境“幽深”(分别见《园冶注释》,第71页、第58页)。
    13 《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47页。
    14 《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
    ①《园冶·相地·郊野地》,《园冶注释》,第64页。
    ②《园冶·立基·书房基》,《园冶注释》,第75页。
    ③《论语·公治长》,《论语译注》第49页。
    ④《论语·微子》,《论语译注》第197页。
    ⑤《孟子·万章下》,《孟子译注》第233页。
    ⑥《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⑦见张伪之撰《世说新语译注》,第114—115页。
    ⑧张孝祥在《念奴骄·过洞庭》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见唐圭璋等撰《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9页。
    ①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见袁行霈撰《陶渊明笺注》,第247页。
    ②见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第402页。
    ③见唐圭璋等撰《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第1701页。
    ④《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68页。
    ⑥《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⑦《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①见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82页。
    ②(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见《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第1137页。
    ③王维:《鸟鸣涧》,见《唐诗鉴赏辞典》第183页。
    ④《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⑤《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①《园冶·掇山·厅山》,《园冶注释》,第210页。
    ③《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④《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⑤见《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1页。
    ⑥《园冶·装折·冰裂式》,《园冶注释》,第131页。
    ①《园冶·装折·栏杆》,《园冶注释》,第137页。
    ②《园冶·装折·户槅》,《园冶注释》,第114页。
    ③《园冶·铺地·乱石路》,《园冶注释》,第197页。
    ④(清)张潮辑《虞初新志》,第81-83页。
    ⑤(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长物志图说》,第1页。
    ⑥(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窗》,《长物志图说》,第7页。
    ⑦(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海论》,《长物志图说》,第29页。
    ⑧(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十《位置·卧室》,《长物志图说》,第422页。
    ⑨(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墙壁》,《闲情偶寄》第205页。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墙壁》,《闲情偶寄》第208页。
    ②《老子·十二章》,见《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06页。
    ③《老子·四十一章》,见《老子注译及评介》,第228页。
    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国古代画论选》上,第116页。
    ⑤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38页。
    ⑥(清)张潮辑《虞初新志》,第81-83页。
    ⑦(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海论》,《长物志图说》,第29页。
    ①(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几榻》,《长物志图说》,第259页。
    ②《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③《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④《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⑤(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闲情偶寄》第191页。
    ⑥《庄子·天道》,《庄子浅注》,第185页。
    ⑦《庄子·刻意》,《庄子浅注》,第223页。
    ①(清)袁枚《随园诗话》。
    ②《古文观止新编》第646-647页。
    ④《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⑤《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⑦《园冶·屋宇·草架》,《园冶注释》,第95页。
    ⑧《园冶·屋宇·地图》,《园冶注释》,第98页。
    ①《园冶·装折》《园冶注释》,第110页。
    ②《园冶注释》,第110页。
    ③《园冶·门窗·门窗图式》,《园冶注释》,第171页。
    ④《园冶·栏杆》,《园冶注释》,第137页。
    ⑤《园冶·门窗》,《园冶注释》,第171页。
    ⑥见《园冶注释》第195页。
    ⑦《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①《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闲情偶寄》第181-182页。
    ②《闲情偶寄·器玩部·制度》,《闲情偶寄》第227页。
    ③《园冶·装折》,《园冶注释》,第110页。
    ④《园冶·门窗》,《园冶注释》,第171页。
    ⑤《园冶·墙垣》,《园冶注释》,第187页。
    ⑥王充:《论衡·对作》,见《论衡校笺》第914页。
    ①班固《汉书·艺文志》,见(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5页。
    ②转引自魏嘉瓒著《苏州古典园林史》,第261页。
    ①转引自魏嘉瓒著《苏州古典园林史》,第261页。
    ②《园冶注释》第66页。
    ③见《园综》,第52页。
    ④见《园综》,第52页。
    ⑤见《园综》,第49页。
    ①《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②陈文新、王炜辑评:《红楼梦》,第100页。
    ①《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③《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④杜牧:《山行》,见萧涤非等撰《唐诗鉴赏辞典》,第1098页。
    ⑤杜甫:《绝句四首(其三)》,见萧涤非等撰《唐诗鉴赏辞典》,第554页。
    ①(清)张岱:《与祁世培》,载《张岱诗文集》第226-227页。
    ②《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①《园冶·屋宇·亭》《园冶注释》,第88页。
    ②《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③《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①《园冶·装折》,《园冶注释》,第110页。
    ②(明)王世贞:《澹园记》,见《弇州续稿》卷60。
    ③应宝时编、俞樾攥《上海县志》卷28。
    ④(清)刘凤诰:《个园记》,见《园综》,第109页。
    ⑤《柳宗元集》,第730页。
    ①《晋书·束皙传》。
    ②见钱伯城主编《古文观止新编》,第401页。
    ③(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闺塾”,《牡丹亭》第35页。
    ①《园冶·相地·郊野地》,《园冶注释》,第64页。
    ①《园冶·立基·亭榭基》,《园冶注释》,第76页。
    ②《孟子译注》,第170页。
    ③(明)文征明《拙政园记》写道:“又西,中流为榭,曰,小沧浪亭。亭之南,翳以修竹,径竹之西,出于水澨,有石可坐,可俯而濯,曰,志清处。”载陈植《历代名园记选注·王氏拙政园记》,第100页。
    ⑤苏舜钦诗《沧浪亭记》,载《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18页。
    ①苏舜钦诗《沧浪亭记》,载《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18页。
    ②《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①《论语译注》,第175页。
    ②《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③《园冶·屋宇·阁》,《园冶注释》,第87页。
    ②朱熹:《观书有感》,见缪钺等撰《宋诗鉴赏辞典》,第1117页。
    ③《史记》,第1522页。
    分别见《汉书》第3565-3566页、第3583页。
    ⑤《园冶·屋宇·轩》,《园冶注释》,第89页。
    ⑥《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⑦《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①《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②《园冶·墙垣·磨砖墙》,《园冶注释》,第187页。
    ③(明)潘允端:《豫园记》,载《园综》,第303页。
    ④顾大典:《谐赏园记》。
    ⑤(明)王世贞:《弇山园记》。
    ⑥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347页。
    ⑧《园冶·掇山·池山》,《园冶注释》,第212页。
    ⑨《园冶·掇山》,《园冶注释》,第206页。
    ⑩《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11 《园冶·相地·江湖地》,《园冶注释》,第68页。 ①《园冶注释》,第83页。②《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注释参考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③《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注释参考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④《园冶·立基·亭榭基》,《园冶注释》,第76页。
    ⑤《园冶·掇山·书房山》,《园冶注释》,第211页。
    ⑥《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①《庄子浅注》,第253页。
    ②《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③王贵学:《兰谱·序》。
    ①参见《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4页。
    ②郑元勋:《园冶·题词》,《园冶注释》,第37页。
    ①郑元勋:《园冶·题词》,《园冶注释》,第37页。
    ②见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5卷,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21页。
    ③《管子·心术上》,见《管子校正》,《诸子集成》第5卷,第222页。
    ④《老子·十六章》,《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24页。
    ⑤《庄子·应帝王》,《庄子浅注》第111页。
    ⑥《庄子·渔父》,《庄子浅注》第471页。
    ①见(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页。
    ②《吕氏春秋》第296页。
    ③《吕氏春秋·决胜》,《吕氏春秋》第126页。
    ④见(汉)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诸子集成》第7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⑤《四书章句集注》,第32页。
    ⑥《孟子·离娄上》,《孟子译注》第162页。
    ⑦《荀子·天论》,《荀子集解》第317页。
    ⑧《荀子·解蔽》,《荀子集解》第397页。
    ⑨《周易评注》第226页。
    ①《周易评注》第58页。
    ②孙兰:《柳庭舆地隅说》卷上,转引自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①《园冶注释》第71页。
    ②《园冶注释》第51页。
    ③《园冶注释》第243页。
    ④《园冶注释》第56页。
    ⑤《园冶注释》第56页。
    ⑥《园冶注释》第64页。
    ⑦《园冶·相地·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①《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②《园冶·屋宇·廊》,《园冶注释》,第91页。
    ③《园冶·相地·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④《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⑤《园冶·冶叙》,《园冶注释》第32页。
    ⑥袁枚:《随园记》,见《园综》第188页。
    ②《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③《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④《园冶·立基·书房基》,《园冶注释》,第75页。
    ⑤《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⑥《园冶注释》,第73页。
    ⑦《园冶·立基·书房基》,《园冶注释》,第75页。
    ⑧《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⑨《园冶·立基·书房基》,《园冶注释》,第75页。
    ⑩《园冶·屋宇·榭》,《园冶注释》,第89页。
    11 《园冶·立基·亭榭基》,《园冶注释》,第76页。
    ①《园冶·屋宇·榭》,《园冶注释》,第89页。
    ②《园冶·立基·亭榭基》,《园冶注释》,第76页。
    ③《园冶·立基·楼阁基》,《园冶注释》,第74页。
    ④《园冶·掇山·阁山》,《园冶注释》,第211页。
    ⑤《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⑥《园冶·选石》,《园冶注释》,第223页。
    ⑧《园冶注释》,第195页。
    ⑨《园冶注释》,第56页。
    ①《园冶注释》第110页。
    ②《园冶注释》第117页。
    ③《园冶注释》第243页。
    ④《园冶注释》第71页。
    ⑤《园冶注释》第79页。
    ⑦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转引自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第130页。
    ①《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②《园冶注释》,第56页。
    ③《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④《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⑤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939页。
    ①《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7页。
    ②《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①左思(左太冲):《魏都赋》,见陈宏天等主编《昭明文选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②《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③《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①宗白华:《美学与艺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8页。
    ①《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②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第939页。
    ③陈从周:《帘清集》,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④参见陈植《园冶注释》,第50页。
    ⑤陈从周:《帘青集》,第8页。
    ①见《园综》,第90页。
    ②《园冶·掇山·内石山》,《园冶注释》,第213页。
    ③《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①《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②《园冶·墙垣》,《园冶注释》,第184页。
    ③《园冶·铺地》,《园冶注释》,第195页。
    ④《园冶·铺地·鹅子地》,《园冶注释》,第198页。
    ⑤《园冶·墙垣》,《园冶注释》,第184页。
    ①《园冶·掇山·书房山》,《园冶注释》,第211页。
    ②《园冶·掇山·阁山》,《园冶注释》,第211页。
    ③《园冶·掇山·洞》,《园冶注释》,第218页。
    ④《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⑤《园冶·装折》,《园冶注释》,第110页。
    ⑥《园冶·相地·村庄地》,《园冶注释》,第62页。
    ①《园冶·掇山·峰》,《园冶注释》,第216页。
    ②《园冶·掇山·园山》,《园冶注释》,第209页。
    ③1634年是《园冶》写成后的第三年,1635年郑元勋为《园冶》补写序言。
    ④郑元勋:《影园自记》,《园综》,第90页。
    ⑤《园冶·相地·江湖地》,《园冶注释》,第68页。
    ①郑元勋:《影园自记》,见《园综》第88页。
    ②郑元勋:《影园自记》,见《园综》第90页。
    ③郑元勋:《影园自记》,见《园综》第88页。
    ④郑元勋:《影园自记》,见《园综》第88页。
    ⑤郑元勋:《影园自记》,见《园综》第90页。
    ⑥郑元勋:《影园自记》,见《园综》第89页。
    ⑦参见《园冶注释》,第206页。
    ①郑元勋:《影园自记》,见《园综》第89-90页。
    ②郑元勋:《影园自记》,见《园综》第90页。
    ③(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见《汉魏南北朝诗鉴赏辞典》,第637页。
    ④谢灵运:《过始宁墅诗》,见《汉魏南北朝诗鉴赏辞典》,第629页。
    ①王永厚:《文震亨及其长物志评价》,《中国园林》,1992(1)47—49。
    ①(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十《位置》,《长物志图说》,第411页。
    ②《长物志图说》,第29页。
    ③(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三《水石》,《长物志图说》,第99页。
    ④(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室庐·海论》,第29页。
    [英]罗杰·斯克卢顿:《建筑美学》,刘先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①(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闲情偶寄》第181页。
    ②《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③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高下》,《闲情偶寄》第183页。
    ④《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⑤顾茂昌:《李渔与芥子园》,载《中国园林》,1988年第3期,第8—11页。
    ⑥《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⑦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取景在借》,《闲情偶寄》第193页。
    ⑧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闲情偶寄》第189-203页。
    ①本部分是作者曾发表的论文《<园冶>的生态智慧对现代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载《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国科协2007年会第10分会场论文集,第277—279页。
    ②《园冶·相地·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③《周易·系辞传上》,《周易评注》,第200页。
    ①《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63页。
    ②《老子·二十五章》,《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63页。
    ③《园冶·相地·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④《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⑤《庄子·渔父》,《庄子浅注》,第471页。
    ⑥《庄子·养生主》,《庄子浅注》,第43页。
    ⑦《论语·阳货,》《论语译注》第187-188页。
    ⑧《论语·为政》和《论语·季氏》,分别见《论语译注》第12页、第177页。
    ①《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第5页。
    ②《荀子·天论》,《荀子集解》,第306-307页。
    ③《周易·文言传》,《周易评注》第176页。
    ④《园冶·兴造论》,《园冶注释》第47页。
    ⑤《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⑥《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①《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②《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③《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④《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⑤《园冶·屋宇·廊》,《园冶注释》第91页。
    ⑥《园冶·相地·山林地》,《园冶注释》第58页。
    ⑦《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⑧陈从周:《说园·一》,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
    ⑨《园冶·相地·城市地》,《园冶注释》第60页。
    ①《园冶·相地·村庄地》,《园冶注释》第62页。
    ②《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③《园冶·借景》,《园冶注释》第243页。
    ④《园冶·屋宇·轩》,《园冶注释》第89页。
    ⑤《园冶·相地》,《园冶注释》第56页。
    ①《园冶·立基》,《园冶注释》第71页。
    ②《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③《园冶·立基·书房基》,《园冶注释》,第75页。
    ④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第954页。
    ⑤《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⑥[德]盖罗·冯·波姆:《贝聿铭谈贝聿铭》,林兵译,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①《园冶·园说》,《园冶注释》第51页。
    ②《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③《园冶·屋宇》,《园冶注释》第79页。
    ④《老子·二十九章》,《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83页。
    ⑤《老子·四十四章》,《老子注译及评介》第239页。
    ⑥《园冶·选石》,《园冶注释》第224页。
    ①《论语·述而》,《论语译注》第73页。
    ②《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第263页。
    ③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④《园冶·铺地》,《园冶注释》第195页。
    ⑤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制度》,《闲情偶寄》第227页。
    ①消息来源:岳毅平:《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三泰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③《园冶·自序》,见陈植:《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①阮大铖:《咏怀堂诗·外集》乙部。
    ②阮大铖:《咏怀堂诗·外集》乙部《计无否理石兼阅其诗》:“无否东南秀,其人即幽石。一起江山寤,独创烟霞格。缩地自瀛壶,移情就寒碧。精卫服麾呼,祖龙逊鞭策。有时理清咏,秋兰吐芳泽。静心莹心神,逸响越畴昔。露坐虫声间,与君共闲夕。弄琴复衔觞,悠然林月白。”见《陈植造园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也载曹汛:计成研究,《建筑师》1982年第13期。
    ③阮大铖:《园冶·冶叙》,《园冶注释》第32页。
    ④曹元甫,生卒年不详,名履吉,号根遂,安徽当涂人,万历44年(1616)进士,著作有《博望山人稿》。
    ⑤陈植:《陈植造园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
    ⑥《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①《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②《园冶·自序》,《园冶注释》第42页。
    ③《园冶·相地·傍宅地》,《园冶注释》第66页。
    ④曹汛认为汪士衡寤园就是西园,在新济桥,汪士楚的荣园在新济桥西,士衡、士楚都是素封之家,又都是以赀报中书者,两汪园易混。《建筑师》第13期,第13页。
    ⑤曹汛:《计成研究》,《建筑师》1982年12月,第13期。
    ①陈植:《园冶注释》,第22页。
    ②陈植:《园冶注释》,第8页。
    ③陈植:《园冶注释》,第8页。
    ④陈植:《园冶注释》,第6、8页。
    ①杨超伯:《园冶注释校勘记》,载陈植《园冶注释》第14页。
    ②陈植:《园冶注释·第二版序》,《园冶注释》第1页。
    ①陈植:《园冶注释·序》,《园冶注释》第5页。
    ②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断想》,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