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府与大学间的关系问题,是自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始终困扰着政府与大学双方的世界性历史问题。如何处理好大学与政府间权力的平衡关系,在保证政府对大学的必要管理的前提下,给予大学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使其“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传统大学理想得以承袭和张扬,是在800多年来的大学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大学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的大学是在民族危机之际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技能”的传播机构,从源头上就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近代大学产生的100多年的过程中,我国政府习惯于将其看作自身的下属机构来进行管理,而大学自身对政府有着各种惯性的依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学办学规模与社会影响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及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政府开始主动向高校“放权”,强调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在权能方面的重新调整,进一步明确政府和高校在发展中的权力与责任。因此寻找到政府与高校新的平衡是目前我国政府与高校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历史性问题。
     本文围绕“政府与大学问的共同基础寻求、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历史比较分析及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的建立”这一思路展开,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政府公共职能及其实现途径的剖析,明确政府在实现公共职能的过程中离不开具有重大社会影响能力的大学的支持,大学在政府公共职能实现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其它社会机构和个人所无可替代的。大学为政府政治职能的实现提供了合格的统治人才及高端的科技支持;为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与知识信息;为政府文化职能的实现提供了传承与批判的力量以促使文化的整合与创新。因此,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共职能的过程中需要大学,大学完全可以成为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二部分,通过对大学自身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内在发展逻辑的解析,明确大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客观上满足了政府对其的各种要求,政府公共职能的实现与大学自身发展逻辑是相一致的。政府与大学在社会公共责任的实现上具有重要的共同基础,由此得出在理论上政府对大学的管理与大学自身的发展是不相矛盾的,政府能够在不影响大学内部发展的前提下对大学进行管理。
     第三部分,通过对历史上中西方政府对大学管理方式的发展回顾,分析大学产生以来政府对大学各种管理方式的优点与不足,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对大学的管理若遵循二者的共同基础,就能够促进政府与大学的共同发展,反之,则可能二者皆损。
     第四部分,运用治理理论这一当下流行的公共管理的分析视角,运用第二第三部分的研究结论,尝试以治理理论为基础提出在政府与大学之间建立权力主体多元、权力运行方式双向互动的协商、合作的新型关系以促进政府与大学的共同发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a worldwide historical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troubling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universities. How to keep balance between two sides, giving universities more space for self-development and fo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ideals of "Academic Freedom"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is still the critical issue faced by both sides during the 800 years'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Chinese universities, born under the national crisis, were a tool of spreading western skills. Therefor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used to regarding universities as its own subordinate bodi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on a variety of ways. Since the opening reform, universities have own great progresses in size, social impact and self-awareness. And the government has begun to take initiative in "decentralization", stressing the re-adjustment of power and function, clarifying each community's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in further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looking for new balance has become the essential historical issue in th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Focusing on "seeking common ground,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eveloping new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theory", this paper could divide into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zing the government's public functions and how they are realized, address the inseparable support universities provid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functions. Universities have been playing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realizing public function. Universities provide the government with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s political functions, with critical human resource and knowledg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function, and with power to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for implementation of its cultural function. Universities could be the driving force for realiz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Part two. Discuss the inherent logic of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own pursuit of ideals and values; make clear that universities have met the government's requirement objectively by undertaking public responsibil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s consistent with universities' developing logic.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share the same grou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public responsibilities, theoretically, the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to universities and the universities' own development is not in contradiction.
    Part three. Review the management methods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government,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irs ways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If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would follow the common basis, they could develop collaboratively.
    Part fou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ance theory, using conclusions drawing from the second part and the third part, try to develop a new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labeled by multiplicity of the power body, and two-way interactive mode of 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引文
① 丁涛.行政管理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6.
    ② 刘文利.行政管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35.
    ①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② 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北京:国际社会科学,1999,(2).41.
    ① 郑传坤.现代行政管理学.法律出版社,2005.16.
    ② 刘文利.行政管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23.
    ③ 丁涛,行政管理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336.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43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523.
    ① 潘懋元.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1(1).29.
    ① 李继怀,李拓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理论界.2004(6).198.
    ② 雷曜,杨斌,吴淑媛.美国管理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4).133.
    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45.
    ① Arrow. K.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Basil Blackwell Linited, Washington, DC, USA, 1984.29.
    ② 赵瑾路,张小霞.发挥后发优势.商业文化,2001,(2).46.
    ① 刘承波.对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现实性思考[J] 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年3月第2卷(1).
    ② 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3.
    ① 张斌贤,王晨.大学“理念”考辨——兼论大学“理想”与大学“观念”.江苏高教 2005,(2).6.
    ①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
    ② 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在和外在组织.1810.
    ①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 胡毅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
    ①② 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es and London, England, 1982. 74.
    ③ 克拉克·科尔,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1.
    ①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5.
    ① [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1.
    ② [美]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30.
    ① 拉什达尔著,《中世纪欧洲的大学》第二卷1990.703.
    ② Paul L, Dressel. Handbook of Academic Evalua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76. Ⅺ.
    ③ 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es and London, England, 1982. 121.
    ① 德里克·博克.哈佛350周年(1636-1986)校庆讲话[A].哈佛大学[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② 吴炫.知识分子:批判的立场对象和方法[J].文艺争鸣,1997,(6).61.
    ① Willis Rud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1100—1914. 64.
    ① 徐辉,方展画.世界教育大系(高等教育分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1.
    ① 钟海青,陈时见主编.比较教育管理[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73.
    ① [英]阿什比著,滕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35.139.
    ② 注:前文己详细论述过,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学提供知识、人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① 张宝泉.美苏英德法高等学校管理比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4.
    ① 《蔡元培全集》第3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32.
    ② 《梅贻琦日记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71.
    ③ 《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香港)中华书局,1983.88.
    ①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1/22/content_2494713.htm
    ① 新华网 http://news.xi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_2554936.htm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426.htm
    ①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②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③ [美]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没有政府的治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④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① Gerry Stoker.作为管理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1).28.
    ① 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北京:国际社会科学,1999,(2).19.
    ②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6.
    ① 毛寿龙.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42.
    ② 卡尔·J.达尔曼,让—艾立克·奥波特.中国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6,77.
    ① 卡尔J.达尔曼,让—艾立克·奥波特.中国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3.
    ① 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43.
    ② 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58.
    [美]雅米尔·吉瑞赛特著,李丹译.公共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美]埃利亚森(Eliassen,Kjell A.),克伊曼(Kooiman,Jan)著.王满船等译.公共组织管理:当代欧洲的经验与教训.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英]简·莱恩著,赵成根等译.新公共管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美]]B·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夏宏图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詹姆斯 N.罗西瑙著,张胜军等译.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英]托尼·布什著,强海燕主译.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美]R.A.W.罗茨著,杨雪冬译.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1999.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上海市政协编译组和东方编译所编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德]汉斯.班丹格著,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德国的行政现代化:新瓶装旧酒[A].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法]卡尔.J.达尔曼,让-艾立克.奥波特.中国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著,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谢文全.比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84[1995].
    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4.
    田凌晖.利益关系的高速与重塑:新公共管理影响下的教育管理机制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魏永忠.现代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董世明编.行政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刘丽霞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王德高主编.公共管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陈荣富.公共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吴志宏.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林文达.教育行政学.台北:三民书局,民国69[1980].
    黄昆辉.教育行政学.台北: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7[1988].
    谢文全.教育行政学.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73}公司,2004.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肖玉.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刘琅主编.大学的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肖海涛.大学的理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老聃.老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es and London, England, 1982.
    Ferlie E, Ashbuner L, Fitzgerald L, etal. The New Management in Ac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Bryson, J. M.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 Guide to Strengthening and Sustaining Organizational Achievement.(Ist ed.)[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9.
    Christopher Pollitt and Great Bouckaert,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 2000.
    B. Guy Peters. The Future of Governing: Four Emerging Model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63.
    C. Pollitt. Managerialism and Public Service: 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 Oxford: Basic Blackwell, 1990.
    Waldo, D.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1955.
    Hood, Christpher.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 PublicAdministration, 1991.
    Frederickson, H. G. Social Equit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 Symposium[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4.
    Kettl, Donald F. & Milward, H. Brinton.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Bozeman, Barry. Public Management: The State of the Art[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Pierre, Jon.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State: Citizens, Consumers, and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Market[M]. MCGill—Queen's press, 1994.
    Hughes, Owen E.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Second Edition)[M].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8.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Gerry Stoker.作为管理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1).
    让.彼埃尔.戈丹.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1).
    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1).
    田兆阳.“善治”理论的古典形态与变异回归.新视野,2003,(5).
    刘雪华.论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构建.社会科学辑刊,2004,(4).
    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治理理论与中国行政改革”研讨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1,(9).
    厉以宁.全球化与中国经济[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6).
    程晋宽.从“象牙塔”到“知识工厂”再到“级市场”——论大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与现代化,2006,(12).
    汪向阳.治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的新热点.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俞可平.作为一种政治分析框架的治理和善治理论.新视野,2001,(5).
    李碧虹,柯佑祥.论中央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财政责任.江苏高教,2006,(1).
    周庆行,徐铜柱.教育公正与政府责任.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
    张斌贤,王晨.大学“理念”考辨——兼论大学“理想”与大学“观念”.江苏高教2005,(2).
    顾明远.大学的理想和高等教育改革.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5).
    杨曾宪.当代中国大学的双重价值危机.探索与争鸣.2003,(4).
    檀传宝.价值概念辨析.教育研究.http://www.pep.com.cn/200406/ca460578.htm
    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研究,2003,(1).
    王守军.关于大学社会责任的一种结构化分析思路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李致中,钱树森.我国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理性选择.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郭剑鸣.“管理主义”与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模式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3,(5).
    黄福涛.高等教育改革模式的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3,(3).
    胡建华.必要的张力:构建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研究.2004,(1).
    胡建华.由“国家控制的模式”向“国家监督的模式”转变——大学与政府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复旦教育论坛,2003,(6).
    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3,(3).
    李泽彧.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龙献忠.论高等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现代大学教育,2004,(1).
    龙献忠,朱咏北.政府公共权力重构与高等教育治理.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康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规律与变迁趋势.教育研究,2004,(2).
    许杰.论政府对大学进行宏观调控的新向度——以治理理论为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许杰.政府分权:大学自主的主导性因素.高教探索,2006,(2).
    邬大光,王廷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2,(2).
    陈维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中的政府行为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2,(9).
    戴长征.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中国行政管理,2002,(2).
    郭正林.公共管理的理论渊源与变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
    赵景来.关于治理理论的若干问题综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3).
    杨占营.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与中国的治道变革.探索,2003,(3).
    林东旭.安全新观念与高等教育应对——兼论高校国防教育.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
    陈宝华.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刘卫东,刘毅,马丽,刘玉.论国家安全的概念及其特点.世界地理研究,2002,(6).
    王洪才.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大学价值反思.江苏高教,1998,(1).
    余雅风.法律变迁与教育的公共性实现.教育学报,2005,(4).
    苏红,章建石.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消解与高校的文化自觉.江苏高教,2005,(1).
    熊庆年,朱照定.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从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05,(2).
    余雅风.基于公共性的教育立法价值论.高等教育研究,2004,(5).
    刘冬岩,陈旭远.教育理论思维的公共性诉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任海刚,孙新.大学社会角色重构:一种对大学角色价值取向的社会学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05,(3).
    耿有权.论“一流”理念的价值及其实践途径.辽宁教育研究,2004,(6).
    董泽芳,刘桂生.以学为尊:大学永恒的价值取向.大学教育科学,2005,(4).
    王万忠,杨胜良.现代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张斌贤,王晨.大学“理念”考辨——兼论大学“理想”与大学“观念”.江苏高教,2005,(2).
    肖川.大学的理想与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0,(4).
    顾明远.大学的理想和高等教育改革.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5).
    朱晓刚.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现代教育科学,2005,(3).
    李少华.大学理念与现代大学制度.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
    李强.大学理念再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
    肖海涛.大学理想的哲学基础.江苏高教,2000,(2).
    肖海涛.大学理想演变的历史轨迹.高等教育研究,2000,(1).
    余凯.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的理想.高等教育研究,2002,(5).
    金秀芳.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中的体现.德国研究,2001,(1).
    胡炳仙,秦秋田.后现代知识观与大学理想重构.高等教育研究,2002,(5).
    余凯.镜与灯:论大学的历史使命——重申理想主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周义.两种大学理想的纠葛.教育学报,2005,(6).
    徐辉,顾建新.纽曼及其《大学的理想》.中国大学教学,2003,(4).
    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研究,2003,(1).
    郭丽君.大学的社会责任.扬州大学学报,2003,(9).
    赵丽宁.大学的社会责任及其作用提升.江苏高教,2002,(4).
    韩映雄.大学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上海高教研究,1997,(2).
    王恩华.大学学者的使命与学术责任.高等教育研究,2005,(1).
    王守军.关于大学社会责任的一种结构化分析思路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1).
    王晓阳,张京顺.美国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自由理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王保星.目的·责任·道德:克尔的现代大学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刘少雪.试论大学的社会责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程少川.可持续公共管理决策模式及其支持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陈华栋,顾建光,裴锋.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模式探析.求索,2005,(7).
    聂超鹏,李川.新公共管理视野中政府管理的理念创新和模式优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
    黄文秀.新公共管理运动对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Richard C.Levin著,陈红译.大学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王莉华.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4,(3).
    李锦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现代教育科学,2005,(4).
    林廷春.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与经济,2005,(1).
    罗海丰.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煤炭高等教育,2004,(1).
    雷曜,杨斌,吴淑媛.美国管理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黄光耀.论现代化准备期英国社会精神观念的变革.学海,2003,(1).
    杨谦.社会的精神生产和文化发展.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万光侠,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征.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刘潼福.哲学与社会精神.社会科学,1994,(10).
    黄水林,田芝健.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胡显章,程钢.大学应充分发挥文化交融的功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李雯,欧阳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解读.江苏高教,2004,(2).
    杨东平.高等教育的文化转换和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0,(1).
    李连英.高等教育的重任:传播和建设先进文化.大学教育科学,2005,(1).
    顾冠华.高等教育对于文化的能动反作用.辽宁教育研究,2000,(8).
    苏红,章建石.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消解与高校的文化自觉.江苏高教,2005,(1).
    庄汉文.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校园文化整体化建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
    武国栋.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释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建设.辽宁教育研究,2002(4).
    李碧虹.历史与启示:两种文化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关系探论.现代教育科学,2004,(5).
    龚贵元.论大学文化的生成功能.现代大学教育,2003,(5).
    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高教探索,2006,(5).
    高晓清,古新.论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现代大学教育,2002,(2).
    王少梅.文化的教育功能与高等教育的文化建构.教育探索,2004,(9).
    郭剑鸣.“管理主义”与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模式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3,(5).
    雷志宇.“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内在冲突与矛盾.东南学术,2002,(5).
    田海军.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新探索.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岳琳,李光金.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及中国模式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李图强.公共行政的发展与变迁: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2).
    张长立.论“新公共管理模式”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导刊,2003,(10).
    蔡立辉.论公共管理的特征与方法.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董建新.企业化经营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适用性问题.学术研究,2004,(3).
    王满船.西方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评析.中国行政管理,1999,(5).
    贺新宇.西方政府改革与管理模式转换.沈阳大学学报,2005,(6).
    陈华栋,顾建光,裴锋.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实践模式探析.求索,2005,(7).
    曹堂哲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批评和替代模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
    郇天莹.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内涵和启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4).
    聂超鹏,李川.新公共管理视野中政府管理的理念创新和模式优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
    汪大海,唐德龙.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的价值回归及其模式选择.教学与研究,2005,(3).
    蒋洪池.欧美大学与政府权能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蒋洪池.从自主走向合作:西方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嬗变.现代教育科学,2004,(5).
    许杰.教育分权与大学自主.高等教育研究,2004,(7).
    赵婷婷.教育观念对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影响.上海高教研究,1998,(6).
    祁占勇.解构与重构: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的行政法律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王洪斌,王丽.控制与自治间的最佳维度选择:服务、伙伴、责任——关于国内外政府与高校关系的比较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5,(2).
    刘在洲.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3).
    李金柏,王婷.论高校管理中行政权力的角色转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徐辉,毛雪非.论现阶段我国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1994,(2).
    蒋建湘.论现阶段我国政府与高校的角色定位及其关系调整.现代大学教育,2002,(5).
    樊明成.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江西教育科研,2006,(3).
    和震.美国州立大学自治的两种类型及其边界.教育学报,2005,(12).
    谷贤林.美国州政府对私立大学的管理.,江苏高教,1997(6).
    刘少雪.我国近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特点.高等教育研究,2006,(3).
    董云川.三位一体:对大学与政府和社会关系实质的认识.复旦教育论坛,2003,(6).
    王长乐.使大学更像大学——现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孙欣,杨化仁.新形势下政府与高校关系的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5,(2).
    杨晓波.责任与自治:美国公立高校和政府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3,(5).
    俞可平.政府:不应当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最新争论.政治学研究,1998,(1).
    陈婧.政府管制的有限性及其改进.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6).
    韩映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04,(3).
    赵大宇,李铁君.政府职能转变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4(11).
    学白羽,李美珍,王孙禺.中美政府部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及管理方式比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朱新梅.重构政府与公立高校之间的法律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赵婷婷.自治、控制与合作——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演进历程.现代大学教育,2001,(2).
    徐勇.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伦理初探.理论与改革.2004,(6).
    胡小坤.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政府责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
    王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中国行政管理,2005,(1).
    陆文龙.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现代大学教育,2005,(6).
    周毅,王晓红.谈政府公共行政职能的转化途径.新长征,2006,(2).
    金丹.“善治”: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治理意义.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12).
    刘鹏.善治的改革导向:从政府社会性管制到多元共治.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8).
    张义忠.善治视野下的有限政府塑造.社会科学战线,2005,(1).
    梁莹.论有中国特色的善治.求实,2005,(7).
    梁莹.政府善治与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袁嗣兵,梁莹.我国民间组织兴起与成长中的善治.广西社会科学,2005,(4).
    曹任何.治理与善治的合法性分析.政治学研究,2003,(5).
    孔繁斌.治理与善治制度移植:中国选择的逻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朱政.政府善治变革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平原大学学报,2006,(4).
    万太勇.中介组织: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现实切入点.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4).
    谢泳.1949年前中国国立大学校长与政府的关系.社会科学论坛,2004,(10).
    学术笔谈.中国离“善治”有多远.中国行政管理,2001,(9).
    蒋洪池.21世纪美国大学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6,(1).
    刘祖云.政府与学府:权威博弈、伙伴关系与责任指向.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肖云.论政府对教育中介组织的管理.现代教育科学,2004,(5).
    Frederickson, H. G.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A].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 Fort Worth: Hart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7.
    Perry, James L.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What is it? What should it be[A]. Barry Bozeman. Public Management: The State of the Art[C].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